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当前我国小学生责任意识缺失问题研究

摘要:责任意识是判断人类是非对错的一种标准,它要求人类必须为行为结果负责任。同时,教育应当培养的是一种有责任意识、能够负责任的人,而现实状况并不理想。种种现象表明,作为正在发展的人,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论文首先梳理并挖掘了责任的内涵,从词源入手,深入分析了什么是责任;进而从责任的类型和层次进行分析,把责任依次划分为对自我与家庭的责任、对他人与集体的责任、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接着分析了什么是意识,总结概括出什么是责任意识:是指主体在道德实践基础上基于一定社会阶级、道德原则和规范形成的对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知和自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责任意识的形成。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论文的第二章总结了小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种种表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对自己负责方面认识不清、对他人负责方面表现淡漠、对社会负责方面表现消极。接着从每一个角度陈述了小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比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自制力较差、意志力水平较低,生活自理能力差、自理意识薄弱就是对自己负责方面认识不清的表现。不善于与同伴分享,主动关心他人的意识薄弱,不善于合作、缺乏宽容则是小学生对他人负责方面表现淡漠的有力证明。缺乏对公益事业的关注,集体荣誉感不强,公民责任意识不强则表明了小学生对社会负责方面表现消极。论文的第三章深入分析了小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各种原因,即在学校层面,学校教育目标理想化浮于表面,责任教育内容知识化缺乏实践,责任教育方式灌输式单一刻板;在家庭层面,家庭观念上重“学习”轻“品质”,教育方式上多“粗暴”少“艺术”,在教育环境上多“同类”少“榜样”;在社会层面,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教育主体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等。论文的第四章是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不同伦理学流派对责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于是形成了不同的责任观,对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小学生是正在发展的人,他既是一个普通的“人”,本身又具有他独特的角色特点,所以对他们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的时候,在内容上可以加以区分:分别从“人的立场”“学生立场”分析他们应该如何负责。在不同责任观的指导下,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把我们的教育内容落到实处。具体的培养途径包括:确立责任意识培养目标,注意层次性、渐进性;优化责任意识培养内容,在角色扮演中提升;拓宽责任意识培养方式,在实践中活动中锻炼;加大家长培训力度,提高家长自身素质;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形成联动合力等。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意识;缺失;措施

学科专业:伦理学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四)研究目的和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责任及责任意识的内涵

(一)责任的定义

1.应该做某事

2.归因或问责

(二)责任的类型与层次

1.对自我与家庭的责任

2.对他人与集体的责任

3.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4.对生态环境的责任

(三)责任意识及其形成

1.责任意识的含义

2.责任意识的形成

二、当前我国小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

(一)对自己负责方面认识不清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2.学习自制力较差,意志力水平较低

3.生活自理能力差,自理意识薄弱

(二)对他人负责方面表现淡漠

1.不善于与同伴分享

2.主动关心他人的意识薄弱

3.不善于合作,缺乏宽容

(三)对社会负责方面表现消极

1.缺乏对公益事业的关注

2.集体荣誉感不强

3.公民责任意识不强

(四)几种不良心理表现

1.逃避心理

2.冷漠心理

3.退化心理

三、当我国小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不深入

1.教育目标理想化,浮于表面

2.教育内容知识化,缺乏实践

3.教育方式灌输式,单一刻板

(二)家庭教育不恰当

1.家庭观念上:重“学习”轻“品质”

2.教育方式上:多“粗暴”少“艺术”

3.教育环境上:多“同类”少“榜样”

(三)社会环境不支持

1.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

2.教育主体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四、当前我国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一)伦理学视野下的责任观与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1.美德伦理学视野下的责任观

2.效益伦理学视野下的责任观

3.义务伦理学视野下的责任观

(二)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1.作为普通“人”的责任意识培养

2.作为“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

(三)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具体途径

1.建立责任意识培养目标,注重水平和规律

2.优化责任意识培养内容,在角色扮演中提升

3.扩大责任意识培训方法和实践活动

4.关注家庭教育和改变父母养育子女的观念

5.增加家长培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6.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形成联动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土地纠纷调查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劳动光荣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