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BD理论的大学英语单元设计研讨

2022-09-10

一、引言

2007年, 文秋芳教授针对我国英语学习课堂现状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1], 并在此基础上于2015年发表论文《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2], 提出“产出导向法” (以下简称POA) 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 旨在为POA教学材料的使用提供理念、流程和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指导。POA理论包括3部分内容:1) 教学理念;2) 教学假设;3) 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其中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教学假设涵盖“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教学流程”由驱动 (Motivating) 、促成 (Enabling) 和评价 (Assessing) 三个阶段构成。

由于POA针对的是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和专业英语教学, 其教学对象为中高级外语学习者, 因此对于解决目前高校一线英语专业教师所面临的困难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但是对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改善则力不从心。笔者与所在的项目研究团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拟用“理解为先教学设计模式”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简称UBD) , 以高认知理解为目的, 力求促成大学英语教学的高效性。

UBD是由Grant Wiggins和Jay McTighe[3]提出的逆向设计, 其理念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明确的教学预期结果, 然后逆向地开发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不是关注教师设计什么样的任务, 或者什么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和POA切合的地方是:我们把POA中的“输出”作为目标, 来设计课堂活动。

二、UBD课程设计的特色

UBD课程设计法采用逆向设计法, 从教学目标出发, 呈现多层面的持久性理解的典型特特点。其优越性表现在聚焦理解, 以学为中心展开系统性思考, 步骤明确, 一步步引导设计。这里提到的持久性理解, 包括六大层面:说明Explanation, 诠释Interpretation, 应用Application, 观点Perspective, 同理心Empathy和自我认识Self-Knowledge。基于此方法的课程设计, 兼顾了高效的课堂, 有深度和广度, 凸显人的培养。UBD设计理念提出了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确定合理的评价方式以及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三个阶段教学设计程序。其核心理念是围绕核心概念 (Big idea) 和核心问题组织课程内容;围绕要求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真实性评估任务来设计教学。UBD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深度理解, 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同时也是一种以学习“结果”为出发点的教学设计。它是一种“逆向设计”的过程, 先制定评价标准, 然后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它创建的是一种螺旋学习结构, 可以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也可以让学生反思或者调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它本身也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专业化的工作, 需要教师的自评和对课堂实践教学的反思与调整。

能否在非英语专业课堂借鉴UBD教学设计方式, 丰富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实践呢?笔者尝试将UBD课程设计方式用于济南大学非英语专业课堂教学, 以期增加国外教育理论在中国英语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案例。

三、UBD课堂设计在济南大学英语课堂中的使用实例

《大学英语》课程在济南大学面向一、二年级学生开设, 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通识必修课, 培养目标是拓展学生的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综合知识, 提高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 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促使学生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 提升文化鉴赏技能,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为:单向讲授,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互助学习等。由于低年级学生, 受到之前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影响, 主动学习、参与性学习、合作学习等习惯并未养成, 学生的常态为:被动学习。另外, 教师对教学材料的使用不合理, 例如, 对教材资料不加选择, 从内容入手制定教学目标, 按部就班教完纸质教材中所有内容。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培养目标, 改革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和活化课堂教学, 发展“以学为主 (learning-centered) ”的教育模式成为一种现实需求。笔者和其他三位教师在16个自然班, 也就是8个合堂教学班, 共计635名学生中, 尝试以UBD设计理念, 对大学英语教学环节进行设计, 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有效实现课堂翻转。

本研究采用辩证研究范式, 遵循“学习借鉴—提出理论—实践理论—反思诠释”的研究流程, 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达到同时优化理论、实践与阐释的目的 (文秋芳2018) [4]。

(一) 研究对象和教学材料

研究对象是济南大学的一名女教师, 该教师的教学对象是75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 中等英语水平 (B2) 。使用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第六单元War and Peace。教材包括:两篇课文、课后练习和单元Project。教材配有unipus平台资源, 供学生学习和教师选择。

(二) 教学设计的原则和内容

依据UBD课程设计的方法, 该教师把课堂活动设计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课前”:教师提供知识或者技能的微课, 参考文献阅读, 跟读配音、布置课内活动作业, 小组研讨合作学习任务等;“课中”:使用BOPPPS课堂设计方法--教学环节分为六阶段:暖身/导言, 学习目标, 先测, 参与式学习, 后测, 总结。课堂环节凸显:精讲多练, 参与式学习, 变课堂“学的东西”为“要做的东西”, 增加“前测”和“后测”测试评价环节;“课后”:修正和深化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技能和综合能力。

(三)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数据来源: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和教案。课堂观察历时两周, 共8个课时, 每个课时50分钟, 每周4个课时。为了便于回看, 课上全程录像。访谈在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 时长半小时, 转写后长度为8, 997字。教案包括课堂活动设计单和教学课件。数据分析以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为主。教案用于分析教师对教学活动和材料使用的设计。课堂观察笔记和录像用于分析课堂上教学活动实施和学习情况。三种数据相互补充和印证, 增强数据的可信度。

1. 设计步骤

访谈发现, 教师在备课初期会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 主要考虑因素是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水平, 教学活动的难易程度和假设需要的时间, 学生学习结果如何呈现和评价。例如, 本单元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可以描写战争的场景, 并说服他人相信战争的参考。课时安排如下:导入+词汇 (50mins) ;课文A+思辨 (100mins) ;课文B阅读技巧+翻译技巧 (50mins) 。平时分按照单元来计算, 本单元课内活动+课后作业+小测试 (单词听写) 共15分。

2. 上课阶段

通过同行观摩课堂发现, 该教师基本上按照预先设计实施教学活动, 遵循了“教务教学法”的理念, 课堂呈现:模块状, 每一个模块由一个任务组成, 任务前后呈现明显的低级到高级的进阶;学习成果可视化, 每一个任务, 学生都付诸笔端, 拍照上传, 可以作为复习资料和过程评价的依据;教学活动互动状, 教师在任务执行过程中, 一直在教室中关注不同的学生或小组, 给予面对面的指导。也有同行提出这是一种翻转课堂的形式, 因为教师教授的少, 学生参与的多。但是, 都没有意识到, 或者不了解UBD课程设计法。

3. 反思阶段

反思阶段指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具体包括两种情况:首先, 在单元教学过程中, 即课后, 教师基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或口笔头产出中出现的问题, 对下次课的课堂活动和材料使用进行调整, 如有需要, 会在下一次课上增加部分内容, 以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中的问题。

所以, 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活动的设计都呈现动态化, 教学活动模块的顺序和数量都可以呈现变化。其次, 在单元教学完成后, 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全面反思, 包括教材的使用情况, 教学活动产出评价, 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这种反思会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教学、教学材料使用和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 教学的理念也不断修正, 以符合实际教学情境, 理念与实践在循环互动中同时得到优化。

四、结语

通过个案分析, 本文探究了大学英语教师使用UBD设计理念与实践, 揭示了UBD设计理念与实践的特点及相互关系。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经验、组织大班活动的能力和语言能力不同, 使用教学材料的方式和课堂教学活动也不同 (LasenFreeman 2008) [5], 未来研究可以聚焦更多的大学英语教师, 探索不同教师使用UBD的多样性。这些研究都将进一步丰富理论发展, 理论的发展可以继续提升教学的促进作用。

摘要:"通过设计来理解"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简称UBD) 是一种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起点、以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为宗旨、强调评价设计先于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开展的创新型的教学设计模式。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课堂观察、教师访谈、教案、反思日志等多种数据, 探究教师使用UBD设计框架的理念与实践, 并分享了教学实例和反思。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大学英语教学,UBD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 2008 (2) :2-8.

[2] 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 (4) :547-558.

[3] Grant P.Wiggins, Grant Wiggins, Jay McTighe.UnderstandingbyDesign[M].Virginia, USA:ASCD, 2005

[4] 文秋芳.“辩证研究范式”的理论与应用[J].外语界, 2018 (1) :002.

[5] Larsen-Freeman, Diane and Cameron, Lynne (2008) .Researchmethodologyon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complex systems perspectiv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92 (2) :200–13.

上一篇:古今节令题材中国画的表现内容比较研究下一篇:小角法在基坑变形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