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供性理论的景观休憩设施设计探析

2022-09-11

一、什么是可供性

可供性理论(affordance)由认知心理学家吉布森(Gibson)于20世纪70年代末创立,意在解释生物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互惠关系[1] 。包含三个主要因素,使用者自身条件,物品特征,使用者与物品间产生的某种对应行为关系。1988年,唐纳德·诺曼通过《设计心理学》一书,将可供性概念引入设计界,他认为可供性有力地提供了如何使用某种物品的线索,并在交互设计领域进行推广。现如今,可供性被广泛应用与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诸多领域。

二、环境可供性与景观设计

环境可供性由环境提供给使用者的元素组成,环境的功能单元的可供性能够通过人的直接动作以及与间接学习过程相关的操作被人感知[2] ,人们感知到环境中的可供性,意味着发现可供性[3] 。可见,环境可供性是双向的,环境和使用者,比如路边的石块,与膝同高、平整、有一定延展及硬度的表面,表明它是“可供坐下的”,但如果没有人的存在,“可供坐下的”就会因为没有对象而失去存在的价值。

因此,在景观设计中,环境可供性可以被用来解释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们感知到环境所提供的休憩活动的可供性并能够据此产生行为,与此同时,人们在坐、卧、玩耍、交谈等休憩活动中也能深入感知环境,进而发现新的可供性。

三、交互过程中休憩设施的可供性分析

休憩,即短暂的休息,是人们在户外活动之余,放松身体,舒缓精神的普遍活动,人因为疲惫这一个生理及心理的需求产生“休憩”的想法,依据自身身体条件,寻找与自己“休憩”的姿势相符合的物体,该物体便具备了“休憩”的可供性。现代公共景观设计中,将可供性理论融入休憩设施的规划与设计,将更有利于人们完成与景观环境的交互关系,帮助设计师创造出更舒适、高效和安全的休憩设施产品,进而提升整个景观环境的设计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可供性的感知、使用和塑造三个层次的分析,能够深入了解可供性理论在景观休憩设施设计中的应用。

1、被感知的可供性

诺曼强调“在设计中使用感知的可供性这个术语,与真实的可供性相比,我们更在意使用者感知的可供性”[4] 。人们那些自动的、无意识、基础的感知模式无时无刻都在起着关键作用。一个物体的高度、材质、接触面积等满足一定条件,便可以为使用者感知到休憩的可供性,因此,休憩设施要被使用者感知,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具有上述使用的基本属性(支撑力、高度、平整度、硬度等等);第二,具有容易被感知的外形。深泽直人提倡“无意识设计”,认为好的设计应该能够被人们在毫不自觉的情况下感知到其可供性,而无需联系记忆、印象等主观性。在景观环境中,优雅的台阶、散落的置石、路边的栏杆、平整的草坪、水池的台沿都可以很容易被人们感知到休憩的可供性,使用者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使用,实现其休憩的功能价值。弗吉尼亚州马纳萨斯帕克小学的校园景观设计便将若干原木置于庭院,虽然原木造型区别于人们观念中的座椅,但作为校园景观范围内,高度、硬度合适,且具有一定平整度的设施,人们可以轻松、准确的感知其休憩的可供性。又如Michael Lin.Meyer+Silberberg在888 Brannan building中将石头大胆转化成座椅,将天然岩石加工置于街道旁,人们可感知它所提供的休憩的可供性。因此在设计中,休憩设施的设计应在可以被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展开。

2、被使用的可供性

物品被感知到的可供性,应转化为使用,使用的方式与程度取决于物品的可供性水平。爱丁堡龙比亚(Napie)大学的P.特纳和S.特纳设计了可用性、易用性和目的性的可供性三层模型:“可用性”表明物品的基本功能及人体工程学特征;“易用性”强调使用者的操作与体验;“目的性”则关注可供性对应于适当的场地特征、环境信息及文化活动等[5] 。

景观休憩设施在“可用性”层面上需要做好其规划、布局,提供适宜的高度、材质、接触面积等,以满足使用者对休憩的基本需求。例如,Mark Reigelman于2007在Brooklyn’s Borough Hall设计的阶梯广场,将阶梯与座椅相结合,通过在阶梯上安置提供午餐、阅读的小桌子,使使用者产生阶梯是用来休憩的本能反应,从而实现阶梯休憩的可供性。“易用性”则需要更深入分析研究使用者休憩时的用户体验和心理感受,包括舒适度、安全性、便捷性及个性化的使用特征。“目的性”则需要重视休憩设施与场地属性结合。如Kaptein Roodnat于2006年为De Paradijsvogel小学设计的一系列钢管设施,这组作品为了达到激发孩子们想象力的目,用钢管做结构取代传统的休憩设施,这种将设施雕塑化的方式,不仅仅增加了趣味,更为孩子们活动带来了功能的丰富性和未知性。

3、被塑造的可供性

被塑造的可供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使用者无意识的对物品的误用或异用,设计师有意识的对产品进行重塑以提升可供性水平和类型。

在人与环境互动的生态机制没有被揭示出来时,设计师精心设计的物品却时常被使用者误用或异用,说明往往最本原的可供性并未被感知。南加州大学胡军提出的可供性对行为的引导和可供性的意外的发生两种类型,可解释使用者与环境之间交互关系,其中后者强调的便是使用者的误用[6] 。景观中休憩设施被使用者误用或异用的情况主要有两种,其一,休憩设施本身的可供性水平有限导致的误用;其二,则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新的可供性。设计师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引导使用者探索休憩设施的新的可供性。丹麦艺术家Jeppe Hein在比利时设计的一系列主题为“街头长椅”的户外休憩设施,他将普通的长椅进行弯曲,旋转,抬高等,使用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坐姿、视角,实现观景和交谈,设计师通过对座椅进行趣味性解读,重新定义景观休憩设施的功能与形式,丰富座椅的用途,刺激人们从休憩设施中发现新的可供性,体验出人意料的感受。又例如Alfredo Häberli设计的The Swiss benches系列座椅中,一种座椅两两相对,其靠背向上延伸连接形成一个平面,在满足“坐”的基础之上可以依靠,悬挂雨伞,娱乐玩耍等。因使用者的不同,可以对座椅进行不同的使用。它可以为一个想吃饭的人提供一个吃饭的平台;为想独处的人人提供一个平行的视野和安静的氛围;为儿童玩耍提供可能性等。

四、结语

景观休憩设施在被感知,被使用,被塑造三种可供性下进行设计,可以提高利用率,增加趣味性,改善用户体验等,为休憩设施设计提供一种新方式。同时,通过以可供性为方法论指导的设计可以进一步检验并完善可供性理论,为未来设计提供依据。景观休息设施不是单独存在于景观中的一个独立物品,而是与周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存在逻辑关系的,具有结构秩序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可供性理论的景观休憩设施可以通过建立在广泛的受众基础上,通过探索、开发更多的交互体验的可能性,解决以往不被重视或被忽视的问题以及改变现有的工业批量生产休憩设施的消极设计态度。

摘要:自可供性理论被引入设计领域以来,逐渐为大家熟知,并拓展到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环境可供性能够解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并在景观设计中发货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景观休憩设施为例,分析了环境可供性理论在景观休憩设施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景观设计,休憩设施,可供性

参考文献

[1] Gibson J J.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M].Boston:Houghton Miffilim,1979:128-130

[2] Heft H.Affordances of children’s environments: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description.Children’s Environments Quarterly,1988,5(3):29-37

[3] Yatiman N A,Aziz N F,said I.Affordances of homeschool journey in rural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s performances.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8:395-405

[4] Norman,D.A.Affordance,Conventions and Design[J].E-learning,2005,2(4):402-413.

[5] Turner,P,Turner,S.An Affordance based Framework for CVE Evaluation[C].Proceeding of the 16th British HCL Conference.London,UK:Springer,2002:89-104

[6] Jun Hu.Qualified Affordance-based Design:Categorizing and Applying Affordances to Product Design[EB/OR].(2012-09)[2013-01-05].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7] Mc-Carthy,J.Wright P.Technology as Experience[M].Cambridge MA:MIT Press,2004.

[8] Gaver,W.Technology affordances[C].Proceedings of CHI’91.NY:ACM,1991:79-84

上一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途径的探讨下一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若干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