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之策略

2022-09-11

根据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和教学建议,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来建构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加强对智力的挑战, 强调对激情的引发, 强调生命意识, 让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增强参与意识并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创造、自主学习, 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为此倡导构建新型语文课堂教学:

一、新课堂, “新”教师

西汉学者杨雄在其《学行》中提出“师者, 人之模范也”的观点。这指出教师不仅要博学, 而且要在道德、行为上成为学生的表率。新课堂着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这就必然要求敢于突破传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教师来作出表率。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卡尔·罗杰斯提出“要废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角色, 以促进者取而代之。促进者的任务是: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 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 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这种主张颠覆了教师传统的传授者的角色,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人, 让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要让语文教师实现这样的转变, 就必须让教师树立一种全新的民主化的教育观念。语文教师应从原来高高在上的神坛上走下来, 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理解学生的特殊心理, 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 树立“教学”为“学习”服务的观点。将把握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前提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 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的落实作为根本准则, 让学生主体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以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发展目标, 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就必须敢于创新、大胆变革旧的教学模式。大胆地把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还给学生, 教师只作为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身份参与教学过程。同时, 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研究, 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加强业务修养, 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 完成教师角色创新的转变。

二、主体式的课前准备

通常在教授一篇新课文前, 语文教师常常严格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规定以及应付考试的需要出发设计教案, 设定细致的知识目标并主观地确定学生的学习难点, 设计课堂问题以及学生需要回答的正确答案, 甚至每一环节怎么讲都做了具体准备。这种传统的教案本位的观念完全脱离了学生的主观需要, 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陷入封闭、沉闷和程式化的境地。而创新教育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具有生命性、主体性、互动性和建构性, 以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课堂。因此, 新型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必须摆脱应试和教案的束缚, 打破旧有模式的封闭和沉闷。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创造性地思考, 设计教学实施方案。

教师以“促进者”的身份实施教学方案, 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正式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对学习对象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分析, 并提出自己学习的感受和疑问。教师再根据学生自学所反映出来的情况组织课堂教学, 从而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对课堂学习产生一种渴望, 形成主动探究、自主建构个体知识体系的态势。这里笔者以初中课文《杜甫诗三首》的课前准备为例:

杜甫是著名的唐代大诗人, 他的诗作出现在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语文课本中, 而不同阶段的学生对杜甫的解读程度差异非常大。从小学到初一, 学生们都曾接触过杜甫的诗作, 而且也都了解外界对于杜甫的评价。但是学生们对杜甫的印象是模糊、表面化的, 缺少主观的感受和感性认识。作为初二的学生, 对诗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还缺乏比较深入的理解。教材中的《杜甫诗三首》是诗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 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杜甫。但由于笔者初涉初中语文课堂, 不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 不敢贸然进行教学设计。所以笔者向学生求助, 请他们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 把先前已经知道的杜甫的信息做一个整理: (1) 列出你读过的杜甫的作品, 并能自由背诵; (2) 找出你最喜爱的诗篇, 谈谈自己的感想, 如果不喜欢, 也整理出不喜欢的理由; (3) 在你心中设想一下杜甫的形象; (4) 在相关资料中查找有关杜甫的信息简介, 并说说你最感兴趣的部分。

由于笔者对学生知识体系不了解而发起的这样一个课前准备活动, 结果让所有同学都参与进来, 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奋程度, 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并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 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此可见, 新型的语文课堂完全可以在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的基础上, 开展课堂“双主体”的课前准备活动, 让师生主动参与课前的准备, 提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以创新为核心的“自主问题”式语文课堂教学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寻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的教学基本模式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情景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然而, 笔者以为构建新型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依样画葫芦”, 而是构建一种开放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即以创新为核心的“自主问题”式语文课堂教学。

所谓“自主问题”式语文课堂教学即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教学模式, 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完成“双基”教学任务为主要追求, 以“问题”导学为主要教学策略, 以给以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 以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为核心, 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本质状态, 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 是以其自身的经历为出发点, 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低效性, 并不能真正体现自主学习应有的价值。而在创新教育思想引领下的“自主问题”式教学是通过外在的教学即“问题导学”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 依托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实现其对知识的主体建构, 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 从而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教师应在这一过程中,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特别是自主、独立探究的能力。

“自主问题”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为以问题作为驱动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 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借助问题来展开或完成。当然这里的问题必须具备足够的驱动力, 它应当是有一定难度的, 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的思索;它又是有一定成果再现的,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得到解决问题的喜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求动机, 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中去。设计这样具有驱动力的问题需要教师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 然后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所关注的领域内设计出良好的问题, 教师要研究学生实际, 预见学习过程, 并关注问题生成后的艺术呈现。同时, 教师应当避免过多充当问题的直接发现者,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生成问题, 加强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孔已己》时, 文中有一句“ (长衫) 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可以提示学生如果让你写这句话, 你怎么写?启示学生这句话前后不能照应, 还可提出让学生课后在多媒体、文章中寻找病句, 这样就让学生在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解决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 不仅掌握了有关知识, 而且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

由此可见, 以创新为核心的“自主问题”式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把“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以及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并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目标。

总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就是要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遵循创新教育的理念, 针对现有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开展课前准备活动, 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自主问题”式语文课堂教学,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及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上一篇:岩土工程施工中勘察技术的应用分析下一篇:浅谈中高级口译考试对专业英语人才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