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创新习作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2024-05-12

小学语文创新习作教学中的几点策略(共9篇)

篇1:小学语文创新习作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小学语文创新习作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新市镇平宁基点校(QQ:1083731671)

说起写作文,学生怕写,老师难教。这真实地反映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有的学生抓破头皮,就是写不出来,我想这主要是与学生缺乏习作兴趣、习作的素材,缺乏表达的语言,缺乏写作的基本方法等息息相关的。然而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尊重作文的本质特征,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写作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就是要想方设法创设不同的交际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有舞台,向交际的对象陈述自己的想法。因此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对于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可从两方面入手:

1、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创作激情。

叶圣陶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领会文章美妙的意境,1

从而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文章的精华部分,引导学生去欣赏,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就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体会,然后启发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并且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花。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创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畅所欲言,用自己简单质朴的语言描绘自己喜欢的花。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对作文感兴趣的前提下,他们才能有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2、在仔细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

我认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自然界中,天地万物、山川树木、飞禽走兽、生活中的人和事都是写作的题材。如果对这些漫不经心,一写作文就感到无话可说,那就更谈不上创新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分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学生有了感触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再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我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积累写作素材。到了上写作指导课时,学生兴趣浓厚,纷纷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告诉我:其中有观察人物的、有观察景色的。。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引导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二、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点燃学生创新火花。

1、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善于表现自己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应给他

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将优秀的作文在班级黑板报中展示;二是编写班级优秀作文选,把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文编入发给学生做留念;三是选出最优秀的学生习作向各类报刊杂志投稿。这样,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得到前进的力量,就会激起一股强大的创作动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作文能力参差不齐,同一事物,他们的认识也不一样,因此,表达的方式和技巧也有差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学生框死,要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作文思路和表达方式,一旦发现学生习作有新意就要加以肯定和鼓励。对于那些作文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尤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能开发思维能力,激发创作积极性。

三、加强创新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呢?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教给学生作文格式和技巧本来是非常有益的,但学生作文往往因此容易形成一种定型思维,缺乏新颖性和独创性。作文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重打破这种作文心理定势,久而久之,学生的创作思维就会严重停滞。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

如写《我的妈妈》,大多数学生只是写妈妈怎样爱自己、关心自己的事,往往千篇一律。因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力求把人物的形象充分地表现出来。

2、同一材料多种立意。

在使用同一材料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有新的感受、新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就拿《桂林山水》来说吧,从古到今的文人墨客写了无数文章来赞美它的美丽、感叹它的奇景,就连外国人也为它写诗作文。然而我们课本中的《桂林山水》却从事物的特点出发,写出了新的感受,讴歌了祖国美丽的河山。无一处言美,但美又无处不在。在这种诗情画意之中,渗透着作者新的体会和新的认识。在写《我的家乡》这篇作文时,学生既可以写家乡的美丽风光,丰富的物产,也可以歌颂家乡人民的勤劳勇敢,热情好客。

3、同一内容可选择多种体裁。

例如:在写《我们的校园》时,可以记叙和抒情,可以写成说明文,可以议论校园设置得好不好,还可以假想未来的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教师的评价

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学生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因人施教。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出发,从点滴细微之处入手,把功夫用在实处,充分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动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一句话,只有尽可能地使学生想写、要写,他们才有可能把作文写好、写新,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

篇2:小学语文创新习作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见习作是多么的重要。但经过我对4—5年级的学生进行关于习作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只有约18%的学生喜欢习作,40%的学生对习作感觉一般,42%的学生不喜欢习作。由于习作教学的内容和操作很难形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序列、体系,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不知从何提高,一直处于“游击”或应付的状态之中;学生“急于求成”;教师习作教学“有量无序”、“临时抱佛脚”或放任自流,学生升学需要与作文实际需要产生矛盾。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找到了“病根”:

(1)不细心观察生活,培养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没有丰富的语言储备,缺少基本的表达方法;

(3)习作内容、形式等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习作,就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心灵自由自在的飞翔!让作文多一些童趣、童心、童真,少一些虚假的庄严与崇高。然而传统的习作教学,始把学生放到被动的地位:不需要学生提出什么,只需要他们说明什么;不需要学生创造什么,只需要他们证明什么„„因此,只有通过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发学生创造性地学,才能促进学生乐于在习作中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在习作教学中的一点想法。

策略一:要消除学生对习作“恐惧症”

现在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拿到作文题目无从下手,面露愁色。其实习作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习作”,是为了能在生活中轻松自如地表达内心、与他人交流,是为了掌握一项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重要本领,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理念从作文的本质出发,避免了教师用“写作”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习作,避免了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习作;让他们能在习作中自然倾吐,乐于表达。因此,有利于消除学生习作“恐惧症”。策略二: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我们要认识到城乡结合部孩子学前生活的优势。孩子们普遍没有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几乎都是纯自然的自由空间,只有父母亲情的呵护,缺少人为束缚限制他们的思维。山川、野兽、百鸟、虫蛇„„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都是孩子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习作素材。但是他们没有留心观察,对那些人、事、物只看了那么

一、两眼,甚至不去理会,就随随便便放过去了。正像五彩斑斓的世界在盲人眼中是一团漆黑一样,生活再多姿多彩,不用眼睛去看,不用心去体会,怎能感受到它的美好?“生活化”习作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手触摸、用耳朵听、用口交谈、用大脑思考,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要打破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时空界限、现实和幻想界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谓是“无拘无束”的。这样的习作,相信学生

都想张开自己理想的翅膀,在天空自由驰骋,遨游天际。

策略三:要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出版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二是校外活动。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就近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如利用城乡结合部特有资源,让他们到田野里参加劳动,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种禽畜、植物或一处景物,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篇3:关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积极鼓励评价,消除恐惧感

学生在遇到习作题目时,感到害怕的原因是学生感觉没有什么好写,迟迟没有下笔,等到时间快结束了,学生才乱写一通、随意表达,最终使习作成绩非常低。为什么学生会写不出东西呢?很大的原因是老师的固有模式使学生没办法很好地发挥水平。一般老师会根据学生习作的文章结构、句式、内容、使用的表达方式等等来对学生进行评分,并且在评价时会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评分,这就使得某些学生的文章没有和老师的想法一致而得低分。为了改变这种教学情况,老师应当对学生采取鼓励的方式,不要随意否定学生的创意和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学习中重塑信心,消除恐惧感。比如,在指导学生写《我的理想》时,有的学生写的是《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富豪》,老师切不可有先入为主的想法,认为学生的思路偏离了,而是要继续阅读下去,才发现学生想要成为一个富豪是因为,他们的家很贫穷,父母被疾病缠身却没有钱治病,老师应当从思想感情上来评价这篇作文,给予学生鼓励,而不是一味地否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习作中发挥自己的水平,也更加信心、大胆地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克服对习作的“恐惧感”,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

二、有效结合现实生活

老师在教学时会注重给学生讲授写作的技巧和要领,即使老师讲得很认真、很透彻,但是习作的教学效果却不是很明显,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学生在习作的时候缺乏题材,总是写不出东西。我们知道,很多作文的灵感都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老师务必要在习作教学中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克服写作无题材的困难。举个例子,老师提出以“快乐”为话题的习作标题,让学生进行习作,学生看到这个标题便会有点迷茫,到底要怎么写才能符合题意呢?很多学生不敢下笔开始写,这时老师便可以说:“同学们,你们觉得快乐是什么呢?每个人对快乐的定义都是不同的,你不仅可以写自己的快乐,还可以写其他人的快乐,大家想想在平时生活中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你觉得很快乐呢?”听完老师的点拨,学生便可以在脑海中积极寻找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情,有的学生马上想到了“妈妈第一次给我扎辫子”,还有的说:“公车上我给老爷爷让座了”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散,学生开始对习作有了思考的方向,他们纷纷开始下笔,分享他们心目中快乐的事情。通过这种结合生活的方式,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局限,习作的灵感也会大大增强,有利于学生自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保证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质量。

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下,作文的评价者一般都是老师,主要是老师给学生题目,学生写完交给老师,让老师进行修改和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使得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受到了限制,长此以往,学生开始依赖老师,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完成了作文就可以了,从而导致学生的习作水平一直没有提高。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学生之间的互评、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等,使得学生在互评或者是他评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进步。举个例子,老师在评价《我最敬爱的人》这篇习作时,可以让学生之间互评,这样一来,学生之间便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也能帮助同学看看哪些地方不通顺或者是有语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情感也能相互交流,使观念和想法能够更加丰富。通过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够使学生容易接受,同时由于是同龄人之间的互评,这样可以加深之间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从而使学生的习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如果学生不能用正确的心态来对待习作学习,即使老师采取再好的方式也是徒劳的,因此,老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消除恐惧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习作学习中,同时也要结合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另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也能加快学生的思想交流,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突破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成为语文老师共同思考的重要问题。从习作教学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提高习作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为以后的习作教学提供有用的教学建议。

篇4:习作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有效习作、情境、表达、欲望、说真话、表真情、修改、讲评。

许多教师初次接触到习作教学时,都会感到很茫然,甚至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提到习作教学都感到头疼。而大部分孩子却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了信心,不乐于作文。其实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习作,是我们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结合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重视写前指导。

1、“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习作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习作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孩子们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孩子们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因而我们要重视习作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习作之前“无所作为”,而到“写”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的话题。

2、孩子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的情感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我们在指导孩子习作时就要运用多种手段,根据习作内容创设相应情境、渲染写作气氛,让孩子们触“境”生“情”。以饱满激动的情感贯穿于习作的过程,自然进入写作境地。

3、激励,可以让孩子们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激励,可以让孩子放飞个性展现自我。可以通过“评价”进行激励。写作之前孩子们说过的每一句话教师都要鼓励,鼓励他们大胆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能盯住问题不放。哪怕只有一句话一个词说得好,教师都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根据孩子们好胜心强的特点及时加以肯定。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言、人人发言,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们都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4、教师不要轻易规定习作题目,束缚孩子的个性。孩子们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缤纷世界。如果教师对学生束缚太多,将会导致孩子们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维僵化、缺乏童真的趣味性。所以,习作教学中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遵循孩子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习作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孩子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习作的快乐。

二、鼓励孩子说真话、表真情。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是作文、作文即是生活。要让孩子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就需要孩子的习作反映他们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那么,教师首先要引导孩子从生活中提炼素材,让孩子懂得习作就是用笔描绘生活。引导孩子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孩子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孩子们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孩子的认知水平。能使孩子们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孩子们的每次劳动课,我都安排他们把劳动的场面、劳动中的辛苦、劳动中的乐趣按照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说一遍。这时候孩子们又能再次感受到劳动的过程,同学之间也受到感染。这就是我手写我口。这时候写起作文来一定会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具体。再比如:星期天安排孩子们帮父母收白菜劳动,回来后让他们分别说说劳动经历和感受。有说劳动辛苦的、有说生活不易的、有说感恩父母的……言语之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这就是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其次,教师要赏识、尊重、鼓励学生的习作,让孩子敢于说真话。在习作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教师都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孩子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孩子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正。

三、降低习作要求,消除畏惧心理。

《语文课标》总目标提出的习作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可是在实际习作教学中,许多教师任意拔高要求,使孩子压力大,对作文产生了畏惧心理,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失去了信心。因此,教学中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降低习作要求,以消除孩子习作的畏惧心理,保护孩子作文的积极性。只要孩子达到本次习作要求,就应该打高分、甚至打满分。对中下等生可以实行放宽政策,只要本次习作比以往有进步也可以给高分或满分。这样,所有的孩子都看到了希望,激发了内在的动力,提高了习作热情,快快乐乐落笔、轻轻松松作文。能当堂完成的习作绝不留在课后完成。

四、重视习作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习作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习作,孩子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孩子作品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的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情,养成写完了事的习惯,这对提高孩子写作能力极为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孩子改作文”为“指导孩子修改自己的作文”。把习作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孩子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上。

篇5: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的。这种艺术的首要本质在于: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和动机,这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因素。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阅读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一)突出情感因素

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引入情境,激励思维

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只要这样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象导游一样,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三)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四)讲究口语艺术

这是阅读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对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论是讲解还是描述,还是复述,其语言都应当活泼新颖,富有情感和魅力。总而言之,都应当对学生是一种新异的刺激,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引起学生的模仿和学习。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真的。”据此,我们可以说:“在阅读教学中,有风格的教学语言才是真正的艺术。”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独特的风格。或善于条分缕析,准确严密地阐明事理;或善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述事物;或善于简明扼要、冷静客观地叙述;或诙谐幽默、富有情趣,善于诱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等等。无数事实证明,一个语言表达颇富特色的语文教师,对学生在语言修养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使某些学生终生难忘,终身受用。所以,欲实现阅读教学艺术化,教师必须着意学习和训练教学语言,讲究口语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总之,情感、思维、需要、方法、语言是构成阅读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要素,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交叉渗透,缺一不可。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是贯穿始终的。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组织指导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又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这个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这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教育学考试指导简答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一)简答题题型特点:在试卷中,简答题在总成绩中所占分值最高。考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你对简答题的回答情况。简答题涉及的都是较大的问题,让你阐述一种观点,或者对某种理论作出解释,也可能是提供证明,有一定的系统性。回答要层次清楚、言简意赅,论点或根据不可遗漏。简答,这既是简答题内容上的要求,也是这类题的题型特点。

(二)简答题解题技巧:(1)对已有的科学事实和观点做出肯定,阐明其具体表现,这是简答题中比较好对付的一类问题。在回答中,只要说明“是怎样”,就可以了。

1、教学为主的标志是什么?

“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2、如何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①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②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和经验;

③注意“变式”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

④要将词与感性材料相结合;

⑤正确下定义;

⑥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3、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就是这种性质的问题,表现出较强的理论性。

(4)还有一种特殊问题,对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观点,要求界定,加以区别。考试大 回答这类问题,语言必须简洁,直接点出差异所在,就达到了题目要求。有时,最好的办法和策略,就是叙述概念,自然把差异说了出来,不必再写什么。

4、再认和回忆有什么不同?

这时叙述概念:“再认也叫认知,是对过去感知过的对象再接触时,有熟悉感,知道它是知觉过的对象”;“回忆也叫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对象不在主体面前,由其他刺激作用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过程”。这样两相对照,就是一种差异显示。

5、在简答题中,最简单的是一些记忆性问题,不要求你解释,只要求你整体把握。一个问题,回答的要点多,是这类问题的特点。

6、我国普通学校应当遵循哪些主要教学原则?

①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③直观性原则;

④启发性原则;

⑤循序渐进原则;

⑥巩固性原则;

⑦因材施教原则。

篇6:小学语文创新习作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众所周知,思维是语言的核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乌申斯基说: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离开思维单纯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同样语文教学脱离发展学生语言去单纯地搞思维训练也是不可取的(这个语言,是指语法规范、用词准确、表达生动的语言,而非生活中的一般的谈话语言)。那么,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在于思维的强化训练,还是在于对语言的独特运用,两者孰轻孰重,如何摆正它们之间的位置呢?

一、走出一味强化思维训练的片面认识当前创新教育搞得如火如荼,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强化思维训练。!“为展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鼓励质疑,大胆问难案例:有位教师准备用“质疑———释疑”教学模式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十一册),上课伊始让学生大胆质疑。“小女孩生活痛苦,为什么却带着微笑离开人间?”“世界上还有个卖火柴的小男孩,叫小珊迪,命运也很悲惨,这个小男孩与小女孩有没有关系?”“上帝是什么?”“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是真的吗?”•教师为显示其创新教育程度深,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为迎合老师绞尽脑汁一节课提了#$多个问题,耗时十多分钟,虽然其中不乏有质量的问题,是属于语文本身的东西,但更多的是有关语文的问题。既然问题提出来了,教师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解决这些有关语文的东西,而语文本身的东西却因课堂时间有限,得不到充分落实。%”为显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尽情发散,热烈讨论案例:《跳水》中当船长的孩子为了追赶抢去他帽子的猴子而爬上桅杆顶端,情势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他跳水外,还可以有哪些方法救孩子下来?《跳水》“向海里跳,不然我开枪啦!一、二、三•”假如孩子不往海里跳,船长会开枪•吗?《乌鸦喝水》学完了,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喝到水?谁能想到比乌鸦更好的喝水方法?在这种围绕故事情节、局限于课文内容漫无边际的“讨论”“发散”中,教师有时为追求见解的新颖,方法的独特,往往在学生作交流时只注重学生思维结果的新颖、独特而不注重具体生动的描述过程,不注重及时对学生遣词造句准确传神的点拨、引导,虽然得出了多种“救法”、多种“喝法”,强化了思维训练,但是这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又有多大益处呢?可见,只注重思维的内容而不注重语言的表达,不注重积累内化课文语言,变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的表达是不行的。这种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的做法是肤浅的。为演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挖空心思,多元解读日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重点应在哪••案例:有位教师教学《林海》(人教版十一册)中这样一段:“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画出这么多绿颜色来呢?”为了演示其课堂活跃,创新民主,学生思维的深刻达到对这一内容的多元解读,让学生体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绿颜色,教师预先设计出如下答案:树的品种不同;树的茂密不一;光线的原因;)看的位置远近不同;新绿和老绿的不同;颜色不同••然后用小猫钓鱼法,想法把一个个答案钓出来。这种把教师的理解认识强加给学生,要求一步到位是新一代灌输式教学,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内容的理解取决于他已有的经验积累和人生体验,如果将来学生有机会去茂密的森林或看到相关图片资料,相信他会有所顿悟,而无需花长时间在此交流讨论。学生只要透过这“绿”感悟到大兴安岭树多就行了,而应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领悟怎样表现“绿”的多种语言形式上,练习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现事物的“绿”。诚然,质疑问难,发散讨论,多元解读,启发想象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但如果脱离了语言文字,脱离了语文学科本身所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局限于围绕故事情节、某个课文内容去搞些花架子,来强化思维训练,把语文课上成思维训练课,上成自然课、社会课,为创新而创新是不可取的。

二、增强对语言的独特感悟、独特运用的意识!’提倡在表达时加强对语言的独特运用 案例一:江苏江都市黄元虎老师教学《雾凇》(苏教版第七册)中这样一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黄老师在教时引导学生品读欣赏、充分感悟后,设计如下练习:假如你看了雾凇奇景,会怎样赞叹?学生语言丰富,思路开阔,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有的活用成语:“天下奇观,名不虚传”;“吉林雾凇,百闻不如一见”•有的巧用修辞:“雾凇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化妆师,把吉林打扮得真美呀!”“雾凇,有了你,吉林就像人间仙境一般”•有的化用古诗:“轻风摇雪柳,淡月映松针”;“要问梨花谁裁出,漫天雾气似剪刀”;“不知何时春风来,十里长堤银花烁”•还有的干脆给雾凇做起了宣传广告:“冬日旅游哪里去,北上吉林观雾凇”•学生在发出赞叹的过程中,活用成语,巧用修辞,化用诗文,套用广告语,它需要在情感、心智、思维活动参与下,对自己已有的语言积累整合重组,不也是创新教学的最好体现吗?不也同样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吗?在指导低年级学生造句时,不人云亦云局限于一种句式,鼓励学生多说几句,多写几句,突破思维上的定势,在内容上、语序上、句型上、词意上求新。这样的训练不但使造出的句子多姿多彩,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而且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思维。这也是很好的创新教学。“’提倡在语言实践中加强对语言的独特感悟积累和感悟是相辅相成的。小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的阶段要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是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领悟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案例一:《景阳冈》(人教版十二册)第九自然段,老虎向武松进攻了三次———一扑,一掀,一剪,武松都用“闪”的办法对付。在此启发学生思考品味,“闪”是什么意思?(侧身躲过)课文中为什么用“闪”不用“躲”?从这三“闪”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闪”显得动作快,而“躲”显得动作慢,从中我体会出武松身手灵活。“闪”是主动地避过去,“躲”显得被动,很害怕,从中我体会出武松勇敢。“闪”的动作轻巧,而“躲”显得有点笨手笨脚,从中我体会出武松动作敏捷。“闪”是避开老虎凶猛的来势,避开它的锋芒,消耗它的体力,因为这时和它硬拼不是上策。“躲”是被动的,没有办法的。从中我体会出武松机智。武松一边“闪”,一边还在观察思考,怎么对付老虎、打死老虎,在寻找进攻的机会。而“躲”是逃避,一心想的是怎样逃得快些。从中我体会出武松临危不乱。这样的咬文嚼字,独特感悟,不仅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贴切,表情达意的准确,而且在潜意识里今后对遣字造句要蒋成荣: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重点应在哪•!”•反复推敲也会有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二:引导学生归类积累一些生动优美的词句、段落,并经常性的读读、比比,从大量的语言实例中感悟一些小小的语言规律,摸索出一些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如:通过《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第九册)等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积累的句子归类、品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原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改句)学生在反复的对比删读中感悟到:为增强文章表达某种感情的效果,可以故意重复一些字词。这样的故意重复不仅增强文章表达某种感情的效果,而且使语言旋转回环,产生了一种韵律美。像这样一些小小的语言规律的习得,不也锻炼了学生的聚合思维,不也是创新教学的最好体现吗?如果质疑问难、发散讨论、多元解读、启发想象能使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关键性的一个个恰切的词语、一句句生动的话语、一段段精彩的句群、乃至一篇精致的美文,那么这就是一个答距长、答域宽、包含信息量大的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就是一次成功的创造性语言训练活动。在积累词汇、探求词的内蕴中,感悟用词的准确、贴切、传神;在众多生动、优美的语言实例中,感悟语言表达的方法规律;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运用独特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表达自己的联想想象。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三、达成创造性语言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统一的共识语文学科不是一门知识性学科,而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习工具性学科就必须按照工具性学科的特点,注重实践,强调运用。“知识”是懂不懂的问题,“工具”是会不会的问题。前几年各大报刊连篇累牍质疑语文教学,不少学生读到小学毕业运用语言的水平实在堪忧。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作文,用来用去都是儿时常用的一些最简单的词语,一些大白话式的干巴巴的句子。一些书面色彩浓些的词语和丰富多彩的句式,学生能够自觉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的少之又少。问题出在平时的课堂交流中、口语交际中、书面习作中,缺少强调对语言表达的独特运用,缺少教师有意识的点拨、引导。可见,小学语文创新教学不仅仅在于学生知道了多少种问题的答案,不仅仅在于对一个问题理解得多么深刻,更在于对语言的独特感悟、独特运用,即创造性语言训练。即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表达自己的联想想象。因此,我们应达成创造性语言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统一的共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在质疑问难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更多的问题指向对关键性的词句的品味;在发散讨论、多元解读作交流时要有意识地点拨学生注意用词的准确贴切、描述的生动形象;在启发想象联想时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变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表达。同样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真正体现通过训练语言来训练思维。

篇7: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乌鲁木齐县永丰公盛小学姚喜梅

内容摘要:

作文是无数学生和家长较为头痛的问题,一提到“作文”,许多学生都“谈虎色变”。为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我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最后要注重作文的评价方式。相信在作文教学中,如果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定能消除学生对写作的害怕情绪,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会很快提高。

关键词:

兴趣、观察、表达、积累、评价。

正文:

对于大多数语文教师而言,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作文教学,尽管老师在作文教学上费尽心血,可结果仍不理想,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或是摘抄拼凑。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我认为与作文教学方法不当,在教学过程中重模仿,轻创作,重数量轻质量,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针对出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粗浅地谈几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事实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时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及时发现抓住学生作文的“闪光点”放大。“闪光点”,同时指出应该修改的地方,及如何改。通过面批,增强学生信心,兴发兴趣。

2、把学生的优秀作文装订成册,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优秀作文被工整的装订在了一起,配上美丽的插图,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如果在班会课上组织大家互相传阅、交流,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定会空前高涨。

3、有计划的设计游戏,编导小品,组织外出参观等活动。学生亲自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会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会兴趣盎然,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教师一定要给予保护,即使有些学生写的是“三两句的流水账”教师也不要责备求全,让学生感到写作不是“难于上青天”这样才会大大增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特点。记得在《一

次的小实验》的习作指导中,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平时最感兴趣的小实验,按一定的顺序把过程写清楚,并写出实验时人物的心情,但这次习作大部分学生写的不够理想,这显然与平时生活观察不仔细,实验做的少有关系,于是我联系科学老师带着大家做了几个实验,这次学生做实验的目的性很强,通过学生的认真仔细观察后,再次习作时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采取指向观察训练、自由观察训练和联系实例观察训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训练。

三、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里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进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能使听、说、读、写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进行《我最喜爱的小动物》作文指导时,我提前就让学生去观察,回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课堂上的相互交流中发言的同学络绎不绝,讲的同学很认真,讲到有趣的地方还会哈哈地笑起来,听的同学很专注,能与讲的同学融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在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口头表达能力之后,我便趁热打铁,让学生将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必须从低年级开始,抓住课内插图和看图说话,采用个人自

说,同桌对说,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还要注意合理的想象,这样既丰富了语言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欧阳修在回答“如何写好文章”时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且多为之,自工。”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便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净精神、拓视野、活思想,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习作时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那么如何积累素材呢?我认为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1、阅读中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课文的课后习中都会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现实中,优秀习作举不胜举,学生可以把课内、外积累带的好词佳句、片段,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并在后面写上一点感想或是模仿一个小片段,时时去翻阅,这样时间久了,用的多了,就会熟记于心。最终把积累来的东西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东西。

2、从生活中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

就越多。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五、注重学生的评价

小学生的作文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评价

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而且对学生的作文不能一棒子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要求要高,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哪怕用了一个好词、好句也要及时表扬。当然,在评价的过程中,不应以老师单方面角度出发,应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可采取自主评价和交互评价这两种方式让学生在自修自改的过程中意识到自主评价的意义,是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在评价他人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吸取他人的闪光点。教师在评价时不能简单的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要多给与积极的鼓励,多用激励性的评语,是他们尝到写作的甜头,以提高他们的作文积极性。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只要我们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对学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学 校: 乌鲁木齐县永丰公盛小学

篇8:小学语文创新习作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一、阅读创新理解策略:培养学生探究品质

阅读是大脑对经由视觉摄入的言语符号进行感知、理解而获得意义, 同时进行情感和语言实践活动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培养学生的横向理解、纵向理解以及个性化理解。

(一) 横向理解, 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

横向理解即从事物、问题、情境等多种角度和各个方面延伸练习, 通过横向、横面的相关联系加深和开拓思维, 使阅读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同一个问题, 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事物, 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同一个人物, 可以引导学生从正面、侧面对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进行横向联系理解。如《凡卡》一文, 结构复杂, 既有以凡卡给爷爷写信诉说在鞋铺里受到种种折磨这一主线, 又穿插了一条凡卡回忆过去的乡村生活的副线, 主副线交织在一起。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主副线横向联系, 主副线横向比较理解, 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会发现, 凡卡的学徒生活是苦的, 凡卡的乡下生活也是苦的, 但相对于学徒生活, 乡下还有美丽的夜色, 还有和蔼有趣的爷爷……学生在横向比较阅读中就能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孤独悲惨, 认识到沙俄时代社会的黑暗, 领悟到作者布局谋篇的精妙。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

(二) 纵向理解,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将问题从纵向的发展方向上设想推断出下一步的发展就是纵向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 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 探究事物的起因, 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 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纵向思维, 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形成逻辑序列的问题。课堂提问环环相扣, 显示出明显的深刻性。训练纵向思维还可创设问题情境, 引而不发, 给学生留下深入思考的余地。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 创设问题:为什么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呢?鸟的天堂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学生经过阅读讨论解决了问题, 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纵向思维。

(三)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品格, 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强烈地影响个人创造力的发展, 是个人成功的关键素质之一。长期整齐划一的同化性训练会严重束缚人的个性发展, 扼杀个人独创性, 其结果也会削弱集体的生机。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鼓励学生对课文的个性理解。如在教学阅读《将相和》时, 很多学生都说佩服廉颇的知错就改和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及顾全大局的品质, 而有一位学生却说他佩服赵王知人善用, 这是学生阅读中的个性化见解, 是多么创新的想法,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拥有这些理解。只有教师在阅读中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 敢于有不同于教参的答案,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更强, 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极大提高。

二、课文阅读的批判策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在阅读中人云亦云, 亦步亦趋, 不敢于也不善于判断和评价读物的优劣和高下。他们往往对课本上和老师的说法, 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 而不敢另作新释, 推翻原说。这时, 教师就必须激励学生对现有的书本知识有一种审视的眼光, 敢于否定其错误, 敢于提出与传统观念不同的看法, 敢于超越作者, 批判作者, 只有批判性理解, 才可以进入创新的境界。

(一) 反向理解,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创新思维中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任何发现和发明, 没有逆向思维就无创新可言。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敢于别出心裁。如阅读《小英雄雨来》这一课时, 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雨来宁死不屈的地方表现在不管敌人怎样对他, 他都不说出通讯员的藏身之处。这样, 思维就被教材束缚了, 得不到拓展, 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向思维, 拓展思路, 以反衬正, 反问:“如果小雨来动摇了, 说出了通讯员的藏身之处, 会怎么样?”这样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 结合影视、书籍中看到的情景畅所欲言, 就会体会雨来是为了保护通讯员才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泄密的。这样不仅对文中人物的精神感悟得更为深刻了, 而且在练习中也无形地引导着学生思考问题的反向性, 培养可逆向思维能力, 从而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思考问题时应根据情况, 要善于打破常规, 逆向思考可以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鼓励质疑, 敢于挑剔

怀疑往往是创新的开始, 敢于挑剔, 由此生疑, 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切实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火花,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言、敢做别人所未做, 因此应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氛围, 充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和提问。另外, 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指导学生从文章言语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维感情方面去发现问题, 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阅读方法创新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阅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的方法是整体性阅读:先整体感知, 再局部探究, 最后巩固内化。而现代社会信息量不断增大, 针对不同的阅读目标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和个性创新阅读的方法。

(一) 跳跃性阅读

跳跃性阅读就是抓文中要点进行阅读, 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找标题、中心句、关键句段等搜索知识要点,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说明文的课文所采取的方法。如阅读《新型玻璃》一课, 可让学生采用跳跃性阅读抓住课文中描写玻璃特点和作用的关键语句, 这样会很快地抓住课文的脉络和重点。

(二) 变序性阅读

变序性阅读就是改变课文叙述的顺序进行阅读, 可以采用直奔中心句或中心段阅读;直接阅读课文叙述的结果, 再寻找原因进行阅读;直接阅读过渡句或过渡段……如在阅读《月光曲》这一课时, 我先组织学生品读文章中具体描写“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 然后提出问题:贝多芬创作不朽名作的灵感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前面部分内容, 经过交流讨论, 归纳出:

听到琴声一点触动

兄妹谈话十分感动

遇到知音万分激动

月光清幽灵感涌动

学生在理解了内容和品味了语言的同时, 也体会到了一切伟大作品的创作皆源自生活的道理, 创新的思维也在教学中得到了锻炼。

(三) 比较式阅读

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比较式阅读, 即同类型的课文进行比较, 同是写人物的课进行比较, 同样主题的课文进行比较。如都是写关爱方面的课文, 将《穷人》和《别饿坏了那匹马》以及《唯一的听众》进行比较阅读;运用同样写作方法的课文进行比较, 如《海底世界》和《富饶的西沙群岛》同样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 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总分的写法, 为学生习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样文体的课文进行比较, 如同是说明文的《鲸》和《新型玻璃》进行比较, 学生更能理解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比较式阅读能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去理解课文, 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更为深刻了。

(四) 拓展式阅读

拓展式阅读可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作者、写法、内容、文体等方面扩展阅读, 如学习《观潮》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钱塘江的知识, 阅读潮形成的原因, 阅读李白的逸事等, 这样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准确。阅读方法大有创新的天地, 可以让学生设想;可以教师提出多种方法, 学生进行选择性实践;可以让学生搜集各种新的读法进行尝试……

篇9:小学语文创新习作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新颖独创的思维方式去学习语文,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创造性的学习语文,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创新品质,提高创新能力。

一、抓住契机“小题大做”,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1.在字词教学中“小题大做”。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汉字的构成特点引导学生有创意地理解字义。例如以“钱”的来历展开联想,引导学生自学有“贝”作偏旁的字的含义。古时候最早做生意用的钱是贝壳。贝壳虽已废止,但汉字中的“贝”字,做偏旁时仍然与钱有关:赚钱的“赚”,由“贝”与“兼”组成,辞典讲“兼”可作“加位”“合并”解,“赚”就是使钱加位、成倍、翻番;“贪”由“今”和“贝”组成,“今”指现在、眼前。急功近利者只求眼前,不顾将来,只管捞钱,不问后果,这是由于自私所致,今日有钱今日花,“贪”是万恶之源,“人为财死”就是由贪而来。以此联想,“货”“贫”“赌”等字的含义也可触类旁通了。

2.在课题上“小题大做”。课题是一篇课文的眼睛。一个个课题看似平常,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就会发现其特殊的用意。因此,我们可以在课题上作一些文章。如《詹天佑》这篇文章讲的是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课文就用人物的名字来作为课题。学完全文后,可引导学生再想出一些课题。学生稍作思考便说出了《伟大的工程师》《京张铁路修筑始末》等文题。学完《晚上的“太阳”》一课后,经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便提出可用《爱迪生是怎样发明电灯的》做题目,直接点明人物和事件。

3.在思维“交锋”时“小题大做”。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各不相同,对事物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也会存在各种差异。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讲的是狐狸几次三番用花言巧语奉承乌鸦开口唱歌,骗吃了乌鸦嘴里衔着的肉。就在我准备结束本课教学的时候,有学生举手发言,对“狐狸”的所作所为提出了与大家截然不同的看法:“我倒觉得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坚持性。它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由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她的孩子,再到赞扬乌鸦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我也觉得狐狸没有错,如果不骗取乌鸦嘴里的肉,它不就要饿肚子了吗?”……多数同学虽然不赞成他们的观点,却一时也说不出理由。面对这种情况,我首先肯定那些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敢于坦言自己的独特见解,然后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如何看待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得看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会对别人乃至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如此一点拨,学生便开了窍。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以社会上江湖骗子唯利是图,不择手段骗人钱财,损人利己危害社会的大量事实,说明形形色色的骗子都是可恶的,而且他们的骗术越高明,给百姓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就会越严重。听了大家的发言,那些持不同意见的同学也对大家报以会心的微笑,并积极参与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做人要遵守公民道德,做事要诚实守信,爱财要取之有道,同时还要善于识破和防范像“狐狸”那样的江湖骗子的骗人伎俩,以免上当受骗。

二、填补“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类课文,往往在故事的最精彩处嘎然而止,使故事情节出现“空白点”。例如《狼和小羊》这篇课文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故意找茬,小羊据理申辩,反驳狼的故事。尽管小羊把狼驳得理屈词穷,但蛮不讲理的狼仍然向小羊扑去……读完课文,孩子们最关心的是小羊的命运,急于想知道小羊脱险了没有,有的学生急切的问道:“小羊最后怎么样了?”“小羊究竟会怎么样呢?”这时教师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围绕“小羊究竟会怎么样”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大家设想各种各样的结果,有的学生认为小羊弱小、善良,而狼却是那样强悍、凶残,小羊最终没能逃脱危险,被狼吃掉了。但大多数同学出于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和好人终有好报的善良愿望,都让小羊安然脱险,给故事编上各种各样的美好结局……当同学们都为小羊的安然脱险而庆幸时,老师及时提醒学生:“遇到像狼这样的坏蛋怎么办呢?”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深入讨论,同学们都认为跟坏蛋作斗争单靠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必须沉着机智地想出保护自己脱离危险的办法。课将结束,老师布置《小羊遇险以后》的续写作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各自的独特见解给课文编上各种各样的结尾。

三、课外延伸,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却不直接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学这类课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由事及理展开联想,领会其中的深刻道理。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由理及事展开发散思维,创造性地运用语文知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如《猴子种果树》一课记叙了猴子种果树的过程,展示了猴子盲目听信他人意见,不断更改自己的种树计划,最终一种果树都没有种成的情景。课文以“就这样,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结束,再无后文。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可在学生熟读课文掌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对此你有什么感想?”通过个人发言,集体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就会领悟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定目标、专心一意、踏踏实实做好,如果见异思迁、急于求成、缺乏耐心,就将一事无成的道理。接着再让学生思考:这只猴子将来会遇到什么问题?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最后让学生在帮助猴子总结本次种树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成习作:《猴子再次种果树》。这样把课文学习引向课外实践,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想象空间,提高了他们综合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上一篇:法学专业求职信标准下一篇:三年级数学各种算法速算技巧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