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之感想

2024-05-09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之感想(精选8篇)

篇1: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之感想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之感想

教学的效益是教学的唯一指标,实施有效教学是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我本人本来是一个学计算机专业的,但是我在2005年参加工作之后,一直担任学校的生物教学工作,在五年多的生物学教学中,从不识到认识,从认识到熟识,从熟识到计划的实施有效教学,并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借此专升本的机会,下面就对我本人的一些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的看法和想法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评述。

一、知识系统化策略

知识组织的好坏,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与学习成绩有密切的联系。优等生和后进生知识组织是不一样的。后进生头脑中的知识是零散和孤立的,而优等生头脑中的知识是有组织和系统的,知识按层次排列,而且有内在联系,呈现出一个层次网络化系统,即所谓“知识系统化”,在学生提取知识时,会准确而有效。

那么,如何使知识系统化呢?在这几年的生物学教学中,我通常是将关于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内或椭圆内,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或命题连接,这样就形成了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它是一种将概念之间的关系图形化表示的技术,便于学生思考、表达。由于生物学的知识点比较零碎,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多,通过绘制概念图将知识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是生物课有效教学的一种好方法。例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教学时,学生对一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知不很明确,我给学生提供一串名词:细胞核、细胞、DNA、染色体、基因,让学生区分概念范围的大小,和学生共同绘制概念图(见图1),明确概念。又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光合作用”等内容涉及的概念多,知识点比较零碎,在授课中通过绘制概念图将知识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多层面的理解和记忆,也是生物课有效化解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好方法。

二、突破学科限制策略

选择教学方法时不必拘于学科限制,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不仅可以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隐为显的目的,从而优化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现有效教学。例:借用物理学实验说明生物学问题。“眼和视觉”的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光线经眼球折射后在视网膜上成像及近视、远视原理等知识点。于是,我利用物理学科所用的光学仪器和实验用具仪对这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实验演示的教学设计。

但是我们是一所偏远山区的独立初中,还不能用演示实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感性的认识,从而不能有效的化解教学的难点。

三、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策略 操作是一种手、脑等器官的协调活动,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尽苛能多地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这样可以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从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在“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一节教学中,关于“肺的容积到底有多大?”的问题,我告诉学生,直接测出肺的容积比较难,不过我们可以借助其他手段进行大致测量。我提供了圆气球、软尺、细绳等,并提示:①如果用C代表圆气球的周长,则圆气球的体积=C3/6π2。②如果周长以cm为单位,则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体积单位正好是毫升。请动手测量并计算出自己的肺的容积。我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分组讨论确定测量的方法:先深吸气,然后尽力呼气,呼出的气体吹进圆气球内,接着用软尺量出气球的周长(注意测量),代人圆气球的体积公式,经过计算,就可以得到肺的大致容积。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相互合作。通过测量和计算,学生对自己肺的容积大小有了初步认识,并在教师指导下经过统计还能计算出全班同学肺的容积的平均值。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使学生手脑并用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类似的还有:学习细菌和真菌部分时让学生自己培养霉菌、酵母菌;探究鼠妇、蚯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学生用矿泉水瓶灌注水来感知人内体总血量等。

四、利用科学史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策略

实现有效教学要以学生的高参与为前提,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教学是引发学生高参与的有效策略。生物科学史是生物学家不畏艰难、奋勇探索的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恰当运用科学史教学,开发科学史的多维教育价值,不仅能展示科学发展过程,还能把科学巨匠独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渗透到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创设的情境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求知欲望,为学生学习新知铺垫良好的心理基础,利于实现有效教学。同时科学史潜移默化的作用,更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科学人文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例如,“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教学难点,教学中利用有科学家图文资料的课件“血液循环之谜?

在“历史长河悠悠,智慧闪光熠熠”的科学史叙述中,就把学生带人那充满曲折的探索之旅中去,唤起了心理共鸣,使学生情绪高涨,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轻松地掌握了血液循环的途径,突破了教学难点,实现了有效教学。

五、利用成语、诗词、谚语、俗语策略

成语、诗词、谚语、俗语是脍炙人口的精炼语言,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哲理和生命现象。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成语、诗词等,挖掘语言丰富的内涵,既可以突出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又可以使深奥的知识通俗易懂,也满足了学生对美的欣赏需求,引发愉悦的学习心境,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生物的变异时,用“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连母十个样”的俗语来教学;讲条件反射时,用“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成语,帮助学生理解;讲生态平衡能量金字塔时用“一山不容二虎”来说明;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哈密瓜果格外甜是因为哈密白天光照强植物光合作用旺盛,积累的有机物多,昼夜温差大植物的呼吸作用较弱的结果;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蝗螂捕蝉,黄雀在后”来讲食物链;用“金蝉脱壳”,“作茧自缚”来说明昆虫发育过程中蜕皮和化蛹阶段;用“狡兔三窟”来说明野兔的生活习性;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来讲明蒸腾拉力的作用;又如,引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让学生体会植物生命的周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这些做法不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同时也抓住了学生心理,维持了学习热情,奏响了课堂思维共鸣曲,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篇2: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之感想

大连初中生物名师工作室李红丽(38中学)

眼下,生物学科已进入中考复习阶段,如何提高生物复习课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生物教师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很多教师也做了不同的尝试。下面,我也结合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一个基本的理念,而教师的“导”又是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导的好,教师就要对教学做到未雨绸缪,深谋远虑,尤其对复习课。在复习前,教师首先要做好下面工作:

一、认真研读大连市初中毕业考试说明

这一点容易被有些教师忽略,他们总是凭经验去教,结果经常事倍功半。其实,中考说明和课标是中考的依据,它为我们的教学明确了复习的方向和侧重点。仔细阅读中考说明便会获得以下信息:注重基础,贴近生活,突出能力,关注情感。在复习中我们就要时刻关注这些点,这样教学才更有针对性。

二、做好细致的复习计划

生物复习课实际上是很紧张的,我们的时间主要在课上。要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做好周密的复习计划,既有远期计划,又有近期计划。我在复习时先大体上确定几轮复习,第一轮,教材梳理,阶段测评;第二轮,专题突破,强化训练;第三轮,模拟冲刺,实战演练。每一轮复习都明确了具体时间和复习方法。同时,在每一轮复习中,还要对每一册,每一单元的复习时间尽量细化,精确到某天、某课时。当然,我会随实际情 1

况做适当调整。有了计划,就合理地安排了复习时间,不会出现前松后紧、囫囵吞枣的情况。

下面再根据中考说明和课标谈谈如何确定复习策略。

一、注重基础,回归教材

中考说明中命题原则指出,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杜绝超过课标的拔高。我们在复习时,课标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课标又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我们在复习时,一方面要紧紧围绕课标,另一方面要重视双基训练,回归教材。最好根据课标把每册书做个双向细目表,再根据细目表进行有针对性的题型训练。不一定做的很规范,可以做个简洁的自己能看懂的就行。复习时要杜绝选题随意,题海战术,超出课标的现象,这样就真正做到回归教材,突出重点,关注细节,且主要会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的效率。每年的中考题紧扣课标,非常规范,我们手头一定要备有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仔细推敲。在复习每册书时,我们也可以把涉及这册书中考试题全部整理出来,对学生重点训练。总之,作为教师要做到心中有课标,手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教材是有编写体系的,各单元、章、节之间也是有联系的。对学生来说,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根本所在。零碎的、支离破碎的知识难以深入理解和记忆,只有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进而有效地应用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尽量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我在复习七年级下册时,就抓住循环系统这一主干知识,以此为中心进行辐射,揭示出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等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构建知识体系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加深了对知

识的理解。我利用两节课连上的方式,就可把这一部分系统地复习完了,经学生的反馈在其脑海中能呈现出清晰的知识网络。在课上,我又注意根据课标要求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提高了复习效率。今年中考规定学生进入考场不可带入夹带一些资料或粘贴的教材,有些老师对此反映强烈。但仔细想来,学生带那么多资料,书被粘得那么厚又能用上多少呢?记得市教研员刘霞老师在与我们进行教研时曾意味深长地说:“书应该越学越薄,最后留在学生心中的只有一个目录。”言外之意,就是告诉我们老师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二、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中考说明明确指出要注意从实际中选材,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关注生活就找到了与学生的共鸣点,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是有用的、可爱的,他们就会主动去接近它,当学生喜欢生物学科,答出好成绩便在情理之中了。在复习七年级下册时,我就把汶川地震中遇到的具体情境、生活中的常见实例与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的知识巧妙的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将符合中考的要求吧。关于传染病的知识,教师可以联系当前流行或影响较大的传染病,例如,艾滋病,甲型H1N1型流感等,依据课标设计成试题。刚刚参加了大连市教师素养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道试题是关于比较艾滋病,甲型H1N1型流感、甲肝的异同点,就很有代表性,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是应知应会的。现在提倡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说法就与我们生物学科息息相关,教师可以找出其内在联系,设计成试题。教师一定要关注与

生物科学相关的新闻事件、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关心身边的生物科学,并及时把信息传给学生。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会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思维就打开了,对灵活答题很有帮助,尤其现在的考试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

三、突出能力,活学活用

中考说明指出要突出能力要求。主要是使用工具的能力(如会正确使用显微镜),探究能力(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阅读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资料分析),应用能力(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在教学中要要以知识为载体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即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不能就知识教知识。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你关于方法的知识”,叶圣陶先生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都是强调要注意学法,思维方式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能力,活学活用。例如探究能力的培养,就要教给学生探究实验的基本思想,即设计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实验材料的数量足够多,重复多次等,这就是方法指导,进而转化为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学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他会有科学的思维判断,进行探究性地学习。我在上《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一节时,我不仅教给学生关于生物分类的方法,并由生物分类自然地迁移到利用这一方法对垃圾分类、物品分类等方面讨论,其实就是方法指导。为了突出能力,我针对学生书本乱丢乱放,卷子经常找不到的现象,找几个做的好的同学介绍他们整理书本、做家务的经验,引导学生对书本和试卷的整理及做家务的方法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分类的技能对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去学习分类的技能,养成条理化的好习惯。

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考说明指出在试题中具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往往不易考查,也容易被教师忽视。尤其在复习课,更被认为可有可无。其实,能否进行情感教育和生物学观点的渗透直接关系到复习课的成败。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更深理解,分析问题也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准确,这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在上七年级下册复习课时,关于静脉的复习,我就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输液或输血时针刺的是静脉血管。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学生进行安全用药的情感教育,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人患病时,有经验的医生通常会建议,先选择口服,其次是肌肉注射,最后考虑静脉注射,为什么要把输液放最后呢?这三种给药方式哪一种疗效快?通过师生讨论得出,药物都是直接与血液接触的,三种给药方式进入血液的途径不同,口服:消化吸收→血液,肌肉:毛细血管→血液,静脉:直接进入血液,疗效最快。我接着问,既然疗效最快为什么放最后选择呢?通过师生讨论得出结论,静脉输液增大了风险,缺少急救的机会,而口服、肌肉注射药物进入血液要经过一个过程,如果有不良反应,有急救的机会。最后教师强调,通常静脉输液引起不良反应最严重,尤其抗生素,有人一生病就选择输液是不科学的。从知识层面上懂得的道理会让学生信服,从而自觉地遵守,比简单地说教有效的多。

在采取以上策略的时候,要有这样一个理念铭记在心:要以学生为本设计教学。课改的新理念之一就是以生为本,即学生为主体。所以,在设

计教学时要针对学来设计教。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复习课切忌“我讲你听”,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我们常采用的学案导学的模式就是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可操作性强。

学案设计主要分三部分:

1、课标要求,让学生明确课标要求,通过自学在书上找到相应的知识点。

2、思考讨论题,依据课标,把相关知识点设计成并思考讨论题,通过生生、师生互动,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3、考点要点聚焦,依据课标,精选习题,进行针对性练习。题量适中,即突出对重点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又有适当的梯度,能真正通过检测练习学生的真实水平。还可以对知识网中遗漏或无法顾及的知识做以补充。该模式的精髓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发展能力。

篇3:浅析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

一、充分备课

生物教师必须意识到,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则需要做好引导工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并发言。要做到这一点, 那么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的备课充分, 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得心应手, 从而能够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另外, 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多搜集一些有趣的与生物有关的课外知识, 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二、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 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并且能够独立地思考来解决问题。这也就是说, 我们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内动力, 使他们愿意学习、主动学习, 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在教学中, 生物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启发意义的问题, 如抓住社会热点问题等来设置教学情境, 这样不但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关注社会。另外, 生物教师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实际上, 我们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激发学生内动力, 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 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不断地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提高自身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虽然我们提倡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可是并不意味着我们拒绝合作。在教学中, 生物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讨论与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可以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 将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混合编成一个小组, 采取优带差的措施, 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

四、引导学生把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

我们进行教学, 其实最终还是要利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在生活中应用课堂所学知识, 还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解并巩固课堂所学。所以, 生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物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去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例如, 在学习了“嫁接”以后, 就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大胆地尝试, 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生物这一学科特别注重实验教学, 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实际上很多内容都和生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若是能够培养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敏感度, 并引导其不断地总结归纳, 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更高了。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实验课。大多数学生都特别喜欢上实验课, 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点, 引导学生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这种探究性的实验,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够充分地调动起来, 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更加有效了。

五、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方法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 学生掌握的生物知识也越来越多, 此时我们就可以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 把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应用到生物教学中来,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加浓厚了。例如, 在学习“家蚕的发育过程”一节时, 生物教师就可以引用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一诗句, 让学生来大胆地猜测这一说法是否科学。然后再引出家蚕的发育过程, 让学生了解到真实的情况———“春蚕在吐完丝以后, 实际上并没有死亡, 只是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蛹, 然后形成蚕蛾再进行产卵, 也就是说蚕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分别是精卵、幼虫、蛹、成虫, 这一个发育过程就叫做变态发育。”这一节课, 我又引导学生去寻找与生物知识有关联的诗句, 并且分析其中的道理, 这样就很好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 笔者还把物理学中的能量引用到了生物教学中, 在教学“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一课时, 这种引用就让学生对能量之间的转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 像数学、化学等知识都可以应用到生物教学中来。

总之,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我们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采用恰当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在当代社会,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 我们必须关注生物的教学质量, 力求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生物这一学科特别注重实验, 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是能够抓好实验教学, 那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有效课堂,策略

参考文献

[1]宋兴江.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成功 (教育) , 2010 (07) .

[2]彭代辉.对初中生物情境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06) .

[3]张敬.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8 (03) .

[4]蒋永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0 (05) .

篇4: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

一、注意教学语言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魅力,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则是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使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味,使繁杂的知识变得条理清晰。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语言的设计应具有科学性。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严谨性。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时,一定要用准确的语句、严谨的词汇来进行描述,切不可一味追求生动形象而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运用生物学术语,尽量少用习惯用语和含糊笼统的其他语言代替生物的名词和概念。比如,在向学生讲述“动脉血”和“静脉血”这两个概念时,要向学生讲清楚“动脉血”是含氧气和有机物丰富的血,而静脉血是含氧气和有机物至较少而含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较多的血。如果教师一味追求形象,把“动脉血”说成是干净的血,把“静脉血”说成是弄脏了的血,这样就完全不符合二者的真实含义,也偏离了概念本身的科学性。

2. 教学语言的设计应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教学中的一些知识都是在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将枯燥的生物学知识尽量形象化、生活化。比如,在讲《种子的结构》这一节课时,种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对名字听起来熟悉,但对结构十分陌生。这样,教师可以从种子形态入手,将种子形态形象地描述为像一个眼镜盒,一打开是两半,也就是种子的两个子叶,然后进而一部分一部分地讲述种子的内在结构,使学生在生活中常见事物眼镜盒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种子的一般结构。

3. 教学语言应注意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经常说,要让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讲授生物学知识之前先用语言引起学生的学习求知欲,进而再去讲授教学内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光合作用》一节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如果你几天不吃东西,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一定会积极思考,说出相应的答案。接着教师进一步问:“动物不吃东西,会怎么样?”学生也会通过思考说出结论。教师继续说:“作为生物的动物和人,不吃东西,都将对自身的生命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那么,大家想一下,植物每天也不吃东西,它们是怎样维持生命活动的呢?”这样,学生一定会积极思考,回忆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指出植物虽不吃东西,但要想存活必须需要水分,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指出除了水分以外,还需要阳光,进而引出“光合作用”的课题。

最后教师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植物如何利用水和光照来合成自身的有机物,使自身长大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光合作用的过程。通过以上的几个问题,使学生的求知欲大大地提升了,引发了学生学习《光合作用》这节知识的强烈愿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自主探究学习,相信这节课也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就是用语言来讲述生物学知识的艺术,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一定会达到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开心的效果。

二、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求知欲,才能在学习知识,观察现象和科学实验中感到兴奋和渴望,从而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心理出发,努力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

生物界是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可作为学生现象和研究的对象十分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可将生物教学内容放到广阔的大自然背景下,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生物学知识,探索生命现象本质。

如,在讲《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节时,我就把注意力放在了自然现象上,告诉学生别看叶子是不动的,可在阳光照射下,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伟大的养料制造者,光照越强烈,制造的养料就越多。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生命活动,植物才得以生存下来,我们才能看到杨柳依依、绿树成荫的景象。同时,我还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了这种生命活动,会怎么样?会不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一联系到自身的生命,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接着通过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让学生总结出相应的内容,植物是如何依靠水和空气中氧气来生产有机物的,这些有机物对我们有些影响,并和同学一同畅想“绿色与我们未来生活”。学生经过思考后,不仅对生物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可见,在教学中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氛围会变得轻松,活泼,教学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生物教学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生物与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和思考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创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5: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策略浅析

摘 要:生物学作为科学课程,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是中学生物教学的目标之一.时代的发展赋于生物教育新的内涵,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也是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关键词:生物;实验;策略;能力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经过三年的新课程实施,我已经把初中全部教学内容学完,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始终处在不断的探究和学习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成功的地方,但也存在需要不断提高和改进的地方。尤其表现在初中的生物实验教学方面,如何对新形势下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新课程进行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下面从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我在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教学策略:

一、研读新课标,创设科学探究的学习环境

目前初中生物实验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研究实验操作问题,另一方面是研究实验教学问题。同时新课程理念中也倡导探究式教学模式,尤其表现在生物实验教学方面。

我们教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彻底地转变教育观念,在组织教学中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科学知识的学习氛围,改变过去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与教师互动,从而构建一个新型的教学平台。具体来说,能根据教学要求,确定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形式;在演示实验中能配合课堂讲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能在学生实验的预习、实验、完成实验报告3个环节上,进行恰当的组织引导工作,善于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训练;能组织好边教学边实验的教学活动;能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生动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为提高教学质量,能设计、改进某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有了很大改变,所以教师首先要明确先转变自身以往的教学观念是非常重要。

二、把握新理念,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要实施探究式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给学生动力,而动力来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我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学生思想观念,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

要靠老师讲授、实验演示等获取知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许多学生现在还延续着这种学习的习惯。因此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自己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思维活动,探究实验中的科学知识,而教师要积极引导,多点鼓励和鞭策,开拓学生思维,逐渐将学生引入科学的海洋。

2、根据学生心理,培养探究意识。中学生的学习多数比较被动,过分依赖教师,老师如果布置任务、布置设计实验,他就去完成,如果没有布置任务或课堂实验,他就不会自己主动去探究和发现科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去挖掘学生内心的潜意识,增强求知心理。学生一旦感知到他从未见到或意想不到的生物现象时,一般都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希望寻求原因,形成探究行为的意向。因此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又不知如何操作的时候要及时地引导,培养学生习惯性的思维模式,让他们不断地从生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实验和学习、观察,探究出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三、探讨生物实验新策略

怎样实施生物实验,使实验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呢?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准备

教师课前可以多搜集一些与实验有关的资料或者通过一些巧妙的问题情境,调足学生的胃口,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积极性。

实验准备阶段,注重学生的参与。在初中生物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材料较多的是动植物材料,如蚯蚓、鼠妇、鲫鱼、菜青虫、蝗虫、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材料,生活中较易取材。在保证安全的的同时,课前实验材料准备多让学生参与,有利于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学生兴趣会更浓厚,同时也会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如让学生自己采集蚯蚓、鼠妇等实验材料,他们就能了解蚯蚓、鼠妇的生活环境,同时还能掌握采集实验材料的一些小技巧,亲身体验比教师空白的讲效果要好的多。让他们把实验后的蚯蚓、鼠妇放回大自然,他们就理解了珍爱生命的真谛;课外分小组收集材料,提高他们分工合作,沟通交流能力。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肯定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通过交流解决,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引用活的生物材料

教师多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并把有用的信息使用到课堂中,让学生多了解生物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鼓励学生把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用到生活中,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课堂中尽量引用活的新鲜的生物材料。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课堂教

学选材理念是:有“生的”就不要“死的”,有“真的”就不要“假的”,有“会动的”就不要“不会动的”。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活的动植物或实物引入教学,既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3、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的组织教学

科学探究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教师要组织好学生进行学习,做好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检测、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要尊重不同同学的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探究问题。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知道:人类认识事物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正确→巩固→正确,即人们一开始就获得正确信息,通过实践在头脑中得到强化和巩固,最后表现为正确的操作行为;另一种是:错误→纠正→正确,即人们一开始就得到错误信息,通过实践,错误信息得到纠正,最终也表现为正确的行为方式。教师掌握这一认知规律对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验过程的设计中,让各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并全班交流,改进实验设计。可能一开始设计就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教师不要直接给出评价,让学生讨论分析,或在实验中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这样教学比直接告诉他们实验方案效果更佳,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也更有成就感。

4、有效的激励,延伸实验教学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当学生参与了探究活动后,不管学生的表现如何,教师都应作出激励性的反馈,特别是学生的错误回答。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不能完全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因此,生物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每一节都安排了“课外探究”的内容,我们鼓励并适当指导部分同学进行探究,这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如“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等,这些探究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所以安排为课外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

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是当代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在新课标下,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每个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当然,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的研究和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任重而道远,我们作为初中生物教师理应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以创新的勇气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实验教学改革的洪流中,为初中生物基础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肖长林,教育理论,北京教育出版社、奥林匹克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二版

2、张汉光、周淑美,生物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篇6: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之感想

摘要:生物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也就离不开生物学。21世纪是生命科学发展领先的世纪,因此,学好生物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如何做好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生物基本知识,掌握生物操作技能和培养生物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从而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是当代生物学教师非常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生物;课堂;教学

初中生物的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生物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了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生物学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浅谈初中生物中“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理念指出,改变教学行为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发展的核 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新课程的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

二、打造生物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就是要在课堂上实现学生学习效率高、教师教学效率高这两方面。教师要紧追时代的步伐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利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 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学习过程对他 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想学。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对外伤出血的护理时,可设置情境剧,学生分组表演,每组一人扮演医生,三人扮演伤员,一个动脉出血,一个静脉出血,一个毛细血管出血,然后“医生”进行包扎,看谁做得最快、最好。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功感。再如,教学花的结构时,先让学生每人画一朵自己喜欢的花,展示作品,再由此引入到学习花的结构。

(2)直观教学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模型,挂图,实物,仪器等,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例如,教学微生物时,可借助显微镜,让学生观察到一滴水里的微生物,这些平时肉眼看不到的生命会瞬间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再如,教学植物的蒸腾作用时,用实物进行实验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便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打破了人们在认识自然界时空上的限制,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开花、结实”等生理过程,以及植物界、动物界、人体的生理及功能等生命和自然现象,教师都可通过录像、动画等多媒体的技术把它们形象地表现出来。

2、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 2 考,主动探索。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生物学。

(1)、动手操作活动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十分重要。例如,在学习“大豆种子的结构”时,教师把提前浸泡好的大豆种子分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动手解剖种子,观察其结构。再如,在教学“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让学生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展示学生制作的模型,并让学生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通过对照、观察、体验,从而理解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这样,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

(2)教学探索性实验

生物这一学科,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它在指导学生的实验思想,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实验原则,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方面,是普通教学不可替代的,而且与普通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又能为普通教学提供分组合作的经验。因此,教师要利用实验室的资源,上好每一节实验课,让学生积极参与,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的门

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想象的闸门,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例如,教学“生物的遗传”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导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些体现了生物界的什么现象呢?再如,学习“蒸腾作用”时,提问:夏季,我们为何喜欢在树林中行走?不仅是教师的提问,还要激励学生敢问。要引导学生,给他们善于提问的“脑”。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挂图提问、围绕实验现象提问、围绕教材内容提问、围绕身边与生物有关的实例提问,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标志。

三、注重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教师要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的成长。

四、提升学生德育修养

德育教育是提升学生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德育教育要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教学中,同样,生物教学也不例外。在生物教学中,要将生物课程知识与德育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在认识绿色植物时,要引导学生分析绿色植物推动了生物界的发展,整个动物界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界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见到的保护植物和破坏植物的行为;在教学动物资源的保护时,教导学生保护珍稀濒危的物种,关爱动物;在教学环境污染的问题时,让学生观看有关空气、水、土壤受到严重污染的录像,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能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再结合当地的环境变化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规范到个人的日常行为中。

常言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迈着新的步伐投身到教育事业中,走向全人教育。

篇7: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之感想

摘要: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下,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小的精力,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即教学有效性。长期以来通过研究调查发现,现在的课堂有效性明显降低了,其中包括教师和学生两大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两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提出几点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教学有效性 1.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1.1教师方面

教师对教学有效性的大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包括着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对课堂的管理能力,对生物学科联系生活实际方面的知识理解和重视学生对生物课程知识点的基本掌握。当代教师处于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在不断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而变化着,这就导致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将以上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全面的注意到。1.2学生方面

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的掌握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明确,观察能力是否准确,动手能力强弱,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否够高,这些都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远远大于小学生,但却也比不上高中生,初中生有很强

[1]的自我意识,所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影响的。2.有效教学策略

2.1对教师角色要科学定位

首先,在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在新课程改革这个大背景下,教师这一角色的定位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传播知识的人,更多的是学生在生活上和思想上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这些角色的变化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才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第一,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之间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主动的转变,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导地位上,使自己变成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无论是课堂上,还是下课后都应该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多对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进行关心。对在生物这一学科中,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不应该放弃对他们的培养,而是要分析他们的情况,然后加以引导。第二,在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课余活动时,生物老师虽不是班主任但也应该积极的加入到他们当中去,通过非课堂时间来了解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生物知识运用的不足,通过多个方面来了解学生,然后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同时,教师要坚持两个原则,即“平等,民主”。传统课堂是由教师掌握的,学习进度,学习重点也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写生知识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无论自己是否感兴趣,无论自己是否已经理解。要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就要改变这种缺点,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意愿,但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教师需要准确的把握这个度。其实,简单的解释,就是教室要充分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现在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出发,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下充分的表现出来,用以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2.2教师进行充分准备

初中生物课程除了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生物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外,同时还要求教师拥有生物知识迁移和转变的能力。现在,初中的生物了课传授知识的方式主要还是教师讲授为主要途径,所以,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要求。这就要求,初中生物教师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完善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

2.3完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探索和研究,教材是贯穿整个生物学习的重要主题,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使用是尤为重要的,学生对生物的了解,大部分是来源于教材的图片,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不应该只局限于照本搬科。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条件下,在我国不断奉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该逐步加强。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

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生物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现代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学生获得生物知识的途径不应该只依靠于课本,应当更多的使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了解生物,这样也能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只有让知识,真正解决了实际问题,[2]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学习生物的真正意义。2.4利用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进行生物教育时,教师都是上课就翻开书本,对书中的重点和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长期重复如此机械性的学习,使得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逐渐减少,甚至对学习生物产生了厌烦和抵触情绪。如果在课堂的最初不能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那么本节课学生的精力就很难在老师所讲解的重点和知识点上,只要就会大大的降低生物课堂的有效性。相反的如果在课堂最初教师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3]力,那么就可以大大的提高本节课的有效性。3.结论

本文对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简述,当然在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多的策略研究,以上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不断的研究

[4]和完善。希望通过以上几个策略研究,可以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参考文献

篇8: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要做好备课的工作

备课很重要, 充分的备课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初中生物教师要查阅相关的教案、大量的资料, 吸取别人的精华所在, 但是却不能照搬, 因为在课堂上学生的情况是有差异的, 不能够把知识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传授给学生。备课的关键是教师首先要能够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然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备课, 还要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起主导的作用,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 能够进行思考, 发表自己的见解, 就要看教师能否把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收集与课堂知识有关的例子, 可以从生活中找到例子, 更加容易弄懂;还可以演示一些实验, 让学生感到生物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每节课都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经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学习的动力, 学生才能够主动去学习, 才能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启发式教学

初中生物要想做到有效教学, 教学方法很重要, 教学方法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认知的活动中有主导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是最好的教学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改革倡导学生的参与精神,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这很重要, 而且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 要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要让学生积极思考,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

三开发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教学有很大的挑战性, 因为实验有不可预见性, 比如面包在口腔中的变化, 需要控制好时间和温度, 才能保证碘液呈现出变蓝、部分变蓝和不变蓝的现象。通过分析淀粉遇到碘液所呈现的颜色与淀粉的结构, 葡萄糖单元聚合度、淀粉溶液与碘液的浓度等很多因素有关系。淀粉遇到碘液变蓝是由于碘分子嵌入到了直链淀粉的螺旋空隙当中, 如果直链淀粉的聚合度高, 则变成蓝色;如果聚合度比较低, 则变成紫色;如果聚合度很低, 则会呈现出红色甚至是无色。所以, 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才能呈现出实验结果。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 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对象, 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反思性教学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生物这门学科, 知识点较零散, 需要系统化才容易理解记忆, 因此需要反思教学, 使知识系统化, 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有很多, 只要我们勤思考、肯探索, 一定会找到更好的办法。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 提高课堂有效性需要师生共同合作才能达到, 教师与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教师注重教学计划的制定;注重充分完善的备课;注重启发探究的上课;注重画龙点睛的习题评讲;注重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一定能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创设情境教学

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况要能够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 注意设置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认知目标、学习内容, 自然会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产生有机联系的认知结构。还可以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实验等途径直接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及现象, 从中会产生诸多疑问, 并产生对寻求答案的冲动和情感。所以每次实验后, 我不仅要求学生写出实验的结论, 还要求他们写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进而引导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探究。

基础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探究问题, 必须关注全体学生, 调动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互相倾听, 教师只有研透学生, 才能让更多的学生理解教师,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摘要: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 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生物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宁立新.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1]宁立新.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2]毛艳军.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9[2]毛艳军.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9

[3]陈杰.从“思辨”经“实证”到“理解”——试比较三种类型的教育研究范式[J].当代教育论坛 (宏观教育研究) , 2007 (09) [3]陈杰.从“思辨”经“实证”到“理解”——试比较三种类型的教育研究范式[J].当代教育论坛 (宏观教育研究) , 2007 (09)

[4]陈华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4]陈华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上一篇:小学校长期末述职报告下一篇:201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岩土工程师考试心得体会必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