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法学论文范文

2022-05-10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本科法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法学本科分类培养模式以培养三种法律人才毛胚为目标:实务型法律人才毛胚、研究型法律人才毛胚和复合型法律人才毛胚。将法学本科生的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及能力进行选择,实行分类培养。

第一篇:本科法学论文范文

中国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法学本科培养目标是确立法学本科人才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等培养方案的指针。中国5个层次的50所高校法学院系的网页资料表明,80%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8%为复合人才培养模式,2%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数据显示,大多数高校培养目标中都有“高级专门法律人才”的提法,但是这一表述明显是不科学的,既与国家倡导的高校素质教育的政策相违背,又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在中国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应着手构建分层次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985”、“211”工程高校应偏向培养研究生后备人才;一般本科院校应走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法律人才;至于民办本科和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应明确为培养应用型的基层法律人才。

关键词:法学教育:法学本科;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分层次培养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和主体。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法学本科教育的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而大学法学院系网站中关于人才培养板块是学校对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最好的阐释。本文基于对部分学校法学院系网站人才培养板块抽取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我国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样本的选取和样本学校的构成状况

1.样本的选取

本次抽样分为5个层次,即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非985工程)、一般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

第一层:选取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21所985工程院校。

第二层:选取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苏州大学、郑州大学、暨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南昌大学等14所211工程(非985工程)院校。

第三层:选取湘潭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温州大学、黑龙江大学、烟台大学等5所非211本科院校。

第四层:选取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河北大学工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安徽大学江淮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等5所独立学院。

第五层:选取西京学院、三江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广东培正学院等5所民办本科院校。

2.样本学校的构成状况

第一,办学层次较高,学校综合实力较强。本次抽样高校数量总计50所,其中属于985工程大学的院校2l所,占42%属于211工程大学(非985工程)的院校14所,占28%:非211工程院校5所,占10%;独立学院5所,占10%;民办本科院校5所,约占10%。

第二,学科排名靠前,专业实力较强。本次抽样的院校,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9年《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结果》公布的数据(http://www,cdgdc,edu,cn/xkpg/2009/pgig07-09.htm)来看,法学学科排名前28位的院校21所,约占75%;排名前18位的院校17所,约占本次抽样总数的94.4%;排名前8位的8所,占100%。

二、我国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

从上述法学院系所公开的资料分析,我国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专门人才培养模式:40所180%)

采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云南大学、苏州大学、郑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烟台大学、南昌大学、黑龙江大学、温州大学以及西京学院、河南涉外经济学院和三江学院。

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本科培养目标是:“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法律人才和治国人才。学生具有良好的法学思维,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熟悉我国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了解外国的法律和法学动态;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及论证才能;掌握律师实务、司法鉴定、法医等技术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成为既能从事立法工作和司法实务,又能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法律专门人才。”又如湖南大学法学院法学本科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政治素质高、法学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外语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

2.复合人才培养模式:9所(18%)

采取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院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暨南大学、湘潭大学。

复旦大学法学本科培养目标是:“本科教育立足于复旦大学的学科门类齐全,跨学科教学和科研水平突出的明显优势,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外语优秀,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法律诊所’教育积极吸收发达国家法学教育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实践,努力培养学生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能力。”

暨南大学法学本科培养目标为:“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向国际教学规范靠拢,为适应国内外发展的需要,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3.通识人才培养模式:1所(2%)

通识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仅一所,即南京师范大学。

其表述为:“本专业培养是在一元目标前提下的分层次培养方案。一元目标是培养学生必须具有现代的法治理念与尚法精神,为社会输送高层次的合格公民。多层次的培养方案是:一是培养富有法治思想具有主体法律意识的社会管理人才。在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与市场就业压力等实际情形面前,我们认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法学教育应当走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之路。培养富有法治思想,能够具有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的社会管理人才,是人才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目标。二是培养善于思辩、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的法律实务人才。法律实务人才应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高尚的品德修养,拥有维护社会正义的职业品格。我们的法学教学也要为此作出更多的努力,培养出高素质、高品格的法律专门人才。三是培养有较高理论素养且有厚实法律专业功底、具有一定发展潜能的法律研究后备人才。对该目标下的法律人才的塑造,必须强化他们的理论素养,并给他们足够的专业发展空间。”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全国没有一所高校的法学本科的

培养是纯粹的专业教育或者通识教育。从各个院校本科培养目标的表述来看,即使是通识教育仍然会强调专业教育。比如南京师范大学。同样,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下也会强调通识教育,比如北京师范大学。

第一,从抽样情况来看,各高校法学本科培养目标中专门人才培养的比例较高,而通识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抽样的高校中仅有1所。

第二,部分学校复合式培养的推行卓有成效。比如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在法学本科培养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清华大学在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环节增加自然科学基础课以及跨系选修课20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37学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百分比为50%,而在南京大学这一数值为77.38%。浙江大学在法学本科培养当中,通过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种培养模式,给予学生选择的自主性;湖南大学在探索本科人才培养中,实行通识教育模式,大文科一年级不开法学专业课,主要开设通识平台课、专业平台课如经济学、政治学、逻辑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基础写作等;北京大学的元培班、复旦大学的复旦班等都是很好的尝试。

第三,南京师范大学在法学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强调法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的分量,压缩总学时、减少专业课、增加选修课,目的是打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与人文素养,为自主学习与发展提供合理的课程支撑。在课程的安排上,通识教育总学分为63分,专业课程总学分为67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百分比为94.03%。

第四,各个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往往又有所侧重。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法学本科培养目标中强调了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武汉大学在法学本科培养目标中强调国际法规和惯例的掌握。

三、基于统计数据的培养目标之问题

1.培养目标名不副实

部分院校将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法学本科的培养目标,但是这一提法既与国家的政策和法律相违背,又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1998年3月,教育部在武汉召开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再次重申了这一“意见”中的观点。即“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由于本科毕业生的大多数将直接到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从事各种实际工作”,本科层次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就是“高级专门人才”,而“是未来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来源”。2005年1月1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要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从本次抽样统计的情况来看,现在“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占大学本科培养目标的相当比例,约为48%。这充分说明部分大学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既然我们大学本科不能培养出高级专门人才,那么就不能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否则就有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实际之嫌疑。

另外,“高级专门人才”中“高级”一词是否妥当是值得商榷的概念。“高级”是相对于“低级”而言,伴随着我国大学教育逐渐大众化,本科院校培养“高级人才”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今研究生教育发展异常迅速,研究生数已从1949年的629人发展到2007年的1195 047人(以上数据来源于教育部网站)。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大学本科培养出来的就是“高级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在人才培养时都冠以“高级”二字,甚至一些民办本科院校也以培养“高级”人才为目标。比如仰恩大学法学本科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法律、经济、计算机等方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国际法律的现状,熟悉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内容,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部门从事司法、律师、检察、审判、法律顾问等法律实务工作,能用英语直接进行交际的高级专业人才~”

2.培养目标表述不准确

根据抽样统计数据,80%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都将专门人才的培养作为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各类学校的代表性表述如下。

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高校):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法律人才和治国人才。学生具有良好的法学思维,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熟悉我国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了解外国的法律和法学动态;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及论证才能;掌握律师实务、司法鉴定、法医等技术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成为既能从事立法工作和司法实务,又能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法律专门人才。

中国政法大学(211工程高校):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高级法学专门人才。

西南政法大学(非211工程高校):本专业主要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以及法律服务机构培养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黑龙江东方学院(民办本科院校):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学基本原理、主要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基本内容,熟记常用法律的重要条文,能够运用法理和法律分析一般案件和相关的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撰写常用法律文书的应用性高级法律专门人才。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独立学院):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等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重点大学,还是一般本科院校以及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都将专门人才的培养作为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专门”是指“专一从事某事或研究某门学问”。众所周知,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将自己培养的学生的就业范围仅限于某一行业或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讲,“专门”一词的表述是不准确、不科学的。但是采用“专门”一词来表述培养目标的院校占到了80%。因此,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3.培养目标欠缺层次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有层次的,那么各个层次的院校在培养人才上也应当是有层次的。要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以及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生源状况,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从本次抽样统计的数据来看,不同层次的院校在法学本科培养中都采取基本相同的培养目标。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下:

上海交通大学(985工程高校):我院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宽厚型、复合型、创新型、开放型”特

征的优秀人才。法学专业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迎接时代对法律人才的挑战。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华中师范大学(211工程高校):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烟台大学(非211工程高校):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仲裁机关和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西安培华学院(民办本科院校):本专业培养全面掌握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具有现代民主、法治理念,掌握科学的法律思维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法学原理和法律方法正确分析各种法律现象,解决各种法律问题,社会视野开阔,知识面宽广,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能强、素质高的现代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独立学院):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既具备法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又具备法律实务能力,能在法律应用领域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四、分层次培养目标的战略选择

1.分层次培养目标的确立

其一是政策和法律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要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分层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就是结合学校实际,努力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

其二是现实基础。从本次抽样统计的数据来看,实践中各院校之间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还是存在的。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特别是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培养目标之间的层次性还是相对比较明显的。一般来讲,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本科培养目标的实践性比较强或者说着重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一般本科院校通常强调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并重。

2.分层次培养目标的框架构建

承担我国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可分为985工程院校、非985工程的211工程院校、一般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5个不同层次。那么各个层次的高校对于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有所区别。

985工程高校985工程高校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要为我国的持续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培养出能够继续攻读研究生的高水平人才。因此,985工程院校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法学专业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和更高学位的优秀人才。

1985工程的211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既培养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强,能够从事立法、司法、执法和其他与法律有关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法律人才;同时也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能够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才。

一般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应当着重推行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较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而向基层就业的人才。

从社会的发展看,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时,直接进入社会高层次管理层的机会已越来越少,现代社会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原来的本科生层次转到研究生层次,本科生要真正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还需经历一个研究生教育过程或继续教育的过程。本科阶段培养的不再也不可能是高级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基层与实际工作第一线的具有较强的法学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

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职业化培养无疑应当成为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无论是从国家的政策,还是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无不说明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面向基层就业的第一线工作者。而且,由于其地域限制和设立目的,应当是为本地域的相关行业和单位定向培养具有法律专业技能的人才。

3.分层次培养目标仍需把握的几个关键点

首先,继续加强专业教育。从本次抽样情况来看,40所高校将本科培养目标确定为专门人才培养的约占抽样总数的80%;而通识教育的高校才1所,仅占抽样总数的2%。这一统计结果充分说明专业教育在当前法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分层次教育培养目标确定以后仍然需要继续加强专业教育,培养出具有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具有较强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的专业人才。

其次,深刻认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可以也应当成为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存在。缺乏强有力专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绝对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很有可能培养出来庸才。当然,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也需要不断变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路被提了出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我们不能偏离专业教育这条主线,社会的发展始终要靠专业技能来实现。

其三,科学区分法学本科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法学本科职业教育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的职业教育是学历性的职业教育,应当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一定的理论功底和较为坚实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而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第一线工作为目的而培养工作技能的,一般不涉及专业以外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院校的法学教育(专科)已经基本没有需求市场,因此,法学本科特别是民办本科和独立学院确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会与职业院校职业培养目标重叠。

作者:屈茂辉

第二篇:法学本科分类培养模式刍议

[摘要]法学本科分类培养模式以培养三种法律人才毛胚为目标:实务型法律人才毛胚、研究型法律人才毛胚和复合型法律人才毛胚。将法学本科生的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及能力进行选择,实行分类培养。

[关键词]法学本科教育 培养模式 分类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作为计划经济产物的法学本科人才单一培养目标、单一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日渐凸显,法学教育改革成箭在弦上之势。其中,探寻适合我国实际需要的法学本科培养模式成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点议题。笔者认为,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需求,实现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法学本科教育应采取分类培养的模式。

一、法学本科分类培养模式的内涵

目前,学界对培养模式并没有确切的定义,有的认为“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有的则把培养模式看作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根据不同的教育任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实际上,无论如何表述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人才培养模式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

根据这一理解,法学本科分类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了:法学本科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具体而言:法学本科教育要培养至少三类人才毛胚(2001年9月,《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重大课题研讨会就21世纪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目标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中国大学法学教育本科阶段的基本目标是为培养各级法律人才提供毛坯,改变了单一的培养“法学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第一类为实务型法律人才毛胚,以培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为目标;第二类为研究型法律人才毛胚,以培养法学研究生为目标;第三类为复合型法律人才毛胚,以培养兼具法律和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法律人才为目标。具体培养方法是:将法学本科生的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入学后的前5个学期,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和法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强调通识教育与14门核心课程的优化第二个阶段是在法学本科生学习完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在第6学期开设三个培养方向的专业课程群,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及能力进行选择,实行分类培养。

二、法学本科分类培养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1.分类培养模式是主体需求多样化的本质要求

法学本科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满足主体的需求。包括满足社会对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对象自身的需求,而这两类需求的满足是息息相关的。主体需求不同,产生的法学本科培养模式也不同。建国以来,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目标一直定位为培养“专门人才”或“高级专门人才”,( 1951年,我国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法律工作干部”;1964年,教育部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颁布的法律专业四年制教学方案规定政法学院和四年制法律系的培养目标是“政法工作干部”;1981年法学院教育工作座谈会确定的培养目标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司法工作以及法学教育和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1994年,教育部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综合大学法律专业教学计划讨论会中也作了类似的规定。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确定的法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专业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形成了单一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在计划经济发展迫切需求大量的政法工作干部和法律专门人才的背景下,为了适应计划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提出了统一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我国法学本科单一培养模式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深入发展,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呈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一定意义上,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法治经济的建设仅仅靠法律职业人员组成的“共同体”是不可能完成的。除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共同努力外,需要有相当一部分具备现代法律理念和法律知识的人进入企业、事业组织,需要一批愿意献身法学事业,为不断提高我国法学理论水平而奋斗的法学研究和教育人员,更需要一大批深明“法治”理念和精神的“官”。肖扬同志在1996年时就曾强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的建立,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呈现新的时代特征,法律人才不仅为政法部门所必须,而且也应成为管理国家和各种社会事务的主干人才。这些人才主要是要靠法律院系来教育培养的,而且主要渠道应当是法学本科教育。这种人才需求的现状对长期以来中国法学本科教育中的单一培养模式是一个重大的冲击,迫使中国法学本科教育不得不关注社会需求。社会已向法学本科教育下了不同类型的法律人才需求“订单”,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按照“订单”的不同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法律人才,建立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态势,另一方面、作为受教育者的法学本科生由于自身兴趣、特长等因素以及个人对职业的预期不同,对法学本科培养模式的需求亦呈现多样化。一部分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希望在本科阶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毕业后考取研究生以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另有部分学生,并非只希望在专业理论上有所提高,他们对本科阶段法学教育的需求更多的是希望法律实践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便在本科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司法制度的改革亦使法学本科生在规划职业生涯时不得不作多元化的考量。

2.分类培养模式与受教育者的心理、智识发展规律相契合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主要有如下规律:第一,人的身心发展是统一的;第二,人的身心发展是有序的,在连续性中是有阶段性的;第三,人的身心发展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第四,人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和有差异的。从根本上说,差异性反映了万事万物的客观状况,也体现了万事万物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教育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并珍视学生的独特性,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活动的空间,给他们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足够空间,让他们全面、充分地发展自身的特长与能力。所以,在法学本科分类培养模式的设计中始终贯穿着这样的理念:把法学本科的学生看作是具有特殊性的人,是有不同个性的人,是有自己的各种学习需要的人。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必然的选择。

现阶段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单一的培养模式,使得培养的本科人才在整体结构上“千校一面”;法学本科生在个性特色上“千人一面”,学生个体各具差异的兴趣、爱好、才能、特长等,全被这种“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牺牲掉了,学生身上的许多能力得不到确认和开发,抹杀了学生在许多方面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精神的培养。因此,法学本科教育应满足不同人的求学目的,其培养目标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既要为满足有志于探索高深学问、追求学术价值的人设置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立志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及其他社会实践工作的人设置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分类培养模式体现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融合

在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呼声中,有较大争议的是: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通才教育模式和专才教育模式各有特点和局限。事实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必然产生并依赖于社会分工,又由于知识体系的分化既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又是人类认识世界必须采取的认知方式,因此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教育无疑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与此同时,本科教育又是高等基础性教育,在基础性教育的培养过程中,注重系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许多精深的专业知识放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完成,可能更加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应该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通才”与“专才”的有机结合。而分类培养模式的提出,正是符合了这一要求和需要。根据分类培养模式的设计:法学本科生的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入学后的前5个学期,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和法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强调通识教育与14门核心课程的优化;第二个阶段强调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开设三个培养方向的专业课程群,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及能力进行选择,实行分类培养,为三类人才的培养打好专业基础。

三、建构法学本科分类培养模式的若干建议

1.实务型法律人才毛胚的培养

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组成的法律职业共同体践行着一个国家的法律。而多数国家规定成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的前提条件是具有法学本科学历和通过司法考试。因此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必然定位于为司法机关、律师行业以及以及其他一些行政执法机关输送专门人才。我国2002年实行全国司法统一考试后,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挂钩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司法考试成为取得法律执业资格的先决条件之一。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使从事法律职业的条件越来越严,成为实务型法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实务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方式不以司法考试为参照而作相应调整,那就意味着培养的毕业生可能无法进入法律职业共同体,这既是对我国有限的法学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不符合统一司法考试实行的初衷。

因此,本科实务型法律人才毛胚的培养目标可表述为系统掌握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知识,以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为目标,掌握相关法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处理法律实务的相关理论和司法实践。从我国司法考试的考试内容看,我国现行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是脱节的。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多年来承继重理论轻实务的传统,所开设的课程偏向于法学理论,在教师的观念中也大多认为实务问题只是个法律技能的操作问题,很容易掌握,无须在大学课堂上教授,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司法实务知之甚少。而司法考试比较注重考察考生对与司法实务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或司法解释的理解力。因此,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要正视司法考试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在实务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中增加司法考试的相关内容,帮助这部分学生提高司法考试的通过率。

实务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其法律实务能力。我国现行的法学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单向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法,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教师讲授某种专门理论知识而展开。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实务型法律人才实务能力的培养。针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法学教育的经验,在实务型法律人才培养中推广和加强案例教学法和诊所式教学法。包括在课堂讲授中进行案例评析、组织专门的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旁听法庭案件处理、代理真实案件、在律师事务所走读以及提供法律咨询等,在法学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适时地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运用。

2.研究型法律人才毛胚的培养

培养法律精英人才亦是法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法学本科教育是我国法学高等教育的主体,绝大部分法律精英人才都是或将从法学本科专业学习阶段起步,没有高水平的法学本科教育,就没有高水平法学研究生教育和高水平的法学研究工作。因此,研究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要求贯彻“目标对接”的原则,明确研究型法学本科生和法学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上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研究型法律人才毛胚的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掌握坚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法学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法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如果说分类培养前的法学专业基础课是使学生停留在对法律的“知其然”层次上,则研究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则应在“知其所以然”的层次上,其课程设置应更专业、更深刻,其知识构成应向精深方向发展。正是通过这种法学专业知识的纵向累积和衔接,逐步拓宽知识面,扩展研究型培养方向的法学本科生的思维视野并提升其研究能力。因此,这类课程的设置要特别注意避免与分类之前的法学基础课发生重复,课程的难易档次要拉开。其次,研究型法律人才的专业课程设置还应该突出前沿性,反映法学学科专业领域的重大成就和前沿成果。课程不仅仅向学生传递己有定论的法学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法学前沿知识,各种法学流派和学术观点,法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潮流和趋势等内容,把研究型法律人才带到学术前沿,为其继续深造及理论创新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在教学方法方面,研究型法律人才的课堂教学应注重研究性与启发性。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如专题式教学法与研讨式教学法。教师可根据自身经验和科研成果,精心组织能启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的学术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探索,促使学生掌握研究和学习方法,养成研究习惯,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复合型法律人才毛胚的培养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受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并严格按照法律运作。有的领域甚至要求将一些重要的科技、专业规则直接上升为法律,这就对法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懂法律知识,还应熟悉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因此具有其他专业学习背景的法律人才将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为了充分满足社会对具有其他专业背景法律人才的需求,法学本科教育可以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适当培养一部分既具备法律知识又掌握其他专业知识的特殊人才。复合型法律人才毛胚的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熟悉和掌握政治、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等某一专业或多种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多元化择业能力的法律人才。

在培养具有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方面,我国可借鉴澳大利亚模式,通过选课制和双学位制来实现。通过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使有条件的学生在学好法学专业的同时定向选修另一专业课程。在修完主修和辅修专业课程成绩合格后,发给主修专业毕业文凭和辅修专业证书,或双专业毕业证书。符合两个专业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双学士学位。

培养复合型人才,应当强调以实际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必须跳出以学科来组织课程的老思路,打破专业界限,按实际运用中的共性来组织课程。另外,教学内容还要体现精炼性。复合型法律人才的课程多且内容新,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必须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提炼,通过范围广而内容精的课程学习提高复合型法律人才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专业需要和课时安排选取最能体现实用性的课程来组织教学,或者专门设计和开发跨专业的综合课程,既避免学生的负担太重,又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李硕豪.高校培养模式当议.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2):31.

[2]阴天榜.论培养模式.中国高教研究,1998,(4):56.

[3]肖扬同志在全国法学丁作会议上的讲话.法制日报,1996-9-21.

[4]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1.

本文系“十一五”国家课题子课题“法学专业分类培养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IB070335-A12-03)及“法学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教改项目”(项目编号:CZY200704)之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

作者:魏 静 刘继华

第三篇:法学本科课程设置改革探析

摘要:法学本科的课程设置对培养法学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是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而传统法学课程设置并不利于该教育目标的实现,对法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新的调整,对其设置进行反思和重构。

关键词:法学本a科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这种形势下改革课程设置,并做其他的整体规划,使我们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在石家庄经济学院法学院组织了一次面向大二大三以及大四学生的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对策。

一、调查报告的概观

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18份,问卷包括20题,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你认为现在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A.合理 B.比较合理 C.不合理

在调查学生中有13.76%认为“合理”;有44.13%学生认为“比较合理”;有32.11%的学生认为 “不合理”。

2.你认为现在的课程设置中,哪些方面有欠缺?

A.理论性 B.实用性 C.二者都有

在调查学生中有3.21%认为“理论性”;有67.89%学生认为“实用性”;有28.90%的学生认为 “二者都有”。

3.你认为现在的课程中哪门较难学(可写其他科目)?

A.法理学 B.宪法学

C.中国法制史 D.其他

在调查学生中有48.62%认为是“法理学”;有14.22%学生认为是“宪法学”;有23.83%的学生认为是“中国法制史”;还有10.55%的学生认为国际法、海商法、刑事诉讼法等科目较难学。

4.你认为法学本科教学中是否有必要增加其他学科的知识讲授?

A.很有必要 B.有必要 C.没必要

在调查学生中有20.18%认为“很有必要”;有69.72%学生认为“有必要”;有10.10%的学生认为 “没必要”。

5.你认为若增加其他学科的知识讲授,应主要增加哪个学科的(可写其他学科)(上题选C可不答此题)?

A.经济学 B.社会学 C.哲学

在调查学生中有65.60%认为应增加“经济学”;有28.90%学生认为应增加“社会学”;有32.11%的学生认为应增加“哲学”。

6.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增加一些法学课程?

A.很有必要 B.有必要 C.没必要

在调查学生中有15.60%认为“很有必要”;有63.30%学生认为“有必要”;有21.10%的学生认为 “没必要”。

7.如果增加一些法学课程,你认为应增加哪些(可写其他学科)(上题选C可不答此题)?

A.基础课类(如法律社会学、经济分析法学等)

B.商法、经济法类

C.新兴学科类(如电子商务法等)

D.其他

在调查学生中有19.27%认为应增加“基础课类”;有23.85%学生认为应增加“商法、经济法类”;有40.89%的学生认为应增加 “新兴学科类”;还有3.6%的学生认为应增加外交学、心理学等课程。

8.你将来的就业意向是什么(可自己另写)?

A.法律职业资格所含职业(法院、检察院、律师、公证员)

B.公司C.行政机关

在调查学生中有65.13%选择“法律职业资格所含职业”;有16.06%学生选择“公司”;有15.14%的学生选择“行政机关”;有3.67%的学生选择了经商、事业单位等其他职业。

9.你对现在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否乐观?

A.乐观 B.比较乐观 C.不乐观

在调查学生中有9.17%选择“乐观”;有13.76%学生选择“比较乐观”;有77.07%的学生选择“不乐观”。

10.你认为现在的专业设置对你未来的就业的作用如何?

A.很有帮助B.有帮助 C.没有帮助

在调查学生中有8.71%认为“很有帮助”;有74.78%学生认为“有帮助”;有16.51%的学生认为 “没有帮助”。

11.你是否认为现在法学专业的招生规模合适?

A.合适 B.过大 C.过小

在调查学生中有17.89%认为“合适”;有69.27%学生认为“过大”;有12.84%的学生认为 “过小”。

12.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延长学制,以培养精通多项技能的学生?

A.有必要 B.没必要C.不清楚

在调查学生中有15.60%认为“有必要”;有78.90%学生认为“没必要”;有5.50%的学生认为“不清楚”。

13.你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应培养专才还是通才?

A.专才 B.通才C.二者皆可

在调查学生中有21.1%认为应培养“专才”;有50.91%学生认为应培养“通才”;有27.99%的学生认为“二者皆可”。

14.你是否认为有必要在高年级中适当的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设置不同的方向?

A.有必要 B.没必要C.无所谓

在调查学生中有85.32%认为“有必要”;有8.26%学生认为“没必要”;有6.42%的学生认为 “无所谓”。

15.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训练?

A.有必要B.比较有必要 C.没有必要

在调查学生中有73.85%认为“有必要”;有19.73%学生认为“比较有必要”;有6.42%的学生认为 “没有必要”。

16.如果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训练,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合适(可写其他)(上题选C可不答此题)?

A.去法院或检察院 B.去律师事务所

C.去政府相关法制机构或部门 D.其他

在调查学生中有55.50%认为去法院或检察院;有28.90%学生认为去律师事务所;有13.30%的学生认为去政府相关法制机构或部门,另有2.30%的学生选择其他方式。

17.你认为双语教学的比重应该有多大?

A.10-20%B.30-40%C.50%以上

在调查学生中有48.46%认为应占10%~20%;有39.03%学生认为应占30%~40%;有12.51%的学生认为50%以上。

18.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提高案例教学在课程中的比重?

A.有必要 B.没必要 C.不知道

在调查学生中有65.60%认为“有必要”;有14.13%学生认为“比较有必要”;有20.27%的学生认为 “不知道”。

19.你对现在实行的考试方式有异议吗?

A.有异议 B.没异议

在调查学生中有67.43%对此有异议;有32.57%学生没有异议。

20.请你谈谈对现在法学教育和专业建设总的看法和提议: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被调查的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但大部分都还是围绕着前面问题中所涉及的几个方面,同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有的认为应当把单纯的考试和考能力结合起来,有的认为可以把法院的判决拿来讲讲,注重实践,还有的认为好的老师是关键,等等。

二、课程设置本身的问题

通过以上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本科法学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顺序颠倒

这里所说的顺序颠倒,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年级应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来安排,应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来由易到难的进行,而不是凭老师或行政官员们的主观想象。例如,在我们的此次调查中有48.6%的学生认为,法理学最难学,另外有24%的学生认为,中国法制史最难学,而我们一般则是把这两门课放在大一来开。在我们看来这似乎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但“理”在哪,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唯一的我们经常听到的解释就是,这两门是基础课,学好它为学习以后的课程打下基础。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不先学这两门课的话,后面的课程未必就学不好。相反,正是这两门课可能就把学生们学习法律的满腔热情给浇灭了。另外,“法理是所有法学课程的基础”这一论断,似乎除我们国家之外,还没有听说过,我们看一下法学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没有在大一就开设法理学的,一般是在大三以后才开设,而且有的是作为选修课来处理。其实,反倒是作为部门法的民法、刑法对于将来法学的学习更为重要一些。在它们中所蕴含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对于后面的学习更有帮助。我们也可以将一些法学上的基本的常识,放在大三来讲授,并可考虑作为选修课来处理。另外,民法和刑法的基础知识放在大一讲授,因为其案例较成体系,并且离学生的生活较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容易引起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

(二)必修与选修的设定

就选修课来说,目前的选修课种类的设置,完全没有任何章法可循,比如有的学校有外国法律思想史,而没有中国法律思想史和外国法制史,事实上,外国法制史应该比外国法律思想史更为基础,况且一般涉及到思想史,均属比较艰深的内容,很难指望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我们把它放在大二开)学完之后有所掌握。因此,我们认为,目前选修课程,可以重新规划整理,以培育法律特定领域的专长为导向,配合前面的高年级分方向的建议,将选修课程整理规划为几类选修群。指导同学依其兴趣及未来发展的规划,作适当配套的选修。希望同学在学习基础法律课程之后,也能为其未来发展的专长领域,奠定基础。

另外,应考虑增开一些新的选修课,此次调查中,近70%的学生希望增开一些选修课程,而其中又以要求增开新兴学科为主,如电子商务法,以及新的涉及科际整合的法学领域,如科技法,在未来涉及选修课时,应将此一并纳入考虑。

(三)应增加法律实例演习、法律实习

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法律实务的了解,可以考虑增开民事法、商事法、刑事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领域的“实例演习”课程,改为必选课程,要求学生最少修习两个领域,四个学分。另外,在高年级中可考虑开设“综合实例演习”,在一道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应当涉及民法、行政法、刑法,甚至有关的国际公约,因为在将来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即一个案件会牵涉到不同属性的法律规范,很多熟悉了“单一思维”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手足无措,因此,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这种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应增设“法律实习”必修课程。法律实习课程,可在校内开设法律服务社,每周在教师指导下定时提供法律服务,也可鼓励同学积极参与校外公益社团的义工服务,尤其是维护或增进弱势团体、促进环保、消费者保护等团体。经由此种服务,让同学有机会体验及观察社会实际生活,并接触到具体的法律问题及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

(四)应增列专题讨论课程

目前法律学系同学,大多数人在毕业之前,根本没有机会学习如何从事独立研究,撰写报告。我们建议在选修课中增列专题讨论课程,并有系统地规划该类课程。使那些学有余力并准备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拓展自己的研究兴趣,在毕业之前,通过修习其中一门专题讨论课程,以学习分析问题、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这种学习,由于必须对于问题深入分析,并思索解决之道,将能刺激学习动机,扩大视野。

(五)对具体几门课程的建议

如前所述,目前的法理学有些内容过于艰深,而且放在大一来讲,造成很多学生一上来就觉得学习法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基于此,我们建议,将法理学分拆为法学绪论和法理学(法哲学),将法理学(法哲学)放到高年级讲授,而法学绪论仅介绍对于下面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一些基础性概念。

民法至少拆为四部分,即民法总则、债法、物权法、亲属和继承法。因为民法可说是最难学(但入门容易)、最博大精深的学科,说是“万法之母”,目前的这种安排,很难使学生透彻了解和掌握民法,且法学先进国家和地区,莫不作此区分,国内也有学校(如中国政法大学)开始采用这种方式。

三、未来课程设置的调整方向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尝试以现有四年制为基础对法学专业的课程作如下调整(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体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等公共课另计):

(一)必修课

第一学年:政治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经济学基础、法律逻辑、宪法、法学绪论(也可用法理学名称,但二者内容应无不同)、民法总则、债法总论、刑法总则。

第二学年:债法各论、物权法、亲属和继承法、刑法分则、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公法。

第三学年: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中国法制史、商法总论和公司法、商法各论(含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证券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主要是分论)、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英美法导论(英文版,同时兼作双语教学课程)。

第四学年:法律伦理、司法文书、证据法、法律综合实例演习。

(二)选修课

罗马法、外国法制史、外国法律思想史、比较法、法理学(主要是法哲学部分)、英美契约法(英文版)、英美侵权行为法(英文版)、犯罪学、民法专题(或进阶)、刑法专题(或进阶)、行政法专题(或进阶)、经济法专题(或进阶)、电子商务法、大众传播法规概论、信托法、期货及衍生性金融商品法、科技法、WTO法专题、国际环境法、民法实例演习、刑法实例演习、商法实例演习、行政法实例演习。

说明:英美契约法(英文版)、英美侵权行为法(英文版)二者必须选一。民法实例演习、刑法实例演习、商法实例演习、行政法实例演习四者必须选二。

作者:谢 雯 赵英彬

上一篇:优质护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环境美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