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校本课程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的是集权制课程管理模式,也就是国家统一课程,但是各高校有其自身的地域特点和不同基础教育情况。本文从高校体育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现状和可行性出发,深入探究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开发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意义。

第一篇:校本课程论文范文

地方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实施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乡土音乐作为校本补充教材,运用于现实教学的内容比率应达到15%~20%。可见,地方音乐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已列为音乐教育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而从目前新疆的情况来看,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是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难点,也是目前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对此领域的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一、研究目的

本课题在新疆普通高中音乐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针对如何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吸收本地区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成果,充分利用新疆各地的地域音乐文化资源和学校的音乐教育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音乐课程,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如何建设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高中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等问题展开研究,力求得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结论,为新疆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并推出符合新疆本地特色的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及系列研究成果。

二、研究意义

1.从学校发展的层面上看,新疆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学校要实现“自主学习,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有特色的、具有示范性的高中,除了落实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和风格。

2.从教师的发展层面上看,开发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利于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享有音乐课程选择的自主权。校本课程开发给音乐教师松绑,让其自主决策,这无疑为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从学生的发展层面上看,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当前课程中的主要部分是国家课程,其设置和教学无法兼顾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也不能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他们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某些方面的优势,开发的课程也最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都得到开发。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弥补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开发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当地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它必然给我们带来一系列冲击和困惑,因此,对此课题的研究势在必行。

4.新疆拥有丰富、深厚的地域音乐文化资源,但绝大多数地域音乐文化资源仍然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要求,很多优秀文化成果已处于濒危的境地。而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利于保护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具有传统的传承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影响力,将部分本土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纳入课堂教学,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是从英美等工业化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开发策略,它是针对中央集权课程开发模式和策略的局限性而采取的弥补措施。随着1973年“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蓬勃发展。例如,从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英国等非集权国家中央教育部门承认课程开发的重心在学校,政府应协助推动校本课程开发,而国家方案只作为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的参考;同时,政府通过中小学委员会推动“资源运动”和“校本在职培养,强化了校本课程实施环境”。又如,澳大利亚学校有课程自主权,教育部门拨经费补助其开发及教师进修活动。再如,美国从1986年到1989年开展的第二次教育改革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强调权力下放,以赋予学校更大的自主办学权,从而促进了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发展。此外,俄罗斯于1993年制定了基础教学计划,给地方和学校以较大的课程决策权;推出了《普通教育学校基础教学计划》,规定地方和学校管理课程的时间占总课时量的25%~30%,其中照顾地区、民族文化特点、儿童兴趣等的地方和学校课程部分,在高中阶段更是达到了47%之多。日本在1998年公布的新中小学课程方案中,增设了一门新课程——综合学习,根据新的课程方案,学校在设置这门课程时,要发挥自主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等,主动选择学习内容。

2.八十年代初,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一些较为先进的学校中应运而生,如北京、上海、浙江、河北等省市的一些中学中探索、构建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的课程结构。九十年代后期,试行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课程决策权下放到学校。1992年,我国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该计划自建国以来第一次规定了地方管理课程的时间,其占总课时的7%~9%。2000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把地方和学校管理课程的时间提高到17%,此外,《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据此,学校除了可以使用国家音乐课程资源(占总量的80%~85%)外,还可以根据本地区和本校特点开设地方乡土和校本课程(占总量的15%~20%)。由此,推动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深入开展。

3.在适应当代普通高中音乐教育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疆普通高中音乐教育也不例外,但在地方乡土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种实施上与其他省区相比还十分薄弱。为了适应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在新疆开展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根据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制定了相关的文件,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普通高中新课程音乐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普通高中新课程地方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行)》,鼓励全疆普通高中进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作者:夏敏

第二篇: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开发意义研究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的是集权制课程管理模式,也就是国家统一课程,但是各高校有其自身的地域特点和不同基础教育情况。本文从高校体育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现状和可行性出发,深入探究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开发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体育校本教材研究

校本课程是指基于学校基本情况进行的课程开发,相较于国家统筹安排的课程而言,具有三大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以选修课或公修课的形式,让校本课程的可选择性得以体现。关联性指的是校本课程与本校资源优势或校区所在地域优势有所关联,学生可以通过校本课程了解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校本教材的出现让高校之间的差异化教学得以实现,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高校体育课程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校本课程方面加大了开发力度。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一样,经济发展参差不齐。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高校自身体育资源情况,根据本校学生体育需求和兴趣专长,以学校为主体,由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主导的一个持续、动态的课程开发过程。体育校本课程能够体现高校办学宗旨和办学优势,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可选择性的多样化课程。

本文通过对华东、华北部分高校抽样调查发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多元化发展,个别地区仍处于传统守旧局面。高校体育课程主要以基础课、选修课、公选课、体育保健课等形式出现,在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以竞技型运动项目为主的高校占30.81%,有75.5%的学生认为高校体育课程不能充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高校中,这种不满意度远高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采用体育选修课和公选课形式的高校占16.5%,只有4.2%的高校开设了体育保健课,而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只在48%的华东地区高校出现,其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体育兴趣,与传统体育课程相比,体育运动方式和体育意识培养更为现代化和科学化。但是个别地区的体育课程仍旧是传统的竞技型体育项目,诸如西南地区高校的球类运动和传统的健美操项目。

2.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贯彻不到位。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育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体育意识,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并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指导思想是为了明确指导高校体育教学,但是体能测试中,不断出现学生800米猝死等情况说明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指导思想贯彻不到位,平时的体育课程学生不够重视,教师上课要求不严格,体育锻炼流于形式,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得到提高。

3.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缺乏创新性和个性。高校因所属区域不同,民族特色不同,其自身发展也有所不同。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转变思路,创新教学模式,而不是简单的照搬和复制。那些师资力量强,办学资源好的重点大学,如清华、北大的“三自主”(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时间)教学模式实施后,其他高校争相模仿。但是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的西南和西北地区的高校,“三自主”教学根本没有实施条件和资源基础。深圳大学在90年代提出以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形式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充分给予学生体育个性发展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部分高校也是争相模仿。殊不知,体育俱乐部是以强大的体育资源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如果没有体育文化企业的合作或者强有力的经济支持,这种教学形式难以发挥其创新意义。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可行性

1.高等教育发展呼唤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更加学生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高校课程决策权的进一步下放,让地方和高校有了更多自由空间,从国务院发文确定高校课程由国家、地方和学校实行三级管理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政策支持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另外,高校现有的体育课程与教材改革对校本教材开发也提出了要求,高校课程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与我国国情息息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多民族文化背景,让高校体育课程多元化成为一种必然。

2.高校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第一,高校是受教育者接受最高教育的学府,是社会发展的智库,聚集了大批的高学历、高职称体育专业人才,不仅在体育理论知识上,还是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上都具有最为丰富的人才和资源,在国内外体育研究领域拥有最先进、最前沿的研究理论,与国内外有着密切的学术交流和信息交流。另外,在师资和资金方面,因为国家财政投入,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配备完善。也就是说高校作为体育校本教材的开发者,具有丰富的体育教学资源,包括人力、资金和设备等方面。第二,学生是校本教材使用的主体,其能够快速对校本教材作出反应,且参与意识强,能够及时发挥反馈者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高校体育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1.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积极意义

“互联网”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的素质要与社会需求对接,高校就是衔接社会需求和人才素质之间的桥梁。毕业生作为高校的名片,其素质高低和个性发展代表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特色。具体到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上,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个性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应让学校的特色具体到学生个体上,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需求。

2.对提高体育师资专业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职业作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专业性职业,其更为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性。目前,部分高校对体育專业师资不够重视,使得高校体育专业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在非体育类和非师范类高校体育教师队伍里。体育教学师资力量是影响校本教材开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师资质量越高,校本教材开发的优势就越强。另一方面,校本教材开发能够提高在校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帮助教师梳理原有的陈旧知识体系,提高体育技能。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还可以锻炼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包括体育统计、体育心理学、体育管理学等更为系统的体育专业知识。

3.对高校特色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校本教材的开发对高校而言是其特色的体现,校本教材能够结合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发挥地域优势和高校优势,独创性和开拓性是校本教材的两大基本属性,也是高校特色化的集中体现。特色高校是普通高校发展的大趋势,只有个性化的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具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也只有培养出与其他高校不重样的人才,才能将高校的特色和个性发挥出来。毕业生是高校的名片,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在学生身上留下的个性化烙印会最终在社会环境中体现出来。因此,高校体育校本教材的开发对高校的特色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华:《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7期,第134-135页。

[2]李晓东:《高校体育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研究》,《大学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第55-58页。

[3]于洋:《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3。

[4]王放:《高校体育课程校本开发的理论研究》,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3。

作者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作者:张瑞鹏

第三篇:新课程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开发利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拓展体育课程内容理论成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面过窄,从而忽视了各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与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忽视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特别是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城市化,缺少地方、民族、学校特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缺乏置换功能,没有考虑不发达地区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使得这些地区无法执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现有的体育课程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发和构建新的体育课程内容是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打破了传统的国家统一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为学校、教师、学生留下一定的选择空间,使他们能够分享课程开发权的决策权,从而促进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同时,由于它注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思想,也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从而确立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了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体育教师就会在了解学校现有条件和掌握学生基础和特点的情况下,选择学生喜欢的教材内容,例如健美操、舞蹈、跳绳游戏、毽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教材交替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进行技术分析与观摩,使学生明确运动技术的正确概念与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体育教师通过参与课程编制和教材改编、教学实施和学习评价,也会提高他们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丰富其学科知识,并能够超越常规课堂去思考问题。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符合学校实际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1)现有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

传统学校体育课上出现的运动项目绝大多数是竞技性的运动项目,极少数是近几年出现的健身运动项目,而实际上,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过多的运动项目采用竞技性的训练手段,既不符合中小学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不利于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如在跳远竞赛规则犯规次数和狭窄起跳板的强制要求和限制下,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心理障碍,为了能够准确踏上起跳板而刻意去踩板,结果干脆破坏正确合理的动作去迎合和满足跳远规则的无情限制,跳远本应带给学生的锻炼效果和勇于竞争的心理拓展便荡然无存了。在充分研究竞技运动项目的教育性、教师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基础上,从运动的方向、形式、路线、距离、顺序、节奏、规格、场地、器材、规则要求、参加人数等运动学、动力学及文化特征方面,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成为确实有健身价值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材。这是体育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转变观念,拓展思维,对规则进行必要的改造是极其重要的。

(2)民族体育、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体育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体育的独特魅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挖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的宝贵遗产是我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由之路。如本地的打铃响、海安花鼓、海安龙舞等,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打破传统的竞技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让民族体育、民间传统体育走进体育教学课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给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新的特色。

(3)新兴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

将新兴运动项目引进学校体育课堂,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对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良性开发就必须突破旧的体育课程体系,使单一的课程方案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强化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可以促进体育教材内容的时代化、多样化、本土化和特色化的发展,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丰富多彩。例如结合当地的地情、校情和特色,对诸如旱冰、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毽球、保龄球、瑜珈健身、健美操、街舞、体育舞蹈等在社会上流行、能激发学生浓烈学习兴趣的新兴的现代时尚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和加工,把新兴体育运动有效渗透和融合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来。

(责编 金 铃)

作者:陈 云

上一篇:防水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公共体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