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公共经济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今后高职教育经费来源将继续以市场筹资为主,但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高职教育不能彻底依靠市场筹资,政府必须将有限的公共教育支出在高职领域进行最为合理的配置,以弥补市场筹资的缺陷,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第一篇:公共经济论文范文

公共经济学视角中的西方公共就业研究

摘 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普遍把公共就业看做是消除私人部门就业机会不足的有效工具。但事实上,公共就业独特的运行机制和特征决定了其是一柄双刃剑。当公共职位创造是通过高工资、高税收的渠道形成,那么将挤出私人就业,导致总失业增加;相反,如果公共部门的职位创造体现在公共品的规模扩大或效率提高上,那么公共就业对私人就业产生互补效应,降低失业率。这一理论分析对于我国深化“二元就业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就业;私人就业;挤出效应;互补效应

文献标识码:A

作者:何枭吟

第二篇: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看高职教育公共支出

[摘 要]今后高职教育经费来源将继续以市场筹资为主,但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高职教育不能彻底依靠市场筹资,政府必须将有限的公共教育支出在高职领域进行最为合理的配置,以弥补市场筹资的缺陷,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 经费来源 市场 公共教育支出 配置

[作者简介]彭红玉,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硕士生(湖北武汉 430074)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公共教育支出中用于高职教育?本文将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公共教育支出在高职领域的有效配置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不能彻底依靠市场筹资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一直走在市场化筹资的前面,国内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市场筹资力度过大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而从高职教育市场的缺陷来看,高职教育也不能彻底依靠市场筹资。

(一)高职教育是准公共物品,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

要回答高职教育应以什么方式筹资的问题,必须首先回答市场在高职教育领域的作用范围。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资源配置方式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公共产品由政府通过政治程序或公共选择来分配,即采用政府提供与政府拨款的方式。私人产品通过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或由政府提供,或由政府资助、市场提供。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第一,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高职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在教育机会有限的条件下,一个人受教育就排除另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第二,一个人接受高职教育,其他人和全社会都可受益。

高职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提供。提供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政府举办,并通过财政拨款提供费用;另一种是由私人或民间举办,政府资助,同时向受教育者收取一定的学费。依据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当高职教育的外部效应为正时,如果完全由市场提供就会使高职教育产品不能保证足够的供应。

(二)市场筹资无法解决高职教育机会与成果分配上的不公平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形式,正因为如此,高职教育面向市场筹资,更具有直接性。然而,即使在高职教育市场作用发挥得很好的地方,高等教育机会与成果的分配可能也不是按照社会所接受的公平标准去实现的。如果没有制度上的重新分配机制,单纯的市场力量倾向于扩大某些人的机会和成果,而减少另一些人的机会与成果。如边远地区高职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农村高职教育的问题和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等,这些都不是单纯市场筹资所能解决的。

(三)高职教育市场本身不完备

由于我国仍处在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还不具备。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投资体制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个人、企业、国家共同参与投资的多元化格局,但总体而言,适应市场经济的教育投资模式尚未建立,个人负担的投资比例过大,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太少。

二、高职教育市场筹资的失灵领域

我国高职教育机构在进行市场筹资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上述原因是密切相关的。

(一)边远山区的高职教育还缺乏充足的供给

根据统计数字,截至2003年12月11日,我国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总计908所。仅从数目上来看,拥有30所以上高职院校的省份中除四川以外,全部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山东、江苏、湖南等省份一个省就在50所以上,而位于西部边远地区的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市)总数加在一起也才32所;西藏6个地区,1个地级市却只共同拥有1所高职院校,距离我国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还相去甚远。西部边远地区高职院校的数目太少,难以满足西部大开发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二)农业高职教育供给不充分

当前中央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我国农业和农村正面临新的发展阶段,开发和利用农村人才资源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势必需要积极发展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服务,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服务。目前全国大约有100所左右开办农业高职的院校,总体来说,它还属于新生事物,发展很不平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队伍和类型还不成熟。这种状态与我国对农业高职教育的需求也是极不协调的。

(三)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职教育面临困难

从入学机会的分布来说,家庭困难的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要大于接受高水平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我国“新高职”的收费标准要高于一般本科,大致相当于重点大学。因而,高职贫困生总数也在逐年增加。以河南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1年月生活费低于120元的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6%,2002年该比例上升到38%,2003年则达到43%;2001年月生活费低于90元的特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2002年该比例上升到7.8%,2003年则达到12.9%。对高职院校而言,国家的投入非常有限,学费是市场筹资中的主要途径,而高职院校要生存,又必须拿出大量的经费来加强实践性教学和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来购置实训实验设备。另外,高职院校一般都是新改建的,基本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其招生费用也要比一般本科院校大得多。因此,尽管我国各高职院校依据自身条件已初步建立起以“奖、贷、助、补、减、免”等多种机制助学,社会各界也以各种方式支助高职贫困生,但助学问题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四)实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供给不足

目前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被社会认可,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职业院校由于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实训师资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是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其建设资金投入大、运行费用高。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实训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也属于一种准公共产品,市场力量没有能力提供或者虽有能力提供但非竞争性程度很高。同时,其消费可以产生很强的正外部性,通过实训基地接受过训练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通过师资培训基地接受过培训的高职教师,可以更好地胜任高职教师的工作,培养出更多适销对路的学生。同样,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筹资来建设,那么,出现供给不足也是必然的现象。

(五)民办高校定位不准

从比较的角度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盈利性私立高等教育机构通常致力于学术声望底端的职业训练领域,盈利性高等学校大都可以归人高职院校的范畴。因

此,引导民办高校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可是,由于我国高职主要是依靠“三改一补”来举办的,所以民办高职所占比例微乎其微。目前,我国有民办高职院校55所,占高职院校数的17%,这一点与我国台湾地区私立高职占88.2%的比例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状况与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是不无关系的。我国的民办高校,自诞生之日起,经费来源主要是通过市场获得,政府投入的比例几乎为零。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等学校要想获得很好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为筹措足够的日常运营资金而想方设法,不得不在财政支出和使用上精打细算。由于职业教育成本相对较高,在高职教育还没有被大众完全接受的情况下,民办高校会选择普通教育。事实也是如此,在经过了发展的初期阶段后,很多民办高校将目标锁定在普通本科教育上。

另外,即使是那些从事职业教育的民办高校,在其专业设置上也多以人文、社科类为主。因为,在专业设置上,一般说来,由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对教学设施设备的要求较低,可以大课堂形式授课,费用就较节省;而对理、工、农、医等学科来说,实验和实习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员。然而加入WTO以后,制造业将成为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而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以工科为核心和以商、管为两翼的。

三、有效配置公共教育支出,矫正高职教育市场筹资失灵

根据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市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就交给市场;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或市场做不好的领域,就交给政府。公共教育支出作为政府在高职教育领域的投资,其数量虽然有限,但也可以作为政府矫正高职市场筹资失灵的一种工具。相对于上述高职教育不能彻底依靠市场筹资的几个主要方面的原因,公共教育支出作为政府用于发展各类教育事业的经费支出,如何在自身的作用范围内作出相应的矫正呢?

首先,政府必须明确公共教育支出投入的范围。由于政府的财力总是有限的,而我国三级教育对财力的需求又是巨大的,高等职业教育所需成本也非常高。政府不可能对所有的高职教育准公共产品都进行财力投入。政府在高职教育领域的财力投入应与市场筹资相结合,找到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有效平衡点。

其次,通过公共教育支出矫正高职教育市场筹资过程中的外部效应。政府矫正高等教育市场所产生的外部效应方法有很多,从公共教育支出的角度看,则主要是进行补贴、增加对企业征收教育税用于高职教育的部分。

再次,对高职教育机会与成果分配上的不公平问题,政府在其公共教育支出中应实施适当的倾斜政策。

最后,我国高职教育市场发育不够完备,政府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对高职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另一方面,还要担负起主动培育高职教育市场的责任。这就需要投入一部分资金引导高职市场的逐步完善。

根据上述公共教育支出矫正高职教育市场筹资的机制,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应主要配置在高职教育以下几方面:

(一)补贴边远山区的高职教育

中央、省、地(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安排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时,要充分考虑对西部边远地区高职教育的支持,政府投资应该成为边远地区高职教育硬件建设的主渠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西部大开发,教育要先行”的口号落到实处。

(二)加大对农业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

能否解决“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8亿农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各级改府应加大对农村高职教育的投入,鼓励高等职业教育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鼓励高职学生学农、爱农、务农,为建设现代化农村作出贡献。

(三)对贫困高职学生提供资助

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高等教育机构筹资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些贫困生一旦毕业,绝大部分都可以找到相对较好的工作,其处境和发展前途一般优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无论对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对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还是对于社会的稳定都是大有益处的。在市场筹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情况下,政府必须负起责任。一方面,政府可以对贫困生进行直接资助,政府投入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中,有一部分用于直接资助学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上学的问题,政府必须为贫困生的贷款制度提供制度成本。

(四)扶持实训基地与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与规划

按照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对于市场供给不足的产品,可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提供不一定政府生产,如某些实训基地可由企业进行建设,再由政府购买并提供给高职院校使用,也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刺激高职院校自身进行建设。如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将对所有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进行扶持,用于实训基地设备更新和购置,即属于后一种情况。而要建设资源共享的规模较大的实训基地与师资培训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使用效益,则更是要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引导市场进行运作。

(五)引导民办高校从事高等职业教育

按照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高等教育这种准公共产品如果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政府必须给予补贴。否则,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多收益,民办高校定位于学术教育,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人文、社科为主的状况将在所难免。从2004年开始到2007年,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将对包括民办职业学校在内的所有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进行扶持,这是中央财政第一次将资金投向民办教育。这一举措必然会对民办高校产生引导作用,将把更多的民办高校吸引到发展职业教育上来,安心为国家培养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而地方各级政府,也应效仿中央,解放思想,将一部分经费投向所辖区域的民办高职院校,引导民办高校正确定位。

(六)引导高职市场逐步完善

总之,在公共教育支出有限的前提下,高职教育必须充分挖掘多元化市场筹资的优势。与此同时,只有将有限的公共教育支出进行最为有效的配置,才能弥补市场筹资的缺陷,兼顾公平与效率,充分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作者:彭红玉

第三篇: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研究

摘 要:公共项目的经济评价不仅关注投资的财务效益,更注重其为社会公共福利带来的国民经济效果,政府要根据公共项目的经济特征,正确区分公共项目的费用与效益,并通过财务评价指标和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对公共项目进行有效经济评价,同时尽可能降低项目运行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经济评价 公共项目 经济费用效益

一、导言

公共项目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在“市场失灵”的基础设施和自然垄断行业中建设的投资项目。公共项目主要涉及公路、铁路、港口、桥梁、机场等重要基础设施;道路、水库、大坝等公共工程;供水、供电、管道煤气、排污、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公共项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项目是指所有投向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行业,能为社会提供基础性和公共性商品或服务的投资项目,其资金来源既包括政府投资也包括非政府投资,既包括物质性投资也包括非物质性投资。狭义的公共项目特指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在基础设施和自然垄断行业投入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本文使用的是狭义公共项目的概念。

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后评价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迅速,从军工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之后很多专家学者开始运用这种方法研究投资项目的建设问题、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经济政策的制定等,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公共项目经济评价对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引导和促进各类资源合理配置,优化投资结构,减少和规避投资风险,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是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项目财务及国民经济角度进行分析,对拟建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经济评价,从而确定项目未来发展前景的一系列活动。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是投资者得到预期收益的前提,如何选择客观、恰当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对正确进行投资决策至关重要。

二、公共项目的经济特征

1.经济外部性特征。对于公共项目供给的正外部性的争论,如果政府是公共项目的投资者,那么各种基于国民经济系统的上述目标就是政府投资决策考虑的内部效果,也是该项目得以建设的原因,如果将其视为外部效益计入效益费用分析,则属于重复计算。而如果是私人资本作为项目的投资主体,由于项目效果不能纳入投资者账户,因此是外部效益。我们界定的公共项目主要投资主体是政府,是研究财政支出资金来源的公共项目的经济评价问题,很多财务评价的“外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被视为国民经济的评价体系的“内部效果”,但这一“内部效果”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又常被漏算,或被计入其他系统的效果。因此,在研究公共项目经济评价问题时,这一问题应该考虑如何解决。

2.经济福利性特征。一般将公共支出分为“购买性公共支出”和“转移性公共支出”,公共项目的建设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包括了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前者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一般是间接的,例如公共项目的实施带来的对于相应需求的增加,刺激相关行业、地区的劳动力、投入物的需求增长,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和财富的增长;后者则涉及到对于公共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直接影响,例如水利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以工代贩”;生态移民过程的“移民补贴”等。对于如“扶贫开发项目”、“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这一类的公共项目,一个重要的目标效果就是解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从而带来的整个国民经济总福利效果。而对于大型跨地区、跨流域的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则对于项目影响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产生明显的影响。国内对于此类公共项目的评价中都设置了社会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来加以评价,如“分配效果”指标、“分配系数参数”等。因此,研究公共项目的经济评价问题,公共项目的福利效果,是一个重要的评价内容。

3.公共项目的循环经济特征。基于循环经济的“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循环经济的特点表现为:对于物质产品的生产,更加关注低数量、高质量、高价格获得的增长;经济活动从生产优先到服务优先;在社会就业方面,循环经济使得就业的重点从生产转向维护。资源、能源等类型公共项目的实施对于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社会经济中与循环经济目标相关的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此类公共项目的经济评价应该考虑其对循环经济目标的贡献。基于循环经济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就是要从国民经济系统的要素投入与产出关系,将资源、环境、经济要素纳入国民经济运行系统,考虑投入物循环利用与经济持续发展的效果。

三、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的内容

1.公共项目财务评价。公共项目财务评价是指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的条件下,从财务的角度,分析测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费用和收益,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对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活动。它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公共项目财务评价所使用的基本报表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财务平衡表、财务外汇流量表等,所适用的参考报表有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投资使用计划表、总成本表、单位成本表、销售收入表、借款偿还平衡表等。

公共项目财务评价的内容和主要指标包括:(1)项目盈利能力评价主要考察投资项目的盈利水平。在进行项目盈利能力评价时,需编制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自有资金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三个基本财务报表。项目财务盈利能力评价的主要计算指标有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指标。(2)项目偿债能力评价可在编制贷款偿还表的基础上进行。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一般可分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借入资金必须按期偿还。因此,项目的投资者需要关注项目的偿债能力;借入资金的债权人也需要关注贷出资金能否按期收回本息。(3)不确定性分析是指在信息不足,无法用概率描述因素变动规律的情况下,估计可变因素变动对项目可行性的影响程度及项目承受风险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不确定性分析包括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4)风险分析是指在可变因素概率分布已知的情况下,分析可变因素在各种可能状态下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取值,从而了解项目的风险状况。(5)外汇平衡分析主要是考察涉及外汇收支的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的外汇余缺程度,在编制外汇平衡表的基础上,了解各年外匯余缺状况,对外汇不能平衡的年份根据外汇短缺程度,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公共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公共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民经济总体利益出发,使宏观与微观效益相结合,用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观点,从经济、技术、政治、军事和社会等方面,全面分析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为投资决策提供宏观依据。

公共项目财务评价是从项目角度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项目财务评价结论可以满足投资决策的要求,但有些项目需要进行国民经济评价,从国民经济角度评价项目是否可行。需要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的项目主要有:(1)国家及地方政府参与投资的项目。(2)国家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减免税费的项目。(3)国家控制的战略性资源开发项目。(4)主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铁路、公路、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较大的水利水电项目。(6)动用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较大的中外合资项目。(7)主要产出物和投入物的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的项目。

国家计委1987年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參数》规定:国民经济评价以经济内部收益率作为主要指标,以经济净现值、经济净现值率和投资效益率作为辅助指标。国民经济评价主要参数包括:(1)社会折现率是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定的,在国民经济评价中用以衡量资金时间价值的参数,代表了资金占用所需应获得的最低动态收益率。(2)影子汇率是反映外汇真实价值的汇率。影子汇率主要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段时期内进出口的结构和水平、外汇的机会成本及发展趋势、外汇供需状况等因素确定。一旦上述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影子汇率值需作相应的调整。(3)影子价格是指项目增加一名劳动力,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

3.公共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公共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就是指在项目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可能导致项目投资损失的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权衡,并依据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风险分级排序,综合评估整个项目投资的风险水平。

公共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1)风险回避准则。根据风险分析,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或完全回避项目中的各类风险,特别是对项目整体目标有重要影响的那些风险因素。(2)风险处理成本最小原则。在处理风险的时候考虑成本最小,甚至可以接受风险。(3)风险权衡准则。确定可接受风险的限度,可接受风险是指在项目中存在的一些可接受的、不可避免的风险。(4)社会费用最小准则。将风险的社会费用与风险带来的社会效益一同考虑,以社会费用最小为原则。(5)风险成本效益比准则。处理风险是考虑处理成本和风险受益相匹配,以最经济的资源消耗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公共项目的经济费用效益评价

经济费用效益评价是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分析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率和对社会福利所做出的贡献,从而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适用于财务价格扭曲,财务现金流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项目的经济价值,财务成本不能包含项目的全部资源消耗,从而财务效益不能包含项目产出的全部经济效果的项目。公共项目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从项目的成本与收益的角度看,存在着很强的外部性,其财务现金流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项目的经济价值,所以要进行费用效益分析。

识别公共项目的经济费用与经济效益就是要对项目所涉及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有关费用和效益进行判别,也是全面分析项目投资及运营活动耗用资源的真实价值,以及项目为社会成员福利的实际增加所做出的贡献。识别的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费用和效益;内部或外部费用与效益;有形和无形费用与效益以及项目的近期影响和可能带来的中期或远期影响。经济费用的计算应遵循机会成本原则,分析项目所占有所有资源的其他最有效利用所产生的效益进行计算。经济效益的计算应遵循支付意愿原则和接受补偿意愿原则。支付意愿原则用于对项目产出物正面效果的计算;接受补偿意愿原则用于对项目产出物负面效果的计算。

公共项目的经济费用效益评价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公共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方法。要对公共项目正确作出经济费用效益分析,需要对其费用效益予以正确的识别与计量。在识别与计量过程中,需明确项目基本目标,围绕目标进行必要的情景分析,进行有无对比分析,正确识别正面和负面外部效果,合理确定效益和费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正确评价公共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为政府审批或核准项目提供依据。

公共项目的经济评价内容缺一不可,每种评价的指标都能从不同侧面科学地衡量项目的可行性,财务评价是从微观盈利角度进行分析,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宏观社会角度对整个项目的运行以及为社会带来的贡献进行分析,而风险评价更是公共项目运行之前必不可少的评价内容,综合这些评价得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为公共项目的运行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2.万威武,孙新梅,孙卫.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佟芳庭.浅析公共事业项目的经济评价[J].经济论坛,2005(22)

4.徐尚友.我国公共项目经济评价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5(23)

5.任彩利.公共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J].财经研究,1994(3)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责编:吕尚)

作者:李洪山 初海涛

上一篇:数学基础论文范文下一篇:审计程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