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新课改教学

2022-09-17

第一篇:中学政治新课改教学

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热情,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能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精神支持。

一、激发青年学生创新的热情

青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激发青年学生创新的热情,引导他们认识创新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敢于置疑的精神,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思考和创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建立引导、鼓舞、激励青年学生不断创新的动力机制。

首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使青年学生认清历史形势,端正学习态度,抢抓历史机遇,努力开拓创新。思想政治课教育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引导学生认清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从被动学习中走出来,从自我的小天地走出来,增强历史责任感,在知识时代即将来临的历史机遇中,学会学习,向往创新,并努力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去,把学生内在的对成功的渴望转化为对创新创造的不懈追求。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可以通过合理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使他们乐于创新,自学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创新,使他们把创新热情投入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大业中来。

二、发挥思政教师的引导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其根本和关键在教师。

1.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为培养其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扎实而浓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进和介绍学科前沿的研究信息、动态、成果等,借此强化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借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也可借此机会,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对学生可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也容易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这样做既能把有关科研成果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并统一起来讲解,加深学生对有关内容的深入了解,又有激发起学生对研究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某些学术问题探究的欲望,深受学生的欢迎,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与榜样作用。

3.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 、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 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 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 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发生了研究创新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钻研。

4.教给学生基本的创新方法、途径和技巧,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一个好的教师,不是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教给他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科研与创新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不断研究解决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三、为创新实践提供精神支持

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最终要转化为创新实践。而创新实践的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曲折的实践过程,其中还可以遭遇各种困难挫折甚至是失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为青年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精神支持。

总而言之,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在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充分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优势,发挥重要作用,与专业课教学和每二课堂形成合力,使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得到培养和提高。

第二篇: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政治教师,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标准的试行为我们解决这一弊端提供了机遇。可当我们冷静、仔细地观察作为培养人的主阵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时,发现存在着如下两种情形:一是在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评比课中存在着以追求吸引和满足学生感官刺激为目标的教学倾向,还美其名曰为“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二是在日常教学课堂中存在着以各类考试分数为目标的教学追求,弥漫着一心提高考试技能的浓厚气氛。

一、“吹气球式”课堂教学

在许多常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大多数时候只采用讲授为主的单一形式传授知识和解题技能,学生得到的是暂时性的知识扩充和解题技能的提升,等到考试过后大部分还给了教师。我们称之为“吹气球式”课堂教学,即学生如同“气球”,在学习期间,教师不断地对着“气球”吹气,吹到一定程度后,放手让其冲出去,即参加各类考试;不论冲得远还是近——考上或考不上,冲完后,气球中的气也就泄完了,学生脑中仍空空如也。这是完全背离新课程理念的。

这些教师一般采用这样的讲解策略:首先检查学生过去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然后呈现新的内容,并使用大量的时间予以讲解;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新的学习内容;最后布置较多的作业来强化训练,提升学习效果。

我们都知道,在不同的课型下存在着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但就此就认为策略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则是一种简单化思维。一位优秀的教师面对日益丰富、充满灵性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必须在课堂教学策略上树立“弃佳求适”观念。换句话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例如,在教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让同学们在课前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形成观点,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上课了,我让同学们自由交流,分组讨论,很快,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同学集聚在了一起,几个讨论小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把各自的思想迅速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本小组的鲜明观点。十五分钟后,科代表作为主持人宣布全班讨论开始,各小组分别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陈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然后大家开始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有趣的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并不是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价值取向,而是一个小组提出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这个观点会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讨论热情?我想,正是因为这个观点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并且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给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带来的困惑,因此必然会引起大家的思考。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时,坚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

1.教学策略要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对应。不同风格的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同一教学目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既让教师自身得到成长,也使学生得到发展,以杜绝“东施效颦”的不良现象。

2.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这里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很熟悉,带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和挑战性。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战胜不适应性和挑战性以显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满足自己的成功欲,从而得到发展。

3.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论主要涉及人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语言交流及价值观等。不同的教学策略所提供的环境会对学生上述天性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既可能使学生原有的天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潜能受到压制甚至被扼杀。所以不论是发现策略还是讲解策略,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存在着合理性,只要应用得当都能成为最佳的教学策略,不必强硬搭配。

我们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如下课堂教学程序:教师先抛出带有争议或有新意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活动;在讨论期间教师关注学生的具体反应,适时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要求;最后设置情境,为学生将新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供机会。很明显,上述课堂教学活动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发现教学策略为主,这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构想。

二、“洋葱式”课堂教学

在各类公开课、比赛课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采用非常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极力营造热闹的教学氛围,以此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进而争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更多时候,我们却发现实际教学效果和主观期望并不一致,学生得到的可能多为头脑中的快乐体验。我们把他称之为“洋葱式”课堂教学,即如果我们将教师的教学形式一层一层剥去,始终不会出现有价值的“内核”。换句话说,只见各种形式的轮流上场表演,不见真实的教育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讲授高一经济生活《多变的价格》,该教师设想借助《老汉杀鸡》漫画创设《蛋市》情境,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按照设计,“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由学生激烈的讨论。本来这种情境设计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教学创想。然而实际效果是整堂课过于活跃,学生发觉象在“演戏”,故而极力做秀一番,随意添加莫须有的场景,全然抛离了书本知识。特别是后来还出现了一个插曲:当“老板”发现鸡蛋价格下跌时,突然大喊一声“杀!”,并且做了一个夸张的下砍动作,结果同学们哄堂大笑,随即就有不少男生学做下砍动作,口中大喊“杀!”,此时,该教师未能及时引导学生以实现教学效率。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因此,氛围的营造要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这样才能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个问题,我在教学时也经历了。如前文提到教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讨论教学中,前15分钟小组讨论时,我就到各个小组了解了他们的观点,并简要地作了些指导。当全班讨论开始后,大家对“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个观点的讨论渐趋激烈,有同学尝试着从理论上驳斥它,但持赞同意见的同学不断用事实讲话:“中午放学我把一辆倒在地上的自行车扶起来时,车主却责怪我推翻了他的车,你说我这不是活该吗?早知如此我就不管闲事了”,“你帮助别人却不图回报,这不是鼓励小人吗?”,结果,反对者的声音越来越小,大家开始不断诉说他们在生活中所听到遇到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讨论学习逐渐变成了“诉苦大会”。我一直在旁边听他们讨论,一来是被讨论的内容所吸引,二来也想借此机会听听他们的心声,但是当听到一个同学说“学雷锋也要与时俱进”时,我意识到这次讨论教学失败了,因为这句原本正确的话竟然通过讨论被理解成了“雷锋过时了”。我赶紧以讨论者的身份发言,试图扭转大家的思想,但是没等我说几句,下课铃响了。尽管我后来又精心准备了一堂课,继续讨论这一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一次不成功的讨论课的教训却是深刻的:个人情感体验或观点在集体讨论交流中会产生集体认同的放大效应,如果当错误的情感或观点有可能被放大而我们却没有及时因势利导的话,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背离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老师们能够脚踏实地地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创新尝试。有些老师认为教科书厚、教学内容太多,而课标规定的课时太少,实际上这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在教教材的理念作用下老师仍逐页逐句照搬教科书,加上一开始试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科书时,担心高考,不少老师“旧鞋”之外套“新鞋”。我们高中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勇于做政治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实施学案教学模式 实现化学高效课堂

廖志航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创建师生双向互动、以探究创新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什么是高效课堂呢?在高效课堂中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切围绕学生的学习,一切以学生为根本,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并且课堂上人人有收获,课堂上目标达成度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通过高效课堂,学生既能有效掌握知识,又能获得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使学生既能学得愉快,又能学有所成。简单地说:“高效课堂”就是在课堂一定的时间内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高堂效率的构建,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以学案为载体进行教学:

一、学案 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思路

“学案”设计重点突出一个“导”字,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自我探索,在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强化思维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学案编写思路要和教材的思路吻合

学生预习的主要载体是教材,这决定了学案的编写思路要与教材相吻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方法导引”、“活动·探究” 、交流·研讨”等栏目,问题设置要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究,要体现出本课时的主要学习内容和重点。

2、学案中所设置的问题必须是有效的。

学案中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预习和学习过程。学案的内容不能是简单的填空,应该多设置“理解型”和“应用型”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得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新知识在提问中升华和巩固。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重难点的突破、问题的梯度等。

3、学案中要设置一定量的习题。

习题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巩固”、 “反馈练习”,难度不大,紧扣基础知识,用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要求全体学生在预习时完成的;第二个层次是 “典例分析” 、“达标体验”,是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后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要完成的;第三个层次是“衔接高考”,是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完成的。最后还配备了 “随堂练习”等,是新授课后学生课后要完成的,其设置也要体现出层次性。

二、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方法

1、动员学生动脑、动手,在导学案的指引下认真预习。鼓励学生在导学案上做标记,可以是预习知识的重点,可以是相关的已学的知识,也可以提出质疑,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写出类似读书笔记的东西,把本节课在导学案上体现的重点,根据自己的预习进行简单的再现(例如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

2、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节课的认知程度。导学案有的是需要认真批改的,对于不需要批改的,老师要通过检查掌握学生的填写情况,同时可以利用课间时间有意识地与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预习情况中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这样上课就会有的放矢的去处理。上课前老师一定要进行提问或小测,尤其是学生通过预习应该掌握的知识。也可以在导学案中留出相应的小练习上课进行即时练习。对于简单的知识不要再重复讲解,可以做“淡化处理”。

3、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 ,做“导演” ,而不是“主角”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有时候是大家的交流、研讨,也有时侯是各组间的质疑等等。对于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老师要耐心地去“倾听” ,关注学生的想法,但不能急于去解决,要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即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绝对不多说一句话。新授课时,教师只板书提纲,课堂抽出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补充具体的重点知识,然后交流,可以以此来代替以往的由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小结。如果需要,最后可以留出五分钟的时间完成几道“当堂检测”题来检查学生本节课掌握的情况。

4、对于难点,以往我们总是放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和突破,现在课时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很难完成,因此我们将难点分散在导学案中(必要时给予一定的“知识支持”等,至少要让中游以上的学生有成就感)。通过批改或课代表的调查收集学生对难点的解决情况或症结所在,最终利用上课集中点拨。

三、导学案 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

在我们刚开始使用学案辅助教学时,并未引起学生重视,经常出现还没上课“学案”已经丢失的现象,学生的提问也经常是就题论题,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道题怎么做或者道题的答案是什么?”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已经体会到“学案”的好处,惊喜的看到了学生的变化、教师的变化以及师生关系的变化。

1、学案的实施让学生感受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案的实施增加了同学间的交流,融洽了同学间的关系。

3、学案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4、学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学案的引导,同学们养成了“课前主动学习、课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课后反思问题、总结知识规律和学习方法”的好习惯,知识整合能力、质疑答疑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均有提高。

高三政治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去把握好高三的教学,这是很多高中老师需要探讨的事情,这里,我就怎样在新课标背景下度过高三教学进行一个总结与反思。

教学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涉及到学生这个主体怎样学、老师这个主导怎样教、教材如何运用、以及如何处理和其他科任老师及家长的关系等等。本学期我主要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复课备考计划明确

首先就是计划,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个“计划”就好象一个没有方向的士兵,不知道敌军的阵营在哪里,寸步难行。高三还没有开始,作为教师必须制定 “备考战略”。这是一个总体的规划,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在高三教学中可能遇到的事情都写进去。之后,我在一模、二模、校三模和高考前都分别作了详尽的计划,详尽到每一天我该做什么,每一节课上什么内容,学生该做什么都写进去了,这样每天的工作就按部就班,有一种踏踏实实的感觉。

2、 明确新课标和高考考纲的要求 《新课标》中指出:“政治课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构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者间的关系是最本质的关系,教与学的矛盾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决定着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设计中,我会想到首先应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设计应以“学”为出发点,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学生思维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唯有这样,教学设计才能成为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的起点。同时,只有研究高考说明,高考复习才有针对性、实效性。

3、 熟悉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到了高三这个阶段,学生会感觉到老师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于是,他们对老师就好象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拼命地去问老师问题。作为老师,也要明白自己对他们来说是多重要。除了自己要教好以外,还要对他们非常的熟悉,要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排名,要知道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这样好对症下药找他们谈话,明确他们的学习目标,他们希望以及他们可以达到的成绩,还要不断地鼓励他们。还要“瞄准中间,兼顾两头”“每次考试之后这些学生都一一找来谈话了,调节他们的心态。

4、加强合作共享资源 单独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因此要把高三这个教学任务完成好,单独的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我们高三政治备课组中我们是通力合作,资源共享,除了每周三的集体备课外,我们还会不定时地抽出时间讨论问题,按每位老师的特长分工合作进行培优补差。我们还跨班按不同的学生的情况分别进行教育。高三这个非常时期,如果老师没有合作的精神我想这个高考的仗我们是打不赢的。

教学

杨丹峰

反思

在课程背景下怎样去把握好高三的教学,这是很多高中老师需要探讨的事情,这里,我就怎样在课标背景下度过高三教学进行一个总结与反思。

教学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涉及到学生这个主体怎样学、老师这个主导怎样教、教材如何运用、以及如何处理和其他科任老师及家长的关系等等。

一、对教师而言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计划

首先就是计划,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个“计划”就好象一个没有方向的士兵,不知道敌军的阵营在哪里,寸步难行。高三还没有开始,作为教师必须制定 “备考战略”。这是一个总体的规划,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在高三教学中可能遇到的事情都写进去。之后,我在零诊、一诊、二诊、三诊、校周练都分别作了详尽的计划,详尽到每一天该要做什么,该做什么,每一节课怎样安排,学生该做什么都有整体规划,这样每天的工作就按部就班,有一种踏踏实实的感觉。

2、明确课标和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 《课标》中指出:“政治课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构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者间的关系是最本质的关系,教与学的矛盾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决定着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设计中,我会想到首先应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设计应以“学”为出发点,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学生思维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唯有这样,教学设计才能成为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的起点。同时,只有研究高考说明,高考复习才有针对性、实效性。

3、做好听课、教研、教学反思 高三这一学年,学校会经常组织老师们参加各种层次的教研活动,这些教研活动一些很有经验的教师把他们的高三教学经验作介绍,比如说“一诊前注重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基础知识的复习”、“二诊前注重所有基础知识并有重点突破的复习”、“基础知识专题的复习”、“时事专题的复习”而且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还会总结重要的信息,总之认真地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同时,我们备课组的教师都会经常地进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此外,教师对所上的每一节课要善于进行反思,总结经验,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计划。

4、要熟悉学生

到了高三这个阶段,学生会感觉到老师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于是,他们对老师就好象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拼命地去问老师问题。作为老师,也要明白自己对他们来说是多重要。除了自己要教好以外,还要对他们非常的熟悉,要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排名,要知道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这样好对症下药找他们谈话,明确他们的学习目标,他们希望以及他们可以达到的成绩,还要不断地鼓励他们。还要“瞄准中间,兼顾两头”,“中间”就是本科,“两头”就是重本和专科,每次考试之后这些学生都一一找来谈话了,调节他们的心态。

二、对学生而言

1、坚定信心,充分利用和科学分配时间

告诉学生政治学习中的基础差异没有数理化等学科大,让他们树立信心;所学内容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比较密切;最后一年只要重视突出,肯下苦功容易见效果;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坚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要消除对“政治”的反感及恐惧,对政治课无兴趣是学不好、考不好的。

让他们知道充分利用时间是考好各科的共性,也有政治科复习本身的特殊要求。在高三学年里学政治的时间应比高

一、高二的时间多得多;特别是到了

4、5月份,花在政治上的时间至少应保证在保证1/5以上;考前几周甚至可以达到1/4—1/3(这是由政治科不同于语、数、外的独自特点决定的,政治科对基础的要求不像语、数、外那么高,在短时间内加强训练复习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过去有人称政治“是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大”,但在考前这一年及考前

一、二个月内,要投入更多,否则是无效益可言的);每天复习政治(包括早上、下午及晚修、周末可自由支配时间)的时间应保障有1/6—1/5。

但是充分利用时间的另一要求就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排除一切干扰(包括不正的班风、自己不良情绪、不当朋友、不良习惯等影响);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计划;讲究学习、复习方法,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虚心听从老师的引导,按部就班进行复习;上课认真听讲,不要开小差;切忌自满、自以为是,一两次考试成绩不错就沾沾自喜,以为已经可以了,不再努力;对于不懂或不清楚的问题应及时问老师,不要有思想负担。

2、抓好书本(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对课本内容要多看,看的遍数多,反复记忆多对课本内容就越熟,考起来速度才会快,准确性才会高。题目再难,也是与书本内容联系的,“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书本的原理、观点熟,用起来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反复多遍——这是最一般的学习规律,也是做题能多得分的最基本要领。

自己复习可分为每一轮几步走,多轮进行的方法:

第一轮复习,第一步从宏观上熟悉相关内容的整体结构,相互联系——一定要对相关内容(可以是一整本书的内容,也可以是一本书中某部分的内容,如唯物论或辩证法部分的主要原理观点)进行归类整理,尽可能先脱离书本将其用网络框架等形式将结构图整理出——政治要背,在这里主要就是指背联系、背系统;同时要特别注意对目录的章节编排很熟悉。第二轮,基础知识带热点复习。然后第三轮热点带基础知识复习。

以上三步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要将这几步有机联系起来,不能分割开来。在运用这种先面后点的理解记忆法完成了对课本内容(一轮复习,可以是一年的,也可以是三年五本书为一轮)后,再回过头来进入第二轮、第三轮„„力争每一轮的整理与理解都有新的收获。看书不能光看不整理;光看不背,光整理不背;光看不作练习。

另要求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

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我们复习得非常细致,每一课,每一框题,每一个知识点,特别是每一个重点难点我们都讲解,剖悉透彻,每上完一课,就要求学生自己构建这一课的知识网络,每上完一个模块也要求学生构建这一模块的知识网络,写完的知识网络要把它装订起来,将来二轮复习和三轮复习的时候可以用得上,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展示学生写得好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对比一下自己和别人的知识网络有什么不同。二轮复习完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对知识网络又有了新的理解,要求学生再在原有网络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知识网络的作用其实就是把这四个模块的知识把它读薄,把复杂的东西变成简单的东西。这其实也教会了今后的学习方法。

每天晚自习的时间抽出十五分钟时间进行小测,测一些非常主干的知识,轮着让组员修改,这样即可以节省老师的时间,也可加强学生的基础,这一项工作要一直坚持到高考前的自由复习。总之,为的就是要对对归纳整理内容的记忆,要背得细、背得准、背得熟、背得巧。

3、掌握答题方法,训练、提高答题能力

我们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上面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学习的方法,现在我要讲的是学生在解题时的方法。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更体现生活化,贴近时事,但无论试题怎么变,都是万变不离其中,都是用回课本的知识来回答。所以要求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必须非常地熟悉更加体现逻辑思维的应变,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一些做题的方法。因此我们在第一轮复习完了以后,一模前的这段时间里抽出了一段时间专门训练这个解题的方法,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题,辨析题和论述题。

4、关注时事

纯时事的,让学生背诵;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社会生活大事作为情景材料,让他们运用四个模块的知识点,采用答主观题的模式,原理+扣题+材料的方式进行分析,时间长了这样不但积累的时事多了,就连答题的方法也自然地掌握了。

三、合作很重要

单独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因此要把高三这个教学任务完成好,单独的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我们高三政治备课组中我们是通力合作,资源共享,除了每周三的集体备课外,我们还会不定时地抽出时间讨论问题,按每位老师的特长分工合作进行培优补差。我们还跨班按不同的学生的情况分别进行教育。高三这个非常时期,如果老师没有合作的精神我想这个高考的仗我们是打不赢的。

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政治教师,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标准的试行为我们解决这一弊端提供了机遇。可当我们冷静、仔细地观察作为培养人的主阵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时,发现存在着如下两种情形:一是在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评比课中存在着以追求吸引和满足学生感官刺激为目标的教学倾向,还美其名曰为“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二是在日常教学课堂中存在着以各类考试分数为目标的教学追求,弥漫着一心提高考试技能的浓厚气氛。

一、“吹气球式”课堂教学

在许多常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大多数时候只采用讲授为主的单一形式传授知识和解题技能,学生得到的是暂时性的知识扩充和解题技能的提升,等到考试过后大部分还给了教师。我们称之为“吹气球式”课堂教学,即学生如同“气球”,在学习期间,教师不断地对着“气球”吹气,吹到一定程度后,放手让其冲出去,即参加各类考试;不论冲得远还是近——考上或考不上,冲完后,气球中的气也就泄完了,学生脑中仍空空如也。这是完全背离新课程理念的。

这些教师一般采用这样的讲解策略:首先检查学生过去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然后呈现新的内容,并使用大量的时间予以讲解;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新的学习内容;最后布置较多的作业来强化训练,提升学习效果。

我们都知道,在不同的课型下存在着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但就此就认为策略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则是一种简单化思维。一位优秀的教师面对日益丰富、充满灵性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必须在课堂教学策略上树立“弃佳求适”观念。换句话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例如,在教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让同学们在课前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形成观点,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上课了,我让同学们自由交流,分组讨论,很快,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同学集聚在了一起,几个讨论小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把各自的思想迅速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本小组的鲜明观点。十五分钟后,科代表作为主持人宣布全班讨论开始,各小组分别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陈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然后大家开始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有趣的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并不是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价值取向,而是一个小组提出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这个观点会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讨论热情?我想,正是因为这个观点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并且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给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带来的困惑,因此必然会引起大家的思考。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时,坚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

1.教学策略要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对应。不同风格的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同一教学目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既让教师自身得到成长,也使学生得到发展,以杜绝“东施效颦”的不良现象。 2.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这里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很熟悉,带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和挑战性。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战胜不适应性和挑战性以显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满足自己的成功欲,从而得到发展。

3.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论主要涉及人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语言交流及价值观等。不同的教学策略所提供的环境会对学生上述天性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既可能使学生原有的天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潜能受到压制甚至被扼杀。所以不论是发现策略还是讲解策略,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存在着合理性,只要应用得当都能成为最佳的教学策略,不必强硬搭配。

我们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如下课堂教学程序:教师先抛出带有争议或有新意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活动;在讨论期间教师关注学生的具体反应,适时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要求;最后设置情境,为学生将新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供机会。很明显,上述课堂教学活动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发现教学策略为主,这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构想。

二、“洋葱式”课堂教学

在各类公开课、比赛课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采用非常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极力营造热闹的教学氛围,以此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进而争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更多时候,我们却发现实际教学效果和主观期望并不一致,学生得到的可能多为头脑中的快乐体验。我们把他称之为“洋葱式”课堂教学,即如果我们将教师的教学形式一层一层剥去,始终不会出现有价值的“内核”。换句话说,只见各种形式的轮流上场表演,不见真实的教育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讲授高一经济生活《多变的价格》,该教师设想借助《老汉杀鸡》漫画创设《蛋市》情境,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按照设计,“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由学生激烈的讨论。本来这种情境设计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教学创想。然而实际效果是整堂课过于活跃,学生发觉象在“演戏”,故而极力做秀一番,随意添加莫须有的场景,全然抛离了书本知识。特别是后来还出现了一个插曲:当“老板”发现鸡蛋价格下跌时,突然大喊一声“杀!”,并且做了一个夸张的下砍动作,结果同学们哄堂大笑,随即就有不少男生学做下砍动作,口中大喊“杀!”,此时,该教师未能及时引导学生以实现教学效率。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因此,氛围的营造要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这样才能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个问题,我在教学时也经历了。如前文提到教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讨论教学中,前15分钟小组讨论时,我就到各个小组了解了他们的观点,并简要地作了些指导。当全班讨论开始后,大家对“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个观点的讨论渐趋激烈,有同学尝试着从理论上驳斥它,但持赞同意见的同学不断用事实讲话:“中午放学我把一辆倒在地上的自行车扶起来时,车主却责怪我推翻了他的车,你说我这不是活该吗?早知如此我就不管闲事了”,“你帮助别人却不图回报,这不是鼓励小人吗?”,结果,反对者的声音越来越小,大家开始不断诉说他们在生活中所听到遇到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讨论学习逐渐变成了“诉苦大会”。我一直在旁边听他们讨论,一来是被讨论的内容所吸引,二来也想借此机会听听他们的心声,但是当听到一个同学说“学雷锋也要与时俱进”时,我意识到这次讨论教学失败了,因为这句原本正确的话竟然通过讨论被理解成了“雷锋过时了”。我赶紧以讨论者的身份发言,试图扭转大家的思想,但是没等我说几句,下课铃响了。尽管我后来又精心准备了一堂课,继续讨论这一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一次不成功的讨论课的教训却是深刻的:个人情感体验或观点在集体讨论交流中会产生集体认同的放大效应,如果当错误的情感或观点有可能被放大而我们却没有及时因势利导的话,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背离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老师们能够脚踏实地地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创新尝试。有些老师认为教科书厚、教学内容太多,而课标规定的课时太少,实际上这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在教教材的理念作用下老师仍逐页逐句照搬教科书,加上一开始试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科书时,担心高考,不少老师“旧鞋”之外套“新鞋”。我们高中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勇于做政治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第三篇:新课改下的中学作文教学论文:新课改下的中学作文教学之

我见

《全日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现实中一提到作文,很多学生就厌烦,没有一丝兴趣和激情,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只得瞎编乱造,抄袭佳作应付检查及备考。作文被称为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可见其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怎样进行写作教学,让学生写好作文呢?在新课程背景下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听到、看到、想到、感受到、体验到的事情写出来,并不断地加以训练,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收获了作文教学的喜悦。 

一、巧设作文题目,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动的状态。带着孩提时代幼稚与童心的小学生刚一入中学时,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喜欢向老师敞开纯真的心扉,大胆热情,想象丰富多

彩。这个时候的作文教学,应尽量适应他们纯真的感情需要。比如《我的老师》这样的题目,过去可能写过多遍了,可能难以写出新意,笔者就改为《老师的„„》,这下学生的思维就活跃多了,纷纷列出题目,如老师的“笑容”、 “眼睛”、“粉笔”等。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入手,抓住一点来写,果然写活了老师的形象。而到了初二下学期以后,学生就逐渐进入闭锁期,这时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尊重他们,表现在作文上则喜欢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针对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笔者就指导学生写一些哲理性或科学性强的作文,于是友情、机遇、挫折、自信、科学研究这样的话题在他们的笔下就表现出来。根据他们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特点,笔者就多进行议论文的训练,题目也和时事紧密贴近。由于抓住了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作文题目,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写作的恐惧心理,激发了写作兴趣,使学生想写、愿写、能写作文。 

二、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写作能力

好的写作方法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学生对写作感兴趣的前提下,只有教师及时进行写作方法指导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2.1 让学生学会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获取写作素材是作文的关键,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受年龄、生活经验、观察水平等局限,

不可能时时留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事,普遍的现象是到了写作的时候才着急。笔者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富有哲理,可以写作的,只要注意观察,并加以领悟就能写出好的句子或篇章。比如面对明月,苏轼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宗璞动情地说:“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从而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笔者还带学生站在风中感受风、来到雪地中欣赏雪。花间月下的一隅风景,霞光中的一抹色彩,一个景致,一处远山的轮廓,只要经常观察思考,动笔写写,一定能写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

2.2 让学生学会联想。

什么是联想?所谓联想,就是把生活经验、书本知识(即写作材料)和写作相互贯通、融合为一的过程,它贯穿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通过联想,使沉淀的信息复活于心中,昔日的储备浮现于脑海,从而注入笔端,写成文章。讲到学习刻苦,不由得想起匡衡凿壁偷光;议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的感人事迹一件件涌上心头;若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吴晗及其《谈骨气》浮现眼前: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自觉地由口中吟出,仿佛又看到了那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人的救济粮的朱自清,还有那长须飘飘、

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也决不屈服的闻一多;如谈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则回响耳边;要论亲情,难忘朱自清的《背影》,以及自己父亲的叮嘱和母亲的抚拍。文章的内容不只是记人叙事,还得写景状物。如何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这也得借助联想。通过联想,找出甲事物和乙事物(或物与人)之间的联系点、相似处,再运用拟人、比喻、通感的形式把这种联系、相似表达出来。《看云识天气》中对云的描写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众多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不断变化着的云的不同姿态。对云的姿态的准确描绘,也得益于作者在观察基础之上的联想。 

笔者深信,只要勤于实践,努力挖掘,大胆创新,坚持不懈,作文教学一成会取得好的成绩。

第四篇: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孝南区杨店镇三块碑中学 熊香波

【内容提要】 初中政治课程的开设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中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从政治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学生差异化培养的目标,论述了回归生活对政治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把实践性的政治观点的“迁移与拓展”到其他学科中,为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字】 差异化教学; 回归生活 ;迁移与拓展。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但是在实际的政治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未能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这反映出改革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紧迫性。

一、 在差异化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教师这种过于对政治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 的教学方式。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到了政治课堂结构的改革,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改革和优化的制约瓶颈。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比如,在讲“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公民义务和权利一致性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应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堂知识认知的深度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改变的只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的方式。

政治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比如,我们提到的“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学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便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但是,作为政治教师要意识到,政治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妨把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掌握,让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能得到开发。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说”对政治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驽驾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主动中学习,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 回归生活,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一个政治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的从知识的关键字眼的理解和讲解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那么这个政治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比如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带有激励作用的歌曲等,来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的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的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合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 政治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众所周知,政治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政治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政治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例如,在讲“正常情绪”一课时,教师可以发出这样的提问:“影响情绪的因素有哪些?”“当人产生情绪时,人的身体各部分将发生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通过政治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总结: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的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只是可被定义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懂得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掌握对人生的认知规律才是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层次教学。通过对学生差异化培养让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提高;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政治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要给学生提供知识迁移与拓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进步与发展。

第五篇:新课改下政治课堂教学之我见

胡锦超职校 政治组:孙玉梅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目标和项目、任务教学一起成为课改三原则。政治课首当其冲率先进行教改试验,教学思想得到很大解放。政治课教学如何贴紧自身学科实际,趁着改革之机,彻底摆脱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恶性互动,真正达成政治学科目标,体现学科价值,这是当前紧迫的任务。今天的政治课已经逐渐摆脱传统严肃冰冷的说教面孔,但政治课究竟教什么,怎样教,还有待一线老师在理解教改精神后于实际教学中不断尝试和调整,摸索和总结。本文拟就此略作探讨。

一、“推寻善端”,德育之本

政治课究竟要教什么?这个问题提出似乎有点可笑。政治不是一门新学科,政治课的课程设置也由来已久。为适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也有了相应调整,同时配套了新的教材。然而,本文仍要郑重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其一:确定教学目标才能知道一堂课的努力方向,不至于热热闹闹45分钟后结果却是莫名其妙。教学目标之于一堂课的重要性无须我多言。其二:政治课究竟应该追求怎样的教学目标不是有了新教材就自动有了答案,毕竟教课不是教书。这仍然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在我看来,政治课堂究竟教什么取决于对政治课的最终定位。恰好是我们的政治课长期以来没有更科学可行的定位,从而导致政治课自身优势难以发挥,陷于不文不武,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我们想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什么,这是非常关键的。现在的政治教学,老师们大多不会再唱高调,教空话,任凭课本社会两张皮了。比较务实一些的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从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角度来定位德育课。新一轮的课改精神,让我相信这个问题也许可以有新的答案了。课程改革要求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推行新的教学模式,明确把德育课同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区分,转而与体育、艺术一样定位为素质课。这就很重要了。文化课,即使在注重能力和应用的今天,我们首先想到的还是有多少知识性的东西必须掌握,这是前提。可是作为素质课,就是把先天禀赋通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培养起来并使之相对稳定。“人之初,性本善”,从几千年的儒家学说“推己及人”的观点看来,作为素质课的政治教学只需要恰当地引导,把学生一代的善性引导出来即可,其后,则要允许他们的创造性和各自发挥。个人认为,新的定位是合理和科学的。变德育课为假大空当然不行,只作为外在行为规范,其弊端也显而易见。社会上所谓“斯文败类”,“衣冠禽兽”越来越多,他们缺的就是内在的善性。德性本来为一种内在素质,所以有文盲然而道德高尚者。德育正是要引导这种善性,有了“善性”这一出发点,德行的培养和积累便有可能成为自然而然,与日俱增的事。

当然,教育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因此,明白教什么不难,难的还是如何教。

二、“注重践行”,体验生活

基于对德育课作为素质课的新定位,我个人认为,在德育课的教学上必须“探寻善端”与“注重践行”相结合。总的来说,就是强调行,强调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实践。教师提供给学生真实或类似的生活情境,让他去参与、去感受、去选择、去践行,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培养和提高素质。例如,学《职业设计》,就让学生去看人才市场,去看每年的各种招聘会,去捡一摞一摞求职者精心制作、招聘者随手丢弃的简历,去到不同类型的单位,去看看不同的岗位任职者都在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回来再和他们谈他们天天挂在嘴上的李嘉诚。学《法律基础》,带学生去法院旁听审判,跟宣传队一起进行普法宣传活动,拿本地的几个实例让学生尝试断案。有这样许许多多的实践在一起,课堂教学才能生动得起来。也只有真实的生活,才能因其立体和深刻而触动学生,让教育不流于表面,可以直达学生的内心,从而才有可能把学生的善性启发出来。强调“探寻善端”,同时隐含一层“留有余地”,更多的思考和行为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自觉行为。德育从来必须从内而外才能真实有效,只有不被念叨不被强迫的自觉选择,才能够发自内心。

以上是就大的方向而言。具体到一堂课的设计,政治课堂依然要遵循一般课堂教学规律,结合自身特点,力求做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三、技巧课堂,艺术人生

一堂政治课,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双主体互动。然而教师毕竟不只是课堂的参与者,他同时还是组织者,更肩负着对整个课堂进行正确导向的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技巧性设计与处理,这种处理又因为是做人的德育工作而更需要具有艺术性。兼顾到心理与艺术,政治课堂也可以很精彩。

紧扣教学目标,不拘形式与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为上。例如,这堂课为了论证和说明某个道理,教师准备有丰富的材料。可是如果学生偏偏不感兴趣,半途插嘴,教师可以考虑用学生提及的问题做材料进行分析,甚至稍稍示弱,鼓励学生完全表达他的观点,之后教师本人或者怂恿其它同学进行辩论和反驳。这样的探讨,效果会比每次课前中规中矩的分成小组,然后组内讨论、小组学习好得多。当然,前提是,教师始终记住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做好引导。

强化环节意识,注重课堂节奏。一堂政治课不能是笼统的混乱,更不能是流水账样的无聊,否则很容易让人感觉沉闷。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有清晰的环节意识,而每个环节在形式上要具有变化性。同时,考虑到课堂上学生视觉听觉的结合。同样一份材料,教师可以用讲述的办法,也可以用文字,或者视频,或者图片,每一种形式有自身的优势,关键是课堂不同环节在形式上要讲求变化。否则,再好的形式也会让人疲劳甚至麻木。例如,刚才一环节是热烈的辩论,接下来可以设计大段的文字,学生也能较好地阅读。小组讨论过后,可以是以组为单位发言,却也可以是每个同学结合讨论,写下自己的看法作为课堂作业。动静结合,追求沉淀。

教师讲课要留有余地。如同中国画作和摄影都讲求的“留白”,有“留”才不因太满而显得压抑,有“留白”才能吸引人的目光自然而然注意“主体”。一般科目都是这样,政治课就更加如此。教师讲的学生知了未必信,信了未必行。更多时候教师要注重“适可而止”,这反倒有点余味,令人愿意去继续。这也是前文讲到的德育课启发善端,更多的留给学生去想象和发挥。毕竟,作为一种素质的德性,任何教师都是无法为学生包办的,只有通过个体生命去感知,去体验,去践行。

前文所及还只是个人认识,具体的课堂教学部分算是实践的总结,但更多思考还只停留在理论。值此教改之机,惟愿能兴一大讨论,为政治课教学觅得更明亮的一条道路,政治教师可以为培养学生一代的良好德行真正尽到一己之力。作为人民教师,才能施施然、欣欣然。

上一篇:哲学与人生教学日志下一篇:中学音乐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