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工作计划

2022-09-01

如何你是一名人民教师,那么你必然会经常书写计划,这对于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教学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你真的熟悉计划的书写要领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习共同体工作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学习共同体工作计划

《初中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中期工作报告

《初中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是江阴市长寿中学于2011年10月被江苏省教育学会批准立项为“十二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2012年4月9日通过教育学会专家论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按计划开展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课题提出背景

江苏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明确提出“五严”规范,利剑出鞘,直指当前教育两大积弊:一是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二是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五严”规范重典治乱,针对教育的环境污染集中整治,减负增效,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各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自主能力得到提高,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毫无疑问,这对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是大有裨益。

但是,毋庸置疑,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农村初中学生校外自主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摆在面前的问题其实相当严峻。据对本施教区家庭调查,课外时间尤其是双休日、节假日,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推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占我们家访的49%,而这些老人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学生学习基本处于放流状态、无人监护的,占家访的35%,这类学生父母或者上班、打工,忙于事业无暇顾及,或者沉迷于娱乐休闲,甩手不管。真正能够关心孩子学习、成长的,少之又少,令人担忧。

如何布好课外自主学习局?怎样盘活家校联系棋?我们认为,建设和发展初中生社区学习共同体,将同一社区或相邻社区的学生有序组织起来,让他们在校外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有其积极的意义。

基于以上考虑和认识,学校于2011年5月向江苏省教育学会申报《初中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二、立足实践,完善调整,推进课题研究的有效发展

自课题立项以来,长寿中学积极谋划学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积极开展学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取得以下成果:

(一)创建了“学校为主,依托社区,家庭为辅”闲暇日三结合活动模式

1.积极整合校园教育资源,拓展延伸,才艺双修。首先,学校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日活动观,具体细致地向学生讲述闲暇教育的知识,帮助、指导学生学会娱乐、休闲。其次,学校积极介入社区中心,与社区密切联系,广泛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社区文体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闲暇日活动的平台;积极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尽可能给学生提供闲暇活动的场地、器材,使社区设备、场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学校千方百计组织各类活动,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展示的平台,对闲暇日社区艺术培养、才艺展示、文学社读书社等活动成果进行展示、竞赛,激发学生社区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展技能,发展能力。

2.充分依托社会活动资源,资源共享,活动联办。江阴市各乡镇社会资源丰富,既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又有发达的工商经济资源,更有浓厚的文化资源。学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和文体活动基地,让学生走向社会,依托活动基地,当一天农家书屋管理员、小区卫生巡视员,过一把社区小管家的瘾,参加读书分享、趣味科学实验、创意手工制作,开展调查研究、社会公益活动,利用社区设施开展文体活动等。社区成立“青少年校外活动站”,组织学生读书、看报、观影,写读书体会、观后感,并评奖,还可开展棋类和球类比赛。这样不但丰富了农村中小学生的双休日生活,还可以丰富村民的生活。

3.不断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家校互动,同育英才。把闲暇日教育活动延续到家庭中,建立完善的家长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与家长达成共识,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创建学习型家庭;采取不同形式对学生的活动情况向家长反馈,使家庭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如召开“家校联谊会”,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进行讨论交流,对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素质教育开放周”活动,让学生家长走进学生活动场所实地察看学生学习、养成及各方面发展情况,营造“家校互动、同育英才”的育人环境;开展“亲子共行动”、“亲子共成长”活动,让有条件的家长到学校和孩子一起活动或在家庭中开展各类活动,如让孩子学会一项技能,亲子共同参加体育竞赛活动、才艺展示等。

(二)创立了“活动中心-教师志愿者-活动小组” 闲暇日三级有效指导体系

1.成立完善的社区活动指导机构。社区活动中心组建了由学校、政府(社区)、家长委员会组成的社区活动指导机构,负责制定闲暇日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活动计划,具体组织和安排活动内容、时间、地点、成员、任务,对学生闲暇日学习生活活动情况、家长反馈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给予指导性意见。每月召开一次研讨会,总结研究情况,分析解决发现的问题,确保共同体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组建有志、有识、有智者组成的教师志愿者团队。社区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有赖于教师志愿者团队的无私奉献,所以,志愿参加社区义教的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志于社区辅导的热心人。其次,他(她)应该是一个有识之士,必须对所指导的学习共同体活动安排进行全程指导,负责设计活动快餐、确定活动时间、统计活动情况、评价反馈活动情况、必要时要亲自参加到小组的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对学生进行亲情化、个性化指导,使指导工作做得深入、充分、全面,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他(她)还是一个智者,在他(她)的指导和引领下,孩子们的闲暇生活才是快乐的,充实的,有意义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才是富有魅力、卓有成效的。

3.以班级和社区两结合建立活动小组。作为学生活动的基本组织,活动小组以自愿、互助、人员固定但活动形式相对灵活的原则组建。小组一般由8-10名学生组成,施行共同体成员轮值管理制度。每月末或每学期末各小组通过协商讨论制定出闲暇日学习共同体的活动计划,具体安排活动内容、时间、地点、成员、任务等。小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不但有共同的文化学习、实践探究,也有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修特长。轮值组长每周一次就本小组的活动情况向教师志愿者汇报或提出修改意见。

(三)创设了“自主型、实践创新型、开放型”闲暇日“三型”活动内容

设计高效、丰富多彩的闲暇日学习生活内容,既能强化学生对所学文化知识的巩固,又能激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延伸实践,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搭建平台。闲暇日社区学习共同体有以下类型:

1.自主型活动内容。教师提供学生闲暇日在家复习或者社区中心学习选用的练习题库,即学习快餐(练习题形式多样,富有层次性,数量比较充足,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学生自主选择使用。回校后要进行交流、评价。这样,把学校监督变成家长或学习共同体成员监督,把老师布置作业,变为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在较长的节假日中,教师设计预习或复习提纲,引导孩子自主进行预习或复习。

2.实践创新型活动内容。社区学习共同体要将学生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这样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科技制作、分组调研、亲身体验等;同时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和公益活动,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责任感。如适当安排一些参观旅游活动,要求学生建立实践活动记录本,写出活动感受、收获等。家长对活动写出反馈意见,教师对活动作出总结性评价。

3.开放型活动内容。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或通过调查生活事例为下周学习知识做准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上网查询、到图书馆、新华书店等查询、询问家长朋友、走向社会搞调查研究等方式完成。如利用走亲访友等机会,通过游记方式,结合各地特点,征集有关材料(如图片、影像等),写出感受、收获,开展征文、演讲等活动;调查研究每个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并加入新的元素:对其进行诠释,对比中外传统节日的优缺点,以符合现代人民生活和思想意识为目的,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较长假期,教师可推荐几本中外名著,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适当的古诗文诵读任务,以帮助完成初中阶段背诵600首古诗的任务和弟子规、三字经等古诗文背诵任务。

(四)创新“学生、教师、班级”闲暇日三元评价、反馈机制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顺利、有效开展,有赖于闲暇日学生学习生活指导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

1.对学生的评价。一是社区教师志愿者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为学生设计闲暇日社区学习生活自我评价表,从学习、实践探究活动、课外阅读、习惯养成、兴趣爱好等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总体评价,每周教师进行一次抽查,了解学生闲暇日社区学习生活情况,作为制定下一周指导方案的依据;二是设计闲暇日社区学习生活情况奖惩制度,定时对学生闲暇日社区学习生活情况开展评比活动,通过评比,选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根据奖惩制度进行奖励。同时通过组织评比,学习共同体间观摩交流,以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三是定期开展成果展示活动,对学生的闲暇日社区学习生活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对开展活动好的共同体和学生个体评出星级小组和星级少年,根据奖惩制度进行奖励,并把表彰情况通报学生家长。

2.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制定对教师志愿者的奖惩制度。学校对参与社区义教的教师实行特殊的评价政策,如学校为每名承担闲暇日学习、生活、活动指导的教师按规定多加工作量,优先安排教师志愿者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学习、业务理论培训、教学研讨、进修考察等;对指导的学生在某个方面取得了成绩的,给予该教师相应的奖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社区学习共同体专题优质课、优秀教育论文、优秀教案、反思专题、金点子等评选活动,并根据奖惩制度对学校和个人进行奖励。

3.对班级的评价。学校制定实验班奖励制度。对社区学习共同体开展得好的班级给予奖励。如通过评选“活动优胜班级”、“成果展示获胜团体”等活动对获胜班级进行奖励,累积总分作为班级评优的依据,对班级进行有效评价。

学校要对学生闲暇日社区学习生活活动情况和取得的成果采取不同形式反馈给家长和社区,如通过定期举行家长会、家校联谊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素质教育开放周或通过学生表现反馈卡、家校联系卡、校信通、小组互助反馈卡、给家长或给社区一封信、通过报纸电视新闻媒体做专题节目等形式,加大反馈宣传力度,加强与家庭、社会沟通。

三、正视问题,总结反思,争取课题研究最大成效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总结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同时,课题组成员深刻地认识到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所以对本课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1.理论素养不够丰富。课题组成员在专家的指导下,阅读了一些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素养,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感觉到理论知识的缺乏。部分课题组成员缺少将实践中的某些现象、想法、感受提炼并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能力,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存在应付思想,缺少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

2.课题组研究人员比较少,单纯依靠这些老师来开展课题研究力量太小,而非实验的老师又认为课题研究是课题组的事情与己无关。那么,学校应以何种方式来调动更多老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对积极参与研究的非课题组老师,又该如何进行评价,尚待进一步探索。

3.家校联动的乏力和无奈。学生的家庭形形色色,学生的家长各不相同。特别是少数一些长期在外而无暇顾及孩子闲暇生活的家庭,寻求联动就变得苍白和疲软,如何对这些家庭的学生施加特定的变量,也是需要继续思考和研究的内容之一。

4.指导和被指导存在差异。教师需要作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但是教师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完全放在指导学生的闲暇自主活动设计当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师自主性实践研究的效率,是现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第二篇: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建构下的高年级小学作文教学的初探

研讨人: 研讨背景:

今天,我们办公室的老师又在为了第二单元的作文教学烦恼了。不禁又谈起了这个老生常谈的作文话题。都是无奈与无措。

作文现实问题:

:今天我走进课堂写作文,班级一下子明显压抑了。每次讲到要写作文,学生们的反应基本都是一致相同。“唉„„又要写作文了。”“怎么老是要写作文啊?”“老师,实在没什么东西可以写啊?”这类话总是能够听到。

是的,学生脑中什么也没有,如果有一节作文课让学生当堂完成作文,有些同学摊开着作文本,但没有一个字写上去或者只写了个题目。他们的表情非常丰富,冥思苦想的,抓耳挠腮的,咬笔头的直到下课,作文本上还是没有什么进展。总结上面所说,我们不难看出,学生面对作文就如同老虎对着乌龟,无从下手。写不出作文,写不好作文,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就有一种烦恼、恐惧的心理。

是的,我从上一个班级接手这个班,孩子们很认真,个性都很活泼。就是找不到一个文章上眼的,孩子的语言实在贫乏。许多孩子的作文存在材料老套,胡编乱造的现象,选材落点太大,没有创意,不能从生活中发现题材。没有好的材料,如何建成万丈高楼?

基于我们学校的研究课题——长江文化背景下共同体的建构,我们能不能把作文教学采用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寻找到一套好的方法?由此我们展开了一次学习共同体建构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的初探研究。

实施设想

习作材料可以充分运用共同体教学。习作之前充分准备,做好素材积累,提 前一周公布作文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搜集素材。搜集素材的时间可以是每 周一节的阅读课,也可以是学生自行安排的其他时间。素材不求全,但必须符 合题目要求。写作课上,学生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组间交流讨论;老师则作为 一个助手行巡视,遇到偏题的材料及时提醒,遇到好的材料就引导学生认真剖 析;最后放手让学生去写。

是的,这个小组我们可以采用

1.固定组建。按教室固定座位,六人一组。这种分组形式不需要将学生分出层次,可以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其妙处在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默契良好,有共同语言,最能体现团队精神。适用于撰写班日志、观察随笔、搜集写作材料等。

2.随机组建。按就近原则,四人一组。其妙处在于既节约时间,又能积极、主动活泼的学习。适用于随时开展小组讨论、想象作文、仿写等。

3.按需组建。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应运而生,没有固定的位置,也没有固定的合作伙伴,比较灵活。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小组学习的时间上可有一定的灵活性。适用于各种开放性的作文。

习作评议,批改可以分层次,可以先让学生互助小组评议,互相发现暴露问题。

作文讲评课上,小组成员根据组长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组长首先指名一位组员范读,其他组员倾听。然后,组内讨论交流,指出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包括错字、病句等。接着,组内交换批改作文,既要有眉批,也要有总评。最后签名并署上日期。下课后,小组成员拿回自己的作文本,认真修改。老师复评时,只看主题是否突出,内容是否具体,书写是否工整。不符合要求的,再面批面改。这样减轻老师负担,学生在同伴批改中兴致肯定很高。

其实我们老师要把握好一个主导的作用,掌控好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设计好习作的环境的体验,创造一个共同体研究的氛围。自主的课堂,在教学互动、交往中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们更可以推出“亲子”共同体,让学生回家和父母共同习作,平等竞赛,在互相的作文评阅中提升学生习作兴趣和能力。 总结:

共同体建构下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是我们备课组的一个冲动设想,在尝试中也许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再改善吧!希望能够让孩子有才可言,有兴趣而作,达到才华的横溢。

第三篇:师生学习共同体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探索“四度”特色小课堂

——重庆市江津区西城小学校“卓越课堂”推进工作汇报

西城小学兴建于1953年。2005年以前,学校占地4000平米,校舍1500平米,有8个教学班,300余名学生,21位老师,是几江片区的薄弱学校。

学校现有A、B两个校区,占地27240.9 m2,校舍19671m2,有标准教室60间,配套功能室26间;有46个教学班,130名教职工,2300余名学生,其中农民工子女1208名,留守儿童272名。我校坚持践行‚用生命点燃生命‛的办学理念,不断积淀‚有爱心,负责任‛的学校文化,经营‚书香伴我成长‛的办学特色,实施‚三四五‛德育工程, 培育‚阳光小主人‛,获得良好的声誉。

一、卓越课堂建设,我们的思索

回眸十年课改,我们既有思想观念的洗礼,又有实践探索的历练;既有改革的阵痛,更有收获的喜悦,同时还有更多的反思。

思考一:师生关系(实习现象)。我曾经与全校教师谈起,一生中最成功的一段教育生涯是教育实习,得到许多老师的认同。一个月实习结束,与同学们依依不舍告别场面,让指导老师羡慕不已。因为实习老师干了一些指导老师不屑干的——与孩子们做游戏、讲故事、下棋、运动,说孩子们说的话,做孩子们做的事……亲密无间。这一现象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关系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应从‚课堂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

学习的‚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因此课堂应构建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思考二:合作学习(《穷人街的孩子》)

在印度新德里的一条穷人街上,穷人街的孩子没有钱,不能进学校读书,整天在街上游逛。试验者为了探明穷人孩子是否有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便在墙上适当的高度安臵了一台电脑。孩子只要触摸,就可以上网,但必须用英文。这一装臵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新奇感,大家围拢在一起讨论起来,有的还动起了手。一个星期过去了,有少数几个人触摸到了门道。两个星期过去了,不少孩子初步学会了用英文上网。三个星期过去了,穷人街上的孩子,你帮我,我帮你,几乎都会用英文上网了。

故事后面有三个问题:他们在学校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他们在接受教育吗?回答是‚不知道‛。他们在学习吗?回答:‚是的,他们在学习。‛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对感兴趣的东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互帮互学中也可以掌握,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为学生创设互帮互学的机会。

思考三:‚课堂休息‛?

我们把‚穷人街的孩子‛的学习方式引进课堂,却遭遇‚课间休息‛现象。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的‚真休息‛。问题出在哪儿呢?

《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给我们指明了方

向,‚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卓越课堂‛的核心理念,提升学生能力是‚卓越课堂‛的核心内容,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实施‚卓越课堂‛的关键。我校围绕区教委提出的‚三空间活力课堂‛,立足自身实际,把课改突破口选定在研究‚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探索‘四度’特色小课堂‛上。

二、 依托学习小组,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36字做法:六人一组、自愿组合、教师参谋、AB互助、积淀习惯、自主评价、日清月结、及时奖励、全息覆盖。

六人一组:将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组成N个学习小组,每组一般6人,有组名、口号、小组公约及职责分工。

自愿组合:根据学生的自主申报,由班干部将学生分成两部分:A为小老师,B为小学生。由每组的3个小学生去分别选择1个小老师。这需要由班干部在试运行过程中不断调整,一般要经过3个月才能磨合。

教师参谋:当班干部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小干部们必要的帮助,有时还可以提供多种选择,让班干部们自己决定。即使有点小问题也没关系,总比教师包办代替强。但教师也不能当甩手掌柜,前三个月内,每周都要对小老师进行引导与培训。

AB互助:三人行,必有我师。‚小老师‛自己答对问题,可为小组挣4颗星;‚小老师‛帮助‚小学生‛完成任务,‚小学生‛答对问

题,可为小组挣6颗星;‚小学生‛帮助‚小老师‛答对问题3次,可晋升为‚小老师‛。得不得星,得多少星,由学生自主评价。

积淀习惯:一方面,在小组合作及组际合作中不断强化目标定向、组织、交流、记录、汇报、评价、教师指导、收集处理信息习惯等,保障互助学习的有效实现;另一方面,强化把方法运用于学习的实践活动,形成经验(学习习惯),不断完善认知图式,在合作学习中善于用已有的图式去解决问题。

自主评价:由学生对同伴的学习表现给予自主评价加星,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斤斤计较,不必对加分的科学性太较真;每节课的第一名,不管得多少星,在当天的小结中,进行模糊评价,只计一分,放入小组成长记录袋里。学生个体得星,放入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袋里。得星,记录孩子的成长经历。

日清月结:由班干部将每节课的得分当天累计并公布;将每周的得分小计,评出六人小组周冠亚季军;将每月的得分总计,评出自然组(班级的自然组,一般有2-3个学习小组)月冠亚季军,以加强组际合作。每期评出半年冠亚季军,每学年评出年冠亚季军。还要从多角度评奖:如进步奖、发言人奖、小老师奖、优秀学生奖、课星、周星、月星等。

及时奖励:对获得冠亚季军六人小组或自然组,根据与学生、家长商定的奖励公约,及时兑现。比如教师、家长带着获奖组成员一起野炊、郊游、娱乐、聚餐、爬山、下厨……

全息覆盖:校内,课内课外全覆盖,有的学生在这个方面是小老

师,在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小学生,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校外,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全覆盖,才能形成整体合力。

在师生学习共同体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相互沟通,了解需求;相互约定,达成共识;相互督促,保证落实;相互协商,共克难关;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原则,努力达到教师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当教育适合学生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生命的伟大创造。

三、遵循学科规律,探索‚四度‛特色小课堂

所谓‚四度‛,即课堂的情趣度、自主度、参与度、有效度。四个度,是有效课堂这个有机体不可割裂的四个方面。

1.提高学习情趣度——感受回家,和谐民主,共同成功 感受回家:课堂如开车一样,去时总觉得很远,很模糊,回时就轻松、自如、惬意!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像是回家一样:(1)目标明确;(2)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完成新的学习任务时管用,学生知道怎么学。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愿学,学习热情高;乐学,学习氛围浓;善学,学习习惯好。比如语文的‚温故知新‛、‚阅读练兵场‛、‚轻松写话吧‛,综合实践的‚尝试钉扣总动员‛、‚拜师学艺认真看‛、‚钉扣PK我最棒‛;品德的‚求助对象我认识‛‚求助电话我知道‛‚求助电话我学打‛。

和谐民主: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充满情趣的灵动课堂保证。叶圣陶先生的六解放至今仍闪着光芒,‚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

童的时间。‛让孩子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大胆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让课堂成为充满情趣的地方。每到精彩处,老师都会给出色的小组奖励,于是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事实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打破界限,学习共同体才得以自然形成,学生才能大胆地自由地交流、学习,课堂才能实现‚真灵动‛;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激励,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后续学习充满信心。

共同成功:面对全班学生,如何因材施教?有人总结‚抓两头带中间‛,两头悬殊那么大,如何抓?一般情况是,教师的教学都是指向中等水平学生的。这虽然关注了学生中的多数,可是,学习优秀者就会因内容之‚浅‛而失去兴趣,学习较差者就会因为内容较‚深‛而不知所云。于是,这两部分人学习的兴趣就会日趋减退。在六人小组内,学习优秀者要当小老师教会‚小学生‛,优秀者在思考怎样教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落后的‚小学生‛在‚小老师‛的帮助下也会迅速地赶上来。有时‚小学生‛还会教‚小老师‛。大家都体验成功的乐趣。

2.提高学习自主度——先学后教、顺学而导,学以致用、巧妙引导。

先学后教,顺学而导:‚先学‛,不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指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相关学习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充分尊重学情,以学定教,让小组内已会的学生来

教不会的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实践、合作探究、合作学习。对于学生都不会的共同问题,教师再进行点拨、启发。

学以致用,巧妙引导:围绕本课教学重点,在‚先学‛与‚后教‛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共进,并进行当堂训练,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不管是袁老师‚四读‛学法的由扶到放,到写法的迁移,还是张老师的示范打电话到学生模拟学打电话,以及王老师的拜师学艺到学生钉扣PK,都足以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学以致用,互助成长。又如六年级《回家》,学习作者为表达‚不仅爱小家,而且爱大家‛的情感,在许多回家场景中选择5次回家片断来描写。并将片断描写的方法迁移到如《腊八粥》、《搬家》等课文学习,最后学习用片断描写的方法写一篇短文。 3.提高全程参与度——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深度参与 全员参与。我们欣喜地看到:‚小老师‛的A号会很快完成自学要求,主动去督促、帮助、检查‚小学生‛B号,并鼓励B号主动发言。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小学生‛的也会积极地投入学习,不懂的会及时、主动地向A号询求帮助,甚至想方设法向其它组、向老师求助。我们更欣喜地看到:B号有时还会帮助A号……因为同学们知道。每一个人的努力都会为本组争光,一个人的懈怠,都会为本组抹黑。

全程参与:小组活动,我们看到是的小组长有序地组织,发言人轮流谈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看法,记录人快速地记关键词句,并汇报小组总的意见,A努力帮助B,希望B能代表小组发言,B也在A的帮助下努力学习,希望能为小组争光。全班交流,我们看到踊跃发言、

各抒己见、多元共存。

深度参与。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当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仍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纵深方向推进。比如,邱娟老师执教《我们爱祖国》,当问学生‚祖国‛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祖国就是中国‛,老师点拨‚如果一个美国孩子坐在我们教室里,他该如何回答呢?‛‚祖国就是美国,不,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中国人说祖国是中国,美国人说祖国是美国,‚自己的国家‛是对前两种说法的概括。另一方面,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利用过得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外界影响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即通常据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对学生的横向拓展也应予肯定与鼓励,这同样是学生深度参与的表现。 4.提高学习有效度——学什么、怎样学、一课一得

学什么: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各学科教学要做到课时目标定位准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选择恰当。从学什么的角度提出‚三不学‛、‚三学‛。‚三不学‛:学了无用的不学,已经会了的不学,怎么也学不会的不学。‚三学‛:课程目标规定的要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有独当之任的要学,不会的要学。

怎样学:教学环节紧扣目标,教学活动设计科学合理,遵循学科特点。教学目标中儿童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学;学生

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同伴的帮助下能完成的,就用AB互助的方式学;学生经过努力仍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给予启发、指导、讲解。

一课一得:课堂教学不能贪多求全,应力求一课一得,一得为主,多得为辅,得得相连。‚得‛ 相当于‚老树上长新芽‛,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并将新知同化于已有的图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鼓励优帮差,差推优,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共同进步,让学科知识、能力、情感得到有效发展。

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总和。从这个角度来说,课程=生活。生活的课堂,不应局限于教材,必须联系生活,学习文本知识,不是就知识论知识,而是把文字还原为生括,再现文字背后的生活原景,从中体会、感悟生活。‚事事洞明皆学问‛,留心观察生活,认真体验生活,学习生活,从生活纷繁的人与事中去感悟生活的真谛。教室的小课堂,必须联系学校的中课堂、社会的大课堂,才能成为生活的合力课堂。

四、课改的收获,师生同发展

伴随着课程改革,学生成长,教师成功,学校发展。

1.学生成长。学生是课改的最大受益者。学校实施‚345‛德育工程、开展‚1557‛读书活动、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学竞赛活动以及两台多队的课程辅助活动,成全学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学生获国家级奖566人次,获市级奖2937人次,获区级奖2311人次。其中

获科技部发明创新奖1人,全国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4人;获重庆市一等奖5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3人。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常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2. 教师成功:教师在课改实践中提高了专业素养。坚持写读书笔记,坚持写教学随笔,坚持写教育教学论文,有247篇论文在CN、ISSN刊物上发表,获区级以上奖的论文1372篇。教师参加各级赛课,获国家级奖5人次,获重庆市级奖16人次,为西南课改中心天网录课103节。现有重庆市特级教师1名,重庆市级骨干教师9名,区级骨干教师15名;有中学高级教师4名,小学高级教师42名。

3. 学校发展。过去的薄弱学校成为现在的窗口学校。我校先后荣获‚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全国消防教育示范校‛‚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校‛等国家和市级奖励36次,区级奖励92次。重庆电视台‚身边的好学校‛专题报道了我校,《西部开发报》以《探营‚五个校园‛建设的西城模式》,《江津日报》以《解密‚西城速度‛》,报道了学校跨越式发展的轨迹。

追求高效课堂教学,我们永远不能懈怠!

第四篇:社区学习共同体

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与措施

[摘要] 目前,我国城乡社区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居民对学习的认识程度不够,学习普遍缺乏主动性等。因此,积极的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具有不可比拟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社区学习共同体”与社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同的特性,这就需要社区教育与“社区学习共同体”共同发挥其实践作用,才能使我国城乡社区居民的普遍素质提高,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本文将就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及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 培育

社区学习共同体 社区教育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的涵义是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这些学习者与助学者有着相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团体环境下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分享资源,相互帮助,沟通、交流学习心得与方法,激励肯定,共同体验新的学习任务,从而在学习中获得归属感与成就感。“社区学习共同体(Community learning community)”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的居民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与学习需求,在平等、互助的原则下,通过心灵契约的形式,共同形成的非正式的学习团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人们在社区中寻找一种自由放松、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达到补充自我能量的作用。“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参与对象具有广泛性;学习资源具有整合性;学习目标具有时效性;学习形式具有多样性。因此,研究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与措施是社区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社区学习的参与者主要是非学习、非工作的成人以及一些弱势群体。社区教育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平民教育的全纳化问题。社区学习不仅是学习者的个人需要,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依旧存在普遍认知程度不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育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因此,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要求

“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民间群众团体,它是草根阶级接受全民教育的有效方式,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培育这样的民众团体,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力度、大范围的普及措施,使所有城乡的社区都能够形成一个和谐、向上、高效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社区中广泛存在着“社区学习共同体”,才能使一些对学习没有主动性,没有基础的群体不自觉的加入到学习的行列,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并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不仅能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更能够提高居民素质和知识水平。

(二)改善社区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

社区教育是在社区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居民情况提供学习资源的普及性教育。而我国一直以来的社区教育观念是建立在统一模式基础上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形式都单一化,不能根据居民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育。许多社区工作者重视政府的引导,忽视社区本身发展状况,在得到了政府支持之后,又不知所措。“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出现,使社区工作者树立了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互助学习,改变了以往“包办代替”的思维定式,创新了新型的社区教育模式,使社区教育发展上升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成人自学的需要

在社区中,成人学习的内容非常单一,枯燥,大多数学员都是应付学习的状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差,觉得社区教育没有什么可学的,导致社区教育越来越没有吸引力。“社区学习共同体”则是根据成人学习的特征给予学习者强烈的学习欲望,加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借助各种不同的手段发挥个人的潜力差异,倡导协作式学习,创造高效能的学习环境。

(四)创造和谐社区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居民队伍不断壮大,告别了曾经的大院与火炕,人们普遍感觉孤独,对社区及邻居没有热情,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居民没有归属感,和谐社区建设就鞭长莫及了。“社区学习共同体”将居民以学习为中心进行合作,交流,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加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因此,创造和谐社区,就要从人本出发,将人与人用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某种活动,“社区学习共同体”正是以个人的学习需要出发,运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将居民联系在一起,促进社区和谐化发展。

二、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社区学习共同体”是社区服务的重要一关,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是政府、社区的共同义务,研究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更是社区教育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提升社区居民的学习欲望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及知识素养已然成为了服务民生的重要任务。我国的社区大龄居民普遍素质低,年轻时受教育程度不够,大龄后又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导致其对学习丧失兴趣,更不用说积极参与并接受教育了。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社区教育应该怎样帮助居民提升求知欲望,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问题。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首先应确立工作目标,使平民能够对学习产生良好的发展愿景,积极鼓励,合作共勉,加快“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进程。当每个社区都有“社区学习共同体”,每个社区居民都是“社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社区学习网络自然而成。只有支持、鼓励居民学习,才能提升他们对学习的参与欲望,人人想学,才能人人爱学。目前,我国“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宣传及执行力度还远远不够,有待社区教育管理者加强对社区教育的重视,积极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学习的主动性。

(二)在社区活动中发掘学习资源

社区教育的优势在于社区活动中所蕴藏的文化与学习资源是非常广泛的,并且随时随地的存在。因此,在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时要注意发掘社区活动的内在潜力。首先,在日常的休闲活动中,例如太极拳、武术、秧歌等等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国学知识。这需要社区教育管理者将这些知识植入到生活细节中,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其次,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一些学习活动,例如知识竞赛、演讲辩论等等,能够在提高居民积极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展普及学习。再次,不断进行课程优化,将最新的教育信息植入到课程中去,培训社区教师,提高社区教育服务意识。最后,要提高社区教育软硬件设备,加强社区教育的网络化,将数字化的教学方式应用到社区教育中,丰富“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内容与方式。

(三)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与教育学是永远都不能分割的两门学科,学习环境对于学习者学习心理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使学习者或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认为学习是一个索然无味的苦差事。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充分发掘出学习者的内在潜力,也能够培养学习者的进取心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因此,社区教育管理者应选择树立标兵,奖赏先进的方式培养“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首先,可以适当采取树立标兵的方式,将共同体中学习上进,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的成员树立成为模范榜样,使共同体中的成员有荣誉感与危机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动力。其次,可以适当开展一些优秀成果的展示活动,宣传共同体的同时,也能够丰富社区的文化内涵。再次,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奖励措施,要表彰那些起到带头作用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及其成员,使其他社区也能够提高积极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意识。

三、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措施

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是政府、社区教育、乃至全社会共同的目标与责任。因此,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要从政府支持、社区宣传力度、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以及家访调查四个方面做起。

(一)政府支持,事半功倍

社区教育,是服务民生的大事。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是社区教育能否达到高效的关键。这就要求政府、社区管理者以及社会各界对“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工作要充分的重视,2003年6月温家宝总理视察百步亭花园时,在百忙之中亲切接见了“小小楼栋长”们,20个“小小楼栋长”顿时成为学校和社区的“名人”,“小小楼栋长”制度也在社区内顺势全面推行。随后又有113名“小小楼栋长”走马上任。“十一五”期间,我们正式实行“小小楼栋长”制度,规范了“小小楼栋长”的选拔、任用条例,每位楼栋长更加明确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职责。如今,540名“小小楼栋长”遍布百步亭的每个楼栋,成为百步亭花园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都为自己能为社区服务而感到骄傲。

作为各级政府,应对社区教育管理给予一定的支持与鼓励,发动社区管理者的积极性,对于优秀的“社区学习共同体”要给予表彰、鼓励。官方与民间相结合,才能共同创造出优质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同时也能打造出优质的社区教育。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认知

各地政府部门以及社区管理者要做好“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宣传工作,加大宣传范围,使广大群众都能够知道社区教育,了解社区教育,并能够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支持,是“社区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先决条件。各地政府与社区管理者还要做到鼓励先进典型,树立、培养、推广优秀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进程。

(三)注重需求,家访调查

在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掌握社区不同类型居民的学习需求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对社区居民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学习需求进行家访调查,既可以拉近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关系,让居民有归属感,又可以对居民的学习状况有所了解,按照居民的实际需要安排学习以及创建“社区学习共同体”。使社区教育能够有的放矢,根据居民的特点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更有利于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

(四)建设高素质的教育服务队伍

社区居民的知识水平与素质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社区要有一支高素质,全方位的教育队伍。培养优秀的骨干教师以及管理人员,扩展兼职教师队伍,使有志青年以及社区居民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社区学习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教育服务队伍,同时,更需要一系列的教育服务体系,例如,社区教育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社区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表彰、奖赏制度,制定教育工作者的岗位规范,建立有效的评估体制等等。当这些服务体系与教育队伍完善之后,社区居民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主动加入到“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去。

总之,自社区理念在我国兴起后,社区教育便被摆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虽然目前我国社区教育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发展进程比较缓慢,但“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出现,已经对社区教育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社区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社区教育资源匮乏,居民认知程度低,缺乏相当的资金支持等等,这些问题也同样制约着“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工作,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是推进了“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同样,积极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也是在为社区教育做贡献。因此,在未来的社区教育发展中,仍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思想,积极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将社区教育真正发挥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历以贤.社区发展 社区服务 社区教育[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56. [2].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3. [3].汪国新.基于“社区共同体”的学习—一种新的成人学习方式[J].成人教育学刊,2010(10). [4].申丽辉.论社区成人教育及其实施途径[J].成人教育,2009(04). [5].杨富云.成人教育中的体验式学习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05). [6].陈应征.论学习型社区学习模式及建设途径和方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6).

第五篇:认识学习共同体

一、定义: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同时在一个教室中参与教学活动,彼此之间可以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比如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而在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中,学习共同体必须经过有意识的设计才能形成。由于缺少与学习者面对面的接触,网络教学中的教师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在与各个自处异地的学习者进行沟通交流,这会减低学习者对学习共同体的认同和投入程度。

二、理论分析

1、对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基层学习组织,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形式而加以编制的。其特征有:

(1)组织目的性。它以完成共同教学任务为目的。

(2)组织系统性。组织的要素必须构成一定的结构层次。

(3)组织有序性。表现为一是组活动的平衡性,权力分配和责任分工平衡。二是组织活动的协调性,经常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组织成为有序状态。三是组织活动的程序性,平时活动形成一定的格式,处理偶发事件积累起特定的反应方式。以上三性集中反映为组织的适应性。

2、对学习共同体的班级社会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群体,是一个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自在之物”。现代社会的要求决定着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目标、课程、活动、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结构。

3、对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属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规律运行的“为我之物”,但又蕴涵着由“对象”转化为主体的可能性,教师必须引导其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

4、对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社会心理学分析。学习共同体不仅是班级授课制的基层教育组织,而且是与社会文化相贯通,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群体,以教学活动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共同活动的主体,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它是从“自在之物”(客观存在的社会群体),通过“为我之物”(按教育目的建立的教育客体)的中介发展而成的“自为之物”(自我教育的主体)。

三、本质特征

1、行为主体性。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

2、系统开放性。它包含在社会关系的整个体系之中,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性,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对其必须顺应宏观社会的历史变革,作开放、动态、宏观的研究。

3、成员组织性。它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是组织起来的,拥有集体机构,以责任依从关系和情谊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个人有目的的综合体。

4、目标整体性。它必须对成员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终极目标。

5、活动整合一致性。共同活动由共同目标导向,强调分工与合作,动作相互协调,做到高度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四、基本功能 社会强化

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 信息交流 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五、构成侧面

学术性:学习共同体中一类重要的成员是助学者,他们会在与学习者的互动中发挥学术性支持作用。助学者可能是教师、学科专家或经过训练的辅导者等,他们是远程学习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反馈和引导,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反思活动。教师需要从“知识的提供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他们要与学习者展开深入的对话,以此来激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其对新、旧知识的反思,促进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在对话中,教师可能会向学习者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也可能帮助他们形成假设,或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借助于网络,这种对话式的交流可以达到很高的个别化程度,发挥各个学习者的主体性。教师不再完全是教学的发起者和控制者,而在更大程度上作为学习者的伙伴而参与到沟通活动中。在这种沟通中,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在进行主动的探索和讨论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是网络教学的教师应该实施的行动原则。

另外,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可以更容易地将学科专家引入到教学中,参与和学习者的讨论交流。学科专家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各种实际例子、个案研究,提供各种反馈信息,展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另外,他们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当前内容有关的最新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的探索。这将会使学生超越教室的界限,超越所接触的现成信息,进一步与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提高所获得知识的灵活性。

认知性: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交互活动会对其认知活动产生促进作用。利用电子邮件等,学习者可以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相互解疑、争辩和评价,相互合作解决各种问题。这种交流合作可以丰富学者的理解,同时也会引发他们对各种理解的批判性评价以及对自己原有想法的进一步反思。这样,每个学者都与其他学习者分离自己的见解,同时又接受其他人的影响,丰富、扩充自己的知识,并提高自己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基于计算机的沟通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得和应用,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和反思活动的深度,提高他们的学习需要以及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

人际性: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常常会面临一些共同的困难,他们除了学习之外往往还要随很多的工作压力及家庭压力,处理学习与工作、家庭之间的冲突。而且,远程学习方式对学习者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他们要适应这种学习,尤其是要学会使用其中的各种技术媒体。由于上述困难,很多学习者往往不能将学习坚持到底。因此,除了上文提到的学术性支持和认知性支持之外,远程学习者还需要获得人际性支持,从人际交往中得到鼓励和支撑。为此,教学机构可以通过在线辅导、FAQ或咨询员等为学习者提供引导,包括如何有效地管理利用时间以及如何使用各种技术工具、如何进行网络沟通等。另外,学习者彼此之间可以交流各自的经验感受,相互提建议,通过这种人际沟通,学习者可以体验到彼此的接纳和支持,从而增加克服困难、投入学习的动力。

六、设计

确定资源:学习共同体是在共享性的、协作性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教学设计者要尽量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任务,以便:(1)使学习者感到问题的意义及挑战性,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2)不同学习者可能会对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思路,从而具有讨论交流的必要;(3)可以将任务分成若干侧面,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4)作为活动的结果,各个学习小组能够提交一份“产品”或“作品”,进行相互交流。以课题或总是中为基础的探索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学设计者要对所设计的各种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其中所涉及到的具体侧面和变量,决定评价学习结果的标准。

另外,围绕所确定的学习主题和任务,我们还需要设计、开发相应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应尽量避免采用简单信息传递的模式,而应以超媒体的形式提供各种开放的相关资源,从而鼓励学习者对信息的搜索、选择、评价和综合,鼓励沉浸式的合作交流[10]。这种学习资源包括课程材料、相关知识库、原始数据库(内容或其超链接)等,还可以将学习者所积累下来的与本任务有关的作品、个人主页、反思日记等连接到网站上。 组织意识:首先,要增强学习者的“共同体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团体中进行学习,而且感受到团体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学习的开始,可以让每个学习者写一份自我介绍,通过邮件列表发送给全体成员。每个学习者还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附上自己的照片以及具体的个人资料。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安排一些面对面的实际活动,从而增强交流的真实感。另外,要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求且、相互提供帮助,而不只是把自己的问题发给老师,这样更能使学习者感受到共同体对于自己的价值。

其次,要根据学习任务及学习者的特点选择一定的组织方式,比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每个学习小组安排一个组长,负责协调本小组的活动,报告小组的进展情况,在网站水平上,安排课题负责教师、学科专家、若干辅导员以及技术支持人员等。另外,最好能将网络教学与原有的教学机构衔接起来,使网上学生与在校学生在活动组织上具有一致性。

交互过程:教师要围绕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及目标展开与学习者的交互活动,同时要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活动,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提出问题,提出所要完成的作业,提供有关的个案研究及实际例子,从而激发他们的信息搜索、分析和综合等高水平思维活动。另外,教师要设计具体的协作任务,引发学习者的合作性的问题解决活动。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网络环境下可以采用的交互活动模式。

另外,在整个交互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根据学习者交流、提交的内容评价各个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评价每个小组成员的贡献,将过程性评价与最终的学业成绩联系起来。而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小组及个人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种评价和监控对于维持高水平的交互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交互工具:为支持学习共同体持续的交流协作活动,教学设计者需要为他们提供有力的交互工具,这包括界面友好的沟通工具(如电子邮件、功能不同的BBS、聊天室、有声聊天工具、争论论坛、意见投票等)、协作工具(如角色扮演工具、虚拟白板,应用软件共享等)、个人主页空间、追踪评价工具(如电子档案夹[15]等)。设计适于不同年龄学习者的功能强大的交互工具是教育网络发展的重要方向。

网络不应只是用来延伸传统教学,而应成为改革传统教学的有力工具。尤其是,我们应该利用网络帮助学习者在充分的沟通、协作中实现高水平思维和深层理解,促进积极主动的社会性知识建构。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基于网络的社会性知识建构还知之甚少,尚需对此做更深入的研究。

七、英联邦学习共同体

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mmonwealth of Learning ,简称COL)是一个英联邦国家的政府间组织,其总部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温哥华。共同体首脑的政府会议创建于1987年,并于1988年正式 举行。英联邦英联邦学习共同体的使命是在54个英联邦成员国中促进和发展开放学习和远程教育的知识、资源和技术的使用。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已经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远程教 育提供者之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引领远程教育在国家间的发展。英联邦学习共同体是唯一一个与远程教育发展相关的政府间组织。

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基于两个部分:教育、生活与健康,通过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教师发展,高等教育的新途径,信息化学习的专业创新帮助成员国达到各层面的优质教育,帮助成员国鉴定 哪些生活需要被提高,并创造与之匹配学习机会。促进农村和城市边缘地区经济的成功方法使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与各国的农业机构紧密联系。修改意见基于来自共同体成员政府和组织的投入和反馈,而且这些意见由共同体成员国不断发展的需求形成。“学习为了发展”是英联邦学习共同体2012-2015三年规划的主题,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全民教育宣言以及共同体的和平、民主、平等和有效管理的追求作为其行动框架。2012-2015三年规划有三个策略目标:

1.为共同体的每位成员提供优质教育

增加可负担的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的入学率,特别是女孩、妇女和社会边缘人群。 2.共同体中人力资源的发展

可持续的和可复制的学习系统在正式和非正式部门的农业、健康、技能发展 3.利用ODL和技术实现发展目标

提高能力的政府和公民社会提供优质学习来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和全民教育目标

上一篇:学校德育工作安排表下一篇:小学二年级学生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