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共同体学习心得

2022-08-16

第一篇:教师共同体学习心得

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

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 信城中心小学王迪迪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课程教学改革,网络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角色的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和网络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指出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进而分析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意义和现状,最后给出构建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 1概述

1.1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概述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薛焕玉.2007)依托信息技术的支撑,学习共同体也可以构建于网络环境之中,而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指在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里,与传统学习共同体、个别化网络学习环境相比,网络学习共同体内部成员来自多个地区,在线的时间也不确定。另外,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如,通过论坛进行离线协商讨论,通过网络会议进行在线演讲,通过协作软件进行在线协同编撰电子书籍等。网络学习共同体借助自身的优势,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重用,变革了学习和协作的方式,从而真正提高了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效果。

1.2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困难

从当前现状来看,它存在者以下困难:(职业疲倦有待突破。在许多教师中,其中很多是以前在教学方面取得过一定成绩的优秀教师,当他们获得了一定的肯定后,几乎每年都会用相同的教案、教学方法,来教导学生,而不去关注社会和学生的变换对他们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学习共同体参与者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参与者基本局限于教师和教育教学专家,它并没有广泛地吸纳学生。这样容易造成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教师研究和分享的课题可能会无法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可能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当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迷失方向时,也就更加难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了。③教师学习共同体缺乏教师合作。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人们对学习型组织作用的认识,教师合作所具有的特有的促进教师发展的功效受到了人们的肯定。但是,教师合作的现实境况并没有达到教育理论者所提出的要求。在我国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共同体的参与者之间的合作意识还没有达到学习共同体的要求。 2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价值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协作平台,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能够更方便快捷地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知识和经验的形成和积累。(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为不同时域空间的教师间更广泛的交流学习创建了稳定的平台,实现了校际联盟和城乡互补等,有力凸显了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价值。③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工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源,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2.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网络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网络的支持改变了教师学习交流的方式。教师要发展、要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首先从学习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始,学习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网络技术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平台。 网络技术改变了教学模式中教学双方借助的媒体介质。教师首先要自己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应用网络支持,资源共享,自制教学教具,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师生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教学互动,师生互动,教学成果、学习成果、师生共享,无疑网络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已提供了支持技术。对于学生而言,网络同样对于他们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必须通过网络、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来成就。这也是教师提高自己的必有渠道,离开现代教育技术可能没有什么手段来取代了。

(3)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思想的更加现代化提供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教参书,而是更为宽广的网络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复杂的应用手段里面,因而教师的专业发展触角如果不及于此,那也是难以有较好的专业发展的,或者就是失败的专业发展之路。

(4)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传递着科学技术发展信息,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未来。教师的未来发展也要受当今科学技术进步的制约,教师的未来专业发展是培养专家、学者型教师,懂得现代教育技术也是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网络培训给教育者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最重要的技术支持,特别是未来的发展,网络技术会越来越先进,现代教育技术一定会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未来。

3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也蓬勃展开。但是,当前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还存在着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发挥其优势。

第一,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内存在不安全因素,教师网络道德意识弱,不利于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健康发展。

第二,大多是教龄低的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少,专家型教师更少,这种单一的成员结构不能更好地支持知识、技术和经验的共享和传播。教师往往较为盲目,不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一个人遇到的问题往往也是其他人遇到的问题,没有人能给予专业性的回答,共同体的智能得不到发挥,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快速发展。 第三,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缺乏吸引力。教师始终没有全身心投入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很多教师一直是边缘性参与,始终不把网络学习看成自己工作中的一部分,甚至于放弃。

第四,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内部教学资源或服务运用效率较低,没有达到最优化。 4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1、建立教育门户网站。建立教育门户网站则是以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网站应用系统,是教师提升教育观念、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渠道之一。如中国教师研修网,它是由全国教育学会主办,在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应运而生,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搭建了研训一体的专业发展平台,实现教师个人、学校、区域教学组织的知识管理,创建了全员参与、团队合作、资源共建、可持续发展的网上学习共同体。

2、使用即时通信软件。QQ、MSN、UC等通信软件,由于操作简单、沟通方便快捷,已经成为网络上相互联系最常用的方式。这些软件都有建立群组的功能,使用者可以利用它组群,如教学研讨组、可该研究组等。在群组中,教师可以向同学科优秀教师、专家请教,也可以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推荐给别人,大家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3、分享教育视频。可以让教师们将自己制作的课程教学视频资源上传到网上,通过网站与同行教师分享优质音视频资源,交流学习心得。

4、开设教育博客。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博客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的方式,将自己日常的教学反思、教学案例、课件、感想等上传发表并供别人访问讨论,并对此进行交流和沟通。当然也可以衔接其他老师的博客进行阅读和发表评论等,通过博客,教师们可以审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出总结,提高自己。也可以看到其他人的教育行为对自己的鞭策或警示。 总之,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超越了传统知能传递学习模式,包含了对教师实践问题的体验,创生了实践性知识,增强了教师终身学习的使命感。通过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来拓展教师的发展,必将成为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趋势。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仍然脆弱、仍然稚嫩,它需要更丰富的乳汁,需要更加有力的扶持与引导。 参考文献

[1]魏会延.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9 [2]佐藤学,钟启泉.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

第二篇:利用教育博客,构建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

——东华镇中心小学《基于教育博客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教育博客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与学生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的博客(blog)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的一种博客式的个人网站。我校根据英德市教育局《山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的指导意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学校子课题《基于教育博客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课题的总体规划。多年来,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科学实践,已完成了阶段性的研究工作,推动了我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博客已逐渐成为我校教师学习发展的共同体。 在此,我们抛砖引玉,谈谈我校在开展课题研究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条件

我校的课题研究的方式主要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博客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虽然我校已于2004年完善了校园网,并以光纤接入了广东省基础教育网,但这些条件对开展课题研究来说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个问题,我校争取市教育局的支持,由市教育局拔款7万多元,自筹资金2万多元,对电脑室进行了改造,满足了开展课题研究时对教师培训的要求。另外,还投入3000多元对所有电教平台等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检修,以满足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需要。

二、建设教育门户网站,搭建科研平台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我校于2006年10月开通了学校门户网站,2007年3月,为更好的整合教育资源,我校抓住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活动的重大机遇,将网站迁移到广东省基础教育网下的教育服务平台。并组织教师在网站上注册,开通个人主页和博客,为开展课题研究搭建起了网络平台。

三、加强学习和培训

因为博客是一个近几年来才红遍大江南北的新鲜事物,大部分教师对于博客还是基于一种感性的认识。很难想象这种新潮事物能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发生什么联系。如何才能与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教研能力挂上钩呢?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我们的做法是:

1、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教育理念培训,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了解《基于教育博客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2、每学期都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博客理论与技术的培训。学习优秀的教育博客、教师博客,了解基于博客环境下的学习模式。

3、辅导教师在教育博客上申请个人博客,并学会利用博客作为自我学习、讨论交流、教学反思、知识管理与共享的工具。 到目前为止,我校教育博客圈的注册成员已有56人。

4、选派技术骨干参加各种交流学习和培训。2007年8月,余乃稳主任参加了由市教育局组织的“清远—英德教育信息化研讨会”。 同年11月,余乃稳主任又被市教育局选派参加由省电教馆主办的全国教育技术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网络学习社区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研究》子课题研讨及培训会议。 2008年11月,余乃稳主任再次被市教育局选派参加广东省教育学会举办的《2008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题和最新信息技术发展动态研讨会》。

5、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校多次邀请英德市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到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和开展讲座。2007年10月,在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关心支持下,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张长海博士到校召开现场会,具体指导我校课题研究工作。

6、向发达地区的教育博客和教师个人博客申请友情链接,加强学习与交流。为进一步扩大交流,学习发达地区教师的教育理念,我校教育博客已与天河部落、中山教师家园、苏州教育博客、无锡教育博客等建立了友情链接。在教育博客的引领下,很多老师也加入了其它地区的教育博客,与其它地区的老师成为博友。如阮爱华主任的博客、丘红燕老师的博客就与10多个教育博客建立了友情链接,VCM著名教育博客“绿水人家”也经常登录我校网站,对我校教师的博客进行点评。

四、完善了课题研究管理制度

课题研究能否正常推进和成功结题,管理是关键,制度是保障。我校课题组成员集中研讨,制订了如下管理制度:

1、《〈基于教育博客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管理办法》。

2、《〈基于教育博客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奖励办法》

3、《优秀教师博客奖励办法》。

这些制度的制订,对我校课题研究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激励了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五、引导和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阶段性研究初见成效。

1、我校高度重视课题研究,每学期拔出1万元作为课题研究的专项经费,用于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2、运用教育博客平台,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在线评课和教研专题研讨。从2007年春季学期起,我校就充分利教育博客这个平台,定期开展研讨课在线评课和基于博客环境下的专题研讨。 到目前为止,我校已有400人次参加了在线评课,有150人次参加了专题研讨。在教育博客环境下进行讨论与交流已逐步成为我校教师的一种习惯。

3、自进入课题研究实施阶段以来,我校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视野开阔了、交流广泛了、理念更新了、能力提高了。大部分教师已能运用教育博客技术进行在线评课、主题研讨、讨论交流、教学反思、知识共享。截止到2008年11月22日,我校教师发布到学校教育博客圈的博文已达928篇,教学反思624篇,读书心得592篇,学校网站几乎每天都有更新。其中,被中国教育服务网博客首页推荐为优秀博文的有23篇;被学校评为优秀博客的有50人次;阮爱华主任的博客在2007年11月份被中国教育服务网评为推荐网站并在首页加入链接。课题研究已逐步成为我校的一大亮点,老师们已能逐渐感受到课题研究给自身带来的快乐、发展与成功,教师博客也成了我校网站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学校网站在2007年10月份被中国教育服务网评为推荐网站并在首页加入链接。

4、在《基于教育博客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中,一批青年教师已逐渐成长起来,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逐渐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如,阮爱华、林慧、谢婢妹、丘燕红、彭爱花、蓝秀剧、卢元琴、王党情、赖小意、马秋青老师等,其中,在英德市第十四届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比赛中,林慧老师、彭爱花老师分别获得英德市语文科、思品科

二、三等奖;在第十五届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比赛中,蓝秀剧老师获英东片复赛第一名;林慧老师还在英德市首届小学班主任能力大赛中获英东片第二名;阮爱华、彭爱华老师参加英德市第三届课件制作大赛获得小学组二等奖。 英德电视台在2008年4月的《英德市山区教师专业化发展》专题报道中,对我校的课题研究作了重点报道。

五、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尽管我校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老师对《基于教育博客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认识不够深刻,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不高。今后要认真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科研方法,不断完善激励机制,让教师由“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

2、课题组成员欠缺外出参观学习、交流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题研究的质量,今后要创造条件,组织课题组成员和骨干教师外出交流学习。

3、专家指导还较为欠缺,今后要创造条件,邀请相关专家到校举办讲座和现场指导。

4、教师撰写的博文发表意识不强,推荐到上级教育刊物发表的教师博文过少,今后教师撰写的博文除在网站上发布外,学校将鼓励教师推荐优秀的博文到教育刊物上发表。

第三篇: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浦东新区东方小学 王万红

新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营造一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与建构性;强调教师角色的改变、文化的重塑,构建师生共建、共享、共同成长的教学共同体;倡导教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反思学习。新课程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带来新的理念,也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构建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成为我校研究与探索的重要问题。我校在上海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相互合作下通过确立共同的教师发展愿景、建立互动的教研学习组织、建立开放的校本研修制度、开展合作的校本课程实践、构建交互的信息共享平台等,促进了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一、确立共同的教师发展愿景

著名教育学家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把学习的实践界定为借助同他人的团结与协作所实现的“合作性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这一学校的构想。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不仅是儿童们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也是教师们作为教育专家看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还是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的、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在学校中要构建教师的“学习共同体”,首先必须要确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学习共同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它来源于其成员的“个人愿景”而又高于其中每个个人的愿景。它是建立在其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组织发展的共同愿望,是全体成员发自内心想要争取和追求的目标。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就是教师群体中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共同愿景”应该建立在全员参与并沟通探讨的基础上,为此学校在确定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教师发展目标时必须处理好学校的实际与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的关系,让学校发展目标成为教师个体发展的共同目标,从而在学校发展的同时让教师得到发展,在教师个体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学校的发展。所以在确立学校发展目标过程中必须充分听取各层面的教师建议,让广大教师参与学校规划的制定。

(一)集思广义 形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我校开展“我的学校我做主”金点子活动,让教师从行政管理、课程设置、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研、教与学、学生辅导与学校德育、学业成绩评估、与家长社区的联系、校舍办学设施及其他资源、学校文化十方面来分析学校的优势、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很有价值,字字句句流露出对学校发展的关注,体现出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热情与勇气。同时,教师发现在学校的规划中有自己提到的内容,有自己建议的影子,就更容易接受改革,更愿意按照规划的去做;更重要的是,他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们提高了主人翁意识,形成并认可了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在全体教师充分沟通与共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把“形成一支敬业型、成熟型、研究型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教师发展的共同愿景。“敬业型”教师——是指能“跟着走”的教师,有工作热情,善于学习有经验教师的工作策略;肯投入精力和时间研究教材、教法、学法,注重梳理知识网络和知识点;愿意与同事做工作交流与探讨,愿意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践行学校办学思想。“成熟型”教师——是指能“自己走”的教师,能经常研究教法、学法并学以致用;善于对学科知识网络的把握,按照教学目标自如地驾驭课堂;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动与同行进行工作上的交流、沟通、探讨,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坚持教育教学反思,教学思路和策略被同行认可,在教研组或备课组经验交流中生成成熟的见解;关心学校和谐发展并有实际表现和具体行动。“研究型”教师——是指能“带头走”的教师,能坚持在工作中反思,充满哲学思考,是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带头人;能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周围的人文环境,营造催人奋进的舆论;在行为上实现“四个转化”: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化、知识型向学者型转化、创新精神向创新人格转化;将学习视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倡导者;经常生发并及时捕捉智慧的灵感,构成系列经验并且在各类刊物发表;全部教学过程与学生个体和群体自然地发生心灵碰撞,师生心理相通相融;主动承担并愿意带领同行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坚持对其他教师的良好帮带、持之以恒。学校这个分层次的教师发展目标的设计既照顾到不同发展水平教师的需求,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制定个人规划 融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为一体

我们要求教师从学校的发展目标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让教师的 “个人愿景”与学校的“共同愿景”融为一体。让教师的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

教师先对自身进行定位,再根据学校教师的发展目标来确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制定了个人发展的目标。下面来看一下我校一位教师的个人发展计划。

某位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基本情况:1992年参加工作,任教数学学科,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参与多个市、区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曾获多个市、区级个人奖项和荣誉称号。

其优势:(1)学习能力: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主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2)师德修养: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能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融洽、相互信任的师生及教师与同事间的关系;(3)教育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理念比较新,对于教材的理解比较到位,对于其他版本的各类教材比较熟悉,擅长运用多种教材中的优势材料丰富课堂,引导学生更好地习得知识;(4)教育科研水平: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科研氛围;通过科研活动能够不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分析、总结经验的能力。

不足:(1)学习能力:学习不够主动,常常到需要用时才学习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2)教育教学水平:尚未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3)教育科研水平:虽然在教育教学上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但教育科研研究深度、力度还不够。

发展计划:(1)通过发展突破自我,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成为一名有思想、敢创新、勇实践的个性鲜明的研究型教师;(2)专业水平持续发展,具备自主发展的能力,成为教学上具有独到风格的教师。

该教师根据我校的发展目标,对于自身的目前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定位,从而提出了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的目标,这是出自于学校教师发展目标中要“形成一支敬业型、成熟型、研究型的师资队伍”的发展目标。同时在制定个人发展目标时又强调突出体现自身特点,提出要成为“个性鲜明的研究型教师”与“教学上具有独到风格教师”的发展目标。

二、建立互动的教研学习组织

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是整个学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是校本研修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础。教研组、备课组是教师间业务学习、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究、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研沙龙的互动平台。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学校需要改变教研组传统管理模式。传统教研组结构单一,按照工业模式建立和运作,具有事务化和形式化倾向,教研组越来越像“行政”组织,其主要工作是传达学校指令,例行公事般的听课、评课等。为使教研组适应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要求,学校按不同的学科分为五个教研组——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艺术教研组、科技教研组。教研组层面下,语数英学科又以不同的年级分成几个备课组(校本研修小组)。小组成员除了一线教师,还包括有关专家、学校领导,形成一个合作研究的互动性学习组织。学校给教研组更多的自主权,不搞一刀切。教研组完全可以根据各自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

教研组以“课例研究”为例,采用“同课异构”研讨模式,先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然后结合各自的教学风格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案设计与教学实践,最后汇总教学中的得与失。

我校音乐备课组以《常回家看看》为课例,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对比了三位教师对课堂导入的教学策略的不同演绎,研讨课堂导入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教师在不同观念的碰撞和多元思维的融合过程中拓展思路,体现教师课堂的智慧与思想,鼓励教师在不断尝试中获得进步。数学组佘瑛、徐炜进行了三年级《周长》的“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两节课虽然结构上完全不同,但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给教师怎样使用教材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在“同课异构”研讨过程中会有不同意见发生,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氛围,这种学习目的就很难实现。“同课异构”研讨还促进了和谐学习氛围的形成。

教研组、备课组围绕学校课题和教师教学需要建立子课题,坚持课堂教学、教学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研究、科学研究一体化。教研组、备课组根据教学需要提出一个教学实际问题,然后组织教师学习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教学理论,再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最后组织教师进行理性的会诊,从而形成一个课题。以研究课、互观课的形式,交流、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效。课题研究激发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

语文教研组的“语文课后练习使用的有效指导”的研究课题,数学组的“设计有效的计算练习”研究课题等,都将研究方案、教学案例发布于网上,引发教师交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提出实施策略,使教学困惑在合作中得以及时消除,教学问题在互补中得到迅速解决,形成一种浓郁氛围的研究,同时也让教师在网络平台的交流中增进了感情,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拓宽了解决问题的视野。

教研组计划的制定也能够紧紧围绕学校四年发展规划和学校工作计划来展开,并且将工作不断细化,措施明确。仅以语文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计划为例一窥共同研究的魅力。

语文教研组2010学年教研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语文教研工作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认真学习、解读《新课程标准》,强化教学常规,坚持校本教研,优化课堂教学,重视能力培养,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着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二、主要目标:

1、强化教学常规,规范教学行为,使三类课程得到有机整合。

2、加强教研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创建研究型教研组,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

3、落实课程三维目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4、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三、具体目标及主要任务与措施

1、常规工作 (1)加强理论的学习

○每位教师认真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利用校园网,进行心得体会交流,推荐优秀文章。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握每个年级的阶段要求,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组织教师继续学习市教委关于教学工作的六个文件精神,提高课程的执行力,增强课程意识和质量意识。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市、区、学校的网上教研活动。 (2)聚焦课堂,提升水平

教师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家常课,通过常规的互听课和研究课来互相学习。听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课重点为在备课组活动中明确的知识点、训练点等落实情况。结合语文教研活动的主题,将课堂观察任务分为三类: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对文本表达的关注、对学生表达的关注。

听课前,组长将课堂教学的详细教案以及教材分发给每位教师。同时以备课组为单位分发观察任务。有的年级负责观察对学生表达的关注情况;有的年级负责观察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有的年级负责观察对文本表达的关注。

听课时,各备课组、各听课人员带着自己的观察任务来听课。

听课后,评课前,以观察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汇总。随后,各观察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同时与执教者进行互动。

同时,教研组将结合上海市、新区的语文教学动态,以“关注表达”为主题开课堂教学研讨。主要是从“关注教材表达”与“关注学生表达”两方面开展研究。

○根据研究主题,请语文专家进行一次专题讲座。

○围绕研究主题开展3次教学研讨。(低中高年级各一次)语文教师的课改计划的目标措施制定、案例撰写都紧紧围绕“关注表达”这个主题。

○围绕教学五环节,重点抓好备课和质量监控两个环节,落实课堂的有效性。 a.一学期对教师的备课检查不少于二次,重点放在备课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在各种形式的听课活动中检查备课的有效性,重点注重评价后的反馈,落实进一步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b.完善单元测验检查制度,注重备课组每个单元成绩的上报、分析与反馈以及了解单元测验的批改、订正等情况。

c.每学期对教师的单元测验卷的批改,学生的订正情况、家长知晓情况等进行检查一次,并与教师及时反馈。

○每学年举行两次关于教师基本功的比赛。(下水文、钢笔字、板书、朗读等)

2、重点工作

(1)加强备课组长队伍的建设,提高备课组活动的有效性

○加强与备课组长的交流与沟通,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备课组长会议,进行各备课组工作情况交流,经验交流,问题探讨,提升备课组长的能力。

○备课组活动以分析教材为主,重点解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梳理教材各单元教学“五个点”,即知识点、重点、难点、训练点、拓展点,使每个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结构的认识和把握。活动之前,由主讲人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填写好《备课组活动教材分析记录表》。主讲人坚持“六个讲”:讲教学的三维目标、讲教学的“五个点”(知识点、重点、难点、训练点、拓展点)、讲教学的设计、讲有效教学的策略、讲练习设计、讲教学的预期效果。组员共同讨论备课,修改教案,做到组内教师人人清楚。

○行政领导深入到备课组,及时了解各备课组活动情况,给予备课组帮助和指导。 具体安排如下: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一年级:王万红 二年级:倪 蕾 三年级:宋惠龙 四年级:倪 蕾 五年级:张 华

(2)关注质量监控的全过程,切实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注平时的单元测验:

单元卷由组内教师轮流出,出卷教师在出卷前认真回顾单元教材的知识点、训练点、练习题型。备课组长把好第一关。

每次单元测验后在一周内完成阅卷、订正工作,并及时记录学生的成绩。 单元测验后,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对完卷情况作分析,尤其是年级内的不合格学生,要分析其原因,商讨对策。

备课组长及时做好年级单元测验情况分析,并上报教研组。教研组及时做好整个学校单元语文测验的情况分析。

教务处和教研组将不定期抽查单元卷的阅卷、订正等情况。 ○定期进行质量监控:

每月有质量监控,具体安排如下 9月: 五年级 全面抽测 10月:四年级 作文 11月:所有年级 全面抽测 12月:一年级 单项抽测——拼音

五年级 单项抽测——作文

1月:所有年级全面抽测 (其中四年级参加新区质量抽测) 关注班级学困生,努力确保合格率,提高优秀率

认真分析班级学困生的原因,对症下药,与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制定辅导措施,切实提高补缺补差的实效。同时结合每月的质量监控,认真分析学困生存在的知识能力缺失点,再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并落实到实处。

配合教务处,成立命题小组,提高试卷的命题质量。 注重语文作业的设计:

○针对语文作业以简单、机械抄写为主的现象,加强作业的设计。语文的作业布置要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中高年级必须有一本课堂小练习本,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将课堂的口头表达落实到笔头。

特别关注

四、五年级,力争在新区的质量监控中取得好成绩,力争合格率达到100%。 分管领导深入五年级备课组,关注毕业班工作。力争在五年级毕业考中打个翻身仗。

3、特色工作

(1)继续扎实地开展免考工作

总结免考制的优势与不足,推广“免考”制,在

三、

四、五年级实施免考制,扩大免考受益面。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2)编写作文专辑《小荷》。

(3)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上海市教师论文大赛,全国教师基本功大赛。

(4)配合教务处、学生处继续开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工作。本学期,将针对一至三年级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教研组的工作计划能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同时又坚持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出发,非常具体,针对性强。强调团队的学习、反思与研究,还对行政领导如何加强课程领导力提出要求,这在以往的学科教研组的工作计划中很少见到的,体现了作为校本研修最基层团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开展合作的校本课程实践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实践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学校依托市级龙头课题《跨学科项目学习的实践与开发》的研究,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过程成为教师智慧共生的过程。

跨学科项目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也是一种新型的课程理念,是一种革新传统教学的新理念,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问题进行探究。通常其实施过程分为选择项目阶段、拟定计划阶段、开展活动阶段、形成作品阶段、汇报成果阶段这五个基本阶段。学习活动方式通常分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为此学校依照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程度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喜好,进行整体规划,构建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共开发了近30多门校本课程,基本满足学生需求。例如:“保护环境变废为宝”的项目学习活动中,从组织学生开展读环保书籍,看环保宣传影视开始,进行征集“校园环保广告语大赛”、然后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方法查找的环保相关资料,分析信息,探讨一些现有的环境问题,根据资料进行环保小报的制作,再到开展“变废为宝手工制作大赛”、“变废为宝服装展示” 等大型宣传展示活动,到最后身体力行,自我反思,整个活动体现了社会性、自然性和自我性的统一。

跨学科项目学习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课程理念,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学校把跨学科项目学习的理念、策略、做法等迁移到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合作、开放”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把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提问权、结论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在这方面教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学校专门汇编了《学科教育整合教案与案例经验集》。“自主、合作、开放”的课堂研究,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与教学资源有关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同时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探究性课程)三类课程起到了整体引领作用。学校努力把项目学习思想整合在这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三类课程中,根据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理念初步形成了学校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性课程结构框架。其中自主拓展型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根据学校特有的教育资源,开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选修课。如:基础型课程的延伸课程——思维训练、校本英语、语文大观园、神奇珠算、名著伴我成长、蒙学诵读;教育资源技能化的课程——十字绣、科普气象、数码摄影、硬笔书法、礼仪主持、京剧脸谱、校园音乐剧、少先队鼓号礼仪;供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的微型课程——走进“塘一”书画苑、考察张家浜水文站、我为世博场馆做导游、地铁沿线风光的游览解密等。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开发了一些既具有现代社会特点又容易引发学生关注并能积极参与的限定拓展型课程。限定拓展型课程主要由学校文化活动——学科节(语文节、数学节、英语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德育节庆;班队活动——入学仪式、入团入队仪式、十岁生日、毕业典礼、读书俱乐部;自我服务——我爱我家、心情絮语、心理健康教育;公益劳动——大手牵小手;社区服务——红领巾气象站、走近名人;社会实践——春秋游、看影剧等。学校还尝试适当增加基础学科的拓展性学习以及在学科基础上的探究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

下面是学校根据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理念初步形成的学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性课程结构框架。(见下图)

由于跨学科项目学习课程开发需要学科教师间合作才能完成,所以课程开发过程也是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合作过程,学科间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得到共享,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整合、设计、开发的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四、构建交互的信息共享平台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教师成长需要同伴互助,需要相互学习交流,教师的个体智慧离不开团队的智慧,于是学校尝试通过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的建设,实现教师知识信息的共享。

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既是教师成长记录、自我激励手段、学习工具,又是评价方式。实施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可以使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发展过程与发展状况,增强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尝试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重要作用,使之真正成为促成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让教师在无穷无尽的虚拟空间里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在质疑中发现,在发现中收获;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开阔眼界,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疑难困惑或者是饶有兴趣的方面进行了解、充实甚至研究;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生碰撞进而产生共鸣,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有所改进,有所创新,并促成教师个人知识的提炼和优化,直至成长为研究型教师。这种包含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的网络平台,我们统称为“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 。

下面是我们学校的校园网络结构图:

其中“校本研修”栏目涵盖了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过程,涉及到相关文件的学习、提供各类的学习信息、各类培训记录、显现案例研究。“教师成长档案袋”内容涉及教师个人信息与发展规划、荣誉夹、教学资源、观课议课、学习心得、案例研究、培训记录、论文论著、个人空间等九个方面。

每位教师把自己的基本情况、个人专业发展的计划、每年的荣誉夹进行编辑;把教学资源(“文字”、“教学设计”、“课件”、“视频”、“图片”等门类)进行整理、上传;通过自学师德修养、心理辅导技术、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四项必修课程、浏览网络学习资源、学校组织相关学习、撰写学习心得或案例的形式,完成学习;校内互观课能及时以网络形式点评,作为研修内容之一;外出学习记录(包括听课)及时在网络上呈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现,供备课组、教研组共享;还包括网上教学案例交流、读书笔记(读后感)交流、教研组组织问题沙龙,进行网上论坛等系列化学习、交流和共享。学校“校园资源库”的教学资源丰富,分为“文字”、“教学设计”、“课件”、“视频”、“图片”等门类,方便教师检索,可以按任意关键词查询相关教学资源。互动窗口中被点评或赞扬,教师会感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工作被同伴关注,当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扬时,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的建立不是纯技术的操作,也不是追赶潮流的时尚,而是利用网络的优势,让教师们从中体验实现自身成长的快乐。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以教师自我教学实践为前提,以教师的反思性思考为切入点,使教师的反思、学习和探究立足于课堂、立足于网络、立足于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优化了教师的知识管理,使教师自身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优化、完善、丰富现有教师培训模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舞台,同时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成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载体。

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学校倡导教师要树立三种理念:一是树立开放教育的理念。教师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均要开放;二是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从自身的不足出发,利用网络不断地、经常性地为自己“充电”;三是树立主体教育的理念。强调激发教师个人的学习动机,唤起教师终身学习的积极情感,形成不断学习的强烈愿望。启动教师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机制,增强教师参与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克服可能出现的“懈怠”或“心理拒斥”现象,将自我驱动和人际互动统一起来,构建教师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作为核心精神,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教师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师智慧的生成,其重要内容是自我激励、情感整理,主动定标和增强自身的注意力与创造力。教师成为一名合格、成功的教育者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不断丰富和完善主观世界的历程;充分地挖掘自身具有的强烈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能力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具有学习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紧迫感,实现“自主学习”。通过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的“会学”和形成顽强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真正达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的境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合作文化,它要求共同体成员有改进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愿景,成员之间为实现共同目的而相互支持和合作,在合作中对改进教学和自身学习不断进行反思性的专业探究,从而真正做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持续学习。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一书倡导的理论视角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生成要素至少应包括自我超越、合作文化、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基于对话的团队学习五个要素。学校清醒认识到,当前本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只是一个架构,要使之成为一个能够推动教师及学校发展的批判性平台,形成学校文化,则还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把握其理论内涵,通过结合现实的时空场域和话语背景,深刻

新课程文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地领悟它生成的思想内核,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加以培育和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尚须进一步改变,相互之间需要更加开放、包容,并且愿意去冒险和接受挑战。学校领导必须进一步变革现有的管理模式,大胆创新学校管理。

2012.2 11

第四篇:关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若干实验与体会

全国教育事业“十一五”课题研讨会

关于教师学习共同体 的实验与体会

福建省福州金桥高级中学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

陈雷鸣

陈奕良

2008年4月29日·厦门

中学。五年来,我校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人人成功,个个发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依法治校,从严治教”的办学原则;依托名校品牌,走协作办学之路;依靠校本教研,走教师成长之路;借助成熟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学校现承担国家、省、市三级教科研课题四个。2007年5月,我校申报的《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批准立项,近一年来,我校开展了课题的实验工作和一些理论上的探索。现就课题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若干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验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不仅要求把学校建成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求学校成为校长、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还要求学校成为家长参与教育教学与相互学习促进的地方。学校学习共同体有四大内涵。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支撑。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使教师承诺共同的理念与目标,并承担责任、相互支持、共享经验、协同学习的组织。

但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组织与团体,而是以教育教学中问题为背景,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由学校组织起来(有时也可以是经学校认可的自发组织)的形式多样而又灵活的教师学习群体。例如,我校就有各种非正式组织结构性质的专业学习团体。例如,教学改革团体(公开课、优秀教师工作室)、课题研究团体(各课题组)、在线学习团体(学校网站、个人博客)、问题研究团体(专题研讨会)等。

1.建设多样性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极为重视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认为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校就把这两大活动作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最基本构件。

⑴“公开教学”共同体。一年两度的青年教师公开教学活动,已成为我校的定例。本学年以来,校级公开教学开课教师80人次,全校听课2100人次;集备组活动80场,教研组评课30场,校级评课总结4场。青年教师在老教师和年青伙伴的指导、协作下,围绕着主题(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导—探—评”教学模式、同课异构、情景创设、合作探究、多元评价)进行课题课型选择、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制定、课后反思评议,甚至激烈的争论、甄别与补充,通过备课、试上、试评、改课、再上等过程,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⑵“专题研讨”共同体。专题研讨活动,也是我校本教研的一大特色,而且持恒不衰,颇富成效。2007年“5·18”我校首次市级公开教学活动及同时召开的《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科研论坛》,就受到国家督学、福建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马长冰、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张大展、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郑勇等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此外,我校每学期三场异地召开专题研讨会,也是校本教研的亮丽风景。我校先后在武夷山市、福安市、泰宁县、将乐县、东山县召开过教学工作研讨会、德育工作研讨会、心理教育工作研讨会,每场研讨会均有80人以上相关人员参加,大会发言、小组讨论参与率达百分之百。通过每场专题研讨,教师们对德育、心育、教学所涉及到各方面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有了跨越式的进步。

⑶“培训讲学”共同体。校长是教师学习共同体中“首席学习者”。我校陈雷鸣校长就在“校本培训”中扮演着亦“官”亦“民”的角色,身体力行。仅以本学为例,他在全体教师每周例会上作10场培训讲话。其中“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专题四场,《规范、内涵、发展》、《积极稳妥推进高中新课程,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培训讲话6场。此外,我校德育处、教务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教研室等处室主任每学期也作了关于本部门工作培训讲话2-3场。

尤为可贵的是,我校还为优秀青年教师(占全校青师20%)搭建讲学平台。现已有5位优秀教师向全校青年教师作了讲学,他们用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经历和深沉的积淀,作深入浅出的陈述,与其他青年教师作心与心的交流,激发青年教师探索教育教学的勇气,使青师们对自已的困惑,也有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从而把同行的经验和感知化为已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这一类型共同体的学习,学校每学期发给每位老师一本《学习笔记本》用于教师记录培训、讲学的内容,撰写反思心得,并留作相关讨论会的发言材料。学期结束,该笔记本作为档案材料,存入“教师成长记录袋”备查备用。

2.建设创造性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共同体的形成是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困难与问题的需要,由“校本问题”而形成的学习主题,对教师才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教师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才有用武之地,其创造性才能在学习共同体中得以发挥。

⑴“优师工作室”共同体。为了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人民满意的教师”的精神,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指导、辐射作用,学校启动了“优师工程”,同时成立“优秀教师工作室”,并在学校网站开辟“优秀教师工作室”栏目。这是一个教师优质资源的组合,是一个特别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建立之前,单个教师“散落”在全体教师中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而今,各个教师凝聚的群体,则是“万绿丛中一片红”了。“一点红”与“一片红”,优秀教师所发挥的创造力,当然相去甚远。除了优秀教师自身素养优秀,校本问题挑战之外,荣誉称号的激励,你追我赶的竞争,优胜劣汰的压力,丰厚待遇的激赏,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而这些因素,恰恰就是“优秀教师工作室”这个共同体所特殊造就的。

近年来,许多优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已变为可触可摸的佳绩。两位教师晋升中学一级教师(市批),一位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获全国一等奖;一位政治老师教学论文获全国一等奖,四位语文老师分别获得全国“写作杯”作文比赛指导

一、二等奖;一位老师获省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比赛三等奖;一位音乐老师论文获得省二届艺术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教案获市音乐教育教学系列竞赛活动二等奖;一位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获市级二等奖,课件获得市级教学多媒体课件评比优秀奖;一位政治老师教学论文获市高中组三等奖,三位老师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许多参加校级公开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师,凭着独特的教学设计,生动形象的情景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和灵活多元的课堂评价,屡屡得到同行的充分肯定,本学期又有三名优师的公开课,被推荐到市级参赛。

在全校讲学中,优秀教师奋勇当先。赵文强老师《调控学生的课堂心理环境,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以教学心理学知识为经,以化学课堂教学亲历为纬,编织出富含创造智慧的讲学内容,给参听者以极大启迪。 ⑵“在线学习”共同体。如果说,“优秀教师工作室”学习共同体发挥了优秀教师的创造力,那么我校“在线学习”共同体则让全校全体教师发挥更大的创造智能。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和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教育部明文规定要“推进教育信息化”,这在我校并不是“花瓶”的摆设,而是实用的“利器”。

福州金桥高级中学网站(http://)开通30个频道,涵盖我校全部教研组、集备组和年段组,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各个领域,每天都更新教育教学相关信息、资料、文章。现已上传各类材料两万五千多个。在全省学校有正式网域名的网站综合名次评价中,稳居福建第二名。

多媒体教学常态化,让学生通过校园网进行在线学习,这又是我校的一个亮点。数学教研组《数学追求》网站是全校建立最早、最为闪亮的一个。语文组《高考语文在线总复习》、地理组《高考在线》、历史组《史海拾贝》博客等等,都是老师创造性劳动结晶,都是学生跨越时空采蜜的“花源”。

我校在线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发挥创造力的用武之地,较理想地解决了学生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和教师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在线学习”共同体,已代表着我校现代教学的先进性和创造性.

二、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体会

在近一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应有“五性”:

(1)引领性。学校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就要构建教师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长的专业学习关系,而能促成和支持这一关系形成的至关重要的人物是一校之长。校长的引领作用体现在:

①理念明确。对教师学习的共同体,校长的理念非常明确,这就是将学习的目的直接指向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的需要直接来自于教学中的问题;使教学实践成为学习资源,使教学实践为教师学习提供直接的、生动的案例与素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教学实践。

②校长是“官”。校长应是学习领导者,重视学习的价值,关注学习的需要、创造学习的环境、鼓励学习的发生、支持学习的行动;校长还应是首席学习者,身为士之先,才能带兵打仗。

③校长非“官”。校长应是学习的参与者,应当以“成员”而非“官员”的角色与教师一块学,真正做到共同学习、共同领导。

(2)基础性。促进教师发展,实现教师价值追求,这是教师个人目标。以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振兴学校,为学校教育事做出贡献,这是学校的目标。教师个人之间目标一致,教师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一致,这是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一年来,我校陈雷鸣校长在07年暑期培训会议;开学后的每周教工例会做10场培训讲话,其讲话核心内容,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学校“规范、内涵、发展”三大任务。这一核心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目标,是全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需求。有了这一目标高度的一致,教师才能参与共同学习,才能有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存在;舍此,教师学习共同体,则难以存续。

(3)自觉性。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天职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个性差异极为丰富、极为复杂的群体。基于学生成长,教师每天都要在师德、爱生、敬业、专业等方面勤练内功,形成内驱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基于这种认识,教师才有参与学习共同学习的自觉行为。如果仅是遵从行政命令,附和“捆绑式”的结合,都将是“出工不出力”的应付。

我校数学组上学期8场的讲学活动,以学生实情为案例,以新课程教学法为视角,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为目标,使全组18名数学教师定时、定点参与其中,活动十分红火。

面对今年福建省高考作文的新趋势和来自广大师生的困惑和期盼,参听福州市语文中心组成员、福州八中名师丘实真《08高考作文新动向及其对策》的讲座,就成了语文组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

(4)合作性。教师之间积极依赖,互相寻找专业支持,共同构建一种促进学习与发展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一个教师不仅关注“我的教学”,同时还与他人一起构筑“我们的教学”。

在本学校级青年教师教学中,高

一、高二英语集备组先后开展“Unit3 Reading”、“Unit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同题异构教学研究。“同题异构”紧紧围绕有效课堂教学这一主线,通过“统一集备组选定统一课题-——个人教学设计——集体备课研读教材——同题异构付之实践——课后评议——互动提高”等环节,帮助教师激活教材,打开思路,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习共同体”。“同题异构”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有利于教学与研究的结合,符合深层次教学规律,锻炼了“学习共同体”;“同题异构”用理论诠释实践,用案例解读理论,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了“学习共同体”,“同题异构”借鉴他人的成功案例,创造性的生成自已的案例,有利于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完善了“学习共同体”。

在本学期青年教师优质课公开教学中,广大老师主动前往听课,展开评议,深刻反思。在给开课老师鼓舞、帮助的同时,自己从中吸取有益的养分,有了“你上课,我参与,同受益”的切身感受。

在合作同事关系中,每一位教师既展示了个人魅力,发扬团队精神,又达到优势互补,博采众长之效。

(5)融合性。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人人参与,个个实践,常常研究,时时反思”,人人学会“对话与倾听”。“对话”绝不是单向的意见发表,也不是单纯的相互提意见,而是把个人潜藏在内心的声音和观点加以表达、理解和分享的合作性行为。“倾听”意味着每个教师思想与心理的敞开,是从接纳他人的异质性的经验开始的学习行为。因此,对话与倾听是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最重要的学习行为方式。其实质就是“表达与吸收”,也是作为教师游离或融入学习共同体的分水岭。我校对学习活动的行政“点名”制度,已十分看淡。校长和各类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召集人关注的不是“谁到会”的表象问题,而是“谁发言”、“发何言”,“学到什么”、“怎么学会”等实质性问题。那些自拒门外的旁观者,那些会上心不在焉,散会一走了之的静坐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成员。

我们课题工作还在开展之中,我们的认识和体会还不深刻。以上发言,不当之处,亟盼各位领导、专家、同行指正。谢谢!

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中国未来研究会首席顾问、著名未来学家秦麟征教授对福州金桥高级中学陈雷鸣、陈奕良课题论文《关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验与体会》的点评意见

福州金桥高级中学教师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很有特色,成果显著,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教育部门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望金桥中学在陈雷鸣校长的引领下,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把学校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示范基地。

长沙

http://0731snw.com

5XTO9j1UBZf3

第五篇:基于区域性教研的音乐教师学习共同体

如果说基于学校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对校内资源的整合,那么基于区域性教研的音乐教师学习共同体则是在整合各校本教研资源的基础上,给予学校更多的外力支持,它有利于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的开放。通过教学开放日、展示课、主题讲座和互动式交流等活动,为某一地区的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由于音乐教师相对语、数、英等教师,专业人员偏少,兼职教师多,有些学校仅仅只有

1、2名音乐教师,这就给学校学习共同体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困难。为此,音乐教师则要格外注重校外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使之成为学校学习共同体的必要补充,共同促进音乐教师教学专业的发展。区域性教研直接指向解决本区域带有共性的音乐教学问题,贯彻和落实新课程的各项政策,商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策略。具体来讲就是以调动该区域内音乐教师的课改积极性为前提,以解决区域性教学问题为主要出发点,以提高该区音乐教师专业素养为直接目的,以构建全员参与、合作互动、展现个性、自主他助、民主和谐的教研平台为基本任务的一种学习共同体。案例17:刘宏伟老师和她的“音乐教学工作室”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为了进一步加强名师工程建设,促进全区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建设一支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过硬、专业品质优异的骨干教师队伍,以解决区域性课程实施中面临的难点问题。在经过充分酝踉和准备后,决定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试行“名师工作室”制。名师工作室由特级教师牵头并以他们的名字挂牌命名,挂牌名师必须是师德的榜样、育人的模范、教学的能手、科研的标兵,有带队伍、抓项目、出成果的水平和能力。同时,每个工作室还面向全区招收5-10名素质好、能力强、潜力大、有共同志趣的年轻业务骨干作为研究人员,形成名副其实的名师团队。经过慎重选择后,于2006年9月,首批成立了“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和“陈金才语文教学工作室”。其中“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不仅是福田区第一家音乐教学工作室,它更是全国第一家音乐教学工作室。福田区教育局为了保证工作室工作的顺利开展,每年为工作室划拨专项经费10万元,同时聘请高校音乐专家和专职音乐教育科研人员担任导师,为其提供理论支持和专业保障。在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工作室成员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动音乐教师成长的道路。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开展,“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为本区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积累了丰富、有益的经验,有效地提高了本区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这种基于区域性教研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对其他省、市的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是很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刘宏伟老师是深圳市北环中学的特级音乐教师,当笔者向刘老师问起工作室最初成立的情况时,她非常自豪地说:“这首先得感谢我们教育局的领导,他们在教育上很有前瞻性,很早就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潜能和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区一直都对音乐学科非常重视。在这么多申报的学科中,最后选择成立‘音乐教学工作室’,这既是区领导对我本人的充分信任,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区对音乐教育的高度重视。”由此可见,区教育局对音乐教育事业在思想上的充分肯定和物质上的大力投入,是“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得以顺利开展的最重要因素。 在访谈过程中,刘老师向我介绍了工作室的工作开展情况。成员们均是来自本区高中、初中和小学的一线音乐教师,工作立足于教师们的课堂音乐教学实践。为了促进音乐教师的成长,工作室目前开展的活动主要有:

一、开展“自读”、“替他人读”、“请专家帮我们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学习活动,通过开展读书笔记交流活动让大家分享读书的收获和体会。刘老师认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和鲜明的音乐教育思想,而读书则是最直接的教师成长途径。

二、开展“专家专题讲座”,请全国特级音乐教师或大学教授来工作室讲学和指导,通过专家教学经验的传授和教学知识的学习,加速教师成长的步伐。

三、观摩经典音乐演出活动,提高音乐教师的艺术修养,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四、每周进行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教师们在集体“备课——上课——评课——反思”教学环节中,思想得到交流,经验得到提升,教学得到提高,在互动民主、畅所欲言的研讨氛围中,形成反思和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为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被培养的年轻音乐教师,开心地发现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相对以前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在专家的帮助下,他们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教学中开始注重关注音乐、关注学生、关注问题了。这些可喜的变化体现了工作室存在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当然,由于工作室刚起步不久,尚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刘老师所提到的“教师各自的工作任务很重,无法保证工作室活动的定期开展”、“加入工作室不会减少工作量,导致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等。但可以看到,这种基于区域性教研的音乐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音乐教师教学专业化的发展,因此在“教师专业化”的大背景下,是有其推广意义的。

上一篇:健身俱乐部调查报告下一篇:教师个人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