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共同体发言稿

2023-04-14

在一些重大会议中,参会人员,特别是一个组织的领导往往会进行僵化,而在讲话之前就会精心撰写发言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小组共同体发言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学习小组共同体发言稿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优生学困生共同进步

人有胖瘦,树有高矮。学生也有优差。在教学时,时常发现学优生对知识的掌握很迅速,而学困生却有点困难。为照顾到学困生,当老师重复讲解时,学优生出现了厌烦的情绪,学困生依然对知识的理解仍有困难。下面简谈下自己对这类问题的几点解决策略。

一、充分了解学生,分析个体差异,进行科学分组 一个班的教学工作开展的是否扎实,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教师是否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组织课堂活动的关键。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其心理水平、智力水平、参与竞争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各不相同。教师首先就要科学地分析学生个体信息(性格、智力、行为能力等方面)进行分类。分类的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行为能力;二是智力水平。依据个体信息把学生大致分为四类(提醒:这个信息教师是要保密的):一类态度习惯好、智力也好(20%);二类态度习惯好,智力尚欠(30%);三类智力好、态度习惯尚欠(30%);四类态度习惯差,智力也差(20%)。分类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教师必须实事求是、客观评价学生;发展性原则:教师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全方位分析学。因为个体的发展是动态的,学生的进步和退步频率转换周期的长短不一,因此教师要阶段化地对学生进行分类分析。然后按“优差搭配、好坏兼顾” 的原则把学生(以4—6人为宜)进行分组。我们班54个学生。4人一组,共12组;剩余6个一组。接着教师要组织学生评选组长。组长实行动态管理,教师不做任何要求,由学生根据其作业完成情况、上课表现、考试成绩进行民主推选。民主程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之一,要充分信任学生,学生的民主是世界上最民主的民主,肯定和否定本身并不重要,“进步、提高”是学生个体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我觉得“没有要求”的要求是最好的、最完整的要求。教师最后赋予组长三个权利:一是汇报权利;二是监督权利;三是检查权利。这些权利是被公认的,也是被“民主”肯定的,学生的这种权利也是最神圣的,学生如果拥有了这种权利,还怕他没有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这种权利让优生更自信;让中等生有动力;让差生多羡慕。

二、常给优等生敲警钟,多给差生一点“偏爱”

一般来说,优等生谁都爱,这是无可非议的。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掩盖,但小的缺点如果不克服,也会造成大的隐患。

我曾经教过的一个班的班长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同学,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认真负责,是老师的好帮手。就是因为老师给他的信任太多,他在同学面前非常专横。并且只管别人不管自己,坏习惯还真不少。针对他这种自以为是的表现,我则寓爱于严,通过不同的方式指出他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严厉的批评。经过我的教育,他终于认识到,班干部应当首先管好自己,起好带头作用,只有这样,在同学中间才会有威信,别人才会服管。以后,他改变了自己专横的态度,主动关心别人。老师不在时,他能把班管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常给优生敲警钟,让他们能克服自身的弱点,才能使优生更优。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差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所以我在差生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一些,注入了更多的关心与爱。 差生一般自制力差,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更多。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唐某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家里特别困难,刚进初中时成绩很差,班上女生中她经常是倒数第一。在周记里她常流露出给我们班女生丢脸的念头,不想在我们班呆下去。虽然她在学习上特别用功,但就是效果不明显。再加上她不注重衣着,导致很多同学疏远她。最让我难忘的是在一次主题班会上让她发言的时候,她小心翼翼地对大家说:“各位同学,每次考试我都是最后一名,是我拉了大家的后腿,真不好意思。”说完,她趴在桌上哭了。同学们听了感到十分意外,而我听了后心里也不是滋味,心理受到极大的震动。下来后我找她长谈了两次,了解了她心里的想法,同时解除她的思想障碍。分析学习始终上不去的原因,不是她脑子笨,而是知识掌握得不牢固。让她听课时不要分心,认真完成作业。此后,我对她又采取了特别的方式进行教育,上课多给她一点鼓励的目光,让信任的眼神告诉她老师是喜欢她的。只要她每前进一小步,我就及时地在班会课上表扬。私下我总是对她说:“你进步真大,比老师想象还好。”同时我还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商讨对孩子的教育,让家长与老师很好地配合。后来她已由老师要她学变成了她要学。因为我经常表扬,同学们也改变了对她的看法。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三、以“优”带“差”,激发差生学习兴趣 优生是教学中的一笔重要资源和财富,挖掘这些资源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我们要充分利用优生能量,以“优”带“差”开展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差生学习兴趣。

优生课堂作业速度快、正确率高,利用这个特点在小组内开展“以优带差、小组互助”活动。此活动遵循“松优利优督差帮中间”的原则,课堂作业一般难度不大,优生的课堂作业完全没必要检查他们,他们在往往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规定的时间里,课堂作业不够他们消化,作业完成后,如果剩余时间不充分利用起来,还会促使两个坏结果:一是好的学习习惯渐渐转坏,二是学习兴趣随着空闲时间增多而降低。因此利用好这些课堂富裕资源,会使教师、学生双赢,优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指导他们辅导差生,监督学习态度不太好的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二、三类学生就需要教师抽查他们的作业,问题都出在

二、三类学生身上,发现问题错在什么地方,并针对性地进行解决问题。这样做有四个好处:一是优生资源被充分利用;二是中等生有提高的空间;三是差生有针对性地被辅导;四是减轻了教师劳动强度。

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画龙点睛”的过程。小组讨论的目的就是在认识过程中寻找一种简洁、科学的结论,这个过程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数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在讨论数学问题的时候,中等生多半只会做题,只能“知之”,不能“知之所以然”,优生理解能力强,有“知之所以然”的能力,差生能“知之”就是提高,所以要帮助中等学生“画龙”——“知之”,指导优生“点晴”——“知之所以然”,监督差生参与。讨论过程中要把握三种能力的表现,一是语言组织能力,二是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倾听能力。帮助优生组织语言,促使他可以“点睛”;帮助中等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参与积极性;帮助差生培养倾听能力,差生之所以为差生,主要原因是不会倾听,“倾听”是知识获取的最原始手段,“十聋九哑”的道理足以证明“倾听”的作用。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优生提高了组织能力;二是中等生有了参与的兴趣;三是差生逐渐领悟到“倾听”的快乐。

四、聘“优”督“差”,促进整体进步

利用优生的潜在资源是班组整体进步的能量,挖掘这种能量是教师的责任。教师有责任调控这种资源的分配和受益。我们班以“助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进步是我们共同前进的目标”为班级教学理念,从而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集体共同进步。

显然,教师要把优生的潜在资源分配给差生,那么优生的责任感和助人热情需要教师调动,差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也得好好照顾,我们班以“助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进步是我们共同前进的目标”为理念,开展“聘小老师”、“聘监护人”等活动。

“聘小老师”——把课堂作业完成速度快、正确率高的学生被聘为“小老师”、“小助手”。布置适当难度的课堂作业,并进行现场批改是肯定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但由于时间原因,现场无法批改完所有学生的作业,为了提高学生做课堂作业的兴趣,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按作业完成先后顺序,根据作业完成质量和速度(先后顺序)聘请 “小老师”、“小助手”(以作业难度聘请10~30个为宜)。那些作业做的又快又对的学生被聘为“小老师”、“小助手”,并进行排序(1号“小老师”、2号“小老师”……)。被聘为前5位的“小老师”、“小助手”可以自由行使老师的权力:指导、监督、批改5位以内学生的作业。有些智力好、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差的、不会统筹安排的学生往往比“智力差”但行为能力强的同学作业速度慢,这样往往中差生还先被先聘为“小老师”,我还规定“小老师”的权利的大小是序号大小决定的,这就体现了我前面讲的学生个体是动态的,这种动态的产生就是差生超越中、优生的动力和兴趣源泉。我们班有位同学叫李杰,他行为能力强,智力不太好,但今天就被我聘为“第一小老师”,因为今天他说他懂得了“倾听”的魅力,注意力集中会更快领会老师的意图。我们班还有位同学叫丘宇航,学习态度不太好,但智力很好,课堂作业完成速度快,有一次被聘为1号小老师,高兴地去辅导同学说:“我现在有权利检查你的作业,请你把作业写好。”看着他高兴的样子,那么有成就感,我就提醒他要继续努力学习,争取当一名好老师。

“聘监护人”——家庭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态度好坏的一个重要手段。影响学生作业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部分学生作业质量也是动态的,学生家庭教育、个性特点差异大,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和态度不太好,作业做的就不好,我批改家庭作业时一般情况分好中差三类,好的占40%,差的占20%,差劣作业者一定要做到不放过,我要求他们聘请优秀作业者为自己的“作业监护人”。鼓励优生作业者去当差生的监护人和小老师。现在,我们班每次发课外作业时,同学们争着去应聘差劣作业者的“监护人”。我们班有位同学叫刘炎炎,通过她的作业我发现她不会背乘法口诀。我帮她聘请了邓怡同学做她的“监护人”,监督她背一个星期的乘法口诀,通过这个的活动两个孩子都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也都有了进步。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是优生作业者有了成就感,二是差生作业者有了监督,也有了提高作业质量的保障,三是促进了共同进步、整体发展。

五、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也是最公正无私的。老师要树立好一个完美的形象,就应该公平地对待班上每一个学生。

当你和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时,不仿将差生也叫上;当你和优生们在一起亲切交谈时,也不仿给差生一丝微笑;当你在表扬优生时,不仿也给差生一点鼓励。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心理的呵护和安慰,需要老师的公平对待。他们并不是一块朽木,也并不是什么都差,他们有许多的优点需要我们去发现,他们心里也有一片绿荫,等待着我们去欣赏。在我班,正是因为对每一个同学的公平对待,现已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在学习上你追我赶,有浓郁的学习风气,同学们时时刻刻感受着班集体的温暖,感受着老师的关爱,学习效果相当明显。

在我们的冷眼里有牛顿,我们的教鞭下有爱迪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天天都会有好收获的。

第二篇:共同成长小组策划书

公共管理学院09级“共同成长小组”策划

一、 活动背景:

响应校团委关于共同成长小组创建的要求;团支部职能弱化,支部活动有限,难以满足所有同学的个性发展,不能够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搬入新校区,建设新师大”的需要。

二、活动目的、意义和目标:

1.提高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增强班级凝聚力,丰富大学生活。

2.满足广大同学的个性需要,是同学们全面锻炼自己,提高其综合素质。

3.为广大同学明确目标、自主规划、自主学习提供平台,促进团员青年投身社会实践,成长成才。

三、活动开展:

1.共同成长小组需要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拥有一本共同成长日志,打造一个网上交流平台,并且开展一系列精品活动。

2.班级或学院设立“共同成长小组服务站”,为共同成长小组的成长建设进行指导和服务。

3.“共同成长小组”誓师成立大会(学院举办),学生代表发言,领导讲话。

4.共同成长小组提出学期∕学年规划,定期提交活动成果,申报小组精品活动。

5.。设立“小组活动日”和“小组活动月”,集中指导开展一系列活动。

6.大胆创新。小组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既要“左顾右盼”,又要“瞻前顾后”,坚持既有秩序,又有活力和效率

7.小组活动既可以是内部活动又可以是外部活动,内部活动指小组成员共同开展的活动,外部活动指由小组主持开展的班级活动,甚至是全学院或者与其他学院合作举办的活动。

8.各年级举行小组交流会,互相借鉴经验,共同成长;学院对各个小组的活动进行考核测评,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奖励。

四、活动总结:

第三篇:共同成长小组演讲稿

演讲稿

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二班E-together小组的组长。共同成长小组已经成立快半年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这半年来的感受和经验。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小组吧。

介绍我们这个小组,

(一)、小组目标

我们小组是计算机小组,我们的每一位成员都对C语言,web开发,Photoshop,flash等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的共同目标是:通过在小组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小组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成员的团队精神,了解自己 悦纳自己;接受他人,关爱他人;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二)组长责任

我的责任:引导组员对自己现在的学习状态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引导组员树立学习的信心,找回自信。帮助组员找出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并且引导组员改变这些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使组员能更好的认识大学学习生活,并让其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小组名字E-together

“E”是一个很富有电子气息的字母,是英文单词electron的首字母,也是英文单词eight的首字母,together是一起的意思。E-together的意思就是,我们小组的八个人一起努力,把自己的专业课学好,

经验总结

1、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学问的内在驱动力。法国的巴尔扎克说过这样一句话:问号是开启任何一扇门的钥匙。也就是说:学习任何的东西首先得培养兴趣,作为小组长,我们应该首先培养小组成员的兴趣,没有兴趣,我们小组的每一次活动都可能举办不了。我个人认为,多举办一些比赛性的活动,可能会更加引起成员们的积极性和兴趣。计算机与高科技是离不开的,我们小组有一次活动去的是科技馆,我们一块儿参观了科技馆,看了一些新的科技,在感叹先人的智慧结晶的同时,也引起了小组成员的兴趣。我们小组也有一个方案,就是举办一个有关计算机和我们专业的一次比赛,这个方案我们会在以后进行。我觉得这些活动都会引起小组成员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

2、团结友爱既然作为一个集体,每一个成员都要做到团结友爱,就像我们的小组名字一样together,一起。没有团结团队就不能叫团队。雷锋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由于我们专业的特殊性,每个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所以我认为每一个小组长在实践中不仅要带领小组成员完成各小组的目标,还要培养小组成员的团结性和默契。我们小组的一次活动是去省博物馆参观,由于博物馆里学校比较近,我们是步行去的,在路上我们都是有说有笑的,增强了小组内成员对彼此的了解。在博物馆参观的时候,也都互相讨论,气氛特别融洽,每个人也都很开心。

3、注重实践我们是一个计算机小组,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极强的学科,所以呢,我们应该引导小组成员注重实践,遇到困难大家都应该互相讨论,这样更能是学到的知识更加扎实。我们班的陈老师每周二和周三晚上都会在114辅导晚自习,我就要求我们组的没有选修课的成员都去上晚自习,遇到不会的问题时,也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大家也会在一块儿讨论问题,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小组成员对知识记得更加牢固,也提高了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次期中考试,我们小组的同学考的也都不错,我也挺开心的。

第四篇:大学“优秀共同成长小组”活动总结

践行社会 渐远征程

——河北师范大学“优秀共同成长小组”活动总结

组长:杨阳 副组长:张小吉

成员:刘佳、王哲、张光磊、张校扬、董超飞、张卿

目录

一。小组简介……

3二。成长目标……3

三。成长规划……3

四。成长历程……3

(一)走进社会……

4(二)志愿青春……

5(三)我们在路上……6

五。成长感言……6

六。成长收获……6

七。结束寄语……7

优秀共同成长小组活动总结

小组简介

“践行渐远”成长小组,由2012级化学2班8名同学组成,我们积极以实干提升自我,以奉献成长自我,以征程博识自我。

小组口号:践行社会,渐远征程。

成长目标

1. 实现与社会的初步接触。

2. 使每个成员借小组的力量提高自身能力,激发个人潜能。

成长规划

1、走进社会,通过打工体验生活,认识社会,积累实战经验。

2、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爱心支教等志愿活动,树立有价值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开展有关热点问题的社会调查,加深对社会现状的认知,与时俱进。

4、进行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加深对期待从事职业的了解,制定合理奋斗目标。

5、安排集体出游,增长成员见识,并使成员在团队活动中学会互助。

6、撰写《成长日志》

成长历程

从2012年的11月走近2013年的今天,我们一起见证了“践行渐远”的第一个收获年。我们将成长编辑成册,将感悟典藏于心。这一年我们切合小组成立之初的目标,有了如下平行板块:

一、 走进社会

为实现大家零距离接触社会的目的,满足大家对未来职业了解的需求,我们小组开展了“教师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活动、“走进中国梦”和“践行组—快乐社会行”活动。

1、教师职业生涯人物访谈

关于中学教学,我们小组一起采访了石家庄某高中的生物老师;对于科研和大学教学我们采访了化学学院的曾艳丽老师和邢胜涛老师。老师们对教师职业的感想娓娓道来,真诚动人。在和导师交流的过程里,我们了解了作为一名教师理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良好心态。

2、走进中国梦

走进中国梦,小组成员一起在百年印象聆听了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刘教民关于青春梦的发言,讲座激动人心,大家一致感慨中国梦的实现要从小事开始。之后,组员利用假期时间开展了“中国梦采访”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分组采访各个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包括公司白领、外科医生、银行经理、科研人员、教师、高中学生、司机、售货员、农民工等,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梦。该活动通过“中国大学生在线”网得到了更好的宣传。

3、践行组—快乐社会行

小组成员利用假期和休闲时间在社会不同的岗位充当着快乐打工仔。我们以每周一激励,每月一感想的形式,相互交流在打工过程中的收获。KFC、迪卡侬运动商城、华药集团、校园小商店等等都留有我们曾劳作的身影。身为曙光学子的组员张卿,截至今日个人劳作时间已达300小时。

二、志愿青春

这一年我们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感受付出带来的存在感和喜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累计大一一年我小组共提供志愿者服务时间长达400小时,共计献血量1000cc。

1、讲解类志愿者活动

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了化学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科技馆志愿者活动”和“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讲解”活动。科技馆里,我们热情讲解各种科技小知识,在游客恍然大悟的笑容里我们感受着自我存在的价值;博物馆里,我们为游客讲解河北历史的点点滴滴。

2、爱心家教

方村小学、石家庄八中、华清街小学,组员们参加了各个组织开展的支教类活动,第一次在讲台上感受为人师表的紧张欣喜,孩子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思维也很活跃,积极勇跃地举手告诉老师他们的想法。爱心支教不仅为孩子送去了知识,也为我们未来从业赚取了经验。

3、环保类志愿活动

小组成员积极参加化学学院与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联合开展的志愿者植树活动。大家有的拿铁锹,有的抬树苗,期待石家庄的春天可以多一份美丽;公交楼卫生打扫之旅,大家切实为我们学习的环境奉献了力量。

三、我们在路上

利用假期我们来到了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背包客的日子让我们学会独立地计划路线,安排行程以及提升团队凝聚力。

期间,我们登顶泰山、封龙山、抱犊寨等。上山是疲惫的,也是兴奋的。疲惫是因为山太高,兴奋是因为前方有目标。我们在登顶的过程里感受着相互扶持的力量与温暖。端午节,我们集体来到了邢台乡村,感受农家生活。

成长感言

组长杨阳这样感慨我们的一年:“今天的生活跟昨天相比起来并没有什么区别,还是那样平淡,只是有些人来了又走了,有些事发生了又过去了,有些人变的沉默了,有些人变的活泼了,也就仅此而已,只希望我们大家在未来不会迷失自己坚守的方向。”

从懵懂到成熟,稚嫩在不断的经历中收敛,而我们将其定义为成长。岁月点滴积淀的是潜能,我们借由小组鼓励和团队合作的力量见证着自己的成长。每一次突破自我的别样经历都将或多或少地带给我们一些对生活的别样认知。这一年匆匆而去,但逝去的不仅仅是时间,增长的不仅仅是年龄,经历的不仅仅是痛苦,我们收获的也不仅仅是经验,在一次次的亲身实践中,我们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的心智不断提高,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将其完善,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提升,这种提升是内在的,具有厚积薄发的功能。

成长收获

一个春秋收获一季的硕果:总结这一学年我们小组共支出志愿者服务时间长达400小时、献血量达1000cc,共获荣誉28项,其中团队参与荣誉8项,个人荣誉20项,计算机一级通过率100%,专业奖学金获得率50%,校优干、校三好、院三好获得率50%,其中含专业一等1人、专业三等3人、校级三好生1人、校级优秀干部1人、校级优秀共青团干部1人、校级优秀共团员3人、校级优秀志愿者等等。

结束寄语

人生似船,梦想如帆。愿我们小组成员能够相亲相爱、互相学习、交流以便共同提高。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够在大学生活里继续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积累与教学有关的经验,开阔眼界,丰富生活,在成长路上越走越远,从而实现我们每个人的中国梦。加油吧,少年!!!

第五篇:导师小组:师生共同拥有的家园

本报记者 叶莎莎

长期以来,在大学教育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现象。一方面,专职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上完课就走,学生平时很难见到他们;另一方面,学生们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又急需要教师的全面指引,而辅导员并不能够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从上学期起,西南财经大学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了导师小组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育人和专业辅导上的优势,密切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初步构建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教育新模式。

1、导师小组“导”什么

2005年9月,为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作用,“导向、导学和导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搭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平台,西南财经大学启动了导师小组制度,引起广泛关注。

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的诞生

有一个很久以前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故事。

1918年的一天,傅斯年和罗家伦来到了大学者胡适的家,与他探讨“文学革命的种种主张”。刚开始时,两个学生还“客客气气地向胡教授请教”,后来熟悉了,师生之间的讨论变得“最肆无忌惮”,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这种自由的讨论和平等的对话,给当时的傅斯年等人带来极大的影响。这以后,他们与胡适保持了终生的友谊。

“早年的导师和学生是一种十分亲密的关系。那时候的教育方式是聊天式的教育,老师和学生海阔天空地乱谈,谈人生的各个方面。”某种程度上,学生多半对导师有一种精神依赖。

事实上,学生需要的不止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教授,更需要教师以学术精神和人格力量与学生进行更广泛、深入的交流,在思想、学习、生活、职业规划、个性发展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封希德教授认为,目前辅导员制度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们的多种需求。

在西南财经大学的调查中,一些数字引起了学校的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总体情况满意的仅占3.93%,有45.1%的同学表示不满意,对专业情况不了解的占43.51%,对考研和就业表示迷惑的占64.71%。学校发现,本科生在学科专业情况、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都非常渴求得到专业课教师的指引,学生们在希望得到的帮助中,罗列了“考研及就业指导(53.93%),学科前沿及发展动态介绍(31.38%),掌握好的学习方法(54.91%),如何进行人际交往(41.18%)”等内容,而这些内容辅导员往往难以满足。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创新。要不断深化育人意识,自觉坚持育人在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把育人有机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在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封希德教授的这番话为全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5年9月,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总结归纳试行的双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经验基础上,一项名为“导师小组”的制度开始在全校推广实施,一百余个导师小组担起了近一万二千名本科生、四千余名硕、博研究生的指导任务。

“导向、导学还要导心”

教书育人,学业指导,从理论上讲,凡是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大学老师都应该是导师。

在西南财经大学,“导师小组”这个颇具权威的称呼有了新的诠释。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王裕国认为:“导师小组要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政治思想、专业发展、学习方法、择业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要关心和指导学生的思想进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思想,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导师小组要不定期地与所指导学生的辅导员进行沟通,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辅导,解决其实际问题。”

由5-10名不同专业教师组成的导师小组,打破了原来导师或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一对多”的格局,采用“多对一”的导师团队形式,按照“专业交叉、专兼搭配、功能互补”的原则,适当考虑到不同课程、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相互整合,建立起了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高素质指导教师团队,在总体上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党委书记封希德认为,辅导员侧重于对班级日常事务和学生生活进行管理,职责重点在“管”;导师小组则是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进行全方位指导。导师小组制与辅导员制不是重叠也不是替代,而是构建专业教师与政工辅导员“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育人新机制,变辅导员的“一对多”为“多对一”,形成合力,全方位对学生产生引导作用,使“1+1”远大于2。

“要导向、导学还要导心。”王裕国教授认为,导师小组制与研究生导师制最大的不同在于,研究生导师制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而导师小组制更强调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既要作“经师”更要作“人师”。

“导”学生也“导”老师

导师小组是一个“导师梯队”,除了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还包括教授和副教授所教的硕、博士研究生,这种组织结构使得导师小组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本科生导师制度。

进入导师小组的研究生,一方面弥补了导师们精力不足的现实困境,使本科生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本、硕、博学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拓宽了交流的层次。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郑景骥教授认为,“一个导师带三个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这种设置打破了高等教育本、硕、博之间教育相对封闭的窘境。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生交融,营造出了一个新的适合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

在有意识地按职称结构建立的导师小组团队中,老教授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方向、研究课题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和帮助,并采取小组内听课、观摩等方式,对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提出评价意见,以加速他们的成长,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导师小组还形成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科研团队。学校鼓励导师小组联合搞科研,以项目的方式建立兴趣小组、课题小组,吸引博、硕、本的学生加入科研团队,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让学生尽早开始系统、科学、规范地参与科学研究。同时,打破过去教研室(组)划分的导师小组,也为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和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交流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集教学、科研和育人为一体的导师制扩大了“师傅带徒弟”的功能,它“导”的不仅仅是学生,而且青年教师也从中受益。

“教书育人”的长效机制

为完善导师小组工作保障机制,学校制定了《导师小组制度暂行办法》,对导师的聘任、组建、工作考核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导师小组职责分明、任务明确、考核有据。

各院系则根据学校的《导师小组制度暂行办法》制定相应的办法与细则,对导师小组的组织领导、组织形式、工作职责及考核等作了专门的规定,确保导师小组有章可循。例如,挑选政治思想素质良好、事业心与责任感强、学识丰富、治学严谨的专业骨干组建了导师小组;各院系院长、主任分别与各导师小组组长签订了导师小组目标责任书;导师小组的考核采取导师自评、学生评议、学校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学校考核由学工部会同教务处、研究生部和院系进行。

除了制度上的保证,学校还按照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每生每年100元、硕士生每生每年150元、博士生每生每年200元的标准,专门为导师小组拨出专款,按年初拨付60%,年末考核合格拨付40%的方式直接划拨到教师所在院系,由导师小组掌握,为导师小组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然而,导师小组制终究是一个新事物,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新问题随即而生。专业课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任务本来就重,如何在不减少原工作量的情况下做好导师小组工作?学生对导师小组制认识上存在偏差,积极主动性如何进一步增强?两个校区存在空间距离,如何加强联系,设立专门辅导室,使学生能时刻感受到导师就在身边?如何量化考核工作成果„„尽管如此,着眼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的导师小组制还是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肯定和支持,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2、让温暖和感动陪伴着学生

凝聚着学校良苦用心的导师小组制度在推行之初,遭遇过种种质疑。

由于每个小组需要指导的学生比较多,而老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一时间难以兼顾,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担心这项制度可能会流于形式。然而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师生双方都在导师小组制度中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感觉。

“老师真够哥们!”

“导师对学生的短信即回、E-mail当晚必回。”在西南财经大学,这已经不止是一条成文的规定,而且自然地演变成师生之间一种很亲密的交流方式。

“同学们用的大部分都是‘动感地带’的手机卡,喜欢发短消息,节省话费。”让2004级保险专业的程鹏甚为感动的是,其所在的导师小组秘书刘科除了向同学们公布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为了方便与同学们交流,还专门更换了一张“动感地带”的手机卡。“这下交流就更方便了!”

活动在缩短师生距离、增进相互了解的同时,践行并检验着师生之间的诚信与守约,架起了心灵的桥梁。“老师够哥儿们!”在多次的导师小组活动后,一位学生用手机短信向导师这样表达了他的谢意。

在导师小组活动中,导师会针对一些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开出一些应对尴尬和不快的生活良方,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感受到了来自学校的关怀,学生们的归属感不断增强。2005级信管专业的李转转这样描述中秋节和导师的见面会:“秋日里时有的伤感触到了我们恋家的情怀,那么清晰、那么深刻。但就在今晚,亲切而温馨的导师交流会,导师们幽默、真诚的发言,同学们的笑声一下子让我真切地感到,虽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环顾我左右,胜似在故乡’。这是一个师生交流会,但更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与亲人相认、相识、相知的感情交流会。这种家庭般的温暖留在心里,暖暖的。”

成长中的“灯塔”

大学教育中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现象并不鲜见,导师小组制度则提供了一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制度条件。这种以社会现实为基础、学生发展为主题的新型教育方式,具有更多的启发式或自助式素质教育因素。专业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成长设计,增强了育人的实效性及专业含量,使学生在学业发展、职业规划等方面有了明确的方向,减少了成长中的盲目性,学生说:“感觉是航行中有了灯塔”。

一位学生在给导师的邮件中这样写道:“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来到财大已经一年了,对于什么是大学都不是很清楚。与老师和学长的隔离使我们无法接触到先进的大学理念。然而,庆幸的是学校开展了这样的交流活动(推行导师小组制),为我们和老师、学长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我们能够获得老师的指点,明确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目标。”

在“创业计划大赛中”,2004级保险专业的学生李鑫更是充分体会到导师小组的好处:“导师不仅为我们提供学习和科研上的帮助,还依托导师小组的力量,联系导师所辅导的研究生学长们,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指导,尤其是我们所需要的其他专业知识。研究生学长们什么专业背景的都有,这真是个资源宝库!”

从长期专职教学角度审视导师小组的集中活动,财政税务学院的张明教授认为,导师小组制度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工具理性有余而人文关怀不足,尤其是对作为“人”的学生所面临的与专业学习有关的发展问题,呈现一定的“专业冷漠”或“教育冷漠”状况,有利于建立一种具有专业人文关怀的“热”或“鲜活”的教育模式。

“我很愿意认真帮助大家”

导师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出现,起到了一种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作用,它有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促进,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这是一个与学生交流,与其他教师交流的良机,可以促进专职教师认识了解学生,改进专业教学。”在第一次导师小组活动后,张明教授就决定将承担的专业课程主要转变为案例作业和专题讨论,淡化个人讲授。他认为,导师小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学拓展到课外,开辟了课外的团队行动或作业型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专职教师上课本本教学、下课走人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单调性。

在导师小组活动中,一些针对学生所关心的大学生涯规划、兴趣与能力培养等问题开设的相关讲座,由导师们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现身说法”,受到学生的热烈追捧。

在摸清了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具体需求后,公共管理学院老师侯荔江利用专业知识整理出“西南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实证分析与思考”的报告,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侯荔江说:“事实证明,充分调研后的指导工作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现在,每一次导师见面活动,仿佛是一个欢乐的节日。许多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走到同学中间,征询意见、交换联系方式,与同学交流具体的工作想法。经济学院郑景骥教授说:“我很高兴一起参加活动,很愿意认真帮助大家!”朴实无华的话语里传递出一位老教授的决心和庄重承诺,也道出了导师们的心声!

3、请让我来帮助你

5-10名教师组成的导师小组,指导25-35名学生,什么样的方式最有效?在西南财经大学,导师小组工作方式也在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中。

报告座谈QQ短信齐上阵

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形式。导师小组经常性地与所指导的各种层次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集体教育活动,如座谈讨论、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并不定期地与所指导学生所在班级的辅导员进行沟通,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排解学生在思想、学习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导师还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谈心、短信、电话、QQ、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辅导和个别辅导。

深入社会实际、深入学生,发掘有针对性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是导师小组制的生命力所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导师小组的指导内容上存在差异,帮助大一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指导大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大三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为大四学生提供就业服务、考研指导、毕业论文写作等指导;夯实研究生的理论基础,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明确定位,有重点地开展主题性教育是导师小组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鼓励创新注重实效

与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按照“注重宏观指导,不在具体细则上多做规定,鼓励院系结合自身特点,多探索、多创新”的思路,在导师小组制建立过程中,许多创新方法不断涌现,各具特色的导师组构成,新颖独特的导师工作载体,为导师小组制度增加了新的内容。

公共管理学院按照“专兼交叉、专兼搭配、功能互补”的原则组建的导师小组,除了本专业教师,还外聘教授、专家以及学校机关优秀的政工干部;工商管理学院建立了导师小组网上指导平台,在学院主页开设导师小组指导系统;财税学院以导师小组组长名字命名该小组,增强老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保险学院实行导师小组秘书制,在集体活动前疏理出同学们关心的问题提交导师,并及时地将导师意见反馈给同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按导师研究领域,建立起若干兴趣小组;金融学院在小组内设读书会、在导师引导下多读书,读好书;法学院、经济学院等鼓励导师组成员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在科研方面合作,将导师组建成一个科研团队;工商管理学院定期召开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例会,搜集整理对导师小组的工作意见和建议,每周向全院教师通报,编印“导师小组工作简报”发到各导师组和各班供交流。

【案例】财政税务学院程谦导师小组第三分组第1次活动日志

时间:2005.11.2周三晚7:00 ̄9:30地点:明德楼109教室参加人:导师1人,硕研3人,本科03级14人(4人因联系问题缺席)。

活动内容:讨论大学后两年的学习目标与行动活动形式:每人发言+穿插讨论针对财政税务专业学习与今后就业选择面临的问题,小组以务实态度在结合社会实际和个人素质与偏好的基础上,展开了较为广泛、深入和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内容和初步结果归纳整理如下:

一、学习目标问题。与高中学习目标单一地针对考大学相比,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目标由于缺乏唯一性而呈现一定的模糊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因已跨过人生第一道坎,心理和生理客观上需要一定松缓。二是人生进入新的起点,面临着新一轮的多种选择,目标缺乏唯一性而变得模糊。三是随年龄增加,社会阅历开始积累,生活学习逐渐多元化,影响了目标的明确性。

二、跨专业就业问题。财政专业学生的专业对口问题由来已久,就业竞争压力较大,一些同学对专业有抱怨,但同时大家也认识到,跨专业就业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现象。

三、针对问题的措施:

1、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基本学习目标为考研、考“证”和掌握一门外语。考研需投入基础课和相关理论学习,就业则需结合专业课学习进行相应的执业资格证考取,并在国际化趋势下应掌握一门外语。

2、由于知识与理论积累不够,大家认为,进入“大三”学习,明显感觉理解力、分析力、应用力等,在连贯性、一致性和普遍联系等方面,适应不了学习的要求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必须加强理论及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品质和综合素质。

3、就业竞争是当前社会的基本现实。大家一致认为,没必要“困惑”,应以积极平和的态度应对之,全身心投入学习和锻炼。

四、确立本导师小组的联系方式和活动内容,以及师生间、同学间的学习、就业信息及生活互助制度。

五、对缺席同学,学生组长和导师分别另行补上本次活动内容。

【链接】循循善诱 助你一程

——节选自“经济信息工程学院导师小组活动扫描”

我们总是一味地哀叹甚至埋怨大学能给我们的东西太少,专业能给我们的东西太少,老师能给我们的东西太少

„„但是,我们何尝扪心自问过:自己到底付出了多少?有些人看书为了应付考试,上课为了打发时间,“学习”是因为一种习惯--我们活在一种习惯中,今天这样活着是因为昨天这样活着,昨天这样活着是因为前天这样活着--却从来没有意识到时光和青春就在这“习惯”中悄无声息地溜走了,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究竟掌握了什么,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一天会后悔,没有意识到自己真的应该为将来做点什么了。

何福良老师说,他有一个现已颇有业绩学生,当年曾深更半夜打电话到他家里,就因为想请教一段看不懂的程序;一个外专业的学生天天都去听他的课,认真看书,现在已成为计算机行业的高手„„试问我们当中还有几个对专业对学习如此执著、如此付出的同学?辉煌的背后永远都是心血和汗水,一分耕耘不一定有一分的收获,但是如果没有耕耘那就绝对不可能有收获!

一些同学不看好自己的专业而一味地去羡慕金融、会计等专业。何福良老师说,学计算机的学生有绝对独特的优势,只要专攻某一方面而身怀一技之长,不怕没有前途和未来。只要掌握好一门计算机语言加一种工具,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走遍天下都不怕!

确定了自己要学什么,就应该自主地花精力、下苦功去学,否则的话根本无法与其他专业的人竞争,到头来丢了西瓜,也捡不到芝麻。现在所学的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网络、信息组织等等专业课程,现阶段看起来似乎都用不上,但是正是这些基础的专业课程,为我们将来从事的工作打造了一把钥匙,铺垫了一条道路。只有把基础的知识掌握好,才能在将来谋职、从业的时候迅速上手,快速掌握直接的从业本领。

上一篇:小学运动会校长讲话稿下一篇:学校运动会日记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