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外论文范文

2022-05-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大学生课外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为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颁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其次运用调查法、问卷法、文献资料法等进行调研,分析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指导策略,以强化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使其树立终身锻炼的体育观念。

第一篇:大学生课外论文范文

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建议

摘 要: 本文以江苏大学本科生为抽样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多函数比较法,对当代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做了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总体上不容乐观,其中阅读意识不强、阅读热情不高、阅读时间偏少、频率下降、读物的类型结构不合理等是主要问题;阅读受到以网络等新兴媒质为载体的消遣娱乐文化的强烈冲击,经典特别是文学经典的阅读情结逐步淡化。本文通过从阅读上巩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具体措施的探讨,力图为美丽校园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 课外阅读 美丽校园

目前,各高校正积极响应党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号召,将美丽校园纳入大学的重要内涵和长期建设规划,力图以“美丽校园”为抓手为“美丽中国”增绿添彩。“美丽校园”不仅仅表现为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园氛围等外在之美,更需要校园主体特别是大学生的内在美来支撑。一所缺乏内在美的大学就像无花之春,无雨之夏,无果之秋。大学创造内在美的渠道很多,阅读对于涵养大学生的内在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卡尔维诺所说:“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例: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变。社会结构的重组、经济关系的变革、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思潮的涌入、信息爆炸等带来的价值多元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塑他们的心智。由于大学生的区分能力、自我净化能力和调整能力尚在形成中,因此某些学生易受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以致“有知识缺文化、有欲望缺理想、有目标缺信仰”。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不应只是专职教师的责任,而是整个大学的职责所在。阅读经典无疑是开展以上教育的一种开放灵活的隐性教育资源,润物无声又直达心田。中央电视台“我爱阅读”的公益宣传片就曾说:“阅读,是要让真正的阳光住进心里。”“阅读让内心强大,敢于面对勇敢面对抉择与挑战”。为更好地发挥文学经典在大学生心灵滋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只须首先对大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分析。

一、阅读渠道多元化,阅读性消费趋降

今天大学生的阅读渠道大大拓宽了,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和图书馆这样价廉甚至免费的途径获取阅读,二者所占比例都在半数左右。从图1可以看出:通过书店和报刊亭获取阅读的人成为“非主流”,前者占29.37%,后者占17.06%。书店这样需要较大阅读代价的途径呈持续缩减趋势。以年级为单位,可以发现大一学生有45.71%的人通过在书店购买书籍阅读,而大二、大三、大四则降至30%、20.49%、19.74%,年级高,购买书籍的愿望反而低。不少同学坦诚,即使去书店购书,一般也是参考书、样卷等学习资料,而非通识性读物。

图1 大学生获得阅读的渠道

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支付意愿趋弱。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随着年级增长,父母对于子女的生活费的限制往往趋于宽松,大学生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却呈上升之势,这就进一步意味着阅读支出在大学生全部消费中的相对“缩水”。调查过程中,不少大学生承认大部分生活费花在服装饮食方面,购书的开支基本不在考虑范围。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大学图书馆藏书的丰富和借阅的便捷。以江苏大学图书馆为例。它是一座综合性高校图书馆,现拥有校本部馆和梦溪、北固、中山校区馆,以及人文、外语、工商、艺术学院资料室。馆舍总面积31000平方米,截至2010年7月,中外文纸质图书260万多册,电子图书近100万多册,中外文纸质报刊3600多种,电子报刊37000多种,全文数据库34个,二次文献数据库15个,包括各种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各类权威的专业学会出版物全文数据库,还有“古籍数据库”、“车辆工程特色文献数据库”、“江大文库”等自建数据库[2]。此外,该图书馆还拥有良好的网络环境、信息基础环境及数字化资源,可为读者提供多层面、多方位的文献阅读和信息服务。

第二,网络平台和电子图书的低成本和高便捷度影响了纸质图书的阅读和购买。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他们的成长过程适逢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席卷中国,通过网络就可以方便地阅读。特别是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阅读。2014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56亿,超过全国互联网普及率45.8%的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21亿,截至2013年底,青少年网民使用手机、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三种上网设备的比例分别为86.3%、71.2%和51.2%。手机是青少年上网使用最多的设备且使用热度持续上升[3]。虽然此次报告并未统计青少年网络阅读现状,但根据2010年的报告,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文学上的使用率就已达到48.1%[4]。电子书较之纸质书,极大地打破了时空限制,并使阅读成本大幅下降。网络上有海量可供免费下载的电子书,即使需要付费,其价格也远远低于纸质书。市场上十几、几十块钱的纸质书,电子书只要几块甚至几角钱。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选择便捷价廉的电子书就不足为奇了。

不容忽视的是,低廉的阅读成本并没有提升课外阅读在大学生空暇生活中的地位,阅读渠道的便捷化未改善大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一些实质性问题。比如,手机上网的碎片化特征导致课外阅读的随意性和不系统性,较之传统的纸质阅读,大大降低了经典阅读中的精神享受感。

二、课外阅读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资源的丰富,网络的突飞猛进及电子产品的普及,当今大学生拥有充裕的物质条件进行社交、社团和娱乐、购物等活动。大学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作为净化灵魂、让内心强大的阅读却逐渐被边缘化,“没有时间”是相当普遍的理由。在此次调查中,有54.64%的学生认为可供阅读的时间不足,虽然随着年级增长,认为时间充足的学生数比例略有上升,但最高也只有58.20%,见图2。

图2 阅读时间是否充足

在“是什么占用了你的阅读时间(可以多选)”的调查中,认为专业学习占用了课外阅读时间的比例占55.51%,位居首位,在医学、经济和一些理工类专业持这种认识的学生比例更是达到69%。有52.27%的同学认为是观看各种网络视频,只比花在专业课程学习上的时间低不到3个百分点,位居第二。认为参加社团活动占用阅读时间的同学有36.78%,其次是玩网络游戏,占21.81%,逛街网购虽居末位,但也有15.51%的比例。

图3 是什么占用了阅读时间(多选题)

即使阅读时间少一些,但只要坚持不懈,最终就会有不少收获,然而调查发现,有连续或坚持性阅读习惯的学生也是极少数。71.9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频率在下降,且年级越高,下降幅度越大,如图4所示。在关于导致阅读频率下降的因素中,有49.68%的学生选择了娱乐消遣活动。

图4 阅读频率变化

大学生本应就以学业为重,专业课程学习占据大部分课外时间属情理之中,但扣除专业学习时间之后,大学生仍有相对充足的课外时间。据上海理工大学团委的一项调查,大学生课业时间在学习日和休息日分别平均花费6.46和3.56小时,生理需要时间均值分别为9.72和10.87小时,劳动时间均值分别为1.35和1.48小时,空暇时间均值分别为6.47和8.09小时(占学习日时间的27%和休息日时间的33.7%)[3]。另一项关于广州大学城大学生空暇时间的调查表明60.37%的大学生每天拥有至少3小时的空暇时间[6],以上空暇时间是扣除了所有因学业而支出的时间,由此可以认定大学生拥有的空暇时间还是相对充裕的。

既然有相对充裕的空暇时间,为何大学生仍感觉课外阅读时间不够呢?这首先有客观因素的影响,较为突出的是社团活动。调查中平均有36.78%的学生认为阅读时间被它们挤占了。但这一比例在不同年级中并不平衡,大一学生为62.86%,大二接近50%,大三大四却仅为17.21%和9.21%。其原因在于很多大三大四的学生在经历了大一大二时期对社团、学会的好奇、跟风和“疲倦”后退出了,而留下来的少数人已大多成为领导者和管理者,所以大一大二学生就成为各团、会的主力构成。再加上一些团、很多具体执行的事务都交给了低年级学生,从而导致他们选择该项的比例偏高。

即便如此,大学生仍然有不少空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问题的根本和实质并不在于阅读时间是否宽裕,而是出在学生主观的阅读意识和阅读情结上。

三、是什么冲淡了天子骄子的阅读意识与情结

喜欢做的事情,即便没有整块的时间,也可以像鲁迅先生讲的那样从空闲时间里像挤海绵一样挤出来。可是,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实情境却是,一方面,有一些学生在“闲得疼”中将大把的空闲时间打发给空虚性的玩乐,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确实在挤时间,甚至分秒必争,但挤出的时间全都花在了考研、考公务员,课外兼职赚钱、逛街购物,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和种种“应酬”上,唯独没有一点空闲施舍给课外阅读。

在“娱乐至死”的娱乐消费年代,一些大学生对于课外经典阅读的兴趣大多被网络消遣和娱乐给冲淡和稀释了。一些受访学生坦陈,课余时间,他们都在追韩剧(如《爱在哈弗》、《来自星星的你》)、美剧(《越狱》、《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等)和好莱坞大片,甚至泰国剧也在追捧之列。另外,他们也是大量国内青春偶像剧(如《爱情公寓》等)、微电影和遍地开花的“全民娱乐”节目(如《非诚勿扰》、《快乐大本营》、《爸爸去哪儿》等)和恶搞八卦类节目(如《屌丝男士》等)受众的急先锋和绝对主体。一些学生熬夜上网玩手机,既影响了白天正常的学习,又对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

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和消费方式便捷化(特别是网络消费的强势崛起)的强大影响,某些大学生日益成为物质享乐主义的主力军之一,他们是各种品牌的铁杆粉丝,如智能手机中的“果(苹果)粉”、“星(三星)粉”,花诸多时间研究如何消费、如何秒杀心仪的“宝贝”。甚至在课堂上,上网淘宝、看电影、刷微博、刷人人、刷贴吧的同学也不在少数。今天,某些大学生要么忙得不亦乐乎中,要么闲成宅男宅女,但不论“忙”还是“闲”,阅读大都被“放逐了”。

上述情况的出现,部分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在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出现心浮气躁、拜金主义症状,再加上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压力,使得“读书无用论”(这里的“书”是指通识类,不包括“谋职”类)在部分大学生中仍颇有市场,导致他们阅读意识不强,阅读热情不高。因此,社会环境是造成部分学生逃避阅读、沉迷娱乐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的主观认识是另一个关键因素。有14.47%的同学认为经典文学对他们而言没有积极影响。其中工科学生的这一比例高达25%,大三男生的比例也达到24.44%。颇有些讽刺意味的是,57.02%的同学认为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发时间而非充实提高自己,比例最高的大二达到60%。可见,大学生对阅读作用的认识不足,阅读态度冷淡。诚然,客观条件对课外阅读确实产生很大影响,但内心缺少对阅读的渴望才是问题根源。没有这种渴望,即使身边毫无诱惑,阅读也不会深入人心。学生阅读情结的严重流失,同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对课外通识读物如饥似渴的阅读形成鲜明对照。

四、阅读的性别之别

网络对男生的阅读影响更大。在阅读时间方面,40.24%的男生认为网络游戏挤占了其阅读时间,位居影响因素第三。女生的这一比例仅有11.22%,位居影响因素倒数第一,与男生形成鲜明对比。网络信息时代,较之男生而偏于内敛的女生在适应这样一个时代时似乎稍慢。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热衷于追求刺激的男生在融入网络时代的同时也常常改变了对阅读媒介的选择。图5显示,56.80%的男生通过网络进行阅读,而女生只有42.86%。54.08%的女生仍青睐传统纸质书籍,而55.62%的男生偏好电子书。

图5 阅读媒介的差异

在读物类型的选择上,女生的感性和男生的理性也在细微处体现出来,在女生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报纸杂志、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而男生中则是中国现代文学、报纸杂志、新闻刊物。较为休闲的报纸杂志、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的感性与新闻刊物的理性区分还是很明显的。但从整体来看报纸杂志、网络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等休闲类读物占据了读物类型的半壁江山。此外,从图6中可以清楚地发现,除了专业读物外,女生对各类型读物的热情都略高于男生,特别是“言情小说”更是高出一倍。

图6 读物类型及阅读偏好的男女差异

偏于感性的女生更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图7显示,39.12%的女生认为身边阅读氛围冷淡是导致阅读频率下降的原因,大二女生甚至达到58.33%,而男生仅有28.40%。但面对新鲜和海量的娱乐消遣诱惑,男生的抵抗力又似乎不如女生,58.58%的男生认为娱乐消遣导致阅读频率下降,而女生则为44.56%。

图7 导致阅读频率下降原因的差异

五、阅读偏好的差异

对读物类型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偏好,对之加以分析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当前精神状态。本研究为调查对象提供了西方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西方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新闻、明星八卦、杂志、专业读物、网络小说、言情小说10类,并允许多选。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最主要的课外读物类型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报纸杂志,分别为51.97%和50.11%,新闻刊物、网络小说及中国古典文学则减至35%以下,从西方现代文学开始跌破25%,最低的专业性读物只有18.14%。有意思的是,在上文关于“是什么占用了你的阅读时间”的调查(图3)中,认为专业学习占用了课外阅读时间的学生最多(55.51%),但在此处关于“课外的主要读物类型”调查中,专业性学习读物却是大学生阅读最少的,学生在两次调查中答案的矛盾性更进一步验证了认为专业学习挤占了课外阅读时间只是一些大学生的借口而已。

图8 课外的主要读物类型

在十个选项中,西方古典和现代文学并未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阅读对象,而是分别排在倒数第五(25.05%)和倒数第三(20.95%)的位置,远远低于中国现代文学(50.11%)和中国古典文学(33.91%)。不难看出,读物的中西分化明显,西方作品处于劣势,这与全球化趋势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现状并不相符。其中,中国的翻译危机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优秀的西方作品想要在中国得到认可,需要的不仅仅是它原有的精彩故事情节,更需要译者精湛的翻译技术,深厚的文字功底,其价值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目前中国的翻译事业形势却不容乐观。早在1994年,季羡林先生就以《翻译的危机》为题撰文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的翻译存在危机,但多年过去,这种危机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善。特别是“高端翻译面临一将难求的窘境,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翻译作品泛滥。原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列举说,霍金著《时间简史》(插图本)‘经专家对照后,差错率至少达万分之十’,更有甚者,《骑兵军日记》‘每页错译高达两位数’,‘6月3日的日记,1500字中就有16处错译’。《杰克·韦尔奇自传》38.5万字中,全错780多处,与原意有距离的千余处”[7]。诸类状况导致中国市场上西方经典作品质量不高,对于对文献可读性要求极其苛刻的大今日学生而言,让其在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中占有一席之地比较困难。

六、总结与建议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3份。从多角度对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总体上不容乐观,其中阅读意识不强、阅读热情不高、阅读时间偏少、频率下降、读物的类型结构不合理等是主要问题;阅读受到以网络等新兴媒质为载体的消遣娱乐文化的强烈冲击,经典特别是文学经典的阅读情结逐步淡化,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精神空虚、信仰危机的重要原因。对此大学应采取治本之策,为切实加强大学的精神文明和美丽校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营造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我国大学教育的重心发生了一些偏移,即过于强调成才,相对忽视成人,过度实施智育,相对缺失德育,过于看重经济效益和市场需要,相对弱化社会效益和人自身的发展需要。总之,人之作为手段的教育相对压抑了人之作为目的的教育。但是,浇树浇根,育人育心,大学经义在育人。阅读是立德树人的一个简洁、高效而又灵活的方式,因而高校应重视大学生课外阅读问题,加大对此工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目前,在江苏省一些高校,特别是一些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如东南大学、江苏大学等,已在此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它们每年举办形式和主题不同的“读书节”,定期开办读书沙龙,开展阅读心得比赛和各种辩论赛(如关于“读书无用论”)等多种形式营造阅读氛围,提升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举办“人文大讲堂”邀请人文社科类学科和专业的大师学者与学生面对面,重温经典,探秘人生,放飞心灵,取得了积极效果。此外,高校图书馆在引入外国经典的译本时应严格筛选,防止粗制滥造的译本影响大学生对阅读西方经典的热情。还应摒除只把翻译当做学外文的一种附属,似乎学了外文就自然会翻译的教育理念,培养更多负责任、高质量的翻译人才,从根源上解决中国翻译危机。

第二,疏堵并用,多管齐下,防范各种不利因素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干扰。在某种意义上,阅读经典既是一种心灵净化和意义感提升的过程,又是一次获得愉悦和享受的精神之旅,但在今天全媒体时代,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正经受全方位的快感信息源的狂轰滥炸,精神需要逐步被感官满足取代,对于“三观”正在育成中的大学生而言,除极少数自制力极强的人,很少能逃脱现代全景式娱乐监狱的控制。所以,防范各种诱惑对阅读兴趣的干扰,重塑大学生的阅读情结确有必要,而阅读一旦成为习惯,又可以反过来从源头上治疗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沉迷网络的问题。近来,一些高校陆续对教学区和学生住宿区实施了分时间段的限网政策,这为将学生目光重新吸引到阅读经典上提供了机会,但仅此,只能治标不能治本。高校更应着眼源头和长远,通过创建形式活泼、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体系和活动机制,调动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另外,学校应对大学生团、会等组织加强指导,规范相应制度,对其活动予以合理化,防止学生在过量的团、会活“动”中忘记在阅读中寻找心灵沉“静”。

第三,开设相应的经典阅读或通识类课程,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改善大学生课外阅读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和爱护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大学特别是一些理工类大学,应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和体系,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比如,可以积极适当开设与经典阅读相关的通识类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内容和形式应尽量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比如可以将经典转化为影视文本,通过经典影视欣赏课,引导学生读原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热映带动了原作的阅读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外,对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大学还应树立差异化意识,比如,要考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兼顾不同的阅读需要,形成灵活机智的差异化阅读环境和制度供给。

“要过日子也要放飞灵魂,而读书与后者有关”。我们相信,通过有计划、有力度的阅读措施,高校的心灵美建设将获得更持续的动力资源,让“美丽校园”成为“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一篇华章。

参考文献:

[1]伊塔洛·卡尔维诺,著.黄灿然,李桂蜜,译.为什么读经典.意林出版社,2012:4.

[2]http://lib.ujs.edu.cn/intro/introduction.asp.

[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406/t20140611_47215.htm.

[4]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fzzx/qwfb/201108/t20110819_31141.htm.

[5]http://www.shyouth.net/html/yanjiushi/yjs_dycg/2013-01-09/Detail_157027.htm.

[6]庄少琼.大学生闲暇状况调查与分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7]张强,季明.反思中国翻译业.记者观察:上,2006(9).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江苏大学学生课外文学经典阅读现状的调查”(201310299097W)的最终成果。

作者:佘梅溪

第二篇: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策略

摘 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为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颁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其次运用调查法、问卷法、文献资料法等进行调研,分析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指导策略,以强化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使其树立终身锻炼的体育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策略

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针对高校体育与美育的相关指导性文件,但落实过程中却难以获得理想化成效。如何真正促进其落地生根,就必须认真贯彻高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的总要求,革新观念,分析高校体育忽视的倾向问题,深刻认知体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价值,才能循序渐进增强教育成效。课外体育锻炼作为育人重要一环,教师应精心谋划,不断加大指导力度,以课外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体育习惯,贯彻落实体育教育。本文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对其2017级、2016級、2015级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最后获得有效样本3 055个(男1 416人、女1 639人)。

一、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

(一)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施,其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延伸,可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首先,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施要立足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加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宣传力度,让大学生明确课外体育锻炼的真谛,学习相关的体育技能,并能将其融入课外体育锻炼中[1]。大学生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可进行体育实践训练,加强动作及技能的演示,实现体育动作与技能的掌握,以此为补充,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模式。其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施需要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大学生体育技能与规范,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进行实践,从而让他们感受到体育运动的美好,培养其体育学习兴趣。最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施,既可以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促进体育教学与生活化信息融合,又能够将课外体育信息与课内体育教学相融合,增强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施,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彰显着育人性,其多元知识可拓宽学生视野,使大学生对体育知识有全面性了解的同时,知晓多项体育项目的规则及战略,丰富学生知识体系;体育技能的训练,让大学生从中既获掌握了体育技术动作,也得到了身体素质的锻炼。

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并且,体育中的品质、精神等也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增强他们对体育教育真谛的认知。课堂和课外体育锻炼的融合,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助力,使他们从中获得了体育运动的乐趣与益处,将自身喜好的体育项目作为终身运动的重要内容,从而也培养了他们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二、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一)思想观念因素

思想观念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关键性因素,主要包含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观、兴趣和健康意识。通常而言,课外体育锻炼是大学生个体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自身需求的锻炼活动,采取多种体育锻炼形式和方法,通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体育锻炼活动,达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目的。问卷调查得知,有19.25%大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因此,在指导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以“育人”理念指导锻炼行为,传授科普知识与健身技能,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增强他们参与锻炼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引导大学生端正态度,充分认识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其参与主观能动性。

(二)学校、家庭因素

学校、家庭体育锻炼作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组成,教师、家长又是学生坚持锻炼的言传身教者,体育教师、家长的科学指导、学生的家庭条件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成效。问卷调查显示,36.24%大学生认为缺少运动氛围[2]。部分家长缺少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导致学生得不到参与体育锻炼的支持。与此同时,学校家庭经费投入有限,体育设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的学校家庭不具备开展个别项目锻炼的基础条件,学生需要独自外出寻找喜爱项目的体育场馆锻炼,久而久之失去了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无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无法与社会环境割裂。因此,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课外锻炼的指导、锻炼氛围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问卷调查显示,37.25%大学生认为运动场地限制,致使缺少与之协同的伙伴,必然会削弱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持续性[3]。一方面,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有效的实践指导对其至关重要。学校实施体质健康监测,专业体育教师为其提供实践经验或指导学生组织体育社团,有助于学生更加科学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进一步增强体育兴趣。另一方面,学校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有益的身心健康理论指导,有助于学生以科学形式参与体育锻炼。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以及现代化管理,才能及时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提供针对性指导策略,促进大学生长期坚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

三、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策略

(一)政策引领、制度先行

针对学生体质不断下滑、不愿意走进操场参与体育锻炼、肥胖率、近视力居高不下等情况,国务院、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推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逐步将体育纳入中考、高考以及学校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以考促导、以考促学、以考促练。高职院校要按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总要求,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体育锻炼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有章可循的制度管理格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使其深刻认知课外锻炼的不可或缺性;尊重需求,培养运动爱好,才能通过精心谋划、组织、指导、协调、监管、反馈等手段科学精准地指导体育锻炼活动,营造浓郁的学生体育文化范围,增强大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科学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二)内外结合、加强督导

高职院校应继续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开设体育科普知识讲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体育锻价值观,从根本上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自觉性,培养运动习惯。大力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建立丰富多彩的“俱乐部”选项教学组织形式,更新教学内容,选取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促进体育与游戏相结合,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把课外体育锻炼纳入新的学业评估体系。从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内外结合、内促外补,让学生全面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培养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努力引导大学生坚持每天至少一小时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构建“互联网+体育”大平台,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教学与反馈,检查、督导、评估、奖惩等环节,落实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计划。私立华联学院在未把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学业评估体系前,问卷调查仅有39.64%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2019年起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学业及评优体系后,2020级、2019级大学生课外锻炼作业参加“运动世界App”跑步并完成公里数(每一学期男生60 km、女生48 km)的百分率为81.35%、85.32%。经走访广州地区重点高校得知,学校几乎皆开展校园App阳光长跑运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积极性已大幅提高。私立华联学院学生体质检测报告,2020年检测优良率8.02%,相比2017年优良率5.29%,有了明显提升[4]。

(三)增设课外体育锻炼内容

大学生数量庞大,个性具有较多差异,学生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也不相同。部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是希望能够减轻体重,达到塑体效果;部分学生希望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部分学生是为娱乐、排解压力等。联系实际,在不同锻炼需求的促动下,要针对性拓展课外体育锻炼项目,才能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同时分散高校体育场地的压力,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让学生以乐学方式参与多样化的课外体育锻炼,而不是单一的校园体育锻炼项目。学校应加大体育运动资源的建设力度,增设攀岩、滑板、街舞、跳绳、山地户外等新内容,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同时能够锤炼意志品质,修炼理想信仰。另外,还要拓展校园附近的公园、草坪、广场等体育锻炼场地,提供宽敞的锻炼空间,满足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在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实施中,体育项目指导是关键[5]。虽然大学生已经步入高校,其自我控制与约束能力都有所提升,但部分学生还是存在自我管理能力不高的问题。基于此,在课外体育锻炼指导中,应配有专业教师,针对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一方面,可规范大学生体育动作,使大学生做出的体育动作更为规范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秩序的维护,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安静的体育场地,使大学生能够热爱课外体育锻煉。因此,在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实施中遵从指导性原则是必要的,重视指导,不断地增强大学生体育运动的规范性,从而更好地认知与理解体育教学的真谛,明确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实践的意义性。

另外,在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中,还要注意衔接性,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与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的融合,以体育教育的开展,加强课外体育锻炼指导,从而促进两者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体育锻炼与运动提供载体,从而达到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实践的有效性模式。例如,体育教师重视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的开展,在课内教学中加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引领与指导,并融入与渗透“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增强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知,从而更好地融入课外体育锻炼指导中。同时,体育教师也要与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的教师合作,互通学生体育运动消息,在全面性了解学生的同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体育运动指导,从而增强大学生体育实践的成果。

(四)以兴趣、互动性为引导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的实践,应遵从兴趣性。课外体育锻炼指导要依据大学生兴趣,开展与实施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可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中,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一方面,立足于体育教学模式,了解大学生体育项目活动兴趣。例如,采取问卷调查法,让大学生阐述自身体育兴趣,根据大学生兴趣,开展针对性的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使学生以兴趣为导向,融入其中,进而促进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的良好开展;另一方面,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开展多元的体育项目,包含篮球、体操、瑜伽、跆拳道等,并加强对这些体育项目的指导,使大学生根据自身喜好,通过专业体育教师的指导,获取相关的体育技能与知识,从而也践行“健康第一”思想。另外,在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开展中,还应遵从互动性的原则,做到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互动、教师与大学生之间互动,进而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互动性也是素质教育理念下提出的思想,可更好促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从而提升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实践效果。在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实施中,教师可依据大学生兴趣,为学生开展相关的体育项目合作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在彼此相互促进与作用下进行快乐的体育运动。例如,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开展篮球比赛项目,加强体育运动指导,让学生自觉组建战队,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再一同商讨篮球战术,通过篮球运动的实践运用战术,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增强大学生篮球实践乐趣。

(五)提高现代化体育管理水平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微信、QQ、抖音等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快速兴起和发展。这些平台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可以借助此对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体育知识和技能,强化课外锻炼的科学性。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可利用微信、QQ平台,对学生展开一对一针对性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精准指导提高其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有助于学生更加科学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微信社交平台具有私聊功能,可结合学生的需求,与其展开深入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纠正课外体育锻炼的问题,且能够保护学生隐私,避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借助微信、QQ、抖音平台,开展体育小组学习与锻炼。根据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接纳能力不同,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采取分层指导的形式,让相同层次学生组建体育课外锻炼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减小教师的指导压力[6]。在分组锻炼形式下,学生能够形成竞争心理、不甘示弱,有助于增强体育教学与指导的整体水平。且在微信、QQ、抖音共享平台的支持下,课外体育锻炼小组成员之间能相互沟通锻炼中遇到的问题,亦可以在平台中留言,获取教师的针对性解答,形成良好的探讨交流氛围,激发更多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外锻炼,进一步巩固体育教学与指导效果。

四、结语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教育的重视度被进一步提高。然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很难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因此,高校要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拓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7],并加强课外锻炼监管力度,设置健全精准的评价制度,加强表扬奖励,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促进其自觉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从而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他们终身锻炼的意识与习惯。

参考文献:

[1]周立新.课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J].灌篮,2019(10):51.

[2]吴键,李小伟.新学年后疫情时期体育与健康教育科学指导[J].体育教学,2020(9):7-9.

[3]赵芳.“互联网+”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17(5):116-118.

[4]王一民.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缺失原因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8):83-87.

[5]杜媛媛.探究体育传媒对大学生体育活动产生的影响[J].采写编,2021(3):109-110.

[6]钱锋.高校体育课外开展校园运动App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及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10):131-132.

[7]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N].人民日报,2021-08-04(1).

(责任编辑:张咏梅)

作者:杨耿胤

第三篇: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团队模式构建

摘要: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团队是新时期高校深化学生第二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新途径和新办法。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在学生课外科研创新活动中的管理经验与实践,对我校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团队的模式构建提出了几点新的思考。

关键词:科研创新;师生共建;团队管理

自2005年成立校创新创业中心以来,我校进一步贯彻落实“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思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着力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加大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并主要以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挑战杯”项目、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科研创新活动为依托,组成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团队,实行导师负责制。

通过在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本科生和教师中的课外科研创新活动调查分析以及我校在学生课外科研创新活动中的管理经验与实践,我们对我校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团队的模式构建提出了几点新的思考。

一、师生共同参与科研创新团队的组建及工作开展

(一)师生共建科研创新团队的组成要素

调查显示,77.8%的老师和77.1%的学生认为我校有计划地组织本科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目的明确地参与科研活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生共建、责任共担、双方共赢的新型科研创新模式。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组建指的是以课题为中心,以具备课题相关知识互补性的学生为主的一群人组合在一起的动态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团队规模确定、团队性质定位、团队人员组成。团队规模指的是团队成员人数的确定,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人数一般为3~5人。由于“挑战杯”创业计划项目团队由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人数要多一些,可能会超过10人。在团队的建设中,定位问题指的是对团队身份的确定,即团队是什么类型的;团队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团队对谁负责;依据什么原则决定团队的成员和团队的各种规范。在团队的定位明确以后,接下来就可以制定一些规范,规定团队的任务,确定团队的责任。调查显示,在参加课外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中大二、大三学生占85.4%,少数为大一或大四学生。大一学生因为知识和经验的储备不够,难以提出创新性看法,更难以担当重任和单独开展工作。大四学生面临找工作、做毕业论文等其他的事情,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参与课外科研创新活动。因此,团队成员组成应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团队成员的选择需要根据团队的目标和定位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团队需要三种不同技能的人:一是需要有技术专长的成员;二是需要具有决策能力的成员,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建议,并权衡建议做出比较性选择的成员;三是需要若干能够解决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的成员。

(二)确定课题团队的目标。积极开展项目申报

团队组建后,就要立即确定目标,进行项目申报。明确的目标是团队成员协同工作的基础。自从团队建设一开始,就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直至该团队完成使命为止。一般来说,课题目标就是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目标。鉴于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目标的模糊性和粗略性,这就要求团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对目标进行修正。不仅如此,目标还应当具有可量化、激励性和可实现性。

调查得知,从大学生参加过的课外科研创新活动项目来源来看,97.9%的项目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批准的一个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不足以独挑重担,因此指导老师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调查结果和实践经验,我们认为申报大学生科研创新立项项目最合适的方式有三种方式:一是由指导老师提出课题及要求,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查后公布,供符合条件的学生选择,学生与导师通过双向选择确定科研课题并进行申报;二是由学生联系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研究项目,再进行课题申报;三是学生提出研究项目,由学生联系导师,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申报。

二、团队的科学管理

(一)建立责任共担机制,明确学生和老师的责任

据调查得知,部分学生认为,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没有提出明确要求,要求不太严格,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少数老师也认为对学生要求不太严格,主要看学生的自觉性;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认为团队中老师的作用是决定性或非常大的。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认为团队中的老师与学生的责任分担为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大部分学生认为,团队中学生的作用一般,而大部分老师认为学生的作用很大。这说明老师是团队存在的关键因素,是团队中的核心。老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把握课题的方向,指导学生申报课题,并提出对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手段等。团队组建后,如何撰写课题申报表,课题的实施以及发现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生的责任是非常大的。如果只有一位水平高、负责任的老师,而团队中的学生做事马虎、没有责任心、不能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可想而知,课题也是无法完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团队的责任分担应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突出学生在团队中的作用一点也不为过。根据项目申报、项目管理、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要求,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对指导老师如何指导和培养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避免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发生。同时,对学生应投入多少精力和时间、如何向指导老师汇报工作进展等提出具体要求。此外,通过加强对指导老师和学生的责任教育,使团队成员树立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对项目负责、共同接受组织的激励与奖励的强烈意识,积极完成团队的目标。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团队管理机制

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管理的总体原则主要有管理理念人本化、管理手段综合化、管理内容阶段化;团队管理的具体手段包括结合目标的过程管理、注重协作的人员管理和突出效果的激励约束管理。要实现管理理念人本化,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团队范围内建立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工作氛围,能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和作用;要实现管理手段综合化,就要通过协调、沟通、任务分配、评价、奖惩等手段,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感、耐挫折感和凝聚力;要实现管理内容阶段化,就要根据团队构建的各个时期需要,管理的内容和重点有所侧重。结合目标的过程管理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让成员分享团队目标,激发出团队成员的热情与才干;注重协作的人员管理就是要关注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性,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致力于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突出效果的激励约束管理就是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规避成员的道德风险。同时,指导老师要善于把握竞争与合作的平衡,利用团队氛围培养学生科技团队领头人,通过有效地提高沟通效率和管理水平,保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实验室管理,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

调查得知,老师基本上做到了每周至少花5个小时指

导学生参加课外创新活动;81.2%的学生每周至少花10个小时参加课外创新活动(主要进实验室)。大部分学生认为,周末大部分时间他们是在实验室做实验、自习或休息,暑假期间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做实验、学习、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休息;但大部分老师认为,学生周末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做实验,学生暑假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实验室做实验,这与学生的看法略有不同。这说明学生周末和暑假基本上是到了实验室的,但老师不可能时刻守在学生身旁,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验操作还得靠学生自己,可能有些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强,有时去了一会就又走了,或者投入的精力还不够,存在工作效率不高、主动性差的现象。同时,有些老师认为,学生不太好管,得看学生的自觉性,责任心不强。综合两种现象来看,很有必要对学生寒暑假、周末等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加强管理和引导,做出硬性的规定,同时对老师也要做出相应要求。要通过总结实验室的管理经验与运行情况,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实验室运行机制。

(四)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保障团队的科学运行

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出台了《中南民族大学关于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的管理及奖励办法》、《中南民族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中南民族大学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管理实施办法》等几十个管理制度和规定,实现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有力地保证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但从调查得知,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对学校或学院的管理制度和奖励办法还不清楚或不很了解;大部分学生和老师均认为学校及学院对学生科研创新立项项目的管理和检查力度还不够严格,学校或学院制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对于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创新活动起决定性作用或影响很大。此外,从2005年开始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创新活动的老师人数是2005前的2.6倍,这说明学校对第二课堂科研创新活动的投入和重视大大提高了老师的积极性:2005年以前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基本上是自发的行为,而2005年开始就变成了有组织、有制度的行为,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和奖励办法的宣传,大力营造科研创新氛围,切实加强项目的管理和检查力度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不能流于形式,否则科研创新项目的完成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就难以得到提高。同时,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要积极发挥其对课外科研创新活动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在专业、创新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促进团队和谐全面发展

创新创业中心的成立,为学生提供了交叉学科学习、实践、创新的平台,探索“学习——科研——创新——实践——学习”的创新教育模式,营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的新型学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基地。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和老师认为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验技能、团队合作精神。同时,通过科研创新活动,学生普遍认为非常需要提高交流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是他们所欠缺的,需要指导老师重点培养和引导。科研创新团队为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和学生德育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指导老师可以结合创新教学相关内容和各个环节,围绕科研创新活动过程中的教育主体,有机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导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两翼,坚持思想素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劳动观念、环保意识等,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型人才,促进团队和谐全面发展。

作者:洪盛志 陈心浩 杜冬云 李 金

上一篇:老年心理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持续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