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生活论文范文

2022-05-11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外生活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我们有什么好的课外阅读方法,用来提高阅读效率,不断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呢?一、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对学习产生愉快和积极的情感。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第一篇:课外生活论文范文

小学课外补习问题研究

课外补习这一名词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其内涵有所不同。过去,课外补习(有时被称为补课)常常是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补充教学、以提高其学习成绩的活动,这种活动一般是无偿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长对子女学业的重视,课外补习逐渐具有了市场的特征,成为学生及其家长在学校教育之外主动选择培训机构或聘请家庭教师并且学生接受相关教学以便提高学业成绩的社会行为。目前,课外补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课外补习内容主要有文化课和艺术类课程,其形式主要有聘请家庭教师、参加补习班等。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小学文化课的课外补习问题,笔者将其范围界定为在学校教育之外的补习班中进行的以提高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成绩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一、 小学课外补习的现状

素质教育倡导身心和谐发展,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对小学生不应该有超过其接受能力的要求。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的学校生活及课外生活应该丰富多彩并享受适当的自由与快乐。然而,现实的情况却让我们感到诧异,参加各种课外补习活动使小学生尤其是城市小学生正过早地体验“学海无涯苦作舟”,从而逐渐远离自由与快乐。

1.补习的低龄化与边缘化

多项调查显示,小学课外补习的对象已经不局限于小学生,学前儿童也加入到小学文化课补习的行列,如学龄前儿童补习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奥数、英语预备级等,可见,小学课外补习对象已经形成了低龄化的特点。一般来说,课外补习是一种主动选择行为,然而小学生很难具有明确且持久的目标,所以,在课外补习方面,家长的意见与决定至关重要。许多家长往往根据自身的期望及功利的目的代替孩子进行选择,这导致孩子在补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有的孩子甚至畏惧家长的权威,应付差事,作为补习主体的小学生被边缘化。

2.补习规模不断扩大

相关调查表明,当前城市小学生课外补习规模巨大,大约70%的学生都参加过或正在参加课外补习。从纵向发展看,近十年来小学生课外补习规模逐年扩大,课外补习已经成为庞大的教育市场。课外补习规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总体上看学生或学生家长的需求总量最终决定了补习市场的规模,当然,社会的多元发展、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的经济条件改善以及学校教育的缺失都是影响课外补习市场规模的可能因素。面对课外补习规模的扩大,政府及相关机构并没有及时出台有效规范课外补习市场的政策措施,这造成小学课外补习活动存在大量不规范行为。一些经济实力雄厚且办学时间较长的补习班比较规范,他们有办学资质、固定的教学场所、专职教师、教学规章制度、收费标准和成体系的课程教学模式和配套教材。但是,大部分课外补习班运行不规范,他们缺少专职教师,临时雇佣教师比例极高且流动性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积极性。有些没有办学资质的补习班由较有名气的某学科教师自行组织招生,租用教室或房屋,办学随意性较大,导致不少纠纷与矛盾的产生。

3.补习内容超前,目的单一

小学课外补习一般包括英语、数学和语文等,其内容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与学校同步教学或超前教学。部分学生文化课补习已经不局限于小学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延展至初中的课程内容,如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完成初中英语、初中数学、初中语文的部分或全部的学习。一般来说,“培优”和“补差”是小学阶段课外补习的两种目的。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大多数小学生都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比较轻松也容易完成,因此,大多数小学生补习文化课的目的不是“补差”,而是“培优”。

4.补习教师队伍复杂

补习的教师队伍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校教师,另一种是不在学校工作的补习教师。在教师管理不规范的情况下,有些教师违反规定私自开设补习班并暗示学生参加自己的补习班,这不仅降低了学校的教育质量而且还造成学生之间因是否补课而形成的不平等。因此,学校教师的课外补习一直遭受批评,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从事有偿的课外补习活动。不在学校工作的补习教师来源广泛,教学水平差异很大。他们中有的是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有的是退休教师、兼职教师等。有的补习教师专攻某一科目或只教某一科目中的一部分,有的教师则教授多个学科。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不尽相同,口碑好的教学班甚至有上百名学生,口碑不好的教学班人数较少并面临招生困境。面对大量的补习需求,甚至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所谓教师也加入到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工作。

5.补习导致教学陷入“怪圈”

“幼儿园小朋友学小学内容,小学生学初中内容,初中生学高中内容”,每一学段的学生都在超前学习文化课知识,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才会有“大学生却在学幼儿园内容”的调侃。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课外补习也陷入了另一个怪圈:一些学生在课外补习班超前学习,对教师在学校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没有积极性,而学校教师基于学生学习的状态往往会加快进度或加深难度,这就使得没有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学习效果更差而参加了补习班的学生获得了一定的优势,从而间接导致学生不得不依赖于或求助于补习班。很明显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课外补习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学生通过课外补习提前学习到了书本内容,形成了一定的知识准备,这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认为已经学过并且没有必要重复学习,降低了学校教师的教学效率。小学生通过课外补习学习超过课程标准的知识,虽然有利于扩大知识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不完善,所学的知识容易混淆,从而造成学习效能下降。另外,小学生可塑性强并且容易受暗示,如果经常参加课外补习,他们可能不会理性对待补习教师和学校教师在教学风格和为人处事方式上的差异,认为课外补习班的教学更有效果,将文化课学习当做教育的全部,厌倦学校教师的教育行为,不能领会教育的真正价值,最终导致素质教育难以推进。

二、 小学课外补习的成因

1.家长的急功近利和盲目攀比是小学课外补习发生的心理诱因

社会发展导致家庭功能日益萎缩,许多原本属于家庭的功能都逐渐从家庭中剥离出去而主要由社会机构承担,教育就是如此。然而,在中国“传统的‘家本位’文化依然有着强大的影响,这表现为中国城乡普通老百姓仍把对家庭的责任看成是与自己生命始终相随的最重要的事情”。“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等传统观念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另外,当代社会中核心家庭日益增多,其中独生子女家庭占有较大比重。所以,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普遍重视子女教育,尤其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许多家长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观念的影响下,在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给自己的孩子添加额外的学习任务,以便使其能在学习竞赛中获得优势。在大部分家长的心目中,小学成绩好、初中成绩好、考上好高中、考上好大学是一条最为保险的成才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通行证。所以,家长不会轻易放过能提高子女学习成绩的机会,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导致了课外补习市场的繁荣和混乱。一般来说,家长是教育专业的门外汉,然而正是由于其门外汉的角色才导致其家庭教育行为的盲目和非理性,这在面对课外补习时就更鲜明地体现出来了。许多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补课心态就发生变化,觉得如果自己孩子不补课就会失去什么东西,就可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于是盲目攀比促成课外补习班的发展壮大。另外,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一项“家长期望与教育问卷”反映出中小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学业、学历期望普遍很高,近70%的家长期望子女的学习成绩要达到优秀,30%的家长要求子女学习成绩要达中上水平,40%的家长对子女的学科考试分数非常重视,期望子女能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近半数。如此高的家长期望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当学校不能满足家长或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要求时,家庭一般会选择课外补习机构实现家长对子女的期望。

2.现行教育制度不完善是小学课外补习产生的制度诱因

我国既是教育大国又是教育穷国,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受教育人口在中国,然而我国的教育经费还不到世界总教育经费的百分之一。同时,我国在实践中形成的非均衡发展导致地区间发展差异较大,教育也是如此。到目前为止,政府层面仍在极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然而面对未改变的中高考制度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家庭的自主选择对子女发展就异常重要了。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筛选功能的一个重大弊端就是标准单一,即主要以文化课成绩为标准,这导致学校、学生对文化课考试成绩的过度追求,小学阶段也被迫走上了这条背离教育理想的路子,实际存在的“小升初”考试就是例证。其实家长的选择无可厚非,制度决定人的行为,将文化课成绩作为中学和大学的录取标准必然会强化各个学段的考试竞争,而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好的发展前景,家长和学生选择课外补习来提高竞争力就顺理成章了。制度往往决定观念,学校乃至全社会的教育评价观念落后是教育制度的必然结果。课外补习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是以发展性的眼光,用激励的手段来挖掘、发现和看待学生身上的优点和潜力,但是在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教育体制中,家长、学校、社会对一个小学生的评价主要看成绩,对学校、教师的教学评价还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这些只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激活课外补习活动。

3.相关教育政策的误导与冲突是小学课外补习产生的政策诱因

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我国的政策研究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这导致政策实践领域出现许多失误。一项政策的出台是各个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它涉及到政策的制定、执行、反馈、修改、检验、追责等多个环节。政策制定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官员,但过去我国教育政策的出台往往是教育领导者达成共识的结果,很少考虑到公众的不同意见。在教育领域,许多不合理的政策仍然在运行过程中,这对教育实践形成许多误导。就拿高考加分政策来说,各个省都有相关规定,加分的项目繁多不仅滋生了腐败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另外,许多政策不配套,政策之间互相“打架”,尤其是招生考试政策影响面宽并且涉及到的利益群体多,政策的冲突会造成许多纠纷从而使政府丧失公信力。就拿奥数来说,前些年,许多省都存在高考奥数加分政策,这项加分政策对家长在高考之前各阶段教育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城市学生踊跃报奥数班,功利性十分明显。奥数加分政策取消后,奥数辅导班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基于利益或其他原因,一些高中和初中仍以奥数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参考,这就逼迫家长在小学阶段要子女参加奥数补习。所以,我们要重视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完善,避免教育政策的误导与冲突。

三、 解决小学课外补习问题的对策

1.促进学生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

尽管课外补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在是否参加补习以及补习什么方面,家长的意见与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能够学习一些教育学知识并形成较为科学的教育观念,那么课外补习活动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回归正常和理性。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有针对性地参加课外补习班会促进学生发展。所以,家长学习至关重要,整个社会应该形成完善的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这样,当面临教育选择与困惑时家长们能够有获取帮助的渠道,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2.建立课外补习的市场准入制度

目前,课外补习市场比较混乱,可谓良莠不齐,急需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实际上是对服务提供方所具有的服务资格和能力的监管。监管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但总体来说就是要对各种补习机构进行人、财、物的监管,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条件,课外补习机构才可以运营。在“人”的方面,提供课外补习的教师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并取得教师资格证;在“财”的方面,课外补习机构的举办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要向相关部门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在“物”的方面,课外补习机构要有合乎规定的教学场所及教学用具。另外,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建立资质审核和年检制度,对课外补习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同时,建立退出机制,将不符合条件的从事课外补习的人和机构清除出市场。

3.充分整合公共教育资源

目前在正规学校之外还有大量闲置的教育资源,然而由于部门利益及条块分割体制的存在,这些教育资源没有被充分开发和利用。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校只是个体学习的选择之一,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的公共服务机构进行有效学习。未来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不仅在纵向上涵盖人的一生,而且在横向上将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终身教育理想的实现条件日益完备。政府及教育管理者应该全面了解学生及家长的教育需求,“‘减负’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在正规教育系统内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对‘影子教育’加以管制,引导家庭减轻课外补习带给学生的学业负担”,充分整合公共教育资源既可以满足学生及家长的需求,又可以遏制无序而泛滥的课外补习活动。参考文献

[1] 杨善华.家庭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宋保忠,蔡小明,杨珏玲,周方.中小学生家长期望水平的个体化指向.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 许政法.国内课外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教学研究,2009(1).

责任编辑:张茂林

作者:李丹

第二篇:怎样进行课外阅读

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我们有什么好的课外阅读方法,用来提高阅读效率,不断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对学习产生愉快和积极的情感。

1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同学们都会精神抖擞,双耳竖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有时候,正当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期待故事的大结局之际,老师却打住了。此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向我们推荐相关读物,我们的阅读欲望被激发了,课后就会自觉地阅读相关图书。

2 谈读书感受激发兴趣。老师经常向我们讲阅读体会,激起我们情感上的阅读欲望。同时,老师还让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价、欣赏;还让我们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将每个名人的故事进行对比,激发我们的阅读热情。

二、优化阅读环境

为了让我们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兴趣,老师平时非常注意营造阅读环境:图书室、阅览室、教室里都张贴了有关读_书的名言警句、推介新书的消息等。老师还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积极宣传课外阅读的益处。

在教室里,我们还设立了班级图书角,大家踊跃捐书,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管理图书。图书管理员由同学们轮流担任,定期向同学们推荐新书,举办交流读书心得的活动,引导大家读好书,使图书角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三、掌握阅读方法

1 浏览法。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很重要,但又必须了解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此法,了解书的内容、文章的主题、主要的写作方法等。

2 筛选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一检索一浏览一精读一摘记”的程序,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知识。

3 精读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采取精读法。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掌握文章的内容,获得知识。

4 读记结合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可以准备一本摘记本,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记下新问题、新知识、新感受,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四、展示阅读成果

1 笔记展评。同学们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我们可以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展评,这既是一个自我成果的鉴定,更是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的好机会。它能起到互相欣赏,互相鞭策,互相激励的作用,对阶段性学习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2 阅读交流。阅读交流是同学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途径。在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感受到分享的乐趣。

3 组织竞赛。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励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外书的阅读活动中。这样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同学们的阅读成果,而且激活了大家内心的原动力,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益处。

作者:谢云光

第三篇:课外阅读的引导艺术

阅读是一种对话,也是一种创造。课外阅读同样如此。对话也好,创造也好,都源于读者的心灵,并且需要读者全心地投入。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最佳切入口无疑是引导学生从“心”开始。

一、任务的驱动

任务驱动是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根据学生的阅读发展需要布置一定量的阅读任务的一种读书促进方式。这种方式要求学生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确保在任务的引导下产生课外阅读的必要的动机。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任务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课外阅读需要放手,但切忌放任不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阅读基础水平和发展需要给予一定的阅读任务。当然布置任务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来对症下药。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来分层分级要求,也可根据教材具体课文的资源,派生课外阅读。如学了《冰心诗四首》就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繁星》《春水》;学了《伟人细胞》,就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系列小说;学了《〈论语〉八则》,就要求学生读《论语》原著。这样课内外阅读对接起来,阅读任务自然延伸而又有依傍,学生自然乐于接受。

其次,任务的布置要有质量要求。课外阅读在学生看来是一种软任务,随意性较大,完成率不高。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跟踪管理,在指导完成阅读任务的同时,不断地提出量和质的要求。如布置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随感等,都有利于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阅读任务。

再次,任务的落实要有效果评价。有任务,就要有落实情况的检查与评估。课外阅读的效果评价可以是问卷测试,也可以是活动展示。教师要注意阅读效果评价的合理性与激励性,积极引导学生在享受阅读成果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趣味,领悟阅读的价值,形成阅读的信念。

二、“需要”的转化

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精神需要,课外阅读也可以成为他们的一种选择。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学生出于不同的目的,自然会产生阅读课外书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需要,引导他们用心地去读书,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功用。

有的学生认为,读书可以用来消遣。教师不妨引导他们在愉快的课外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精神营养,注意将他们消遣的需要延伸到怡情、长知等方面,促使他们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

有的学生认同“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教师要积极肯定学生对话交流的需要,注意引导他们在多方面、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中积累文化、积累智慧、积累情感。

有的学生认为,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显然,他们的课外阅读具有一定的功利性。面对这样的阅读需要,教师要合理运用实用性和功利性的激励作用来引导学生切实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学生在逐步实现以读促写的功利性目标的同时,还会潜移默化地实现读书怡情、长才、明理等方面的非功利性目标。

一句话,将学生的合理需要转化为课外阅读的动力,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去,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潜能。

三、心态的调整

美国的戴维思认为“很多人都有学习盲点,不单是在学习方法上,更多的是在心态方面”。课外阅读实施成效的好坏同样与读者个体的心态有关。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透视学生的读书心态,或疏导,或启发,或调适,以端正他们的阅读心态。

首先,要消除负面想法。对于课外阅读,学生往往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要花费很多时间,会影响学习;有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没有多大实际效果,得不偿失。对此,教师要组织专题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辩论中明辨是非,认识利弊,形成正确的评判,生成积极的心态。

其次,要疏导心理障碍。对于课外阅读,学生可能会有畏难情绪、怠惰心理,还可能有“偏食”的表现、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此,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阅读发展要求,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及时矫正他们的心理偏向。

教师只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聚集各种积极力量,就能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生成学生的阅读动力,让学生从“心”出发,走进课外阅读的自由天地。

单位: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

作者:金复耕

上一篇:城乡规划专业论文下一篇:科技生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