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2022-05-1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实现外贸的持续发展是江苏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的内在要求,江苏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于对外资过于依赖、低价策略难以为继、核心技术和自主出口品牌缺失等方面。从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鼓励内资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培育外贸的竞争优势、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等方面考查,江苏需要积极培育外贸竞争优势,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外贸持续增长长效机制的形成。

第一篇: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高等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基本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呈现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偏低、非学历继续教育亟待提高、远程教育迅速发展的现状。针对这些变化,提出扩大高等继续教育规模、明确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定位、创新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等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实施高等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试点项目等五项措施,对于探索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促进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等继续教育;格局;持续发展;对策

继续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同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继续教育的科学研究,特别是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与政策研究,对于“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科学咨询与实践指导意义。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首次明确界定继续教育的基本内涵——“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 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规定各类继续教育的发展任务,即“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定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用、学有所成。201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强调“切实把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明确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即“针对不同类型继续教育的现状和不同人群的继续教育需求,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社会生活教育,重视开展扫盲教育,加快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五个方面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继续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等继续教育作为天津高等教育的重要延伸与补充,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继续教育本、专科毕业生,为数千万在职人员提供了各种层次的岗位培训,对于促进天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任务的不断推进,继续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增强自身活力的重要举措。

一、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基本格局

(一)天津各类高等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分析

高等继续教育是天津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继续教育的重要支柱。按照办学类型,天津各类高等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二是普通高校网络教育;三是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四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收稿日期】2014-03-00

【课题项目】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二五”成人教育科研规划2013-2014年度一般课“天津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课题批准号为:2013-011Y

1.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构成分析

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主要有两大培养来源:一是普通高校附设的各种培训部门,包括函授学习、夜大学习和成人脱产班,以及攻读在职研究生学位。二是成人高等学校,主要包括职工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和广播电视大学。2007-2011年,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数如表1所示。

表1 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数(人)

年份

项目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数总数

97 562

91 655

87 544

84 373

80 438

其中:1.普通高校

77 374

75 675

74 765

69 095

68 375

函授、夜大、脱产

72 622

69 392

64 754

56 381

54 527

在职研究生

4 752

6 283

10 011

12 714

13 848

2.成人高等院校

20 188

15 980

12 779

15 278

12 063

职工高等学校

13 647

10 801

9 922

11 722

10 620

管理干部学院

5 005

3 483

2 179

2 446

320

广播电视大学

1 536

1 696

678

1 110

1 123

数据来源:天津教育年鉴(2008-2012年)

从横向上看,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主要依附于正规普通高校。以2011年为例,天津普通高校附设的继续教育学院以及各种培训部门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人数占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总数的85%,而成人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仅占总数的15%。在成人高等院校中,以职工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最多,占88.04%。从纵向上看,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97 562人下降到2011年的80 438人。其中,普通高校和成人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总数都有明显下降,而在职研究生学位的人数持续增长。

2.天津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构成分析

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特别是教育部办公厅于2000年7月28日发布《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厅[2000]10号)之后,发展更为迅猛。至2003年底,试点高校达到68所。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作为天津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经过十几年的试点发展,在软、硬件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校生规模也迅速扩大。2007-2011年,天津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持续稳步增长。2011年比2007年在校生数总数增加了37 832人,增长了327.07%,见表2。

表2 天津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在校生数(人)

年份

项目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在校生数

11 567

12 921

21 036

34 227

49 399

其中:本科

8 356

7 625

9 758

16 637

23 015

专科

3 211

5 296

11 278

17 590

26 384

数据来源:天津教育年鉴(2008-2012年)。

3.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构成分析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业务上隶属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全国44所省级电大之一,也是天津市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远程高等学校。学校现下辖9个二级学院、17个分校和19个工作站,覆盖全市18个区县和主要行业。学校拥有万兆校园网、广播、电视、卫星数据广播接收系统、双向视频远程教学系统,应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电大在线教学平台、教务平台和办公平台,建有功能完善的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形成“天网地网融合、三级平台互动”、集网上教学、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为一体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学校办学规模稳步发展,在校生数持续保持在5万人,见表3。

表3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在校生数(人)

年份

项目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在校生数

43 937

51 913

58 381

59 012

57 803

数据来源: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年度发展报告(2007-2011年)

4.天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构成分析

1981年7月,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正式创立,天津成为首批试点城市。截至2010年底,天津共开考自学考试专业159个,其中本科专业84个,专科专业75个,在籍考生达到104万人,毕业生人数204余万人,在为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以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但是,自2009年以来,自学考试年度报考科次出现明显下滑趋势,2011年总报考科次仅为2009年的67.26%,见表4。

表4天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科次(人次)

年份

项目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科次

618 915

650 161

730 897

661 704

491 622

数据来源:天津教育年鉴(2008-2012年)。

(二)天津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分析

随着各类人员学习需求的增长和日益丰富,高校越来越重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的非学历教育包括各种进修、培训以及研究生班、普通预科、自考助学等类型,内容涉及各类学科进修、各类岗位证书、资格证书培训以及能力和素质提升的其他培训。[2]非学历进修及培训是天津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最主要类型,占全部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90%以上。2007-2011年,天津高等非学历进修及培训注册生数和毕(结)业生数趋于平稳,见表5。

表5 天津高等继续教育非学历进修及培训情况(人)

年份

项目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非学历进修及培训注册生数

44 104

51 290

36 240

30 677

47 669

非学历进修及培训毕(结)业生数

87 356

100 995

81 353

88 823

126 679

数据来源:天津教育年鉴(2008-2012年)。

二、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基本格局分析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偏低

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补偿的功能日趋降低。由表6可以看出,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数规模偏低,相对常住人口比率不足1%,且有明显下降趋势,难以满足天津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升级变迁的需要。

表6 天津高等继续教育人口比率

年份

项目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总数(万人)

9.76

9.17

8.75

8.44

8.04

天津常住人口(万人)

1 115

1 176

1 228.16

1 299.29

1 354.58

人口比率

0.88%

0.78%

0.71%

0.65%

0.59%

(二)非学历继续教育亟待提高

相对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天津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还比较薄弱,尚未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充分重视,人们对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及继续教育的认识也还未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三)远程教育迅速发展

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自学考试出现萎缩的情况下,以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网络教育为重点,覆盖全市城乡,面向成人的现代远程本、专科学历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已经成为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

从目前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基本格局可以看出,继续教育仍然是天津教育体系中比较薄弱的一环,还不能适应天津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因此,天津市各级政府必须把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特别是加快发展高等继续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进高等天津继续教育持续发展,以提升继续教育服务天津发展战略的能力。

三、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对策

(一)扩大高等继续教育规模

2012年,天津常住人口总量1413.15万人,较上年增加4.32%。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总量达392.79万人,增幅为13.91%,成为拉动全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因。16岁及以上外来就业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1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43年。按照国家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要求,以及天津常住人口不断增长的实际情况,必须努力扩大高等继续教育规模,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第一,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办学机构与政府、国内外企业和社会团体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办学。第二,鼓励并支持高校申办网络教育学院,发展现代网络教育。第三,实施品牌战略,拓宽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培训的渠道,提升继续教育参与率。第四,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提升继续教育办学层次。

(二)明确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定位

高等继续教育是天津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切实把加快发展高等继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明确其发展定位,这是实现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应逐步转移到为在职成人提供学历或非学历的终身化继续教育上,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各种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融合机制,探索如何面向行业、企业、社会、农村,实现开放式办学。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定位应是:稳步发展高等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网络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发展,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三)创新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天津各类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基本沿袭了校内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面向成人的,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和网络学习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创新。继续教育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目标,优化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3]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要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突出继续教育的职业性,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4];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以成人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为中心,适时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调整,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继续教育课程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在继续教育中加以运用。

(四)建立高等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全市高等继续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统一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在天津市教委的领导下,根据国家和天津市关于高等继续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对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政策咨询、教学督导、立项研究并协助天津市教委开展相关工作。其主要职责:一是指导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工作;二是为制定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工作相关政策提供咨询;三是参与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管理水平的检查与评估;四是通过科研立项等方式推动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发挥学术性社会团体的作用,如天津市终身教育学会、天津市高教学会等,协助市教委做好高等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五)实施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试点项目

1.筹建天津开放大学

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挂牌。以此为起点,全国各省市纷纷将本地开放大学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项目加以推动。天津开放大学建设,应在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基础上,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网络教育资源的支持下,整合全市远程教育资源,建立天津开放大学,打造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龙头示范基地。同时,以天津开放大学为基础,建设天津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天津继续教育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未来的天津开放大学应是一个开放的新型办学实体,它将在社区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干部教育等许多领域大显身手,还将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教育上做出积极贡献。

2.开展天津继续教育学分银行试点

建设并实施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积累经验。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建立各类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不同类型继续教育间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工作。选择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展校际间继续教育沟通衔接的研究与试点”。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是在继续教育范围内构建并实施的一种学分管理制度。天津的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可以以成人高等院校的学分制改革试点,首先建立区域型的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逐步推广全市不同类型继续教育间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工作。建立成人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委员会,制定统一的学分认证标准以及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保证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设天津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共享平台

继续教育要始终坚持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根据天津继续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以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等为主要载体,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远程教育、函授教育、职业教育于一体,覆盖全市城乡的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平台为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和共享数字化学习资源,内容包括满足社会大众提高个人素养需求的普适性资源,以及面向各级各类专业人士的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性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将推动各类继续教育之间的融合合作、资源共享和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转换,为市民提供海量、优质、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促进天津继续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岳伟.发展自学考试事业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天津自学考试回顾与展望[J].中国考试,2011,(11):4-5.

[2]赖立等.中国继续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2:66.

[3]罗伟其等.广东继续教育发展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7.

[4]刘鸿雁.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2012,(5):28.

The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Higher Continuing Education

——Tianjin as an Example

ZHOU Yan

(Tianjin Open University,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Tianjin 300191,China)

【Key words】Higher Continuing Education;Pattern;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

作者:周妍

第二篇:江苏外贸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实现外贸的持续发展是江苏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的内在要求,江苏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于对外资过于依赖、低价策略难以为继、核心技术和自主出口品牌缺失等方面。从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鼓励内资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培育外贸的竞争优势、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等方面考查,江苏需要积极培育外贸竞争优势,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外贸持续增长长效机制的形成。

关键词:江苏外贸;持续发展;深层原因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Jiangsu′s Foreign Trade

YUAN Ding-xi1,NIE Yi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2.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9, China)

Key words:Jiangsu′s foreign trad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ep-seated reasons

一、引言

江苏是我国的外贸大省,对外贸易总体增长较快(见表1)。2009年江苏外贸进出口总额比2005年增长了48.7%,其中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江苏外贸连续负增长,且跌幅较深。从2009年11月开始,外贸进口和出口同比均止跌回升。2009年江苏省外贸进出口总值3 389.5亿美元,比2008年(下同)下降13.6%;其中,出口1 993.2亿美元,下降16.3%;进口1 396.3亿美元,下降9.5%;累计实现贸易顺差596.9亿美元,下降28.8%。2009年江苏省进出口总额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5.4%,外贸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全国第2的位置。

外贸的高速发展充分发挥了江苏资源、劳动力优势,使江苏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中获得了广泛的比较利益,成为支撑江苏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主要经济体向好迹象愈发明显,江苏外贸发展也逐渐企稳回升。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江苏外贸面临着很多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制约江苏外贸持续发展的深层原因。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仍较脆弱,外需低迷局面根本性改变尚需时日的背景下,对江苏外贸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对于巩固江苏外贸大省地位,促进江苏外贸持续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二、江苏外贸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江苏外贸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贸易结构、贸易主体也在不断优化,但在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外贸依存度过高,经济运行风险较大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是地区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江苏外贸依存度2005年首次超过了100%,达到了10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8.1个百分点,其中苏州的外贸依存度达到了286%。江苏外贸依存度2006年、2007年均超过100%,2008、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但整体依然较高。过高的外贸依存度表明江苏经济增长对国际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较深,同时也意味着江苏经济风险较大,一旦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江苏经济首当其中受到冲击。江苏如果过度依靠外部市场的话,就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较多不确定性。一旦与江苏对外贸易有联系国家的经济发生变化,就会直接影响到江苏的对外贸易量,进而影响江苏的经济发展。经过初步测算,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江苏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负12%。

(二)外贸区域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包括苏州、无锡、南京、常州、镇江5市的苏南地区和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市的苏中地区,以及包括连云港、盐城、淮安、徐州、宿迁5市的苏北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极不均衡。以2009年为例,苏南5市进出口总额达3 003.46亿美元,苏中3市进出口总额275.13亿美元,而苏北5市进出口总额仅110.92亿美元,苏南是苏中的10.9倍,苏北的27倍(见表2)。另外,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江苏外贸区域发展差异也较为明显。苏南地区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具有明显优势,出口商品结构发展程度高;苏中地区出口产品以纺织服装制品为主,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苏北地区则初级产品出口相对较多。这种区域间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苏外贸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三)加工贸易缺乏可持续增长能力

从贸易方式来看,江苏加工贸易在进出口中占主导地位。以2009年为例,江苏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分别为1 933.91亿美元、707.45美元和1 226.46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57.06%,50.67%和61.53%。加工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对江苏经济增长的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江苏加工贸易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江苏加工贸易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原料、零部件的简单加工和装配,处于产业链附加值最低的环节,所获利润近年来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二是江苏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低,对经济的前后向联系效应有限,对江苏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有限;三是近年来江苏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料、能源价格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挑战。江苏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成为影响江苏外贸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四)外贸主体“外资化”程度过高

按照外贸主体来看,外资企业在江苏的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以2009年为例,江苏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金额达到2582.58亿美元,占全省外贸的76.20%,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金额及比重分别为283.69亿美元、63.28亿美元、457.78亿美元和8.37%、1.87%、13.51%(见表3)。外贸主体“外资化”程度过高给江苏经济和外贸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对内资企业来说,政府对外资企业政策调整力度较弱,而外资企业更注重自身利益最大化,对是否有利于江苏经济健康发展并不太注重;二是外资企业比重过高,导致江苏内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挤和辖制,内资企业经营规模小、成本费用大、自身组织制度不规范,“分散化”、“小型化”突出,国际竞争力难以得到提高;三是这样的外贸主体结构,使江苏外贸面临着潜在危机,一旦外商投资收缩或国际产业结构出现波动,江苏外贸持续健康发展很可能会受到影响。

(五)外贸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较低

2009年,江苏对外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和韩国,分别为493亿美元、452亿美元、196亿美元、167亿美元、142亿美元和101亿美元,其中对欧美日出口占江苏出口的比重超过55%;2009年,江苏对外进口则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台湾、东盟、欧盟和美国,分别为281亿美元、226亿美元、201亿美元、182亿美元、163亿美元和91亿美元,其中对韩日台进口占江苏进口的比重达到50%。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其中出口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传统市场会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在出口过程中为争夺少数市场而相互压价进行恶性竞争;二是出口市场集中度高,造成短期内出口量和市场占有率上升过快,价格下降明显,出口产品很容易成为贸易摩擦和限制的对象;三是导致出口市场变得非常脆弱,一旦遇到这些国家经济形势或对华政策发生变化,将导致贸易额的巨大波动,而进口过于集中也会导致进口产品价格的上升。此外,江苏对美国进出口贸易严重不平衡,加大了与美国发生贸易摩擦的风险。

三、制约江苏外贸持续发展的深层原因

当前江苏外贸持续发展的面临着多种挑战,如国内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外贸易摩擦增加等等。但是,制约江苏外贸持续发展的深层原因在于江苏外贸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外贸发展对外资过于依赖

江苏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较早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凭借着国家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战略的实施和自身特殊的经济、地缘、人才优势,以及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江苏成为外商直接投资重要目的地。2009年,江苏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40亿美元,居全国首位,占全国30%,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已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外商在江苏的投资多属于出口导向型投资,即以利用江苏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开发自然资源等为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资,其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这类投资具有贸易创造效应,有利于江苏外贸进出口的增长。因此,江苏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外资和外贸高度融合、相互依赖、共生发展的“贸易投资一体化”格局,外资在江苏对外贸易体系中起着主导性的推动作用,外贸发展对外资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种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并注重外贸产品结构层次的贸易模式,对江苏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江苏经济发展对外资的过于依赖,不仅带来了江苏经济繁荣背后所获利润有限的窘境和巨大的环境代价,而且对江苏外贸持续发展带来威胁,表现在:一是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失衡,绝大多数集中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利用外资偏低,这种状况不利于江苏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优化升级。二是外资在江苏的投资迅速增长,不仅直接导致江苏“大进大出”加工贸易的高度繁荣、外贸依存度的居高不下和进出口市场的高度集中,而且间接导致江苏本土企业市场和资源的逐渐丧失,以及民间创业力量和企业家精神的逐渐缺失,从而使江苏开展一般贸易受到挤压。三是因区位优势、地理环境、观念、政策等的差异,江苏外商投资区域极不平衡,苏南正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地区,利用外资额占整个江苏的近九成,而广袤的苏北地区却吸引外资有限,直接带来江苏外贸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成为影响江苏南北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低价策略难以为继

江苏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一定的价格优势。外贸发展依赖于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符合国际分工惯例,也使江苏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江苏外贸发展对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过于依赖,容易使江苏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不利于竞争优势的培育和对外贸易长远利益的获取。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建立在原有低水平基础上的比较优势显然已不能为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加之国家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日益重视,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出现“民工荒”, 江苏出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而出口商品价格受竞争压力上涨的可能性偏小,企业利润空间变小,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此外,以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的做法极易招致反倾销调查,一旦被外国认定为倾销,将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核心技术缺失

江苏外贸企业缺乏自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自主研制开发能力不强,导致产业主导技术难以发展。很多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较为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在对外贸易中往往只能靠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的方式获得少量的加工费,赢利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和挤压。大量外贸企业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但是外商出于加强全球竞争力的战略考虑,往往不愿向相同的产业“外溢”技术,使江苏企业无缘接触到技术的内核。外资控股和独资化倾向从侧面表明,对于先进的高技术、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外商绝不会轻易转让,相反是严密控制以防泄露和扩散。因此,从国外往往很难买到先进技术,即使能买到,由于消化吸收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和自我创新能力不强,江苏相当一部分外贸企业只能停留在引进技术之后的单纯使用或者简单模仿,而不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提高。在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行业,外商在核心技术上占绝对优势,很多江苏企业饱受外国公司提取高额专利费之苦,生产形势日见衰落。

(四)自主出口品牌缺失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自主出口品牌缺失是制约江苏外贸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国际商品竞争逐渐从传统的价格竞争转向以品牌为中心的非价格竞争,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商品质量和档次,不但可以占领市场,为出口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实现创汇与效益的双增长,而且可以增加企业无形资产,有利于出口企业资本积累和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出口竞争能力。虽然近年来很多江苏外贸企业逐渐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政府也加大了品牌建设的力度,但是由于江苏外贸企业较国外企业自主从事国际贸易的时间短,加之品牌建设的高投入性、高风险性和长期性,很多企业习惯并满足于为世界名牌贴牌加工,导致江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名牌并不多见。

四、促进江苏外贸持续发展的建议

实现外贸的持续发展是江苏实现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这一任务的内在要求。江苏外贸持续发展需要在强化和提高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的技术优势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不断提升江苏外贸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不断转变江苏外贸增长方式,实现由传统的粗放型、外延型增长向集约型、内涵型增长转变,促进外贸持续增长长效机制的形成。具体来说,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

从现实来看,江苏外贸对外资高度依赖的局面很难短时间内彻底改变,但是政府应该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纠正一些地方招商引资中竞相攀比优惠政策和层层下达分解指标的做法,改进与完善现行招商引资考核体系,由过去盲目“招商引资”向“选商择资”转变。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对投资产业进行引导,进一步吸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向江苏转移,实行“优胜劣汰”机制,淘汰不符合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方向的企业与落后生产能力。加大农业领域的引资力度,鼓励外资投向农业新技术、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出口等领域,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推动效益农业发展。抓住现代服务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张的机遇,拓宽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的领域,积极吸引外商投资金融服务业、保险业。二是对投资项目进行引导。鼓励外商在江苏从事产业链长、示范效应和扩张效应强的龙头项目投资,带动江苏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鼓励外商投资从加工贸易项目向一般贸易项目转变。三是对投资地区进行引导。加强苏中、苏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发挥苏中、苏北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外商加大对苏中苏北的投资力度,鼓励外商投资从苏南向苏中、苏北转移,建立起全方位、低成本、高效率的区域之间的外商投资发展合作机制。

(二)鼓励内资企业开展对外贸易

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内的内资企业是江苏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为了降低江苏外贸对外资的依赖程度,保证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江苏内资企业,促进江苏对外贸易主体结构的协调。政府应着力培育和发展本土的制造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千方百计为自主创业提供良好机遇。对从事对外贸易的内资企业,加大在资金、土地和税费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帮助内资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使其在国际市场上能占有一席之地。适度增加内资企业战略性进口,把进口和出口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良性互动。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通过对主要出口产品的监测和预警,有效减少和化解贸易摩擦,使更多的内资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建立完善贸易摩擦快速反应机制,强化政府、中介机构和企业的联动工作机制,帮助企业有效应对贸易摩擦。

(三)培育江苏外贸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一种实际表现出的竞争能力,是生产力各构成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国际竞争中拥有比较优势不一定就意味着具有竞争优势。从动态角度来看,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贸易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针对江苏外贸发展表现出来问题,当务之急是在发挥好既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江苏外贸的竞争优势,从根本上提升江苏外贸的国际竞争力。

1.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坚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加企业科技投入,强化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加快发展技术贸易,促进技术合理、有偿转移;加大财政对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提供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条件,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

2.培育自主出口品牌。培育自主出口品牌是指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改变目前“以量创利”的粗放型出口模式。培育自主出口品牌既可以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的同类产品形成差异,缓解日趋严重的国际贸易摩擦,又可以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自主出口品牌培育重点是外向依存度高的轻纺、家电、五金工具等行业。政府应当强力推进名牌战略,增强商标意识和名牌意识;出口企业应积极从贴牌加工(OEM)到委托设计生产(ODM)到自有品牌营销(OBM)的方向转变,尽快把一批名优产品和品牌推向国际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以名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

3.提高外贸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外贸企业需要通过专业化、规模化运作,提高商品生产和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构建利润保护机制,克服商品在市场流通过程中存在的制度障碍、信息障碍和成本障碍等,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在继续重点、均衡开拓主要贸易发达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同时,有步骤、有选择地积极开拓最具前景的新兴市场,并不失时机地开拓一切有机会的市场,使出口市场在全球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格局,以增强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引导资源向新兴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发展核心技术,延长加工贸易的省内价值链条;提升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江苏加工贸易中的比例,优化加工贸易主体;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苏中、苏北转移,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分布;利用税收政策,淘汰不符合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方向的企业与落后生产能力;简化跨关区结转的手续,便利通关;大力发展电子化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的现代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1] 张二震,杨继军,张如庆.金融危机下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转型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9(5).

[2] 徐冬青.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十一五”时期江苏利用外资的战略调整取向[J].南京社会科学,2006(7) .

[3] 袁定喜.对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反思与调整[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4).

[4] 肖桂华.江苏外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江苏商论,2005(3).

[5] 袁定喜,聂影.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及转型升级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2010(3).

(责任编辑:关立新)

作者:袁定喜,聂 影

第三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可持续性发展,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关乎一个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本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发展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研究。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综述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家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和根本保证,应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我国一直是典型的农业大国,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于1995年把可持续发展定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日益得到重视,并得到了政策的支持。2016年,农业部等八大部门,联合制定了《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合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引导各地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生产结构,引导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2017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多次提到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度,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提出是为了应对传统发展模式中存在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寻求新的发展道路(D.H Meadows,1984),其本质在于寻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保持区域发展的恢复性。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系统对于环境生态的动态适应能力,是使经济系统向稳定方面逼近的一系列现实步骤(Bernstein,1990)。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实现主要是通过促进农业技术以及机制的变革,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最终实现人类的持续性发展。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在“投入-产出-消费”的全过程中,要把单一的依靠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资源循环发展的模式。190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珀斯和特纳的著作 《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出版,其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环经济”一词。循环经济理论将传统的单一侧重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环境换经济发展的粗放模式转移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协调上来但仍是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但是它更强调遵循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的重要性,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它主张要加强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废弃污染物的排放,“零排放”是其最理想的状态。

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出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之间是协调共生的,保护好生态环境,经济效益才能持久。生态农业鼓励提高绿色能源的利用率,尤其是太阳能的使用、废弃物循环利用等,促进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促使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为农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条件。叶谦吉(1932)将生态经济学理论引入农业领域,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是指利用传统农业经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建设的现代高效农业,可以同时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生态和经济结合起来,将农业生产的各环节与加工业、旅游业结合起来,提高资源在整个系统内部的转换效率,尽量多的促进其循环使用和重复利用,最大限度降低资源环境的消耗,使系统处于一个良性循环。

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多是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角度来实现农业以及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陆奕,2019)。英国、日本等资源比较紧缺的国家把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放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位,瑞典荷兰等国家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来降低污染物的产生量,并通過有益天敌或人工的方式进行除草,体现了绿色环保的农业生态理念(Donia,2017)。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主要有产业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立体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可持续模式(张雯、白必政、刘喜波,2010;李东颖,2019)。产业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建设产业基地,促进可持续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立体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模式是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依托地理资源和地区优势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

可持续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关技术科技支持,现有的技术发展研究主要分为两种,常规式可持续高产农业模式和高效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下的研究。具体来说常规式可持续高产农业模式主要着眼点在于创新或提高农业技术,主要包括高产复熟间作套种技术、规模化集约式饲养技术、高效水产养殖技术和高产农业新品种开发技术等;高效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主要着眼于在现有的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高效使用,以减少消耗,主要有节水灌溉工程、精密平衡施肥节肥技术、节约与生物农药开发研究等。

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环境、资源、经济、社会、人口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衡量依赖于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当前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括驱动力—状态—响应指标体系、菜单型指标体系和专题型指标体系三种,其中菜单式指标体系实操性较强,其又可划分为平行式、垂直式和空间式三种类型(Green et al,2005)。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SD)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则是典型的驱动力—状态—响应指标体系模式(黄祖辉和林本喜,2009)。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度,学者们广泛采用菜单型指标体系,且多运用层次分析法实现评价目标(傅晨,2010)。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度涉及大量指标,各个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复相关系数法、坎蒂雷赋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Bansal, R. C,2017)。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是建立在人们对各个指标重要程度主观认识的基础上权重确定方法,故称为主观赋权法;变异系数法、复相关系数法、坎蒂雷赋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则是直接根据各个指标所反映的原始信息进行数学处理,以获得指标的权重,故称为客观赋权法。

农业可持续的影响因素众多,可能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农业可持续的影响因素包括基础设施的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保险等(马晓河等,2005;袁锦凤,2017)。农业保险、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Anderson,2003)。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保险制度,对于传统农业的改造、农业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Froot & O'Connell,2008;Grace & Klein,2009)。从社会人口因素角度,农业劳动力素质、人口密度和农场规模等存在一定的交互关系,促进农业生产和城镇化的发展(袁锦凤,2017;任怡春,2018)。从环境方面,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方向,关键在于农业环境的优化(Kalyagina L V,2009;M Mcgillivray ,2010)。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以及环境的污染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肖阳,2018;陆奕,2019)。农地制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由农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农业生产是建立在对农地利用的基础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农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区域的生态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需要发挥产权制度的作用,只有生态资源的产权得到明晰界定和保护,才能有效避免“公地的悲剧”发生,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傅晨.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10 (5):26-33.

[3]陈家金,李丽纯,李文.福建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 (5):1234-1238.

[4]杜红梅,傅知凡.湖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及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6 (6):168-175.

作者:宋梦月

上一篇:大学生课外论文范文下一篇:绿化工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