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分析论文

2022-04-28

摘要:对于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足球运动现状的开展,采用实地考察,文献资料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南京师范大学校园足球运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希望通过调查分析出问题所在,给予一些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分析论文 篇1:

2030健康中国背景下青少年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摘要:在2030健康中国背景下,笔者选择本研究主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青少年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结论。为完善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理论参考,进而推动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科学发展,最终提高青少年中学生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2030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教育;课外体育活动

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广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但目前据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大多中学学生还不同程度存在缺乏课外体育锻炼现象,所以分析2030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学体育课现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303所中学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城镇和农村重点中学各50所;城镇和农村一般中学各70所;少数民族中学63所。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数据统计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是对青少年中学生及部分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9份;其中有效问卷470份,有效率94%并用SPSS21.0对问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二、研究的结果分析

(一)中学早操、课间操开设内容的分析

中学早操、课间操的内容设置状况,由图1所示:

被调查的303所中学中70.3%的学校早操、课间操内容是做《全国第八套广播体操》;19.5%的学校早操、课间操内容是做《眼保健操》,只有10.2%的学校早操、课间操内容为其他项目(其他内容包括跑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韵律操》、球类、自由活动等)。从以上调查现状可以看出中学早操、课间操的内容单一。

(二)中学课余体育锻炼分析

表1显示学校组织学生每周锻炼次数为1-2次的占22.6%,3-4次的占29.9%,4次以上占14.1%,随意锻炼的占33.4%。每次课余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学校占33.6%,30-60分钟的占56.1%,60分钟以上的占10.3%。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各学校并没有将课外体育锻炼形成制度,从而缺乏必要的监督并且活动开展的随意性较强。并且中学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低、负荷小、时间短,学生难以达到健身的效果。

(三)中学课余体育锻炼内容设置的分析

图3所示:303所中学中以田径类项目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校占25.7%,以球类项目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校占49.1%,以武术类项目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校占4.1%,学校课余体育锻炼无固定活动项目的学校占21.1%。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学以球类为主要锻炼项目的学校数量比以田径类为主要锻炼项目的多。

(四)中学课余体锻炼与育竞赛分析

分析得出303所中学高达50.7%的中学不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也就是说中学有大半以上的学生都不能享受国家规定的课余体育训练。另外还有29.4%的中学从未开展过任何形式的课余体育竞赛活动。这可能与学校的体育经费投入较少、举办的中学生体育赛事较少相关。

(五)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1.城镇、农村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现状分析

80%以上的城镇中学都配备有篮球、接力棒、短绳、拔河绳、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体育器材。与城镇中学相比较,农村中学体育器材配备状况很不乐观,大部分农村中学严重缺乏体育器材。分析显示90%以上的农村中学没有栏架、肋木、平梯、跳箱、剑等器材,通过上述数字可以得出,农村中学的体育器材配备严重落后于城镇中学,农村中学仅靠现有简单的体育器材来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很难运行的。

2.中学体育教师配备状况

体育教师是确保学校体育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如图4在被调查的303所中学学校中,没有体育教师的学校占8.9%;缺乏体育教师的学校占17.8%;体育教师刚好合适的学校占68.4%;体育教师超员的学校占4.9%。

以上数据显示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管体育教师队伍不断扩大,但仍旧有部分学校没有或者缺乏体育教师,缺少的部分只能由兼职体育教师来担任,这可能会影响中学学校体育的正规化发展。

三、结论

通过数据分析显示:因中学学校并没有将课外体育活动形成制度,从而缺乏必要的监督并且活动开展的随意性较强;活动内容单一;课间操还是以原有的眼保健操及广播体操为主;很少有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创编特色项目,只是抱怨场地器材不足等因素;使得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受限。从而导致得学生很难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

基于以上因素的思考,建议:①应在各中学学校建立相应的组织和监督机构并形成制度,②通过广泛开展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体育活动、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及建立评价、保障机制等,③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④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进而增强学生的体质,推动中学课外体育的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坚.阳光体育运动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J].體育文化导刊,2009,10 (6):95-97.

[2]胡超.校园体育环境与阳光体育运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7 (4):88-89.

[3]刘晓阳.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分析[J].广东教育·教研,2007,7 (8):56-58.

[4]张海静.对部分村小体育课外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基础教育,2009,6 (5):97-100.

作者:魏晓微 姜甲远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分析论文 篇2:

南京师范大学足球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对于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足球运动现状的开展,采用实地考察,文献资料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南京师范大学校园足球运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希望通过调查分析出问题所在,给予一些建议。

关键词:南京师范大学;校园足球;现状;分析

1.前言

目前,我国是运动大国,可是世界第一大运动足球却在亚洲处于二流水平,国家高校足球校园的发展是影响足球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大量资料查询发现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并不乐观,以南京师范大学足球开展现状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校园足球发展的趋势。

2.南京师范大学校园足球比赛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被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理科类有45人占总调查数的35.1%,参与人数最多。文科类的有26人占总调查数的20.3%。工科类的有21人占总调查数的16.4%。师范专业的有20人占总调查数的15.6%,参与人数第四。其他类的有16人占总调查数的12.5%,参与人数第五。

2.2被调查对象在大学前的足球活动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在大学前经常参与足球活动的占42.2%,而在大学前不经常参与足球活动的占57.8%。这说明在大学期间空余时间较多给学生们提供了参与足球活动的机会变多,大学中足球氛围也变得越来越好。

2.3被调查对象参与足球活动的形式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参与足球活动以课外活动方式的有50人占总调查数的39.062%,课外活动形式最多。参与足球活动以体育课方式的有46人占总调查数的35.937%,体育课方式的第二。参与足球活动以学校社团方式的有20人占总调查数的15.625%,学校社团方式的为第三。参与足球活动以校内比赛方式的有12人占总调查数的9.375%,校内比赛方式为第四。以上数据表明,在课外活动时参与足球活动的人最多,说明在大学中学生可课业负担较轻,有着一些时间在课外享受足球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学校社团和校内比赛人数较少说明了学校在学生业余体育活动上还不够重视,应该多组织些足球社团和比赛,为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2.4被调查对象每周参与足球活动的次数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每周参与足球活动1次的有57人占总调查数的44.531%,是最多的。每周参加足球活动2次的有38人占总调查数的29.687%,是第二。每周参与足球活动3次的是17人,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13.281%,并第三。以上数据表明,学生每周参与足球活动最多的是1次,说明在大学中,多数同学每周都会参与足球活动,在大学这个活泼好动的集体里,足球是成为了大多数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须品,这对我校的校园足球活动是极大的促进。学生参与足球活动3次占到了13.281%,这说明在大学中有很多热爱足球的同学,有着他们这一批足球发烧友,一定会让足球在扬大生根发芽,会推动校园足球大发展。

2.5被调查对象对校园足球活动环境的满意程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对校园足球活动环境的满意程度满意为54人占调查总数的42.2%为最多。被调查对象对校园足球活动环境的满意程度很满意为26人占调查总数的20.3%,为第二。被调查对象对校园足球活动环境的满意程度不满意为20人占调查总数的15.6%,为第三。被调查对象对校园足球活动环境的满意程度非常满意为13人占10.156%。以上数据表明,学生们对南京师范大学提供的校内足球活动的场地满意的居多,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我校有很多的校区,基本上很多校区都有足球场,这给很多学生提供了方便的足球活动场所。

3.开展南京师范大学校园足球活动的影响

3.1学生对现阶段南京师范大学校园足球活动组织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现阶段南京师范大学校园足球活动组织的满意度为满意的有65人站调查总数的50.781%,为最高。学生对现阶段南京师范大学校园足球活动组织的满意度为很满意的有26人站调查总数的20.312%,为第二。学生对现阶段南京师范大学校园足球活动组织的满意度为不满意的有21人占调查总数的16.406%,为第三。学生对现阶段南京师范大学校园足球活动组织的满意度为很不满意的有8人占调查总数的6.25%,为第四。学生对现阶段南京师范大学校园足球活动组织,非常满意得有3人占调查总数的3%,为第五。

3.2学生认为我校开展校园足球影响的最大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师范大学学生认为开展校园足球影响的最大因素为学校规划的有60人占总调查数的46.875%,为最高。学生认为开展校园足球影响的最大因素为自身因素的有35人占总调查数的27.343%,為第二。学生认为开展校园足球影响的最大因素为时间和场地的有20人占总调查数的15.625%,为第三。学生认为开展校园足球影响的最大因素为国内足球大环境的有13人占总调查数的10.156%,为第四。以上数据表明,多数同学认为南京师范大学校园足球开展影响最大因素为学校的规划和发展。

3.3学生在校园足球中的收获

校园足球在南京师范大学的开展应该算是成功的。在问卷调查中有一题是问同学们在校园足球中的收获,有7个选项,第一个是身体方面,第二个是心理方面,第三个是人际交往方面,第四个是组织能力,第五个是提高抗挫折能力,第六个是提高服从能力,第七个其他,这几个选项同学们大部分前六个都选了。足球确实是个非常有魅力的体育项目,足球能够锻炼同学们的身体,让同学们可以在健康的状态下学习,工作。足球能够培养同学们坚强的心理和强大的抗击打能力,还有训练人的心理素质也就是所谓的大心脏。足球可以让你在场上场下学会怎样交朋友,学会怎样与人相处。

4.结论与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校园足球开展的较为火热,这与学校组织与学生的喜爱与参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南京师范大学地域较广,校区较多,存在场地不能惠及每一位学生。即使有场地也存在场地没有维护,质量较差问题,场地问题阻碍了校园足球的发展。南京师范大学校园足球组织较为单一,应该组织学生相对有兴趣的足球活动,推动校园足球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各学院对本院校园足球支持力度不够,不能让校园足球在小单位里发展,制约了南京师范大学大环境下的校园足球。学校也可以每年都举办校级的足球比赛,这样可以让全校的师生领略到足球的魅力,从而可以锻炼学生身体,更好的开展校园足球。(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庄谦.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以济南市为例[J].运动.2011(10)

[2]刘桦楠.山海校园足球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08)

[3]王炜华等.校园足球现状及模式研究[J].运动.2011(11)

[4]贾珍荣.全国亲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0(12)

[5]李卫东,何志林.全国亲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1(03)

[6]申世勇.开展校园足球,国家政策创造出踢球有良好的升学预期,中国足球才会有发展[J].体育博览.2011(16)

作者:孙倩翟 鲁波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分析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学生就学质量调查

摘 要 浙江某高职院校以学情调查为切入点,在校内普遍实施新生调查、二年级学生就学质量调查、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其中,就学质量调查以学生参与为核心概念,建构了包括学生学业目标与规划、就学行为与体验、就业预期等系统指标体系。调查发现,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新生相比有弱化的趋势;二年级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课外自主学习都有较大提升空间;二年级学生的课外活动参与和一年级新生的活动计划较为一致,活动质量有待提高;二年级学生的就学体验评价相比新生和毕业生都较低,二年级学生的就业预期与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有较大差距。为此,高职院校应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并以就业压力和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投入;课堂教学中加强基于教学互动的教学设计,课外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空间;重点扶持强化专业知识学习的社团类型,拓展学生求知活动平台。

关键词 高职院校;就学质量;学生调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作为建设的重点任务。高职院校在准确把握办学工作实际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建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质量评价制度及工作体系,不仅是提升院校内部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基础,也是提升院校竞争力的关键。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学生调查是收集学生评价、意见的高效工具。学生调查在时间维度上可大致划分为“入校调查”“学习过程调查”“离校调查”三类,在指标完备、调查程序完整的情况下可以形成“生源输入—在校学习与生活过程—学习成果”这一完整的链形结构数据,为综合考察大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投入——产出”过程提供丰富的信息,也为学校进行教育质量动态监控和系统分析、改善学生服务等相关政策决策提供数据支持[1]。

浙江省某高职院校于2014年起在校内实施包括新生调查、二年级学生就学质量调查、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三大模块的学生跟踪调查。本文以其中就学质量调查的实践探索为例,介绍项目的理论渊源、指标设计与调查结论等,以期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就学质量调查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一)理论基础:学生的参与投入是考察大学生就读经验质量的核心内容

学生在何种程度上参与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活动是直接决定学生大学体验与成就的关键,佩斯(C.Robert.Pace)、阿斯汀(Alexander Astin)和乔治·库(George.D.Kuh)分别使用学生的“努力质量”(quality of student effort)、学生参与理论(Theory of Student Involvement)和学生投入概念 (Student Engagement)阐述类似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研发了相应的问卷工具。“学生参与”或“学生投入”一方面強调学生在就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强调对学生学习活动经验的综合理解。作为研究学生就学经历的整体思路,这类概念可以将学生在校生活中许多独立的因素整合到一起,既观察学生的态度也描述学生的行为,既关注课堂上的学习投入和其他学习活动,也考察课外各种非学科学习的经验,已经成为高校监控教育过程依据的一个核心概念[2]。

佩斯提出的学生“努力质量”(quality of student effort)概念集中体现在他所研发的《大学生经验问卷》(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CSEQ)中。佩斯认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除了依赖院校提供资源设施、教学项目、激励措施与评价标准,学生努力的质(quality)、量(amount)和范围(scope)也是重要因素。佩斯提出的“努力质量”是相对于投入时间的一个质的指标,体现在学生利用校园资源、设施和机会的过程中对资源的独立开发,为知识的掌握、理解和技巧的提高所付出的认知努力,以及参与活动、社交主动性等等[3]。

20世纪80年代中期,阿斯汀综合弗洛伊德的“心力贯注”(the investment of psychological energy)和学习理论的“任务时间”(time on task)要素[4] ,建立了学生参与理论,首先将学生参与定义为“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投入的心理和体力的总和”。参与不仅仅是心理状态,更是心理状态的行为表现,因此参与的内涵包括学习投入、师生交往与同伴互动中表现的行为和态度,以及学生的个体因素。该理论包含五大基本假设:参与投入是学生对各种目标对象(任务、活动、人)的心理和体力双方面投入;参与投入是一种持续性努力,不同学生在同一教育活动上参与程度不同;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对不同目标的参与投入程度不同;参与投入具有质和量两方面特点,既强调专注程度也强调参与时间;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成果与参与的质量呈正相关;教育政策或实践的效果与其是否促进学生的参与投入相关[5]。

之后一直有学者对学生参与给出自己的解释,如美国《全国大学生投入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的领导者乔治·库(George.D.Kuh)在佩斯和阿斯汀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炼了“学生投入”(student engagement)的概念。“学生投入”概念的基本假设是学生的高参与度和高校的教育实践、高校所创造的条件紧密相关,强化学生的学习参与可以提升学生在技能和情感方面的发展。该概念包涵双重要素:一是测量学生在学习或其他教育相关活动中的投入(个人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与精力、与同伴群体的相处情况、与教师的互动情况等);二是测量高校通过资源配置、教育政策、学术项目(新生体验课程、专业课程、教与学的方法)等创设校园环境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力度[6]。

(二)實践意义:学生调查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学生投入的测量主要通过学生调查实现。运用问卷调查获得学生对就读经验的评价和反馈是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代表性方法和技术。由于学生规模激增,传统的依靠师生交流了解学生信息、帮助学生成长的管理模式受到了挑战。管理者需要在院校层面通过学生调查以便更清晰地了解学生在学习投入、满意度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和改革。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教育质量管理模式转变,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学生调查成为美国、日本、英国等许多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美国《加州大学本科生经历调查》(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 Survey ,UCUES)、佩斯开发的《大学生经验问卷》和乔治·库领导的美国《全国大学生投入调查》是代表性的测量工具[7]。作为教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工具,学生调查对高等教育政策制订、高校管理和质量监控等各个层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国高校学生调查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发展迅速,一方面是因应大众化时期教育质量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外高校和学者前期的理论摸索和经验积累。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周作宇教授将《大学生经验问卷》引进汉化为《中国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自2002年起对国内23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建立了初步的数据库并公布了部分研究成果[8]。2006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开始在北京市高校开展“首都高校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状况”年度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参考了美国《全国大学生投入调查》、加州大学《院校合作项目之大四学生调查》(Cooperative Institutional Research Program-College Senior Survey, CIRP-CSS)、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大学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University Management and Policy, CRUMP)的大学生调查和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学生问卷调查[9]。2007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完成了美国《全国大学生投入调查》的汉化版“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SSE-China),随后在清华大学等全国27所本、专科高校开展调查[10]。2011年,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湖南大学加入了SERU国际调查联盟[11]。

综上,从调查所覆盖的范围来看,国内已有的高校学生调查主要以本科生为对象,反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和学生群体特征的调查仍有待探索。

三、高职学生就学质量调查的指标体系建构与实施技术标准探索

基于国内外学生调查的研究与实践发展趋势,浙江省某高职院校于2014年起在校内实施学情调查。调查分新生调查、二年级学生就学质量调查、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三大模块。其中,二年级就学质量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业目标与规划、就学行为与体验、就业预期等方面系统考察学生的就学质量。学生在学期间的计划预期、行为模式是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学生对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所做的直接体验评价更是不容忽视的高等教育质量因素。就学质量调查的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从专业兴趣、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信心、时间管理、活动参与、社团参与、领导职务等方面,考察二年级学生的就学质量;其次,从大学满意度、分院满意度、专业满意度、教育教学满意度、就学预期达成度、学校忠诚度、学校推荐度、学校氛围特质感受等方面考察二年级学生的就学体验;最后,从未来工作要求、起薪期望、就业单位类型预期、就业前景预期等方面,考察二年级学生的就业预期。

调查内容的系统性和高职教育特点体现在指标建构中,如学生的教育教学满意度包括教学质量、学生事务、制度设计、资源与环境四大类指标;教学质量指标大类中又将实训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环节、基础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等做了相对独立的问题设计。

就学质量调查以网络调查的方式进行,并采取多种技术手段保证问卷作答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第一,问卷题项主要为选择题,且强制答题者回答完整方能提交,因此数据缺失和异常值情况较少;第二,调查采用普查的形式,符合调查样本要求的学生全部参与;第三,调查要求学生用学号登录调查系统,从技术上保证了调查对象的真实性;最后,调查对象为二年级在校生,参与调查时他们入学已满一年,对大学生活有较为深刻的体会,且与学校互动的愿望较为强烈,因此作答的真实性较高。

四、高职学生就学质量调查的发现与启示

本文撷取2014年度浙江某高职院校二年级学生就学质量调查中学生学习动力、学习行为、课外活动、就学体验、就业预期的部分结果,并与同年新生调查、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的相关结果进行对比,管窥高职教育教学现状,尝试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学习动力分析

研究从专业兴趣、学习目标、学习动机3个方面对比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动力,发现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新生相比有弱化的趋势。

首先,与新生专业兴趣调查数据相比,二年级学生中对所学专业非常有兴趣或比较有兴趣的比例较低,兴趣一般和有一点兴趣、没兴趣的总体比例更高,见图1。

其次,二年级学习目标调查显示,二年级学生中希望自己成绩优异的学生比例与新生基本持平,希望升本的比例明显较低,而仅希望顺利毕业的学生比例较高,见图2。

再次,学习动机调查显示,未来过上美好生活的预期、拿到毕业证书、父母的期望、挑战/提升自我、就业压力是二年级学生较强的动力来源。与新生相比,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到更多外在压力的影响,价值诉求较为现实,而且对学习动力来源的感受较弱,见图3。

(二)学习行为分析

学习行为调查显示,36%的学生表示从不或很少在课堂上提问或参与班级讨论,59%的学生在课外从不或很少与他人分享学习收获,80%的学生从未或很少有他人在课外指导自己学习的情况,82%的学生很少到图书馆或自习室学习。上述数据提示,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课外自主学习都有较大提升空间,见图4。

(三)课外活动分析

从活动参与和社团参与两方面来看二年级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发现学生的课外活动质量仍有待提高,详见图5、7。二年级学生的活动参与调查显示,学生对兼职、参与社团、实习和社会实践、报考专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社区服务或志愿者5项活动的参与意识较高。实习和社会实践、兼职、社团参与、社区服务或志愿者活动均为大学生接触机会较多的活动,且参与门槛较低。由于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报考专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是许多专业学习的“标准配置”。因此上述活动在学生当中的认知度较高。

然而,学生对海外学习、参与学生会/团委/社联/社区的竞选和任职、参加各类文艺或体育比赛、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各类学术、专业或设计竞赛等活动参与意识不高。这类活动对学生的经济条件、专业知识技能、文体特长、社会工作能力等方面有较高要求。学生对这类“门槛”较高的活动“望而却步”可能是条件筛选的自然结果,但我们仍需积极为学生具备参与能力创造良好的培育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另外,对比新生的活动计划可以发现,二年级学生的活动参与和一年级新生的活动计划较为一致,见图6。

学生的社团参与调查显示,参与兴趣爱好类、自治类的人数较多,而参与公益服务类和专业学习类的人数较少。

(四)就学体验分析

我们尝试从就学满意度、学校忠诚度等方面分析二年级学生的就学体验,发现二年级学生对就学体验的评价相比新生和毕业生均较低。

1. 就学满意度

新生调查、二年级学生就学质量调查、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中均设置了针对大学整体、分院和专业的满意度调查,题目选项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对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赋值5、4、3、2、1,从满意度均值来看, 高职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就学满意度呈现微弱的两头高、中间低情况,见图8。

学校忠诚度调查能够进一步印证就学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调查显示,31%的二年级学生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一定或者可能不会再次选择本校,相比新生略高(25%),见图9。

(五)就业预期分析

从就业单位期望、起薪期望两个方面分析二年级学生的就业预期,发现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本校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有较大差距,见图10、图11。

就业单位期望调查显示,21%的学生希望到事业单位就业,18%的学生希望到外资/合资企业就业,17%的学生希望到国有企业就业,17%的学生希望到民营/私营企业就业,14%的学生希望到个体户就业。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同年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的单位类型分布为民营/私营65%、外资/合资9%、事业单位8%、个体户7%、国有企业5%。可见,学生对就业单位类型的期望与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流向有较大差距。

学生的薪资期望与实际情况同样存在差距。二年级学生起薪期望调查显示,20%的学生起薪期望在2000~2999元,36%的学生起薪期望为3000~3999元,11%的学生起薪期望为4000~4999元,15%的学生起薪期望为5000~5999元。然而,同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显示,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毕业生占总数的78.8%。

五、结论与启示

(一)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以就业压力和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投入

与新生相比,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弱化、外部化的趋势。二年级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对专业的认识批判性增强、学业期望值降低,表现之一就是学习积极性下降。同时,学生感受到的外在压力如家庭期望、就业竞争在增加,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这种压力会更大。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警惕部分学生因为无兴趣、无目标、无主动性而陷入对学习厌倦、逃避的状态,從价值引导、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应以职业、人生规划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客观对待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以压力和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习投入。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基于教学互动的教学设计,在课外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空间

调查显示,二年级学生课堂参与、课外自主学习有待提高。对此,应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基于教与学交互作用的环节设计,通过分层次、小组化等形式,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创设更多条件,促进学生课堂行为的转变;另外,可以尝试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空间,如在教学中“有统有放”,在课堂教学时间管理有效、对学生的自学效果监督到位的前提下,压缩课堂教学时间,给予学生学习、实践如何挖掘教育资源、自主学习的机会。

(三)重点扶持强化专业知识学习的社团类型,拓展学生求知活动平台

文艺、体育兴趣爱好类社团是高校传统社团,一般数量较多;而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背景的学习类社团一向发展数量和规模较为有限。学习类社团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拓展求知领域的重要活动平台,如何从经费支持、场地供应、指导教师和社团干部管理等方面对这类性质的社团提供有针对性的鼓励政策,是未来在社团管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2][7]张劲英.大学本科新生学业成就之影响因素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13.

[3]Pace,C.Robert.Achievement and the Quality of Student Effort. Washington,D.C: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82:3-6.

[4]Pascarella,E.T.,Terenzini,P.T.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 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05,2:53.

[5]Astin, A.W. Student Involvement: A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1999,40(5): 518-29.

[6]Kuh,G.D.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Overview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Center for postsecondary Research, 2001.

[8]周廷勇,周作宇. 高校学生发展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48-55 .

[9]鲍威. 未完成的转型——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32.

[10]罗燕,海蒂·罗斯,岑逾豪.国际比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测量——NSSE-China工具的开发:文化适应与信度、效度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07(7):12-18.

[11]龚放,吕林海.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问卷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92.

作者:张劲英 王琪

上一篇: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分析论文下一篇: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