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案例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是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在教学中除完成经典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外,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成实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科研思路及动手操作能力。

第一篇:案例教学论文范文

导数在经济中应用的案例教学与教学案例

摘 要: 高职院校数学改革提倡以“必须、够用”为度,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压缩高职数学课程开设时间的情况下,数学案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导数在经济中应用的案例教学与教学案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教学案例 经济应用 导数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此后,案例教学被各科学科教学广泛的使用。

案例教学在高等数学中的引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要求高职院校数学严格以“必须、够用”为度,即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对于他们各自专业够用的数学知识,以满足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这种案例教学方法的引入能够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深奥的数学定理定律简单化。此外,通过相互交流,学生能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讨学习,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并了解到数学有用性无处不在。

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采用案例教学,有利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把导数很好地用于自己的专业,跟专业紧密结合,从而做到学有所用。由于教学案例资源的普遍匮乏,下面我给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说明案例教学。

案例一:(最佳存、贷款利息问题)

某银行准备新开设某种定期存款业务,假设存款额与利率成正比,若已知贷款收益率为r,问存款利率定为多少时,贷款投资的纯收益最高?

解:设存款利率为x,存款总额为M,由于M与x成正比,

则M=Kx(K是正常数)

若贷款总额为M,则收益为rM=Krx

而这笔款要付的利息为xM=Kx

因此,贷款投资的纯收益为f(x)=Krx-Kx

令f′(x)=Kr-2kx=0,得驻点x=.

又因为f″()=-2k<0(K>0)且驻点唯一,故x=也是最大值点。

所以当存款利率为贷款收益率r的一半时,投资纯收益最高。

分析:在提前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现代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贷款问题,比如房贷、车贷等。如何有效合理地解决存贷款问题,需要人们理性的思考。本例的给出目的在于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作出正确的判断。

案例二:(连续复利问题)设本金为p元,年利率为r,若一年分为n期,存期为t年,则本金与利息之和是多少?现某人将本金p=1000元存入某银行,规定年利率为r=0.06,t=2,请按季度、月、日以及连续复利计算本利和,并作出你的评价。

解:依题意,第一期到期后的利息为

本金×利率=p

第一期到期的本利和是

本金+利息=p+p=p(1+)

若按总利计算,第二期到期的本利和为

p(1+)+p(1+)=p(1+)

第n期到期后的本利和为p(1+)

存期若为t年(事实上有tn期),到期后的本利和为

p(1+)(*)

由题设p=1000,r=0.06,t=2,

(1)一年分为四季,取n=4带入得(*)式,得

1000(1+)=1000×1.015?垌1126.49

(2)一年分为12个月,取n=12带入得(*)式,得

1000(1+)=1000×1.015?垌1127.16

(3)一年分为365天,取n=365带入得(*)式,得

1000(1+)=1000×1.015?垌1127.49

(4)连续取息就是在(*)式中令n→+∞,得

1000(1+)=1000(1+)

=1000e?垌1127.50

分析:用复利计算时,按季、月、日以及连续复利计算所得结果相差不大。

案例三:(最优批量问题)

某仪器厂一年需要另一企业生产的某种配件50000件,平时对这种配件的使用数量是稳定的.该配件每次订货费为4000元,单价为每件10元,而当一次订货量达到8000件时,单价可以优惠至每件9.8元,配件的库存费为每件16元/年,试求电器厂每次订该配件多少才最经济?

解:设每次订m(<8000)件,则需订货50000/m次,而每个配件在仓库的平均储存时间为0.5m/50000年,于是所需成本为

C(m)=50000×10+4000×50000/m+50000(16×0.5m/50000),

C′(m)=-4000×50000/m+8,

在m>0时,唯一驻点为m=5000,此时成本为C(m)=58(万元).

考虑一次订8000件,则订货次数至少[]+1=7.

若6次订8000件,成本为

C=48000×9.8+2000×10+4000×7+48000(16×0.5×8000/50000)+2000(16×0.5×2000/50000)=58.05(万元),

若订8000件次数为n,余下零件分7-n次订,那么n=5,

C=40000×9.8+10000×10+4000×7+40000(16×0.5×8000/50000)+10000(16×0.5×5000/50000)=57.92(万元)

作者:于凤玲

第二篇:从案例教学的本质看我国法学案例教学

摘要: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是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在教学中除完成经典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外,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成实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科研思路及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生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法学教育进展迅速,培养了不少法学人才,为法治国家的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以致国内有知名大学的校长公开声称应取消法学本科教育。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院式教学法与实践型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此,我国法学教育界也普遍认识到,必须深入改革我国法学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才能减少法学的教学与法学实践之间的冲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学的案例教学方法被引入、推广,进而得到推崇的,并受到了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一致欢迎。然而,问题在于,当案例教学引入我国法学教育多年之后,实践中的法学毕业生却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缓解。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国法学教育界的高度注意,因为该问题的出现,表明我国法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能存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重新探讨案例教学本质的基础上,反思我国法学的案例教学方法,进而探索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出路问题。

案例教学的本质分析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哈佛法学院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训练中,后来又逐渐扩展到商业、医学和管理学的教育领域中。然而,尽管有了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教育学界仍然没有在关于什么是案例教学的问题上,得出一个权威的界定。以下是国内外相关文献所提供的典型概念。

哈佛商学院曾把案例教学界定为“这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常以书面形式展现出来,它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学生在进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教育大词典认为“案例教学是高等学校在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的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能力”。国内有学者认为,“所谓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方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它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强调学生的学,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有相当大程度的转变。”也有学者认为,“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就某个现实的问题提供情况介绍,指出面临的困境、几种选择或已作出的行为,引导学生对这些困难、选择或行为进行分析、讨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已经做出的行为进行肯定、比较、矫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虽然在关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界定上,学界仍然存在着分歧,但这些概念却仍然可以表明案例教学的两个本质问题:即提供问题情境与重视师生交往。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强调能力的获得在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而不是学习者的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活动的探究者”、“意义和知识的建构者”。简言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学习结果不是学生接受了知识,而是学生个体知识经验得到了改组。因此,在本质上,案例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可供改造的经验,这决定了,为学生所提供的案例必须为学生展示出一个真实和生动的问题情境。为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要注意的不应该仅仅是问题的结论,更要注意的是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过程是通过与同学、教师以及周围其他环境的交往实现的。交往在教学中发挥着经验共享,使学生学会合作,发现自我,辨识分歧,学会理性辩论以及达成共识的作用。同时,交往的主体就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是平等交往的主体关系,而不是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作为客体的主客体关系。因此,在案例教学中的交往应是一种合作式的交往,交往的双方应创造条件,是不带支配性质的交往,放弃权威地位持相互平等的态度。可见,案例教学是一种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的教学。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进者,是辅导者,教师是案例教学的重要角色,但不是课堂的操纵者、控制者。

我国法学案例教学中的困境及其分析

然而,案例教学方法重视问题情境与师生交往的本质,却在法学的案例教学中,被有意或无意的被忽略了。这使得我国的案例教学陷入了一种颇为尴尬的境地。

一是案例教学在价值上面临的困境。从法学教育背景看大陆法系教育的性质是一般性的人文科学教育,而非法律职业性训练,其价值目标在于培养理论型的人文知识分子,而不是应用型法律人才。唯这一背景中,我国法学案例教学的功能仅限于解释和补充说明所讲授的理论内容,甚至连解释和补充说明的功能都不曾具备,只是对所宣讲理论的简单的、毫无意义的重复。而在西方国家,其法学教育定位非常明确,即职业化教育,培养实践型法律人才。而案例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比如,在美国,法学本科生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的基础上,各法学院着重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法律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使他们“具有像律师那样驾驭、运用法律资源的能力”。英国法学教育目标也强调了职业教育,它将法学教育分为学术、职业训练和实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注重法学理论和司法伦理的培养;第二阶段则通过案例培养学生的职业技巧;第三阶段通过在律师所实习保证学生得到法律职业能力的训练。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法学教育的目标是精英教育、职业教育抑或通识教育方面的定位仍然比较模糊。这就造成经过几年的本科教育,毕业生既没有熟练驾驭司法活动的能力,又不能较好地从事法学理论研究。法科学生的培养定位和目标决定着教学方法。从法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上看,它表现为职业教育和人文学科的理论教育的矛盾;从培养目的性上看,它表现为实践型人才的训练和学者型人才培养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案例教学法运用的价值就存在困境——我国的法学案例教学法是法学理论讲授的辅助工具性-价值,还是角色模拟体验实践性价值?

二是教师在案例选择上的困难。目前,教师就案例选择的渠道上来看,主要是通过网络、教学参考书、法院的判例、教师自己

接触的案例等。然而,这些案例在提供情境相关信息的完备性等方面大都有所欠缺。事实上,一个比较适合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是一个能够体现法律复杂纠纷,展示法律条文争议以及引起学生意见分歧的案例。一个过于简单的案例,事实上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比如在讲述合同的效力理论时,教师往往先将合同的生效要件加以讲解:“一般而言,合同的生效应当具备主体缔约能力、缔约人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三个要件方可生效。”然后,提供一个关于甲和乙签订了一个关于甲雇请乙去杀人的合同的案例来讨论该合同的有效性。对此,学生往往会异口同声答道:无效,因为合同内容违法。这样的案例分析显然是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合适的案例则往往比较复杂,仅仅通过相关报道或教师自身的表面接触是无法真正描绘出这种复杂性的。合适案例的严重缺乏,使得教师在选择案例上往往有着太多的限制。而如果就原有的这些渠道来选择案例,则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工和整理,并且在内容的复杂性、难度以及问题的设计方面都需要教师重新整理。所以,每设计一堂案例教学讨论课,都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力度和难度,在一学期中教师只能设计几学时的案例讨论课,不可能整个学期完全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有些教师甚至完全放弃了案例教学,而以举例子的形式加以代替。

三是案例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困难。当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普遍是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究其原因则与案例教学中班级规模紧密相关。案例教学的核心是引起学生的讨论甚至争论,并且将这种讨论和争论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然而,我们的法学本科课堂却往往是在一个空间广阔、桌椅固定的教室中装上一两百人。在这样的课堂中,案例讨论显然大打折扣甚至无从开始。作为替代性选择,由教师主导讲解案例就理所当然。然而,案例分析如果注重对法学理论的解释和说明,教师被置于传授者的地位而显得过于主动,从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师,那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处于被动地位而非自主分析。而这种被动学习显然是无法帮助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建构,案例教学法也就失去了其应有之义。

我国法学案例教学的出路

针对以上的困境及其分析,笔者认为,法学案例教学要走出困境,体现案例教学的本质要求,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明确案例教学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目标的定位不清严重影响了我国法学教育的质量,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为他们没有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尽管仍有分歧,我国应当尽快明确法学教育的定位和目标,或者不同的法学院根据自己的传统文化定位自己的学生,以便各法学院有的放矢,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本科阶段,在学生具备了一定法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当更加侧重逻辑推理和法律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应当是诸如律师、法官、公安等法律执业者。因此案例教学法对于法律教育的价值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法官角色体验。在案例教学中,不管人们是否同意该判决都必须首先从法官的观点即从诉讼意见出发来探讨问题。要求学生以一个法官角色从公平的司法角度重新审视这一案件,并就该案的判决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扮演律师角色和当事人的机会。它提供给学生一系列的具体争论,强迫学生扮演原来争论的双方和他们律师的角色,并重新演示这些争论。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了法律职业中不同角色的要求,有利于其认知的内化。另外,案例教学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在综合考虑各角色特点以及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自身的独立见解。

其次,要开发教学案例资源来建立案例教学库。案例教学的载体是案例,大量具有本土化、专业性、时效性特点的适合案例是成功开展法学案例教学的基础。结合教师的课题研究,开展案例调研,这是法学案例教学适合案例的主要来源。从某个角度上说,只有通过调研写作而成的案例,才能满足复杂性、关联性、启发胜等案例要求,从而适合于案例教学。案例调研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如文献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系统地收集被调查案件的资料,详细了解案件产生、发展及运作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努力找寻故事背后发生作用的各种因素,为案例的写作完成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其首要目的是为了寻找和发现事实。同时,实现教师案例调研共享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最好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由相关组织出面,建构全国性案例教学的共同平台,实现案例资源共享。

第三,要拆分班级,组成中班上课。在当前高校扩招的背景下,要在法学本科课程中实现小班上课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各法学院应该克服困难,组织中班进行案例教学,中班的人数应控制在60人左右,这样既可以维持课堂教学秩序,也能就案例中所体现的问题开展诸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具体教学形式,充分挖掘案例教学的能量,体现案例教学的真正本质。

参考文献:

[1]王志勇,张文夏,《面向21世纪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载《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转引自孙军业,《案例教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3]孙军业,《案例教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4]成光琳《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及思考》,《教学研讨》,2004年第2期

[5]张强,《法学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载《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4月上

[6]参见郭明瑞,王福华,《高等法学教育的反思与审视》,载《法制日报》,2001-09-02

[7]张强,《法学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载《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4月上

[8]张强,《法学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载《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4月上

作者:唐俐

第三篇:“保险学”案例教学:案例选择与过程设计

摘 要:由于保险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双重特征,案例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保险案例是确保案例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文章从案例的相关性、适度性、典型性、新颖性和可参与性几个方面强调了保险学教学案例选择标准,并提出教师应精心地设计案例教学过程,实现对各个环节的合理安排与有效控制。

关键词:案例教学;保险案例;案例选择;过程设

保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将保险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而如何选择制定周密的案例教学方案,选择恰当的保险案例,设计缜密的教学过程,是确保案例教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1]。

一、保险学案例教学选择标准

合理有效的保险案例选择是保险学案例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和保证。那么,怎样的案例选择才是合理有效的?对此,本文拟在吸收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下述拙见。

(一)相关性

与当前学术界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案例选择的相关性应从下述两方面理解:(1)与教学内容重点难点

相关。谈到相关性,通常被认为是指所选择案例必须与保险学理论知识相关。其实,这样理解和讨论相关性毫无意义,因为在保险学教学过程中,任何教师都不可能选择与保险学知识无关的案例,且鉴于可用于案例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也不会简单地将任何与保险学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都引入案例教学中来[2]。相关性,当然不是与教学内容无关,但也并不局限于有关,其所强调的是案例选择必须高度契合保险学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者说,教师必须围绕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主要的保险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在学习那些难以理解或不好掌握的保险理论知识的时候,理清思路,化解障碍。

(2)与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需要相关。谈到相关性,如果只从上述意义上理解,是不够的。学生之所以学习保险学的理论知识,是因为这种学习有助于满足其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没有这样的判断,自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生未来既是生活者,又是工作者,我们可以从生活者需要的角度引入相关案例,帮助学生树立保险意识,培养有效获取投保收益和维护投保权益的能力,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参保者或投保者;我们也可以从工作者需要的角度引入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保险工作理念,精通保险法律法规,熟悉保险工作的流程、方式与方法,成为一个合格的保险从业人员。

(二)适度性

我们所选择的具有相关性的案例并非越大越好,在规模上必须保证大小适度。案例可以小至三言两语,只包含一种关系、一件事情或一个问题,也可以大到几百,甚至上千文字篇幅,包含多种关系、多件事情或多个问题。而所谓大小适度,则是相对于我们要求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多少,或者所要达到目的的复杂性而言,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或标准。如果我们只期望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某种知识或某一知识点,或者只需训练某一实操技能,那么,就只能选择与这种或这个知识与技能相对应的小规模的案例,在这里“小”是适度的,贪大,将适得其反,降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如果针对特定章节复杂或多元的知识内容,或是思维训练与多样化技能的学习,就应该选择较大规模的案例,尽可能全面涵盖相对应的关系、事件或问题,在这里案例“小”就不适度了,会影响学习的综合性与训练的系统性。

(三)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是指具有特殊性的保险个案能突出、显著代表或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保险关系、事件或问题。保险案例千千万万,即使同类案例也是数不胜数,我们选择时必须切实关注和从中发现那些具有典型性的保险案例,以增强案例教学的知识教育与能力训导的价值[3]。根据典型性的要求,本文认为,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选择案例:(1)选择保险学界长期传承下来的国内外经

典案例,因为经典保险案例往往具有内容的成熟性、事件的普遍性与代表性;(2)选择国内外保险生活中所发

生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涉及特殊或者广泛的对象以及巨大的投保或理赔金额,其合理处置可能对生产、生活具有重大影响;(3)可以选择那些广泛传播或引起了社

会普遍关注的事件。这类案例就其本身而言,并无重大内容和影响,但在特定语境下因媒体传播而变得众所周知,家喻户晓,也就具有了典型性。

(四)新颖性

选择和采用富有新颖性的案例,能增强案例教学的吸引力,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关于案例的新颖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特色。我们选择的保险案例首先要具有中国特色,能充分反映中國保险行业的实践、问题与变化,避免一味引用西方保险案例进行教学。其次要具有地域特色,反映学校所在地区保险的实践、问题与变化。(2)新鲜。保险案例要具有时代感,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当前生活,反映当前我国保险行业的经营实践。一般情况下,我们应避免选择那些年代过于久远的陈旧保险案例进行案例教学。(3)独创。独创是案例新颖性的重要特性,也是案例新颖性的重要来源。保险学相关课程任课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案例拿来主义”,沿用现成案例,还要善于根据自己或同学、同事,或亲朋好友的工作与生活经历,创造出属于自己教学经历中的特有案例,这类案例往往因为其亲切平易、生动独特而更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

(五)可参与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换言之,学习结果不是学生接受了知识,而是学生个体知识经验得到了改组。保险学案例教学能通过案例来检验知识,诠释知识,使知识在直观和经验形态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还是一种能有效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性,自主获取知识、构建知识、形成能力的方法或过程[4]。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必须高度重视案例的可参与性,具体做到:(1)有情境,可模拟。在保险案例中,有时间地点,有人物关系,有矛盾冲突,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去经历案例中的事务,通过思考、讨论、合作去处理案例中所面临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答案,在模拟经办保险业务的过程中理解消化知识,培养形成实际工作能力。(2)有深度,可研究。我们所选择的保险案例有的可能并不适合模拟,但必须有深度,值得学生认真研究探讨,也就是说,案例不能太过简单,太过浅显,要有一定的学术性或研究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在开展相关调查或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推理,得出结论,或在质疑、讨论、辩论与分享的过程中相互激荡碰撞,擦出思想与知识的火花,以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二、保险学案例教学过程设计

在遵守上述标准合理有效选择案例的基础上,成功进行案例教学还要求任课教师精心地设计案例教学过程,实现对各个环节的合理安排与有效控制。

1.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强化案例选择环节。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其任务是选择和积累案例以满足教学的需要[5]。强化案例选择环节,要求我們切实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1)教师应发挥主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充实与更新自己的保险学教学案例库,以保证有足够必要和恰当的案例可供选择。(2)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动员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选择中来,并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案例,包括教给学生案例选择的标准或要求,避免在选择案例时陷入随意和盲目,事先让学生清楚本章或本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以确保所选择案例在内容上切实吻合教学的进度与需要,同时向学生介绍与保险相关的专业书、报、刊,专业网站,让学生知道从哪里以及怎样寻找所需要的案例。(3)在学生选择案例之后,教师必须及时地对案例进行审核把关,以确定案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切忌听之任之,撒手不管,否则,就会因为案例选择不当而严重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高度重视案例教学动员与布置。(1)有效导入和展示案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理解与训练的需要有机导入相关案例,同时通过PPT播放视频、录音或网页链接等方式展示案例,对于那些文字性的案例,可用PPT呈现并要求学生用手机拍摄下来,或以纸质材料的形式发放给各个学生或学习小组,使学生清楚了解案例内容。(2)做好案例教学动员。案例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介绍具体保险案例时,学生们饶有兴趣,好像听故事一样,可一旦进入研究与分析环节,很多学生就觉得研究案例是一种负担,没有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这种情况的产生,首先,一定程度上根源于学生不十分了解案例教学对于专业学习及其未来生活与工作的价值,在思想上缺乏对于案例教学的必要重视。其次,对于案例学习、案例研讨与模拟的具体任务要求以及成绩评价标准,学生缺乏参与案例学习、案例研讨与模拟的压力和动力。所以,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积极宣讲和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案例学习、案例研讨与模拟的意义,同时明确制定并公开宣布案例学习、案例研讨与模拟的任务要求以及成绩评价标准,使学生知道要做什么以及可能会对自己的保险学课程学分造成的影响。关于成绩评价标准的设定,教师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知识运用的有机性,分析问题的逻辑性,行为方法的有效性,思维观点的独特性,以及文字和口头表达的清晰、流畅与准确性。

3.有效组织实施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直接决定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如何组织实施案例研究,本文认为,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强化知识准备。进入案例研究环节,相当一部分学生之所以觉得是负担,懒惰或不愿意参与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碎片化或已经遗忘,面对案例时往往紧张畏惧,不知道需要运用哪些知识,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如何进行分析。因此,在布置一些较为大型的保险案例之前,任课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回顾、梳理当前章节或前面章节有关的重点知识,有了知识准备,相关案例一呈现出来,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很自然地将其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知道应该运用哪些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2)选择合理方式。案例研究分析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第一,讲解式。在案例内容明确、规模小、主要与某一知识点关联的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直接讲解的方式。第二,提问式。有些案例的内容相对比较复杂,教师可以设定多个具体问题,分别请学生回答,然后更正、补充和完善。第三,讨论式。对于那些具有较强学术性的案例,可以开展课堂自由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看法,也可以先由学习小组集体讨论,然后选举一名代表发言或提供集体书面案例分析报告,由教师总结归纳。第四,模拟式。对于那些有情节或实操性的案例,可以让所有学习小组,或者指定某一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学习小组互相点评,教师总结归纳。其实,方式的选择并非这样简单,在具体选择时还需要考虑教学班级学生的数量、教学时间的充裕程度等,而且在一个案例的教学中采用以某种方式为主,多种方式兼用的形式。(3)精当讲解案例。有些案例是教师讲解的,在讲解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方法得当,条理清楚,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力求能很好地吸引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4)调控学生行为。在组织实施案例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其中,减少旁观者数量,避免“南郭先生”现象,教师必须当堂记录学生参与案例研究的表现并及时肯定和表彰,要求各学习小组提供参与研究或模拟学生的名单,并介绍每个学生所分担的任务及完成的情况,以便于根据学生的贡献程度进行评分。

4.加强及时评定与反馈。(1)有些案例研究是当堂完成的,教师就要当堂进行归纳总结,并根据事前给定的评价标准,给出和公布此次活动中学生所获得的平时成绩分数,让表现优异者得到激励;(2)有些案例研究分析是在课后或课外完成的,提交的是书面报告,教师应及时对报告进行评阅,并把研究成果以及承担不同责任的学生所得分数在教学班级进行公开反馈,使大家分享信息,力求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力争上游;(3)加强案例教学效果分析。在案例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必须及时回过头来,从案例选择是否符合标准,案例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分析与方式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并有理有据、视角独特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强化以及知识和能力是否取得了预期的进步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案例教学的效果,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到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在效果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意见,共同制订案例教学改进计划。

参考文献:

[1]刘子操,刘璐.案例教学在保险课程教学中的推进与设计[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2]何宏庆.保险学案例教学模式初探[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0,(1).

[3]郑玉华,崔晓东.浅析案例教学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1,(28).

[4]周紫哲.保险学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4).

[5]张晓香,胡宏琴.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

[责任编辑 包玉红]

作者:韩宝珍

上一篇:唐代文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油画创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