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案例论文范文

2022-05-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法律案例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我国的超额保险制度有待完善。本文从保险案例开始评析超額保险制度的法理基础与立法实践,探讨如何解决我国超额保险的制度层面问题。【关键词】超额保险保险价值保险金额实际价值“超额保险”是指在保险金额超过保险标的实际价值的保险。

第一篇:法律案例论文范文

中职法律基础案例教学的实施

摘要:本文阐释了中职法律基础知识课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总结归纳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中职法律基础知识课案例教学的改进措施。正确确定实施案例教学的内容;合理选用和编写教学案例;切实引导学生课前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案例;有效地组织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

关键词:中职学校 法律 基础知识 案例教学 理论基础

中职法律基础知识课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自身法律基础知识素养,增强守法意识和守法必备的法律知识,增强依法维权、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实践能力。中职法律基础知识课的教学对象生活阅历相对简单,所学课程大多为公共基础和本专业课程,与法学没有紧密联系,学生知识建构的基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职法律基础知识课教学时间相对较少。因此,通过相对完整的教学实践,对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案例教学进行系统的探索十分必要。

1 中职法律基础知识课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对案例教学整体认识不足

部分学校认为在教授法律基础知识课的过程中不宜采取案例教学法,其理由是案例教学花费较多的时间,难于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是自身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比较肤浅的表现。在很多的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往往会把案例作为实例说明或演示论证,或者通过给学生一些案例来检验学生对学过的原理的掌握情况,便以为在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法。实际上,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配合教学的举例或对事例的分析看作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并不是简单地用举例来对学科的内容进行说明,也不是以案例练习作为讲授内容的补充、辅助手段。

1.2过多滥用案例教学

部分教师试图对本课程教学的全部内容都采取案例教学,结果将课程规定的全部内容讲授,不能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大量采取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案例、查阅资料、分析比较,过多地占用了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引起部分学生反感,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影响。尽管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些法律概念、原理,并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往往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教学时间。案例教学必须依照范例教学理论的要求,坚持精选教学内容,让案例学习起到范例作用。

1.3实施案例教学选择内容不当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对究竟哪些法律概念、哪些法律原理、哪些教学内容应当采取案例教学,没有结合教学大纲予以周密的考虑,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草率地选择实施案例教学的环节和内容和把案例教学提供情境的“孤岛化”,很难以有限的案例发挥更充分的作用。只有依照范例教学理论的要求,对关键原理和关键概念实施案例教学,才能够起到以点带面和提纲挚领的作用,才能帮助学生探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性。因此,不宜在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实施案例教学,也不宜在教学内容的细枝末节部分选择实施案例教学,因为在这些环节实施案例教学起不到范例作用,实施案例教学可能花费很多的时间而学生受益不多。究竟应该在哪些内容实施案例教学,需要对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了解,做到统筹兼顾吗,避免主观思维的片面化。

2中职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案例教学的改进措施

2.1正確实施案例教学的内容

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充分地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并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依照范例教学理论的要求,在对教学大纲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实施案例教学的章节和内容,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如果我们想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教授全部的教学内容,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教授教学大纲规定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全部内容,都会遇到教学内容的繁杂和教学学时短缺的矛盾。实施案例教学的次数必须像范例教学理论所要求的那样,做到“少而精”;实施案例教学的内容和环节必须依照其关键程度和可能选用案例提供情境的存续程度合理确定。

2.2合理选用和编写教学案例

案例的选用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既有认知结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教学对象的认知结构,准确把握学生既有的经验,才能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案例,并进而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的情境脉络十分复杂或者提出的问题难度过高,那就应当在保证案例提供情境脉络真实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学对象既有知识结构的特点,适当删除那些不影响情境脉络的细枝末节和对教学对象而言过于复杂的问题,保证案例的可识别性和可学性,以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

2.3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分析案例

按照范例教学和活动教学的要求,案例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能够就不同问题找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也就是培养其解决问题的技能。有效的案例教学,必须坚持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必须引导学生在进行案例课堂教学之前,通过学习案例来分析和研究问题,带着自己特有的认识和观点走进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师在课前不仅要有目的地选择案例,而且要组织案例材料供学生阅读。课前阅读案例非常重要,可以节省课堂上较多的准备时间。在案例的课前准备过程中,任课教师所要做的工作,重点是通过作业布置和指定阅读有关参考书目等方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案例、抓住关键性的事实和关键性内容、参照有关材料初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4组织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

学习是心理的积极动作,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因此,教师要坚持把案例教学当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而不是结论本身。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教学契机,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促进学生进入最佳思考状态,让他们始终处于探讨、研究的案例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维、参与讨论。将各种观念、概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仅仅通过字词就可以由说话者传授给听话者的这种传统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每个学习者并不是脑海一片空白地走进教室的,在写案情摘要,也可以是布置学生回答案例提出的问题,还可以是布置学生撰写案例教学的课堂发言大纲。

3结语

在案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每个学习者提供参与的机会,给每个学生提供检验自己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机会,以逐渐培养其参与案例课堂教学的自信心。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知识课引入案例教学的时间比较短,必须正确实施案例教学的内容、合理选用和编写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分析案例、组织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等,实现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姜红艳.中职学校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4).

[2]刘长庚.视频案例在高校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9(03).

[3]王旭平.浅议法律基础知识课三板块式的课堂教学[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作者:聂丽娟

第二篇:基于“超额保险”案例的法律思考

【摘要】我国的超额保险制度有待完善。本文从保险案例开始评析超額保险制度的法理基础与立法实践,探讨如何解决我国超额保险的制度层面问题。

【关键词】超额保险 保险价值 保险金额 实际价值

“超额保险”是指在保险金额超过保险标的实际价值的保险。根据保险的“损失补偿”原则,对超出保险价值的部分应不予赔偿。我国现行《保险法》在重申这一保险原则的同时,将“超额保险”作为重复保险的构成要件。“超额保险”在实践中往往容易引发争议。

一、导论

我国在2009年重新修订保险法的时候,原第42条变更调整为第56条、第4款规定:“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与两个以上的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且其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定义超额保险,国内外学者基本上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概念:即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大于保险价值,也就是在订立保险合同时或者在订立保险合同后保险金额超过了保险标的实际的价值。即使新的《保险法》结束了重复保险概念的广义与狭义之分,余思在2011年推出我国《保险法》第56条的规定缺乏实务上的操作性,不利于规制恶意重复保险,防止不当得利和道德危险,平衡投保方和承保方的利益。[1]邵晓飛在2009年提出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区别超额保险产生的原因而赋予保险合同不同的法律效果。[2]像我国这样对超额保险当事人的主观意图不加区分而适用相同的法律效果,仅超过的部分无效的做法,除了日本之外,基本上没有。在重复保险概念的适用范围内,我国在“超额保险”的判断点以及保险责任的承担上,存在着许多的异议。

二、案例分析

2006年,武汉海事法院曾审理一起内河船舶保险合同纠纷案:原告某旅游船公司于2003年向被告某保险公司就其一船舶投保“沿海内河一切险”。约定的保险价值和保险金额均为2200万元。后来船舶发生保险事故造成全损。原告要求被告依照约定支付2200万元保险金,但被告只同意按事故发生时船舶的实际价值1308.8万元进行赔付。

本案中,原告认为,双方是基于自愿、公平合理且协商一致的原则上签订的保险合同,所以保单中船舶的保险价值应该受到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认可以及法律上的保护。那么在被告于原告签订合同时及合同生效后,被告从未对当时参考评估的船舶保险价值2200万元提出任何异议,并且以当时的保险金额作为收取保费的依据。而该合同作为一份足额的定值保险合同,一旦保险标的发生全损,被告方应该按照约定的保险价值2200万元进行赔偿。

被告认为,虽然保险合同中的保险价值是参考了合法的评估报告,但是该保险价值已经远超过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所以按照法律规定,该案中双方签订的是一份超额保险合同。根据超额保险合同的概念,远超保险标的价值的部分无效,保险金额只能按照当时出险时的实际价值为依据,并非是按照签订合同时的保险价值。所以被告认为,应赔付的金额也只能按照船舶出险时的实际价值为限。

本案的判决结果,法院根据保险法关于保险损失补偿原则和超额保险的规定认为应赔付实际价值1308.8万元。

这是一个与“超额保险”相关的典型案例:在2003年进行投保的时候,保险合同中约定保险金额和保险价值都是2200万元,保险金额=保险价值;而在2006年发生保险事故的时候,保险标的实际价值仅为1308.8万元,因此保险金额>保险价值。

本案中原告与被告争议的焦点在于:保险价值依保险合同的约定还是依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来认定。

依据保险学基本原理,财产保险可以分为“定值保险”和“不定值保险”,二者的区别在于保险合同中是否明确约定了保险标的的价值。一般而言,约定保险价值的目的在于作为赔偿标的损失的计算依据。这就要求保险人在承保时对保险标的的价值提出了合理评估的要求。而一旦选择了“定值”保险的方式,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就应该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进行赔偿,否则将违背“契约正义”,构成违约。也就是说,在保险金额、保险价值和实际价值三者的关系中,一旦约定了“保险价值”,保险标的在保险事故发生时的“实际价值”就失去了作为“定损”依据的作用。我国《保险法》的第五十五条规定:保险合同中约定了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的,应以约定的保险价值作为赔偿计算标准;如果合同中未明确约定保险价值,以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作为赔偿计算标准。

但是,《保险法》第五十五条同时规定:“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保险价值的,超过部分无效,保险人应当退还相应的保险费。”因此,如果被告保险公司能够举证证明当时约定的“保险价值”超出了“实际价值”,对于超出的部分应当不予赔偿。

本案的最终审理结果是:法院依据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判决保险公司赔偿1308.8万元。

本文认为,该案件的判决存在明显错误:一是计算的逻辑错误。赔偿金额A应该等于约定的“保险价值”B减去实际价值D的超出部分C,即采取A=B-C,而不是直接确定A=D,否则与现有法律规定相违背;二是“实际价值”D的计算时间应该是签订保险合同之时,而不是保险事故发生之时。因为约定“保险价值”也是在投保签订保险合同之时。

三、我国超额保险法律效力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我国《保险法》并未依据当事人是否具有主观上故意来区分“善意超额保险”与“恶意超额保险”。具体来说:

关于法律效力。《保险法》笼统地规定超额保险的法律效力为:“超出部分无效”。本文认为这容易会放纵投保人或者保险人进行恶意超额保险。为了有效避免出现恶意的超额保险,法律应当依据“恶意不被保护”的法理规定合同约定的保险价值无效,从而自动适用非定值合同,以实际损失作为赔偿金额的计算依据,即依据实际价值定损;对于善意超额保险,才适用目前的规定即“超出部分无效”。

关于保险费的退还。法律应同样区分投保人的主观状态为善意还是恶意。倘若投保人主观上并无欺诈故意,则保险人应当退还相应的保险费;反之,保险人有权拒绝退还。当然,投保人是否具有主观上的恶意,需要保险人举证。

综上所述,对于超额保险案件,应依据保险法的现有规定,遵循合适的逻辑、区分定值保险合同和非定值保险合同计算赔偿金额。同时,相关立法应当依据当事人主观的善意或恶意对超额保险的法律后果进行区分规定。

参考文献

[1]余思.重复保险法律问题研究[J].2011.

[2]邵晓飞.超额保险法律效果分析[J].2009.

作者:杨瑾

第三篇: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运用

摘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后,教学方法亦需改进,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尤显重要。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实践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在分析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法律基础”案例教学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法律基础;能力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全国普通高校于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确定的实施方案中,将“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有机地结合为一门崭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05方案”实行课程整合后,法律基础由原来的一门课程压缩为两章加三节的内容,文字篇幅大大缩减,但知识点却有增无减。根据全国统编教材2010修订版,“法律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为:第五章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第六章第一节“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和第三节“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以及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新课程中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内容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减少了。与此同时,课时数也相应减少:根据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本科教学时数为20课时,专科教学时数为16课时。

课程设置改革后,法律基础部分的课时少、内容多而杂,极具原则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养成法律思维方式,是我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长期在高校从事《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新方案实施后,本人不仅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整门课程的教学,还与其他老师合作负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有着丰富的法学教学实践经验。笔者以为,科学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法律概念,掌握基本的法律基础知识,并活学活用相关法律于社会生活实践。

鉴于笔者硕士、博士阶段都是法学专业的学术背景,加之国内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整门课程的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已有较多的研究,本文仅仅对该门课程中“法律基础”部分的案例教学的使用加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大家。

一、法律基础课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1]随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自身的整合与改革,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新形势下作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所必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将“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组成部分的法律基础教学,不是法律院系的专业教育或技术教育,而是对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亦即是一种理念教育。

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对于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具有如下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教学效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全员互动参与,师生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可以把枯燥的知识蕴涵于案例研讨、论辩中,学生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更容易理解、接受所学法律知识,在热烈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接受法律熏陶。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个真实或模拟的具体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纠纷的情境之中,凭借案例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的认识能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法律理论知识,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寻找存在的问题,或作出相应的法律评价,或通过讨论优选解决的方案。学生依靠独立分析思考,作出判断和决策,不仅在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在讨论过程中还提高了口头表达及语言组织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有利于教学相长,促进教师的成长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教师与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两个主体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去,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而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反作用。殊不知,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和工作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的积极性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热情。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配合,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辩论,教师的积极性也被完全激发出来,可以实现课堂的双向互动。同时,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新的教学手段,从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最终有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案例教学法已被国内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被广泛应用于高校的多个学科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许多高校老师也开始运用案例教学法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实施05教改方案后大学生入学后要学习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因此,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随后的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在“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着诸如案例选择不当,案例组织实施不够合理,以及案例分析引导偏向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在“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在具体实施时把握好操作方法和手段,使案例教学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最为重要的是,案例教学必须完整系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而在这一方面目前的法律基础案例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笔者以为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任课教师法学专业知识匮乏,专任教师缺乏系统的法律培训,法律素养亟待提高

以前按照旧方案,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分别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开设时,《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往往是由法律院系的专业法学教师承担的,教学质量能够得到保障。现在由于高校扩招、师资配备不足等原因,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后,该门课的教学基本上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人承担。笔者曾经参加过几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骨干教师培训和理论研修,在与别的高校的思想政治老师交流讨论中,大家普遍反映法律基础部分上起来很困难,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是很懂,只能现炒现卖,活学活用。讲授法律基础部分时,只能照本宣科,根本无力开展案例教学。而也有的老师则刚好相反,他们认为,“法律基础”部分课非常好上,只需要在教学参考书上找几个案例随便讲讲就行了,学生对法律也不懂,根本无须深入讨论。这实际上是“案例讲授法”而不是“案例教学法”。

(二)案例选择随意性太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虽然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有部分教师已经开始使用案例教学法,但在运用上显得零乱无章,缺乏整体思路和系统计划和布局。主观随意性大,案例陈旧过时,缺乏代表性和针对性。案例教学没有突出法律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任课教师凭个人喜好或根据老师手中现有的资料来选择案例,以至于不需要用案例的教学内容用了案例教学法,而真正需要通过案例来巩固学习效果的章节却简单地三言两语带过。有的老师片面强调教学的趣味性,不是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出发,而是为了迎合少数学生的猎奇心理,故意挑选一些耸人听闻、哗众取宠的所谓“奇案”,希望借此博得学生的喝彩。但课堂教学效果却不佳。例如,在讲授法律基础部分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许多教师选取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案和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作为典型。他们误以为这是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真实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笔者根据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距离自己较远的案例产生的共鸣比较小。也有的老师,由于各种原因,备一次课用多年,沿用旧的教案,以至于所选案例严重过时,与时代精神和现行法律脱节。

(三)缺乏教学技巧,案例教学准备不充分

许多年轻教师缺乏使用案例教学的经验,准备不充分,未提前将案件的有关材料下发给学生,也未提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自学内容和复习思考题。因而在案例教学讨论时就非常被动,学生不能领会案例所包含的法律精神,无法积极参与。大多数学生几乎不能归纳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发言者寥寥无几,以至于出现冷场,案例讨论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只好又改为传统的讲授法。

(四)分析总结不完备,教学效果不理想

许多教师,可能是出于时间的考虑,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往往对案例教学讨论的总结阶段不够重视,未对案例讨论的情况加以认真的总结评析。有的教师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既不表扬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点和长处,也不指出学生的不足和问题之所在,更不提出今后需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尤其是在案例教学讨论效果不理想时,教师往往有急躁心理,不够耐心,草草收场,以至于虎头蛇尾。虽然开展了案例教学,但是学生仍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法学理论内容,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值得怀疑。

三、改进“法律基础”案例教学的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讨论,结合笔者多年来开展案例教学的心得体会,现仅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基础”内容部分的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做好教师的专门培训

各个高等院校应当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攻硕读博,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需要。各个高校可以推荐中年教师到国内名牌大学去访学进修,拓宽知识面,深化法学理论的学习。我们建议教育部及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每年都举行多期法律知识专题培训班,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培训,可以快速提高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法学理论水平,从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水平。只有教师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法学理论和基本知识,才能向学生正确地讲授传播法律知识。例如,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与此同时,《集会游行示威法》明确规定了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必须依法行使,应当按照该法的规定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并且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时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只有将这两部法律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正确地了解政治权利和自由的科学内涵。由此可见,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法律规范和法的精神,防止断章取义和误解。须知,片面地理解法律甚至误读法律,其实比对法律的全然无知更为可怕。

(二)精心选择案例,建设好教学案例库

案例的选择要把握“三性”的原则,即真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所谓真实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真人真事,不能根据道听途说,更不能随意编造。针对性则是指所选择的案例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今后工作的实际,选取部分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履行义务、违法乱纪及犯罪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加深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法制教育。而时效性则是指案例要不断更新,根据新形势、新问题、新法律、新法规及时补充和调整,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选择案例是费时耗力的工作,关键是靠平时用心积累。教师要注意收集资料,随时注意将好的、典型的案例存储起来。案例收集储备到一定的规模后,便可以建立教学案例库。这样一来,案例教学就不会“临时抱佛脚”,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有备无患。

尤其重要的是案例教学必须突出教学重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对于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婚姻法》、《民法通则》关于民事主体的行为能力的规定、《刑法总则》、《劳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内容,要选择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讨论。而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对于法律基础部分其他的内容可能就无法采取案例教学手段了。例如,关于民事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问题,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于是笔者便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生在北京海淀区的一个真实的案例——十五周岁的初中二年级女生买手机是否有效——来加以全面剖析,使学生在热烈讨论的气氛中迅速地理解了相关规定。

(三)课前准备充分,做好应对预案

一般而言,在进行案例讨论教学前,任课教师要将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简要的讲解,使得全体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一个理性认识。并且,绝大多数情形下,任课教师要提前给学生布置案例,以便学生课前预先认真阅读案例,思考案例所提出的问题。任课教师还要事先设计好案例讨论教学的实施方案,预先将学生分组,各组选出代表辩论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等都要作出预见,并准备好应对预案。例如,在学习到诉讼法这一章节时,我首先布置学生预习相关的程序法内容并在课堂讲解重点法条的内容,使他们对诉讼程序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随后再组织学生观看法庭庭审教学录像或者带学生去法庭实地旁听案件审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庭审过程,由学生分析总结当事人双方的庭审表现,最后由老师提出需要把握的重点难点内容。诉讼法属于程序法,法条多而枯燥,记忆性知识点多,单纯的课堂讲授学生很难接受。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法庭旁听或观看诉讼法的教学录像,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诉讼法,同时通过课堂的集中分析讨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善于总结,巩固教学效果

讨论结束时,任课教师要对案例讨论辩论情况加以总结评价。首先,分析归纳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作出评判。肯定正确的观点和意见,指出错误观点的问题所在。其次,针对案例讨论不够深入的方面要进行阐析和补充,以利于下次案例课的教学。案例分析讨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寻求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再次,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加以总结评价。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对平时不发言或极少发言而此次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观点的学生,予以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教师通过及时而全面的总结,巩固案例教学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2005-02-07.

作者:奉晓政

上一篇:环境科技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学著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