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方式探讨

2022-10-26

第一篇:初中数学学习方式探讨

(邱慧)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探讨

对数学课程标准下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探讨

韶关市第十三中学 邱慧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大力推广之下,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呢?本文就学生有效学习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 有效 学习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但是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学生底子薄,缺乏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学习意识,对教师依赖性很大,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而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如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这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就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上。与此同时,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讨和分析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是笔者的一些实践体会。

二、对有效学习方式的探讨 (1)自主学习

新课程要求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养成勤阅读、勤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想要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首先要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使其更主动的学习,为此我们采取“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每节课我们都为学生准备师生共用学案,教学单元设为“学前准备—自学、合作探究(课堂学习)—心得体会—自我测试—自我提高”五大部分。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课前先自学,课堂大家学,课堂上完成学案,课后不再布置作业。课前要求学生根据学案的学前准备部分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本,并解答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提前完成下一环节的习题,这里的重点是课前准备,学生必须先从阅读课本开始,并且要读懂课本,而学案所设计的问题是依据课本内容逐层设置,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利用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作出预测、猜想,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因此采用带着问题的主动式阅读,通过课

1 前准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这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

当然,阅读能力只是自学能力的一部分,而阅读能力本身也是一项综合能力,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学生应当掌握如何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因此我们希望由此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自觉并有主见地学习,树立自主学习观,有意识的培养、锻炼自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控制,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索学习

试验一段时间后,学生主动阅读数学课本、自己动脑的习惯已逐步形成。课本是看了,可是感觉印象不深,理解不透,从依赖教师变成了依赖课本。如何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实现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定理、法则的获得呢?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帮助他们(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也即是说数学教学必须以探究作为主要方式,教师要尽力捕捉时机,引导学生将阅读提升研读、探究。例如在完成菱形的概念、性质内容后,在实施判定教学时,笔者首先给大家出了一个问题:“你会画菱形吗?看看怎么画?有多少种画法?”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说起来,笔者说:“先别忙着答,自己动手画画看。”通过动手画图学生很快给出多种答案,有说利用四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有说利用对角垂直平分,有说利用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等等,方法之多之全已超出了笔者事先设计。根据学生答案引导学生逐一验证每一种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后再对照课本,本节课通过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更是极大地超越传统教学。另外,学生已学习过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可以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分别从边、角、对角线去猜想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让学生得出尽可能多的性质,必要时教师给予提示,如菱形的“每一条对角线平分每一组对角”这条性质;然后再让学生对这些性质进行 2 整理,给出证明;在证明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运用所学知识的练习(练习设有A、B层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学到了获取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有些新知识可以通过类比、特殊化、一般化和互逆关系而轻易得出,这样的内容都可以通过“自学探究”设置的问题给学生提出思路,让学生自己先学,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通过具体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来实践并掌握这种方法,学会用这种方法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让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究式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是让学生自主探索不加以教师的引导,或是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而放弃帮助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可以靠学生自主式的探究活动而获得,有些知识该讲授时就要讲授,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之间的平衡与调控。

(3)合作学习

正如前面所说:“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不可能随时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需要停下来讨论、商量、请教、弥补漏洞,而合作与交流式学习恰好为学生提供了这种互帮互益,互相激励的氛围,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活动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别人意见能力的需要。

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交流,笔者的做法是以建立4人学习小组,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分组原则,为便于开展讨论,将座位相邻的同学编在一组,每一组选一名成绩较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为组长。由于我们的学生长期处于“只准独立思考,不准交头接耳”的学习环境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小组合作学习,每次活动都设有明确任务,开展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对每一小组的合作交流情况进行点评或指导;有时对于课堂上的练习教师适当给出提示后再由小组合作完成;对于课后小结可以小组之间进行,集思广益;为了杜绝成绩差的学生抄袭作业,有时也可采用小组作业的形式,即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作业;对于作业完成不好的小组要在组长的组织下找出问题,更正错误。

3 通过一学期的实验,取得一定的效果,从调查结果中看,57%的学生认为很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有21.4%学生认为现在的教学方法对成绩提高有很大帮助,66.7%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对数学学习兴趣比过去提高的有50%,和过去差不多的有33%(数据来自教学班级问卷调查)。师生一致认为课堂上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兴趣与课堂效率有很大提高,学案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平台,通过主动探究、实践、参与,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个性的发展。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部分自觉性差的同学在课前不能完成“课前准备”部分,进而影响其它环节进行,课堂效率也就无法提高;原本设想的把“学生的差异”当作教育资源应用,让“先学、学好”的“小先生”来帮助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具体实施时情况不理想,另外班级座位的编排不能很好的满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因此有些小组在各方面完成的情况都非常好,也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坐在一起,没有一个“带头人”,也就谈不上合作学习了;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改进,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学习活动中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了,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认识数学,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与人分享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当然,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等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注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

2、《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9

第二篇: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探讨

摘要:初中学生的思维主要是经验的,抽象性不强,所以初中数学教学要借助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原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直观感受,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也一致。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可以为初中数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切实的指导与建议,推动研究性学习更快更好地进入初中数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一、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一)集体研究学习

初中数学集体研究在组织上班级,班级学生集体学习的组织形式能够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当然,集体学习可能导致这个组织中成绩好的学生占据了主导地位,成绩差的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或者因为发言有错受到打击,不再愿意发言,积极性受到打击。如果有个别的表现突出的学生,由于其发言总是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其他学生自然没有表现的机会,长期下去,整个班级的学习就成了个别学生表演的舞台,其他学生觉得受不到重视,就没了表现和参与的动力和兴趣。同时,个别表现突出的学生的过多发言影响其它同学的思路,破坏他们思维的自由。个别表现突出的学生的存在,可导致有些学生在受不到关注的情况下滥竽充数,混在集中学习中浪费时间。一般情况下,班级集体研究主要适用于那些相对简单的研究课题,这样的研究课题可以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都能有研究成果,也能适应不同成绩的学生发挥,提出不同的看法,可以发挥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在开始把研究性学习运用到数学教学当中时,为了介绍、示范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步骤,也适合运用集体研究的形式。

(二)小组合作的研究形式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研究形式就是要把学生分成研究几个人小组或者项目小组),以小组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小组人数没有固定限制,一般是三五个人,具体数额根据研究课题的复杂程度来确定组成人员可以几个学生自由组合确定,也可以由老师指定。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研究形式能够较集体研究有更高的参与度与满意度,可以避免表现突出学生给成绩不好学生的干扰,小组团队经常性的合作对学生团队意识是有效的提高,而且对初中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也是锻炼的机会。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研究形式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包括,会有个别表现突出的学生影响表现一般学生的发挥和独立思考,有些学生缺乏钻研精神,会滥竽充数。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适宜面广,各小组的研究课题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是较大的课题,也可以是较小的课题。这种形式是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

(三)学生自己独立研究

初中学生自己个体独立研究的形式就是整个研究课题的所有工作都是由学生一个人独立完成,当然老师可以发挥指导作用。初中学生自己个体独立研究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并积极参与研究其中,学生自身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学生参与度最高,学生之间互不干扰,每个学生都可以独立思考,自由钻研。初中学生自己个体独立研究可能会不利于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并且学生之间由于学习成绩的差异,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和收获。个体独立研究形式一般适用于对问题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再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角度或子问题。

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对研究性学习评价是重要的一环,正确恰当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错误的评价对学生的积极性是一种打击,特别会挫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消极地对待以后的研究性学习。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包括学生本人、研究小组其他成员和辅导教师,当然还可以包括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专家。个人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工作的评价,以及获得的知识、策略、技能与感受;小组内部成员的互评对象是课题的研究程度,课题的意义,研究结果的推广与应用价值,研究策略的应用,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研究的心得。小组互评的内容主要是在交流之后,发表对别的小组的研究成果的看法,以及研究过程的纪律、组织等方面的看法。辅导教师的评价包括对每个学生在研究中表现的评价,还有对整个课题研究成果和效果的评价。辅导教师的评价最主要要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既要看到表现突出学生的研究成果,也要看到表现一般的学生取得的进步和参与的积极性,不能因为有些表现不好学

生可能遇到的挫折而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专业人士评价的出发点是课题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领导和专家的评价,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研究的热情。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主体主要是学生和数学教师;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主体,根据课题内容可能还需要学生和数学教师以外的人,如与课题内容相关的人员和专家。

(二)评价目标的发展性与鼓励性

初中学生虽然不成熟,但也还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发展、成长应与他自己相比较,比较是否比以前更有进步。研究性学习也是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我们在评价时要以个人的发展性评价为主,不管进行地是独立研究还是合作研究,都要对个体的特殊贡献和收获给予评价,包括个人研究成果对小组的贡献,个人研究成果对个人的价值,以及与过去相比较,获得了哪些体验取得了哪些进步等。评价要强调从研究中“获得了什么”,而不是“做出了什么”。让个体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帮助不自信的人树立信心,让自信的人更自信。

(三)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具有多样性,因而其评价内容也应很广泛很全面,知识的获得或应用、策略方法的运用、研究的效率、研究的组织、分工与合作、情感体验、研究结果的推广与应用价值、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有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交流的质量等,都应成为评价的内容。相比而言,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更强调研究的结果,研究性学习活动更强调过程,当然,只是有所侧重,而不能偏废某一方面。

三、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堂环境

在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必要的基础,这里的课堂课堂环境是广义范围的,既包括物理意义上的环境环境,如教室、实验器材,物理环境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包括心理意义上的环境,心理环境能够在学生心中激发出一种有利于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情绪。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好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比如在物理环境上,要按照研究的不同情况,对教室的桌椅进行调整,方便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讨论;为学生提供在教室模拟或重演研究课题的背景;要提供多媒体播放

课题的背景等录像资料。在心里环境中,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平等、积极、合作的氛围。民主、平等的环境会给每个学生在班级中有归属感、安全感,尤其是让成绩不好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研究中,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得到同样的尊重。尤其是积极的心理氛围,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效率。在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合作,合作有助于相互启发,还有助于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民主的道德品质,这些品质的形成又为研究性学习准备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曹一鸣.数学教学模式导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2.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致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三篇:初中数学互动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以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为本质的互动教学模式以任务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为桥梁,确保教与学两大主体的实时对话,其生动展现了教学的动态过程,多层次剖析知识的生成过程,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从两方面探讨了初中数学互动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 互动教学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8002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其与教学各方面的互动关系的价值被重新挖掘,以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为本质的互动教学模式开始逐渐影响数学课堂.其一方面以任务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为桥梁,确保教与学两大主体的实时对话;另一方面其生动展现教学的动态过程,多层次剖析知识的生成过程,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本文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初中数学互动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互动资源的择取

1.情境式互动教学.

情境式互动教学是指以具体、生动的情境为背景,进而开展师生间合作、交流、探究等教学活动的过程.情境式互动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形象的互动环境,其将抽象的文字叙述、数字符号转化为具象化的感官直觉,从而为互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具体的情境中寻找互动的可能性,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感官的真实,还觉察到言语的真实.

例如,在“二次函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小球斜面滚落”的实验情境,并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以观察小球滚落的速度.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在这一情境中探讨、推测小球滚落的过程中,距离s(cm)与时刻t(s)之间可能存在着的函数关系.在学生如火朝天的讨论中,拉开“二次函数”学习的序幕.

2.问题式互动教学.

问题式互动教学是指以问题为契机而进行师生合作、交流、探究等教学活动的过程.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问题巧妙地连接了师生间的情感,解决问题的同一目标则为互动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通过巧妙设置问题和科学组织问题解决来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例如,在“三角形相关性质”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抛出问题:现有四根木条,它们的长度分别为12cm,15cm,25cm,从中取三根搭三角形,可以搭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不难发现,该问题的设置不仅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还需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来寻求问题解决,具有探索性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性的探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够优势互补,促进思维发展.

二、双向互动,实现“双赢”

1.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间在言语和动作上的沟通与交流.这种互动中,教师角色由主体向引导者转变,话语权也逐渐被削弱,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学会聆听学生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愿.因此,这里所指的师生互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问,学生答”,而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进而达到解决疑惑的目的.

例如,当x=( )时,方程(n-2)x(n2-2)+3x-5=0是一元二次方程.

不少学生考虑不全,只注意到一元二次方程最高次幂为2,因此得到式子n2-2=2,n=±2.对于出错的原因,大多数出错的学生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互动交流,探讨错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一般的,我们把形如y=ax2+bx+c(其中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重点强调a≠0这一条件.学生恍然大悟:解题还需考虑到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即n-2≠0.这样,他们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2.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合作式的互动模式不仅能够增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而且还能在彼此观点、想法的碰撞中,擦出思维的火花,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例如,在“系数a,b对二次函数y=ax2+bx+c(a≠0)图像形状影响”的探究中,可以让学生在深思熟虑之后,彼此交换想法和猜测.一学生在提供结论的同时,可以就自己的想法举例说明或给出猜测的根据,其他同学则耐心听讲解,对于存在疑惑和不解的地方则可以进行记录,待其说完之后,再提出质疑或给予肯定.最后,组长可以将成员的想法或意见进行整理,再集中进行讨论,去掉明显存在问题或漏洞的结论,保留存在争议或者大家一致肯定的结论,向教师寻求解答.

综上可知,互动教学模式在淡化教师主体作用的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个体身上,尝试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具有鲜明色彩和活力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该种“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推到了舞台的前面,并为其提供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以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才华,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而且还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而教与学双向互动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第四篇: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初探

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初探

如火如荼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景象,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去教师那种“一只粉笔”“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早已无法适应当今学生的需求。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抓住初中语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积极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多种形式地提出并解决问题。

过去的语文课上,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学生只需回答老师课前设计好的一些问题,学习十分被动。现在偶尔我也会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地设计成问题提出,让学生在学习中去解决;而更多采用的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或独立思考或分合作小组展开讨论,结果是课堂效果时常出人意料,甚至有时令人惊叹,庆幸自己没有过多讲解。例如,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划出并品析自己喜欢的诗句这一开放式问题,一女生就领悟出“那朵流星”的“朵”字用得别具匠心,因为“朵”字会使人联想到那颗流星犹如“花”一样美丽动人。再如教学《纸船》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假设冰心奶奶决定再一次修改《纸船》,她邀请同学们参加这次诗歌评改会,欢迎大家畅所欲言。顿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一男同学说道:“我觉得第一节最后一句中“抛”字太随便了,表现不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同学们争先恐后,有的建议换成“放”字,“放”显得比较庄重,动作也很轻柔,情感韵味很浓;有的则争辩道:“抛”比“放”有力量,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急切心情;而且“抛”这个动作有发泄的味道,作者分明是在抛出一腔孤独,一腔思念之情啊!后来一位同学的发言让大家折服了。他说:“其实“放”字也能表现出深情,如果是在一条风平浪静的小河上的话。但大家不要忘了,这是在“天风很大,海浪很急”的太平洋上。作者乘的不是一叶扁舟,而是又高又大的远洋海轮,怎么可能“放”呢?只能抛,而且是用力抛。大家想想,站在船头,天风浩荡,冰心满脸泪痕,衣裙飘飘,她双手捧着小船,用力一抛,船在随风飘舞。冰心就以这样的姿势定格船头,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大洋思亲图”啊!“放”能有这样的效果吗?”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学生这种智慧的火花让我惊叹不已。

总之,课堂上灵活多样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会帮助学生自主地发现语文学习中的一些规律;不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语文素养,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潜能。课堂上老师放下的是绝对权威的“架子”,取而代之的是及时的鼓励与热诚的赞美;学生丢掉的是害怕答疑的种种顾虑,取而代之的是探讨的争论与热烈的掌声;避免的是内容上的“生吞活剥”,取而代之的是鲜活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课堂上初中生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等心理特点得以张扬,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智慧的火花时常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闪烁。

二、转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同登讲台的互动式学习。

1、师生共搭展示平台,锻炼学生的口才。每节课前的

三、五分钟,我为学生提供了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机会。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和学生商量决定的,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介绍家庭情况、个人兴趣爱好、描述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讲一个成语故事、介绍一则名(格)言、介绍一位自己崇拜的人、推荐一本最喜欢的书等等。讲解时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由神态自然,语言清晰简洁到声情并茂、语言流畅生动等。按顺序轮流往复,每个学期每位学生都能多次地得到登讲台当众讲话的锻炼机会,学生不仅练就了“说”的能力,满足了初中生的表现欲,而且树立了自信心。我班有一个学生王平性格内向,成绩一贯不好,没少被老师家长批评指责,沉默寡言的他变得越发自卑了。自从开设“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以来,每一次他都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虽然开始他也是畏畏缩缩的,但几次的锻炼,他变得落落大方,甚至还在学校举办的演讲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2、搜集整理资料,学生走上讲台。 对于一些自读课文以及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如“猎狐”、“外星人”“综合性学习”等,尽可大胆放手,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协作精神,创设互帮互助、积极探索的氛围,让学生走上讲台做一回“小”老师或者主持人,促进学生语言发展和个性发展。学生经过合作小组内的认真准备——搜集、整理、分析材料后,课上进行抢答赛、展示成果(幻灯片的制作等),常常是下课铃声已响,学生仍然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如刚刚上完“一起长大的玩具”这一内容,学生就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做实验,自制玩具,小组绘制展示了墙报“童年的游戏”,课堂的容量增大了,学生的收获增多了。这种做法既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等语文素养,又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和表现欲,使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一种成就感。就连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听课”的老师也是每每会有意外的收获和启发,可谓师生互动“互惠”。

三、转变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权由老师“独揽”为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

以往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都由老师亲自包揽,学生不分层次统统完成同样的作业,结果是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消”,完成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我发现初中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固然要顾及,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才至关重要。因此平时的作业、小考、作文等,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全批全改,因为这种传统的做法,学生早已缺乏新鲜感,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换来的只是学生拿到作业本后只看下等级或分数就算了。代之以多与学生商量,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层次布置作业,采取学生批阅和老师批阅、家长检查签字相结合,学生合作交叉批阅和自己批阅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批改查阅形式,当堂或当天反馈出结果。这种学生参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时反馈的做法深受学生的重视和欢迎,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认真学习态度。

四、转变阅读与写作脱节的惯常作法为读写紧密结合的方式。

1、阅读课与“摘抄与随笔”作业。我每周从六节语文课中拿出一节作为阅读课。有目的地在课上进行学生自选与教师推荐读物的阅读和交流,如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学语文报”、《读者》、课本推荐的名著等都是阅读素材,同时还要求学生随手做一些摘抄笔记,积累语言素材,每周完成不少于两篇的300字随笔,配合定期进行的“摘抄与随笔”交流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一个好动的男生在“随笔”中写“从入中学到现在,老师经常要我们摘抄《读者》里的文章。从那天开始,看《读者》成为了我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时间长了,如果哪天晚上不翻看《读者》就会全身不自在。”读书已经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需要,读书的态度端正了,阅读速度提高了,文化的积累扩展了,写作的欲望浓厚了。

2、课文阅读与仿、续写练习。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课文与作文的完全脱节。其实,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具,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文本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如学习《孙权劝学》、《伤仲永》两篇课文后,我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写一篇心得体会;教学课文《我的老师》,我和学生一起谈论生活在老师身边最感人的事例;讨论“雪地捕鸟”片断时,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仿写了“摸鱼”、“钓虾”等动作描写;师生共同完成《寓言三则》的学习后,在我的指导下,同学们自编自演了小寓言《大树和小草》、《船与帆》;当同学们正流连忘返于春的美景中时,我相机行事,启发他们动手、动脑,根据春雨、春草的特点,各造一个比喻、拟人句,尝试着写一首七言绝句;同学们正惊叹于《大自然的语言》如此丰富奇特时,我不失时机的让他们回顾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春》、《济南的冬天》;《挖荠菜》的阅读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倾诉和父母思想感情上的隔膜,课后,他们访问了自己的长辈,以《某某童年的故事》为题写了篇随笔。学完《皇帝的新装》后,我让学生阅读了叶圣陶、鲁兵续写的故事,启发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也为本文续补故事情节,想象和夸张的色彩越浓越好;当同学们沉醉在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的《绝唱》、《在声音的世界里》时,我又启发学生仿照课文中正面描写小玉说书的部分,用语言文字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声音或一首乐曲,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探究过程中,我提出:如果当时于勒一眼认出眼前向他买牡蛎的人竟是自己的亲哥哥时,那么他会有怎样的心理和行动呢?;分析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时,我要求学生撰写一副对联来概括这种变化,学生乐于参与,创作出“有钱便是福星,无钞即为瘟神”的好联。这些片段训练中既加强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同时又训练了作文能力,正是“花叶并茂两相宜”。可见,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以仿写、续写的方法,联系课文指导写作,既能使学生有话可写,激起写作兴趣,又能训练学生掌握不同形式的作文技巧,开拓想象力,从而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五、转变作文评改课“老师唱主角”为师生共同评改作文

“文从改中来”,可以说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作文评改主要是老师的事,学生只是看看老师的评语和分数了事。中小学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作文教学上的诸多问题,使得学生们的文章千篇一律,而我们的教师也在做着卓别林拧螺丝式的机械而重复的劳动。关于怎样进行作文的评估,新《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新课标提出的非常宽松的评价手段,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的是教师的思想水准和文字鉴赏水平、课堂调度能力和循循善诱的艺术,作文的书面批改只占很小的方面。所以,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参与,评改开放,发挥学生在评改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努力克服过去“教师一人评阅,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作文评讲课也由学生唱主角,我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配角,如在评讲《母爱》这篇习作时,任意抽取一篇作文,由学生读、讲、评、议,最后学生总结,让学生尽情地说三道

四、评头论足。不仅充分调动了作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平时作文,我要求学生先拟草稿,反复修改,努力做到文从字顺,每次作文均由学生在班小组中公开读给大家听,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然后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听,删去多余的字、词、句、段,将罗嗦的语句修改得简洁明了,将与中心无关或重复多余的材料删去,使语言通畅,文字简洁、精炼,注意书写工整、标点正确。

指导学生互评作文益处甚多:

(一) 同学之间要互评作文,必然就要认真阅读甚至研究别人的文章,在阅读中就是一种交流、学习、思考的过程,也是一种提高的过程,在阅读点评的过程时又不断领会别人的长处,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

(二) 通过互评,学生还能及时发现同学作文中的某些不足或毛病,培养纠错能力,并当堂及时交换意见,共同进步。

(三) 让学生及时互评作文,大大缩短了由教师一个人批改评判的时间,且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师生心理距离较大而造成的评判者主观、被评判者常常不服的矛盾。

(四) 能有效地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习惯,使学生的学习层次很快地上升,为其奠定终身学习的素质。“寻求一种方法,让教师尽量地少教,而使学生尽量地多学。”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里如是说。寻求一种方法,让学生互动起来,主动起来,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将“过程和方法”作为设定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可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语文老师仍然越俎代庖,津津乐道于“满堂讲”,勤勤恳恳,一头埋进作业堆,岂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了?因此说,要解放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教师自己想法解放自己。只有自己解放了,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考虑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唯其如此,语文教学才能高效率。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浅尝试,深入探索研究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愿继续“上下而求索”。

第五篇:浅析初中英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高艳艳

(1981年3月

女)

工作单位: 山西省晋中市乌金山中学

通讯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乌金山中学 邮

编:

030600 联系电话:13233031268 电子邮箱:1946180486@qq.com 职

称:中教二级 教 龄:12年 使用教材:人教版

承诺书

本人保证此次提交2012“人教杯”全国外语教学论文大赛的论文系本人原创作品,全文内容没有任何违法抄袭、剽窃他人作品之处。由于写作需要而引用他人观点和文字表述之处,均已详细注明原作者及具体出处。本人郑重承诺,所提交的参赛论文没有侵犯他人或其他法律实体的知识产权。若由于侵犯他人或其他法律实体著作权等引起相关法律责任,将由本承诺人承担。

承诺人(签字):高艳艳

2012 年 9 月 15日

浅析初中英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在“聋哑英语”徘徊。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一直是教师和教育专家探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转变教师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正确合理划分小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发现法。发展学生个性,创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

学习方式

自主发现

小组合作

传统的教学以教为中心,是一种理想化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并不反映学习发生和发展的真实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宰者、灌输者、代替者,我们关注的是教师的表演而不是学生的表现。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完美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组织形式的整齐划一和知识组织形式的层次清晰,忽略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重要作用,学习方式过于简单化和被动化;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教学环节的完整和问题答案的完整,忽略了学生交流、反思、改进和协调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过程不具生成性流于规范化;过于追求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学生的学习目标,强调教学内容传授的完成和教学结论接受的完成,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是对新知识主动的意义建构,学习目标没有得到真正的意义上的实现。

所以,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先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转换教师的角色地位,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和关键,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学生的个性,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学生要达到自我建构知识,自主发现与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提倡并落实的学习方式。

一、 自主发现与小组合作对初中英语学习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合理的发展智力的教学是让儿童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而不是只满足于教师冗长的讲解、灌输和强迫儿童去死记硬背。儿童在自己发现,自己得出答案过程中,不仅学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也学会了如何学习和独立探究的能力。但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来看,教师必须善于整合教材使知识由难到易,同时必须正确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坚决不能使教学流于无政府状态。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依不同的性别或能力,以4至6人混合编成若干小组,在一种积极的情境中,为完成同一个目标,分工合作、相互帮助、彼此指导,并以集体的成功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分工、协作活动中,学生能树立起敢于负责的意识和精神。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集体观念、竞争意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

1、 转变教师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加工的主体,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知识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及新旧知识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2、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建构主义强调情景的作用。学生参与度的高低决定教学成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努力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创设真实、轻松的学习情景。通过自由谈话,一句话新闻英语播报,简笔画,单词接力等导入。同时,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调控课堂氛围,形成一种生机勃勃、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会思维清晰、反应敏捷、迅速有效地获取知识。

3、 正确合理划分小组。

教师要从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结构入手,可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英语成绩等主要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划分学习小组;也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或学习任务随机进行分组;还可以自由划分,根据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兴趣爱好等自行组合,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角色,根据不同的合作任务由2——6人组成,确保每位组员能担任一定的角色,负起每个角色承担的责任。

4、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善于整合教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目标。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即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学内容超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学生就会感到很困难,甚至产生烦躁和焦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熟悉教材,又要了解学生,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一致,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发现法。

创新的核心在于思考,思考的前提是发现。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否则我们教出的学生就是一名“搬运工”,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无从谈起。首先,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不仅要把知识清晰呈现,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困难时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其次,学生“自主发现”的时间不可太长,否则师生交流的时间会缩短,要让学生真正的去动脑思考而不能流于形式。

上一篇: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下一篇:初中生开学时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