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与实践

2024-04-12

对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与实践(精选8篇)

篇1:对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与实践

对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与实践

建筑工程学院 1121407604 仇智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新形势下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本文从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三方面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质和根本要求进行了阐述。着重是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与实践

正文:科学发展观是新形势下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于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起着全局和根本性的作用。对于执政党来说,发展观反映着党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体现党生命力和先进性的重要标志。

一、关于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目的,科学是前提、是要求和方法。如果说发展是彼岸的话,科学就是到达彼岸的船。要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工具和方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就是在人与物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方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以及人类与历史的关系方面,全面地贯彻以人为本位.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不是“坚持”也不是“促进”这么一个动作,而一定是一种发展观,“科学”是形容词修饰语,是说这个发展观必须是“科学的”,而不是“非科学的”、“不科学的”或者“伪科学的”。

二、关于为什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树立”,二是“落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真正把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首先必须牢固确立这一科学的理念。以上诸方面的问题说明,广大干部群众拥护和接受科学的发展观,并不等于没有统一思想的工作要做。必须把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引导干部群众切实实现发展理念的转变,从而为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发展理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可能靠一两次学习教育就能奏效。这些年经济快速发展,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得到了实惠的同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等问题,干部群众也是不满意的。这两个方面,决定了他们接受科学的发展观并不难,并且由衷地赞同和欢迎。问题在于,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实践,预料到的和未曾预料到的矛盾、问题会不断涌现,这一过程又将伴随利益关系的不断变动调整。现在没有疙疙瘩瘩的疑义,不等于新矛盾、新问题出现后思想会一直统一。在这方面,我们既要把握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又要把握干部群众思想跳动的脉搏,着眼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认真做好树立这一科学的发展理念的工作,使干部群众不仅懂得为什么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知道怎么发展不仅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而且知道发展的路怎么走不仅要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信心,而且要有积极探索实践的勇气。

三、关于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1、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一个新时代的诞生总是以思想、理论的变革和发展为先导。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立足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确定具体的发展战略和总体工作要求,不能简单化、公式化。

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形成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在这个伟大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根据实践发展的新鲜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实践任务和理论任务。要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和行动。党中央号召,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四、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要同实现“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结合起来,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要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落实“十一五”规划的主线,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都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目的,科学是前提、是要求和方法。如果说发展是彼岸的话,科学就是到达彼岸的船。要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工具和方法。这里面“科学”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如何认识“第一要义”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抓住了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发展是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成果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不发展,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特别是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等问题就无法解决,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失去了生命力。我们按照三步走的战略。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小康,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紧紧抓住发展这一要义,时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既要纵向比看到自己的成绩鼓舞士气,又要横向比,以宽广的胸怀发现差距并集中精力缩小差距。发展必须长期坚持,没有一蹴而就的发展,发展是第一要义,更是要长期坚持的第一要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我们党生命力的根始终深植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沃土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根植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为民是为政之本、万善之源。没有人民的参与不为人民着想就谈不上科学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生问题是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古今中外的历史无不证明:“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概括起来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论科学发展观[N].(摘自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做的题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重要讲话).2. 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3. 凌湄、刘晓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出、丰富和发展[J].经济论坛

4. 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5. 佩切6. 里奇.世界的未来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7. 赫尔曼·戴利.超越增长——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8. 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9. 莱斯特·布朗.生态经济[M].东方出版社2002.北京:

篇2:对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与实践

成都局党委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动路局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按照部党组统一安排部署,以创科学发展之先,争安全经营之优为目标,紧密联系实际,突出实践特色,扎实深入推进,创先争优取得丰硕成果。

一、创先争优有力地推动了路局科学发展

1.培育了创争精神,引领了科学发展。始终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的工作思路,始终强调“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工作要求,动员和激励全局上下直面挑战、自我加压,勇挑重担、勇于争优、勇创一流。全局上下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改变山区铁路落后面貌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着眼于与全路先进路局横向比,从比较中找不足、在学习中明方向,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打赢了春暑运、防洪攻坚等一场又一场硬仗,克服了山区铁路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等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了影响制约西南铁路科学发展的一批又一批突出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不敢想、不敢办的一件又一件大事,路局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今年春运中,部党组对我局干部职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一年多来“服务旅客创先争优”的工作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

2.锤炼了干部作风,保证了科学发展。始终把“抓班子、带队伍、转作风”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主线,以干部作风的转变引领活动的深入开展。组织两级党委中心组开展“密切联系群众”的专题学习,促进两级班子坚定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念、掌握群众工作方法,把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努力转化为路局科学发展优势。在全局干部中深入开展 “认真履职尽责,主动引领担当”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各级干部“高标定位、主动作为、执行有力、能力胜任”。制定下发干部作风督查办法,采取定期督查、专项督查的方式,切实加强春暑运、防洪和节假日等重点时期的干部作风检查,促进干部作风全面提升,引领职工精神状态,推动了整体工作质量提高。

3.强化了基层组织,推动了科学发展。始终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目标和组织保证。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全面掌握基层组织作用发挥情况,形成《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理清和明确了基层党组织设置、活动开展、作用发挥的思路和途径。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管理体系,清理整合基本制度、基础台账和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结合不同时期的重点任务,扎实开展“三保一促”、“三无一零”、“服务旅客创先争优”等形式多样的创争活动,全局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涌现出了一大批推动路局科学发展的先进典型。4.优化了内外环境,促进了科学发展。始终牢记铁路本质属性,认真践行铁路服务宗旨,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活动成效的标准,在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中创先争优。引导干部职工把“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理念贯穿于服务旅客的全过程,优化服务环境、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推动了山区铁路服务质量的根本性转变。“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得到了部党组的充分肯定,赢得了旅客的普遍赞誉,塑造了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认真抓好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运输,圆满完成各类军专特运输任务,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提供了可靠的运力支撑。着力解决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精心打造“安居工程”、“八送温暖”、“三不让”承诺等民生工程品牌,让职工共享创先争优活动和路局科学发展成果。深入推进“三项宣传教育”活动,修订完善《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制度》和《形势任务宣讲制度》,建成职工思想动态管理系统,扎实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了干部职工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创先争优为新时期政治工作融入中心提供了有益借鉴

1.只有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政治工作才能在中心工作中找准定位,在服务大局中发挥作用。活动中,我们着力强化思想引领,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品牌创建,营造和谐氛围,使创先争优这一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符合路局发展实际需要、化为实际行动、取得实际效果,成为推动路局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证明,政治工作只有融入中心、服务大局,才能与中心工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才会有长久的生机与活力。

2.只有坚持立足本职、贴近实际,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员身份意识,才能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路局科学发展优势。活动中,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类型、群体的党组织和党员细化目标任务,分层分类开展,把活动要求落到一线,融入岗位,在生产实践中展现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推进路局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不断适应路局科学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主动研究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激发党员创造活力,才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全局职工推进科学发展的坚强堡垒。

3.只有坚持群众路线、践行宗旨意识,才能在服务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中推动铁路科学发展。活动中,我们始终牢记服务的本质属性,全力确保运输生产安全,努力提升客货服务质量,着力解决职工群众后顾之忧,活动得到了社会和职工群众的广泛欢迎。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人民群众满意”的根本标准,坚持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铁路科学发展和路局现代化事业才有保证,创先争优活动才有目的和意义。

4.只有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才能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履职尽责创先进、引领全局职工立足岗位争优秀。活动中,我们坚持把典型示范作为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方式,深入挖掘和精心培育了一系列以职工姓名命名的服务品牌和工作方法,制定了《关于深入实施品牌创建工程的指导意见》,把品牌创建从党内向全局、从窗口单位向各系统发展,实现创建一个品牌,建设一个团队,带动一个单位,推动一项工作的目标。实践证明,以典型示范、先进引领,是政治工作的优势和抓手。推进路局科学发展,要善于用典型引路,把党内活动转变为推动发展的实践活动。

三、以创先争优时代精神开创路局科学发展新局面

1.大力弘扬创先争优时代精神,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党的理论优势,以建设学习型班子、学习型企业为载体,坚持不懈地抓好理论武装工作,提高党员和干部职工思想理论素质,在理论上创先、思想上争优;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深化“三项宣传教育”活动,坚定干部职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铁路科学发展信念,在政治上创先、信念上争优;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建设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在素质上创先、工作上争优;发挥党的制度优势,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各方面,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在机制上创先、决策上争优;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使一切工作充分体现群众意志、利益和要求,在作风上创先、服务上争优。

2.大力弘扬创先争优时代精神,为推进铁路科学发展增添新动力。我们要把推进铁路科学发展作为创先争优的主线,围绕安全这一饭碗工程,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推进安全风险管理,组织党员攻坚攻关,全面夯实安全基础,在安全生产领域创先争优;围绕服务本质属性,深化服务理念教育,打造服务优质品牌,在提升服务质量中创先争优;围绕多元化经营战略,组织党员立足岗位带头增收创效、节支降耗,在提高经营效益中创先争优;围绕结合部管理,深入开展联创共建,重点工作联合研究,重点课题联合攻关,重点部位联合管理,在形成科学发展整体合力中创先争优。

3.大力弘扬创先争优时代精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进一步深化铁路公共资源特性的认识,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创先争优的“生命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提供优质公共产品,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强化以职工为本的理念,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思想上尊重职工、感情上贴近职工、工作上依靠职工,结合严格管理和关爱职工活动,健全群众工作长效机制,获取科学发展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力量源泉。

4.大力弘扬创先争优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我们要按照“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的总体思路,以“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路局“十年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努力提高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进一步动员、宣传、组织、引导职工群众,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强化党员队伍建设,严格组织生活,增强身份意识,提高党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建设,建立健全选拔培养和激励保障机制,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篇3:对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与实践

一、使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

众所周知,数学方法能提高对教育问题研究和分析的精确性和严密性,电子计算机则能对教育系统中复杂而大量的数量关系逆计算提供方便。因而把电子计算机和各种学方法运用于教育科学研究,不但可以大大地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使得教育科学逐步地变成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硬”科学。这样,教育理论不再仅仅是一些观念和定性的说明,也开始表现为一些可以用经验和可检验的形式加以阐述的命题。数学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运用使教育科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

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对教育问题进行定量研究,数学方法已在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评价中加以应用,其中更多的是用于评价分析,既包括教育质量、教学质量评价,又包括对教改实验成果的分析。面对一些非常复杂的教育问题。开始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选择实施方案。

由于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很多是没有明确外延的,因而教育科学成了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难以精确化。如教育本质的不清晰性、教育性状的不确定性、教育功能的相对性、教育内部联系的非线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主观性等等。虽说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解决了上述矛盾,然而正是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上述矛盾又更加激化:一方面,严密的程序要求高度的精确;另一方面,机器所执行的任务日益繁难,使它面临的系统日趋复杂。正如查德所说:“当系统的复杂性日趋增长时,我们作出系统特性的精确,然而有意义的描述的能力将相应降低,直至达到这样一个阈值,一旦超过它,精确性和有意义性将变成两个几乎互相排斥的特性。”也就是说,复杂程度越高,有意义的精确化能力便越低。因此,要深入研究复杂的教育问题,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而模糊数学的诞生,则把数学的应用范围从精确的领域扩大到了模糊现象的领域。模糊数学对事物的不确定的性质状态作数量描述,目的是要从模糊中求精确,以便获得与事物本来面目接近一致的参数。据此,把模糊数学引进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就是必然、可行而具实行意义了。因为这个方向会“减少对精确定量分析的先入为主的偏见。增加对大量人类思维和感知中不精确性的普遍性的承认”,而接受这一现实将增进“我们对人文系统特性的了解,有希望取得比极限在传统方法中可能得到的更大的实际发展”。

二、重视开展教育实验

当代教育科学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教育实验的广泛兴起。各种教育实验的出现,既是教育科学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研究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的重要一环。

教育实验主要是根据研究课题的设想,在周密计划和专门设置的特定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特别组织起来的教育实践;通过对教育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能确定教育的某种影响因素与其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通过教育实验,既能检验预先设想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又能探索所要了解的教育现象的变化发展原因及其条件,还能鉴定教育或教学的某种方式、方法、内容、形式的效果,等等。此外,教育实验还具有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它对于认识教学规律、检验教育理论以及发现教育科学原理、方法,均有其他方法难以取代和匹配的科学价值。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要使教育科学能迅速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大力开展教育实验就成了一条较易摆脱旧教育体系的束缚,从而提出新的假说并加以验证的较为有效的科研途径。

三、使教育预测和教育回测并行相辅

教育预测是指对教育发展趋势和前景的科学预测。教育预测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教育预测,对于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推进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于1970年主持过一次实习研究。这次研究的课题是“19世纪80年代起的中学课程计划”。因为,该组织成员国遇到一些共同问题,并在发生同样的演变。这次研究的步骤是,先考察将影响课程计划制定的因素,而后考察因此在各门学科中将发生的变化。将影响课程计划制定的因素有政治方面的 (要求机会更加平等的压力) 、经济方面的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适应能力更强的劳动力) 和社会方面的 (青年人要求课程计划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因此,迄今为止分别进行教学的传统学科,将来应该一组一组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上的这些变化,必将伴随有时间分配上更大的灵活性 (更多的时间用于个别化学习和集体设计) 和教师职能的改变 (要教师做的是教学,但更主要的是组织学习过程,使学习过程适合每个学生的需要,以及对学习成功情况作出评估) 。新型的校舍、设备和教材也将是必不可少的。中学将是多种职能的,并且与社区的联系日益紧密;社区将参与学校管理,利用学校的场所和服务,并为各种活动提供资料。上述这些结论虽是在1970年得出的,但至今仍然适用。

四、重视利用科学理论来研究教育科学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 (统称“系统科学”) 几乎同时问世,“三论”所包括的理论和方法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三论”的出现,有助于教育科学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打破在教育论教育的传统思维方法,打破在教育科学原有的狭窄概念范围内打圈圈的自我封闭状态,有助于从方法论上提高教育科学的研究水平。

“三论”的方法论从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性的功能,达到最优化的目标,是从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中揭示整个系统的运动规律。据此,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首先要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正确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系统,而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组合。只有从教育系统内的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进行整体性考察,才能科学地把握教育。教育系统是按一定的层次结构组成的复杂的等级系统,不同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简单相加的总和。因此,在研究整体结构时;要力图利用系统整体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提供的“附加量”来发挥和提高整体功能,避免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教育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五、重视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现代科学发展的分化与综合,决定了以前那种就教育研究教育的方法只能是走向死胡同。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不仅丰富了教育科学的内容,而且为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必须积极汲取和借鉴各种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加强多学科、多种方法的研究。20世纪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得今天的教育科学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研究的对象愈来愈复杂,知识的抽象程度愈来愈高,直观程度愈来愈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不能简单地、直观地反映现实,而必须运用模型化方法来研究教育科学。这种方法能够从各种科学方法中不断地汲取营养,迅速成长为一种全面的多功能的科学认识方法。它不是一种孤立的、排他的方法,它与几乎一切传统研究方法都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应用模型化方法的过程表明:只有在与其他科学方法结合的情况下,它才能完整地揭示系统的规律性和本质。在建立模型前,需要对系统原型进行考察,必须依赖于观察、实验等经验的方法;要积累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就要用到比较、分类等逻辑方法,在模型的抽象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对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手段,离不开想象、直觉等创造性思维方式;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处理,模拟实验的进行,必然与数学方法等相联系;最后,借助于模型的应用和检验所获得的信息,又将成为提出科学假说与建立科学理论的重要依据。总之,模型化方法的实际展开过程,几乎是把一切传统的科学方法联系和统一起来的过程,它自身也成为促进各种方法综合化,建立完整的科学方法论体系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储祖旺.我国高校筹资多元化的目标及其现状分析[J].教育与经济, 2007 (1) :50-55.

[2]刘志平.林金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发展战略探新[J].教育研究, 2008 (1) :43-47.

篇4:对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与实践

一、明确规模和效益的辩证关系,以科学发展树立新理念。

产险公司在战略上要认识、分析和明确规模与效益的辩证关系。快速成长是许多保险公司的理想目标,但单纯强调规模,忽视提升公司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忽视公司创造利润的本质,绝对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殊不知大未必强,只有把公司做强、做实、做精,才能把公司做久,才能提升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企业的核心是利润,但通过扩展规模、增设机构来获取利润并不是公司发展的最佳途径,还应从业务创新、新渠道开发等其它更好的途径去选择。必须坚决避免只要市场份额不顾经济效益和只要经济效益忽视市场份额两个极端,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产险公司的现实选择。

二、审视自身市场行为,确立和坚守有效益的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谋求新思路。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辨证、深刻的思想体系,既是指引工作的世界观,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保险业要深刻领会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公司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管理,实现速度、质量、效益和品牌建设有机统一。

坚持有效益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坚持有效益的发展,还必须把内涵式的效益增长作为管理增效的重要方式。产险公司降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的空间还很大,整个行业要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心合力,锐意改革,从而为有效益的发展留足空间,提供动力。

三、做好精细化管理和算帐经营,以科学发展确立新模式。

(一)做好精细化管理和算帐经营的必要性

为什么必须推行精细化管理和算帐经营,其根本原因是1、精细化管理和算帐经营是支撑公司利润实现的重要条件,只有实行精细化管理和算账经营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利润的流失。2、做好精细化管理和算账经营是促进产险公司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精细化管理和算账经营应当关注的问题

1、抓住一个核心:利润。2、坚持两个原则:把握市场客观,立足财务报告。3、关注三个重点:执行力度、过程控制和人员培训。4、做好四项工作:流程、核算、分析和规划。实施精细管理和算账经营,就是要做好精细化的流程、精细化的核算、精细化的分析和精细化的规划。

四、以人为本,创新发展,以科学发展构建新和谐。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金融危机下的产险公司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实现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

(一)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一方面,传统的发展模式不断挤压着产险公司的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如果还是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固守传统的经营思维,结局也只能是被市场淘汰。因此,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员工创新是产险公司应当,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竞争主体的增加,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竞争的着眼点正在由浅层的价格战、广告战逐步向服务竞争转变,以人为本,以服务为中心终将成为产险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因此,探索建立差异化客户服务机制,把客户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首要标准;努力提升人员专业技能提高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探索新的服务机制,大力创新和实践增值服务新模式,是产险公司的不二选择。

(二)以人为本,创新发展中应当把握的问题

1、坚持一个原则:思想决定一切,不换思维就换人。创新人才是产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重点,作为产险公司要有给勇于创新的人广阔平台的胆识和眼光。

2、把握两个重点:体现差异、抓住关键。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事实上差异化经营并不是说一个单独的方面,而是包括产品、服务、定位等各个方面。具体说来,差异化应当体现在细分市场,了解目标消费群体差异;开发特色产品,突出业务特色优势;充分了解市场,建立高效的营销队伍;降低成本控制,优化内部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做正确的事”,就是要确认自己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自己的方向到底对不对。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要不断检讨自己、审视自己,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有些问题虽然不能立即解决,但是要持续改进。

3、做好三项工作:选人、育人、用人。在工作中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创造出业绩的员工才是企业需要的员工。产险公司要注意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鼓励员工带着思想工作,带着创新工作,要宽容他们在工作中的错误,只有发动了每一个员工,公司才能真正走上创新发展之路。

总之,我们要善于寻找生存空间。目前金融危机带来了威胁,但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只要产险公司充分发挥优势,深化内部管理,做好精细管理、算账经营、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就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理想的利润空间,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篇5:对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与实践

乡镇如何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适应形势新变化、满足群众新期待的必然选择。作为基层乡镇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紧密结合实际,做到“五个坚持、五个始终”,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坚持以“新”为前提,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继续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拓宽看问题想问题的视野,形成新的发展理念、思路、方式和举措,对推动科学发展具有先导性、先决性。从我们镇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应注意“克服四种心态,强化四种意识,形成四种新理念”。克服怀旧心态,思想保守,因循守旧,怀念计划经济时代“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简单化工作方法,强化主动创新、大胆探索、不断突破的意识,形成在解放思想中创新理念、在创新进取中破解难题的新理念;克服畏难心态,怕触及矛盾、怕遇到问题,强化知难而进和抢抓机遇的意识,形成永不懈怠、勇往直前的新理念;克服吃亏心态,目光短浅,资源招商怕外商得实惠,企业改制怕自己吃亏,强化开放合作、长远发展的`意识,形成跳出本镇、立足全市、全县谋发展的新理念;克服自满心态,纵向比自我满足、盲目乐观,强化不发展是倒退、慢发展是落后的意识,形成欠发达地区也要创先进、欠发达地区也能创先进的新理念。二、坚持以“快”为核心,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点工作就我镇而言,发展不快、发展不大、发展不足是最大实际。做到“加快四个发展”,尽快提升全镇经济实力是全镇上下的迫切愿望和根本利益。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把加快发展工业作为核心战略和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工业发展“3333”工程(即做大食品、化工添加剂、机械铸造3个支柱产业,建设祁门绿色食品工业园、南门工业小区、花山化工小区,每年循环抓30个工业项目,培育年产值超1亿元、5000万元、万元的30个骨干企业)。继续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强化大招商、招大商意识,力争全年引进外资5亿元,直接引进外资1000万美元。加大园区载体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逐步壮大”的思路,投入1000万元,新征土地300亩,突出抓好祁门绿色食品工业园等三个工业小区建设,力争实现新入园企业20家,固定资产投资达2亿元。培育壮大现有企业,建立镇负责人联系企业的制度,积极帮助安徽金昌矿业、巢湖雪城化工、兴达球墨、鹏飞铸造、华宇调味品厂、褒禅山麻油厂等骨干企业解决拆迁、征地、融资、技改、引进人才、施工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其尽快做大做强。精心实施“凤还巢”工程,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做到既有“顶天立地”,又有“铺天盖地”。加快农业发展步伐。以工业理念抓农业,鼓励和支持我镇境内一大批国家及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城郊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新增茶叶、养猪、菱角等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重点抓好第三批8个村的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孤梅联圩等几个重点圩口,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3万亩。继续做大做强五大农业经济板块,即优质水稻和优质油料板块、水产经济板块、畜禽经济板块、茶叶经济板块、瓜果蔬菜经济板块。坚定不移的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00万元,土石方90万方,除险加固杨大圩、麻湖圩、鱼砚口水库等。建立90公里长的“村村通”水泥路管护机制。扎实做好6个村农村电气化试点工作。积极做好第一、第二批430亩土地置换复垦工作。加快含城建设步伐。围绕县委提出的打造含城中心、集约发展含城,全面提升含城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的要求,把支持、参予、服务含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全力以赴搞好整村搬迁工作,全力以赴搞好重点建设工程服务,全力以赴搞好规划区农民建房控违工作,全力以赴搞好文明创建工作。为群众创造舒适、优美、整洁、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地聚集人气、聚集财富,不断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含城人流、信息流相对密集的优势,加速发展餐饮娱乐、商贸流通、建筑运输、房地产、物流等服务业。鼓励企业“退二进三”和“强二延三”,逐步形成规模经营,发挥集聚效应。打好“省优秀旅游乡镇”品牌,借助褒禅山风景区名人名洞、深厚文化底蕴的优势,借助外力,开发北山水库、丰收水库。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深度开发“农家乐”旅游,拓展旅游空间,丰富旅游内涵,新增四星级“农家乐”点2家。三、坚持以“好”为关键,始终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有效之举推动科学发展,追求的是经济发展质量、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质量

篇6:对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与实践

一、河西联通新时期员工思想政治工作难点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企业经历了数次融合重组,形成了当前的竞争格局。河西联通绝大多数员工在历次融合重组以及机制体制改革中思想稳定,态度积极,能够正确对待各项改革措施,做到了顾全大局,锐意改革、勇挑重担、勇于创新,为联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和信息产业全面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通信市场的竞争机制,提高了通信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保障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改革带来的变化也引起了部分员工的思想波动,比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少数员工不能及时适应通信市场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难以摆脱过去“独家经营”的影响,个别员工甚至对通信市场竞争持抵触情绪,造成失落感强,不能积极投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二)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河西联通通过对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来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与此同时,一些职工的个人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这样就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以致部分职工对改革不能正确理解。

(三)个别员工对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确立的个人发展愿景与企业发展实际相脱节,表现为怨天尤人,工作积极性不高,尤其在机构调整或人员岗位变动过程中,容易产生思想波动。

(四)新联通融合了原联通和原网通两个企业,两企业在企业文化、工作方式、岗位等级、薪酬标准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少数员工难以及时认同,个别员工甚至存有排斥心理,以致沟通交流少,工作配合默契程度低。

(五)少数员工对新联通企业认识不充分,对企业新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融合创造新优势,3G实现新发展”形势认识不透,理解不深,致使对企业前景或悲观失望,或盲目乐观。

这些思想层面的问题虽属个别现象,但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和企业的和谐稳定。因此,针对企业融合及体制机制调整利益关系变化,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定位,创新与企业发展形势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考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总结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发展走势,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思

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新认识、新总结、新概括。科学发展观,养员工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根据员工多方面、多层次需求,结合分公司实际,积极开展读书征文、体育健身、业务培训、创建学习型班组等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努力为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开展法律法规知识讲座、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员工思想觉悟,教育全体员工正确对待荣辱,抵制各种诱惑,永葆创业激情,把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作为自己的追求,把实现河西联通“融合创造新优势,3G实现新发展”目标,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三、实现科学统筹,注重工作实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发展,实现科学统筹、注重质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一)正确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间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当前分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业务发展、运行维护、客户服务等生产经营各个环节。通过细致的工作,让全体员工了解通信行业发展趋势,了解联通公司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融合发展的目的和意义,增强全体员工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增强广大职工的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使全体员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进一步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广大员工岗位创新工作热情。

(二)统筹协调好思想政治工作与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加强总体谋划,根据各项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特点,结合实际整合力量资源,使各项工作互为促进,共同提高。防止和克服顾此失彼、各项工作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三)统筹好当前工作与长远建设的关系。以员工满意为标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长计划、短安排、科学合理。既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争先创优、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培养等重点工作,又要毫不放松地抓好征求意见、座谈交流等日常工作落实,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发展后劲。

篇7:对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与实践

----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作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更应该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审视企业现状,用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工作创新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科学、和谐的发展。本文结合东风汽车公司水厂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探索,对抓住科学发展观核心,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有效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双赢,推动科学健康发展的实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正 文】

十七大报告在阐述“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部分时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由此可见,以人为本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价值原则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东风汽车公司水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紧密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将“如何在企业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双赢,最终实现企业科学健康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命题,在积极探索构建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工作中,做出了不懈的实践与探索。

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打牢企业科学发展的基石 企业要发展,和谐是前提。这就要求构成企业组织系统中的各部分要素必须处于配套、协调和稳定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文化的和谐,即对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一致的认识。二是企业内部机制的和谐,包括企业的管理、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的和谐等。三是企业组织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包括了领导、管理层之间的和谐,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等等。实现以上三个方面的和谐,必须全面提高干部员工的整体素质,从“文化聚力、管理升级、人才强企”着手。而达成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统一和谐整体的纽带是“人”,因此,“人”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是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文化聚力助发展。企业文化是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只有持续性地组织目的性较强的宣传实践,大力开展包括宣讲、征文、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对广大员工的思想、理念、精神进行再塑造,提高员工自主创新意识,着力形成适应企业科学运作的思想基础和行为规范,才能形成全员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促使员工提升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主动承担义务,履行责任使命,营造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良好和谐氛围,推进企业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2、管理升级谋发展。和谐的企业一定是可持续发展、有后蓄动力的企业,而管理水平则决定和制约着企业发展的速度。水厂针对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遵循“全面考核、强化服务、控制风险”原则,持续改进管理的水平,加速推进企业管理综合水平的升级。进一步深化“方针管理、季度评审、KPI考核”相融合的管理格局,重点建立快速反应、多部门联动的应急预案和节能减排工作运行机制,运用专业能力较强的管理团队,整合优质资源,使员工在岗位上有效发挥拥有的才能,把思想和行为统一到企业发展思路上,支撑企业内部组织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推动企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3、人才强企促发展。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从而为企业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以构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建立学习激励机制,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广泛挖掘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资源,主动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创造成长的条件,激发员工的潜能,为员工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价值发挥的公平环境和必要的资源,反之,员工又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实践证明, 水厂紧紧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以人为本作为解放思想、促进发展的新坐标,坚持用新的思维方式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减少阻力、增加动力、形成合力,把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生产经营中心工作上来,团结一致谋发展,心齐气顺干事业,为推动企业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积极探索实践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我们深刻认识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必须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坚持“共建共享”,才能促进职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和谐发展。

本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强烈责任感, 水厂依据东风汽车公司建设和谐东风的“十六字”方针,结合工作实际,从完善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和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等方面着手,制定了《水厂构建和谐企业三年规划》,致力构建“责任至上、文化共享、探索创新、科学发展”为总体目标的和谐水厂,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1、完善核心价值体系。个人没有理想,便没有明确的方向,企业没有理想,便只能是一盘散沙,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水厂充分认识到价值观在员工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建立、完善独具企业特色的价值体系工作中,有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地开展了系列工作,有效积累、巩固和提升企业软实力。

一是增强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亲和力。对不同层次的职工提出不同的要求,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鼓励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增强价值认同,努力使职工群众感到亲切,能够为职工群众自觉自愿地接受。

二是增强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渗透力。通过加强宣传实践力度,采取政治理论学习、“企业文化宣传实践年”活动、《东风供水》企业内刊平台,开展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多形式的活动,引导广大员工树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使员工与企业价值观逐渐趋同,并将核心理念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三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注重养成性教育,将既体现企业阶段性工作的特点,又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形式新颖、效果显著的定期素质培训工作固化于制,同时把教育活动融入日常工作,增强员工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2、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和工作重点。同时,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只有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企业关心员工,员工才会关心企业发展。

水厂切实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实际工作,积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实现双赢互利。突出表现在以下四项工作中:一是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着力解决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努力构建劳资共赢的格局。二是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在全面进行用工管理自查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用工制度科学化,用工机制市场化、用工管理规范化的劳动用工体系,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三是协调好“四个公平”的相互关系。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逐步解决在劳动关系上存在的难点问题,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四是加大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今年来,水厂将优质教育资源向一线倾斜,共组织一线员工点对点现场培训6次,培训率达98%以上,有效提高员工职业技能水平,为拓展其职业发展空间提供了平台。

3、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实行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共谋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水厂坚持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基本方向,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工作中心,创新开展民主管理工作,在组织好职代会、工作调研等日常民主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从创新厂务公开形式、丰富厂务公开内涵着手,畅通企业内部沟通渠道,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顺畅,保证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一方面提高职工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意识与能力。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的实际,加大厂务公开力度,以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栏和其它公开方式有效结合的形式,把突出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和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公开,并督促落实。另一方面,完善厂长书记接待日制度、积极落实职代会提案、设臵企业内部BBS,还对《水厂职工互助补充保险基金管理办法》和《水厂特殊医药费管理办法》等,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广泛的意见征集,既规范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又强化了员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工作,使员工融入和谐企业建设进程。

4、丰富职工文化生活。职工文体活动是展现企业风貌、增强员工体质、提升企业凝聚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载体。我们以“月月有活动,次次有主题”为目标,充分发挥工会“职工之家”的作用,倡导快乐工作、健康生活。以组织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把“水之花”兴趣小组开展的户外运动延伸至每一个支部、每一名职工。以重大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球类运动、演讲比赛、歌咏赛、户外活动等特色鲜明、朝气蓬勃的文体活动。以“运动健康迎奥运”活动为载体,划拨专项费用购买文体用品,逐步使文体活动走上日常化、规模化、规范化的轨道。在构建和谐企业实践中,既使员工提高了健康水平、陶冶了情操,更营造出“携手共建、共建共享”的和谐氛围。

三、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开创企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实现企业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与和谐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以新的视野去观察问题,以新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以新的思维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不断激发干部员工的潜能,使员工在创新实践中产生良性互动,开创企业和谐发展新局面。在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是关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深化精益企业文化作为构建和谐水厂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文化“溶合剂”的作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从本质上增强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要持续强化教育。精心组织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群的实践和传播,将企业文化培训纳入整体培训体系中。水厂在每年全员素质提升教育活动中,持续开展《企业文化手册》解读、企业文化知识竞赛等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启动《企业文化读本》编辑工作,力争让企业文化渗入到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加强员工对和谐文化的进一步认识。

二是要注重载体创新。文化氛围对员工产生着心理的、情绪的、行动的影响,营造氛围则需通过不同的载体实现。水厂根据《VI手册》的要求,及时对企业识别系统进行了推广应用,从统一PPT模版、厂徽、会牌,到订制服饰、统一标识、传唱厂歌等,都围绕企业文化主线扩大辐射面。此外,设立办公OA网、《东风供水》等媒介,开展水厂之歌、晨诵诗传唱活动,作为加强沟通、建言献策、宣传典型、发表感言的平台,形成和谐企业的良好氛围。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保障。基层党组织必须着力发挥在企业的政治核心作用, 把握好以人为本理念,侧重于做人的工作,才能在构建和谐企业进程中突出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和谐企业的建设者和实践者。

首先,要重点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四好”班子创建活动,以班子和谐促进企业和谐。要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把党员、干部的精力和智慧集中到促进企业发展工作中来。以生产经营工作为中心,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集体研究,民主决策,解决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形成一种“风正、气顺、劲足”的和谐工作氛围。

其次,要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水厂借“党支部工作建设年”契机,在开展组织生活方面创新求变,调动党员、干部的创造性。同时引导党员、干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妥善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理顺关系,维护稳定,保障和谐,实现企业和谐发展好中求快,又好又快。

再次,要加强党员思想教育。俗话说,“天下祥和在民安”。每一位党员都要做先进文化的传递者,水厂围绕“营造和谐、共促发展”这一主题,大力开展党员“一带三”活动,引导员工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此外,在实施党支部、党员承诺制的基础上,将党员年度考评纳入试行的“五好党支部”考核细则,运用多种措施体现党员先进性。

3、推行精益管理是动力。以人为本强调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精益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通过关注员工的需求,解决员工后顾之忧,使员工在感激和回报的心理影响下,更大限度地尽职尽责工作,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方面,要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着眼于职工素质提升,为员工提供优质的内部服务,积极开展系列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如QCD改善管理、6S管理、团队管理和目视化管理等,让员工不只简单地执行指令,更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成为企业最优质的资源。在工作实践中,水厂结合“优质服务年”活动,鼓励员工边学习边实践,把精益生产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销售部牵头建立了“五级用户服务体系”,供水分厂实行了“龙头式”自主管理,有效激发了员工的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 充分发挥精益管理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落实,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促进员工主动在各岗位上实施精益管理,挖掘更多的潜在效益,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定发展。通过精益管理, 水厂实现了动能费同比下降16.5%,原水利用率达到94.52%的“三提高、三降低”目标。这些积极的措施,都为企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好地保障了员工的收益。

篇8:对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与实践

一、江西绿色食品产业的现状

多年来, 江西一直十分重视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 山江湖综合治理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提出了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发展战略, 强调“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 绿色食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底, 全省绿色食品企业达到382家, 绿色食品产品数达916个, 同比增长了28.8%;有机食品数达415个, 同比增长了29.3%;绿色有机食品环境监测面积达230万公顷, 同比增长了12.5%;绿色有机食品实现销售收入131.7亿元, 同比增长了21.9%, 出口创汇达1.4亿美元, 增长了46.8%。全省有23个县的25个基地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占全国基地总数的16.6%;基地面积超过34.2万公顷, 辐射带动农户200多万户。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为全省绿色食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省绿色 (有机) 食品已呈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发展之势。目前, 全省绿色 (有机) 食品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绿色食品标志品牌为纽带, 龙头企业为主体, 基地建设为依托, 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正朝着规模化生产、系统化管理、法制化服务、区域性辐射、行业化带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色食品新兴产业正在赣鄱大地迅速崛起。

㈠绿色 (有机) 食品已经成为推动全省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目前, 全省绿色食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 占全省总数的66.7%, 省级龙头化企业达到91家, 占全省的32.7%。在全省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名单中, 绿色 (有机) 食品企业占“双十”企业总数的70%, 占“双百”总数的39%。全省已形成了柑桔、大米、茶油、水产、茶叶、家禽共六个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绿色食品品牌。据统计, 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共辐射带动全省一成多农户, 帮助农户平均年增收1260元。绿色 (有机) 食品已经成为江西省解决“三农”问题、带动农民和谐创业、持续增收的重要载体。

㈡绿色 (有机) 食品已经成为有效宣传江西省生态环境优美和农产品质量优良的名片随着江西省绿色 (有机) 食品市场开发的深入, “绿色江西、绿色食品”已逐步为上海、北京、褔州、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消费者所接受, 一大批赣产绿色食品迅速进入沿海城市市场。在上海华联、农工商超市、联华超市及深圳、福州的沃尔玛超市的食品销售中占有一定份额。“得雨活茶”成为人民大会堂特供茶, “狗牯脑茶”成为钓鱼台国宾馆招待专用茶, “瑶里崖玉”成为中南海用茶, “浮瑶仙芝”已成为国务院新闻办的礼品用茶。绿色 (有机) 食品已经成为江西省农产品走出省门拓展国际市场的“名片”。

㈢绿色 (有机) 食品产业成为江西省农产品项目的重要融资平台在绿色效应的感召下, 中粮集团投巨资在江西建立了中国唯一、亚洲最大的蒸谷米加工厂;欧洲的英博集团强强联合的雪津啤酒在南昌青山湖区投资1.8亿元, 建成了雪津啤酒第一个省外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汇源集团在南丰投资5亿元成立汇源 (南丰) 水果饮料食品公司, 建设水果食品加工项目和饮料食品加工项目;厦门鹏原实业有限公司投资2.96亿元在吉安市成立青原现代农业 (江西) 有限公司, 并将建667公顷的蔬菜基地和5333公顷优质水稻基地, 为了延伸产业链, 还建立了两条罐头生产线、两条冻干生产线、两条精制大米生产线、三条速冻生产线;同时, 百勤异vc钠成为百事、可口可乐公司的主要供应商, 年创汇1800多万美元;婺源“大鄣山茶”占领了欧盟50%的绿茶市场;靖安椪柑在东南亚的价格由原来平均每公斤0.80元上升到3.40元, 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黄金果”。可以说, 绿色 (有机) 食品产业已经成为江西省农产品项目的重要融资平台, 成为江西省开放型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二、江西绿色食品生产管理中存在问题

早在2001年, 江西省就提出了“创建食品工业大省”的发展思路。经过几年的加快发展, 江西省食品工业已初具规模, 尤其在“三个基地, 一个后花园”、建设“三个江西”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的指导下, 代表了当今主导消费潮流的绿色 (有机) 食品产业获得了健康、快速发展,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 加速了江西省农业标准化进程, 加快了江西省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的局部调整。但科学分析省情后, 不难发现, 江西省农业及食品工业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㈠投入不足, 发展不充分一是江西省用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量还不大, 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年欠账比较多。总体上看, 农业基础薄弱状况现在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农田新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小, 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增长缓慢。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很差, 许多设施都兴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灌溉设施严重老化, 主要还是靠天吃饭, 抗灾能力较弱。全省还有一部分为低产田, 产量较低, 粮食产量增长潜力较大。二是江西省食品总量规模仍偏小, 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仍未起到主导作用。2007年, 江西全省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 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 实现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超过165亿元和69亿元, 也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10%和14%以上。其中, 1/3的收入由“四个一” (一支烟、一瓶酒、一片茶叶和一盒胶囊) 工程实现的, “四个一”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24亿元, 利税52亿元, 分别占到全省的31%和75%。江西食品工业发展迅速, 但与全国食品工业相比, 江西省资源丰富却缺少“巨人”型食品企业, 食品行业存在食物总量偏低, 结构不合理, 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多, 主产集中度偏低, 企业规模小、名牌少、产业带动能力弱等问题。

㈡政策制约, 发展不平衡一是省级层面出台了一些绿色食品奖励政策, 但支持力度还不够。二是各地相继出台了推动各地绿色食品发展的奖励政策, 但总体上看, 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随着对绿色食品宣传力度的加大, 一些市、县抢抓机遇, 充分发挥其区位、资源、生态优势,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形成了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为绿色食品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平台, 这些市、县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猛。目前, 全省绿色食品大多集中在南昌、上饶, 九江、吉安、新余、萍乡、赣州、宜春也加快了发展步伐, 而景德镇等市绿色食品总数相对较少。

㈢科技滞后, 发展不持续全省绿色食品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尚不能支撑全省绿色食品大发展。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及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江西省是全国油茶主产区, 全省各地均有油茶林分布, 总面积达75万公顷, 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7.14%、占经济林总面积的77.5%, 常年产油量5000万公斤以上, 油茶林面积居全国第二位, 茶油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2005年全省油茶产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油茶在江西省均有分布, 其中, 油茶林面积在6700公顷以上的县34个, 670公顷以上的乡镇147个, 340公顷以上的村200多个。由于历史原因, 江西省多数油茶林归村组集体所有, 管理粗放, 茶油产量低, 经济效益差。江西省是江南重要茶区之一, 有22个重点产茶县, 茶叶精粗制工厂1200多家。据不完全统计, 江西省现有茶园面积约55000公顷, 其中绿色有机茶园约7000公顷, 仅占12.7%, 仍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江西省水果普遍存在品质较差、优质果品率低的问题, 专家预测江西省优质果率仅占水果总量的30%~40%, 大部分果品为价格低廉的统装货, 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江西省有水面167万公顷, 但近80%的面积还没有充分利用, 开发绿色有机水产品的潜力巨大。江西省实际耕地为292.5万公顷, 其中水田242万公顷。近年来, 粮食产量虽大有增长, 但剔除政策、气候等因素带来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粮食生产依然是江西省的弱势产业, 难以抵御市场竞争的强大冲击力。江西省生猪年出栏2500多万头, 但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品牌, 且绿色食品生猪目前还是空白, 畜产品的附加值潜力巨大。

㈣体制不畅, 发展不协调“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成为江西省经济社会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列入了全省“十大工程”及“九大产业”中, 但江西省现有的绿色食品管理体制已相对滞后, 制约了绿色食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临时性的管理机构已很难适应江西省抓绿色发展长期战略的要求。目前, 江西省缺乏一支相对稳定的绿色食品开发与管理队伍, 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均为非常设机构, 且肩负着挂靠单位的其他工作职责。各级绿色食品管理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 难以承担绿色食品开发、监管、市场开拓、组织协调等大量艰巨和复杂的任务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 促进江西绿色 (有机) 食品产业发展

江西作为农业大省,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 生产和保护相结合, 合理开发和利用相结合。绿色 (有机) 食品产业不因为保障质量而停滞发展, 更不会慢发展, 而在保障质量、实现效益的前提下快速发展, 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加快绿色食品的发展, 不仅是将农业生态环境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数量型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的需要, 同时也是构建发展与环境良好关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江西的最佳选择。

㈠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的作用绿色食品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强大生命力, 源于它能够取得规模经济优势, 实现规模收益。发展绿色食品企业, 就是把农产品与工业有效结合, 寻求规模效益。绿色食品发展把现代化大工业大生产的理念应用到农业产业发展当中, 通过实现种 (养) 、收获、储藏、加工、采购、配送、销售、经营决策等职能上的专业化, 促进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的每个环节之间形成合力, 实现“产品开发向产业发展”转变。

㈡充分发挥其在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培育绿色食品主导产业, 打造绿色食品龙头企业, 突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集聚、辐射能力。通过挖掘、利用江西省的生态、资源优势, 把绿色食品当做江西省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产业来抓, 并以此来辐射带动其它配套产业发展, 从而形成鲜明的江西农业特色。并以绿色食品产业为依托,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金融保险业等。同时, 二三产业又反哺农业, 开发绿色种、养殖业。对种、养殖业采用标准化、规模化方式, 在农民自愿的原则下进行土地流转, 使土地集中起来, 形成种、养殖业合作组织, 实现绿色食品的规模生产;将富裕劳动力集中到绿色食品加工业中, 通过绿色食品企业的一些公益福利, 解决劳动力的吃、住、行及子女上学, 加速城市化进程。

㈢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国际化的作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发展绿色食品对于继续扩大产业的开放程度, 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 促进江西省农业参与国际分工, 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展示展销会、博览会、产品推介会等, 极大地提升了自身品牌和产品形象, 提高了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绿色食品为企业搭建起对外贸易平台。

㈣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化的作用目前, 江西省绿色食品已在沿海大中城市广受欢迎, 也全面进入了香港市场, 有的已经占据了国际市场的市场份额。发展绿色食品, 有利于完善其产业销售、网络服务体系, 建立市场供需、价格反馈渠道, 为企业提供商机和市场信息。发挥各种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 将绿色食品产业链各环节专业化、组织化, 增强抗击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竞争力。通过集体购销等交易环节上的联合, 降低了专业化生产, 规模化经营的企业成本, 使农民获得最大化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 通过发展绿色食品, 有利于促进一批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辐射强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实现对基地的带动作用。通过与农户订立合同等形式, 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 培育绿色食品营销企业集团。

㈤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化的作用绿色食品企业化发展, 使全省绿色食品企业实现强强联合, 逐步建立若干个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 产运销一体化, 具有一定产业规模, 实现跨行业多元经营的大型绿色食品企业集团公司, 增强了市场竞争实力。从而改变了江西省绿色食品中小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 提高了产业的抗市场风险能力。绿色食品企业化发展, 正深刻地影响着江西省农村和农业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㈥充分发挥其在产业化的作用绿色食品把绿色文化 (安全、营养、健康、发展) 注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与之配套的服务行业。如在赣南, 种植脐橙从产前整地、挖穴到产中打药、嫁接, 再到产后加工、销售整个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有提供与之配套服务的社会化组织。农户需装脐橙用的塑料周转箱, 只要在家打个电话就可从市场上租得到, 其社会分工之细、组织化程度之高、服务速度之快, 令人叹服。

绿色食品产业纵向延长农产品的产品加工链条, 延伸了产业链, 根据市场细分, 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系列开发, 按客户需求, 开发中、高产品。同时, 还利用良好生态环境, 开发绿色旅游, 有效地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了以绿色生产为主导的绿色种植业、绿色加工业、绿色旅游业。这一发展, 有力地增强了产业间的相互关联度, 创造绿色产业新价值, 切实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引发了农村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产权制度及管理方式的变革。

四、对发展江西绿色食品产业的对策建议

㈠抢抓机遇, 加快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绿色 (有机) 食品产业再上新台阶, 重点是要整合资源, 突出重点, 谋求机遇, 乘势发展。当前, 全国正在掀起一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 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 是科学发展理念的升华, 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眼下,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正如火如荼地在赣鄱大地开展。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些都表明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创新体制机制, 合理利用资源, 发展生态经济, 开创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要紧扣这一发展理念, 抢抓机遇, 突出重点, 乘势而上, 奋力崛起, 实现江西省绿色 (有机) 食品产业中部崛起新跨越。

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务必率先加快绿色食品为主的“三品”发展步伐。要全面推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的的生产, 要把产品数量和产出规模与产品质量、企业素质和综合效益全面结合起来, 构建产品生产体系、市场流通体系、技术支持体系等产业发展体系。要稳定已有存量, 不断扩大增量, 实现总量, 实现规模持续增长。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快绿色食品总量增长, 带动整个产业体系和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

要在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中担当领头角色, 依托鄱阳湖基础设施好、产业基础好、资源条件好、文明程度高、环境承载能力强的优势,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开发绿色有机水产品, 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 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环境, 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 为江西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㈡分析省情, 做好文章一是要做好“山”的文章。江西省总面积60%以上是山地, 全省2/3的县是重点林业县。丰富的山林资源是农村崛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希望所在。怎样将这种希望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 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和开发山地资源, 大力发展绿色 (有机) 食品产业, 办“绿色银行”。办好“绿色银行”, 关键是要结合省情, 搞好绿色有机食品的开发与生产, 把重点放在绿色有机茶叶、茶油、笋竹、食用菌、水果、中药材等产品的开发上,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使第一位的优势资源成为第一位的优势经济。

茶油产业要积极开发生产绿色有机茶油, 促进油茶林的精深加工, 是提高油茶林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重要途径。由于茶油营养丰富且富含油酸、亚油酸及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 对维护机制健康、抑制和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有显著作用, 因此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湖南、广西、福建等省份都在积极开发生产绿色有机茶油, 但产量都还不大。江西省应紧紧抓住机遇, 充分发挥油茶资源大省优势, 按照“希望在山”和“投入科技化”的要求, 立足现有75万公顷油茶林, 以袁州、渝水、上饶、遂川、永丰、丰城、上栗、玉山、进贤、分宜、高安、德兴、铅山、上犹、会昌、万载等县 (市、区) 为重点区域, 加快高产油茶基地建设;以“绿海、润心、恩泉、春源、仰生园”等茶油品牌为核心, 开发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木本茶油, 延伸油茶产业加工链条, 开发食用茶油、皂素、医药、美容、生物质能等产品。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油茶优良无性系嫁接苗生产技术”、“油茶低产林高接换种技术”、“油茶低产林分改造技术”、“油茶新造林早实丰产栽培技术”等。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 保障山茶毛油的来源。

目前, 茶叶行业以“大鄣山”、“得雨活茶”为品牌, 婺源、上饶、浮梁为中心的赣东北绿色有机茶生产基地;以“庐山云雾”、“宁红”为品牌, 在庐山、修水、武宁中心的赣西北部绿色有机茶生产基地;以“梅岭毛尖”“云台山”为品牌, 上犹、宁都为中心的赣南绿色有机茶生产基地;以及以“狗牯脑”、“井冈玉叶”为品牌, 遂川、井冈山为中心的赣中绿色有机茶生产基地的全省绿色有机茶叶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当务之急, 就是要依托现有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 发挥知名绿色有机茶叶的品牌效应, 整合山林生产资源, 严格按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 巩固并扩大基地建设, 使绿色有机茶叶成为山上“绿色银行”中最稳固“希望货币”。

近年来, 江西省果业发展势头良好, “南桔北梨”工程成效显著, 已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据农业部门统计, 2007年全省果园面积43万公顷, 果业产量首次突破200万吨。然而, 江西省水果普遍存在品质较差、优质果品率低的问题, 专家预测江西省优质果率仅占水果总量的30%~40%。因此, 提高果品内外在品质已迫在眉睫, 发展绿色 (有机) 水果正好是解决了这一难题的一剂良方。2007年, 全省共有30家企业的41个水果产品通过了绿色有机认证。通过认证后的绿色 (有机) 水果产品立即成为市场中的宠儿, 南丰蜜桔、赣南脐橙亦成了家喻户晓的水果品牌。要以此为契机, 江西省应重点在赣南南部、中西部和北部三个地区发展绿色 (有机) 脐橙, 在南丰进一步扩大绿色 (有机) 蜜桔的生产种植规模;在金溪、贵溪、九江、高安、广丰等地培育和发展绿色 (有机) 早熟梨, 推进全省绿色 (有机) 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据测算,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茶叶、茶油、食用菌、水果、中药材等产业, 将使江西省的“山林资源”产值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据有关方面专家预测, 到2015年, 绿色 (有机) “山林资源”将实现总产值600亿元, 出口创汇8亿美元。

二是做好“水”的文章。世界水日公布的数字表明, 目前全球已有11亿人无法获得洁净饮用水, 淡水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江西省地处亚热带季风区,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年降雨量为1300毫米~2000毫米, 在全国属多雨省份。全省水资源量为1416亿立方米, 人均拥有水量4120立方米, 人均水量为全国的1.6倍, 全省淡水面积167万公顷, 占全国的9.3%, 列全国第三位。由于时空上的分布不均, 一方面要求蓄水贮能, 调剂余缺, 另一方面又要求充分挖掘和发挥江西省水资源的巨大潜力, 要把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重点放在大力发展绿色 (有机) 水产品上。江西省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 据初步统计, 全省已发现可饮用得天然矿泉水点213处, 总流量达2220万吨/日, 分布于全省67个县市, 因此要大力发展以水为原材料的绿色有机矿泉水和纯净水产品, 依然是江西的优势。截至2007年底, 江西省已有17个企业的17个产品通过了绿色有机矿泉水认证, 要以此为基础和龙头, 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加强管理, 加速开发绿色有机矿泉水。江西省有水面167万公顷, 但近80%的面积还没有充分利用, 开发绿色有机水产品潜力巨大。要实现水面资源的充分利用, 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就要坚持科学养殖, 加大绿色有机水产品的开发与认证力度。以鄱阳湖为核心, 重点开发绿色 (有机) 鮰鱼、鳗鱼、螃蟹、甲鱼、鲫鱼、鲤鱼、草鱼、乌龟等水产品,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据统计, 全省92%的珍珠、77%的河蟹、74%的虾类产品、51%的鳜鱼、40%的彭泽鲫产量都集中在环鄱阳湖区优势水产品养殖加工产业区;南昌县、丰城、樟树、临川、遂川、兴国、大余等10个重点县的水禽饲养量几乎占全省总量的60%;全省已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93家, 水禽加工企业450家。水面养殖业已经成为江西省农业的优势产业之和最具潜力与活力的产业之一, 2007年, 水产品总量突破200万吨。这些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 为大力发展绿色 (有机) 水产品及其加工业, 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全省绿色 (有机) 水产品的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做好“田”的文章。温家宝总理曾说过, 一定要守住1.2亿公顷耕地红线。由此可见, 无论是水田还是旱地, 都是农民手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93公顷, 而江西省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06公顷。尽管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做好“田”的文章, 对于维护全省农村社会稳定、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调整种植结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省国土资源厅统计, 江西省实际耕地为292.5万公顷, 其中水田241.9万公顷。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361.7万公顷, 总产190.4亿公斤, 平均每公顷5265公斤, 创历史新高。但仍应看到粮食作物依然是江西省的弱势产业, 单产水平仍较低, 难以抵御市场竞争的强大冲击力。

籼稻的种植是全省粮食作物的主体。然而, 就全省种植的早籼、晚籼米而言, 我们所面临的竞争, 决非来自北方的粳米, 而是伴随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之后, 泰国香米的涌入。因此要适度提高复种指数, 大力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和先进栽培技术, 健全为农服务体系, 促进农业机械化之外, 关键一条是要提高“田作物”的质量水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绿色 (有机) 食品“田作物”。

全省蔬菜播种面积为66.7万公顷, 已占全省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成为江西省种植业中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产业, 2007年全省蔬菜产量1350万吨。全省各地根据自身特点, 从本地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适宜出发, 积极发展了许多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如永丰、上高、高安的辣椒;万载的百合;广昌的籽莲;贵溪的笋用林;湖口的黄花菜;黎川、靖安、信丰、浮梁县的食用菌, 余干县的水芹菜、藕莲等。2007年, 按标准化方式种植的供港蔬菜基地播种面积首次突破0.67万公顷, 全省建立外销型供港蔬菜示范基地14个, 高峰期每天供港的蔬菜达180吨左右。在江西省蔬菜迅猛发展的同时, 我们还应看到, 江西省蔬菜业在产、供、销这条产业链上实行规范化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还存在一些问题, 蔬菜产业还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大力实行蔬菜生产、供应、经营的规范化管理, 积极推行蔬菜生产绿色化, 通过采用绿色食品标准, 打破国际技术壁垒, 实现蔬菜生产标准化, 充分运用绿色食品的认证制度和国家信誉, 打造江西省蔬菜品牌是江西省蔬菜产业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

四是做好“畜”的文章。据统计数据显示, 2007年, 江西省畜牧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喜人局面。全年肉类总产达到275万吨, 禽蛋产量60万吨, 鲜奶产量18.2万吨, 其吸纳和转移富余劳力的作用日益增强。在创造成绩的同时, 也应清醒地看到, 江西省畜牧业仍缺乏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品牌, 绿色有机生猪目前还是空白, 畜产品的附加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进一步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畜牧产业体系的整体实力, 使畜牧业成为江西省农业经济的重头戏, 成为农民增收的长效源, 真正实现“后劲在畜”, 就要不断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 全面实施区域布局化、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服务,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畜牧业, 积极开发绿色 (有机) 畜产品。一方面要通过实现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的转变, 大力发展绿色 (有机) 生猪养殖。生猪是江西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农民增收最普遍、最直接途径和方法, 实现生猪的绿色化、有机化, 不仅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而且有利于促进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加快江西省生猪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绿色 (有机) 生猪养殖技术、母猪繁殖防治、肉牛改良与育肥、奶牛高产养殖、蛋鸭高产养殖、牧草栽培等实用技术, 从源头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从技术、种源、制度上保证绿色有机畜产品的顺利开发与生产。近年来,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绿色有机畜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中, 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品质量,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次要促进草食畜禽养殖业的绿色化、有机化。在全省畜牧业正处于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 江西省应根据区域分布, 抓紧建立和建设以高安、丰城、渝水、安福等地为生产基地的赣中、以于都、信丰为生产基地的赣南, 以及以波阳县为生产基地的赣北三个绿色有机肉牛带;以进贤、芦溪、于都、昌北、新建、东乡等地为核心的绿色有机奶牛基地;以宁都、万载、广丰、泰和等地为中心的绿色有机肉鸡基地;以及以南昌、丰城、樟树、大余、兴国等地为中心的绿色有机水禽基地, 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加速实现江西省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强大后劲。

㈢理顺体制, 科技创新为了适应江西省绿色食品产业迅猛发展的要求, 强化管理, 全省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要努力争取为常设机构, 充实加强绿色食品管理队伍,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经费列入各级地方财政预算。为切实把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农业的主导产业来集群, 全省各市、县 (区) , 尤其环鄱阳湖地区的县 (市、区) 均要培养一支精干实效的开发管理队伍, 为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全省各地要把发展绿色食品与推进地方农业产业化、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制订切实可行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把绿色 (有机) 食品特有的生产要求同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加速技术创新, 提高绿色 (有机) 食品的科学含量。要借助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优势, 对制约优势绿色 (有机) 食品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开展联合重点攻关。要组织力量尽快制定具有优势的名特优农产品的绿色 (有机) 食品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 规范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和服务等各个环节,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参照省级农业产业化基金的做法, 尽快建立省级绿色食品发展基金, 用于绿色食品新品种的引进、培训、示范和推广以及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 不断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企业, 加快江西省绿色食品发展。

㈣出台政策, 加大投入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地要制定具体措施, 完善相关政策, 调整投资结构, 加大对绿色 (有机) 食品基地建设、加工体系建设和市场开发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投入, 同时, 适当安排专项资金, 支持绿色 (有机) 食品的基础性理论研究, 为促进本区域绿色 (有机) 食品产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抓住中央及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大幅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的机遇, 让部分资金适当向绿色食品产业倾斜,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用少量的投入去橇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 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银行信贷杠杆作用, 加大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农村信贷支持力度, 帮助绿色食品企业拓宽筹融资渠道, 积极推行股份制,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逐步建立起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 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 信贷资金为支持, 外资和证券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绿色食品产业融投资体制, 为全省绿色食品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上一篇:威福招商推广策划案下一篇:二车间管理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