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者的思维模式

2022-11-02

第一篇:独立思考者的思维模式

《大鹿》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模式小结

以《大鹿》一课为例谈小学音乐自主教学模式的实施

三明市实验小学 李薇

2010年,我省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十大教育改革试点,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我校作为教育改革试点校之一,承担了“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教育教学新模式”的实验任务,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立足课堂教学,构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各学科教学模式。我们尝试构建了小学音乐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下面以《大鹿》一课教学为例谈谈音乐课自主教学模式的实施。

《大鹿》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中的一课,依据课程标准和二年级学生自律性差、好动的特点。本教案的设计,充分渗透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设计时,采用“情境导入——趣味模唱——歌曲学习——创作表演”的课堂结构模式。 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注重学生即兴创作能力和个性发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本课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 知识目标: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大鹿》。并学会用各种方式进行表演。

能力目标:通过演唱歌曲、律动、歌表演、画画等形式,增强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音乐创作实践中感受到愉悦。

情感目标:通过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育学生要学习大鹿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准确的演唱歌曲《大鹿》,并学会用各种方式进行表演。

教学难点:歌曲中最后一个乐句的节奏,后十六分音符要唱的清晰、准确。

教学准备:电子琴、CAI课件、动物头饰、打击乐器、奖品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生随琴声问好

2、激情导入

师:欢迎小朋友们来到开心又快乐的音乐课堂。今天,老师准备带着小朋友们一块到动物园,那儿又许多许多的小动物。大家想不想去呢?

3、听音乐进行律动表演,(屏幕出现《火车开了》、《动物园》的情景。)师生随音乐开火车并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

【 自主创新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浓郁的音乐氛围中进入课堂,也为教师的导语做铺垫。】

二、引导掌握

1、模声练习

师:小动物们都非常的热情。它们听说小朋友们要来,都纷纷跑出来迎接了。它们还要用歌声来迎接我们,你们听。

模仿动物的声音(出示课件),学生随琴声做模声练习。 1=C-F 2/4

12 34|5-|53 1|53 1|54 32|1-|

师: 小鸡 在唱 歌,生:jiji ji ji ji ji ji ji ji ji ji 小鸭 在唱 歌,生:ga ga ga ga ga ga ga ga ga ga ga 【 自主创新性学习,在枯燥的基本练习中,设计了模仿小鸡、小鸭的叫音及动作。使学生仍会兴趣高涨,精神专注,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三、教学新课

1、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模仿得真好听。你们瞧,小动物听了都在为我们拍手叫好。(屏幕出现小动物鼓掌)森林里热闹极了,咦,大鹿呢?(课件演示)生感受乐曲。

师问:小朋友找到大鹿了吗?你们知不知道森林里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生回答)师分别板书小兔图、大鹿图。

师:你们知道吗?森林里的小动物还把这件事编成了一首儿歌。

2、读歌词

(1)示范读、师带节奏读儿歌 (2)全班齐读

(3)引出难点:重点强调最后一个乐句“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后十六分音符要读的清晰、准确。 (4)拍手读

(5)师为这首儿歌加上音乐,揭示课题。 (6)听录音范唱《大鹿》,(板书课题)。

3、学唱旋律,用“la”模唱旋律。

4、用听唱法学唱歌词。

5、指导有感情地唱歌。 (1)再听录音范唱

(2)找出歌曲中小兔和大鹿的对话。启发学生在演唱小兔的话时,声音要唱得短促、跳跃、表现小兔着急的心情。在演唱大鹿的话时要带着亲切、情绪饱满的语气来演唱,表现大鹿热心勇敢、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精神。

6、反复记号处提醒注意(出示课件)。

7、分角色演唱。

(1)师唱前面两个乐句、一二组的同学唱小兔说的话、三四组的同学唱大鹿说的话。

(2)指名唱前面两个乐句、女同学唱小兔说的话、男同学唱大鹿说的话。

8、全班同学完整的演唱歌曲,请一位同学上台为歌曲伴奏。

【自主创新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是在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不断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对学生来说,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是已经学过的,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教师要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可以建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推进式的教学结构是: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四、歌曲的创编与表演

1、请学生发挥想象,分组讨论、设计表演形式。

2、学生分四组排练,由学生自己设计参与,有画画组、唱歌组、表演组、打击乐器伴奏组。(师巡回指导、鼓励)

3、学生综合表演(分画画组、唱歌组、表演组、打击乐器伴奏组)。 【 自主创新性学习,教师要创设学生人人参与的教学情境,发扬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并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唤起学生的主动性、自尊性、创造性。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把所学的内容根据不同的体验,认识、选择、评价、重组和整合,真正把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

4、师表演

5、师生一同表演,感受创作表演的愉悦感。

6、师生一起总结、评价谁表演得最好,并给予鼓励。

【 自主创新性学习,充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巩固歌曲,用喜欢的形式来表现歌曲,充分感受不同形式的音乐美。通过演唱、表演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并且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表演的体验,展现和锻炼自己的表演能力。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方式,鼓励学生们敢想,敢做,敢说,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五、课堂总结

1、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大鹿》这首歌曲,还学会了用各种方式进行表演。你从大鹿身上学到了什么? 生:乐于助人、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帮助他等。

师: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好,我们要学习大鹿这种勇敢、助人为乐的精神。无论在生活或者学习中,不管谁遇到了困难,我们都应该向大鹿一样,伸出援助之手。在别人得到帮助的同时,我们同样会得到快乐。(板书)

2、师生再见,律动出教室(出示课件《火车开了》)

【 通过这节课,我更想对自己说: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板书设计:

《大鹿》

帮助他人

大鹿图片 小兔图片

得到快乐

第二篇:独立思考的反义词

独立思考的反义词是什么?独立思考怎么造句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独立思考的反义词:

随声附和、矮人看戏

独立思考的造句:

1. 我们必须独立思考,不要受到别人的误导。

2. 老师特别注意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能任人摆布。

4. 我们要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5. 张老师很善于用诱导的方式启发我们独立思考。

6. 立身于风云变幻的世界上,我们遇事要独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7. 因为你不去独立思考,所以你通过网络来获取你的答案。

8. 当人们变得越来越依赖技术解决问题的时候,人类独立思考的能力将肯定会江河日下。

9. 我们提倡独立思考,反对盲从。

10. 我认为自尊心,更确切地说,是我定义为独立自尊心的自尊心,是独立思考者们得于鹤立鸡群的品质。

11. 王老师讲课善于引而不发,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去解决。

第三篇:《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教案1.doc

3.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明了作者关于教育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做出自己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科学、客观地思考文章中涉及到的教育方面的问题,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觉地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能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清演讲思路,注意抓住演讲词的主旨,理解爱因斯坦有关教育问题的观点。

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防止学生陷入片面狭隘地否定现行教育的误区,实现文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的,让学生学会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一、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及教育改革的趋势,了解自己身边的教育现象,为学习课文积累材料。

二、布置学生准备课后思考题:

我国的中小学生在全世界奥赛中频频获金奖银奖。在一长串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中,有好几位华裔科学家的名字,然而真正由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却至今没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他在1936年“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作过一次演讲,对于学校教育的一些根本问题,诸如学校的目标是什么,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等问题都有精彩的论述。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演讲词,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和我们现在的学习都是有意义的。

二、介绍爱因斯坦

大家一定知道“三只小板凳”的故事,当那个小孩拿出自己做的小板凳,被老师批评为是世上最难看的时候,他拿出了自己做的前两只小板凳,说交作业的那一只不是最差的,第一只应当是最差的。那个小孩就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小镇乌尔姆,父亲是一家小电气工厂的主人。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 幼时的爱因斯坦,没有丝毫天才的迹象。直到四五岁,还没有学会说话。上学以后,他的成绩很一般,老师说,“这个孩子生性孤独,智力迟钝,不守纪律,将来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有大的出息。”爱因斯坦考大学也不顺利,第一次没有录取,第二年才考取。在大学里,他也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在学校中,爱因斯坦一直是一只被老师瞧不起的丑小鸭。然而,就是这只丑小鸭,却成了物理学的大师,成为物理学革命的领袖人物。1999年,美国时代杂志公布了20世纪的“世纪人物”,第一名是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第二位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三位是印度的圣雄甘地。2001年,西方某个学术组织调查人们心目中近1000年中的100位伟大人物,结果,爱因斯坦又名列榜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的创立者。26岁那年,他做出了震惊世界的三项伟大发现。他的科学成就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他反对纳粹的专制统治,反对战争,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以重大影响。他是20世纪中最有影响的伟大人物之一。

三、熟悉课文

1学生熟悉课文。(读书方式可以多样选择,关键要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找出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大致理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演讲的开场白:说明自己演讲的内容及初衷。

第二部分(4—18),演讲的主体:学校教育的理想(目标)、指导思想、途径方法。

第一层(4—7),学校教育的理想及实现的方法。

第二层(8—15),推动学生实际行动的三种动力。

第三层(

16、17),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次要的。

第四层(18),总结学校教育的理想。

第三部分(19),演讲的结尾:重申演讲是个人看法。

2重点阅读演讲词的第4—18段。(此时让学生带着更细致的问题去阅读文章,课堂上可以灵活处置,学生程度好些的可以让他们在阅读后总结归纳出作者的主要观点,也可以阅读后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或者教师出示演讲的提纲性问题,以便学生阅读,整理信息) 找出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讨论后归纳出作者对哪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问题:

(1)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当是什么?

明确:学校目标——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使学生离开学校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

(2)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有哪些?这些动力孰优孰劣?请具体分析。 明确: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有三种。

①恐怖和强制——最坏的事件,伤害了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的自信,它制造出的是顺从的人。

②追求威信荣誉的好胜心——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力量交织在一起,求得别人的表扬和尊重,是人的本性、人类合作的精神根源,也是对个人的一种约束力;但一味地要求别人承认自己比同学、伙伴们更高明、更强有力或更有才智,就容易产生极端自私的心理,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害的。

③对于对象的诚挚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好奇心,要启发这种心理,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者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正因为难,才更有价值。这种教育的基础是让孩子有一种得到有效的活动能力和人们的谢意的愿望,是要发展孩子们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他人赞许的天真愿望,引导他们为了社会的需要参与到重要的领域中去。只要学校这样做了,它就会受到学生的高度尊敬,学校的作业就会被他们当作礼物来接受。 (3)作者如何看待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作者更注重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问题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人”,只要人有了健康的体魄、聪明的头脑和必要的技能,那么他可以胜任任何工作。 3理清作者思路。

在弄清楚了课文结构的同时,基本就清楚作者的思路了,先讲什么问题,后讲什么问题已经一目了然。

教师明确:

(1)起点:提出学校教育的目标——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人。

(2)展开:从教育思想、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教师、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达成这个目标。

(3)终结:重申学校教育的目标。

四、作业

结合文中爱因斯坦的观点和自己课前准备的材料,准备一篇文章或发言提纲,下一节课上具体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的关于学校教育的演讲,使我们有了一次与世界级大师对话交流的机会,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爱因斯坦对教育谈了哪些看法:

学校是把传统财富从一代传到一代的最重要的机构。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大量的知识。

要达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而不是空讲道理侈谈理想。

推动学生行动最好的动力是启发学生追求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中的乐趣、对这些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进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艺术技能

„„

二、讨论发言

爱因斯坦在本文中有好多说法和观点,同学们看了可能会很有感触,不仅是你们学生,连老师甚至一些专家,也会有感触。对某一句话、一个现象、一个观点有感触,正是我们思考的开端,联系我们自己的实际,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并且加以论证,这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所以说学习本文,发表看法,也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训练。

下面就请同学自己发言,谈谈看法

(课堂教学时可视实际情况而定,如学生能主动地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应注意正确引导;如课堂教学进程较慢,教师可以课后练习为提纲,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以下是课后练习题涉及的一些问题。) 1过去人们常说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可爱因斯坦却说学校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一代的最重要机构”。这二者有什么区别?你认为,这里所说的“传统财富”主要指的是什么? (此处主要引导学生明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培养独立思考的人和知识传授的关系,切不可让学生以为“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是一错误的说法。只是这一说法不够全面,不符合现代社会对学校的定位。) 2怎么理解“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这句话?

(此处关键是要学生明白学校一切活动的宗旨是培养人,而传授知识只是一种手段。要区别面前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适合用什么方式来向他传授知识,到了高级教育时甚至还要根据人的不同而传授不同的知识。但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在学校学习,就无法避开“双基”的学习。) 3如何理解“好胜心”是种“复杂的感情”?“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力量密切地交织在一起”,怎样避免它的破坏性? (关键在于让学生区别好胜心的目标指向,好胜心的目的如果仅仅是要取胜他人,而显示自己比别人高明,那么它是有害的;如果好胜心是以天真的愿望为前提,或是为了社会的需要为前提,而希望得到表扬和赞赏则是好的。) 4本文认为与学校教育有关的“一切祸害中最坏的祸害”是什么?正确的做法又是什么? (此处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爱因斯坦所说的“恐吓”“暴力”“人为的权威”指的是什么,自己所在学校的情况和爱因斯坦所述的理想状况的差距在哪里。) 5把“学校规定的课业”“当作礼物来领受”,我们有过吗? (把学校的功课当作礼物来接受,有的同学可能偶尔对某学科有这种感受,有的同学可能从来就没有这种感受。此时要让学生明白,人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一方面可以来自学校的引导和培养,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自己,自己人生目标、学习态度对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6爱因斯坦认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之类的问题都是次要的,即使是技术学校,也不应当把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和技能当作首要任务。

(爱因斯坦的这个观点,就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对的,学校只要塑造了学生的健全体魄、聪明的头脑和必要的技能,他个人以后就能胜任各种工作。但对于社会需求来说,专业技术学校,应该把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和技能同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因为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情况可能和在学校学习的有相当的差距,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7“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种说法对吗? (这个说法也要辩证地看,具体分析和第6问相似。) 8至今为止,诺贝尔获奖者中有华人,但他们却不是由我们自己的教育机构培育出来的,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多种解释,也可能会一边倒,说我们的教育制度不行,无法造就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对于这个问题,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就行,没有必要统一到某一个解释当中来。不过还是可以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比如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体制的影响、经济基础的影响等等,尽量让学生全面地看问题。)

三、学习“相关链接”材料

课后提供的材料是谈怎样独立思考的,由学生讨论归纳出作者的观点,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独立地思考是有积极作用的。(文中涉及的主要观点见“相关资料”)

四、总结

爱因斯坦提出的学校要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的观点无疑是对的,就个人来说,能否具有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坚定地树立一个信念,在自己的学生生涯中,要努力地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能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为的人。

五、作业

课外查阅有关英国教育体制的资料,思考爱因斯坦为什么说英国的学校制度是最有可能实现他的有关学校的理想。

[参考资料]

美国教育不立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到内心世界全方位开展自由想象,一开始就鼓励孩子创造。而中国教育则设立样板,一开始就让孩子追求“像不像”。可见,从根本上,中美教育倡导的价值方向就不一致。中式教育重视模仿,中式教育思路是:什么基础都不具备的一张白纸似的孩子,凭什么想象?凭什么创造?又如何开展创造?美国教育思想因强调创造性,自然不能以模式教育相配套。否则,先定框框预设规范,岂不是与创造性的教育宗旨相悖相反?因此,美国教育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实际操作上,既然确定创新第一,势必舍弃规范。故而,创造精神在美国教育中固然得到强调,然其负面的代价也很大。从根本上,缺乏地基的创造终究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可能矗立起金字塔。因此,就本质而言,地基与创新的矛盾,乃是中美教育最深层的根本歧异。

中国模式教育的缺陷固然有创造性较为薄弱之弊,但它的正面效应却大大超过反面弱弊——基础知识的扎实巩固。因为模式教育暗含精英教育,一切模式教育自然是以最高水平为典范,即以最高典范绳墨之,精英教育实为必然内涵。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材,自然包含望圣成贤的期待。模式教育虽因规范化对自由有所限制,对创造有所削弱,但在高标准严要求之下,整体水平还是有所带动。尤其经过刻苦的重复性训练,后天学习到的东西化为本能,并在达到一定高度时升华为难以企及的技能。否则,何以中国学生在欧美多有冒尖?杨振宁在他的一次演讲中比较了中西教育的“各有所长”,但他最后的归结是:“总体讲起来,我觉得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所训练出来的人还是要占一些便宜。”

(选自吴正恭《中美教育优劣谈》,《新民晚报》2002年7月11日) 二

应该承认,学习毕竟是一项比较艰苦的事儿。能从中得到乐趣,至少须等到稍有积累的中学阶段,不可能一上来就对学习充满兴趣。从幼儿园开始,教育所面对的主要难题还是惰性。中西教育相比,在遏制孩子的惰性方面,中式的高标准严要求相对有效。“玩中学”固然好,可效率终究不如“正规学”。无论如何,天才出于勤奋,投入决定产出,这是铁的规律。精英教育一开始就强调勤奋,大方向总是正确的。尽管中式教育支付了一定的代价,即创造性方面较为弱化,然利弊相权,还是利大于弊,即得到还是大于失去,且其间的幅度还不小。从整体教育质量而言,如以京津沪等城市为比较基准点,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还是强于美国。美国在中小学阶段的排名仅为第30位。如果我们能在创造性方面稍稍设法弥补一下,在教育规划上并没有理由妄自菲薄弃中就西。诚然,我们现在高精尖人才不如人家,那是由于反右—文革的历史欠账。一般人才成长需要30年的周期,到底是整整一代人的耽误,那会儿的失误仍需现在还账。新时期以来,特别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已大幅度赶上来,尤其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已具备相当实力。老实说如果不是我们的生源质量过硬,人家西方学校也不会对中国学生特别慈悲,不会法外开恩给你奖学金。实话实说,中美教育最大的差距在于高等教育。由于硬件缺乏,特别是理工类高校,实验室设备的不足,较大地限制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特别是硕博阶段的中高级学位教育。1985年以来诺贝尔科学奖学金之所以尽出美国(或主要科技工作在美国完成,有83位),主要是美国对科技硬件的投入与基础投入,因为他们总是资助那些最优秀最杰出的人。此外,再就是美国高校的教育思想。那位闯入华尔街的哈尔滨女生陈磊,以其在美国四年大学亲身经历概括道:“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水平远不如我国,可是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答案是:美国的大学教育很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给予学生的独立空间非常大。美国大学入学容易毕业难,美国学生往往都学到凌晨四五点钟,甚至通宵。”

(选自《闯入华尔街的中国女孩谈美国大学教育》,《中华读书报》2001年9月5日)

杨振宁先生认为美国教育强调宽松活,亚洲教育强调窄严僵。前者培养大胆强调自信,但副产品为傲慢;后者培养谦逊与谨慎,但副产品为胆怯,容易养成自卑。美国学生问题多多,中国学生少问甚至不问。美国学生将已有的基础性知识视为标准化生产,不愿多花精力,直接要求提出新的问题。美国法律系的学生习惯于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教学,喜欢以探讨和提出问题为主,注重给孩子表现和表达的能力,即“show and tell”。当然这也有弊端,忽视基础知识自然限制了学生的思路,直接投入研究只能是低层次的。我们的狭窄严僵,却换了庞实的基础。无疑,学习灵活与开拓,总比学习基础要容易。所以,两弊相权,中式教育也输不到哪儿去。就收获而言,中国整齐刻苦的训练式学习固然痛苦,但产品的优秀率也高;西方沙里淘金式的教育,过程自然轻快宽松,但收获也少。

从人己关系上,美式教育重视尊爱自己,中国教育则强调尊爱别人。在中国古代圣贤看来,尊爱自己本为天性,毋须后天培养,越过尊爱自己,或以尊爱别人包括尊爱自己,那么层次更高,也更利于社会的安宁团结。然而,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尊爱自己实为尊爱别人的基础性前提,而且两者存在相辅相成之关系,仅仅尊爱别人并不直接等于尊爱自己,一味强调尊人,势必抑压尊己,尤其在思维能力低弱的幼童阶段。我以为,幼儿园及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尊己,中学阶段重点培养尊人,这样庶几可以避免偏废。

有人说东西方教育犹如一对相见恨晚的恋人,彼此都惦着在自己在体系里掺和进一点对方的东西。这当然也是一种必然,也是我们不必妄自菲薄的有力支点。如2001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一项教育改革法案,拨款240亿美元加强中小学教育的投入与管理,要求所有中小学必须举行阅读考试(近似我国的语文考试)与数学考试,学生必须考试合格方能毕业,只有学生成绩达到合格要求,学校才能得到联邦政府的额外拨款。如果连续三年不合格,校长和教师就要走人。这项法案以绝对优势得到通过。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1年7月16日)

爱因斯坦于1922年11月13日上午10时到达上海,漫游南京路时,被中国青年学生双手抬起来欢迎。上海画家、书法家王震设家宴欢迎爱因斯坦,《大公报》经理曹谷冰、张季鸾,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北京大学教授张万力,浙江政法学校教务长应时夫妇及女儿应慧德出席作陪。爱因斯坦发表即席讲话,内容有:第一,“今日得观中国名画,极为高兴”;第二,“推之中国青年,敢信将来对于科学界定有伟大贡献”;第三,“此次匆遽东行,异日归来,极愿为中国青年贡献所见”。 爱因斯坦于1922年12月31日上午11时路过上海,第二天在上海福州路17号公共租界工部局礼堂讲相对论,原北京大学张万力教授提出有关心灵学问题,爱因斯坦用法语回答:“这是不足道的。”

他在柏林曾对王栗说:“中国是文明古国”。第一次路过上海,爱因斯坦谈他对中国的感想,“极为喜欢,有许多惊异之闻见。此间理想之气候,澄清之空气,南方天空灿烂之星斗,皆使余之头脑得一难以消灭的印象。此种印象,余将永不忘之。”

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表露了他对当时苦难的中国人民所给予的同情。他认为在上海,欧洲人形成了一个统治阶段,中国人是他们的奴仆,被残酷地虐待着,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对五四运动这样的革命事件,认为特别可以理解。他认识到这是一个勤劳而被奴役的民族在呻吟,因而这个民族是顽强的。当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时,爱因斯坦多次向全世界呼吁,要用联合的经济抵制来制止日本对华的军事侵略。1937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爱因斯坦进行正义的声援。所有这一切,无不证明爱因斯坦对中国人民的友爱之情。

他在柏林个人十分危难之时,会见中国学者蔡元培、王栗;他在美国普林斯顿约见杨振宁、李政道讨论热力学和统计力学中相变问题;他在广义相对论研究班上,几次与周培源讨论引力场中有关问题;他还应魏嗣銮要求,寄来照片与书信,表示对中国科技杂志与学术团体的支持。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

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青一代的。本来构成文化和保存文化的正是这个。当我把“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作为重要的东西推荐给大家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个,而不是历史和哲学领域里十分枯燥的专门知识。

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门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

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要记住,你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那些奇妙的东西,都是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绩,都是由世界上每个国家里的热忱的努力和无尽的劳动所产生的。这一切都作为遗产交到你们手里,使你们可以领受它,尊重它,增进它,并且有朝一日又忠实地转交给你们的孩子们。这样,我们这些总是要死的人,就在我们共同创造的不朽事物中得到了永生。

如果你们始终不忘掉这一点,你们就会发现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并且对待别的民族和别的时代也就会有正确的态度。

(选自爱因斯坦《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教师和学生》,许良英等译)

第四篇:上帝的思维模式

无论你是否真正相信上帝(或天主,下同)的存在,上帝的思维模式是肯定存在的,因为世界上有几十亿人相信上帝,相信上帝用某种思维模式去引导着人们、教导着人们。另一方面,即使是上帝不可见,人们“相信”或“否定”一个不可见的事物,也一定是有着某种思维模式去引导人们去这样“思考”。这是辩证的思维模式分析的结果。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以智慧闻名世界的犹太人的格言。因为人类(应该说是信仰上帝的人类,下同)的自作聪明,也因为人自身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人类思考得越多,以为越接近真理了,却发现人类反被上帝愚弄了。由于无知和欲望,而又不能摆脱,于是开始怀疑和否定,最终却陷入了一场人性悲剧。其悲不在于结果,而是在于整个过程中,人类始终做不到自我超越。超越了自我,才能了解上帝、理解上帝。

对于基督徒而言,上帝的思维模式是不可理解的、不可追问的、不可深究的;而对于无神论者而言,所谓“上帝的思维模式”,仍旧是人类思维模式的一种形式,只不过这种思维模式,不是我们普通凡人可以运用的。可以这样推测:上帝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就是超越人类思维定势的、超越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人类现代科技无法证实或探测的一种思维形式。本文试就上帝的某些思维模式的原理进行探讨和分析。

1,万能定律。上帝是万能的,上帝知道一切,上帝安排一切,上帝开始一切,上帝结束一切。这个定律,或者说是上帝的思维模式,实际上是源自人类对于自我的认识误区。在出现这个定律之前,人类并没有开始认识自我,没有自我意识。当人类开始认识自我之后,才了解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自我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体能的有限、认知的肤浅等等;人类越是发明新的科技,越是认识世界,越是证明自己渺小、无能。而人类的欲望又是无穷的,越是无知,越是要寻求答案。到最后寻求不到答案时,为了给“未知”一个合理的解释,就用收敛思维的模式归结为一点,不得不承认:上帝伟大、上帝万能!这就是人类逻辑思维的结果,因为自己无知,所以上帝万能。

如果用辩证的思维模式来思考,这“万能定律”也是因为人类对自我认识的另一个误区。在生产实践中,人类喜欢采用点思维的模式,认为自己很伟大,很了不起(有些教会甚至有种族歧视的倾向),可以任意宰杀动物、改造自然、发动战争、残杀无辜,并将人类与这个世界的其它一切隔离开来。非宗教人士说:正因为有了人类,才会有上帝;或者基督徒说:正因为有了上帝,才会有人类。这两种说法,都是将人类自我“伟大”化了。而用整体思维来讲,一方面,上帝也好,人类也罢,都只不过是这个世界小小的一部分;地球、甚至宇宙万物,都是由同样的基本粒子或基本元素构成,并且都存在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另一方面,宇宙万物,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行,也可以说是随机运行。人类发现的所谓的“规律”(包括上帝),只不过是一种假象,因为任何“规律”都有例外。这个世界,没有谁是特殊的;或者说,这个世界,万物都是特殊的。万能定律的最大优点,就是在于提倡“人人平等”。

2,深信定律。无论是“因信称义”,还是“因信成义”,“信”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思维模式之一。你信上帝,上帝也信你;你信上帝,上帝就在你的身边。基督教中的一切意义、价值、自豪、满足、荣耀和光辉,都在一个“信”字之中。不信,人生则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正因为有了“信”,人类才会在探索未知世界而得不到结果时,给自己一个安慰,认为那就是上帝的安排;正因为有了“信”,人类才会在说服自己或他人时,有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使得“信”的人沐浴在上帝的荣耀之中,并因感受到上帝的恩惠而自满和自足。而且,这个“信”,已经具备心理疗法,无处不在,使人自我陶醉。这“深信定律”,实际上就是人类的点思维,或者保守思维。

如果用开放思维模式来探讨,这个“信”本是可以有很多种的,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多极化的世界,没有唯

一、没有特殊。如果发现了唯一,也只能说明你发现了唯一,或者在此时此地发现了唯一。再者,如果说“信”则好,“不信”则不好,谁来制定这个“好坏”的标准?其实,“好”与“不好”还是相对的。况且,在这个世上,我们找不到100%好的基督徒,也找不到100%不好的非基督徒。另一方面,在宗教历史上,各种各样不好的宗教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宗教教义本身所导致,而是解释宗教教义、执行宗教教义的教会或者神职人员。在多元化、多极化的世界,人类可以将同样一个“信”字,解释或执行为多种不同的结果,潜意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心理疗法”占据着主导地位,让人寻找精神寄托、并深信不疑。

3,博爱定律。上帝是博爱的,上帝创造万物,给与我们一切,所以我们也要博爱。人类之间要博爱,要给与;人对自然也要博爱,要给与。从表面上看,博爱与我们的生活相差太远,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博爱也就是讲求的一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奉献与给与。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是希望和平、和睦的,唯有博爱才可能化解一切矛盾与对立;同时,人类也要学会爱自己:一切利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开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真心喜爱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爱别人,才能爱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欢喜、安定和无畏,才可能有广阔的胸襟。你如果不喜欢、不满意自己,那么你是无法真正喜欢别人的。有些人把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自利,这是误解。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你如果对自己不喜欢、不满意,就会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爱众生的同时,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要先好好认识自己,爱自己,再谈爱其他众生。

其实,基督教的博爱、伊斯兰教的诚爱、佛家的慈悲、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慈心、墨家的兼爱、孔子的大同、无神论者的共产、中国特色的和谐等等,都是具有同等意义的大爱。但问题是上帝在拥有博爱定律或博爱思维模式的同时,为什么又同时拥有惩罚众生和世界末日的思想呢?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天遣”一说。这是与博爱的思想矛盾的,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这也是一些人怀疑或质疑基督教的原因之一。用辩证思维来解释,“真”与“假”,“好”与“坏”,“善”与“恶”都是同时存在的,博爱与惩罚也就同时存在了。当基督徒把上帝绝对化、完美化时,就只认可上帝的万能与博爱;当出现惩罚时,由于爱屋及乌的缘故,也就将“惩罚”合理化了。而实际上,正因为人类对世界的无知,把一切未知归功于上帝,也就把“惩罚”归功于上帝了。最重要一点,“博爱”与“惩罚”,都是人类自己“酝酿”出来的。无论如何,这二者,我们都需要。这才是平衡的世界,辩证的世界。

4,因果定律。上帝是万能的,上帝知道一切,当然也知道世间万物的因果。所以,信上帝的人,也就知道“信”的结果,包括天堂与地狱。耶稣的诞生与“荣归主颂”里所说的两个故事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正因为耶稣的诞生,正因为耶稣道成肉身,使得在至高之处的上帝得着荣耀,使得地上人得着平安。领受了圣餐之后唱“荣归主颂”,因为圣餐是纪念耶稣为我们舍身流血,而耶稣之死使得天上的上帝得着荣耀,地上的人得着平安。另一方面,这两个故事也告诉基督徒们:对待他人要宽恕。宽恕是博爱的前提;博爱才是宽恕的结果。这也是因果。

实际上,佛教也是因果论者,主张一切众生的生命,是无限延续的,宛如大河流水,滔滔不尽,激起层层浪花。众生的生与死,不过是生命之流中浪花的泛起与消散而已。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这种说法: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然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中最根本的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产生相应的“果”。而实际上,正是人类自己认为一个是“因”,一个是“果”,才会有因果定律。因果之间的联系,都是人类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判断的。认同因果定律的不仅是基督教、佛教、马列教,还有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等。因果定律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人从善。

从以上分析来看,上帝前两种思维模式(万能定律和深信定律)是基督教特有的;上帝的后两种思维模式(博爱定律和因果定律)是世间普有的。普世的思维模式,比较好理解,而特有的思维模式,必须以“入教的思维”来理解,才能获得顿悟。对于一个非基督徒而言,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上帝”的思维模式,探知我们这个未知的世界!

第五篇:提高企业审计独立性的思考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最大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内部审计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审计独立性一直是审计界关注的问题,它是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的重要条件,也是能使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检查、鉴证、评价和建设的职能的重要推手。

一、审计的独立性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1.审计的独立性是独立开展审计工作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审计在加强内部控制、促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管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作用日益显现。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审计工作往往排斥,使审计效果就缺乏了独立性,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审计工作要想有效地履行其职能,达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改善组织的运营管理、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就一定要必须充分认识和实现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2.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审计则处于具体的经营管理之外,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 行审查,具有外在性和独立性。审计作为企业强化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强化的重要手段,是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不断需要,是实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规范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根部需要。因此,要使审计独立性真正得到发挥,必须充分建立企业内部的独立审计防控体系,坚决摒弃那种把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当作摆设的传统思维,使审计执行系统得以行使权利,从而不断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审计独立性能不断促进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逐渐增加,内部审计在审计中的重要性也不断强化,审计责任的不断加大,现代公司制度的逐步建立、发展以及企业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使会计工作重要性不断提升, 要为企业利益最大化服务,必须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的独立性越强,越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所以,企业单位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增强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独立性,从而使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检查、鉴证、评价和建设的职能,促进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4.审计独立性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要梳理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办法和路径,充分发挥审计的功效有赖于其独立性发挥的程度。由于当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弄虚作假的情况屡见不见,严重影响了企业对外活动的开展,制约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我们要逐渐增加审计独立性,从而使会计工作重要性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要保持职业独立判断力,同时需要兼听各种意见,真正做到相对客观公正是自身业务素质反应也是独立性良好表现。

二、提高企业审计独立性的思考

1.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审计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键所在。尤其是近年来各种审计失败与审计舞弊案件的爆发,使得独立性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内部审计是企业健全内部控制、严肃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应该更新观念,要坚决摒弃那种把企业审计工作当作摆设,是自找麻烦的错误思想,企业管理者要把加强审计独立性作为改善自身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真正地从内在要求上需要审计的监管,堵塞自身的漏洞。

2.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公司治理机构不完善、专业人员配备不齐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影响了经济监督职能的发挥。因此,建议成立董事会的企业,其内审机构由董事会领导;没有成立董事会的企业,成立审计委员会议事机构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因此,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在行政系统―一经营管理系统设置审计机构。这种组织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最佳模式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首先,提高政治素质。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增强大局意识、效率意识和质量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构筑坚固的思想道德防线。其次,提高业务素质。必须树立强烈的程序意识。审计程序是法定的,一个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的行为是无效的行政执法行为。要求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了解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具备多种专业技能,使内部审计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第三,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应当经常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学习财经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以及内部审计制度,不断加强内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4.抓住审计关键环节

单位内部审计对象种类复杂,数量繁多,工作非常琐碎,内部审计要抓住单位经济活动、经营发展中的关键环节,突出审计重点,使内部审计能够在单位经济活动中起到保驾护航、铺路搭桥的作用。内部审计要向企业管理、未来发展以及干部廉洁自律领域拓展,在揭示存在不足和问题的同时,把“审、帮、促”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企业管理从重实体向更加注重程序和实体并重转变、从而构建服务型现代企业管理新机制。

三、结束语

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加强全面管理和提升综合效益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企业应当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使内部审计机构成为一个在财务、会计、审计事项方面发挥重要监督作用的治理机构,只有大力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在单位的地位,才能为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欧阳电,胡建敏.审计独立性的制度分析与改革[J].审计月刊,2011年09期

[2]李雪,王秀华.从审计的外部性看审计独立性的提高[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年06期

上一篇:丁榕老师讲座心得体会下一篇:电力维护质量提高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