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首先讲了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然后提出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论文 篇1: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探讨

摘要:本文立足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介绍了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程序方法,最后对如何搞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效益审计 内容 评价指标 程序 方法

Enterprise economic efficiency audit discusses

Li Xincheng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专业审计人员,采用多种专门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审计确认、评估,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专项活动。本文拟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程序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创新的一个概念,类同于国外的“三E”审计(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效果审计) 或绩效审计等。它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审计,但又区别于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涉及到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实务上以确认企业的利润指标或某项投资的回报(投资收益)为审计目标。

1.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

1.1 企业经济效益的确认与评估。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效益性进行客观独立的分析和评价,通过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其健全性和效益性,评价经营业绩,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披露薄弱环节,揭示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内部潜力。

1.2 查找企业生产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效益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专业的分析,发现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不合规、缺乏效益性的行为等各种问题,制约和督促企业管理者。

1.3 帮助企业修正战略,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针对企业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提出建议向企业决策层积极进言,促进企业发展。

2.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曾指出:“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效益和管理,要把违法违规审计纳入到管理和效益审计中去。”为与国际逐步接轨、完善我国审计体系、适应国企深化改革的要求和维护公司投资人的权益,必须加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2.1 是适应国际经济大环境的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接受来自世界贸易组织所制定的一系列协定或协议的约束,审计领域也将随着这种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国际化,以往的内部审计偏重于监督,属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入世将促使内部审计的职能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这种形势下对内部审计的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拓宽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从传统的财务审计转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效益审计。

2.2 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经济效益审计起步较晚,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促使经济效益审计成为国内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经济效益审计仅处于初级阶段,仅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开展独立类型的经济效益审计,还有部分地区仅局限于与现行的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的综合审计,比较集中在对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对经济活动本身所进行的审计评价还缺乏足够的深度,经济效益审计开展缓。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当前我国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还占有较大比重的形势下,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迫切需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逐步扩大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与深度,最终将走向成熟的经济效益审计阶段。

2.3 是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作为公司制企业,国家不再具有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作为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则成为经营管理者。它要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要建立多层次的经营管理分权机制,要达到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主要以审查企业经济活动合法性与合规性的传统的财务审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公司制度下企业发展的要求。

2.4 是企业自身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强经营管理、维护投资人权益的需要。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单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不严格,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乱拆借、乱担保、违规经营等问题时有发生,问题性质相当严重。有的单位违反总部物资采购管理规定,加大采购成本,收受回扣,滋生腐败;有的单位擅自组织职工集资入股,组建与母体企业有密切关系的多种经营实体,并向这些单位大量让利,造成母体企业效益流失;有的单位违规动用企业资金和补充养老保险资金进行股票炒作和委托理财,形成较大的资金风险;有的单位擅自在总部批复计划外增加工程项目和工程投资,甚至未经批准,自行对外投资,造成严重损失。还有部分单位多级法人和多级管理现象严重,体制机制不完善,经营管理散乱,造成决策失误、经济责任不落实、国有资产流失。市场机制下优胜劣汰的资源配置过程逐步加快,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和控制,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走向管理要效益的经营之道,加强对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审计监督将成为企业新的关注点。

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3.1 审计的目标。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应当是企业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但是因经济效益审计在现阶段尚处于创建发展初期,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环境还未完全成熟,尤其是法治环境的建设速度与当前经济效益审计所需要环境的还有差距,部分企业单位管理混乱,违纪现象较多,财会资料和经济活动资料失真现象比较严重,在这种环境下单纯以效益性为主要目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难度很大,在多数领域还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其次,目前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效益审计要求,这制约了经济效益审计目标的实现,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总之,我国审计环境的现状束缚着审计总目标的全面实现。因此,对实现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造成很大困难,其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将很难体现出来。内审部门要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和提高效益的中心任务,围绕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容易引发资产和效益流失的关键部位和促进降本增效、核实成本效益真实性开展审计,分析影响经济效益增长的原因和问题,结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综合分析企业的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堵塞管理中的漏洞,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内审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赋予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权限,确立本部门需要开展的审计项目。

3.2 审计的内容。企业内部审计应积极开展以下审计项目,作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3.2.1 全面开展内部承包经营审计。目的是进一步核实承包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及时准确地为承包奖惩兑现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2.2 开展成本费用审计。目的是通过审计,揭示有无采取虚假手段隐瞒或者虚列消耗,随意调整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成本,造成成本费用失真的问题。

3.2.3 开展物资采购审计。重点审计主要物资的采购是否合理合法合规,有无造成损失浪费和效益流失的问题。

3.2.4 开展产品销售情况审计。重点审计有无违反国家和公司经营纪律,擅自销售非标产品和统配产品,扰乱市场秩序的问题;有无低价或降档销售和无偿提供产品,造成效益流失的问题。

3.2.5 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和维修工程审计项目。目的是在节约投资和减少成本开支上下工夫、做文章。通过审计,促进各单位规范投资管理和工程管理行为,达到控制投资规模、节约资金的目的。

3.2.6 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一是履行企业的监管职能,维护财经纪律,揭示违法乱纪行为,规范企业财经管理秩序,维护企业的形象,促进企业内控建设;二是揭示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逐步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就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和改革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反馈和监控,督促各级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依法治企、按制度办事真正落到实处。

3.2.7 开展风险管理评估等审计项目。内部审计要积极转变观念,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加强对事前、事中、事后重大事项的监控,及时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对潜在的风险及时提出预警,起到预防、控制风险的作用。

3.2.8 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审部门要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继续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过审计,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依法经营,从严治内,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改进组织管理、任用企业经营者的人事管理制度。

3.2.9 积极探索和参与企业改制分流审计。内审机构围绕企业改革的重点,在改制单位改制前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全面摸清家底,积极献计献策,发挥内部审计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为企业改制提供决策依据,保证企业改制有序健康发展。

3.2.10 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专项审计调查是内审机构为企业管理当局宏观管理服务的有效途径,专项审计调查发现和纠正违纪违规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综合分析,从法规、制度和政策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宏观调控,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服务,为管理当局决策当好参谋。审计调查在很多情况下针对的是改革和经济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直接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服务,主要是对宏观方面的监督,可以集中深刻地反映经济中某一方面的突出问题。

4.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是搞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指标应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和相关性等基本原则。结合目前经济效益审计现状、目标、体系设置和原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按照经济效益审计的层次和内容设置。

4.1 按审计层面设置的评价指标。按照经济效益审计层面,可将其评价指标设置为:对企业整体、综合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的综合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对企业某一方面经济活动进行评价的专项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和单项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从而建立反映整体、局部、点三个层面的评价指标构成体系。

4.1.1 反映企业整体、综合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包括:一是反映资产运用效果,有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二是反映生产经营效果,有成本费用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用来评价全部资源消耗情况。在实际审计中,两指标应当结合使用。三是反映宏观经济效果,有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用来评价企业创造财富的程度。

4.1.2 反映企业某一方面经济活动的专项指标。包括:一是反映投资经济性:成本降低率。二是反映流动资金使用效率:流动资金周转率。三是反映投资效率性:投资回收期。四是反映企业资产的变动情况:资本保值增值率。五是反映生产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4.1.3 反映企业具体经济活动的单项指标:反映某项一项或者数项资源的经济效益,有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固定资产更新率和固定资产净值率、存货周转率等。

4.2 按评价内容设置的评价指标。按照评价内容可将经济效益审计指标评价体系设置为:第一,反映企业社会贡献能力的指标,主要有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第二,反映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第三,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第四,反映资产营运能力的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内容包括,表现经济资源营运能力指标的是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有效利用率,表现人力资源营运能力指标的是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劳动效率等。第五,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包括社会积累率、资本积累率、营业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等。第六,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指标,安全边际率、保本作业率和经营杠杆率等。第七,反映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包括管理人员的技术构成水平(职称比例、学历比例等);管理机构是否健全、有效,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合理等方面,将其分为各种要素,采用评分法加以量化。按照评价内容分类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按实际情况分别对应经济效益审计整体至局部的三个指标层次。

需要说明的是,在评价部分经济活动方面时,作为补充还需进行合理的定性评价,以弥补其定量评价指标的不足。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审计部门可与被审计单位共同认可并最终确定为某项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更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的评价指标存有异议,被审计单位将很难接受审计得出的结论,并且所提出的经济效益审计建议也很难得到采纳和落实,经济效益审计就会失去意义。

5.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5.1 审计程序。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与财务审计程序基本相同,即经过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仅在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因审计项目不同而略有差异。在效益审计中,通常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要做到以下方面:

5.1.1 选择和确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进行审计项目的审前准备。审计根据企业决策层的安排要求,确定效益审计项目的目标、范围、评价标准和审计方法,编制审计方案,进行审前调研,初步了解被审计企业的业务流程、被审计事项,确定审计的质量保证、时间表和资源。

5.1.2 在实施阶段收集审计需要的企业资料和证据。此阶段,审计人员要运用审计方法,围绕审计目标收集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收集数据及文件处理过程,方法通常包括核实资料、面谈问卷、调查抽样,以及案例研究、文件研究、研讨会、座谈会等。

5.1.3 对收集的企业资料证据进行评价。通过对收集的审计资料、证据进行分析,将发现的情况与审计标准和目标进行对比确定审计发现并评价;查找原因,分清各种主客原因,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建设性意见和具体措施。

5.1.4 出具经济效益审计的报告。审计人员经过反复讨论、沟通、审核等阶段后,根据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内容、对象等出具不同格式的效益审计报告,要注意对审计结论的说明,包括审计发现的事实、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等因素;要及时把审计报告送达被审单位,并与其交流结合意见。

5.1.5 后续审计跟踪。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报告后,对提出的审计建议的采纳和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跟踪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纠正,所提出的审计建议是否得到执行。同时对审计项目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可以出具后续审计报告。

5.2 审计方法。当前,经济效益审计方法适用常规的财务审计方法,同时还采用一些独特的方法。但是从长远看,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审计形式,应当有其独特的方法。目前,经济效益审计存有多种方法,还没有较为统一的适用的方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包括三个部分,其方法包括审计方法基础、一般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包括四类,核实的方法、对比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财务审计方法和其它方法。财务审计方法包括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等,其它方法包括指标对比法、比率分析法等。实际工作中,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复杂,审计过程中经常是多种方法同时使用,各种审计方法很难完全分开,审计方法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运用与更新;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其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也有所不同;采取各种不同方法同时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更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因此,只要有利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开展的方法可以探索。作为公司制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可确立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确立基本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其“基本”就是内控制度评价。操作时在掌握被审计单位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和执行效果。通过评价把经济效益审计范围、重点限定在存有控制弱点的业务环节,如此,一方面减少了审计业务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对存在较大控制风险的经济业务进行详细深入的审查,可大大减少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二是有选择、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重点单位、重点资金、重点项目作为试点,整合经济效益审计力量,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为审计工作大规模向效益审计转移打下良好的基础,逐步形成以资金运用经济性审计为重点、以管理控制效率性审计为基础、以成本效益效果性审计为突破口的企业效益审计新模式。

6.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

经济效益审计是未来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现阶段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除了加强本企业自身的各种要求外,还应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在国家层面积极探索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各种方法、思路,以进一步推动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广泛开展和在企业中地位。为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应注意创造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6.1 在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审计的良好社会大环境。加强宣传、引导,要使社会、企业普遍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是未来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的结果,以增强其经济效益审计理念。通过理念的形成,进而努力创造一个积极研究效益审计、深入探索效益审计、努力实践效益审计良好的大环境。

6.2 提高企业负责人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企业负责人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企业负责人应从“要我审”转变到“我要审”的认识高度,切实发挥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要转换观念,深入认识经济效益审计的角色,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定位于企业经营运行的“医生”,查找、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促进企业正常良好的经营运行。

6.3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强职业资格考试,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调整人员知识结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不尽合理,多数人员是从原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审计人员仅仅具备财务知识还远远不够,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资格考试,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准入标准,从而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二是加强和鼓励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通过培训学习促使审计人员精通掌握审计、财会、企业管理、工程技术、法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加强对企业审计人员的考核,增强其竞争意识,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使其适应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

6.4 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协调与整合审计单位、大专院校和学术团体资源,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专题研究,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探索。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要从我国企业现状出发,实事求是地开拓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审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研究,不能仅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加一些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而要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立法、内部制度规定、审计规范、审计人才、资源、技术和其他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同时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有关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以及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但应当注意避免全盘照搬。

6.5 注重对经济效益审计成果的整理、利用和提炼。经济效益审计重在实践,新在提炼,审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应有意识的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不断总结整理,探索和寻求经济效益审计的新经验和新方法,通过从审计实践中提炼理论;再利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使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良性的开展。

作者:李新成

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论文 篇2: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讲了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然后提出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对策

一、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

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审计署成立初到80年代末,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了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提出“从财务审计入手,加以分析,落脚到经济效益”。我国的《审计法》将审计目标定义为对“三性”即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从法律的角度规定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在实务上,1983年底,审计署对天津铁厂实施扭亏为盈的效益审计,1985年辽宁省审计机关开展了啤酒行业的成本效益审计,其后在许多地区开展了若干扭转亏损、压缩施工预算、节约事业经费和行政费用,以及承包经济责任等方面的经济效益审计。而在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中,经济效益审计也有所开展,专项审计内容涉及技术、生产、经营等领域,全面审计的范围包括企业集团、广长经济责任等各个方面的效益审计,内容日益丰富。

进入90年代,在投资审计、重点资金审计和公路审计中又探索性的进行了经济效益审计,但经济效益审计还是没有大规模、普遍性的开展。直到现在,效益审计在审计机关始终只是一种延伸行为,内部审计与民间审计的效益审计几乎是一片空白。社会审计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目前更主要以财务审计为主。入世后,国家审计署对经济效益审计也是一直持积极态度。2001年审计署组织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审计和农村电网审计以及2002年组织的重点机场审计中就试图审查这些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有关政策的完善性囚,这其中就含有经济效益审计的做法。《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今后五年要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并且争取到2007年投入经济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实践证明,经济效益审计的实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经济效益审计成为当今世界审计的主流。经济效益审计弥补了传统财务报表审计仅审查报表真实与公允的缺陷,对于改进管理部门的低效、浪费现象,帮助决策者制定和改进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在经济效益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理论和技术方法也日臻完善。与国际接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中国审计制度融入世界审计主流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快中国走向审计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值得我们研究。

二、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效益审计的有效开展受到审计人员素质结构不适应、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匾乏、法律法规滞后等方面的制约和挑战,所以要考虑经济效率审计的发展对策。

(一)审计人才缺乏,加强培养适应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

经济效益审计重在从技术上、经济上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活动分析法、现代管理方法和数理统计、数学方法是评价经济效益高低、挖掘提高效益潜力的主要方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不仅涉及到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到经济管理等方面专业的知识.但是,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我国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以会计、审计人才为主,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等方面比较欠缺,不适应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需要。由于传统审计范围狭窄,目的单一,审计人员只是围绕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审计,审计监督的作用十分有限。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个性化非常强的工作,它注重通过审计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转变观念,增强全局意识,具备宏观经济知识和意识,具备宏观透视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意识,具备高度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竞争能力和判断力,在审计观念和技术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审计人员思想上要确立经济效益审计观念,跳出传统审计思想模式,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大胆探索和实践。由于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比较广泛,审计人员除了必须具备娴熟的会计学、审计学、财务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丰富的审计经验以外,还需具有社会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环境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方面的相关知识;不仅要具备一般审计的基本技能,还需具有生产、技术、经营、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所以应充实审计人员,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和方法及其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培训,以丰富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以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使审计人员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能够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知识,适应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建立经济效益审计专家库,审计部门可以直接引进各方面专家人才,与有关专家建立比较密切的聘用合作关系,有效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

(二)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缺陷,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

科学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经济效益审计成功的关键。经济效益审计必须有一个用以比较和评价当期成果的标准。但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评价经济活动的标准往往是由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负责设计和应用的,审计人员通常根据管理当局所制定的标准进行审计评价。用被审计单位自己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评价,这本身就是经济效益审计缺乏独立性的一个表现。另一方面,目前能评价经济效益指标的体系大多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重历史指标,轻未来价值指标;重综合性指标,轻单项指标。另外,现有的评价指标难以完全达到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也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就很难全面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而要克服这种困难,审计人员就必须在大量的审前调查后,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具体的指标体系。这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加高,但这种标准相对比较科学。这往往是一项困难的工作,依赖于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三)经济效益审计制度、规范不完善,立法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是有法可依。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是实施效益审计的法律根据,其中第一章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这些法律条款虽然规定了审计机关有权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但是并没有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相关的条款中,如审计机关职责、审计机关权限、审计程序等方面也是针对财务审计进行规定的,不能满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就有许多障碍。

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必须要有立法支持,所以,要促进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立法,规范和完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当前应在国家立法中进一步明确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权限,并对这一工作的开展进行法律规范。我国的《审计法》是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法律依据,但其不具有准则的作用,可操作性也较弱。有必要在法规上明确效益审计的地位,把效益审计提到与预算执行审计同等重要的位置,定期向人大和政府报告效益审计的结果。因此,把效益审计写入审计法或制定暂行效益审计条例,作为实施效益审计的具体法律依据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制订必要的准则规范和操作指南,规范效益审计的操作。国家完全有必要制定专门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实施细则或暂行条例。

参考文献:

[1]周君霞.邮政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考[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05.

[2]郭铭.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探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05.

[3]王云香.浅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

(作者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

作者:郑东翔

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论文 篇3:

乳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研究

[摘 要] 目前我国乳品企业中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企业很少,并且乳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开展得也不够完善。基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乳品企业应该加强经济效益审计。本文通过对乳品行业背景及乳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现状的分析,提出加强乳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依据乳品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乳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本文主要探讨风险管理效益审计、质量经济效益审计、销售业务效益审计及日常管理活动效益审计等乳品企业应重点关注的效益审计问题。

[关键词]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集团公司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01 . 014

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产出和投入的比例关系,具体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济效益正从3E(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向 5E(适当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环境性)更为丰富的方向发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执行的,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营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经济效益审计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建议,促使被审计的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功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增强竞争能力。 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发现和揭示影响组织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组织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现阶段组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目标就是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目前,我国乳品企业中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不多,即使已经开展济效益审计的企业,也都是停留在审查和监督的层面,并不能上升到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的水平。也就是说审计部门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对公司管理的作用,形成了“只管不理”的局面。由于经济效益审计不完善,我国许多企业管理水平很低,对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都有一定制约。我国乳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不仅仅是节约资源,强化企业经济效益性,提高企业利润水平的途径,更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和必然要求。

一、我国乳品行业背景分析

在中国人传统的饮食观念中,乳品属于有些西化的食品,以前仅仅在婴幼儿时才会食用。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提高饮食质量的观念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对乳品这一营养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就目前来说,如果乳品企业能成功开发农村市场,那么其市场销售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因此,乳品企业近些年在中国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但是2008年三鹿“结石奶粉”事件对中国乳业的冲击是巨大的。“三聚氰胺”不只是影响三鹿一家,像蒙牛、伊利、光明等乳品企业也被牵涉其中。人们开始质疑乳品行业的诚信度及高管的道德素质,企业信誉极度受损。

然而换个角度考虑三鹿事件,也许对于乳品企业来说,也未必是件坏事。三聚氰胺就像乳品行业中的蠹虫,及早发现及早清理,也是及时拯救了中国乳品企业。乳品企业应该重新审视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不能单一追求销售利润,必须同时重视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远期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该认识到内部效益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重要地位。内部效益审计已成为向管理层、决策层提供关于效率、效益、效果和防范风险方面建议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企业应该意识到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要丰富经济效益审计内容和方法。

为推动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贯彻落实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6-2010年工作规划提出的内部审计要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转型与发展的目标,2006年11月7日至8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了全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浙江省审计厅谢力群厅长到会致辞,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易仁萍指出:“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为此,内部审计要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注重创新、总结经验,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效益审计,推动经济效益审计的深入发展。”

二、我国乳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现状

20世纪中期以来,经济效益审计在西方一些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相比而言,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起步较晚,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1983年,我国建立了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恢复了中断许久的审计工作。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成立开始,就把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审计内容。因此,近几年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并且一些大中型企业也开始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但是,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提出与实施,与真正的经济效益审计还有很大差别,具体表现在:一是忽视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就经济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还不完善。如采用传统的财务审计的模式开展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定审计制度不完善,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和规范体系。三是从效益审计的内容来看,主要以揭露问题为主,很少能够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四是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及其成果还不成体系。前些年,我国许多乳品企业比较重视发展速度,却不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生产发展的经济效益性。近两年,虽然有些乳品企业开始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但是经济效益审计审查的内容不够系统化,不够科学化。目前,乳品企业主要开展了以下经济效益审计:

(一)固定资产闲置情况的审查

例如企业提供挤奶设备给奶农,而奶农提供牛奶给企业,一旦这种关系解除了,内审人员就要审查这些挤奶设备是否收回,是否收回后提供给其他为企业提供牛奶的奶农。审查固定资产闲置情况,会给企业节省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二)原奶采购价格的审查

一定时期内一定标准的原奶价格都有一定的价格标准,内审人员应审查采购价格是否合理。若采购价格偏高,就要注意奶站是否吃奶农的回扣,损害公司利益;若价格偏低,就有可能是奶站人员克扣奶农奶款,这样很容易造成企业抢不到奶源,若没有奶源对乳品企业来说是最大的损失。

(三)规章制度审查

审查各个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是否偏离集团总部制定的规章制度等。

(四)生产成本控制方面效益审查

节约成本是每个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所以目前乳品企业已经开始成本经济效益的审查。

乳品企业开展上述审计,说明乳品企业已经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并且也给我国乳品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乳品企业仅仅开展这些效益审计是远远不能充分发挥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的。我国乳品企业开展效益审计还存在如下问题:忽略了风险管理效益审计;忽略了质量经济效益审计;缺乏适用于乳品企业自身发展的审计内容;只停留在业务经营审计层面,忽略管理职能效益审计。就乳品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来看,我国乳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不利于乳品企业长远发展。

三、乳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设计

对于以盈利为目的而存在的企业,它的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与经济效益分不开的。乳品加工是个精细化的过程,涉及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很多,但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影响效益的关键环节开展审计,在开展效益审计的同时也要考虑审计本身的经济效益性。

乳品企业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应该借鉴国际上内部审计体系较完善的国家的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和实践。例如澳大利亚是一个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审计地位较高,信誉较强,方法科学,技术先进。从审计内容上看,澳大利亚内部审计已较早走出单纯财务收支审计的圈子,步入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审计。其内部控制包括5项主要内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澳大利亚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基本流程是:首先,分析、确定可能发生的风险对象;其次,进一步识别和锁定具体风险目标;再次,剖析风险成因并评估可能引发的后果或危害;最后,采取恰当措施,尽量规避风险,力求把风险消除或降低到最低限度。当然,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也不能盲目照搬全面开展,应该根据自身企业特点、技术水平及所在行业特点,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地开展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经济效益审计。例如人们对乳品质量要求较高,所以乳品企业就应该重点加强乳品质量效益审计。然而,中国许多乳品企业并没有开展质量经济效益审计。

根据我国乳品企业的特点,本文建议乳品企业应重点开展以下经济效益审计来提高乳品企业管理水平。

(一)乳品企业风险管理效益审计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过程和方法。将审计贯穿风险管理全过程,并且通过关注高风险领域的审计来促进企业完善风险管理,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效益审计是公司规避、防范和治理风险的必要手段。对风险管理的审计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内部审计人员应该从以下方面开展风险管理效益审计:

1.风险识别的充分性的审查

公司风险管理部门人员会利用个人经验和相关技术分析方法识别风险。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关注企业管理部门经验是否可靠,技术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合理,评价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是否认真。

2.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的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注意风险管理部门风险衡量的恰当性,对不恰当的风险衡量予以纠正。在评价风险衡量的恰当性时可以采用调查法、专家打分法、风险报酬法、风险当量法及解析方法等。

3.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和恰当性,并提出改进措施

风险防范是指为降低已识别且已衡量的风险所采取的措施,也称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对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及恰当性进行审查,并对不充分不恰当的措施提出改进建议,以降低风险损失,强化企业风险管理。避免、控制、对冲、分离风险单位、非保险方式转移风险(转移风险源、签订免责协议、利用合同中的转移责任条款等)以及采取保险方式转移分散风险。

4.建立风险监控报告制度

内审机构每年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审计工作目标,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存在重大风险的层面,目的就是要向审计对象指出风险的存在并提出审计建议,管理层则应按建议采取行动,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风险管理效益审计不只是乳品企业应该重视的审计内容,任何企业都应该加强风险管理效益审计,以降低风险损失,这对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乳品企业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审计

产品质量效益是改善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与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收益的比值,这个比值小于1,就说明有效益;如大于1说明无效益。但是对于乳品行业来说,为达到效益最大化及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必须不惜任何代价保证产品质量。因为乳品安全直接关系着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存亡。三鹿集团的破产就给所有乳品企业敲响了警钟。保证乳品安全,需要政府部门、乳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三方进行密切的合作,但最终乳品企业自律才是保障乳品安全最有效的方法。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消除乳品安全隐患,确保乳品安全, 是乳品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实现长期效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乳业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乳业的每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问题都会引起最终产品的质量问题。其中比较关键的是牛奶的生产、储运、加工、销售和消费等环节。乳品加工企业引发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加工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设备设施条件和状态、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厂区的环境质量和条件、操作人员的健康状况等。在进行乳品质量效益审查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乳品质量控制制度的审查

乳品质量检验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应在企业日常业务活动中收集有关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审查。乳品质量检验审查要点为:

①企业是否制定了原奶及生产所必需原料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否经过质量管理部门的主管人员批准,是否得到质量管理人员的深刻理解。

②质量检验部门是否有足够的职权拒绝验收生产部门所生产的不合格产品,对于检查出来的不合格产品、半成品、原奶,是否退回生产部门或采购部门。

③抽查质量检验结果,查明是否严格遵守了产品质量标准,并评价抽查结果的可靠程度。

④将质量检验结果与质量预防方案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改进质量管理建议,力争完全避免质量不合格乳品出厂。

2.乳品质量保证系统的审查

此项审查包括如下内容:

①审查乳品研发过程的质量,查明乳品研发质量是否符合人们食用要求和营养需要,并且具有良好的工艺性。

②审查乳品生产过程的质量保证,查明工序之间是否建立了质量控制,是否进行质量分析和掌握质量变化情况以及加强对不合格乳品的管理。

③审查辅助生产过程的质量保证,查明辅助生产部门能否提供优质服务和物资技术条件,以保证乳品质量,如乳品包装过程中的工序是否严格按照的制度和标准实施。

④审查技术服务过程的质量保证,审查技术服务部门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否有能力及时地检测出不合格产品,是否进行了食用效果和用户意见调查。

⑤审查质量检查的基础工作是否建立和健全,包括企业是否广泛地建立了职工质量管理小组,是否在质量管理方面建立了经济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有关质量管理的凭证和记录是否健全等,质量责任是否能落实到责任人,防止互相推诿责任。

(三)乳品企业生产计划效益审计

生产计划对每一个企业都很重要,盲目生产、没有计划的企业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生产计划就是企业为了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或顾客要求的产品,所确定的在什么时候生产,在哪个车间生产以及如何生产的总体计划。任何一个企业都离不开生产计划,一个好的生产计划可以保证企业稳定增收。生产计划通常由财务部门制定。在进行生产计划审查时应该注意以下内容:

1.审查乳品生产计划产量是否与市场预测需求情况符合

如果生产计划超出市场预测必定使得存货积压,乳品属于快速消费品,不像那些耐用消费品,存货积压后还有可能销售出去,如果乳品积压过期后就毫无使用价值了,这样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因此在审查生产计划产量是否符合市场预测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通常生产计划产量都是依据上年销量和本年可开发市场的情况确定的。因此在审查生产计划产量时应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审查上年销量计算是否合理。

以某家生产袋装牛奶的企业为例,其2008年财务数据见表1和表2:

该乳品企业2008年的销量计算如下:

首先,计算产品全年平均单价:(2.40+2.41+2.41+2.41+2.41+2.41+2.41+2.41+2.38+2.39+2.39+2.40)/12≈2.40(元/袋)。

然后,根据全年销售收入计算全年销售量:

7 358 544 348/2.40=3 066 060 145(袋)。

以上是某乳品企业上年销量计算的过程。而审计人员应关注乳品企业计算过程中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还要关注这种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及准确性。如果企业不是根据销售收入统计而是根据产品出库量,就有可能使得统计数量超过实际销售的数量。因为如果企业上年由于计划外捐赠而出库产品就不能计算在上年销售量中。

第二步,审查本年可开发市场情况是否真实可靠。市场可开发情况通常由市场营销部门进行统计。因此审查市场可开发情况时重点审查市场营销部门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重点对市场营销部门搜集和计算数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进行审查。

2.审查生产计划能否有效利用现有资源

如果为了达到生产计划目标,忽略资金、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益,就会与企业效益最大化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从以下两方面对企业资源利用情况审查:

(1)审查生产计划是否有效利用现有资金

审查资金利用效益时注意审查将现有资金投入生产会不会完成生产计划并给企业带来利润。如果资金为借入资金,就要比较资金所承担的利息费用和利用这些资金生产所带来的息前税后利润。如果是自有资金就要比较将这些资金用于生产所创造的利润与对外投资产生的利息收入。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获得某乳品企业的资料如下:

2008年某乳品企业拥有从银行借入资金1 000万元,银行借款年利率6%,计划开发生产新产品以增加市场占有率,因此打算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假设企业将资金借入后直接支付设备价款,且设备立即投入使用。并预计该新产品产生的息前税后利润为50万元。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计算出借款利息为1000×6%=60(万元),该计划生产的产品创造的息前税后利润为50万元。审计人员可以依此确定该生产计划并没有有效利用现有资金。审计人员应提请被审计部门修改生产计划,使得资金利用效益符合生产计划。

(2)生产计划是否与固定资产生产能力相符合

完成生产计划与固定资产直接相关。若生产计划超出固定资产生产能力,则这个生产计划是不切实际的。利用效益审计的基本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固定资产,特别是更好地利用机器设备增加产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审查生产计划是否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益。

3.审查生产计划平衡情况

(1)审查生产能力是否满足生产任务

如果生产能力大于计划生产任务,说明生产任务不足;如果生产任务大于生产能力,说明生产能力不足。对于以上两种情况审计人员都要查明原因,并提醒被审计单位修改生产计划。企业的机器设备种类很多,用途不一,在核查生产能力时应把各道工序中各种机器的生产能力进行综合平衡,如果前道工序机器生产能力低于后道工序,必然会影响后道工序生产能力的实现,因此审查时必须寻找薄弱环节,提出平衡建议。

(2)审查原奶供应与生产任务是否平衡

审查采购的原奶质量和数量是否与生产任务需要的数量、质量一致,如不一致,应及时采取措施落实原奶供应。如与更多的奶农建立合作关系,提高原奶收购价格以抢占原奶供应市场。如果奶源供应确实不能保证生产需要,就要建议被审计部门调整生产计划。

(3)审查现有劳动力所能完成的生产任务与生产计划任务能否平衡

劳动力是一个单位经营活动中的劳动者及其潜能,劳动力使用的过程也就是劳动者生产和劳动的过程。审查时注意劳动力数量是否能与生产计划相适应,即审查是否存在人力不足或过剩,寻求充分利用劳动力、充分利用工作时间、提高工效的途径,提出审计建议,促使被审计单位发展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审查生产计划完成情况

企业制订了生产计划,就要按照计划执行生产,因此企业一定要关注生产过程中是否按照计划执行,如果偏离计划,应及时查明原因,是因为计划不合理还是因为生产过程没按计划执行,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乳品企业销售业务效益审计

企业生产乳品的最终目的是销售,因此乳品销售过程对于乳品企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销售业务效益审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销售计划的审查

销售计划包括销售量计划和销售收入计划。

(1)计划销售量的审查

该项审查可参照生产计划中的计划需要量进行。因此销售量计划的审查,首先根据市场调查的销售预测与每种产品计划销售量核对,视其是否协调;其次应将计划销售量与生产计划中的计划需要量进行核对,看其是否一致;最后,将上期实际销售量与计划进行比较,评价计划销售指标是否先进。在上述审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下列事项:

①各种产品计划销售量有无故意压低,是否有不切实际的情况。

②确定各种产品销售量的依据是否可靠、有无任意确定计划销售量的情况。

③计划自用量,应当列入销售量计划,但如系生产产品所需的半成品应予剔除。

(2)销售收入计划的审查

产品计划销售收入的大小取决于产品销售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销售收入计划的审查必须先审查每种产品计划销售数量和价格。下面是产品销售收入计划公式:

产品的单位计划销售收入=∑(某种产品计划期销售量×该产品单位销售价格)

分析上述公式可以知道,销售收入计划审查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审查,即审查计划销售量和产品单位价格。计划销售量的审查已经在上一问题中阐述,这里主要阐述销售价格的审查。

对于销售价格的审查,内审人员应注意以下内容:

①查明产品计划价格是否遵循物价政策。

②计划价格是否处于最佳水平,是否有利于产品扩大销售量,增加竞争力,占领市场。

③要查明所确定的计划价格是否考虑了产品在市场上可能产生的价格波动,并留有适当的余地。

(3)促销活动的审查

审计人员审查时要了解企业采取哪些促销方式,将各种促销方式进行比较,评价各种方式的优劣,深入分析各种促销方式的效果。例如审查广告的效果,可比较各种广告媒体(如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广告)的效果,如收看率、收听率、人们对广告的印象程度和心理效果,以选择最佳的广告媒体;比较采用某一促销手段前后实际销售量的变化,以评价促销手段的有效性。

(4)销售费用效益的审查

评价销售费用效益时可以利用销售费用利润率,即销售费用与销售利润之比,这个比值较低,说明同样的销售费用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也说明销售费用使用效益越好。下面以三元股份为例,说明销售费用效益的审计。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出以下指标:

2008年1-6月销售费用利润率=93 478 256÷120 234 892=77.75%。

2008年1-9月销售费用利润率=142 314 784÷175 473 822=81.13%。

2008年12月销售费用利润率=200 769 557÷282 279 355=71.12%。

2009年一季度销售费用利润率=93 875 564÷136 246 842=68.90%。

以上所计算的指标值中销售费用利润率都较高,并且存在一些变化。如2008年1-9月销售费用利润率比1-6月的高3.38个百分点。审计人员就要分析审查这一变化的原因。如审查是否因为营销部门新增工作人员工资费用增加导致销售费用上升,还是因为销售部门资源使用浪费造成销售费用上升,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审查出原因后,审计人员就要提醒销售部门注意人员利用的效率效果性及造成资源浪费的本质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如裁掉一部分业绩较差的营销人员,建立严格的相关制度治理销售部门资源浪费现象。

(5)市场占有情况的审查

①销售对象的审查。销售对象是指销售的地区或单位。销售地区和单位越多,则说明销路越好,审查时可用本期销售地区数或单位数与上期或同行业水平比较,以判断销路好坏。

②销售额增长率的审查。销售额增长率说明产品销售趋势,据此可以说明企业产品销路情况。审查时,可用本期销售额与上期销售额或历史最好水平进行比较,求出增长率水平,然后将不同时期的销售增长率水平进行比较,以判断增长率的高低,从而据以确定产品销路扩大情况。

③市场占有率的审查。市场占有率是本企业产品销售量占同类产品销售总量的比率,它的大小说明本企业产品受用户的欢迎程度,从而反映出企业产品销路的好坏。审查时,先将被审企业某产品销售量与同类产品市场总销售量进行比较,求出市场占有率;然后将这一指标与上期或同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看其是否增长及增长速度,据以判断销路好坏。

(五)乳品企业管理活动效益审计

管理活动审计就是对被审计单位各项管理进行分析审查,找出管理的薄弱环节,通过改善管理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1.审查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

通过审查,使其成员进一步明确其职责范围的划分,明确各自应承担的职责,提高成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避免和减少互相推脱责任。

2.审查管理部门的职责履行状况

通过职责履行状况的审查,促进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保证企业效益目标的实现提供条件。

3.审查管理部门的内部结构和人员分工

通过审查,使管理部门内部结构符合组织机构设计的要求;使部门内部工作人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审查管理职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4.分析管理部门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

通过审查,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措施,减少和消除对企业经济效益不利的因素。

5.审查管理人员的素质

通过审查,了解管理人员的素质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各种各类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四、结束语

乳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随着中国经济及中国乳品企业的发展,企业会逐步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对社会的重要贡献。经济效益审计必将在乳品企业得到全面开展,它在企业中的管理地位会不断上升。随着我国乳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断完善,经济效益审计将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帮助我国的乳品企业走上全新的发展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1]莫肇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浅析[J].企业财会与审计,2008(5).

[2]励建荣.我国乳品工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国乳品工业,2004(9).

[3]苑小英.试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

[4]董莎.企业内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探讨[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5).

[5]温静,赵蒸.中国牛奶业面临的新问题及应对策略[J].经济研究,2009(1).

[6]曾令如.略论效益审计与经济发展效应问题[J].会计之友,2007(4).

[7]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上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8]高岩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9]韩臻.中国奶业消费市场的前景展望[J].北方经济,2006(8).

[10]杨巍.经济效益审计的新特点[J].当代审计,2001(3).

[11]李新成.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探讨[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5).

[12]艾阳,胡立新.我国乳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国家标准建设[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1).

作者:高岩芳

上一篇:会计实践影响会计电算化论文下一篇:房地产开发融资银行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