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创新

2022-06-27

第一篇:大学英语教学创新

创新教育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开发创新性思维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随着信息时代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语言交流能力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迎接带来的各种挑战时应具备的能力之一。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应在继承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创新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开展英语第二课堂对丰富英语学习资源,创设真实有效的语言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

关键词:创新教育 第二课堂 情境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29-02

1 引言

创新教育从根本上讲是提高教育对象的创新素质,它是通过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授、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的训练,培养和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唐国庆,周振铎1999)。其核心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即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创新教育主要在于对学生语言技能、语用能力、思维习惯综合运用及其激发自身思维能力潜质的实践引导。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中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达到这一目标,实现大学英语创新教育,需要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客观状况,改革教学模式,转变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成果。

然而,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英语学习对于我国大多数学习者而言就是为了考试,应试成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他们在实时外语学习过程中除了应付考试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外语学习成功体验,有的甚至长期在错误的学习理念下苦苦挣扎,学而不当,用而不达,费时低效,严重挫伤外语学习的积极性(蔡基刚2009;周燕2010)。部分教师也深知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课堂教学任务重等因素,结果也只能围绕教材和练习题展开教学。总而言之,第一课堂受制于教学内容,教师素质、课堂教学时间及教师已经形成的教学模式等较客观的因素,在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转变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同时,应将第二课堂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在保证英语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同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开放、灵活和广泛的优势特点,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拓宽其知识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第二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现阶段,常规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仍然以讲解词汇、语法、句型、课文为主要任务。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一方面受到场地、课时、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要承受来自

四、六级考试的压力,教师更加倾向于语言形式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忽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囿于条件,英语小班教学没有普遍铺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英语课堂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一个老师面对五六十个学生的模式,难以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口语训练。口语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学生表现积极活跃,而那些口语能力差的学生愈发自卑。于是,口语能力强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而口语能力差的学生却越来越沉默。这显然不利于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配合教学的情感。此外,考核成绩的测试方法也往往只能反映学生对语言形式掌握情况,而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检验却缺乏效度。

情境认知将语言知识看做一整套工具。她的重要特征是:语言工具只用通过运用才能完全被掌握和理解,语言知识具有情境性,而语言学习的有效性是基于真实或近乎真实的学习环境的创立。英语第二课堂可以不受教材、课时、场地的限制,通过丰富的形式内容,创造英语使用的各种有效真实的情景环境,提供多元化的角色和视角,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此外,作为第一课堂的课外延伸,第二课堂还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属于实践教学,能够为创新人才的素质培养及创新精神塑造提供健康宽松、潜在引导的教育环境提升学生思维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创设健康宽松、潜在引导的教育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黄立鹤,2010)

3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

3.1保障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转变教育观念,即实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学生是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的转变;实现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向驾驶式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观的转变。因此,在发挥第二课堂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平等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把单向的主、客体被动接受的封闭教学模式转变成主体兼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竞争承办、自愿报名、自主设计组织、自主管理等方式,使学生与教育者共同主导第二课堂活动,努力建立一个开放式的第二课堂运行机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完成的,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是决定教育效果的核心因素。实现创新教育,必须把教育者作用于大学生自身的外部推动力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这种转化不仅要依靠教育者的教育,更要依靠学生的自我教育。

3.2 注重语言基础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培养

学生仅仅靠第一课堂上的语言知识学习和操练远远不足以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况且,就目前而言,由于班级人数普遍较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课时又极为有限,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英语第二课堂将教学计划以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是进一步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辅助手段。

第二篇:创新大学英语2期末考试题型和范围

2011级B班期末考试题型及范围说明

Part 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15%)

Section A: 10 conversations(multiple choice)

Section B: 1 passage2questions(multiple choice)Section C: spot dictation6blanks(blank filling)

Part II: Vocabulary & Structure(20%)

20 items (multiple choice)(Unit 1-6 相关内容)

Part III: Reading Comprehension(40%)

4 passages20 items (multiple choice)

(其中二篇选自《新认知大学实用英语快速阅读》Band 2)Part IV: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10% )5 items(multiple choice)

(前4句选自试卷Part IV的4篇阅读文章,第5句选自Unit 1-6 课文)Part V:Writing(15%)

另:

大学英语11级B班教学组

20

12、6

第三篇:大学数学教学引入创新实践课的研究

摘 要: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培养范围小,并且完成质量需要提高。在大学数学的基本课程中选取合适的知识点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课,将使培养范围最大化,并且在源头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能使其更好地完成创新实践项目。创新实践课的内容选取除了基于教材,还可以依据教师的科研方向和学生的专业来设计。创新实践课的实行模式可以引入“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创新锻炼。

关键词:大学数学;创新实践课;内容设计;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6-0033-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在此要求下,全国各大高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积极倡导和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1-3]。

一、现有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措施存在的问题

(一)完成质量需要改善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积极倡导学生和教师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启动了大批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项目,这些项目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项目实施中出现了一个关键问题:参加项目的学生各个课程成绩都较高,但是他们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却较差,只能解决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很多项目的完成质量不高,因此,这些项目的投入和产出并不成正比。究其原因,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能指望几个项目就有很大的发展,还必须从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就开始培养。

(二)培养范围较小

不管是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还是数学建模竞赛

等,都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没有这个锻炼机会。这种状况显然不符合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是希望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具备完成项目的能力,但是因为缺乏积极性,不愿意报名参加这些项目和竞赛。所以,我们要激发每个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需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贯穿实践创新思想,使每个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三)学生课时饱和致使不能另设创新实践课

现在的大学工科专业的课程安排已经饱和,一天的课程经常在6节以上,所以各个高校正在致力于减课时,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大学工科专业的数学基础课程一般包括3~4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这些课的课时之和已经很多,各高校不可能另外增设数学的创新实践课。那么,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将一些知识点由讲授课直接改为创新实践课。

(四)新的教学方式研究易而实施难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己主动思考的时间,根本谈不上创新实践。对于此问题,教学工作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改革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探讨式、翻转式等,还有现在国家进行的“微课”竞赛,也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这些教学方式虽然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但是并没有被大量实际运用,我国高校还是主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这说明理论研究易,真正实施难。大学课程繁多,哪些适合启发式,哪些适合探讨式,哪些又适合翻转式呢?而且,就是一门课程也不能全部采用一种方式,应该是几种不同方式相互结合。这就需要大量细化的工作,所以真正实施起来必须做好细节方面的问题。

二、大学数学教学引入创新实践课的内容设计

从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措施存在的问题看,现在高校启动的创新实践项目,以及一些数学建模竞赛等,不仅效果不理想,而且培养范围小,我们应该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就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了不占用课时,我们就在大学数学的课程教学中选取一些合适的知识点由讲授课直接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课。那么,对创新实践课内容的选取和设计就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筛选课本知识点由讲授改为创新实践课

实际上,在大学数学课程中,哪些知识点适合由教师讲授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课,在各课程的经典教材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例如,在《高等数学》的同济版教材中,就有“导数的应用”“定积分的应用”等章节,而且关于“微分方程”的内容中几乎每一类微分方程都有物理应用实例,“泰勒级数”“傅里叶级数”更是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所以,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哪些内容可以改为创新实践课并不难确定。

(二)基于教师的科研方向设计创新实践课

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一般是由教师提交研究题目和内容,学生报名参与完成。很多教师是在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中选取一部分简单的研究内容给学生研究。这些相对简单的科研内容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一般都包含在大学课程的内容中。比如,应用范围很广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如线性回归、灰色?A测模型等,这些模型的参数估计就是一个求极值的问题,可以将《高等数学》中的“多元函数极值”这一节内容设计成一次创新实践课,让学生运用极值的理论知识解决线性回归和灰色预测模型的参数估计问题。另外,参数估计需要的目标函数是可以做出多种改进的,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改进创新。根据教师的科研方向将相关课程设计为创新实践课,会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发现一些能力强的学生,让其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这是国内外大学都倡导的本科教育方式。

(三)基于学生的专业开设不同的创新实践课

在笔者主持的教改项目“工科大学生数学学习状况调查及改善措施探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中,选取了6个学院的近5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在“数学教学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提议上,48.4%的学生要求“增加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运用”。调查问卷也列出了4门大学数学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涉及的所有知识点,要求学生简述每个知识点在自己专业中的相关应用。这样,我们收集到了一些较具体的资料。比如,“定积分的计算”在“积分、微分电路”中应用较多;“高阶微分方程”在“RLC振荡电路”中应用较多;“傅里叶级数”在模电、信号系统中应用很多等。商学院的学生则指出数理统计的“点估计与置信区间”在“统计学”的产业估计中有应用等等。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创新实践课内容。

第四篇:大学英语翻译数字化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创新研究

【摘 要】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翻译教学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语言技能教学,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行动能力。本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探索以翻译为突破口,以数字化学习环境为载体,以实践应用为目标,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主体目标性和翻译的实践性相结合,激发大学生的翻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翻译教学;数字化学习环境;多元教学目标

0 引言

数字化教学指的是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数字化的学习和教学环境中,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律,运用数字化的教育资源、数字化教学模式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的教学。换句话说,数字化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室、电脑、网络等现代化数字载体进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使数字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一种虚拟的教育和教学。从而实现从环境(教室,图书馆等)设备、资源(教材,参考书、讲义、多媒体课件、数字化教学工具等)到应用(教、学,练等)的数字化教学管理,建立一个数字空间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来拓展现代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传统教学的运行效率得到提升的同时也扩展了传统教学的方法方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 大学英语翻译数字化教学国内外研究

1.1 国外数字化翻译教学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和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普及,计算机和英特网等数字化教学辅助设备已逐渐用于外语教学中。在西方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网络进行教育活动。最早开始实施的“基于网络开展跨国界协作学习”是美国,美国著名的“2061计划”(Project2061)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信息技术应用与各学科相整合的思想。此外,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在利用英特网、数字化教学辅助设备和信息技术远程教育方式构建数字化教学体系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2 国内数字化翻译教学研究

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网络外语慕课(MOC)教学,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获得了的国内众多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从事翻译知识,提高翻译技巧的网络资源纷纷出现, 网站主要有:(1)中国翻译网(http://)等。

2006年,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携手创建了计算机辅助翻译专业的语言信息工程系,在充分理解市场需求和新世纪语言服务的基础上,语言信息工程系的创建为新世纪外语翻译教学和推广先进的CAT理念和技术,为我国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做出了新的尝试。

2 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的多元教学目标

2.1 以市场为导向的外语翻译人才

许多国内从事外语翻译教学的教育研究者一致认为:当前解决我国翻译人才匮乏的根本出路是关注外语翻译教学的“市场定位”,针对我国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多样化要把握“现实的紧迫性”。翻译人才旺盛的需求和需求多样化,不仅仅是一种市场需求的客观现实,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翻译人才需求的总趋势。从全球前景看,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的交融使整个世界转入 “全球化” 趋向;社会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合作与交流要求异域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国际化”。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外语教学视角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必然刺激人才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旺盛需求。在这种大背景下,外语翻译教学把握市场定位是现代外语翻译教学的必然要求。

2.2 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的外语翻译复合型人才,所谓外语翻译复合型人才指的是除掌握外语之外,还应该具有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其它领域的专业知识,只有将外语运用到贸易、旅游、卫生、法律等各个行业,这才符合复合型翻译人才的标准。复合型知识结构无论涉及行业为何,英语翻译都起着连接其它行业的纽带的作用。总之,外语翻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基于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3.1 基于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我国教育部近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素质”,“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因此基于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即“外语教学+网络平台+翻译方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满足社会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其人才培养目标如下三项:(1)良好的中英文表达及转换能力;(2)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熟练掌握各类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及辅助电子工具技能;(3)精通某一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

3.2 基于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

3.2.1 基于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理论基础

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基于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背景下,学习者借助其他人(老师、同学和学习工具等)的帮助下,使用用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而获得的。

3.2.2 基于数字化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

培养社会需要的外语翻译人才必须制定与社会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本课程体系分为两大层面和三大板块;两个层面分别是―高校外语翻译课堂教学和高校外语翻译数字化教学。三大板块分别是――翻译课堂平台、数字教学平台和专业学习方向(如图1)。

首先,高校外语翻译课堂教学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高校外语翻译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基础外语教学的阶段,其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基本能力,主要目的是加强语言知识及翻译技能的训练和运用,课程设置应以实践性、专业性、务实性方向发展为基础,同时兼顾不同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师资力量等具体硬件条件和设施,建立高校外语翻译课堂教学实体平台。第二个层面高校外语翻译数字化教学,是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数字化学习工具强化外语翻译学习,包括构建虚拟第二课堂、选修网上慕课和多媒体教学等。

其次,高校外语翻译课堂教学三大板块:第一大板块翻译课堂平台,它是传统课堂教学,它包括以学生为主体选取教材、规划教学课程和优化课程结构设置等。基于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重点以传授与学生选取的翻译方向相关的英语语言知识和翻译技能为目的,深究细究外语语言的系统知识。并注重翻译教学实践性。第二大板块是构建外语翻译教学数字化平台,它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手段强化翻译实践。改变以往教师为中心的翻译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环境不可能离开数字化影响,因为我们的学生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渗透他们的日常生活,摆脱数字化教学设备孤立谈教学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利用各种学生感兴趣又易于接受的数字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给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字化设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点设立的外语翻译教学数字化平台就是让学生在数字化学习情景下运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和学习资源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外语翻译教学模式。第三大板块专业学习方向,它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鼓励学生按照本人兴趣及爱好,选修地理、历史、经济、管理及法律等课程,鼓励学生申请攻读第二学位课程。多学科领域课程教学广泛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基于数字化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通过建构两大层面和三大板块;鼓励学生通过课外网络课程的学习缩短课堂教学的时间,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提高翻译的质量。学生利用全球化教育资源在虚拟翻译环境中自主学习,这也是数字化情景学习的一方面。目前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学习工具已经被到每一位学生接受,引到学生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翻译学习中,让所有学生能接触到世界顶级的各种现场翻译的视听觉刺激,同时在虚拟空间和更大多数学习者进行学习交流,真正实现学习和实践的有效结合,能极大的提高翻译学习效果。所以,在真实或虚拟的翻译环境建立模拟翻译工作室,把国际会议、商务谈判等场景引入课堂和虚拟的翻译环境,把课堂教学转向课外、节约课堂教学时间的同时把课堂教学向社会延伸。但是本课程设计关键点是如何组织课堂和课外翻译学习,维持学习者的这种学习热情。其次由于网络信息非常庞大、难易度也很难把握,教师在这里充当一个指导者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演示一下具体的信息检索、资源分析、材料整理和实践应用过程,并及时给学生一些鼓励,消除畏难情绪,积极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

充分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接触新鲜的栩栩如生的数字化翻译材料,学生的兴趣也会大增,英语翻译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应该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外语翻译人才的重任,改革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观念,解决外语教育中课程设置过窄、教学内容、教学技术陈旧、专业知识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以数字化教学手段为切入点,引进现代先进教学理念与先进教学技术,加强外语翻译学习的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翻译能力培养,培养高素质外语翻译人才。数字化翻译课程正是适应这一形势要求产生的。随着越来越多人对数字化翻译课程的深入了解和更多高校开设该课程,必将促进这一课程给高校外语翻译教学改革带来积极的影响。

4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际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我国对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面对这种新形势,高校的翻译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在新的形势下,外语翻译教学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改进我国翻译教学, 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适应我国信息时代数字化教学和对外交流的需求,这无疑是摆在每一位翻译教学人员和翻译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数字化教学研究,是当前教育数字化研究的前沿课题,是培养高端翻译人才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Cronin, Michael. 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C]//London; Roultledge, 2003.Reviewed by Philipson, Robert. Book Review. Language Policy, 2003, 5: 227-232.

[2]Abel, B.English Idioms in the First Language and Second Language Lexicon: A Dual Represent at ion A pproach[J]. Second Language Resear ch 19/4, 2003: 329-358.

[3]穆雷.翻译批评与翻译标准――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4).

[4]张国敬. 翻译软件的完善任重道远[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10-13.

[5]黄里云.高端外语翻译匮乏呼唤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学术论坛2007(7).

[6]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4).

[7]孟小佳.教育生态视角下的多模态个性化外语教学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介入研究[J].市场研究,2013(11).

[8]郭志敏.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9).

[9]赵慧敏.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0(2).

[责任编辑:杨玉洁]

第五篇:浅谈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2008-12-25 16:17:14

【摘要】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培养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与特点,结合学校近年来计算机教学的实际,从教师如何应对计算机课程改革,计算机课程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以及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案和创新教育的思路。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的职能正在悄然改变。未来的大学校园将成为信息化校园,这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研究的平台。借助于这样一个校园平台,学习者将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解脱出来,培养独立主动获取、加工、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大学将大大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效率,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这将带来一场大学的革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又给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尤其是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一、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特点

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不仅对课程体系进行重大调整,而且要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应该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和创新教育之中。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强调课程目标,增大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

创新教育标准应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画,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 ,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我校近年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B程序设计》教学中按照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和能力编排讲课内容的前后顺序,不按部就班,不做硬性规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

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B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主题作业让学生来系统地整合知识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素质能力方面的系统教育锻炼。从而处理好知识教育与素质能力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等级考试成绩提高的前提下,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大为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社会竞争力。

5、评价体系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新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思路和方案

为完成以上目标,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具体方案如下:

1、新生入学后,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机基础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免修考试并进行分层次教学。

以新生为对象进行免修考试,达到合格成绩的学生可允许免修本门课程并取得本门课程相应的学分,同时提前学习《VB程序设计》。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第二学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软件设计和开发,第三学期进入课题,同时通过浙江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二级考试。对免修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可进行分层次教学,分中等和差两类,基础差的集中教学,基础中等的辅导教学。

2、精心设计实验题目,加强上机实习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动性。

在开课前,我们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精心设计实验题目,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计实验,分必做、选做和提高等类型。学生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在课内和课外充分进行实验。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是学生认知的重要环节,辅导中应特别重视“实践”这一环节。有些知识和技能学生不是靠辅导教师教和读讲义,而是靠自己动手、动脑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的。只有多上机动手实践,才能破除学生对计算

机的神秘感,才能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所以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加强上机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获取知识。

之所以说加强上机实践对提高学生兴趣很有效,其道理在于上机操作与教师讲授有很多的不同之外:讲授时,主要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在上机时学生则处于主动一方,教师主要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引导他们去探索及创新,这就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即把辅导教师的知识和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头脑加工及动手实践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去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除采用计算机联网式多媒体教学外,还应采取“分立式”教学法,即上课和上机是分开的。我们把上课和上机的课时比例按1∶2或1:3进行分配,上机操作时,学生不仅要与机器对话,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请教老师或查阅讲义。这种教学属“双向式”教学,即“学生←→计算机”,“学生←→教师”,使教学处于不断的交流之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采用书面作业、上机作业和主题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B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书面作业、上机作业和主题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完成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题作业让学生来系统地整合知识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素质能力方面的系统锻炼,从而处理好知识教育与素质能力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等级考试成绩提高的前提下,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大为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毕业后的社会竞争力。另外,我们还采用班级授课与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相合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经功能扩展之后,放在校园网上,并提供学生自由上网学习的环境,改变学生单渠道从教师那里获得学习信息的状况。同时精讲理论课,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进一步对课程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根据这个教学模式的要求,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以下五个环节,即:预习教材、重点讲解、上网自习、上网自测、网上讨论和提高。

4、强调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反馈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复杂过程。要使这个过程得到控制、调节达到优化,主要是通过辅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来实现的。控制论告诉我们:“没有反馈信息的非闭合回路是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的。”在校外教育这个特殊的活动过程中更要强调教学活动信息的反馈,即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掌握知识的各种变化情况能及时而准确的做出反映及处理。辅导教师通过这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反馈,可以实现和矫正教学活动目的,使教学活动中的缺陷之处得以弥补,不当之处得以纠正,完善之处得以强化,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计算机教学活动是知识技能性很强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巡视检查学生上机操作练习,从学生的操作过程及完成试题的步骤和结果中搞好每次活动的教学信息反馈,即做好“行程性”反馈。当发现个别学生“反馈”的效果不佳时,教师应提出一些“暗示性”问题,启发其继续准确地完成练习。而对反馈中出现的共同性问题,辅导教师既要修正自己的教法,又要修正学生的学法。统

一、深入地进行分析讲解,与学生共同研究、讨论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如果不做活动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出现一定程度的阻碍,从而产生知识的负迁移,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避免和消除。

5、对目前的考试方法进行完善和改革

在计算机教学中,素质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计算机知识教育之中,这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为了客观、准确并经常地掌握和检测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必须对目前的考试方法进行完善和改革。目前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的考试一般分为各高校自己组织的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两类,其形式分为笔试和上机考试两种。由于这种考试的组织难度大和不经常性,使许多学生无法在平时自我检测自己的程度和能力。我校开发完成一套先进的考试系统软件,并建立内容丰富的可以随时更新的题库,供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行自我测验。这一方法很好地解决了目前大学一年级学生因中学学习计算机程度不同而是否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一突出问题。

6、加强重点课程和系列课程建设

《计算机程序设计》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属于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开发应用程序,并为计算机的深入应用以及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这门课程是省级统考课程,与学生的学位评定挂钩。《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而且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学院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将对《计算机程序设计》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的改进来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普及,将有更多的大学生在入学时可以获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免修资格,合理地制订免修同学的计算机技能培养计划,不仅可以使这些同学的计算机水平有更好的提高,还可以调动周围其他同学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通过免修班的培养,还可以吸收他们中优秀的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开发、大学生的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我们将通过总结前两届的教学成果,在本课程建设中继续摸索总结经验,制订出一整套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包括免修对象的确定、免修筛选考试方法和筛选标准、开设课程及授课方式、课程实践内容与场地、免修学分和创新学分的给予等一系列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综上所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辅导教师怎样把知识教给学生,而学生又能对这些知识运用自如,教学环节的安排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加强上机操作、努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活动的信息反馈,善于创新,才能形成完整的计算机教学活动体系,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三、教师如何应对计算机课程改革

计算机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创新教育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创新教育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创新教育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创新教育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创新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以我们熟悉的考试升学率为例,它本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但在现实中,人们常常对其本质意义严重忽略, 而经常将其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有时甚至作为唯一标准),其表征意义被很不恰当地夸大和强化了。这种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必然使评价导向发生偏差。这也是实际工作中素质教育很难落实、“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看来,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考试观等教育思想方面应该都有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

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创新教育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本校课程的开发者„„照此要求,我们任重道远,确需努力。

四、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

大学教育最终是人的教育。今后教学不是“母鸡喂小鸡”的方式。要培养大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教给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在研究中学习,而不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运用知识。只有让学生学会收集知识,鉴别知识,综合知识,最后才能接受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着重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把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自学能力,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首先,我们应该充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形象、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具备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通过制作教学软件,如幻灯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把复杂的、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直观化,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创造力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接受创造教育。

总结、评价是教学活动课的重要环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来体验创新的乐趣,评价是最好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给予热情的肯定。因为教师的这些肯定,往往使学生如沐春风。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活动印象深刻,产生极大的满

足和喜悦感,而且还能在无形中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新活动中,从而下一次的创新兴趣又得以激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我们的教育无疑应担当起开发培育创新精神的时代责任,而万万不能留下窒息创造力的遗憾和过错。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刻认识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新时代的科技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努力让教学活动焕发出创造的活力,让学生在科技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

五、计算机课程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是教育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努力培养和培训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民教师,是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前提。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也迅速发展起来,许多学校花大力气建立师资队伍,投入大量资金购进计算机等硬件和软件建网、建库,积极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教学方法。这对计算机课程任课教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计算机课教师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基于计算机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应具备精深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设计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的能力,会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进行课程设计和组织网络教学。教师综合运用能力要强,能灵活、熟练运用包括网络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并将之付诸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其次,计算机课教师自学能力要强,要具有创造性,懂得吸收、借鉴国内外典型计算机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先进成果,引进教材,进行教学方式创新。这必然要求计算机课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做大量开拓性工作。综上所述,计算机课需要专和精的师资队伍。在各个高校建立一只专职的、高质量的计算机课教师队伍将会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将最终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以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革新,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将产生深远影响。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是推进教师教育创新的重要原则。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教师教育,必然要在本土经验与国际经验的交融中、在参与世界教育体系的互动中,才能走出一条发展之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经验,但是,这些经验是否都可以直接移植,需要经过仔细的筛选和甄别,吸收借鉴教师教育的国际经验时,必须重视中国教育情况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中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同样可以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参与全球体系中与别国教师教育的互动与对话,是提高我国教师教育质量的不可或缺的过程。

未来的大学,将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大学将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

化的重要力量,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为适应这种要求,必须全面进行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中,都将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的特点,计算机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潮流,与学科发展接轨,与时代同行。

上一篇:典型信访案例分析下一篇:大学社团章程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