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教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生成研究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对消解教师教学懈怠与职业倦怠,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关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的研究大多属于理论研究或经验总结,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的研究较少。为此,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进行探讨,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关需求得到满足并有实在收获后所产生的价值感与意义体验,体现出内隐性、复杂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有助于教师消除职业倦怠感,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提升专业认同感。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教师关注理论的分析,结合小学语文教师生存与发展实际,可以发现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主要包括教学物质获得感、教学安全获得感、教学情感获得感、教学尊重获得感和教学成就获得感。在理论审视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案例研究法,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现状进行了深描与剖析,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存在着差异性,初任教师的教学安全与情感获得感较明显,经验型教师的教学尊重获得感最突出,专家型教师的教学情感与成就获得感较为明显。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生成因素的三级编码分析发现,价值取向、教师反思、文本解读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的主要因素,且三者交互作用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的生成。同时,家庭、环境、资源等因素也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生成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的生成,需要多措并举,一是深研语文多维育人价值,提升教学情感与尊重获得感;二是跳出因循守旧的实践轨迹,强化教学尊重与成就获得感;三是贴合文本与学情设计教学,提高教学情感与成就获得感;四是给予切合实际的教学保障,增强教学安全获得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生成因素

学科专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政策背景

(二)理论依据

(三)实践依据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获得感的研究

(二)关于教师获得感的研究

(三)关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的研究

(四)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解读

一、核心概念

(一)获得感

(二)教师获得感

(三)教学获得感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的表征

(一)内隐性

(二)复杂性

(三)动态性

(四)整体性

三、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的价值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有助于消除职业倦怠感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有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

(三)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有助于提升专业认同感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的构成

一、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二)ERG理论

(三)成就动机理论

(四)教师关注理论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的构成要素

(一)教学物质获得感

(二)教学安全获得感

(三)教学情感获得感

(四)教学尊重获得感

(五)教学成就获得感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的现状调查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的调查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三)研究的主要步骤

(四)研究的效度和伦理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生成的案例呈现

(一)摔打:初任型教师站稳讲台对教学获得的满足

(二)变化:经验型教师成长方式对教学获得的比较

(三)成就:专家型教师价值追求对教学获得的突破

三、调查结论

(一)初任型小学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安全获得感、教学情感获得感”

(二)经验型小学语文教师具有突出的“教学尊重获得感”

(三)专家型小学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情感获得感、教学成就获得感”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的生成因素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生成因素的提炼与分析

(一)开放性编码

(二)主轴编码

(三)核心编码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生成因素解读

(一)价值维度

(二)主体维度

(三)文本维度

(四)支持维度

第五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获得感的提升策略

一、深研语文多维育人价值,提升教学情感与尊重获得感

(一)主动给思想减负,合理看待“责任心”

(二)识别受众的需要,契合语文教学价值

二、跳出因循守旧的实践轨迹,强化教学尊重与成就获得感

(一)打破“演课”模式影响,坚持自我建构

(二)引导教师合理利用“常态课与公开课”训练机制

三、贴合文本与学情设计教学,提高教学情感与成就获得感

(一)认清语文教学的“两多两少”,提升“语用”教学上的获得

(二)合理解读,走出功利化设计,提升“理解与表达”教学上的获得

四、给予切合实际的教学保障,增强教学安全获得感

(一)教学的“技术赋能”应转变为按“需要赋能”

(二)改变“踩低捧高”的学校氛围,让教师有组织归属感的获得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上一篇:大都市工业发展论文提纲下一篇:大学生消费观调查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