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爱学语文

2024-05-06

如何让学生爱学语文(共8篇)

篇1:如何让学生爱学语文

巧用多媒体,让学生巧学语文

巧用多媒体,让学生巧学语文

摘要:

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一、巧用多媒体,增强兴趣。二、巧用多媒体,让学生巧学课文。三、巧用多媒体,让学生巧写作业。四、巧用多媒体,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巧用多媒体 巧学课文 巧写作业 提高自学能力

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巧用多媒体,增强学生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反应灵敏,模仿性强。因此,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不仅能创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情境,而且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我认为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借用有关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例如,学习五年级课文《大江保卫战》一课时,学生仅凭课本上的几幅插图,是很难体会当年解放军抗洪救灾的壮烈场面。学生对过去生活的“情”也很难激发起来,于是,上课前,我先下载了一部分解放军抗洪救灾的纪实片,让学生观看。那轰轰烈烈的抗洪留在场景,把学生感动的精神激昂。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与学习呢?

二、巧用多媒体,让学生巧学课文。

新标准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感受的知识,学生一般缺少这种知识的积累。因而在课堂上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感到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体会意境而遗憾,学生也显得比较茫然,甚至表现出厌倦情绪,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课文讲授时,我常常从网上下载一些听说读说的`语文材料、采用自制课件进行教学,通过声、画、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有的学生没到过长城。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一段有关长城的风光秀丽、雄伟壮丽的录象,使学生兴趣盎然。随着解说员有磁性的解说,出现一幅幅美丽、雄伟、壮观的长城图画。这些画面平常孩子们很难接触到,现在他们不仅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而且通过视听感受,陶冶了美的情操,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

小学语文教材有些内容知识丰富、语言优美、画面感染力强。我常常根据课文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通过这一幅幅活动画面播放,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了意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昂然。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结合课件的播放很容易就记住了教学内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让学生巧写作业。

作业量大,重复内容多,作业形式单一,是我们以往布置家庭作业的三大弊端,以至于部分学生讨厌作业,厌恶作业,对家庭作业敷衍了事,正确率大大降低。这对巩固应用知识有害无利。对学生来说,无意识加重了负担,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巧用电教媒体,改变作业形式,让学生在新鲜多变的形式下作业,激发他们的兴趣,转变他们的作业心理状态,起到减轻负担和提高质量的双重作用。我在布置作业中,就常常留录音或投影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第二天在课堂上播放或演示,师生一起进行评价,起到一般的家庭作业所起不到的作用。例如,为了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回家用普通话,有感情的读一篇课文并用录音机录下来。第二天带回学校在班里把自己的录音放给大家听,让大家来判定一下谁的普通话好,读的有感情。这样做,把负担较重的家庭作业,变为轻松愉快的活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由此可见,巧用多媒体不仅在课堂上学生学的津津有味,而且在做家庭作业时也兴趣盎然,已不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了。

四、巧用多媒体,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网络强大的信息传输功能突破了课堂的局限性,网络的多种渠道展示功能,超级信息查询功能,跨时空互动交流的功能以及全过程记录储存功能,使得教学进入了一种新境界。

现在我所教的学生大部分能凭借网络,或采集资料、或进行预习、或质疑讨论、或完成作业。比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课前,我先安排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预习:查找一些关于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图片以及有关的视频等材料材料,学生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基本上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有所了解。为以后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总之, 合理的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语文教学,极大的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电教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5.运用电教手段,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例如《坐井观天》一课最后一句话,小鸟说:“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教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青蛙跳出井口后会有怎样的感觉?配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兴趣盎然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各抒己见。有的说,青蛙跳出井口后,会大吃一惊,啊!天果然这么大啊!有的说,青蛙会高兴的说,原来天这么大啊!有的说,青蛙会说:“小鸟,你带我去天空来一次空中旅游吧。”还有的学生说,青蛙会感谢小鸟,使自己改变了错误的看法。从同学们的发言中,看到了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6.运用电教手段,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

理解是运用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和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例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为了让学生理解“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一句的意思,用投影片映出两个句子,句一:“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句二:“时间还剩下二十多个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只有二百四十里。”并分析“只”、“还”在句中的强调作用,使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理解形势的险急。理解红军勇雄过人的智勇。

7.运用电教手段,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电教媒体不仅可以把课文中的形体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的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文字描述的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电化教学所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可以更好的促进审美能力的发展。在教学《登鹳鹊楼》这首诗,我用动画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太阳正在沿着远处层层山峦下落,霞光笼罩着沉静的原野,黄河水后浪推前浪,波涛滚滚的从鹳鹊楼的前方向东流去的情景。这种落日、霞光、高山、流水,壮丽多娇的画面,既把学生引入“白日依山进,黄河入海流”的诗情画意中,又引起他们丰富的联想,更进一步领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涵的哲理。同时,使学生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丽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由此可见,电教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了现代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为学生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实验证明,运用电教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为深化教育改革,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提供了心得思路。

参考文献:

《教与学》第7―8期

《中小学语文教研通讯》第4期

《中国电化教育》.8

篇2:如何让学生爱学语文

【摘要】读写结合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在进行课文的阅读教学时,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在练习写作时,依托课文的学习。

【关键词】语文;引导学生;课堂教学;读写结合在我曾经的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阅读与写作的脱节。因此,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我只重视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对课文结构的分析等。而到了作文指导课,则只注重指导写作方法、谋篇布局等。可是,学生写作文时,常常愁眉苦脸,感到十分困难。为此,我查找资料,多方学习,经过尝试,切实感到将平时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课文练笔,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一、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朗读,通过对文字的把握,进而理解课文表达的内容,理解课文描述的事物。

第二步,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知识,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容的,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第三步,以写作为目的,在作文实践中,引导学生把阅读课文中学到的相关知识运用于实际的作文中。同时使读的效果得到巩固。

第四步,通过读写结合的练习,拓展到之后的阅读和习作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又加深理解。

二、实施读写结合的方法

把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其自己语言的组织运用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练笔建立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有话可说。

1、以读仿写。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课文,这些课文的构思、句式表达、过渡照应、精彩描写、谋篇布局等方面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写法上的优秀之处,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据此进行仿写。

例如学习《颐和园》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叙述的顺序――游览顺序。同时,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如“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这些句子。总结之后,我让学生也按游览顺序来观察和描写一处景物,并且有明显表现游览顺序的过渡语句。

例如《麦哨》这篇课文,意韵悠长,而首尾呼应更是本文的亮点,让读者感到了文章的整体感。为了让学生学习,我引导学生在当天的日记中运用首尾呼应,第二天批改日记时,发现学生无论是写人的文章,还是写景的文章,都刻意地运用了首尾呼应,用得还有模有样。

2、读中想象。

利用课文的内容,教师可以合理的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想象写作训练。这种想象是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想象便有了根源。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体验,对课文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练笔,从而创造出一篇源于课文而又不同于课文的文章。

例如四年级上册中的第一课,有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忆江南》。三首诗词的共同点是都是描写山水风光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带领学生朗读理解并背诵了三首诗词,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话讲出古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想象诗词中描绘的美丽景色。之后把想象的美景写成白话文。学生写出的文章各具特色。他们都不仅用生动的语句描绘了诗中描写的景物,而且还加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独坐敬亭山》中,有的学生想象了李白对着敬亭山的内心独白。《望洞庭》中有的学生把洞庭山的景色描写得出神入化。《忆江南》中有的学生还大胆想象了“旧曾谙”的江南风景。

例如学习《中彩那天》时,在阅读教学中,我和学生讨论: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他是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难题的?我和学生抓住了一家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来把握人物特点,在阅读教学之后,我布置了小练笔:想象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学生想象的内容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仿照了课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进行续写,丰富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读后写感。

我们的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文章都兼具了文辞优美和思想性强的特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已带领学生阅读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及全文。因此,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写写读后感,一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二则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使学生有话可写,有感可发。通过写读后感的感想,可以把课文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积累,有机结合。

例如,学习《乌塔》一课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先是十分羡慕乌塔,可以一个人独自去旅游。作为教师,我转而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乌塔的家长敢于让她独自一人去旅游?学生纷纷表示源于乌塔平时的独立生活能力与自立精神。我更进一步追问:那么你们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写《乌塔》的读后感,让我感慨的是,学生在这次作文中,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真真切切地谈出了感受。读写结合这种融合于课文教学中的练笔,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读写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为这种练笔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这就促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另一方面,解决了学生习作没有素材的问题。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的练笔,使学生有话可说。当然,这种练笔缺乏系统性,当要系统地学习各种文体及写作方法时,还需要正规的作文课来训练。

篇3:如何让小学生快乐学语文

一、改善师生关系, 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师所任教学科的学习态度。试想如果师生关系紧张, 学生惧怕教师, 他们又怎么会对他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呢?他们会将这些消极的情绪与情感带到学科的学习中来, 会逐渐失去语文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产生厌学情绪。鉴于此, 要想让学生快乐学习, 我们就要先重视师生关系的改善, 努力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 才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认可, 使学生对语文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一) 尊重学生

学生不是成人的附属品, 不是教学的被动参与者。小学生年龄虽小, 但是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心理与情感, 他们是与成人一样平等的个体。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因学生小而包办代替一切, 而是要尊重学生, 将学生视为与教师平等的个体,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样便能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改善师生关系。

(二) 理解学生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 有着鲜明的个性, 我们不能一刀切, 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充分地理解学生、信任学生。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能一味地主观臆断, 而要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理解学生, 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审视与解决一切问题。

(三) 鼓励学生

某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孩子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心理特征, 那就是喜欢被称赞、嘉许和鼓励, 而禁止、惩罚、抑阻等却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因此, 教师应用鼓励的话话、赏识的目光等激励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与期待,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这样, 才能强化学生的荣誉感, 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二、图说语文, 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比起枯燥的文字, 那些富有色彩、直观而形象的图更加具有吸引力。为此, 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而单一的文字讲解, 将那些直观的图片与文字结合起来, 图说语文, 使教学更具活力与魅力。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文章, 将抽象的知识讲解寓于直观的事物与形式中, 以此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直观性, 激起学生内心求知的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 图片

图片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 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同时学生从图片中也能获取文字阅读所不能获取的信息, 这样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现行教材图文并茂, 配套了许多插图, 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利用好这些课本插图外, 还要收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图片, 运用图片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 实现寓教于乐, 以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二) 视频

视频并不只是图片的简单叠加, 而是更加富有意境与神韵。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历史题材类文章时, 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 学生学起来总是觉得枯燥无味。而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视频, 就可以将学生带入那段特定的历史中, 这样便能加强学生的切身感受, 让学生联系大环境来理解。

三、情景表演, 让学生在表演中快乐学习

小学生活泼好动, 喜爱表演, 擅于模仿, 而文字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 非常适合表演。通过表演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语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实现快乐学习,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刻地体会文字的魅力, 感受文章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这比起教师单一的语言描述更具吸引力, 更富有成效性。为此, 教学中我们要科学利用教学时间, 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景表演。

(一) 情景再现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对话性强、情节性强的文章, 这些文章非常适合小学生表演。我们可以发动学生一起来真实地再现文章所描写的场景与故事, 这样能让学生身临其境, 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二) 创作表演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他们有着许多独特的想法与创意。而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极具内涵的学科。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是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 同时学习语文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为此,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与表演。这样, 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 要想让学生爱上学习, 快乐学语文, 教师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语文学科特色, 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构建一个富有活力的课堂, 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摘要:快乐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出一个重要教学理念, 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不能再进行枯燥的灌输式教学, 而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 从师生关系的构建、图说语文、情景表演三方面就如何让学生快乐学语文进行分析。

关键词:快乐学习,师生关系,图说语文,情景表演

参考文献

[1]宋建茹.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J].山西青年, 2013 (14) .

[2]李艳.浅谈小学语文的快乐学习[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2 (12) .

篇4:如何让学生爱学语文

——家长叮咛孩子:“要听话,上课要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问题。”

——老师要求学生:“要听话,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然而,孩子是怎么做的呢?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是孩子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呢?

第一、冲破束缚放飞心灵

冲破束缚放飞心灵 ,就是要允许答案的多元化,允许不同意见的产生和存在,不再以教参为唯一标准,而是,你有理,你就是正确的。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课堂精彩纷呈。

比如:画苹果。美国教师上了一节美术课,指导学生画苹果。学生在画完苹果后,将画纷纷贴在黑板上,而有一个同学的方苹果显得特别扎眼。于是,老师请他说明一下,为什么画的苹果是方的。该生说,家里买的圆苹果特别容易从桌子上、茶几上滚下来,而他不得不钻到桌子底下、茶几底下去捡,所以,他希望苹果是方的,这样,不但不容易滚落,也便于装箱。结果,他的方苹果得到了老师的大力表扬。一个方苹果使课堂精彩起来。

苹果在我们的眼里都是圆的,而在孩子的心里,它可以是方的,珍爱学生的思维,保护他的想象力,才能使学生有更好的思想,才可以使他们更爱语文课。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表现,及时调节情绪

孩子的喜怒哀乐常表露无遗,刚才还是郁郁寡欢甚至哭泣流泪,可转而却早已与同学一起玩耍嬉戏,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的情况屡见不鲜。针对不同的表现,教师都应预以高度的关注与调节,让孩子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坦诚,更学会交往。班中的朋伟性格倔强,脾气暴躁,与同学相处不好。这学期,这样的情况时有所见

师:你打别人对不对?

生:是他先骂我,然后我才打的!是他先错!

师:他骂你已经不对,你打他对吗,岂不是错上加错!

这样的方法屡试不见效。于是有一次我换成这样说:“老师觉得很难过,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先静下心想一想他为什么骂我?有没有误解?除了打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这就叫‘三思而后行’!”……没想到朋伟居然没有像以前那样急切地辩解,而是咽下想说的话看着我,我不失时机表扬道:“你看,多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三思,相信你以后的行动会更精彩!”

从那以后,他很少与别人脸红脖子粗,回家后连父母都欣喜于他的改变。我想,小小年纪原来又很执拗的他真学会了一点点“三思而后行”吧!更令人高兴的是上语文课他都积极回答问题,我想这就是走进孩子的心灵的魅力。

第三、重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学生也更喜欢了朗读。

第 四、重视阅读

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俗话说:“学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书读得多了,不仅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我坚持让学生每日阅读、读范文、记笔记。这个活动坚持了两年,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现在学生作文的语言有了很大的变化,作文中的词汇丰富了,文章也显得流畅了,重要的是学生从此更喜欢上语文课了。

第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篇5:如何“乐”学语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十年课改后的今天,传统的作业弊端日益凸现,如何抓住新一轮课改的契机来推动作业的改革,走出作业设计不规范的误区,实现小学语文高年段作业设计的优化,让语文作业不再成为“生之重负,师之忧虑”,而真正走向“减负增效”,使之能更“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能有助于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知识,促进其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这成为摆在语文老师眼前急需突破的瓶颈。

一、把握作业数量的“适度”——让“乐写”提高作业质量

平时常听到有老师抱怨:学生的书写马虎,不少学生不能按时完

成作业(特别是后进生),似乎这一切问题都出在学生身上,很少有老师从自身找原因。据我所知,我们身边的大多数学生每晚写语文作业一至两个小时,这是态度比较认真专心的学生所需用的时间,对于一般的后进生或者做事比较慢的学生,所需的时间恐怕远远不止。长此以往,学生怎能对所做的作业感兴趣,怎能快乐地做作业?书写马虎,不按时交作业也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于是,老师则抱怨学生“懒惰”,“一届不如一届”,每天疲于“追”作业了。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小学三年级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不超过45分钟,六年级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因此,我们老师必须严格控制好作业量的度,对于简单的、机械的、学生已经会的可以不做,特别是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大胆放手,不留书面作业。如何既减轻学生作业的量,又能让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呢?比如对于要求要会认会写的生词,我会在前一天布置,只要在第二天听写中都写对的生词,抄词时就不用抄写这个词。学生特别积极,为了不用抄写,都会在布置温习的当晚记住并会写这些生词。

二、把握作业层次的“梯度”——让“层次”促进个体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肯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部过程,引导他们再发现、重组合,给他们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欢喜、常主动、常惊奇,是教育追求的境界之一。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相等的。老师们也都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但往往在布置作业时为省麻烦,“一刀切”布置作业的现象极为普遍。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应当考虑到这一点,并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布置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作业,孔子的“有教无类”最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1.难度分层。作业的难度应该略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针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差异,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学生可以选择的范围与自主权。

2.类型分层。在布置作业前,老师应弄清楚教材中作业练习的编排意图,再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创造性地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能使学生个体得到充分的提升。

3.时间分层。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也要分层要求,这样就能有效地保障后进生“吃得了”“消化得了”的问题。如:要求在课堂上背诵的段落,后进生如果在堂上背不完的话,则允许在课后背完。

4.评价分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完成了其相应层次的作业,老师也应分层次评价学生作业。如:做全对的,给满分;全对的同时书写工整端正,在满分后加一朵小红花;有进步的,老师还可以自己动笔画一个笑脸或写上简单评语。让学生从不同的评价获得成功与进步的体验,从而获得快乐,进而乐于写作业。

三、把握作业形式的“宽度”——让“最近”设计体现语文味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个“最近发展区”既不是原地踏步,也不是“高处不胜寒”的盲目拔高。这是根据新课标和教材要求,作业量和难度适中的语文作业,是放在最近发展区域内的语文作业。教师如果在设计作业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在形式上加入“听、说、读、写、演”等调味料,就能让学生愉快地烹饪作业大餐。

1.听说结合,烹“语文味”朗读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作业,加入了音乐的元素,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了情趣,激发了兴趣,增强了对文章的感悟力。

2.读写结合,烹“语文味”。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校,语文作业的语文味应该成为语文作业与其他学科作业的分水岭。尽管语文作业需要趣味性,但绝不能偏离甚至舍弃了语文内化的内容。我平时比较重视抓学生的课外阅读,为扩大学生阅读的视野,丰富阅读的内容,我指导学生为自己的阅读设置了这样几块“小天地”——“我的新朋友”、“我的知识小金库”、“我的读书心得”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填写。在“读”方面,我每周会有两三天布置学生读报(如果家里没订报纸的,可以收看电视新闻),选择一两件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阅读或收看,了解身边、国内甚至国际上的大事,然后写下简短的几句点评或看法。最后还为学生开辟了“用武之地”——组织学生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进行“读书交流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展示的机会,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肯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写作业的积极性。

3.内化语言,演说结合,烹“语文味”。对一些思想教育性、操作性较强的故事,可以布置学生自愿组合,编写课本剧。

4.家、校、社会结合,烹“语文味”。学校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但家庭与社会,则是学生用语文的沃土。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结合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第九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组织学生开展“啄木鸟”活动,走上街头,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春节期间,布置学生在拜年走亲戚的同时,可以把有意思的、自己感兴趣的春联积累下来。周末上街时,留意商家的广告语是否规范;当妈妈忙碌了一天,回家后又忙着给家人做饭菜,你会怎么做怎么说等等,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语文和用语文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巩固、应用和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5.课内、课外结合,培养探索精神,烹出“语文味”。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新课程特别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中就包括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当然也不能例外。

教师要善于在学习活动中捕捉时机,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演、唱、实践、信息处理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把语文技能的培养、运用贯穿于生活中。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果语文作业设计优化了,训练时空拓宽了,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们将变得更会阅读,更会思考,更会表达,更会生活,更会做人,语文教学的天地更广阔,内涵更丰富,语文课堂更生机勃勃,活力四射。

四、把握作业人性的“温度”——让“知行”结合酿“人情味”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除了凭借教材进行熏陶感染外,在设计作业时如果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语文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提高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篇6:如何学语文国旗下讲话稿

文清华

大家好!我是来自初二4班的文清华。今天我来说说,语文对我来讲,是怎样一个趣味的存在吧。

可能在大多数人们眼中,语文的学习是单调而又乏味的。而说实话,我有时也总是找不到在语文中“灵活”的感觉。

对于我来说,诗词并不好背,但是真正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之后,我就能拿捏好每个词的感情和每个标点符号所要传达的信息,这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能拿捏与控制得了的。

每首诗、每首词都有它独特的情感,就连每位作家,都有自己代表的情感和事物.若是这些情感深深打动了我,背诵与理解则轻而易举,而在背诵后,我也常常想,为什么这篇文章的作者要这样抒发他的情感呢?深入知道后,我会感叹作品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总是让人意犹未尽。

其实上了初中之后,我就很难再耐心地坐在一个椅子上,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在一本书上了,但我很幸运,只要我有时间,我就可以接触那些经典的著作。而阅读的过程中,我会将我喜欢的句子抄在一个本子上。阅读之后我会将我的感受和想法表达给我的家人,或是同学,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与我交流,我也总是可以在这些交流中得到乐趣。

对我来说,阅读和写作都极其重要。我很喜欢写作。我还依稀记得预备刚上来那会儿,我总是为写作文发愁,因为那时候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也不懂得将所有句子有逻辑的连接起来。初一之后,我开始渐渐明白了作文的重要性,我用了很久的时间与它相磨合,最终我还是成功了。

我没有什么特殊的秘诀,我只是在有空闲的时间时写一篇日记或是小文章。每次写完之后我当然是很满意,但隔了几天或是几周之后再拿出来看,就很惨不忍睹,那时候我会将文本的内容做一个较大的调整,但还是保持它的中心思想,久而久之,就这么循环着,改到自己不能再改的`时候,我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感觉自己特别有才华,这种感情也是我自己带给自己的,算是一种短时间的自满,但正是因这份小小的自满,才支撑着我每到空闲的时候就写些东西的习惯。

这就是我想与同学们分享的“心得”,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早上好。

刚才,文清华同学谈到自己有时找不到在语文中“灵活”的感觉,各位同学,你们是不是深有同感呢?我想大家对语文学习最大的烦恼就来自于两点,一是古诗文,二就是作文了吧。那么今天,我就针对这两方面来谈谈如何学语文吧。

首先来说说古诗文,一提到古诗文,我想大家脑海里一定映出了“背诵”两个大字。的确,古诗文需要大家记忆的内容有不少,可是哪怕记住了,到了考试碰到课外的,还是会有部分同学觉得一头雾水,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想这一定与他们平时学习的方法有关。虽然背出来了,可是却并不理解。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是没有道理的。即便是像孔子这样过目成诵的圣人,在读《周易》时不知翻阅了多少遍,竹简的皮条也断了好多次,才读出书中的“微言精义”。可见,多读,才能体会到文中精华。那么,我们该怎么读呢?首先,我们要通读全文,然后在通读的基础上查阅字典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其次,我们还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文背后的故事,在这样的前提下反复诵读。长此以往,我想古诗文一定不再是大家眼中的难题了。

接着来说说第二大难题:作文。一定有不少同学觉得每次写作文不知道写什么好,没素材可写。的确,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要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最好能养成写日记或随笔的习惯。平时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以写下来。可以只是简单的一两句,四五句都行。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既不给自己增添负担,也能锻炼自己的观察和文字表达能力。

当然,一篇好的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会经过反复的修改。鲁迅曾说过:他的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散文大师何其芳也说过:“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一般我们说修改文章,通常都是在文章写成以后,其实在文章未写以前,对于立意布局的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最是紧要,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要是这第一步功夫没有用够,写起来就常常会写不下去,或者勉强写下去了结果也不如人意。所以,同学们,在下笔以前多思索,多酝酿,是我们写好文章的第一步。

最后,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在发现中创造语文,在实践中感悟语文,让语文的学习生活化,轻松化。

篇7: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自读课

摘 要 语文自读课的教读是一个及难以把握教学内容,我们要做认真的探究,在此,本人就从教读的方法、过程,时间把握,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课后检测等方面作个及粗浅的探究。

关键词 方法;自主学习;点拨;检测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学好它,不能不以课内讲读为主,但语文课里还有选学课文(自读课文),对此我想就怎样上好自读课谈几点浅略的看法。

一、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 “教,就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关键。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课文特别是教读课文为例子着重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对语文阅读分析,获得一把“金钥匙”。

1.课文轮廓的勾勒

即抓住课文的整体框架,去枝取干,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让学生从中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一般采用列提纲,列图表等方式。

2.重点突破疑难

每一篇自读课文,它都有着课文要点和自读要求,但我们应着重解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即抓住重点,进而突破全篇。也只有抓住重点,才能抓住要害,把握全篇。这是学生自渎课学习的关键。

3.练习追加 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根本途径,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读课文的要求,精心设计一套较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或测试题,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做题目,把理解和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完成自读任务。然后通过教师出示参考答案等方法来检测练习结果,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二、留给学生充分时间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并非是老师完全不管,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我认为先要给学生做相应的提示,之后再给学生充足时间,让他们认真读课文,领会其间的大概意思,并有所感悟。

在了解课文大意后,再让学生做课文复述,同时让其他学生做纠正、补充。接下来就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同时让他们写读书笔记。

三、自主性学习

自读课文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让学生自读以后,请同学们指出已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之后再让同学讨论,讨论一定要分成几个小组,并选出组长。在各组讨论后,在总结归纳出不懂的问题,上交老师,以便在师生共主中讨论完成。

然而,在新课程理念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培养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习惯,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在语文自学中,我们要恰当运用讨论的方法,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呢?

第一,所说所想是展开讨论的前提 学生想说、敢说是实施讨论语文的前提,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融洽和谐的答语文氛围,学生才有想说、敢说的心理取向,学生想说,还要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和胆量,作为教师应热爱和关注每个学生,要用爱学生的真挚感情去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第二,培养学生互动

讨论的核心在于互相想说,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不仅能体现思维活动,展示个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四、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不能一言不发,这时,教师就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点拨、辅导。同时要和学生进行大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而让学生完全理解课文。

当然,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并不能去充当答案的灌输者,教师只能是充当一个倾听者、聚焦者和刺激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方法的指引者,即黑暗中的“灯塔”。

五、达标检测

虽说自读课,但我们也要进行相应的达标检测,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正懂得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的步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第一,根据课文重难点,合理制出一份检测试卷,其中要包含基础知识部分,但题目不宜过多。第二,进行检测。

第三,阅卷。此步骤可以与同学互动,并不一定完全由教师完成。第四,评卷。

达标检测可以及时准确的检查教学效果,主要是当堂检测。由于当堂检测是在课堂中完成,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及时检查,由于有老师在场监督学生单独完成,检测具有真实性,能准确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便于进行查漏补缺。

当堂检测起温故知新的作用。由于当堂检测是对刚刚学习知识立即训练,学生在心里上易于接受,还能及时回顾所学知识,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且易于批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减轻老师的负担。

篇8:让学生快乐学语文

怎样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怎样让他们重燃对梦想执着追求的热情?怎样让他们找回探索新知的兴趣与快乐?且看看我的如意算盘—如何让我的职中学子快乐学语文:

一.敞开心扉微笑, 怎料已开辟一方星空

也许是尝过太多苦涩, 他们的自信只剩下星光点点;也许是种种失意, 让他们看不到前进路上的阳光;也许只因为找不到读书的快乐而开始厌学。他们, 总觉得自己是同龄人中的不被关注者。那就让我成为他们的朋友吧。

每次接触他们的时候, 我都会微笑面对。也许这会心的微笑, 赢得了他们对我的信任。我发现他们有了微妙变化, 每节课都能让我用最好的状态走过。看得出, 他们对我的课堂有了一份期待。课堂上我会采取亲切自然的教学态度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鼓励他们回答或提出问题并及时表扬他们, 让他们感受学习也是一个可以找到属于自己快乐的过程。

不论学习或生活我都会细心的关注每位学生。渐渐我发现我已经拥有一片蔚蓝的星空, 而这正是学生赠予我的。我想, 我已经帮他们打开了一扇轻松愉快学语文的大门, 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用导语的魅力牵引学生的情感

每堂课前我都会精心备好导语, 力求把学生注意力引到课堂, 从而为课堂教学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不同的教学素材我会选用不同的导入方式, 比如在教老舍的《我的母亲》时, 我播放阎维文的《母亲》, “入学前的新书包有人帮我缝, 爱吃的三馅饼有人帮我包……啊, 这个人就是娘, 啊, 这个人就是妈……”深情的唱词美妙的音乐让孩子们入神凝听。我发现学生的情感已调动, 于是一场师生间的和谐交流开始了。直到下课学生还感觉不过瘾。于是我向他们布置了个作业, 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再仔细阅读全文, 看看老舍的母亲是怎样爱着并影响着自己的儿女的。第二天的课上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教学任务也轻松愉快的完成了。教《荷花淀》时, 我用荷花淀的美丽传说引领学生进入那如诗如画的境界去感受不一样的战事。总之, 我会借用导语以不同的面貌和风采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让课堂的前几分钟充满其乐融融的氛围。

三.课堂上, 我让“读”领风骚

语文课上朗读是一道十分优雅的风景线, 它能让学生获得关于课文最真切的感受, 能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且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我特别注重朗读带来的效果。首先, 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作者去揣摩作者情感。其次, 我十分注重指导读的方式方法, 让他们实践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的不同效果。要求他们调动全部感情与理解, 拿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来诵读。我还将强有力的朗读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学生参与热情相当高。事实证明, 这些实践很受学生欢迎, 课堂上书声朗朗, 学生风采翩翩。

四.让孩子的“嘴”活泼起来, 使领悟过程其乐融融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明显弱于普高生, 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感觉, 进而一步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我在课堂上伺机创造一些机会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我会为每个学生量身订做些问题, 采取个性化方式鼓励她们勇敢地站起来自信满满地接受挑战。为了能调动每个学生敢说想说乐说的积极性, 笔者在设置问题时特别注意提问的艺术,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与交流空间, 让思考与表达比翼双飞, 让学生在领悟过程中其乐融融。

五.让笔端流淌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写作教学中, 笔者除了进行必要的写作指导外, 更多的是为学生搭建课外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鼓励他们观察体验生活, 多看名著, 多积累素材, 使写作有话可说。并且要求他们将生活的体验、感触及时记录下来, 将每个人的作文本试作创造“财富”的平台, 将每一次心曲每一次灵感每一次对自己的期待留给自己, 作为一份礼物珍藏在逝去的岁月中。帮助他们一步一步驱除厌恶写作的乌云, 让他们体会我手写我心的快乐与幸福, 拨开云雾见阳光, 让自己的心灵开出一朵娇艳欲滴的花。

上一篇:建筑幕墙安装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审查要点下一篇:文艺部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