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学习动机探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推广,我国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相较于城市,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且日趋严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村初中生学习动机探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初中生学习动机探究论文 篇1:

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与对策探讨

摘 要: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缺失会产生一系列的学习行为问题,最终会导致学生辍学。学生学习动力缺失,既有社会、学校的原因,也有学生家庭及个人的原因。针对农村教育的特点,农村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育观;引导学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创造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学生求知兴趣等,增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缺失;对策

学习动力是引起、推动和维持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力量,它决定着学生想不想学、愿不愿学。学生一旦学习动力缺失,就会连带产生一系列的学习行为问题,如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旷课逃学,有的干脆辍学,早早踏上外出打工的路。增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主动适应学习生活,是提高农村学生学习质量,降低农村中学生辍学率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

导致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外部原因,如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不适当的教育教学模式、条件等,也有学生个体内部原因。从农村教育的特点出发,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学校原因

农村教育教学落后是造成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外部原因。首先,部分教材内容脱离农村实际。新课程的教材相对淡化了城乡差异明显的内容,但课程改革是否能够贴近中国广大农村的生活实际,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来说,不切实际的教育内容往往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影响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学方法陈旧、刻板,教学手段单一。在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的农村教师,依然在按经年不变的传统和习惯教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活动依旧是传统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正是这种机械、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此外,在教学用具及教学辅助手段短缺的农村地区,“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传统教育手段仍然是教师的唯一选择,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教师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方法的单调与僵化只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从而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再次,农村许多地区教师水平有限,教学缺乏吸引力。农村教师大都远离城区,接受新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部分农村教师教育思想、观念滞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而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教师的师德也不好,惩罚打骂学生的事件仍然不断出现。教师的教学态度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从厌恶教师到厌学,逐步失去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信。

2.家庭原因

家庭中父母的价值观念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首先,在农村很多家长往往认为,农村教育质量差,孩子上学就是为了多识几个字,不至于是文盲,以后出去打工也方便点。而孩子也认为,学业不好长大了也要外出打工,因而不认真、努力地下功夫搞好学习。其次,在农村存在缺乏自信的想法。有的家长和孩子觉得农村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差,农村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如城里孩子的强,学习成绩不好是理所当然的。再次,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一些地区蔓延。有些人认为农村中学教学质量普遍较低,每年能考上大学的人太少,感到升学无望,读书也同样没有前途,因而影响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当前大中专毕业生不包分配,毕业后就业困难。许多贫困家庭的父母亲便只好让自己的孩子没有读完初中就辍学打工,这样不仅省去了学杂费的负担,还对家庭有所补贴。看着周围的同伴纷纷打工挣钱,学业不良的学生不安心读书,进而丧失学习的动力。

3.个人原因

这是导致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不强的主要原因。首先,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多数农村初中生对于为什么要学习,仍停留在较低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有些人认为学习是为了家长,有些人认为是为了荣誉,还有的认为是为了老师,有的甚至压根就不知道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些学生受小农意识的消极影响,不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在学习中得过且过,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由于没有较高的学习目标,也不制定长远的学习计划,极少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因而学习行为懒散:上课时无精打采,听课时注意力分散、不能积极思考、时常走神;课后不愿意复习、不愿做作业;学习上拖拉、散漫、怕苦怕累、并经常为自己的懒惰行为找借口;总之没有学习责任感的学生对学习冷漠、畏惧,常感厌倦,对学校与班级生活感到无聊。

其次,缺乏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对自己学习成功的可能性持悲观态度,因此,学习过程中必然不能保持充足的学习动力。更严重者会因为学习上屡受挫折形成习得性无力感,即对学习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这部分学生曾在学习上努力过,但没有明显的学习效果,在学习中品尝不到快乐,体验不到成功。当学习上的挫败感不断积累,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开始动摇,对学习产生厌烦感,甚至自暴自弃。再次,学习方法不正确。在农村初中,由于居住环境和学校的条件限制,使得他们对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和日新月异的各种信息知之不多,学习知识面窄、见识少,灵活性差。许多学生学习虽较努力,但由于方法不当,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增强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的对策

解决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缺失的问题,有两条基本的思路:一是从外部影响因素入手,为增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动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从学生个人出发,逐渐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下面从教师的角度谈谈增强农村初中生学习动力的几点建议: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育观

农村初中生,大多见识少,不能正确认识学习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重要性;而家长多数文化层次不高,“知识无用论”仍影响着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没有高的要求。为此,学校教师要引导农村地区的学生和家长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将来找一份工作,而且可以在很多方面学到使自己受益一生的东西。虽然,近年来教育成本的增加已超出了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而就业状况又不容乐观,农村家庭在选择教育时有了更多的疑虑。但应让学生认识到一时的得失不是衡量教育有用性的唯一标准,要从更远、更深的层面去看待教育,要明白教育的价值,学习的价值。总之,要改变家长和学生的错误认识,产生学习的欲望,这是农村初中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根本动力。

2.引导学生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指学习预期达到的客观标准。没有明确的目标经常会使学习失去方向,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明确的学习目标能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有着高度的警觉性,不易被困难所吓倒。农村初中生与处于同一阶段的城市学生相比,有大体相同的思维水平,因环境、教育条件的差异,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学习成绩和知识基础不同,学习态度不同,个性特点不同,所以表现出学习的动机特点不同。教师在教育上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树立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大小目标、远近目标来引导,以建立符合他们智力、潜力能够实现的抱负。

3.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农村中学,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他们都遭遇过挫折和失败,对学习缺乏自信,因而也不大可能很努力地学习。作为教师,应从不同侧面给予鼓励,让他们从已经取得的成功中得到鼓舞,增强信心。首先,提供机会,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农村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往往会通过一两次的成功而去寻求更多的成功,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比如,在对学生表现进行评定时,不宜只按团体标准,而应把个人的进步作为成功的指标。这样,从成功的学习开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使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其次,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许多农村中学生学习的失败往往是由于自己学习方法不当或努力不够造成的,教师有必要针对农村初中生的特点和差异,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积极、恰当的归因,使其对自己的学习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如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告诉学生这是努力的结果;当学生进步不明显时,告诉学生努力还不够。正确的归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情绪,减少焦虑和对学习的回避,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学习自信心和进取心。

4.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关键是学习内容要具有知识性、探索性和实用性,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学习。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魅力、价值与意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其学习动力。首先,农村教师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其次,农村教师应积极争取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技术,使单一的授课方式改变为视觉、听觉相配合的方式,从而引起学生知觉好奇,激发探究心理,形成主动、兴奋的学习心向。再次,农村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于华梅、卫炜.职校生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培养[J].中等职业教育,2006(12).

[2]张燕贞、刘西瑞、郑希付.中学生学习动力适应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2).

[3]李强荣.农村学生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初探[J].考试周刊,2008(16).

[4]郭连锋.初中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心理学探析[J].教育探索,2009(2).

[5]朱笛.农村学生学习困境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9).

责任编辑:刘雨凡

作者:李 怡

农村初中生学习动机探究论文 篇2:

浅谈边疆地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推广,我国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相较于城市,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且日趋严重。为此,本文从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生的角度入手,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背景,来重点探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引言:

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来说,其所面临的生活环境、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等与城市学生相差较大,这也导致了在广大的农村初中学校学生群体中,较多的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均衡,学生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危险期”,做好心理工作是目前“双减”背景下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使心理健康教育迅速纳入正轨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重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到农村初中生的形象面貌、情绪性格、思想行为等,还会严重制约学生的成长发展,威胁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尤其是一些初中学生早早接触到了外界的生活气息,加上父母管束较少,智能手机滥用,严重影响了学习,初三辍学的不在少数。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接触到了智能手机,沉迷于网络世界,打游戏、看直播、刷抖音,蔚然成风,学习受到极大影响。

因此,在农村初中的客观现实条件环境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成长以及个性发展都会对未来的人生历程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决定了未来一生的命运。在这个阶段,针对农村初中的独特教育环境,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帮助农村初中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念,使其正确的树立思想信念,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二、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究

(一)营造校园和谐的人文氛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教学相长的社会互动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对老师有正确的认识、促进相互理解和接纳,有利于缓解焦虑而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与城市相较,相比于经济等客观条件上的落后之外,在农村更亟待改善的是思想、意识、理念、观念等层面上的落后状态。早期重男轻女、子女成年后自由发展、早结婚、棍棒教育、放羊式教育等,造成了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成长面临的困境难以突破,甚至是有一些无法跨越的鸿沟。尤其是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一些“严师出高徒”的观念。因此,在农村初中学校中,一些体罚、批评、责骂等的教学行为仍然存在,尤其是一些班主任,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会采取严厉的粗暴管理手段,以严格的教学要求,压制管束学生。如此管理模式,导致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十分紧张,甚至学生害怕班主任,师生关系比较疏离,甚至不融洽。

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师生观,要善于同学生交往,要注意发扬教育民主。可以通过活动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形成;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建立知识纽带;通过课外生活活动,沟通生活感情;通过校外活动,加强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生活品质和人格培养。班主任要在班级内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由、平等的互动氛围,在平时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多表现出慈爱的一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班主任的教育关怀,而不是让学生害怕老师,躲着老师。教师还需要在生活细节上,多关注初中学生的动态,如一些初中住校的学生,班主任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之外,也要适当的走进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住宿生活,对于学生的住宿问题,要及时全面的关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是另外一个“家”,产生班级和集体的认同感和融入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成获得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二)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心育人的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被严重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的束缚住,学生的个性、思想等被压制,久而久之,学生遇到问题不敢说不敢求助,不会想办法解决,影响到身心健康。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过于追求进度,对一些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出言讽刺,或者严厉批评,会严重的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就需要从教学这一角度入手,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科学、和谐的教育教学条件,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模式,为学生塑造更加精彩纷呈、更加有教育引领意义的课堂,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保证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获得全方位的提升。具体来说,班主任需要整合班级学科教育资源,引领班级所有学科教育老师,加强与带课教师的沟通合作,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学科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加快乐,更加高效。如对于学生的体育课程,班主任可以与体育教师积极沟通,为学生构建更具新意的体育课程模式,如引入一些游戏教学、情景教学等的案例,让体育课上笑声不断,既达到了体育能力素养培养要求,又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劳逸结合,感受到学科教育的乐趣。

同时,教师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多种形式开展相关辅导,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科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在课堂中,可多采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探究学习等方式。教师要善于实施启发式教学;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要善于利用表扬与奖励;要教会学生进行正确的成败归因等途径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后,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应该多加指导和鼓励、不以成绩好坏单一评价学生,不给学生施加太大的压力。

(三)建立心理辅导室,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

心理辅导室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心理辅导室可以每天定时定期开放,实行预约制,为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帮助。班主任老师可以根据本班情况预约团体心理辅导,从而提高全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心理教师可以在学校招募同质的团体辅导成员,帮助同类学生解决共性问题。

(四)开设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

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学,确保每周每班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心理课,采用角色扮演、情境设计、游戏辅导、团体辅导、问题辨析、心理训练、心理情景剧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

当前,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控辍保学”的压力很大,很多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很深,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可以带领学生探索、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结合社会需要培养职业规划意识,确立自己的職业志向,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当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和职业,对将来更有希望,那么就会对学习有更加强大的动力。因此,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生涯规划课单独列出成课,若没条件,则可以在心理健康课中着重强调,增加课时安排。

(五)多种形式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

专题教育可作为未开心理健康课班级的补充教育。可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系统的专题活动。如:青春期情绪情感辅导、青春期性心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考试辅导、学习动机和方法的培养等与学生息息相关又迫切解决的共性问题。可采用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主题班会、主题队会、心理情景剧展演、心理健康手抄报比赛、体验与创作等方式系统开展相关活动。

(六)积极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设计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符合时代要求和体现学科素养的课程。在备课时,要对学生心理特点、发展规律、班级差异及个体差异进行综合考虑;在教学反思中,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效果,要有掌控对学生整体学习状态的能力和对策。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 、技能、发展他们创造力、智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七)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加强社区联系

科学研究和有关资料都表明,那些心理健康存在明显缺陷的学生,往往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行为个性有直接关系。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原因,还是辅导、矫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离不开家长的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和谐融洽的家庭人际关系及氛围。如果家长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就会自觉主动地创造有利的家庭环境并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 ,帮助 、影响孩子形成健康 良好的心理素质 ,起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不可能起到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密切联系家长,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设亲子课堂、定期举行家长心理健康培训讲座、每学期开设家长开放日、召开家长会等,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改善家庭环境,用正确的方式、良好的行为 、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学校要主动和社区联系 ,组织学生在社区中进行一些诸如社区调查、文化宣传 、义务服务等服务社区的活动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的能力 。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加上农村初中独特的条件因素限制,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必须要高度关注,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并积极进行教育干预;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还有利于学校管理,更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卢轩, 朱霄, 赵彤,等. 农村小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①——以A市某地区农村小学为例[J]. 考试周刊, 2019(73):2.

[2]刁佳玺, 罗子懿, 文雯,等.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创新策略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5):3.

[3]王红瑞, 李亚菊. 教师关怀行为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职业与健康, 2020, 36(14):4.

[4]陈元宏.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渗透和融合的应用与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20(10):1.

[5]蒋爱军, 巩义芳.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20(3):1.

作者:杨晓丽

农村初中生学习动机探究论文 篇3:

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行为

摘 要:无论是在自主性学习英语的意识方面和动力方面,还是在自主性学习英语的能力方面,当前的农村初中生都亟需提高。立足于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本文对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英语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方法

当前,对于英语学习,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着兴趣不浓厚、方法不到位,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典型的表现有:一是英语学习畏难情绪很重;二是上课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步伐;三是课后不看、不背、不听、不练,主动地预先和复习更少;四是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这就给老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指导农村初中生自主学习英语。

一、让农村初中生“亲其师,信其道”

只有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了学好英语的愿望,学生才可能主动地克服困难,搞好英语自主学习。生长在农村的初中生往往比较淳朴,也比较重感情。除了在课堂上应该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以亲切的态度温暖学生的心,以巧妙的方法启发学生外,作为初中英语老师,还应该有“诗外功夫”。如果英语老师能做到以长者的身份,经常与他们交流、沟通,参与他们的活动,主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和学习以外的困难,学生就会喜欢上老师,从而喜欢上英语这门课。很多成功的事例说明,不少学生就是因为老师而爱上一门课从而学好一门课的。

二、让农村初中生明确英语学习目的

在文化氛围不够浓重的农村,初中学生很难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条件。不少学生甚至常年见不到在外打工父母的面,更谈不上接受家长的学习目的性教育了。没有学习动机的许多农村初中生就像没有航向的船,只能在知识海洋漫无目的地飘荡。英语老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有了志向的引领,学生们就会自觉克服各种困难,自觉提高自主学习英语能力。

三、“授之以渔”,教会农村初中生自主学习方法

针对当前农村初中生“哑巴英语”普遍存在的情况,老师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语音拼读方面的能力。由于缺乏实际运用英语的环境,加之中国人天性羞怯,农村初中生在英语学习中往往怕听更怕说。在利用语音进行单词记忆方面,语感差的农村初中生也普遍感到困难。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牢牢记住英语音素。在此基础上,老师要带他们感受、理解字母与音素以及字母与音标之间的有机联系,并总结出字母或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读音。

作为一种语言,英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词汇量大。扫除单词“拦路虎”是学生农村初中生往往感到特别困难的。老师要教会学生用多种方法克服这个困难。首先,要增强他们的学好单词的信心。其次,要教给他们学习单词的技巧。

在语法学习方面,除了对于语法规则有清晰而完整的解释外,老师还要教育学生将语法规则“化”在英语阅读和口语交流中,而不是拼命地去背语法条文。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等手段,自己去探索、发现语法规则,然后借助于书籍和老师,对自己探索出了的语法规律进行验证。这样,语法学习就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

四、着力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作为上好课的基本条件,预习可以做到对于英语课堂重难点的准确把握,从而使得上课的听讲效果事半功倍。通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问题是,英语课程本来难度就大,在没有人在身边指导的情况下,初中学生预习起来往往比较困难,许多人最终就是因为丧失信心而放弃英语学习。英语老师应该在预习前,对学生有足够的预先方法指导。还要特别提醒他们:预习时要多关注能学会什么,不要被弄不懂的拦路虎扰乱心志。无论是课前预习做得再好,课上得再好,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知识被遗忘也是正常现象,而及时的课后复习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缺陷。因此,自主性学习英语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课后的复习了。实际上,一般老师课堂上留作业,也是为了促使学生课后主动复习。初中英语老师除了要教育学生认识复习的重要性,还要交给他们复习的方法:首先,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要及时回顾,对于“回生”的知识要及时补回去。在此基础上,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检查知识是不是还有缺漏的地方,并且提高运用英语知识的技能。

养成良好作业与检查订正习惯也非常重要。作为巩固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作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了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有检查和巩固作用外,作业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习惯。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农村初中生没有良好的作业习惯,表现为作业态度马虎,抄袭现象严重,字迹潦草,格式不规范,不能按时上交等等。老师应该从端正作业态度做起,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从而通过规范的训练使得他们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课外阅读一种重要的自主学习。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们的视野可以得到开拓,相关知识得到丰富。而阅读材料本身的趣味性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老师应该摒弃学生课外阅读是看“闲书”的错误观念,主动向他们推荐好书,并且辅导他们读好课外书,做好读书笔记,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五、结语

对于英语基础薄弱、英语学习环境欠佳的农村初中生来说,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而又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老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多设身处地体会他们的困难,从提高兴趣入手,注重方法指导,逐步提高他们英语自主学生的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将他们带入英语学习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杨东蕊]浅谈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J]]学周刊,2011年24期.

[2] 郭晟懿.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9期.

[3] 谢家成.英语教学和自主学习[A].全国中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作者:曾世明

上一篇: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分析论文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