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阳明心学思想指导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

2022-09-12

近年来,大学生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界和高校的重视,重视生命、尊重生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生命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生命意识,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直有重人贵生的观念,俗语讲好死不如赖活着,包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理念和方法。阳明心学作为儒家重要流派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对我们开展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阳明心学主体思想简析

心学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学派,明朝王阳明最先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为心学开创了独立的学术流派。明正德三年(1508),在贵州龙场驿,发生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件重大思想事件——龙场悟道,这成为阳明心学诞生的标志。

王阳明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在居无定所、生活无着、疾病缠身、屡遭迫害的艰险环境中,王阳明设想“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反复诵读《周易》,终有所感悟,悟出“心即理”之道,“格物致知”之旨。王阳明所悟之道,表面上看是对格物致知之说的重新理解,而其深层的内涵则主要包括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和致知格物等内容。

阳明心学将物、天、人融会贯通,格物致知的“知”,不仅指知识,更重要的是心中的信念。而这个信念只能经由实践领会。经由实践可以形成多种信念,而我们在实践中要选择那些不违社会准则的信念去坚持,此所谓致良知,这是个人准则,也是天理。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重要观点,这成为很多人批评理学思想的矛头所向。王阳明对其有不同的解释。他认为,“天理”指的是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心即理),“人欲”并不是人的衣食住行之类的基本生存欲望,而是指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一方面,我们要更多地了解自然、宇宙,同时时刻关注心灵,对个人内心保持觉知觉照;另一方面,要克制内心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王阳明受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启发获得灵感,认识到朱熹“致知在格物”的局限性。禅宗认为真心自性本来明了,具一切智慧、才能和福报,但人的妄想、执念等烦恼将其屏蔽,使其不能显明。要想让真心自相得以显明,必须把这些烦恼去除,使本性智慧显发出来。由此,必须“修心”,只有自己的内心明净了,才有可能照物。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个“天理”,也就是“良知”,存天理,去人欲,从而“致良知”。这与“见性成佛”有共通之处。

王阳明在心学理论建构过程中“穷理尽性”,阳明心学体系是王阳明在龙场“百难备尝”的情况下,烛照内心,总结自己早起思想的产物,是感悟,也是心智成熟的结果。同时,这个因心智成熟而产生的理论,也能使人思考,促成人的心智走向成熟。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及内容

(一)大学生生命及生命教育现状

总体上说,当代大学生理智、情感丰富且自主意识强,但由于社会阅历、个人经历上的欠缺,大学生还不够成熟。他们情绪不稳定,遇事易冲动,对人、对事认识不够深刻,有时候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理智地看待他人。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或暴力伤害事件屡有发生,令人在惋惜的同时,也不禁疑惑,这些青春正当时、拥有大好前程的天之骄子们为何会如此轻率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对此,我们可以从大学生对生命的态度来探究。目前,很多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泊,人生价值迷茫,加上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学校及教育者往往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如何生存”的教育投入较多,而对学生“为何生存”的教育却有所忽视。这样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大学生生活没有目标,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差,面对问题和困难,不能很好地自我疏导,有时甚至钻牛角尖、走极端。由此可见,我们亟需对大学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以生命为起点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认识自我,这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多学科、多层次的内容,要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通过认知、情感、实践等层次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心理知识、伦理规范、交往技巧以及应对挫折的策略等,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健全的人格。(1)珍爱生命、敬畏生命。要教育大学生认识生命的存续是一个人得以发展进步的最基本条件。要珍爱生命的基础性、惟一性和有限性。要敬畏生命,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草率,善待一切自然的生命。要正确看待死亡,我国传统教育一直有意或无意地回避关于死亡的话题,对死亡的教育也存在缺失。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生死,在挫折、打击面前从容淡定,不损人,不辱己,重视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别人的生命尊严。(2)提高生命质量。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又称生活质量、生存质量,本是一个医学术语,最初是社会学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Calbraith JK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社会学意义上的QOL分为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研究人口群体的生活质量;微观层次研究个体和家庭的生活质量。我们所讲的提高大学生生命质量不仅包含上述含义,还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积极锻炼,摒弃不良生活习惯,维持体魄康健,养成习惯并坚持一生;引导大学生增强心理调控能力,维持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能较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3)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生命价值和意义是个具有时代性的思考。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其对如何生活或活得更有价值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开展生命价值教育也必须顺势而行,顺应大学生的新观念,对生命的价值作更加贴近大学生的解析。引导大学生认识人生在世就要担负责任和履行承诺,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勇于面对生命中的艰辛和困难,重视个体生命的存在对社会的价值,积极实行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还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挖掘负面生命体验的价值。

三、阳明心学理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指导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阳明心学主张反求自心,力主“致良知”、“知行合一”,其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珍爱生命

珍爱生命,保证生命的存续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明确的一个目标。要教育大学生不仅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存权力。让学生们认识到,一个人能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这也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不论遭遇什么样的挫折和苦难都能够坚持生命至上,学会自我解压,不轻易作出损害自己和他人姓名的举动;也要求大学生在遇到不可抗力及外力因素威胁生命安全时,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

(二)注重生命的个体性

传统教育多采用整体性关照,忽视学生个体生命存在,重视学生对外在规范的接受与遵从,这从教育的初衷而言,并没有错误,要求学生遵守规则,讲求公德,都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却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注,不能结合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教育往往变成说教,效果也大打折扣。我们提倡生命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重视教育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和学生个体生命的体悟。因而,阳明心学重视“人”、重视“个体”的观点与我们提倡的生命教育是契合的。

(三)创造生命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考察人与物的区别指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人们应该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个体性,还要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价值,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而让自己的生命有价值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于个人而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通过努力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二是立足校园,胸怀天下,施展自己的才华,为社会作出贡献,创造价值。

【相关链接】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摘要: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大学生命教育尚存在很多需要完善之处,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要注重多学科、多层次的配合。阳明心学中,包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用阳明心学思想指导大学生生命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阳明心学,指导意义

上一篇:高分子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下一篇:德育工作——班级管理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