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中的价值与探索——以《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为例

2022-12-22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张“教育引导、实践养成”[1], 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1]”“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从历史视角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自然延续与传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从“教成化育”手法看, 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与社会价值观传播、教育一直借助的是“造物设计”这一手段。如:传统器物、建筑、家具、服饰等上的伦理题材装饰, 日常生活中的器具使用礼仪暗示和规范等等, 无不传递着传统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设计类专业教学的“课程思政”, 既是对传统优良设计文化的学习, 又是潜移默化的开展“思政教育”, 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显性”的“思政”内容, 专业课程知识与具有当下“思政”价值的传统优秀文化结合更容易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阳明心学”中的“思政”基因和价值观范式

现实社会角度看, 阳明心学的当下社会价值在于指导人们回归人的道德初心, 从“内生力”出发构建和谐社会, 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契合, 具有引导和文脉依据作用。某种意义上讲, “阳明心学”的价值观范式也正是体现出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回归和文化自信的具体表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实是国家意志的一种表现, 是我国全体人民的共同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 则需要每位国人达成共识。而这种共识的实现, 则需要国人在中国伟大复兴梦的指引下“识大体”“致良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关键词式的价值观表述, 其转化为人们日常的社会行动, 就需要百姓有“存善念”“明事理”的良知功夫, 要知道中国世纪复兴的建设目标、社会价值取向, 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视角下的“中国复兴”的不可逆和必然性。虽然时代的不同, “致良知”的内涵意义也有所不同, 但其文化心理的语义结构是一贯的, 都是让人保持道德本心、初心, 从自身“道德内化”做起, 以集体命运与发展为前提做“良知”判断, 不同人群从自己工作本位出发, 达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一致, 进而形成和谐文明、民主稳定的社会秩序。这个层面讲, 阳明心学“致良知”的展开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践的重要支撑, 某种意义上每人心中都有“致良知”也是以国家发展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的体现, 是实现国家人民民主的基础。“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是阳明心学构建的“致良知”的基础, 也是其顺应自然规律“观自然明天理”的回归, 这也是中国传统儒学中的基本思路“顺天理而为”的“归仁”, 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基本特征。这样的心理结构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建立基础就是天地间的生生不息、螺旋上升循环的“天理”, 即遵循规则、法制、人伦下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于个体而言, 认知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工作性质内容不同, 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感知也会有不同, 但是不能突破自然规则的“理”, 因为这里的“理”是基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总理”“大理”, 或者说是“元理”。同样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基于我国的人民命运共同体的“元理”而构建, 作为国人就应在追求和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时以“大我”呈现, 而非“小我”对照。从工具论视角看, 阳明心学“立德、立功、立言”是构建公民自身道德规范的社会化工具, 是“立人”的必然。可以说, “立德、立功、立言”是阳明心学对传统文化甄别后的提炼, 是基于儒学思想对“人”的社会化建立起的规则的明确, 这对于国人在国家观念、社会集体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树立了原则, 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道德的标准和参照。其实“德”“功”“信”覆盖了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即是个人立于社会的“基本功”, 也是社会评价个人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如果人人以社会公德为要求, 以社会贡献为目标, 以诚信为链接, 其必然会表现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行为, 也会自然地融入到国家、集体等社会关系中, 一旦形成社会行为共识就会产生“社会涟漪”, 带动整体社会的道德发展,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最终都会表现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探索阳明心学表现出的“思政”基因和价值观范式, 并不是要用阳明心学来指导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也不是全面恢复阳明心学的思想内容, 而是借鉴其思想结构和映射出的当代社会意义。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 就是通过研学阳明心学的优秀内容和理念价值, 对应学生现实学习生活和人生成长的阶段问题,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脉中, 体会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如《列子·说符篇》所言“故圣人不查存亡, 而察其所以然”。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与“思政”融入节点

在大学课程体系中,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二者虽然只是文字顺序的排列变化, 但其内涵就产生了完全的变化, 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独立与专业课程体系外的单独课程, 后者是融入到专业课程内的教学内容。准确讲, “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5]。”放在专业课程教学角度可以理解为, 不但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 同时学生还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反映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就可以是教学行为的“言传身教”;反映在课程内容方面, 就可以把思想政治内容的融入教学课题、教学案例, 从课题、案例展开深层的社会价值观取向;反映在教学效果方面, 就应是学生精神面貌、行为处事, 以及作业的价值表达和学习状态等方面提升。

艺术设计类课程主要是突出艺术创意和使用功能, 一般与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关系紧密, 教学成果基本是以“产品”的形式出现。这里就会涉及产品与人的关系, 会涉及使用人的价值的判断与引导, 这就要求作为设计者的学生本身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政治意识。因此, 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政”, 要“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 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 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 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6]。”

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多是实践性课程, 一般有理论教学、案例讲解、设计辅导、作业汇报或展览等教学环节, 教学课题的设计基本是以实际课题为主, 采用“实题实做”或“实题虚做”的形式。学生在开始一个课题时, 一般会从设计调研开始, 然后进行草图设计研讨, 最后形成设计方案。

按“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融入思路, 一是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不适合大面积的显性主题性“思政”的植入, 更多的是适合“隐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以优秀文化思想沉浸式的方式展开“课程思政”;二是从传统造物设计文化的角度看, 中国传统造物设计本身具有社会化的功能, 因此学生的作品设计时学习传统造物设计文化也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鉴于此, 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时, 可以在教学课题设计、设计案例体验和教学作业成果表现等方面展开, 让学生在设计文化调研、设计方案制作以及作业成果呈现等教学环节中均有“思政”内容和功效。

这些环节的植入成效, 不但对于学生是一种“思政”教育, 对于老师而言,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会更加深入的梳理和理解优秀文化传承和“思政”内涵, 关键时, 师生在这样的“思政”氛围内, 设计出来的作品本身就会蕴含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达到用户的使用体验就会具有优秀的社会价值导向。

在实际的实践中, 笔者在《字体与版式设计》的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以阳明心学的优秀“理想信念”为主题展开具体的设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吸收阳明心学的“心德”, 进而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

三、“理想信念”指引下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与课题实践

设计类专业课程以“实践”见长, 一般都是处于“操作”层面, 就拿《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来说, 就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类课程。因此, 作为形而上的“思政”如何融入, 则需要在教学设计、课题设计、教学活动等多个方面展开。《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点是字体的造型与结构设计、版面的编排设计等两个方面, 在具体创意设计过程中, 学生需要针对文字的内容不同, 展开符合其内涵表达的造型设计和版面布局,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研读、理解文字语义内涵, 并在创意时用形式语言进行视觉传达。教学设计方面, 课程分析和分解了教学知识与能力点, 并根据这些知识点、能力点采用设计教学环节, 以“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 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以调研课题内容的手段, 让学生分析、理解阳明心学的具体内涵和意义, 以设计技法的传授和学生作业课题设计的实践, 让学生拓展阳明心学的视觉表现语言, 进而达到“通过文化传承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7]”课题设计方面, 课程以阳明心学为主题, 学生做作业时就必然要了解阳明心学思想文字内涵, 因此具体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先进行阳明心学的文献调研, 分析出阳明心学的思想的核心关键词, 这一过程其实是学生对阳明心学思想的归纳总结的过程。随后针对关键词, 让学生进行结构、笔画、共型等多方面的创意设计实验, 要求新的字体设计要表达出阳明心学的词义, 这一过程是思想文字的视觉化过程, 不但训练了学生从抽象思维到视觉思维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创意设计的过程中, 学生无意间对阳明心学的思想进行了视觉化的二次创作, 是学生对阳明心学思想从字面理解到实践理解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再把字体设计作品作为设计元素应用到版面编排设计中, 使其与内容文字、图形等视觉元素共同丰富版面, 这一过程学生就需要考虑多种视觉元素间的设计关系处理和对版面主题的表达, 是学生丰富和拓展阳明心学思想的过程。教学活动方面, 采用平时作业节点汇报与研讨, 最后大作业集体讲解与参赛的形式, 让学生在讲解和研讨设计作品时, 进一步展开阳明心学思想的思辨和同学间的讨论, 而最后大作业的汇报整理是一种学习态度与行为规范的教育, 并通过参加设计比赛让同学们获得努力后的专业的认可和收获的喜悦, 其实这也是阳明心学精神的一种体现。综上, 《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虽并没有明确的展开“思政”内容的展开, 但通过教学设计、课题设计、教学活动等环节, 学生无意中吸收与实践了阳明心学的优秀文化思想。以此, 对于设计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一种较好的启发和探索:首先, “思政”并不是孤立的存在, 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延续, 只要找到对应的思想内涵点,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也同样带到“课程思政”目的;其次, 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课题设计是“思政”的很好载体, 充分挖掘和运用这一载体, 对“课程思政”的开展会有更为自然与灵活的教学表现;最后,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的开展需要更为多样和具有专业特点的形式, 用“专业+”“文化+”的思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课程思政”的真正价值。

摘要:文章以艺术设计类《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例, 在挖掘和分析“阳明心学”中的“思政”基因和价值观范式的基础上, 通过课程教学设计、课题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 融优秀思想文化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 用潜移默化的手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阳明心学,课程思政,价值观范式

参考文献

[1] [2][3][4]习近平提出,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J], 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18/c_1121820800.htm) , 2017.10.18].

[5] 高德毅, 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北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 (1) .

[6] 王禾玲.“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J].西安:现代企业, 2018 (9) .

[7] 刘云山,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北京:求是, 2014 (1) .

上一篇:浅析C语言教学中的“教”与“学”下一篇:稠油开采降粘增效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