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2-10-05

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他们时代意识增强, 善于学习, 务实进取, 富有竞争意识。但市场经济冲击下,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出现错位与倾斜, 他们日趋功利化, 自我意识膨胀, 理想淡化, 生活行为失范, 价值取向出现了偏移, 以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已被他们所漠视。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与重建中国文化精神之重任, 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与自然相和谐的天人观、“不为神役”、“不为物役”的人文精神、崇尚道德之价值取向、强调对群体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等, 都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剖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 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功能, 扬弃其消极功能,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水准。

1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

“文化”一词在我国出现, 至迟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周易·贲卦》的《彖传》中有“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1) 这里所谓的“人文化成”, 按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的解释有两个内容:一是指典籍, 如《诗》、《书》、《礼》等;一是指人们的礼仪风俗。我们今天常用的“文化”一词, 其意义显然与古代不同, 它是十九世纪未通过日文转译从西方引进的。主要意义有三:一、与“文明”同义;二、广义的, 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内容;三、狭义的, 单指精神方面的内容。无论“文化”的概念怎么定义, 有一点是明确的, 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有人才能创造文化。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 其实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 创造行为, 创造心理, 创造手段及其最后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根据历史所提供的条件, 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文化, 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伟大创造物, 是整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它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民族都因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而有别于其它民族, 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在创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中, 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不仅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 民族气节, 而且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行为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这些传统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 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 笔者以为在现今校园文化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使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盲区

2.1 重理论学习轻情感教育, “两课”内容过枯燥

“两课”在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 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但目前“两课”在课程体系、教育质量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拿内容设置来说, 目前大学两课在内容设置上与初高中课本重复严重。以哲学为例, 从初二就开始学生产力、生产关系, 高三的文科又学, 到了大学再学, 虽然说大学的理论性强了, 但学生们总感到提不起兴趣。

此外, 大学里有些老师讲授“两课”, 只顾照本宣科、枯燥说教, 同学们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惑, 包括思想道德上的, 他们渴望得到疏导, 但在“两课”上却很难得到令人心悦诚服的答案。《中国青年报》在一次调查中发现, 目前大部分院校“两课”教学的主要方法仍然是灌输式的方法, 而采用互动式、研讨式和其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只占2 3.1%。现在的大学生思想非常活跃, 他们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说教, 很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死板的教学方法明显不适应于当代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教育者不仅要构建起大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 更应在道德情感方面进行培养。

2.2 思政教育形式老套, 不够鲜活

一提到思政教育, 很多人就会想到很多大道理, 其实大道理不是不用讲, 而是怎么讲的问题。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 必然会经历一些“成长之痛”。如何化解压力、解决矛盾, 如何参与竞争、设计人生, 如何与人交往、适应社会,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处理不好会影响他们的前途。一些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择业、成才结合起来, 建立就业辅导中心, 举办各种讲座, 指导大学生的生活、学习, 这种与实际相结合的大道理更有针对性、说服力和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如何才能“新”一点?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人们的视野空前开阔, 各种思想观念更新很快, 常常让大学生如坠五里雾中, 不知该何去何从。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与时俱进, 吸取新思想, 想出新办法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活”起来, 才能“火”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有鲜活、生动的形式。在坚持课堂教育主渠道的同时, 可以组织大学生走出去, 到基层去, 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培育和建设校园文化, 让同学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可以利用互联网同大学生直接沟通, 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总之,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形式多样, 也可以丰富多彩。

3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引入思想政治教育

3.1 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传统文化读物

完整健全的现代教育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 这两者中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是教育的偏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其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 学校应根据学生思想状况和师资力量, 分专题精选传统书籍引导学生阅读, 例如为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学校可组织力量精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道义, 讲操守, 崇气节, 尚礼让的书籍或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讨论, 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道载物的宽容精神;又如传统儒家的仁爱思想, “以德报怨”的宽厚胸襟, “杀身成仁”的奋斗精神;道家热爱自然、平等待物的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等, 都是好的德育素材让学生阅读, 体验, 感受。及时开展读书交流谈心活动, 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也容易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

3.2 开设文化课程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把人生的价值、理想抬到很高的地位, 以人生价值的崇高来克服人性的弱点, 极力张扬作为主体的人的精神、意志作用, 使社会、个人得以维持一种平和, 从而获得比较健康合理的发展。这对于物质生产较发达的今人,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历代优秀文学作品具有不朽的感染力, 能够带给学生人格上的感悟。如屈原的上下求索精神,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乐观精神, 杜甫诗词中的忧国忧民情怀等。优秀的名篇佳作, 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 体会人生哲理, 激发爱国热情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在德育课时中挤占部分时间用于文化课程, 让学生在文学欣赏和审美中养成崇高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态度。在配合这些文化课程学习的同时, 还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 如优秀古诗词朗诵比赛, 历史事件演讲等, 让我们的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完善自己的道德标准及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的效果。

3.3 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 是联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 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对于动机、兴趣、信念、内驱力、想象、思维、创造力等因素的影响与调节功能, 也已为现代心理学, 特别是人格理论的发展所证实。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教育者应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 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氛围, 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受到教育熏陶和启迪。如对教育环境氛围的利用, 可精心规划, 开设绿色植物角、图书角、卫生角、法制角等, 也可学生自出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黑板报, 让小小的教室变得干净整洁, 使学生走进去就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也让教室的每个角落都成为激励学生爱祖国、家集体、爱劳动、奋发向上的阵地。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背景、教育经历等很多方面已与以往有所不同,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情感上的相对缺陷性成为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特征。情感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对当代大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如关于亲情、友情、爱情、感恩等方面的情感教育, 对于健全学生情感, 训练学生理性思维、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是高校教育完成其培养高素质人才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重视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嘉兴地处杭嘉湖平原, 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是中国江南文化的代表-马家滨文化, 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嘉兴历代名人辈出, 仅近现代就涌现出了文坛巨匠茅盾、国学大师王国维、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漫画家丰子恺和张乐平、著名数学家陈省声、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等一大批名家大师。在一个人文底蕴浑厚的地方, 我们地方性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 一方面为学生树立起人物榜样, 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积极进取、志存高远、克已奉公的信念和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增加学生对母校的了解, 加深学生对学校的感情, 激发他们尊师重教的道德品质。我们可以在大学里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或积极进行课外实践, 让大学生们充分了解到当地的风俗民情及人文关怀, 熏陶感染大学生。大学集中的地方多是有一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 这些高校可以充分借用地域文化的资源, 在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中巧妙地融汇进去, 这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朴实情怀。

4 意义

4.1 培养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操

重民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悠久传统, 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人本主义精神, 至今仍有着积极的影响。儒家自古就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精神, 弘扬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 强调以伦理道德教化人民, 倡导和实践内圣外王之学等。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 国家与人民始终是两个至为重要的主题。这对于我们现今的大学生而言, 由于市场观念和价值多元的影响, 对社会发展、国运兴衰, 对历史的进步已经不似2 0世纪8 0年前那样的“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了, 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切身的利益。这是市场观念和价值理性后出现的一个必然价值真空,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入世和进取观则是填补这种真空的理想价值, 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积极入世的精神, 培养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

4.2 培养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

严于律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子的“三省吾身”, 荀子的“慎其独者”, 朱熹的“常戒慎”, 叶适的“慎独为入德之方”等, 都反映了儒家贤哲非常重视高尚道德品质, 不断反省自己的严于律己精神。严于律己是自我精神塑造的前提, 因为自我精神的塑造固然离不开外界的引导, 但更依赖于自身的严格要求。有些大学生抱着“只要不犯法, 犯点小错误没关系”的生活态度, 放松自我要求, 导致“免疫力”下降, 由逃课、旷课、考试作弊、不思进取、贪图享受, 进而发展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因此,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自律意识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精神塑造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4.3 培养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

改革变通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周易·杂卦传》明确提出了“革故鼎新”的改革变通思想:“革, 去故也;鼎, 取新也。”《周易·系辞传》也说:“易,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从《吕氏春秋》中的“世异时移, 变法宜矣”到近代中国康有为、梁启超的“能变则存, 不变则亡”等, 都反映了中华民族一直强调的改革变通。当今世界,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有没有创新精神, 能不能以变应变、处变不惊, 已成为一个民族有没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标志。创新精神对于个人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创新精神已成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学生创新观念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4.4 培养健康和谐的自身心态

“和合”可称中华文化精神之元, 贯通于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和”即和谐, 《国语·郑语》载史伯之语曰:“以他平他谓之和”, 即是此意。史伯的“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庄子的“两者 (指阴阳) 交通和, 而物生焉”, 以及民间流传的“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 都是中华民族贵“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 而他们又缺乏对困难和挫折的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 他们中有人因各种原因心理失衡、失常, 乃至轻生, 甚至有少数同学在心理崩溃的情况下, 干出害人害己的事情。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可以大胆借鉴中国传统中“心和”思想的有益内容, 以塑造自身和谐健康的心理。

总的来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确立和倡导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注重健康和谐的自身心态等都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它们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培育四有新人,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代政治思想教育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 充分汲取传统的养分。只有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 才能切实增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伟大创造物, 在整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思想呈现多样化, 接受外界的信息量大, 受到的诱惑影响多, 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探索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首要任务。引传统文化入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更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精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戍国.易经校注[M].湖南长沙:岳麓书社出版, 2004.

[2] 本社编.中国文化史三百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3]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 孙慧玲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热点问题探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可移动式取样系统研制与应用下一篇:浅议芳香族含氟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