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谢赫的“六法论”

2022-09-12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 美术鉴赏课已经越来越普及,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把美术鉴赏作为选修课以加强学生对中外传统文化的学习, 促进对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提高。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更应重视绘画理论的修养, 因为中国绘画归根结底是画家学识修养的笔墨表现。“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古画品录》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 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 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诸多方面, 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 都概括进去了。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从南朝到现代, 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 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1]

“气韵生动”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 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 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 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 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画论中出现类似的概念, 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 后来渐渐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 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 有发于笔者” (张庚《浦山论画》) 、“气关笔力, 韵关墨彩” (黄宾虹《论画书简》) 。这已不是谢赫原意, 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气韵与传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 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 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 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化。在谢赫时代, 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 主要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 而后渐渐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 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 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骨法用笔”是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魏、晋的人物品藻, 除了“风韵”一类词外, 常用的就是“骨”“风骨”一类评语。如“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羲之风骨清举也 (《世说新语》) 。”“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 “骨”“骨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在表现等。文学评论上用“骨”字者, 如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结言端直, 则文骨成焉”等, 指的是通过语言与结构所表现的刚健有力之美。书论上用“骨”字, 如“善笔力者多骨, 不善笔力者多肉” (《笔阵图》) 等, 指的是力量、笔力。绘画评论中出现“骨”始于顾恺之, 如评《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评《汉本纪》:“有天骨而少细美”等。这里的“骨法”、“天骨”诸词, 还和人物品藻、相学有较多的联系, 指所画人物形象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使用“骨法”则已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当时的绘画全以勾勒线条造型, 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 只能靠线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因此他借用“骨法”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 包涵着笔力、力感 (与书论“善笔力者多骨”相似) 、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谢赫之后, 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重要标准, 这是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必然产生的相应的美学原则, 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绘画民族风格的完美发展。

“应物象形”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应物”二字, 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 《庄子·知北游》:“其用心不劳, 其应物无方”。《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迁移, 应物变化”, “应物”在这里包涵着人对相应的客观事物所采取的应答、应和、应付和适应的态度。东晋僧肇说“法身无象, 应物以形”, 是说佛无具体形象, 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 化作任何相应的身躯。对于画家来说, 应物象形就是按照事物不同变化去描绘其形状。

随类赋彩就是按照事物不同色彩去着色。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 解作“随物”。《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 既随物以宛转”。这里的“类”作“品类”即“物”讲。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 曲得其情”。

“经营位置”是说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 《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 经之营之。”经是度量、筹划, 营是谋画。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位置”作名词讲, 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 指安排或布置。谢赫说毛惠远“位置经略, 尤难比俦”, 是安置的意思。唐代张彦远把“经营位置”连起来读, “位置”就渐被理解为动宾结构中的名词了。他说“至于经营位置, 则画之总要”, 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领。位置须经之营之, 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 实际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 这是深刻的见解。

“传移模写”指的是临摹作品。传, 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模, 法也;通摹、摹仿。写亦解作摹。《史记·始皇本纪》说:“秦每破诸侯, 写仿其宫室”。绘画上的传移流布, 靠的是模写。谢赫亦称之为“传写”:“善于传写, 不闲其思”——其实早在《汉书·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 流传四方。”把模写作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 并作为“六法”之一, 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顾恺之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模写的功能, 一是可学习基本功, 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 谢赫并不将它等同于创作, 因此放于六法之末。但“传移摹写”在当时终究是一种难能的技术, 谢赫也就是把其列为“六法”之一。后世把“传移摹写”解释成经过名作的临摹而向传统学习这一正确的思想, 从而使“六法”更为完善。

谢赫的“六法”的先后次序是评画而定的, 如果就学习和创作来说, 正好是颠倒过来从第六条开始。通过传移摹写, 使初学者了解并认识中国画优秀作品的同时对画面的经营位置、色彩、形象、造型方法即如何用笔以及画面的整体效果即气韵是否生动有一个整体把握, 这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认识学习和表现过程。总之, 谢赫的“六法”把绘画在艺术上的要求与创作方法都很系统地指出来了。使人们无论在创作方法上或鉴赏作品之优劣上, 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标准。

摘要:美术鉴赏课已经越来越普及, 中国画家必须重视绘画理论的修养, “六法论”涵概了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 到如何用笔以及如何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 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美术鉴赏,六法,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参考文献

[1] 孟兆臣.校释画品[J].中国古代艺品菁华丛书.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某高层建筑结构的时程动力响应分析下一篇:教育是教师心田的无限星空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