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2024-04-27

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精选7篇)

篇1: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摘要:哥特式创作手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中晚期。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不仅运用了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而且将其与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小说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与批判变得更为深刻。

关键词:哥特式创作手法《雾都孤儿》 狄更斯

引言

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创造了众多经典著作,《雾都孤儿》是其中的一篇。狄更斯的小说多描写一些小人物,着重描写小人物在英国社会最底层生活的不幸遭遇,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来,狄更斯为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哥特传统

在英美文学的发展中,哥特式创作手法是其发展传统之一,哥特式创作手法发展时间长,其影响广泛而持久。“哥特”本为日耳曼民族的一个部落的名称。哥特部落的人们素来剽悍,野蛮。在建筑领域内,“哥特”的名称最早被运用。具有哥特式风格建筑的一般特征是,房子顶端是高耸的尖顶,墙壁是厚重的石壁,窗户十分狭窄,玻璃皆被染色,房子内部幽暗的,附有阴森的地道,甚至在底下附有藏尸所。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充满着黑暗色彩、野蛮色彩、神秘色彩、恐怖色彩等等。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在文学领域之内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中晚期。

在文学领域内,由于哥特式风格与浪漫主义的很多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学界倾向于将哥特式风格看作是浪漫主义的一个分支。哥特式的风格呈现出神秘、野蛮、恐怖、极端的特征,能有效激起读者情感上的恐惧、敬畏、同情等方面的共鸣。可以说,哥特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心理上关于恐惧的需要。哥特式创作手法所针对的对象是一些恐怖的、怪异的,以及超自然的东西。具体到人物描写上,哥特式创作手法在刻画人物的时候不添加任何雕琢的色彩,而是运用像漫画一样的夸张、极端、怪异的方式。

被学界所认可的首部哥特式小说是《奥特朗托承包》,这部小说的副标题就是“一个哥特故事”,是1764年为贺拉斯?沃波尔所创作。《奥特朗托承包》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哥特式小说的创作标准。

二、《雾都孤儿》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潮流开始在英国流行起来。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们并没有摒弃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而是尝试用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去揭露和批判现实的黑暗。这一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非狄更斯莫属。

狄更斯巧妙地将哥特式的创作手法与批判现实现实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带着深沉厚重的悲悯,描写了最底层人们的生活,展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痛苦,为我们全面而真实地呈现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雾都孤儿》是一部具有不朽意义的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描绘了英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活,所刻画的人物个性突出鲜明,整部小说写得鲜活生动,充满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感染力极强,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三、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一)哥特式的主体

邪恶与善良之间的冲突是哥特式小说的永恒主题,《圣经》是哥特式小说的源泉之气。《雾都孤儿》中鲜明地突出了邪恶与善良之间的冲突主体。具体体现为,主人公奥利弗的善良与和与他相对的人的邪恶之间的冲突。奥利弗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的生活环境是黑暗的,是污秽的,但是他却没有因此而堕落,奥利弗是高尚的,是善良的,是纯洁的,他高尚的道德是与生俱来的,他是善良与高尚的化身,在他的身上不存在邪恶与善良的冲突,他的善是绝对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天使的象征,而与他相对的他的团伙们则是魔鬼的象征。奥利弗在与他的对立面之间的战斗中,没有丝毫的妥协。在故事的结局,天使战胜了魔鬼,善良战胜了邪恶。

(二)哥特式的谜团

《雾都孤儿》的整个故事情节围绕一个谜,即主人公奥利弗的父母的身份而展开,充满神秘色彩。在最初,奥利弗被大家认为是孤儿,不但没有父母,也没有其他的亲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没有任何亲人的奥利弗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就在小说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了转折,奥利弗找到了亲人,他拥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亲人。这样的巧妙安排,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家庭关系所具有的神秘的约束力量。虽然素未谋面,但布朗劳先生和罗丝小姐在第一眼见到奥利弗的时候,就感到奥利弗之于他们有很亲密的感觉,而蒙克斯更是在街上看到奥利弗的第一眼便认出了他。血缘关系的影响是无形的,血缘关系拥有一种神秘而巨大的力量,能够被人所感知。

(三)哥特式的人物

《雾都孤儿》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鲜明的哥特式特征,例如费根、赛克斯、蒙克斯等等。他们都是典型哥特式的人物。以赛克斯为例,赛克斯是一个生活在伦敦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不但欺凌弱小,而且还抢劫,甚至是杀人。赛克斯同费根一同犯罪,费根负责出谋划策,赛克斯负责犯罪行为的执行。赛克斯做事冲动,缺乏理智,不计后果,无情地将南茜残忍地杀死,逃跑的时候又疯狂地将自己勒死。他不仅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人,同样用粗暴的方式对待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说,赛克斯就是一头癫狂的怪兽。

(四)都市哥特

《雾都孤儿》之前的哥特式小说中所经常出现的场景是神秘的古堡,而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创新性地将其转换为伦敦,一个大都市。学界普遍将《雾都孤儿》中的哥特称为都市哥特。狄更斯运用新型的方式来表现神秘,表现极端,表现恐怖。狄更斯小说中的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具有具体的场景,他甚至使用真实的名称来命名。虽然与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相比,其场景改变了,但所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同样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神秘、痛苦、恐惧等的共鸣。狄更斯通过《雾都孤儿》向我们呈现出了当时英国人们悲惨的都市生活,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他们被社会环境影响而变得人格低下,他们沦为了寄生虫、抢劫者、杀人犯等等,狄更斯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底层的被压迫者的无奈与痛苦。在某种程度上,邪恶比善良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可以说,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在批判现实主义方面巧妙地使用了哥特式创造手法,将批判现实主义与哥特式创作手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伦敦的底层社会全面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贯穿在《雾都孤儿》的始终,体现在主题选定,情节设定,人物描写等诸多方面。狄更斯在《雾都孤儿》所贯穿的主线是邪恶与善良之间的冲突,所营造的是一种充满悬疑色彩、神秘色彩,以及悲伤色彩的氛围,小说中描写了各式各样的小人物,如杀人犯、小偷、妓女等等,小说中随处可见用哥特式创作手法所营造的鲜活场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所运用的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对传统的哥特式的创作手法是有所超越的,具体体现在,狄更斯将哥特式创作手法的常用场景转移到了现代化的大城市――伦敦,狄更斯所用的这种独特的哥特式创作手法被称为“都市哥特”。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巧妙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当时伦敦社会的黑暗现实得到更深刻地揭露与批判。语

参考文献

[1]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3).[2]马珊.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J].文艺理论,2008(05).[3]贺雄姿.狄更斯哥特式小说研究[J].湘潭大学,2011(05).[4]蒋昭媛.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刻画――以《雾都孤儿》为例[J].作家,2013(11).[5]许辉.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小说中的哥特因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

篇2: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作为智慧的体现, 幽默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在小说中应用幽默艺术, 不仅可以起到衬托主题的作用, 而且可以起到引人反省的作用。 《雾都孤儿》是著名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 集中体现了幽默艺术的应用。 在这本小说中, 作者应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 真实呈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残酷, 他还使用夸张对比的情节设计, 使读者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 这些写作手法其实都集中反映了一种幽默, 使读者对这本小说欲罢不能、印象深刻。

二、幽默艺术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1.自然幽默的体现

通读《雾都孤儿》, 可以发现有一种自然主义元素的渗透, 小说真实再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书中的各种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角色, 如妓女、流氓、窃贼等, 他们的行为处事都十分符合他们的身份, 可见狄更斯在写作时是经过深入观察和分析的, 他采用自然主义手法进行处理, 从而使整个作品给人一种真实感和自然感, 这正好反映了一种幽默。 比如在济贫院中, 老太太绞尽脑汁地侵占原本属于孤儿的钱财;棺材店的老板夫妻为了逼迫奥利弗多挣钱, 不断训练他少吃饭。 作者通过寥寥数笔就勾勒出社会底层市井小民为了金钱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嘴脸, 他们的所作所为令人发笑, 更能让人体会到他们的冷漠无情, 见识到当时社会的残酷黑暗。

反观主人公奥利弗的言行举止, 与那些流氓、窃贼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管面临什么困难, 奥利弗都显得落落大方。 虽然他从小生活在贫穷黑暗的地方, 但是一直保持着善良与正直。当奥利弗刚进入盗窃集团, 被迫学习偷窃技巧时, 他始终不忘初心, 不愿同流合污, 这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纯洁的心灵。 试想, 奥利弗从小就生活在济贫院, 没有受过一丁点儿优等教育, 为何会有如此高尚的思想道德呢? 作者正是想通过这样的自然幽默, 将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寄予主人公身上, 表达他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2.夸张幽默的体现

《雾都孤儿 》中的部分情节显得十分夸张, 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 主要是想通过一个巧合直接引出另外一个巧合, 使故事情节显得更加紧张刺激。 比如奥利弗第一次被强迫偷窃, 被偷的人非常巧合地就是奥利弗父亲的好朋友布朗洛; 奥利弗第二次被迫去别人家偷窃, 被偷的那家人竟然正好是奥利弗的亲姨妈露丝·美莱。 在《雾都孤儿》中, 这样夸张的故事情节旨在衬托身处黑暗社会中的主人公性格的发展轨迹, 各种夸张处理使读者在冷笑后更深入地体会到主人公身处逆境却始终善良正直的可贵之处。

作者的夸张处理还体现在人物形象方面, 比如格林维格在说话时总喜欢说:“我吃掉我的脑袋”;班布尔做事时一直戴着三角帽, 作者的这些描写使得这些人物形象显得滑稽可笑, 使他们的丑态暴露无遗。

3.犀利幽默的体现

《雾都孤儿 》也体现一种犀利幽默, 主要是反映在对反面人物的描写上。 在小说尾声, 窃贼头目费金接受审判时“从天花板看到地板, 他听着法庭对他的陈述报告, 他将恳切的眼光投向律师, 希望能得到轻判。 他看到人群中有人吃东西, 有人用手绢扇风。 这时他听到了自己将被处绞刑。 他只是想到, 自己年纪大了, 大了”。 这段描写十分犀利, 直接刻画出费金的慌张心理, 幽默的语句更是让人真实感受到费金的凄凉与绝望, 同时验证了“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的真理。

三、结语

在《雾都孤儿》中, 狄更斯用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19世纪英国的黑暗现实, 他使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 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同时使用幽默艺术, 让人对情节会心一笑的同时陷入沉思, 对主人公命运的思考, 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这种幽默有一种沉痛的味道, 这正是《雾都孤儿》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杨莎.犹太人形象在小说及电影不同文本中的呈现——以《雾都孤儿》为例[J].电影评介, 2015 (24) .

[2]汪丹.从言语行为理论分析《雾都孤儿》反讽手法[J].语文建设, 2016 (03) .

[3]张素娜.从《雾都孤儿》解读狄更斯小说的现实色彩[J].语文建设, 2016 (03) .

[4]赵婵.从《雾都孤儿》中布朗洛先生的“仁”解析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不现实[J].长江丛刊, 2016 (02) .

[5]王瑛.语言教学角度研读《雾都孤儿》[J].语文建设, 2013 (35) .

[6]杨年芬.从语法连贯的角度看张俊萍译作《雾都孤儿》[J].文学教育 (下) , 2013 (08) .

[7]何杰.两个世界的争夺——《雾都孤儿》两种文本的解读[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

[8]赵世芬.《雾都孤儿》中的南希形象剖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 (06) .

篇3: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关键词】哥特式;创作手法;《雾都孤儿》;狄更斯

中国分类号:I106

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家,创造了众多经典著作,《雾都孤儿》是其中的一篇,另外还有《双城记》,《艰难时世》,《匹克威克外传》,等等。狄更斯的小说多描写一些小人物,着重描写小人物在英国社会最底层生活的不幸遭遇,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来了,狄更斯为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哥特传统

在英美文学的发展之中,哥特式创作手法是其发展传统之一,哥特式创作手法发展时间长,其影响广泛而持久。“哥特”本為日耳曼民族的一个部落的名称。哥特部落的人们素来剽悍,叶曼。在建筑领域内,“哥特”的名称最早被运用。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建筑的一般特征是,房子顶端是高耸的尖顶,墙壁是厚重的石壁,窗户十分狭窄,玻璃皆被染色,房子内部幽暗的,附有阴森的地道,甚至在低下附有藏尸所。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充满着黑暗色彩,野蛮色彩,神秘色彩,恐怖色彩,等等。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在文学领域之内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中晚期。

在文学领域内,由于哥特式风格与浪漫主义的很多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学界倾向于将哥特式风格看作是浪漫主义的一个分支。哥特式的风格呈现出神秘,野蛮,恐怖,极端的特征,能有效激起读者情感上的恐惧,敬畏,同情等方面的共鸣,可以说,哥特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心理上关于恐惧的需要。哥特式创作手法所针对的对象是一些恐怖的,怪异的,以及超自然的东西。具体到人物描写上,哥特式创作手法在刻画人物的时候不添加任何雕琢的色彩,而是运用像漫画一样的夸张、极端、怪异的方式。

2.《雾都孤儿》

发展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潮流开始在英国流行起来。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们并没有摒弃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而是尝试用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去揭露和批判现实的黑暗。这一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非狄更斯莫属。

狄更斯巧妙地将哥特式的创作手法与批判现实现实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带着深沉厚重的悲悯,描写了最底层人们的生活,展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痛苦,为我们全面而真实地呈现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雾都孤儿》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雾都孤儿》描绘了英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活,所刻画的人物个性突出鲜明,整部小说写得鲜活生动,充满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感染力极强,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3.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3.1哥特式的主体

邪恶与善良之间的冲突是哥特式的小说的永恒主题,《圣经》是哥特式小说的源泉之气。《雾都孤儿》中鲜明地突出了邪恶与善良之间的冲突的主体。具体体现为,主人公奥利弗的善良与和他相对的人的邪恶之间的冲突。小说的主人公奥利弗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的生活环境是黑暗的,是污秽的,但是他却没有因此而堕落,奥利弗是高尚的,是善良的,是纯洁的,他高尚的道德是与生俱来的,他是善良与高尚的化身,在他的身上不存在邪恶与善良的冲突,他的善是绝对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天使的象征,而与他相对的他的团伙们则是魔鬼的象征。奥利弗在与他的对立面之间的战斗中,没有丝毫的妥协。在故事的结局,天使战胜了魔鬼,善良战胜了邪恶。

3.2哥特式的谜团

《雾都孤儿》的整个故事情节围绕一个谜,即主人公奥利弗的父母的身份而展开,充满神秘色彩。在最初,小说的主人公奥利弗被大家认为是孤儿,不但没有父母,也没有其他的亲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之间,没有任何亲人的奥利弗的命运注定会是悲惨的。就在小说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了转折,奥利弗找到了亲人,他拥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亲人。这样的巧妙安排,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家庭关系所具有的神秘的约束力量。虽然素未谋面,但布朗劳先生和罗丝小姐在第一见到奥利弗的时候,就感到奥利弗之于他们有很亲密的感觉,而蒙克斯更是在街上看到奥利弗的第一眼便认出了他。血缘关系的影响是无形的,血缘关系拥有一种神秘而巨大的力量,能够被人所感知。

3.3哥特式的人物

《雾都孤儿》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鲜明的哥特式特征,例如,费根,赛克斯,蒙克斯,等等。他们都是典型哥特式的人物。以赛克斯为例,赛克斯是一个生活在伦敦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不但欺凌弱小,而且还抢劫,甚至是杀人。赛克斯同费根一同犯罪,费根负责出谋划策,赛克斯负责犯罪行为的执行。赛克斯做事冲动,缺乏理智,不计后果,无情地将南茜残忍地杀死,逃跑的时候又疯狂地将自己勒死。他不仅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人,同样用粗暴的方式对待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说,赛克斯就是一头癫狂的怪兽。

3.4都市哥特

《雾都孤儿》之前的哥特式小说中所经常出现的场景是神秘的古堡,而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创新性地将其转换为伦敦,一个大都市。学界普遍将《雾都孤儿》中的哥特成为都市哥特。狄更斯运用新型的方式来表现神秘,表现极端,表现恐怖。狄更斯小说中的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具有具体的场景,他甚至使用真实的名称来命名。虽然与传统的哥特式的小说相比,其场景改变了,但所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同样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神秘,痛苦,恐惧等的共鸣。狄更斯通过《雾都孤儿》向我们呈现出了当时英国人们悲惨的都市生活,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他们被社会环境影响而变得人格低下,他们沦为了寄生虫,抢劫者,杀人犯,等等,狄更斯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底层的被压迫者的无奈与痛苦。

可以说,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在批判现实主义方面巧妙地使用了哥特式创造手法,将批判现实主义与哥特式创作手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伦敦的底层社会全面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巧妙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当时伦敦社会的黑暗现实得到更深刻的揭露与批判。

参考文献:

[1]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3)

[2]马珊.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J].文艺理论.2008(05)

篇4:论《雾都孤儿》的幽默艺术

一、《雾都孤儿》中的“自然”幽默

《雾都孤儿》中自然主义元素首先表现在狄更斯对于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塑造上, 小说现实主义地再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书中的人物尽是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角色, 有流氓、盗贼、妓女, 他们的语言都十分契合身份, 甚至对于盗贼团伙的一些行业黑话也均有涉及, 可见狄更斯在长期深入地观察分析后, 用自然主义的手法再现了这些市井语言, 让读者在读完会心一笑的同时, 去反思更深层次的问题。

狄更斯的自然主义, 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而是有选择地进行加工、提炼, 使得许多人物语言幽默片段来烘托故事主题。比如:在济贫院里, 老太太使尽了各种手段, 想方设法去侵吞原本应当用于抚养孤儿的资金;棺材店的老板和老板娘, 为了让奥利弗多挣钱, 而去训练他们少吃。寥寥数笔就把为了金钱利益而不顾一切疯狂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 让读者的讥讽嘲笑这些过激举动, 发现了社会的黑暗残酷、冷漠无情。于此相同, 小说中更是用简单语言把中产阶层对于穷人的残酷变得形象起来, 奥利弗在济贫院时, 有一次只是想要多一点粥, 这对于一个十分饥饿的男孩是完全合理的。但他却因此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那小子是会被绞死的!”。狄更斯极其自然的语言, 挖掘出了他们内心深藏的贪婪, 懒惰, 傲慢和压迫。

主人公奥立弗的语言, 与这些截然相反, 显得大方规范、谈吐文雅。从小身处在贫穷, 冷漠, 无情和黑暗的社会里, 奥利弗却依然保持着善良正直。甚至在深陷可怕的贼窝, 依然显现出他内心的纯真和良知。进入盗窃集团的奥利弗开始接受偷窃技巧学习, 狄更斯把描写当时的奥利弗忍不住开怀大笑, 而且显得曾乐在其中。人物内心在语言神态的自然流露中, 让人感受到奥利弗幼小纯洁的心灵, 出淤泥而不染。试想, 奥利弗只是一个从小生长在济贫院的孤儿, 根本没有受到过一点点优等教育和良好熏陶, 怎么会熟练操着这么有教养的语言呢, 怎么会有这样高尚的思想情操呢?可以肯定, 这就是狄更斯通过自然幽默, 寄予在主人公生上对于道德理想的追求, 对于社会儿童成长的美好夙愿。

二、《雾都孤儿》中的“夸张”幽默

《雾都孤儿》中的夸张元素突出表现在夸张情节的设置上, 狄更斯在小说情节的构思上, 不泥俗套, 根据主旨需要直接让一个巧合牵出另一个巧合。奥立弗第一次被拉着上街偷窃, 被小偷掏兜的人十分凑巧地就是, 奥立弗父亲的好友布朗罗;奥立弗第二次被匪徒赛克斯劫持下, 去人家里偷窃, 被偷的那家人恰好是奥立弗亲姨妈露丝梅莱家。法国评论家安莫洛亚在评论狄更斯的小说所认为的:“狄更斯对自己从事的文学创作中的真实性极其漠视.他随时部可以变更小说的线索, 当遇到难以处理的情节时.他就依靠简单的手法——巧合。”他要达到的是自己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实现。

在《雾都孤儿》的现实主义小说中, 如此夸张的故事情节设计, 往往是为了烘托在当时黑暗社会环境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发展轨迹的。也就是说, 狄更斯用逻辑上说的过去的情节, 夸张地嘲讽了这个乱象横生的社会里充斥着的讽刺幽默, 让人一声冷笑后感受到主人公在如此环境中依然能保持一颗纯正善良之心的难能可贵。

夸张的语言也是狄更斯幽默感的表现方式, 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总是喜欢正话反说, 奥立弗出生时就是孤儿, 游走在生与死的边缘命悬一线, 可是小说中却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倘若奥立弗周围都是知疼着热的奶奶姥姥、忧心如焚的姑姑阿姨、经验丰富的保姆和学识渊博的大夫.他必定马上给整死.这是毫无疑问的。”用嘲讽口气把主人公凄凉惨景夸张表现出来, 讽刺意味很重, 给读者的幽默感染力很强, 让人忍俊不禁。

夸张式的幽默还表现在对于特定场景的刻意夸大, 带来的不仅仅是讽刺意味, 更多的有批判现实的寓意。奥立弗在济贫院整天忍饥挨饿, 到了盛饭时间, 捧着碗对厨师说“先生.我还要”, 本来是个很平常的场景, 狄更斯让厨师反映过度, 直接“脸色煞白。呆若木鸡”, 然后身边的助手“惊愕不能动弹”, 如此剧烈的反应实在是夸张;更有甚者, 那些中产阶级的绅士们更是“个个大吃一惊.每一张脸上都显出骇愕的表情”。

同时, 人物形象的刻意夸张, 也配合这情节、场景, 如班布尔干活时总会顶着一顶三角帽;格林维格说话总是用一句“我吃掉我的脑袋”作结尾, 用浪漫主义风格把讽刺挖苦表现到极致, 让人物在滑稽可笑的同时, 丑态毕现。戏剧化的场景、突兀的表情, 在这么夸张幽默艺术的描绘下, 衣冠楚楚的绅士们的内心的狭隘、自私、无情、残酷原形毕露。

三、《雾都孤儿》中的“犀利”幽默

狄更斯写作中, 有一种犀利幽默的“想象力”, 表现在那些反派人物的描写上。小说临近尾声部分, 贼首费金在接受审判时, 狄更斯把费金的心理状态用犀利想象表现出来。“他从天花板看到地板, 只见重重叠叠的眼睛都在注视着自己。他听到对他罪行的陈述报告, 他把恳求的目光转向律师, 希望能为他辩护几句。人群中有人在吃东西, 有人用手绢扇风, 还有一名青年画家在画他的素描, 他心想:不知道像不像, 真想伸过脖子去看一看……一位绅士出去又进来, 他想:准是吃饭去了, 不知吃的什么饭?看到铁栏杆上有尖刺, 他琢磨着:这很容易折断。从此又想到绞刑架, 这时, 他听到自己被处绞刑。他只是喃喃地说, 自己岁数大了, 大了, 接着就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了。”狄更斯精用了心理变化上的细节描写, 直接犀利地切入了恶首费金内心的彷徨和恐惧, 幽默地语句让读者感受到费金此时的凄凉与无助, 也应验了那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无论是对于19世纪英国社会各种阶层的写实, 还是在各种场合种的丑态毕露, 都无情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阴暗面——贪婪、虚伪、凶残、卑琐, 表现出了对于奥利弗等社会底层人们, 特别是对于儿童、妇女和老人不公遭遇的深切同情。小说整体布局流畅自然, 笔调幽默讽刺, 在犀利中始终带着感伤情调。这种犀利不仅仅是对于一个人、一群人, 而是针对英国社会在从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不是对于社会制度、政治领域的不满, 而是让人在犀利幽默背后对于整个社会丑恶乱象的抨击批评。

结语

狄更斯现实主义的批判是讽刺尖锐, 这种讽刺现实主义批判他却用幽默色彩, 予以突出表现。自然幽默表现流畅, 夸张幽默百看不厌, 犀利幽默发人深省, 三种幽默艺术表现形式互相映照、互相促进, 使得读者在作品深重的黑暗现实面前又感到一种黑色幽默。这种幽默是很沉痛的.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内涵和吸引力.这就《雾都孤儿》长久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也是这位伟人作家盛名不衰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英]狄更斯.《雾都孤儿》.荣如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

[2]荣如德.雾都孤儿.上海译文出版社.

[3]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

[4]关续兰.再读《雾都孤儿》[英].外语教育教学, 2009 (10) .

篇5: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关键词:狄更斯 人道主义精神 人物形象塑造 主题分析

一、人道主义精神下的人物形象塑造

19 世纪 30 年代末期,“雾都”伦敦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处处充斥着压迫,饥饿,罪恶和暴虐。狄更斯在《雾都孤儿》这部作品中塑造了小主人公奥利弗作为纯真和善良的代表,通过描述他一次次和邪恶势力的斗争,以及另一个人物——南希从堕落到良知未泯,到最后为了救人甚至牺牲自己这一巨大转变,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本善的一面,即使有时被利益,欲望,压迫等东西所覆盖,它也会随时被唤醒。

1.奥利弗的纯真本性

奥利弗生长在一个处处充斥着贫穷、压迫、罪恶和冷漠无情的可怕世界中,但是他心地非常的善良、正义,尽管他身处黑暗的世界,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坏人,还好几次身入险境,但他始终坚持着,用自己善良的心去感化那些邪恶的人。奥利弗的纯真和良知在他陷入贼窝时被反映得最淋漓尽致。 刚开始,他不知道这个团伙是干什么的,所以他误入歧途接受培训和学习一些偷窃技巧。经过老犹太费金“训练”后,他第一次和他的两个同伴出去“工作”,他终于意识到了这点。面对同伴的所作所为,站在那里惊呆了,眼睛睁的不能再大了。他不喜欢这种行为,他的恐惧和惊慌达到了极点,他的是非概念,他的纯洁和良知迫使他逃走,他逃脱的不仅是被捕,还有罪恶。在这个腐败堕落的环境中,如果我们说奥利弗第一次保持纯洁的做法是逃跑,那么第二次就是斗争。

贼窝的头目费金使出浑身解数想要训练出奥利弗,不过,奥利弗的行为让这个恶棍彻底失望。在奥利弗被窃贼集团再次捉回,二次被迫与赛克斯一起抢劫一座洋房,快接近房子时,奥利弗已经下定决心,坚持自己内心的呼声,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以生命为代价尽力向这家人报警,结果他被当场击中,险些丧命。

2.南茜——集善恶于一身

南希这一角色在一出场的外貌描写过程中,就为作者人物双重性格的塑造埋下了伏笔。南希是第二号贼首赛克斯的情妇,但从她去看望奥立弗的描写中,“脸上红扑扑的、举止洒脱大方”,她亲密地让奥利弗坐到她的身边,像大姐姐一样教他打牌,这一身份与外貌和行为的反差暗示读者,这一人物有别于大善或大恶的人物,注定是具有双重人物特征的典型。

她渴望能够从事正当的、光明的行业,她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底细,不愿意因做违法的勾当而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及良心的谴责。但由于自幼跟随贼首过着漂泊浪迹的生活,她丧失了学习生活的本领的最好时机。

她有着正确的是非曲直判断的能力,但这种价值观却无法指导她的实际行动。一面是内心深层良知的呼喚,对奥利弗命运的同情;一面却是与自己脱不了干系的罪恶的生命链,对“同伴”背叛的罪责感。她在屈服于匪首的恐吓,帮忙把奥利弗重新抓回贼窟的同时,内心又充满悔恨,后悔把孩子带回来。而在奥利弗完全可以再布朗洛先生家过上全新的生活之时,她又一次帮助费金与赛克斯,在前往书店送还欠款和书籍途中,截回奥利弗的也是南希。后来,她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给梅莱小姐和布朗罗通风报信,终于把奥立弗救了出来。

二、人道主义精神下的主题分析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不仅体现在其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更主要的是通过小说的主题思想来淋漓尽致地展现。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小说《雾都孤儿》的主题思想也有多种分析,本节将重点分析其两个方面:

1.对下层社会的弱者的同情

小说《雾都孤儿》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失去父母后,被迫在济贫院里过着忍饥挨饿、备受欺凌的生活,奥利弗后来又误入贼窝,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盗贼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们的帮助下,获得了幸福。小说主要反映刚刚通过了济贫法的英国社会的最底层生活。在小说中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穷苦儿童的悲惨生活,真实地反映了英国十九世纪初叶的社会面貌,揭露了贫民救济所和学校教育的黑暗,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虚伪。

2.对英国儿童的关注,提倡公平教育

小说中,狄更斯塑造了多个儿童形象,不仅有在孤儿院长大的奥利弗和他的同伴们、还有偷盗集团里面很多无家可归、被迫以偷窃为生的同伴,如南希、机灵鬼等,这些儿童形象直接、准确、有力地体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维多利亚时代,具有明显阶级性特征的英国教育体制使得大多数穷人的孩子被拒之在学校教育的大门之外。小说中尽显狄更斯对英国当时的教育状况的不满, 对儿童的心理成长给予了关注,大力地呼吁对贫民儿童与孤儿的教育关注。

结论:纵观整部小说,残酷,冷漠和压迫无处不在。但是,从正反两方面的人物身上,我们又深信,黑暗的环境无法永远改变和控制人们的灵魂。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良知,只是有时被一些诸如利益,欲望,权力的等东西所覆盖,等待着被唤醒、发掘……

参考文献:

[1] (英)狄更斯.雾都孤儿[M].黄雨石,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篇6:论《雾都孤儿》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的故事描写中带着许多发人深省的精神感染力量,作品中的人物有一种真实感,他不仅在故事中绘制出了一幅英国资产阶级文化的图画,还通过描写当时英国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出身悲惨、生活穷苦的儿童的真实生活、伦敦贫民窟的人们的悲惨生活,从而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设立的贫民救济所和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的黑暗,以及资本家的虚伪嘴脸[2]。狄更斯怀抱着抗议社会不公的理想,在自己的作品中努力唤起社会舆论,希望能够推行社会改革,从而使当时处于资本主义水深火热中的贫民得到救助。在狄更斯的作品中,每一个角色的描述都有深刻的含义,尤其是对《雾都孤儿》中的主人公奥利弗·推斯特的人物描写。通过讲述奥利弗·推斯特的生活经历,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的邪恶,批判了当时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在那种社会条件下,贫苦人民除了贫穷以外还承受着各种不公平。资本家的虚伪、腐化、拜金等丑恶嘴脸被揭示无遗。

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成功地刻画了一连串人物,在栩栩如生的人物中揭示了资本家的虚伪、做作、残忍。首先在故事的开始,主人公奥利弗·推斯特在一个贫民窟非常寒冷的夜晚出生了,而且一出生就成了孤儿,没有人知道他的母亲是谁,所以当时的教会将奥利弗·推斯特收养了。当奥利弗·推斯特9岁时被送到济贫院的儿童工作坊工作,在这个地狱一般的地方,奥利弗·推斯特每天从事着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尽管奥利弗·推斯特善良勤劳,在工作中既不会耍滑偷懒,也不会阿谀奉承工作坊的管事者,但他还是经常受到工作坊管事的毒打和责骂,就这样在打骂中成长[3]。工作坊的人不给孩子们足够的食物,因此万般无奈下,孩子们决定用抽签的方式选定提出加粥的人选,结果抽中的正是奥利弗·推斯特。但是奥利弗·推斯特没有成功地完成任务,还遭到毒打。这一情节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对待贫民窟的孩子非常恶毒,批判了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本质,同时也从奥利弗·推斯特与资本家的对比中批判了资本家的虚伪。

后来主人公奥利弗·推斯特被贫济院卖给了一个扫烟囱的人,非常幸运的是,奥利弗·推斯特最终没有成为打扫烟囱的小工人,而是被一个殡仪馆老板看中买了下来,殡仪馆老板索尔比利用五英镑买来奥利弗·推斯特当他的学徒[4]。在殡仪馆,循规蹈矩的奥利弗非常受欢迎,很快得到老板夫妇的器重。但是幸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幸,因为奥利弗·推斯特遭到了年长学徒诺尔的嫉妒。因此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次的冲突,最后奥利弗·推斯特被老板误解,遭到了一顿毒打,最后奥利弗含恨离开,奔向远方的雾都伦敦。这一段描写,深刻刻画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人所受的影响之深,殡仪馆的大学徒已经被资本主义社会所影响,变得刻薄尖酸,同时披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险恶。

随着故事的发展,奥利弗·推斯特到了伦敦。不幸的是,他刚一到伦敦就被坏人欺骗,成为了一个盗贼团伙的成员,也同时沦落于伦敦社会的最底层,无时无刻不受到别人的辱骂和毒打。窃贼团伙的首领利用各种方法,企图把奥利弗训练为专业的小偷,后来奥利弗·推斯特跟随窃贼伙伴上街时,他被误认为偷了一位绅士的手绢,奥利弗·推斯特被警察逮捕。后来书摊老板说出了真相,证明了奥利弗·推斯特的无辜,他才被释放[5]。机缘巧合下,布朗洛收留了奥利弗·推斯特在家中治病,在这段时间,奥利弗·推斯特生活得比较快乐,他得到了布朗洛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第一次感受到了关爱的温暖。但是窃贼团伙害怕奥利弗会向其他人泄露团伙的秘密,所以陷害了奥利弗·推斯特,在一次窃贼团伙的行动中奥利弗被枪打伤,在逃跑途中被好心的梅丽夫人及其养女罗斯小姐收留,但是盗窃团伙没有放过奥利弗·推斯特。后来奥利弗的同父异母兄长蒙克斯也企图陷害他,因为父亲在遗嘱中将全部财产留给了奥利弗,但是有一个条件,如果奥利弗是不孝子,蒙克斯才可以继承遗产。所以蒙克斯出高价企图使奥利弗变成不可救药的罪犯,但是最后他的阴谋并没有得逞。通过这一段故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在资本主义黑暗社会的笼罩下,亲情变得岌岌可危,任何亲情都建立在金钱之上,也通过对奥利弗·推斯特的善良的描写,衬托了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本质。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描写了一个非常矛盾的角色,就是盗贼团伙的南希。她是一个本质善良的女孩,但是由于从小在盗贼集团中长大,所以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世,她在进入盗贼团伙后也没有遇到任何一个对她心存良善的人,所以在遇到了善良的布朗鲁先生和梅里小姐时也没有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她惨死在强盗赛克斯的手中。南希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虽然南希看透了盗贼集团中一切丑陋的东西,但是她却没有离开的勇气,因为她已经在奸诈、凶狠、残暴无情的盗贼团伙中生活了太长的时间[6]。她同情奥利弗,在危急时刻对奥利弗挺身相救,但她又亲手将奥利弗推上盗贼之路。南希因为自己的卑微身份而内心充满矛盾,她渴望有教养的生活,但是却在布朗鲁先生和梅里小姐好心劝她离开盗贼集团时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小说中南希的内心矛盾冲突是非常真实的,通过对南希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

篇7: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一、敢于深入现场, 是纪录片创作的真实基础。

生活的现场就是纪录片的现场。拍摄纪录片不可能像报告文学那样, 可以根据当事人的叙述在文字上还原现场情景, 而纪录片的现场有时候是很危险的现场, 需要编导和摄影师的勇敢精神才能拍摄到生动的真实场景。笔者在近年里曾先后参与编导了荣获“重庆纪录片学术奖”优秀纪录片奖的《精神病院的女护士》和获得第十二届重庆新闻奖三等奖的《滕彩喜同他的藏獒们》等纪录片, 在拍摄《精神病院的女护士》的过程中, 笔者与摄制组在两年的时间里, 曾先后四次进入精神病院进行现场拍摄。每次走进精神病院的住院区, 当厚厚的大门在身后重重关上的时候, 我们面对一个个神态各异的精神病患者, 就要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有时患者要来抢拍摄机, 说要请你给他拍照片, 有时又要做出各种怪模样来与你攀谈。尽管有医生护士的保护, 但每一次拍摄都是一次考验。拍摄纪录片《滕彩喜同他的藏獒们》更是令人心惊胆战。滕彩喜的藏獒养殖场, 高墙铁栏, 防护十分严密。因为藏獒一旦奔出, 将对人的生命造成严重伤害。

二、善于抢抓镜头, 是纪录片创作的真实环节。

纪录片的场景需要镜头表现, 而纪录片要纪录的生活事件往往需要纪录者耐心的等待和辛勤的工作。因为纪录片制作人是生活境况的守望者。在获奖纪录片《龙脊》中, 考试的那一段长镜头, 老爷爷从门外走进考场看外孙考试, 然后在考场转悠, 结果被监考老师劝出, 这段长达3分多钟的镜头有力地表现了画面主体复杂的心理变化, 起到了较好的表现作用。当然, 这个极其自然、本色的镜头的获得并不是一下就可以得到的, 陈晓卿为了摄录到真实自然的镜头, 他首先在小寨村扛着摄像机拍了一个多星期, 见什么拍什么, 小寨村的村民慢慢地习惯了, 面对镜头不再紧张、手足无措, 因而才让他抓拍到了原汁原味的生活真实画面。我们在拍摄《精神病院的女护士》时, 也多次架好机器随时等待拍摄精神病患者与女护士的冲突, 两年时间里, 终于抓拍到了精彩的镜头, 把精神病院护理工作的危险性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同样是拍摄《滕彩喜同他的藏獒们》, 在母藏獒下崽的时候, 由于小藏獒往往是五六只陆续出生, 主人得在母藏獒身边精心接生, 而这接生的过程常常是七八个小时。为了能够抢抓到滕彩喜接生的过程, 我们与滕彩喜约定时间, 在等待母藏獒产崽的那几天, 摄像师每天都带好机器, 随时准备去到滕彩喜的藏獒养殖场拍摄。尽管是深夜也照样出发, 拍摄到了滕彩喜为母藏獒接生和为小藏獒出生后不幸夭折而悲痛不已的场景, 真实纪录了滕彩喜对于藏獒如同慈父般的热爱。此情此景, 打动了我们的心, 也深深感动了观众。滕彩喜由于长期饲养藏獒, 对妻子儿女都有所忽略, 妻子更是对他有满腹怨言。但是当我们赶到重庆对滕彩喜的妻子进行采访时, 滕妻面对镜头却是和蔼的笑脸。然而, 正如美国著名纪录片学者罗森塔尔所说, 当你结束采访时, 他们补充的故事、奇闻或者所见所闻, 也许是你根本没有想过的, 而这些对片子却是非常有帮助的, 足以让你大吃一惊。事实也正是如此, 滕妻在采访结束时, 突然情绪激变把一肚子的苦水倒了出来。那种恨丈夫不顾家庭而声泪俱下、痛彻心肺的情景把我们所有的人都惊呆了。摄像机迅速地抓拍到了这真实的一幕, 成为纪录片中催人泪下的情景。

三、精于后期制作, 是纪录片创作的真实保障。

纪录片的创作不同于电视专题片要首先写出脚本, 然后再去按照脚本进行拍摄和制作。纪录片的后期制作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罗森塔尔说:“很多人把完成拍摄阶段的工作看成是片子已经大功告成了, 其实绝对不是这样的。完成拍摄工作只是为片子提供了加工的素材。真正的片子架构工作是在后期制作中完成的。”它包括筛选素材、片子与声音的同步与编号、笔录、指导编辑、讨论音乐效果、插入解说词和其它声音、指导音乐、声音混响等。为了充实画面还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 在开始制作《滕彩喜同他的藏獒们》时, 我们了解到滕彩喜非常喜欢饲养藏獒, 为了能买到称心如意的极品, 他不惜与朋友一道驱车数千公里, 带着妻子女儿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县去挑选藏獒。就在这个过程中, 滕彩喜的女儿拍摄了大量的DV资料。同时, 滕彩喜先后参加了全国和四川省的几次藏獒大赛, 也拍摄了一些照片, 积累了一定的画面资料, 为我们制作有关他与藏獒的纪录片提供了方便。在解说词的写作过程中, 罗森塔尔说:“很多解说词写作的基本要点是要找出吸引人的事实, 用最扣人心弦或者充满幻想的方式展现给观众。事实是解说词的原材料。写作者的任务是明智地利用这些原材料来创作生动和闪光的解说词。”为了写好解说词, 得把所有采录的同期声全部听写下来。笔者近年来编导纪录片近十部, 基本上每部纪录片的听写文稿都有几十页, 再根据人物和故事的大致走向进行构思, 写出最终的解说词也往往是数易其稿, 后期制作同样要进行好几遍。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利用好所拍摄的素材, 为纪录片创作提供真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电视片写作》宋家玲、张宗伟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相关文章:

《简·爱》对哥特手法的创新03-05

哥特式建筑教案04-21

哥特式建筑文化论文04-18

哥特式建筑代表作04-21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征04-23

美图秀秀打造唯美哥特风签名图04-08

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的相似性比较09-22

上一篇:小学最新学校工作计划下一篇: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