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开发能力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新产品开发能力范文

大力开发与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沈业民(江苏省扬州市图书馆 邮编:225009)

【摘要】本文提出图书馆大力开发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理念,围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作者认为: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实践和探索开发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新途径和新办法,才能不断发挥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大力开发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扬州市图书馆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大力实施“提升服务能力、延伸服务范围、创新传播方式、开发项目资源”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根本任务,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文化发展成果。积极嫁接社会公共资源,不断创新社会化合作机制,努力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给能力,扩大公共文化品牌效应,使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1以人为本、读者第一,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涵

阵地服务工作是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根基,如何把“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贯彻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今时代,文化需求的多元化与信息摄取的快捷化是文化供求的显著特征。公共图书馆必须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优品优质意识,制造“场效应”、“磁引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作用。

1.1营造市民书房氛围

当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时代的到来,大众化的阅读需求与服务已不成问题。我们应该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上努力创新、提升质态,多设置一些服务单元,多体现“人书合一”。让每位到馆借阅的市民感到温馨、贴心、方便、快捷,让图书馆成为市民的“大书房”,图书馆员成为市民书房的“管家”。公共图书馆在努力营造市民书房氛围的同时,要加强人性化服务必须做好两个提升:既要提升馆员爱岗敬业、专业娴熟的事业精神,又要提升文献流通与利用的功用理念。扬州市图书馆通过优化书架排放、分类布局,开辟“每周新书专区”、“精品展示区”、“读者之窗”等等,加强新书导读、降低“读者成本”、满足读者需求,提高读者到馆率和满意率。

1.2贴近读者阅读需求

在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中主动贴近读者,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倾向,让采访工作者的主观性变为大众的需求性。扬州市图书馆通过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让读者参与图书馆的采访工作,增强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性,拉近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彰显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精神。

1.3倾听读者合理心声

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窗口在整个服务流程中必须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交流,了解掌握读者在利用公共图书馆当中存在的诉求。“读者座谈会”、“读者信箱”、“读者留言”等是图书馆广开言路、集思广

益的很好形式。图书馆在公众的关注下可以海纳百川、拓宽视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与内涵。

2大力开发、拓宽渠道,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要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的双轮驱动,大力拓展供给渠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的载体和途径,在坚持公益性为主的前提下,谋划产品载体建设、加强与社会力量协作,以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来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事业。

2.1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开创公益性讲座服务

扬州地方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扬州的“非遗”多、范围广,对城市的生态与发展影响巨大。扬州市图书馆以敏锐的触觉,创新的思维,抓住社会“非遗热”,从2006年底开始,策划开展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采取“专家论坛”、“传承人演示”、“多媒体播放”三位一体的模式向社会推出了《扬图讲堂》这个求知学习的公益性讲座平台。三年来,《扬图讲堂》举办各类讲座60多场,为数万多市民提供了多渠道获取文化信息的服务。

2.2主动嫁接社会资源,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务

图书馆深入开展公共文化延伸服务活动,必须要有二个突破:一是要突破传统的服务方式,二是要突破资源单一的局限。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嫁接多种资源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才能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普惠与民。为市民免费送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项目。在图书馆宣传周以及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中,扬州市图书馆积极引导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展活动,为市民提供了科普知识咨询、医疗保健问诊、免费法律援助、地方曲艺表演等公共服务项目。

2.3开发特色数字资源,扩展文化产品附加值

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往往是受时空局限的,有了网络化的环境,有了数字资源,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就有了保障。扬州市图书馆不光开创了“非遗”系列讲座还把讲座的演讲现场、专家手稿、传承人演示录像经过后期编辑、加工,制作成多媒体光盘产品进行巡回展播,为社区居民、武警官兵、福利院老人等多种人群又一次提供优质的文化大餐同时也是丰富了我馆的特色数据库馆藏。

2.4与主流媒体深度合作,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坐以待客”、静态作业是常人对图书馆的认识,一度时期图书馆在生存环境以及一部分人心目中,有被边缘化的倾向,这是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的不利局面。因此,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宣传造势,发挥媒体舆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不断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扬州市图书馆携手扬州电视媒体策划读书类电视节目《百家书谈》,推出两个版块内容,“馆长荐书”——鉴赏优秀图书,加以评述,引导社会公众推广阅读;“阅读随感”——由优秀读者畅谈阅读感受,体味书香,感悟人生。图书馆与电视媒体进行战略性合作,实现强强联合,是主流文化积聚、挥发的一个体现。

2.5引入企业资金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规模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必须有经济支撑。扬州市图书馆积极策划、主动接纳,与中国移动扬州分公司合作组建的“全球通”读书俱乐部,开展讲座、展览、读书沙龙、艺术评赏等活动,是“企业搭台、文化唱戏”的有益尝试。公共文化活动以赞助冠名、合作主办的方式吸引企业资金介入,极大地拓展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畴与平台。

3拓展功能、扩大延伸,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3.1积极创意,搭建讲座平台

讲座工作以其领域宽广、多元取向、打造高端、引领潮流和文化本体意义上的建树性、知识结构范畴上的提升性和受众交流互动上的完善性,在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中已经由原来的边缘性走向主导型,成为图书馆不可或缺的核心工作之一。扬州市图书馆积极学习先进图书馆工作理念,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搭建《扬图讲堂》讲座平台向社会提供讲座服务。针对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市

民对讲座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的要求。推出了高端名家、非遗文化二大系列讲座,通过丰富讲座内涵、提升讲座影响、加强讲座运作等举措,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素养、提升城市文化氛围。

3.2创新读者互动机制,增强评选效益

“优秀读者”评选历来被看做传统阵地服务工作,评选形式以行政评测为主,对象为持证读者。随着社会公众自我展示的意识不断增强和社会评选动态参与的广泛推行,传统的评选机制已难以唤起社会关注目光。扬州市图书馆结合深化、延伸公共文化社会服务功能,创新机制变“等待读者参与”为“激发读者参与”,在评选中引入“读者自荐”、“全民海选”机制,提供展示舞台、抛除门槛限制,激发市民参与热情、强化活动振波、延伸了评选覆盖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3编织网络,扩大服务平台

图书馆在坚持公益服务为主、平等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应主动出击,跨行业建立社会合作网络,共同举办文化活动,进一步壮大物质依托,扩大服务平台、丰富服务内容。扬州市图书馆联合中国移动为双拥慰问增添了万元慰问品,联合艺术团体将精彩的文艺演出送进了军营、携手武警江苏医院为市民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借助企业资金为读者设置千元奖品等等,初步形成了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工作需要和文化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工作网络。

3.4走出图书馆,加强服务辐射

图书馆如何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社会基层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了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扬州市图书馆加强与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联络协调,将服务触角向行业、社区和农村延伸,扩大服务辐射面。先后走进驻扬部队,为官兵提供针对性强、教育面广的公共文化服务;走进大型企业,为企业客户开讲专题讲座;走进福利机构,为孤寡老人送去图书、文化讲座;走进困难山区,为山区孩子们建立爱心图书室;走进医疗单位,为从汶川大地震的受伤病员设立“病房图书馆”。

4开发资源、积极推广,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树立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意识,不断开发优质文化资源,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引领潮流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文化能力提升。更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促进和谐文化氛围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建立有着深刻的社会影响。

4.1引进高端、打造精品,升级《扬图讲堂》讲座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品位,高端化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公共图书馆有责任也有义务提供高质量、高品位、高层次的讲座服务需求。扬州市图书馆不断对《扬图讲堂》品牌进行升级运作,赋予《扬图讲堂》更高的社会定位——“单场千人、惠及万众”,邀请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易中天、阎崇年、钱文忠等大师名嘴担任主讲嘉宾、选择千人剧场作为讲座现场、投放公益性宣传广告、推出讲座电视展播节目、开设网络视频点播、制作讲座光盘产品等极富穿透力、影响力的运作手段,作为讲座品牌扩张升级的不竭动力。取得了广泛影响和良好赞誉,展示了图书馆作为公益服务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对提高图书馆社会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4.2深度开发、有机结合,提升《扬图网站》服务功效

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图书馆通过网站为读者提供更快捷、更直观、更人性化的数字资源服务和各种信息咨询服务。扬州市图书馆在《扬图网站》建设中将文化资源、文献资源、数据资源以及网络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自主开发推出了“活动剪影”、“新闻视频”、“扬图讲堂”、“百家书谈”四个主题信息版块和《特色文化数据库》、《剪报数据库》、《地方法规条例数据库》以及《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四个文献数据库,分别采用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形式为社会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网站承载的业务宣传和发布、信息服务和检索、网络资源导航以及读者交流互动四项功能,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支撑。

4.3出新求变、注重效益,展示《扬图活动》品牌风采

“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的终身学校”这句话精确地阐明了图书馆与全民阅读的关系,表明了公共

图书馆在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不能以传统的、单一的文化活动服务所有的社会公众。《扬图活动》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步伐,创新服务方式,策划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品牌活动。无论是传统的“4.23世界读书日”、“公共图书馆宣传周”、“红领巾读书征文”等活动,还是创意开展的“图书漂流”、“你选书、我买单”、“上海世博会扬州宣传周”、“扬州的夏日”等活动都能够出新求变、独具创意。在社会效益方面,组织形式从社会公众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活动载体从馆内资源向社会资源延伸、活动受众从持证读者向社会公众扩散、活动项目从读书学习向科教文体多方面拓展、活动影响也从亮点出彩向经常化、正常化不断提升。在经济效益方面更是实现了为社会办活动、以活动促收益、用收益“反哺”图书馆主业的良性循环格局。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开发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是一个适应时代、适应社会的紧迫任务。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共图书馆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开发与提升服务能力的新途径,以增强社会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依赖性、认同感,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感召力、竞争力,不断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宁.抓管理 塑形象 内外兼修 努力提升南京图书馆综合服务水平.新世纪图书馆,2007(1) 2许建业.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定位与发展对策.南京图书馆新馆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12)

3沈业民. 大力开展讲座工作.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上图讲座,2009(1)

4周小平,共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江苏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思考.科学成果管理与研究,2007(6)

5周宇,博采众长.有容乃大——谈扬州市图书馆在公益性与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举措.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研讨会,2009

(作者信息:江苏省扬州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邮编:225009;邮箱:yzlib@yzlib.cn)

第二篇: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学习体会[推荐]

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学习体会 姓名:专业:学号:组号:

经过一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创新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这两种品质能帮我们更好的改善和适应社会,更好的营造有趣而丰富的人生。所以培养和开发这两种能力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哪怕是很小的事物上,发挥我们的创造力。例如,附有橡皮的铅笔的发明,虽然只是对铅笔做了很小的改进,但是却能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助力。

经过每周的七个每日一设想,我发现我们每一个设想都来源于生活。纵观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发明,其实发明它们的创意也全都来源于生活,旨在为生活服务。所以我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总结一些有用的想法。我记得我写过一个这样的设想:发明一种可以轻松涂掉圆珠笔和钢笔字迹的橡皮。这个设想来源于一次写错字时,想要把钢笔字迹弄干净很难,我想如果能有一种橡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该多好啊?设想只是一个开始,而且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它激发了我发明创造的兴趣,也是实施发明创造的基础。说到这一学期写过的的每日一设想,我觉得它们真的很有必要,因为它们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虽然一开始我一直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如果我们以后每天都能坚持写下一个设想的话,几年下来就会有一个巨大的设想库。特别是在毕业后在企业工作的时候,创造性的想法可能会成为自己事业成功的突破口。人们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突破口。就像打仗一样,突破口选准了,才能集中力量一举切入,迅速向纵深发展,进而取得全局的胜利。在许多情况下,创造性思维的提出,创造性成果的获取,正是事业的突破口。

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做为新一代的大学生要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保证,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增强自我价值,从而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怎样的呢?

一、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

发展,思维相当敏捷;然而由于他们的知识面宽度不够,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出现“见树不见森林”的现象。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没有太多的新意和突破,最明显表现在发言、作业、试卷、论文中缺乏新意。

三、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大学生经过不断的脑力劳动,大脑皮层下产生某些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神经联系会彼此刺激,产生灵感。然而灵感往往是短暂的、昙花一现,此时若有较强的创新技能,会使灵感成为现实。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的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包括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应试能力较国外学生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动手能力与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方面却远远弱于外国学生。

四、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毅力是人类自觉确定目标,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能动性和个体积极性的集中体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

因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势在必行。

结合对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的研究,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具有创新潜能,若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他们创新能力会大幅度提高。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我认为: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中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要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

二、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适应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要实践教育创新,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树立多元化人才观,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因材施教,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条件。具体操作:一是拓宽课程选择面,完善课程转换体系,使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学习;二是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喜欢的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四是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五是开设 “创新学”课程,训练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求异型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精确性、敏捷性及变通性,激

活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

三、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首先,构建一个创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客观物质世界,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其次,采取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利用课堂辩论、CAI授课、学生讲课和专题论等方法,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再其次,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学校可以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再其次,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最后,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创新能力对于我们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不管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求我们具备创新的才能,那么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吧。

参考文献:张君施《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第三篇:加强课外实验开发,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

甘肃省天祝县打柴沟中学 费军华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除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开发和利用课外的实验资源,扩大学生的实验空间和时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的一条重要思路,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因此学生身边的实验资源随处可见,只要你留心观察,细心研究,你便会发现你身边的实验资源是如此丰富,通过身边资源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会大大增强,既解决了实验资源的不足,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这是一举多得之举。

身边的实验资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发:

一、直接利用身边资源

1、一张纸可以做什么? a、演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b、感受不同纸面的磨擦力 c、不会湿的餐巾纸

d、镜面与纸面的亮斑有何不同? e、比黑色更黑

f、用一张纸模拟“日食” g、抽纸笔粉笔盒不动(演示惯性)

2、一个废注射器可以做什么?

a、直接用作量筒,量取一定液体时比实验室的量筒还要方便 b、用作抽气机和打气机都很方便 c、演示大气压的存在

3、一个一次性塑料杯可以做什么? a、演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加一张纸演示大大气压的存在。

c、装上水就是一个凸透镱,可以演示放大镱和凸透镱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d、装上水可以演示加一根棍子可以看到棍子在各种位置时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

e、演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人的身体就可以做很多实验 a、说话发声 b.用牙齿“听”声音 c.制造手影 d.头发丝的妙用 e.人模拟电灯的联接 f.体验触电

g.测定人尽全力跑上楼的功率

二、通过加工制作变成实验教具

1,用一塑料杯大米来磨擦起电

2、简易电话(用两只电动喇叭连上电线即可)

3、看得见的音叉振动

4、模拟帕斯卡裂桶实验

5、浮力产生的原因

6、“吹不大 吹得大 不封口”

7、直流电动机改造成直流发电机

8、可移动式压强计

9、线性密度计

10、弹簧称

11、自来水压测量仪

12、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13、磁极的相互作用演示仪

14、饮料怎样被吸出来的

15、“飞机升力”模拟实验

16、演示大气压的存在

17、吹不走的塑料泡沫小球

18、带电的塑料泡沫棒

19、会跳舞的塑料泡沫 20、瓶中小球的神奇运动

21、水中不浮的乒乓球

22、用带细管的玻璃瓶演示温度计的构造与原理

23、神出鬼没的硬币

24、有惊无险的单摆铁球“撞”鼻子

25、带电气球使易拉罐移动

26、吹不走的气球

27、用钢笔做“浮沉子”

28、吹不走的乒乓球

29、会自动向上跳的乒乓球 30、用棋子做的平衡实验与惯性实验

31、用保鲜膜做起电实验

32、把教室作暗箱

33、硬币起跳实验

34、硬币平衡实验

35、硬币做惯性实验

36、硬币磁化实验

37、硬币磁悬浮实验

38、硬币排斥实验

39、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40、用注射器测定大气压

41、摩擦后的玻璃棒总带正电吗

42、用注射器管筒制作连通器

43、“猫眼”的秘密

44、用塑料袋做“热气球”

45、铁块在水中不沉

46、木块在水中不浮

三、创造性地发明更直观和实用的教具

1、摩擦测力计

2、导体温度升高电阻增大

3、用一塑料杯大米来摩擦起电

4、水位报警器

5、奥斯特实验仪

6、电功实验仪

7、简易电话(用两只电动喇叭连上电线即可)

8、匀速直线运动仪(可解决许多需要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实验)

9、看得见的音叉振动

10、暗箱式光学演示箱

11、电能的输送演示仪

12、平面镜成像实验箱

13、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板

四、实验资源拓展和开放性思维

1、塑料一定是绝缘体吗?

2、不可思议的“吹”蜡烛实验

3、“飞机升力”模拟实验

4、透过烛焰看物体

5、利用地球磁场发电

作者姓名:费军华

工作单位:甘肃省天祝县打柴沟中学 邮政编码:733202 联系电话:15095602018 电子邮箱:517602195@qq.com

个人简历:个人简历:2002年6月毕业于合作师专,2002年8月至今在天祝县打柴沟中学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和实验工作

第四篇:开发“新生代农民工”积极道德心理能力的研究

系别:计算机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开发“新生代农民工”积极道德心理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 新生代 农民工 道德 心理 方法

一.新生代农民工特征概述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随城市化进程之推进,这一社会群体的总人数正以每年800万~900万人的速度快速递增。于90年代中后期进入城市就业,但户籍仍在农村的青年;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渴望融入城市,重视社会保障,维权意识更强。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城市需要农民工,可是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接纳他们。根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资水平总体偏低现象。而与“三低”相对应的,则是“三多”——工伤及职业病多、加班多、劳动争议多。

从职业方面来讲,新生代农民工已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根据统计,目前农民工数量上达到我国工人总数的2/3以上,作为生产主体支撑着国家的工业化,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全国总工会2007年组织开展的第六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农民工在第二次产业中的分布占64.4%。从行业来看,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9.4%和9.1%。而城镇职工在制造业中就业的比重只占2.8%,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基于江苏省南、苏北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抽样调查》显示,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属于工人群体,定位为产业工人,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

二、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特点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他们向往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他们的根在农村,却对农村日益疏远。对他们而言,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不一样的

命运。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却一次次打破了他们的城市梦。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以及对城市社会制度及文化的排斥,通常有如下消极的道德心理特征表现:

1.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意识增强,权利意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市民化意识增强。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之消极表现也很明显。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厌农”、“弃农”思想严重,亲情意识较为淡漠,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迷失。由于各方面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却遭到了城里人的漠视乃至歧视。强烈的被排斥感加剧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焦虑心理,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个别甚至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以及仇视社会的心态。

2.优越与自卑的矛盾

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很大一部分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文化素质有所提高,所以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相对提高,尤其在择业方面,那些又苦又累又脏的活已很难得到他们的青睐,他们将目标更多的投向与有前景、能够彰显个人身份,能够实现自我发展的工作岗位。。

但是,与城市工人相比,他们不仅在文化程度上相对较低,专业技能相对缺乏,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是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同工不同福利保障,不能与城市职工享受同等的就业和失业待遇。往往还因为地方的保护政策,他们连就业的机会都没有,这就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产生一种无法与城市人攀比的自卑感,内心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3.羡慕与仇恨的矛盾

新生代农民工羡慕城市居民,向往城市生活是毋庸置疑的。可这种羡慕只是发生在他们还没有进入城市,当他们深入到城市生活,将城市居民,尤其是城市高档次的消费水平作为参照标准时,他们就逐渐改变原来那种单纯的向往。据全国总工会2011年2月20日的最新报道,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仅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的57.4%。当他们面对这种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和不公正的待遇,并显示出歧视与排斥时,他们就逐渐将这种羡慕转为嫉妒和仇恨。

当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很好的缓解这种矛盾时,新生代农民工就会将这种被剥夺感和反社会的心里以一种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涉案人员中有7成以上在犯罪前无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残酷的现实警示我们: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4.城市喧嚣与内心孤独的矛盾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繁华的都市里,每天不仅接触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而且也潜移默化的受城市文明的一定熏陶。他们的交往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产业集群性,工作之余大多喜欢与老乡或是同室工友休闲娱乐,这种较为狭窄的人际交往环境使得他们不但很难学习城市的文明,而且容易产生被孤立的感觉。同时,由于他们没有钱去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而又舒适的环境,没有钱去体验城市丰富的精神生活,生活单调而乏味。

新生代农民工的这些心理,都会影响到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制约他们社会价值体现,只有寻找到正确合适的途径开发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抑制或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才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实现更多人生价值加快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心理能力开发的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建,我建议政府以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为重点,通过试行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落实和监管,加大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力度;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区别不同情况处理涉及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民间组织,进一步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

政府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不断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实现体面劳动。具体措施如下: 1. 通过政策和舆论引导,弱化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与排斥

农民工进城自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些城市人排斥农村人的举措,政府应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取缔对农民工直接的、明了化的歧视行为。同时,通过资金的投入、政策的引导,

定时定点的开展一些心理辅导专场,请心理咨询师做心理调整报告,起到一种预防的作用,并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人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与教育;媒体也可通过对农民工先进事迹、社会贡献等正面的宣传与报道,体现农民工存在的重要价值,改善城市居民对他们的印象,更正社会对农民工的偏见,在全社会形成接纳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2.力争消除各项制度藩篱,缓解农民工的心理压力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根本上是由于制度的障碍。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工在政策权力、制度保障、社会权益、公共服务等多方面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这种深层次的制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应该稳健的逐步推进。首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条件,把有稳定职业和固定收入的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同时,放宽城市准入门栏,取消农民进城务工的种种限制。其次,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把新生代农民工最为关心的就业安全、失业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纳入保障范围之内,使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再者,扩大社会公共服务的范围,尽量实现城乡服务的均等化。只有从制度上根本的解决农民工问题,才能够缓解他们的就业、住房、教育等压力,逐步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3. 保障新生代民工合法权益

农民工流入城市是农民工一种自主的选择,具有高度的自发性特征。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期望值比较高。然而他们的就业创业权益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就业途径仍受人际局限,专业职介体系有待加强。② 超时用工问题比较严重,正常休息难以保障③工资收入普遍偏低,欠薪现象令人堪忧④ 工作环境满意度下降,经验技术成为就业驱动因素⑤劳动合同管理不太规范,合同解除随意性大⑥农民工流动性大,保险购买形同虚设⑦职工代表大会普及不够,个体维权力量单薄。因此,政府要深思熟虑,建立保障制度,来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4. 加强社会社会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从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多数企业都还没有把他们当作稳定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他们承担着城市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他们与城市产业工人

相比,享受不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福利待遇,不能同工同酬同权,处于城市里的社会底层。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大方面来说,农民工都没有得到应有完善的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会使农民工危机意识加重,从而影响农民工心理,导致一系列随之而生的社会问题。因此,政府一定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只有这样,新生代农民工才会感到城市的温暖,才会有家的感觉,才会从心理上对城市产生认同感。

5. 新生代民工的培训与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更期待未来的发展,大多数人有着自己创业的梦想,对未来的渴望超过第一代农民工,对未来的人生轨道也有一定的规划。与第一代农民工求生存为主不同,学技术成为第二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大多希望有一技之长以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调查显示,有56.9%的第二代农民工认为打工是为了多挣钱,但也有高达62.6%的人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 由于第二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高,调查显示,31.2%的人在工作之余选择学习,56.2%的人希望当地有关机构能组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对新生代民工培训的重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而且可以是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6.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

政府与企业不仅要为农民工创造客观的硬件设施,也应相应的从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社会的不对等与不公平,促进他们与人交往的热情,增强他们不断向上奋进的信心;加大对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使得他们不仅知法、懂法,还会利用法律来要求自己、服务自己,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使他们在巨大的社会与内心压力下,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主动、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有效地实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不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

各级政府要对新生代农民工采取新的社会管理措施。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和救济的渠道,消除其后顾之忧;要加大对他们的教育与培训投入,不断提升其职

业技能素质;要制定完善保护农民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落到实处;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真正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城市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和管理,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在城市里能够得到“组织的关心和爱护”,不至于成为边缘人;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引导和教育,适当的调节他们的抱负水平,以合理应对挫折。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并在我国第

二、三产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研究和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心理能力,对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能更好地提高我国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艳霞.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需求及其实现途径[J].理论探索,2010

2、黄春梅.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的摩擦性互动分析[J].社会,2003

3、《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2010

3、雷世平,姜群黄.关于促进农民工积极参与培训的政策性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年第10期第25卷

4、金 萍. 农民工思想状况分析及其教育环境的优化[J].江汉论坛,2005年第7期

5、胡锦武.新生代农民工心理“伤痕”. 瞭望新闻刊, 2011-03-14

第五篇:班主任要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班主任工作艺术

班主任要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的潜能开发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热门话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重大课题。如何运用心理的规律,经受教育者的热情的期待,及时的指导,热切的帮助,以激发信心,掌握方法,鼓励成才,这将是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大问题。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深体会到:运用心理点拨,开发学生潜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班主任要做教书育人的示范者,更要做学生潜能的开发者。

一、给学生心中点上“一把火”。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定不移地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以名人事迹启迪学生,名言警句激励学生,身边榜样带动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教育人。

古今中外,人才辈出。有很多就是“大器晚成”,后来居上的。在学生经受挫折后,名人、伟人的学风亮节能像一把通红的火炬,照亮他们的心,唤醒他们的自信。如爱因斯担、苏步青、歌德、海涅等大家的惊人巨变,就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能在学生的内心激起共鸣。班主任老师因势利导,用这些名人的事迹启迪学生,就能帮助学生逐渐确立起“我也能成功”的信念。

恰当地运用名言警句能给学生以深思,以勇气,以警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o威廉的“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无可估量的潜力”,哲学家爱默生的“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和陶行知先生“奋斗是成功之父”等名言,就像智慧海洋中的一朵朵浪花,化为滋润学生心田的一股股清泉。我们要让学生以这些名言警句为座右铭,打开开发潜能的闸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总结学生的闪光点,逐步培养一批奋发进取,确有成效的“争上进”的学生。通过这些学生推动带领全班学生,特别是带动一些后进生,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成功,从而勇敢地抬起头,迎着朝阳阔步前进,做一个站直了的大写的人。

班主任老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把握恰当时机,逐渐创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育人氛围,帮助学生在健全的心理和理智基础上坚定信心,激发潜能。

二、学生拿起一把金钥匙。

学习困难的学生,除了自信心缺乏、意志力薄弱外,很大的因素在于学习方法不当。要让他们发挥潜在的能力,必须帮他们拿起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适度的学习动机,教会学生注重体验。

在教育中,我们通常把学生当做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重视对现实结果的评价,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性。教师必须身体力行,更新观念,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满腔热忱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潜在性。不能让学生来适应教师的教育,应让教师适应我们的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要帮助同学实现“要我学-我要学-我会学”的转变。

当学生鼓起了理想的风帆,主动投入学习后,班主任老师应该帮助同学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切不可操之过急,企盼一蹴而就。我们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纠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保持“放松性的警觉”,焦虑而不过度,放松而不懒散,逐步进入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境地。

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是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手脑并用的学生,而中下水平的学生,看、听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这是多年不良学习习惯所致。教师需因人而宜,对症下药,要下力气教会学生学习。在帮助学生纠正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习惯后,教会学生注重体验,多思考,多动手,多创新,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授之以法”,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乐在其中。

开发潜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能动地、自觉地投入学习中去,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班主任老师要对学生多种潜在发展可能性地给予热情扶植,抓好引导,抓住关键,创造条件,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上一篇:午托班管理制度范文下一篇:午托班招生简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