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开发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开发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情况及管理现状1.创新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活力机制创新是新形势下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近年来,我县在创新中求发展。一是以规划为先导,高起点规划。

第一篇:农业开发论文范文

对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通过阐述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来探讨扶持产业化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农业综合开发 支持 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脱贫富民战略,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党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综合开发如何扶持促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分配使用如何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更加符合政策要求,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以下是我对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产业化产业化发展的一些看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首要任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但发展粮食生产并非现代农业发展的全部内涵,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依靠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带,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农业产业的弱势性,也决定了农业综合开发应该加大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是:

1.农业产业化的利益分配不够完善。涉农企业与农户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但与农户结成紧密联系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较少。农户只想自己产品买个好价钱,不管企业的盈亏,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容易,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很困难。只有农业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农户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与市场,而涉农企业也就有了稳定的生产原料基地。

2.农业产业化企业难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小,层次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还有些企业起点低,小而全,生产技术落后,难以形成专业生产和规模优势。部分涉农企业选定的各主导产业的商品生产基地虽初具规模,但发展不平衡,集约化生产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经营水平还不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3.农业产业链条延长的困境。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尽管建立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有些仍停留在粗加工和初级加工阶段,深度加工、系列产品开发、综合利用等能力不足,农产品储存、保鲜、包装环节薄弱,运输销售不畅,难以实现农产品次转化增值。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各地都涌现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农业产业化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吸纳社会资金、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目前为数不少的金融机构,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只存不贷,只有部分银行为涉农企业贷款,且手续繁杂、审批缓慢,作为微利弱势的农业企业和合作组织,融资难度加大更加显现。

2.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以前土地承包分散种植的格局和分散的农户利益,与产业化经营的规模经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出台土地流转、适当规模化经营等政策,这种分散的格局将有所改善。

3.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各地都制定了农业产业化优势特色产业,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常规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部分地区盲目扩大面积,订单生产少,造成产品滞销,种植农户甚至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4.产业服务体系滞后。农业产业化服务的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缺乏,农资市场监管不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处于初步阶段,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缓慢。

三、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

在涉农企业融资难背景下,农业综合开发用财政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的方式,经历了有偿、有偿与无偿结合、投资参股、财政补助与贷款贴息,合理调整扶持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力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农业综合开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在扶持方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采取以产业化发展基金或投资参股的形式,扶持和壮大有规模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现有投资参股项目国有股权管理改革的基础上,从预算中切出部分产业化项目资金,并加強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成立专门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在设定分区域、分行业限定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运作,以保本微利为原则,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从而带动一方产业发展为目标,适时原值退出,滚动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这种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比较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国家大力支持这种投资参股的形式。

二是以贷款贴息的形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拓宽筹资渠道,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进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这种方式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也是值得推广的扶持产业化发展的方式。

三是以财政补助的方式,扶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收农民以承包经营土地入股发展产业化经营、把以农民承包地入股形成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列入优先扶持范围,在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同时,积极支持以农户家庭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单纯的财政补助方式也逐步转变为“先建后补”的形式,以降低财政资金的投入风险,有效避免套取财政资金行为,现阶段已逐年减少这种直接补助的方式,鼓励开展投资参股和贷款贴息的方式。

四是积极设计和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产业化经营的永恒亮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将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措施。引导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和农产品加工水平的提高。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从产出环节提高农产品质量,对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有重要意义。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利好政策

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既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所决定的,也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辅相成,把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双轮驱动共同发展。近几年国家进一步明确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结合我国农村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协调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建设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当前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必须依托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竞争力,延长产业链,打造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做大产业规模,促进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和集聚发展。

参考文献:

﹝1﹞欣闻.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4.04

﹝2﹞姚源东.抓创新方式促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2.05

﹝3﹞姜惠忠.河南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研究 2013.07

作者简介:

田爱武(1968.10-),男,宁夏,本科,经济师,系宁夏石嘴山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项目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政府外债项目、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工作。

作者:田爱武

第二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情况及管理现状

1.创新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活力

机制创新是新形势下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近年来,我县在创新中求发展。

一是以规划为先导,高起点规划。在规划上,我县紧紧围绕县农业产业规划和各镇(街道)的地理条件,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并不断提高开发标准。按照整体规划、分年实施的原则,统筹安排土地治理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科技推广项目,使项目实施内容与项目区的基础条件及产业发展相结合。

二是落实立项制度,规范项目前期工作。在项目立项前首先组织农业、水利等部门及项目单位的镇(街道)领导及专家进行座谈论证,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和示范带动作用。在确定实施方案时,通过现场勘测、实地规划,认真听取有关部门、技术专家、基层干部、人大代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确保实施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是理顺县农发办管理体制。我县自2002年开始将农发办机构纳入县财政局,目前共有农综专职在编人员4名,统一由财政局考核和管理,县财政视年度项目量每年预算安排农综事业费,确保人员支出及日常管理支出需要。

2.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水平

一是强化项目管理。在项目立项前、规划设计通过后、招标完成后分别在项目涉及镇(街道)、村进行公示,增加项目和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对超过5万元以上的工程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从2003开始,对涉及公共安全的桥梁、水闸、道路工程全部实施监理制度。

二是规范资金监管。认真落实资金配套计划,县财政每年将县配套资金列入年初预算安排,确保县级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严格按计划筹措镇(街道)村和农民自筹资金。项目资金全面实行县级报账制、财政资金实行 “专人管理、专户存储、专账核算”的“三专”管理制度,确保了项目资金安全、规范运作。

三是落实建后管护。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与项目区镇(街道)签订管护合同,移交产权,明确管护主体;同时,落实管护责任,从2008年起,县财政每年按项目总投资3%安排专项工程管护资金。

3.落实监控机制,促进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一是严格竣工验收和工程决算制。工程完成后,县农发办及时进行竣工验收和组织项目验收,验收以省农发办有关政策制度和文件要求,以及省农发办批复计划为依据,对项目资金管理和工程建设分别进行检查验收,之后向省农发办申请省级验收。

二是全面推行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制。县农发办每年每期接受县审计局同级审计,对审计工作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三是积极探索绩效评价。2009年起,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委托中介机构,开展绩效评价,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行为,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和投资决策水平。

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成效

1.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实现了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路相连的现代化农业的格局。据测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每亩比立项前增加130公斤。全县粮食生产能力可提高23530吨,实现了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预期目标,农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基地辐射效应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过程中,我县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综合開发整体水平”的新思路,积极引导项目区群众充分利用开发后形成的有利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农业园区和核心基地建设,以点带面,提高辐射效应,促进了全县粮食、蔬菜、水果、畜牧、花卉、水产、食用菌及休闲观光农业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形成。

3.农业龙头企业得到进一步培育壮大

全县实施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农业现代化项目、科技推广项目和农业产业化贴息项目10个。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社会民间资本的投入,建成了一批如鲜切花、食用菌、特种养殖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嘉兴碧云花园有限公司、嘉善宏联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基地建设,企业通过签订收购合同、保护价收购、提供种苗等形式,与农民形成联系紧密的生产加工链,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4.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项目区科技示范推广资金302万元,实施科技示范项目47项,共引进新品种23个,推广新技术28项。随着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示范带动作用更加明显,群众素质不断提高,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者:夏亚明

第三篇:重庆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

摘要:在分析重庆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庆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的一点建议,以期待为重庆观光农业旅游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重庆;观光农业旅游;优势;劣势

1 重庆开发观光农业旅游的优势分析

1.1 观光农业旅游的先行成功范例将进一步刺激和推动重庆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

重庆观光农业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到如今已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园。首先是大足县化龙乡,原系该县偏僻乡,1998年以农户罗登强承包土地广种荷花,自建“荷花鱼山庄”开始,该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罗氏“茶花鱼山庄”种莲藕、睡莲、荷花300亩,年可收获莲藕近50万kg,价值70余万元;睡莲、荷花出口和内销,年收入15万余元;种各种果树近万株,产果30万kg,荷田养鱼年产0.80万kg。年接待中外游客4万余人次,餐饮收入130余万元。“荷花鱼山庄”年总收入可达215万元以上,与300亩稻谷生产(亩产价值320元计)年收入10万元比较,实现了20余倍的经济效益。其次是,位于重庆江北机场4km的鹿山农业观光园,境内水资源丰富,三座大型水库水面达280余亩、250亩茂密松林紧靠湖边,高品质果园1900亩、其中桃园1500亩、枇杷园100亩、梨园300亩环境十分优美。被渝北区两路镇人民政府、渝北区旅游园林局及众多的游客举荐,经检查评比,被命名为鹿山首批“信得过农家乐”。这些成功者的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刺激和鼓励着观光农业旅游的投资者,进而推动着重庆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

1.2 广阔的市场为重庆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观光农业旅游已经成为国内度假中稳定性较强的主要旅游方式之一。1998年,2/3的法国人选择了国内度假,其中33%的游人选择了观光农业旅游,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44%。重庆是拥有3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收入的增长,市民的旅游预算将增加,加上长假和双休日的存在,以及积极休闲观念的形成与强化,重庆市民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正在积累和高涨,这将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重庆作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5962.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94%。这都为重庆的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1.3 重庆丰富多样的农业旅游资源为发展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首先,在重庆广阔的乡村土地上具有丰富而多样的农业旅游资源,从田园风光、乡村聚落、乡村建筑到农耕文化、民风民俗、节庆文化;从农业种植、栽培到养殖、狩猎及渔业、副业;从农业观光到农产品品尝、购物,从到农村考察、学习、务农到娱乐、疗养、度假,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化高效农业等等,均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此外,重庆的山、水开发颇具潜力。全市山地5.20万km2,山区农林特产种类众多,目前尚处于初开发、待开发阶段,特别是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水域面积将达到1068km2,极具开发潜力。以上这些为重庆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2 重庆开发观光农业旅游的劣势分析

2.1 缺乏政府有效的宏观控制和指导

首先,观光农业虽然是重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相应的配套政策、管理条例滞后,对鼓励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投资农业旅游的政策不够明确,缺少具体的优惠政策。其次,对全市的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缺少统一的规划与区域性的引导,与企业缺乏联系,导致多区域的重复建设。

2.2 盲目开发,投入大收益小

按国际惯例,农业旅游区半径大于9.50km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重庆观光农业的开发大多小于这个半径,由此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重庆每年招商引资开发观光农业的项目多,由于投资者缺乏对项目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导致许多项目的投资方盲目开发,难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2005年重庆开发生态园区.直接和间接发展观光农业的投资项目多达12个,投资金额从百万到上亿,不少投资项目开发的品种都是以花卉、采摘为主,开发品种的重复、雷同造成资源浪费,给价格战埋下隐患。例如,建立于1998年的鹿山村果园,园内主要以果树为主,特别是其中的枇杷较为有特色,由于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先进,前几年效益非常可观。导致当地农民和其他庄园户主忽视市场,盲目“跟风”,结果2007年重庆各地枇杷大丰收,产量供大于求,销售市场又不健全,直接经济损失达百万元。

2.3 缺少科学定位,难以深度开发

重庆观光农业的开发层面较低,大部分的观光农业只停留在农家乐、果园采摘等几个单一项目上,没有做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合,生态与科技的结合、教育功能和市场功能的结合,开发上市的精品不多,品牌意识淡薄。开发的项目单一,导致园区对季节依赖性增强。如,正在招商投资的静关腊梅基地,腊梅只在冬季开花,所以对腊梅基地的投资大部分只能依赖于冬季游客的数量,而春、夏、秋三季腊梅基地产生效益就要依赖对腊梅相关产业的开发和利用。如何避免因为这三季腊梅基地土地闲置所造成资源浪费,如何保证腊梅相关产业在投入市场后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都是投资方在投资前必须要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的。其次,有些投资者没有把观光农业园看作是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而是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发展,许多当地居民看到投资观光农业收益大,在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的情况下,盲目上马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

2.4 模式单一,特色不明显

重庆大部分农业观光园项目大同小异,一般都是参观奇花、品尝佳果、垂钓等。旅游项目大同小异导致旅游功能缺乏独立完整性,吸引力不强。如,重庆北碚晋云山风景区里的观光农业发展的比较早,参加经营的农户多达上百家,且都是以户为单位,经营的项目不外是吃农家饭,住家庭旅馆,打麻将和玩扑克牌,唱卡拉OK等项目。项目单调,服务质量差,收费不统一,更没有突出地方文化和乡土风情,因此难以吸引大量的回游客源。

3 重庆开发观光农业旅游的建议

3.1 政府出台促进重庆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

重庆的观光农业旅游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宜在政策措施上加以扶持。首先,在重庆旅游发展规划和计划中单列乡村旅游,在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中融进观光农业旅游;其次,市政府要从政策、资金、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贴息补助和直接投资,吸引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用地方面调整土地利用规划转为一般用地,满足观光农业项目建设用地;享受国家农业税费方面的优惠政策;生态园区道路建设给予扶持;交通给予照顾;通讯方面要设置计算机宽带网;供水供电逐渐城市化,降低经营成本。

3.2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特色发展

首先,政府应当依照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有利条件,结合旅游和农业发展的需要,编制观光农业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安排;用规划引导观光农业的发展。其次,观光农业旅游的规划设计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景观特色,体现特有的乡村意象;要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区域内现有乡村自然、文化景观为基础,建立综合性乡村旅游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和美化农业与乡村自然景观风貌。

3.3 以资源为基础,准确进行市场定位

首先,观光农业旅游是针对城市旅游而言的,如果说城市以其现代化大都市和发达的工商业吸引旅游者的话,那么观光农业旅游则以乡野农村的田园风光、泥土气息、生产生活为旅游吸引力之所在。观光农业旅游吸引物的中心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因而又被称为“农业观光”、“农家乐”等。因此,有关农村、农业和农民自然景观、乡村民俗等均可成为观光农业旅游的资源基础。其次观光农业旅游市场定位首先是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而不是主要依托国际市场;依赖本地区市场多于依赖外地市场。再次是区位选择,首先是大城市周边农业带,然后再向交通便利、农业基础较好的地带延伸。最后为市场发育,目标市场的乡村旅游消费欲望、水平、舰模。

3.4 开发高质量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产品

所谓高质量产品,是指能具有稳定而持久的市场,能稳定而持久地生产下去的产品。观光农业旅游产品,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功能,突出各自的开发重点,进而获得稳定而持久的市场以稳定而持久地生产下去,其体而言,在现代科技农业观光区,应加强传知授教的教育内容;在生态农业区,应为游人提供参与活动的充分空间;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边远地区,应深入丹发文化含量。

作者:张维梅 李 森

上一篇:艺术概论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国建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