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辩论

2023-01-16

第一篇: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辩论

专题探究: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专题探究: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近期,随着老人摔倒事件的不断发生,该不该扶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下面是某高校做的一个关于该话题的民意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民意调查显示社会信任危机凸显

首都经贸大学等3所高校联合发布“社会信任问题的大陆消费者民意调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3个层面来体察民众对中国社会的信任度。就目前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问题,高达87.4%的民众认为不能扶老人的原因是怕惹祸上身。

据首经贸统计学院负责人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涌现。为了分析这一现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和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联合发起了关于社会信任问题的大陆消费者民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3个层面的信任危机已经凸显,其中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现象最为突出:26%的受访者对政府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前景持乐观态度;12.3%的受访者相信品牌餐饮业不会使用地沟油;只有8.1%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社会中人与人的信任度较高。

针对时下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问题,高达64.8%的受访者认为围观民众该扶起老人;26.9%的民众认为是否该扶不好说,要视情况而定;仅8%的民众认为不该扶。调查组工作人员表示,该数据显示,社会道德观念虽然存在,但社会的信任危机导致道德判断受到冲击。

另一组数据调查显示,7.2%的民众认为不扶的主要原因是事不关己,因而冷漠置之;而高达87.4%的民众认为不能扶老人是因为怕惹祸上身,这其实是社会信任危机的最根本体现;还有5.3%的受访者认为医疗知识不足、怕给老人带来更大伤害是不扶老人的主要原因。 卫生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这条消息被各大媒体以“跌倒老人扶不扶要看情况”“跌倒老人不应立刻扶起”等方式解读后,迅速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许多网友斥责卫生部这个《指南》仅仅关注技术层面,而偏离了民众所关注的道德争议,“非常可笑”。

其实,这部《指南》只是近日卫生部发函给各地疾控中心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之一,只不过刚好赶上“扶老人”的道德争议,被媒体炒作一番后,“躺着中枪”。民众对《指南》的关切,实质仍然是近期众多“扶老人”争议的延续。然而,卫生部的这个不合时宜的《指南》却毫无疑问加剧了人们对“扶老人”的担忧:这个社会还扶得起老人吗?

为什么这个社会扶不起老人呢?

“墓碑式判决”与“令人惶恐的两万字指南”

扶不起老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经历了诸如“老汉摔倒无人敢扶,唯独外国女子上前喂水”,“女子报警救人前连续找七名见证人”等数不清的事件后,最近连续发生的“司机救人反赔偿”、“摄像头清晰记录老太太诬陷好人”、“88岁李大爷摔倒后无人敢扶最后窒息死亡”(任志强感慨“终于出人命了”,实际上这不是第一次),还是让“扶不起老人”再次成为民众广泛关心的话题。

人们大多已确信,什么“道德滑坡论”、“旁观者效应”都是次要的。造成这个社会出现连老人都不敢扶的窘境的,就是部分老人品质不好,习惯讹诈,以及两个荒唐的法院判例——“南京彭宇案”与“天津许云鹤案”。

专题《是什么让老太太诬陷好人》曾经多角度分析了老太太们诬陷好人的原因,但就彭

宇案、许云鹤案本身,我们不愿意过度渲染其负面效应。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两起案件的负面效应已经深刻地种在人心之中了,就算法院对案件进行改判,挽回的也很有限。正如法大教授何兵所说,这两个案件都是“墓碑式判决”,造成了关于“扶老人”社会信任体系的整体垮塌。

在这种情况下,卫生部出台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自然看上去非常滑稽,这份干预指南全文41页共23000多字,其中所列的技术要求让大多数的民众都不可能用心读完,更遑论牢牢记住并应用。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份实际上针对专门人员的指南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只能是一纸空文。相反,由于其内容太多太专业,反而可能让民众感到惶恐,更不敢轻易“干预”老人跌倒。

当道德成为义务,谁还敢扶老人?

“彭宇案”负面效应的实质,就在于这个案反映了在当下中国,做类似“扶老人”的好事,风险太高,成本太高。

这是因为,在中国,很多人对他人的道德要求过于强烈,有时却对完成法律规定的义务也赞扬得过了头。结果往往把道德当作了义务,或者把义务当作了道德。公交车上关于老幼病残孕专座的规定就是一个典型,道德义务不分,总认为依靠人的“通情达理”就能让占座的人自行让开,结果往往是占座者对所谓的规定毫不理睬。而假如这些规定有法律效力,老人孕妇们面对拒不让座者能够像德国人那样打电话报警,相信情况很快会有改善。

而在中国,“扶一把老人”本来只是一种道德要求,然而由于“见义勇为”的崇高感,很多情况下却变成了一种“法律义务”,不仅要送老人入医院,甚至还要承担垫付医药费,被诬陷后还要赔偿等种种风险。本来,一个人想做个好事,愿意承担的成本无非是耽误几分钟,帮忙打个电话等等。但考虑到彭宇案、许云鹤案的判决结果,许多人自然索性就高高挂起。古语说得好,趋利避害为君子,成本效益才是人考虑问题的根本。有些人指责人心浇薄、试图从道德层面呼吁大家不计得失、伸出援手,自然不会有效果。

即将老龄化的社会却扶不起老人:未来有多可怕

如前所述,卫生部《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自然不会起到什么作用,然而这份《指南》中的一些数据,却反映出“没有人敢扶老人”的社会未来有多可怕。

众所周知,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而受到计划生育的影响,老年人的比例今后只会越来越高。而据美国的统计数据,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每年有30%出现过跌倒,按这个发生率估算我国每年将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而跌倒往往后果严重,是老年人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006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跌倒死亡率男性为49.56/10万,女性为52.80/10万。据此推算,每年就有几万老年人直接死于跌倒。

如果跌倒的老年人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援,那么窒息而死的88岁李大爷就绝对不会是跌倒而死的最后一个,在普遍不敢扶一把老人的社会里,老人们伤残和死亡的比率显然会大大增高。

而谁没有变老的一天呢?可以想象的图景是,在一系列“南京徐老太”和“南京枉法法官”的影响下,不去扶老人这种事只会越来越多,怎么办?

有学者提出设立“见死不救罪”来维护社会正气,这在某些国家或许能够行得通,但在当下中国。设立这种罪名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原先无数人围观李大爷摔倒猝死,而后则是李大爷摔倒后,所有附近行人作鸟兽散,李大爷就算喊救命可能都没人听到。

制度保障扶老人:“先小人”才能“后君子”

学习新加坡:老太太反咬救援者要重罚

西方体系的《好撒马利亚人法》,主要还是防止见义勇为者因被施救者出现意外而担责,而在实用主义盛行的新加坡,其相关法律则极为明显的针对恶意反咬。

对于见义勇为,新加坡的惩罚机制规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影响恶劣、行为严重者,则以污蔑罪论处。据称,该规定实施以来,新加坡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公民在实施见义勇为时也免去了顾虑和担忧。

政府和社会要尽量创造条件保障见义勇为

除去法律上的改进空间外,政府可以采取很多措施能够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权益。对“扶老人”这件事而言,只要能够在更多城市公共地方尤其是交通要道装上摄像头,自然也能够减少扶老人的心理障碍。另外,严肃执行“急诊科室,面对危重病人,必须先行救治,及时提供紧急医疗服务”的规定,也能让施救者免于“垫钱救人”以致有理说不清的情况,不致重蹈彭宇案覆辙。

另外,民间有人设立“搀扶老人风险基金” ,为勇于搀扶老人却被冤枉者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必要时还会提供经济帮助。这同样很好的给潜在见义勇为者传达了一个信息,遇到老人跌倒放心地扶。虽然这算是个无奈之举,但在政府、司法作为不够的情况下,民间的补充措施仍然有助于鼓励见义勇为。

总而言之,政府和社会要尽量创造条件,引诱好人发出善端做出好事,而尽量去除障碍,当然,也不能排除部分人借助大环境,明明是自己让老人摔倒了,却利用舆论倾向来洗刷自己责任。对于这一点,需要更令人信服的司法进行惩恶扬善。

“能够扶老人的社会”实际上是“陌生人社会”

社会转型期间民众信任度下降

社会转型需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

如以往的专题所述,扶老人之所以成为现在广为瞩目的话题,并不一定是因为“道德滑坡”,更大的原因可能在于民众的社会阶层、经济地位出现了分化,以致社会广泛出现不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感。而在当年大家都不怎么富裕的年代,类似的社会问题自然相对较少。

而如今,社会、经济各方面出现很多进步,但这些进步却相当不均衡。一个显著的落后之处是,我们的社会还是“熟人社会”,人们互相之间只信任熟悉的对象。而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陌生人社会”,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这样分析“陌生人社会”:“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或陌生人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

在习惯与陌生人相处的社会,由于社会的普遍信任度高,帮助他人,见义勇为的机会自然也相对较高,在发达国家,为“能不能扶老人”这种事而掀起全民讨论的事情可以说极为罕有。而我国,正处于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的道路中,然而由于阶层分化等

原因,某种程度上这个过程还出现了倒退,“扶老人”问题的出现,就是显著一例。

用法律、信任取代道德的规范作用

所谓“陌生人社会”的特征,最主要就是法律作为规范社会成员关系的核心制度比较健全,从而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的行为规范作用自然可以相应减弱。而在法律健全,信任度高的情况下,法律的规范作用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例如,在施救不担责的前提下,欧洲的“好撒玛利亚人法”就与美国强调自由的原则有所不同,还加上了类似“见死不救罪”的内容,例如,德国就要求每个司机当遇到事故或事件时,并基于安全的情况下,停车和提供援助,否则的话可能触犯刑责。在德国司机都受过严格的救援培训与考核的情况下,这个规定无疑比我国卫生部出台的这部《指南》要有用得多。

由“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而想到的

曾几何时,老人摔倒后是扶还是不扶也成了大众关注的问题。诚然,扶起老人的好心人被多次讹成“肇事者”而见诸新闻、报纸、博客等媒体。这不免使得好心人的心越来越凉,最后可能还会变成“拔凉拔凉的”了。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在十几年前或者更早以前没有出现或极少出现类似的事情呢?为什么类似的问题只有近几年才多次出现呢?

以我个人看来,这可能是国民素质普遍下降的现象!

现代社会,科技在发展、经济在发展„„似乎没有不在发展的东西。但我敢肯定的是,国民的素质是在下降——至少没有发展。

纵观媒体报道,扶起老人被讹诈只是其中的一种令人气愤的现象。诸如开豪车打人的、炫富的,还有那位创造了一句经典口头禅“我爸是李刚”的官二代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谓越来越猖、越来越狂、越来越乱!

如果把老人摔倒这件事放到五百年前,我们无法想象那位老人就在路旁因无人去扶而致使伤情越来越重;说近的,如果将此类事情放到五十年前,我们肯定会发扬“雷锋精神”,毫不犹豫地去扶起老人,送到医院。可现在呢?人们竟然在思考“我要不要去扶起他”。这不是人们都变得冷漠无情,而是实在有苦衷啊!万一被人家讹了怎么办?摔倒的老人也是的,扶起你的人是你的恩人,你怎忍心去讹诈人家呢?摔倒者和围观者如果有一方素质低下,那么此事就不会有好的下场。

所以,这个问题一般会有三种结果:

一、老人平安无事,好心人受到感谢和赞扬;

二、老人平安无事,好心人被讹为肇事者;

三、老人伤势越来越重,围观人群却冷漠相对。

看看吧,这种情事发生后,好的结局只占这件事情的三分之一!这也就是形成“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的重要原因!素质的下降,公德心的沦丧致使一幕幕不该发生的悲剧反复地发生。我不知道在国外是否也有这样的事情。

请提高国民的素质吧!

提升国民的公德心吧!

第二篇:论该不该扶起摔倒的老人i

摘要:当代信息发达,我们时不时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好心人扶起老人却被讹钱的事件。尤其在彭宇案发生之后,网络上便开展了激烈的“该不该扶起摔倒老人”的大讨论。本文主要以彭宇案为例,试图说明,虽然法律并未规定见到摔倒的老人一定要扶起,但人类作为有道德有思想的主体,在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是应该将摔倒老人扶起的。

关键词: 彭宇案 社会 道德

2006年11月20日,一名老太太在南京市某公交站台等车,不料被人碰倒骨折,医院鉴定为8级伤残,花费了不少医药费。老太太指认撞人者乃刚下车的彭宇,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这个事件一经媒体传播便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发了“该不该扶起摔倒老人”的大讨论,有人认为该扶起老人,乐于助人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有人认为不该扶起老人,要是原本出于好意去搀扶老人反被指撞人并需要赔偿费用,岂不是得不偿失?

据江苏省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透露,在二审期间双方当事人已经达成协议并撤回上诉,最后案件已和解撤诉结案。但是,彭宇案的发生,仿佛是压死中国社会道德这个大骆驼的一根稻草。看到摔倒的老人,有人就以害怕有彭宇一样的遭遇为借口,只是围观却不去搀扶。有网友评论道:“‘彭宇案’的一纸判决,让中国水平倒退了30年。”夏学銮教授认同道:“本来社会上就存在信任危机,这个判决加速了道德的倒退。这是制度对正义的粗暴,并已产生了示范效应。”这就是彭宇案的最大悲哀,它不仅引发了道德败坏,害不幸成为了

1为道德败坏辩护的工具。

对信任危机笔者深有体会。就如,笔者的亲戚在驱车过程中看到了在道路上被车撞伤且伤势严重的人,而当时肇事者已不翼而飞。他在看到后边的车也停下后,才下车要求后边的目击者为他作证人,得到答应后方将伤员送往医院。事后,笔者得知此事,便问道,假如没有目击证人是否会上前救助。对方迟疑了一会,便回答,不会。笔者追问,那就放任其不管让其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对方回答,会打110求助,但不会上前帮忙,因为怕治疗好后的遭遇事故者把罪赖到自己身上并要求赔偿。若在没有目击者的情况下能做到打110求助而不是视若无睹却也是无可厚非。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变少了,人与人变得陌生了,有时甚至连自家对面住着谁都一无所知。有些人,连邻里间的一些小忙都变得不愿意帮,更何况遇上了陌生人呢?在学校里,每每提到安全问题,老师就很有可能是这么教育学生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是在现代社会下,人与人渐渐变得相互不信任的一个有力的证据。

而由不信任引发的道德问题随着人们相互间不信任程度的加深也愈来愈严重。看到老人不敢不扶,其中有一点就是对老人的不信任,怕老人会赖上自己。其实真正会这样做的老人又有多少呢?再有一点就是对道德的淡漠,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看到老人摔倒的时候应该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帮助老人才能使老人免于受伤害,而不是首先想着自己有可能会被老人讹上。

从社会大环境来说,近些年中国的道德滑坡现象确实是较为严重的。尤其表现在食品行业中。毒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火腿等无一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在食品里加点别的东西就不能获利似的。在开放的市场中,有些企业竟然为了利益而至消费者的安全于不顾,实在令人发指。有网友调侃道:“被毒蛇咬了一口都没事,原来我们已被中国制造弄得百毒不侵了。”确实有夸大之嫌,但也的确道出了消费者的心声。上到企业,下到个人,道德滑坡的现象确实存在。 1羽戈:道德危机之重与彭宇案之轻

http://news.ifeng.com/opinion/detail_2010_01/17/1337082_0.shtml

那么,大环境的道德滑坡现象就能作为我们见到摔倒在地的老人而不去搀扶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了吗?答案是,不能。

就个人道德发展方面来说,孔子认为:“知耻近乎勇。”所以,在见到别人有难却不去帮忙的话,有道德的人就会感到羞耻,而没有道德的人,因为和禽兽无异,并没有羞耻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因此道德培养的目标就是保持并发展原初的善。帮助他人,源于内心的一种善行,当你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便会使心身充满一种愉悦感,而这种愉悦感将是推动你继续实行善的动力。人要保持高尚的道德,就必须修身养性。而荀子的观点与孟子正好相反,他认为人性本恶,为了帮助人们获得善性强调了要通过学习来提高善性的方法。同样的是,孟子和荀子都认识到了学习和自省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但在这个日益浮躁、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又有多少人真正关注传统文化呢?因而,该怎样做才能重拾文化经典,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需要大力探讨的问题。但是,它并不是本篇论述的重点。

就法律方面来说,我国的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见到摔倒的老人要上前搀扶,可是社会发展至今,我们都应该有这个义务去扶起摔倒的老人。当然,我们也该看到,法律该做出一些相应的改变,用以保护救助者的权利不受损害。该不该强制规定见义勇为、危难相助为公民的义务,也是一个需要大量探讨的话题。2就笔者认为,既然法律的作用是由外向内而道德的作用是由内向外的,那么这两者就应该结合起来,以达到相辅相成的境界。但是,该如何制定法律法规才能最大化的保护施救者的权益不受伤害,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就社会道德发展来说,市场经济的确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腾飞,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的一些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国人脆弱的神经。如何重建中华传统文化,以对抗西方文化的强烈入侵,扬我国威,这可不是一个将清明节等纳入公休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将心比心,若等你老了之后,也不小心摔了一跤,而此刻围观众多,却没有人上前帮忙,甚至连一句问候都没有,那么你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呢?若社会发展至此,那么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还剩下什么呢?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是与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相背离的。若人人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将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将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

另外,笔者想在单独列出就想要救助老人的人来说,首先必须得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若是老人摔倒后受伤,不具备急救知识可能会产生二次伤害。同时,要切实保护自身的权益,若是身旁无目击者或周围环境存在异常,不要贸然向前,打110报警或是120急救是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有人可能认为笔者在这里的论述与上面的观点是矛盾的。其实不矛盾,以上观点是强调在保护自我的前提下,再去救助他人。例如,一个有道德的人,若不会游泳,就算看到有人溺水,也不能跳下水去营救,因为那样他自身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若贸然跳下水去营救,此时要救的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了。因而,此时大声呼救或打119是一个较妥当的方法。

综上论述,笔者认为,为了自身道德、社会道德的发展,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我们都应有义务去扶起摔倒的老人。

i 参考书目、论文:

1 刘余莉 《儒家伦理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

2 张哲 《道德与法律的困境》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李鸿文 《别故意放大社会冷漠》 凤凰网

第三篇:老人跌倒该不该扶辩论赛2015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现如今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因此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日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高度重视,但是随着彭宇案,许云鹤案这等案件的发生,越老越多的人开始害怕扶起摔倒老人,从而产生了我们今天常说的“扶老恐惧症”。我国是一个崇尚道德、正义、文明的国家,面对老人跌倒,我们必须给予帮助,甚至不应当出现诸如“该不该”、“要不要”、“能不能”的争论。然而,如今,这样的问题却在我国社会上引发了热议,在这片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土之上,连续发生了多起正义与邪恶,善良与丑恶被颠倒的事件。针对这中现象,12月24日,总装二车间举办了道德讲堂活动,其中在活动的第三项目上以“老年人摔倒该不该扶”为辩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首先正方就老人摔倒该扶提出了自己的四个观点:

第一,中华民族浩浩5000年历史,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以老为尊,在古代80岁以上的老者可以自由出入朝堂。甚至皇帝都必须对天下的老人毕恭毕敬。由此可见古代人们对老人的尊崇。而现如今,老人摔倒了都不去扶,这不是道德的沦丧又是什么?第二,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扶老助乐之德。一个人,有才无德培养使用,有德有才提拔使用,有才无德绝不录用!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道德修养都没有,又何以治国平天下?

第三,父母和老师从小教导我们要尊老爱幼,现实中小孩子帮助老人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小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成人?老人摔倒而不扶,一违父母之言,二违恩师之命。

最后,之所以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当前社会出现了信任危机。信任危机的出现直接影响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在这样的一个节口上,我们该怎么做?任凭信任危机不断扩大而置若罔闻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每个人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在这样的民族大义面前,谁还敢继续麻木不仁冷眼旁观呢?

从以上正方的观点来看,正方立于道德之上,发出了令人为之一振的的高呼,坚定不移的认为老人摔倒该扶。让我们甚至无法去反驳。但是反方的见解显然更加独特新颖。

反方提出支持老人摔倒不该扶,并不是说对老人摔倒要视而不见。而是给予恰当帮助,扶在辞海中解释为“搀,用手支持人或物,使不倒”,扶起摔倒老人只是一种帮助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却不是最佳的办法,比如拨打120,电话联系其家人,等待专业人士的援救等方式显然更好一些。

其次反方指出老人摔倒的原因有很多,大致有下面几种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伴脑内小动脉硬化,使其突然破裂出血引起的中风;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颈椎病等引起的眩晕;大脑一时性严重缺氧缺血,导致短暂性意识丧失;心绞痛急性发作,及癫痫发做等。同时老人骨质较为疏松,一旦摔倒易导致骨质,不当的搬动易造成二次损伤。如果老人摔倒就搀扶,未免太感情用事、太不尊重医学了。甚至可能好心办坏事,反而害了老人!

最后,老人摔到了不该扶,不是我们不想给予帮助,有不敢的成分,不是我们道德上的退步,却与社会体制有着脱不开的关系!不敢搀扶跌倒老人,是一种淤积已久的“社会病”。伴随着恩将仇报的见义勇为、惹祸上身的助人为乐,传统美德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尴尬;“彭宇案”、“许云鹤案”的法律判决更是让公众寒心!我们并不想因噎废食,只是我们期待能有更健全的法制,能有更完善的保障去为行使正义保驾护航,而在此之前,我们更应该做好自我保护。以上反方提出不敢扶起摔倒老人的具体原因,并不是道德的缺失,而是社会法制与老人身体等因素导致。针对反方的如此立论,正方二辩给出了驳斥:

第一、反方认为老人摔倒不该扶,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搀扶老人,那么老人很可能会因此而死亡,反方在衡量该不该扶的时候只考虑自身利益而置老人的生命于不顾,这完全背离了中华民族无私帮助的传统美德。

第二、针对“扶”字我方有必要进行一定的阐释。扶应该是扶助、帮扶、救死扶伤的意思,而反方仅仅将其理解为将人从地上拉起来,这样的理解未免也太狭隘了。扶助也分方式,中国已经颁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来指导我们如何去帮助老人,指南中指出不要急于扶起,要视情况处理。只要按照指南的指导去搀扶老人的话,那么对老人的帮助只会对老人有利而不会有害。

第三,反方害怕搀扶老人反被讹诈,但是并不是每个老人被搀扶都会讹诈,他们只占极少数。就算他们讹诈了我们,我们也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在这个媒体无所不在的时代里,媒体往往会将恶的夸大并且对善的不予理会,像许云鹤、彭宇案这等案件媒体将其宣传的沸沸扬扬,人尽皆知,但是对千百万好人搀扶老人的事件却置而不问。就是因为媒体的这种强烈的宣传反差,才让我们觉得今天搀扶老人风险很大。其实不然。

第四,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今天我们还很年轻,跌倒了,可以自己爬起来,不需要别人搀扶,但是总有一天我们自己会老,当我们自己老了,摔倒了爬不起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很急需别人的帮助呢,当我们寻求周围人帮助的时候,别人对我们视而不见,那时我们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社会是如此的冷漠,那么今天我们年轻的时候是不是该主动去搀扶老人呢。正是因为道德的缺失社会才会越发的谨慎和冷漠,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自身做起,也只有人人搀扶老人,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人民道德素质才会越来越高,进而改变社会的诚信高度,以至于最后老人就不会产生这种讹诈的事件了。

正方二辩论证严密,看穿了人们不去搀扶老人的具体原因,并且针对这些原因予以了一定的解决办法。整体看来好似无懈可击,但是反方二辩却通过以下斥论给了我们更加深刻的心里剖析:

正方指出不扶摔倒老人就是怕被讹诈,只考虑自身利益,背离中华民族无私帮助的传统美德。但是如果连自己利益都得不到合理保障,中华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如何传承,要想继承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前提条件是自己的合法利益能得到保障,而扶起摔倒的老人之所以会产生一系列被诬案件,正是因为扶起摔倒老人可能会对使自身利益造成巨大损失,这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倡导道德的前提是必须承认每个人有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

其次,老人摔倒的实例非常多,而被讹诈的案例却很少。这话没错,但请大家试想,如此少的被诬案例都对全社会造成那么大的负面影响,几个彭宇案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已经被大多数人说成是道德的沦丧,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等等。以至于我们辩论的主题就是摔倒老人该不该扶,难道正方还想继续这样的被诬事件发生再次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吗?

最后,正方一辩中提出当前社会出现了信任危机,没错,不扶老人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那么针对这种现象的产生,我们应该倡导的是相关部门应制定健全法制来保障施救人的合法利益,而不是盲目的扶起摔倒老人造成彭宇案的发生,使社会的信任危机的进一步加剧。我们的责任应当是从理性的角度针对这种现象探索问题本质并呼吁相关部门加以解决,而不是从感性肤浅的层面来讨论这种现象属不属于道德问题。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老人摔倒时不该扶!不过我们应当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道路交通建设将会更加完善,摔倒老人的问题将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辩论到此就到了辩论赛的高潮自由辩环节,自由辩中双方就该不该扶更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这些简短的争辩中,我们不应该只去注意赞同哪一方观点,而是应该通过这个辩论了

解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应该如何去做。下面给出了正反方辩论要点: 正方:

现如今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未来我们身边有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现在我们就应该说明老人摔倒应该扶。面对身边更多的老人及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要做个有道德的人,

见义勇为,奉献自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自己做起。 反方:

按正方逻辑那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高的道德期待,但为什么却拥有不断突破的道德底线哪?所有的决策都要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我们都一样,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关键是看周围的东西是抑制我们的恶还是抑制我们的善,而不是片面简单的认为我是好人你是坏人。 正方:

按照反方辩友的逻辑我大概可以分析出对方辩友在遇到摔倒老人时,由于顾虑或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是不会主动扶起摔倒的老人的,那我想试问对方辩友在做出这一决定时,致礼仪道德于何处,自己的良知于何处?雨果说过“善良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没有了最基本的道德为基础,我们的民族何时能真正崛起? 反方:

我不同意正方观点,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所组成的各种各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道德反应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而生产关系又由生产力所决定,因此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的观点,毋庸置疑。进一步说明道德并非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或决定力量。再者,不扶摔倒的老人有很多合理因素存在,也并非不道德。 正方:

没错,社会是人和人关系的总和,如果每个人都自私自利,计较太多,只顾利益,不谈道德层面上的互相帮助,那么又怎么能称之为社会。老人摔倒不扶的话,长此以往,人情冷暖,社会混乱,优良传统荡然无存,我们又如何称为合格的社会一员,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回报社会,怎样去实现自己价值呢?最后,我们又该怎样面对那些为社会贡献一生的失助老人呢? 反方:

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互帮互助,是没错的,帮助别人的同时,难道不应该考虑自身利益?面对彭宇案,许云鹤案这样的情况,难道我们保护自身合法利益就是错误的吗? 如果我们被讹诈了谁为我们买单?谁为我们的一生负责,谁更要为我们含辛茹苦的父母负责! 正方:出现彭宇案,许云鹤案这样的情况也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对方辩友不能这样一早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吧。退一步讲,请问对方辩友中国有多少老人,摔倒的老人有多少,真正讹人的又有多少?根据中国好人网统计,您被讹的概率不足千万分之一。 反方:

既然对方辩友提到概率问题,我倒想问一下对方辩友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是多少,我想不用问大家也清楚地球被撞的概率应该比我被讹的概率小之又小,但其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大家也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小的小概率事件也是又发生的可能的,彭宇案不仅仅是个概率问题,其造成的恶劣影响至少使中国的道德水平退步30年,试问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今天我们有多少个30年。 正方:

在如此低的概率之下就算我们被讹诈成功了,我们也可以向由中国好人网举办的“搀扶老人风险基金”等组织来寻求帮助,该组织的宗旨就是为所有因为搀扶老人而受到经济损失的人提供全额帮助。既然已经有了帮助,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来帮助老人呢?敢问一个没有担当的人如何求得社会的尊重? 反方:

愿不愿意扶起摔倒老人与有没有担当无关!当今社会,大多数人仍未解决温饱问题,买房问

题,就业问题和医疗问题,为了这些问题我们东奔西跑忙的焦头烂额,而这些恰恰都属于生

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层面,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人们怎么会有过多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人们如何敢扶起摔倒的老人而使自己陷入更加悲惨的境地,因此不扶才符合了人性的发展行为,与有没有道德无关!正方: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到底是不是道德的必要条件呢?我想试问一下对方辩友,原始人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不也坚持互相帮助么?因为就连原始人也知道互相帮助是必须的,不然他们无法单独存活于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当然今天也一样,没有别人的帮助我们也无法单独存活于世。 反方:

要想搞清楚不扶老人是不是道德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所反映的特定意识形态。通俗的理解是,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之所以倡导道德,说到底正是为了保护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如果自己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何谈道德。 正方:

按照您的意思我们遇到摔倒的老人可以因为害怕自己利益得不到保护就不用去搀扶了吗?这就是一种只考虑自身利益的自私自利的行为,我们必须给予批判,否则我们拿什么去歌颂那些舍己为人的高尚行为。 反方:

你要批判自私自利,你要歌颂舍己为人,你的前提是要承认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这个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是不容许别人侵犯的。而法律正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因为凡是法律所禁止的都是道德所禁止的,凡是法律所倡导的也是道德所倡导的,由此可见道德有保护我们每个人合法利益的功能。换句话说,不能保护我们合法利益的行为不属于自私自利行为。 正方:

那照你所说,扶跌倒老人这样见义勇为的行为都是为了利益,显然不合情理,讲道德讲就不能讲利益,道德和利益就是冲突的,见义勇为就是不计功利的,你不能说见义勇为之前,我先想想 合算不合算?那还叫见义勇为吗?见义勇为就是超越功利的。因此对方所说的不扶就是不道德!就是不对的! 反方:

不管是见义勇为还是倡导道德,这种行为归根结底必须要讲利益,因为没有利益就没有倡导传播的可行性,人类社会倡导道德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所以道德必须必须符合人性。 正方:

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种只讲利益的行为难道就是符合人性的发展了吗?只讲求利益的行为还属于道德行为吗? 反方:

“爱人者,人恒爱之”这话没错,但爱人者正是期望得到别人的爱所以才会去爱人,这难道不是利益吗?古圣人名言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正式因为它最终是讲究利益的,所以具有继承的可行性,符合了人性的发展行为。正方:

尊老爱幼是中华名族传统美德,如果遇到摔倒老人都不去搀扶,这才是道德的沦丧,社会倒退30年,我们别让几个偶发的反面事例所误导。我相信不是每一个老人都会反咬一口,所以不管怎样,坚决要扶跌倒的老人,才能堂堂正正的做一个中国人。 反方:

为什么大家都怕扶都不敢扶、不愿意起摔倒的老人呢?深层原因不是道德的沦丧,而是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大家互相之间缺乏信任, 而缺乏信任不叫不道德。经济学家张维迎有一个观点:什么叫诚信,诚信就是放弃眼前的小利益,谋取将来的大利益。我们不能只凭满腔热情去扶起摔倒的老人,为了维护个人的合法利益,我们首先应倡导建立相应的体制来解决摔倒的老人,而不是盲目扶起来,再次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正方:

不愿意扶起老人就是怕惹麻烦,怕被讹诈,就是自私自利的小人行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类拥有高尚的道德行为,林文中公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 反方:

正方的陈词慷慨激昂,听起来很煽情,但大家不能忘记,人类的情感是以我们的肉体作为载体,换言之,肉体不存在,情感不存在。这就好比道德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态一样,脱离人与人之间物质关系的任何意识形态都不是道德。 正方:不愿意扶老人的行为就是怕受到损失,你还居然说的如此振振有辞,你到底懂不懂得什么叫舍己为人的高尚行为? 反方:

之所以你认为扶摔倒老人就是高尚的行为,正是因为它舍去了个人利益,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那么问题出现了,舍去个人利益的前提是他要有个人利益才行,承认这一点,恰恰是实现道德的途径,换句话说,要想实现道德的途径最终要讲究个人利益。由此可见自身的利益得不到合理的保障,就是不可行的伪道德,因此不扶摔倒老人与有没有高尚的道德无关! 正方:

试想一下,假如是你爷爷在马路上摔倒了,大家都视若无睹,就此请问你是什么感受? 反方:

首先我认为我们所遇到的摔倒老人并非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并不了解他有何疾病,因为什么摔倒,摔倒造成了什么损伤?因此我们有顾虑,不能因为有顾虑就否定一个人的良知和道德水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之欲勿加于人。假设我扶起你摔倒的爷爷,造成了严重的二次伤害,你会怎么想?

以上正方反方唇枪舌战,精彩之极,让我们有点目不暇接的感觉,我相信通过以上辩论大家对老人摔倒陌生人是否该扶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最后让我们看看双方三遍对以上辩论的总结。

反方三遍:

面对正方辩友站在所谓道德角度的狂轰乱炸我也差点摔倒,但是在摔倒之前,我想谈一下我的几点想法:

第一点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不扶老人就是道德沦丧,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就是缺乏对中华传统美德最基本的敬畏。这使我们不禁要想彭宇案、李云鹤案等关乎道德的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这些人为什么要为自己甚至是全体中国人的道德买单呢?难道我国的法律制约道德,显然不是这样的,那又为什么中国人行使道德的成本这么高呢?我想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详细阐述:一方面何谓道德,古语有云:天之本谓之道,人之本谓之德,显然人才是道德核心,那什么又是有道德的要求呢?《格言联璧 持躬》篇中有说: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可见要做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做的是内不欺己,因此在扶不扶老人这个问题上,我方观点并不是自私自利、道德沦丧,而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明白在特定情况下应该做什么事,应该怎么做;另一方面,《礼记 礼运》中有记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中国远古时代时的道德状

况,那又为什么在高度文明的现代中国,本该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成了问题,难道人们都如对方辩友所说的道德沦丧了吗?显然也不是,正是因为全国各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彭宇案”,因此人们在扶老人这个问题上有顾虑、有畏惧,我们不能因为顾虑而高举道德的大棒去恫吓别人,这本身就是不道德。因此基于道德层面的考量我方坚持认为摔倒老人不应该扶。第二点对方辩友坚称不扶老人会对老人的心理上和生理上造成严重损害,那我不禁又想难道扶起老人就不会对老人造成伤害吗?众所周知老人大都患有心脏病、脑血管、高血压等疾病,在不清楚老人为什么摔倒,摔倒造成的什么损害,甚至老人有何种疾病的情况下,让一个非专业的陌生人去扶起,无异于让木匠去造飞机、瓦匠去造大炮、裁缝去造坦克,结果可能是一万年也收复不了钓鱼岛。所以说仅凭一腔热血是扶不起如此脆弱的老人的,即使扶起也很难保证不对其造成更为严重的二次伤害。因此从人性关怀的角度考量我方坚持认为摔倒老人不应该扶。

这是最好的社会也是最坏的社会,或许如你所说这是一个众生喧嚣的社会,但这依然是一个有良知的社会。对方辩友你见或不见,良知始终在我们心中,道德始终在我们心间。正方三辩:

第一:扶是人的善良本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十三亿人口连跌倒的老人都扶不起的话,那么尊老爱幼的中华优良传统何在,更加严重的是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失去我们的信任。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了信任,这个社会将会变得多么冷漠,更进一步没有信任将导致道德的沦丧,今天面对越来越发达的物质文明,我们的精神文明何时才能跟上。

第二:不扶是道德的沦丧,社会倒退,大家应该一如既往的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遵守我们的道德规范,别让几个偶发的反面事例误导。我相信不是每一个老人都会反咬一口,所以不管怎样,坚决要扶跌倒的老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对方辩友认为怕老人讹诈而不扶,这是一种怕惹麻烦的自我保护的自私行为,危难之中显身手,关键时刻才能让道德的光辉异常耀眼而伟大。

第三: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扶老助乐之德。,一个具备良好修养和道德的人才有如此一般的胸怀与气魄,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方辩友认为怕对老人造成二次伤害,在这点上我方二辩已经对扶字进行了界定,刚刚对方提到的只有自己亲自把人扶起来才算扶,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隘,一个人是扶,两个人把他抬到担架上就不是扶了吗?中华美德源远流传,千古年来有道德的人都令人敬仰受人追捧,一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所以当前我们也不能因为前进途中这么一个小小的绊脚石而止步不前,议论纷纷。应该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见义勇为,发扬美德,构造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相互信任。

整个辩论赛精彩而短暂,从双方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方坚定不移的宣扬道德,反方铿锵有力的呼唤法律。扶不扶摔倒老人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了。道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维护,也只有人人去维护道德才能制止那些败坏社会道德的行为。最后引用诗人纪伯伦的名言来结束这篇文章: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在流血,一个在宽容。我们不能因为被黑暗欺骗就去诅咒阳光,更不能因为别人被黑暗欺骗就躲避阳光。在最后,我想说媒体舆论,别忘了你自己最终的责任就是抑恶扬善,不要夸大那些极其个别的现象。

第四篇:老人摔倒了应不应该扶(辩论资料)

老人摔倒了应不应该扶

1.我们正在从“熟人社会”大步走向“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中,失去了“人情与血脉”的联系,面对城市中来来往往的陌生人,除了法律的监控之外,我们需要以涵盖公民素质、公民精神等在内的契约理性来维持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履行社会责任。

信任的断裂,加剧了道德的沦落——“我不讹人”呼唤的是信任而不是道德,不敢伸手的道德恐惧正是一种社会信任危机的阵痛,对此进行泛泛的道德倡导于事无补,应该让公民精神尽快成长起来,修补起社会信任的纽带,才能实现根本上的道德救赎。

“安全宝典”

第一步要通知其家人、亲友前来处理。

第二步要问清老人的姓名和子女职业。

第三步要让老人签署“自愿接受救助的声明”。

第四步要寻找救助老人的目击者证明,之后才能将老人送往医院

2.扶是应该的,是人的善良本性。不扶是怕惹麻烦的一种自我保护的自私行为(如同范跑跑)。确定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然后因为担心可能会出现的损失,那么这个正确而又必须的事情我们就不去做了吗?危难之处显身手,关键时刻才能证明一个人是英雄还是狗熊。人性的光辉正是在特定的时候才会显示出其伟大。我扶,我自然就会有勇气去面对或承受哪怕是莫须有的诬陷。

不扶是道德沦丧,社会倒退,全社会鄙视与唾弃的行为。

扶才是全社会真正应当弘扬和加以保护的正当光明行为。

那些患得患失自私自利畏首畏尾不敢扶的人是真正的小人。

真的是自己撞倒老人而反说是自己扶起老人的东西,与那些得到帮助却反而诬陷好人的东西,统统是该下地狱的魔鬼。

3.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传统是一定要传承的。所谓身正不拍影子歪。做人要坦坦荡荡。 徘徊在道德与法律之间---对以法律惩罚第三者的思辨

反方说:“用道德来绑架别人,以道德的名义来攻击别人,本身就是不道德。”

正方说:“对不道德的人去讲道德,那是道德的扭曲,坚持正义就得对敌人如秋风扫落叶残酷无情。”

反方说:“按照法律法规无禁止的行为即为许可的行为,我不扶老人是我的自由和权利。”正方说:“法律法规是建立在道德标准上的条文,法律法规没明文规定的并不是我们不该去做的,只能说缺德人恬不知耻假法律之名钻了法律的空子。”

反方说:“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这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

正方说:“本能是动物的本性,人之所以高于动物正是因为人有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

„„

王浩问:“你要是没撞她为什么要扶她?”代表神圣庄严法律的法官都这样认为了。彭宇应该反问:“看到小偷偷别人的钱又不是偷我的钱,我是不是充耳不闻?看到歹徒打伤路人抢劫,反正不是抢我的财物,我何必要去管他?洪水还没淹到我家,我为什么要去防洪?地震没震到我家,我为什么要捐款?敌人没打到我家,我为什么要上前线?„„试问

法官大人还有没有一丝正义感,公德心,爱国情?”真痛恨如今中国的法官竟是如此的垃圾!

不扶是道德沦丧,社会倒退,全社会鄙视与唾弃的行为。扶才是全社会真正应当弘扬和加以保护的正当光明行为。大家应该是一如既往地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别让几个偶发的反面事例误导。为什么吴志攀的“撑腰体”这么红火?证明还是邪不胜正,放心去做你认为正确的正义行为,人心才会传播出温暖和爱,社会才是和谐美满。那些患得患失自私自利畏首畏尾不敢扶的人是真正的小人。正方观点 (1)

该扶!

且不说你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人,任何一个心存良知的人都会这么做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国几千年留下的传统美德,这是文化;行动已不便的老人不小心跌倒,过路的扶起,这是人之常情。助残扶老,是一个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就产生的意识。

本报21日报道的“广州女扶起老人温暖人心”出街后,“老人跌倒究竟该不该扶”再次引起热议。老人跌倒扶他一把,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为何在中国却成了大事?人们不得不再次感慨:“老人跌倒该不该扶,需要十三亿人讨论吗?”敢扶,赞扬;不敢扶,体谅,在网友评论的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是一份对老人想扶却不敢扶的无奈。

老人跌倒该不该扶

在很多人对跌倒在地的老人不敢伸出援手的时候,18日晚,两名勇敢的本地后生女给出了自己肯定的答案。此举,却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不少网友感叹,两名广州女孩微不足道之举,却让他们看到了社会道德的曙光。

有网友指出,扶起跌倒的老人本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好事,缘何现在人们却“大惊小怪”?网友Yoyo说:“本来是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阿婆跌倒,上前扶起本是理所当然。但是在中国,却变成了一条新闻,真是令人震惊。”

“本来是一件很平凡的事,但因为现在的社会和之前的几件反面事件让人们惧怕帮助老人家会惹祸上身,从而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了一道墙,变得越来越冷漠,这件事只不过告诉大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那么丑陋的。”网友“順閣源物業”说。不少网友指出,正是在一系列反面事件的持续发酵下,这些微不足道的好事才会变得如此“难能可贵”。

在不少网友对女孩扶起老人表示肯定的同时,有部分网友却表示,怕扶皆因担心“好心没好报”。网友“蛙蛇”说:“不是我们没有良知,人人都有,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意识想扶。但是不敢啊,人心险恶啊!”有网友甚至直言:“不是不想不扶,而是不敢扶,如果阿婆耍赖,那女孩岂不是有口难辩?”因此,有网友建议,如何设立一个法律体系保障帮扶人和被扶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更有网友别出心裁地提出,扶起跌倒老人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技术问题。网友“闲庭信步”说:“最好帮忙打112叫救护车,因为老人摔倒,情况比较复杂,就算不会出现当事人或家属反咬一口这种情况,也可能因为护理不当帮倒忙,到时好心办坏事,就不好了。精神可嘉,但我认为处理欠妥当!”网友“天助自助者”说:“试问网友,有几个真正懂得人工呼吸,懂得灭火常识,懂得野外求生,懂得意外受伤自救?所以,当我们什么都不懂的时候,蛮干是急症施救的大忌。”

赵广军:扶人前先拍照

不少知名人士也参与到大讨论当中。

全国道德模范、广州市赵广军生命热线的主持人赵广军表示,扶人前要学会保护自己,“我觉得做好人好事并不意味着不保护自己,既然这样的事例出现了,我们就应该应对、反思,不要轻易牺牲自身名誉和利益。”志愿者在施救时应保留“三张照片”。即拍一张老人跌倒的照片,找路人拍一张自己和跌倒老人的照片并留下路人的联系方式,等120救护车到来后让护士拍一张照片,以此存证,被诬陷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此外,赵广军还从法律层面上呼吁政府能够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应专门设立一项“诬陷罪”,对好人形成保护机制,能大大提高社会风气。

对此,知名媒体人马志海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老人摔倒了,路人扶一下,天经地义再正常不过,现在居然成了赴汤蹈火的壮举登上了报纸头条!“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是无价的,用利益的换算去衡量人的生命价值,这本身就是无耻的,因此,连这样的讨论都是无耻的。”但这种无耻的讨论却越来越多,“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就是一例。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却认为,扶还是不扶要看情况。他在微博上曾写道:“不要急于扶起,这怎么会是冷漠呢?如果你不会救,该救活的给你糊弄不是加速别人死亡吗?所以,大家不要浮躁,学一点医学常识不会害你的,更不会害人。”

上海:老人摔倒无人敢扶

9月2日下午4时许,一名拄着拐棍的老人在上海市黄浦区尚文路中华路口不慎摔倒,血流满面。尽管当时有许多路人看见,但竟没有一个人上前搀扶老人起来,大家只是在一旁围观。大约过了10分钟,才有一名路人报警。老西门派出所两位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实施救援。民警联系120救护车,将老人送到附近医院救护,并随后联系到老人的家人。 88岁老人摔倒无人扶窒息身亡

事发湖北武汉 现场离老人的家不到百米 一个小时后家人赶到为时已晚

早报讯 9月2日上午,湖北省武汉市,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门口迎面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一个半小时后才被送医院救治,李大爷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8旬老人早高峰时摔倒无人敢扶 警辅路过救起获赞

3月4日清晨,苏州市高新区浒墅关镇惠丰花园内,一名年近八旬的老人不慎摔倒在地,有不少路人经过却无一人上前搀扶。直到路过的派出所警辅发现,才将老人扶起并送往附近医院。

当天上午7时30分许,家住惠丰花园的顾老伯独自外出,不料因雨天路滑摔倒在地,一时竟爬不起来,老人的脸部还被摔碎的眼镜玻璃划伤。小区内过往的人流熙熙攘攘,却没人敢扶。休班在家的警辅杜勤华开车经过,看见倒地受伤的老人,立即下车拿毛巾为其止血,并驾车将顾老伯送医救治。经医生诊治检查,所幸老人并无大碍

8月10日早上,上海新华路淮海西路口,一名老人躺倒在地满头是血,围观路人无人敢

扶,引骑车经过外国女子大骂。

第五篇:老人跌倒该不该扶

卫生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这条消息被各大媒体以“跌倒老人扶不扶要看情况”“跌倒老人不应立刻扶起”等方式解读后,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屡屡发生的案例让人们面对跌倒的老人,在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之后,选择了逃避。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南通公交车司机那么幸运能自证清白,在救人的紧急时刻也不可能使用电子设备固定证据。在自己本身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时候,趋利避害的心理迫使大多数人选择了冷漠。

遇见老人摔倒受伤,出于人道主义和一种助人为乐的传统价值观,我会把她扶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对于社会弱势群体,难免会遇到生活和其他方方面面各种 压力和困难,如果没有人去帮扶他们,势必会造成一种社会秩序的紊乱。然而就像材料中存在的棘手问题,在世风日下的这个年代里,真要是碰到蛮不讲理的老人, 被反咬一口,那实在是不值得,在法律的角度我们需要有证据为自己说话。然而从道德的角度,我们需要而且应该把他扶起来,所以这就需要在发起老人之前找到能 够证明是自己助人为乐而不是自己把他推到的充分证据。

我不是从一个很宽泛的角度,说道德怎么怎么珍贵,我们需要多么多么崇高的品质。而是在社会现实中,这样的问题是实际存在的,为了正义我们需要保证不被别人反咬一口;为了道义我们又不应该见死不救。所以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保证自身正当合理利益的前提下再去帮助别人。

创造使民众能够安心“扶老人”的制度固然重要,但愿不愿意在当今时代还保留一份爱心,仍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宣誓:“遇到老人跌倒,我一定扶起来,视情况通知家人、打急救电话或报警。”你,愿意加入吗?

101409116 沈宸宇

上一篇:留守儿童帮扶工作计划下一篇:落实监督责任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