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2022-07-09

第一篇: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专题探究: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专题探究: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近期,随着老人摔倒事件的不断发生,该不该扶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下面是某高校做的一个关于该话题的民意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民意调查显示社会信任危机凸显

首都经贸大学等3所高校联合发布“社会信任问题的大陆消费者民意调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3个层面来体察民众对中国社会的信任度。就目前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问题,高达87.4%的民众认为不能扶老人的原因是怕惹祸上身。

据首经贸统计学院负责人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涌现。为了分析这一现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和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联合发起了关于社会信任问题的大陆消费者民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3个层面的信任危机已经凸显,其中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现象最为突出:26%的受访者对政府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前景持乐观态度;12.3%的受访者相信品牌餐饮业不会使用地沟油;只有8.1%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社会中人与人的信任度较高。

针对时下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问题,高达64.8%的受访者认为围观民众该扶起老人;26.9%的民众认为是否该扶不好说,要视情况而定;仅8%的民众认为不该扶。调查组工作人员表示,该数据显示,社会道德观念虽然存在,但社会的信任危机导致道德判断受到冲击。

另一组数据调查显示,7.2%的民众认为不扶的主要原因是事不关己,因而冷漠置之;而高达87.4%的民众认为不能扶老人是因为怕惹祸上身,这其实是社会信任危机的最根本体现;还有5.3%的受访者认为医疗知识不足、怕给老人带来更大伤害是不扶老人的主要原因。 卫生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这条消息被各大媒体以“跌倒老人扶不扶要看情况”“跌倒老人不应立刻扶起”等方式解读后,迅速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许多网友斥责卫生部这个《指南》仅仅关注技术层面,而偏离了民众所关注的道德争议,“非常可笑”。

其实,这部《指南》只是近日卫生部发函给各地疾控中心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之一,只不过刚好赶上“扶老人”的道德争议,被媒体炒作一番后,“躺着中枪”。民众对《指南》的关切,实质仍然是近期众多“扶老人”争议的延续。然而,卫生部的这个不合时宜的《指南》却毫无疑问加剧了人们对“扶老人”的担忧:这个社会还扶得起老人吗?

为什么这个社会扶不起老人呢?

“墓碑式判决”与“令人惶恐的两万字指南”

扶不起老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经历了诸如“老汉摔倒无人敢扶,唯独外国女子上前喂水”,“女子报警救人前连续找七名见证人”等数不清的事件后,最近连续发生的“司机救人反赔偿”、“摄像头清晰记录老太太诬陷好人”、“88岁李大爷摔倒后无人敢扶最后窒息死亡”(任志强感慨“终于出人命了”,实际上这不是第一次),还是让“扶不起老人”再次成为民众广泛关心的话题。

人们大多已确信,什么“道德滑坡论”、“旁观者效应”都是次要的。造成这个社会出现连老人都不敢扶的窘境的,就是部分老人品质不好,习惯讹诈,以及两个荒唐的法院判例——“南京彭宇案”与“天津许云鹤案”。

专题《是什么让老太太诬陷好人》曾经多角度分析了老太太们诬陷好人的原因,但就彭

宇案、许云鹤案本身,我们不愿意过度渲染其负面效应。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两起案件的负面效应已经深刻地种在人心之中了,就算法院对案件进行改判,挽回的也很有限。正如法大教授何兵所说,这两个案件都是“墓碑式判决”,造成了关于“扶老人”社会信任体系的整体垮塌。

在这种情况下,卫生部出台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自然看上去非常滑稽,这份干预指南全文41页共23000多字,其中所列的技术要求让大多数的民众都不可能用心读完,更遑论牢牢记住并应用。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份实际上针对专门人员的指南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只能是一纸空文。相反,由于其内容太多太专业,反而可能让民众感到惶恐,更不敢轻易“干预”老人跌倒。

当道德成为义务,谁还敢扶老人?

“彭宇案”负面效应的实质,就在于这个案反映了在当下中国,做类似“扶老人”的好事,风险太高,成本太高。

这是因为,在中国,很多人对他人的道德要求过于强烈,有时却对完成法律规定的义务也赞扬得过了头。结果往往把道德当作了义务,或者把义务当作了道德。公交车上关于老幼病残孕专座的规定就是一个典型,道德义务不分,总认为依靠人的“通情达理”就能让占座的人自行让开,结果往往是占座者对所谓的规定毫不理睬。而假如这些规定有法律效力,老人孕妇们面对拒不让座者能够像德国人那样打电话报警,相信情况很快会有改善。

而在中国,“扶一把老人”本来只是一种道德要求,然而由于“见义勇为”的崇高感,很多情况下却变成了一种“法律义务”,不仅要送老人入医院,甚至还要承担垫付医药费,被诬陷后还要赔偿等种种风险。本来,一个人想做个好事,愿意承担的成本无非是耽误几分钟,帮忙打个电话等等。但考虑到彭宇案、许云鹤案的判决结果,许多人自然索性就高高挂起。古语说得好,趋利避害为君子,成本效益才是人考虑问题的根本。有些人指责人心浇薄、试图从道德层面呼吁大家不计得失、伸出援手,自然不会有效果。

即将老龄化的社会却扶不起老人:未来有多可怕

如前所述,卫生部《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自然不会起到什么作用,然而这份《指南》中的一些数据,却反映出“没有人敢扶老人”的社会未来有多可怕。

众所周知,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而受到计划生育的影响,老年人的比例今后只会越来越高。而据美国的统计数据,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每年有30%出现过跌倒,按这个发生率估算我国每年将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而跌倒往往后果严重,是老年人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006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跌倒死亡率男性为49.56/10万,女性为52.80/10万。据此推算,每年就有几万老年人直接死于跌倒。

如果跌倒的老年人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援,那么窒息而死的88岁李大爷就绝对不会是跌倒而死的最后一个,在普遍不敢扶一把老人的社会里,老人们伤残和死亡的比率显然会大大增高。

而谁没有变老的一天呢?可以想象的图景是,在一系列“南京徐老太”和“南京枉法法官”的影响下,不去扶老人这种事只会越来越多,怎么办?

有学者提出设立“见死不救罪”来维护社会正气,这在某些国家或许能够行得通,但在当下中国。设立这种罪名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原先无数人围观李大爷摔倒猝死,而后则是李大爷摔倒后,所有附近行人作鸟兽散,李大爷就算喊救命可能都没人听到。

制度保障扶老人:“先小人”才能“后君子”

学习新加坡:老太太反咬救援者要重罚

西方体系的《好撒马利亚人法》,主要还是防止见义勇为者因被施救者出现意外而担责,而在实用主义盛行的新加坡,其相关法律则极为明显的针对恶意反咬。

对于见义勇为,新加坡的惩罚机制规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影响恶劣、行为严重者,则以污蔑罪论处。据称,该规定实施以来,新加坡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公民在实施见义勇为时也免去了顾虑和担忧。

政府和社会要尽量创造条件保障见义勇为

除去法律上的改进空间外,政府可以采取很多措施能够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权益。对“扶老人”这件事而言,只要能够在更多城市公共地方尤其是交通要道装上摄像头,自然也能够减少扶老人的心理障碍。另外,严肃执行“急诊科室,面对危重病人,必须先行救治,及时提供紧急医疗服务”的规定,也能让施救者免于“垫钱救人”以致有理说不清的情况,不致重蹈彭宇案覆辙。

另外,民间有人设立“搀扶老人风险基金” ,为勇于搀扶老人却被冤枉者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必要时还会提供经济帮助。这同样很好的给潜在见义勇为者传达了一个信息,遇到老人跌倒放心地扶。虽然这算是个无奈之举,但在政府、司法作为不够的情况下,民间的补充措施仍然有助于鼓励见义勇为。

总而言之,政府和社会要尽量创造条件,引诱好人发出善端做出好事,而尽量去除障碍,当然,也不能排除部分人借助大环境,明明是自己让老人摔倒了,却利用舆论倾向来洗刷自己责任。对于这一点,需要更令人信服的司法进行惩恶扬善。

“能够扶老人的社会”实际上是“陌生人社会”

社会转型期间民众信任度下降

社会转型需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

如以往的专题所述,扶老人之所以成为现在广为瞩目的话题,并不一定是因为“道德滑坡”,更大的原因可能在于民众的社会阶层、经济地位出现了分化,以致社会广泛出现不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感。而在当年大家都不怎么富裕的年代,类似的社会问题自然相对较少。

而如今,社会、经济各方面出现很多进步,但这些进步却相当不均衡。一个显著的落后之处是,我们的社会还是“熟人社会”,人们互相之间只信任熟悉的对象。而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陌生人社会”,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这样分析“陌生人社会”:“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或陌生人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

在习惯与陌生人相处的社会,由于社会的普遍信任度高,帮助他人,见义勇为的机会自然也相对较高,在发达国家,为“能不能扶老人”这种事而掀起全民讨论的事情可以说极为罕有。而我国,正处于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的道路中,然而由于阶层分化等

原因,某种程度上这个过程还出现了倒退,“扶老人”问题的出现,就是显著一例。

用法律、信任取代道德的规范作用

所谓“陌生人社会”的特征,最主要就是法律作为规范社会成员关系的核心制度比较健全,从而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的行为规范作用自然可以相应减弱。而在法律健全,信任度高的情况下,法律的规范作用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例如,在施救不担责的前提下,欧洲的“好撒玛利亚人法”就与美国强调自由的原则有所不同,还加上了类似“见死不救罪”的内容,例如,德国就要求每个司机当遇到事故或事件时,并基于安全的情况下,停车和提供援助,否则的话可能触犯刑责。在德国司机都受过严格的救援培训与考核的情况下,这个规定无疑比我国卫生部出台的这部《指南》要有用得多。

由“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而想到的

曾几何时,老人摔倒后是扶还是不扶也成了大众关注的问题。诚然,扶起老人的好心人被多次讹成“肇事者”而见诸新闻、报纸、博客等媒体。这不免使得好心人的心越来越凉,最后可能还会变成“拔凉拔凉的”了。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在十几年前或者更早以前没有出现或极少出现类似的事情呢?为什么类似的问题只有近几年才多次出现呢?

以我个人看来,这可能是国民素质普遍下降的现象!

现代社会,科技在发展、经济在发展„„似乎没有不在发展的东西。但我敢肯定的是,国民的素质是在下降——至少没有发展。

纵观媒体报道,扶起老人被讹诈只是其中的一种令人气愤的现象。诸如开豪车打人的、炫富的,还有那位创造了一句经典口头禅“我爸是李刚”的官二代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谓越来越猖、越来越狂、越来越乱!

如果把老人摔倒这件事放到五百年前,我们无法想象那位老人就在路旁因无人去扶而致使伤情越来越重;说近的,如果将此类事情放到五十年前,我们肯定会发扬“雷锋精神”,毫不犹豫地去扶起老人,送到医院。可现在呢?人们竟然在思考“我要不要去扶起他”。这不是人们都变得冷漠无情,而是实在有苦衷啊!万一被人家讹了怎么办?摔倒的老人也是的,扶起你的人是你的恩人,你怎忍心去讹诈人家呢?摔倒者和围观者如果有一方素质低下,那么此事就不会有好的下场。

所以,这个问题一般会有三种结果:

一、老人平安无事,好心人受到感谢和赞扬;

二、老人平安无事,好心人被讹为肇事者;

三、老人伤势越来越重,围观人群却冷漠相对。

看看吧,这种情事发生后,好的结局只占这件事情的三分之一!这也就是形成“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的重要原因!素质的下降,公德心的沦丧致使一幕幕不该发生的悲剧反复地发生。我不知道在国外是否也有这样的事情。

请提高国民的素质吧!

提升国民的公德心吧!

第二篇:论该不该扶起摔倒的老人i

摘要:当代信息发达,我们时不时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好心人扶起老人却被讹钱的事件。尤其在彭宇案发生之后,网络上便开展了激烈的“该不该扶起摔倒老人”的大讨论。本文主要以彭宇案为例,试图说明,虽然法律并未规定见到摔倒的老人一定要扶起,但人类作为有道德有思想的主体,在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是应该将摔倒老人扶起的。

关键词: 彭宇案 社会 道德

2006年11月20日,一名老太太在南京市某公交站台等车,不料被人碰倒骨折,医院鉴定为8级伤残,花费了不少医药费。老太太指认撞人者乃刚下车的彭宇,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这个事件一经媒体传播便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发了“该不该扶起摔倒老人”的大讨论,有人认为该扶起老人,乐于助人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有人认为不该扶起老人,要是原本出于好意去搀扶老人反被指撞人并需要赔偿费用,岂不是得不偿失?

据江苏省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透露,在二审期间双方当事人已经达成协议并撤回上诉,最后案件已和解撤诉结案。但是,彭宇案的发生,仿佛是压死中国社会道德这个大骆驼的一根稻草。看到摔倒的老人,有人就以害怕有彭宇一样的遭遇为借口,只是围观却不去搀扶。有网友评论道:“‘彭宇案’的一纸判决,让中国水平倒退了30年。”夏学銮教授认同道:“本来社会上就存在信任危机,这个判决加速了道德的倒退。这是制度对正义的粗暴,并已产生了示范效应。”这就是彭宇案的最大悲哀,它不仅引发了道德败坏,害不幸成为了

1为道德败坏辩护的工具。

对信任危机笔者深有体会。就如,笔者的亲戚在驱车过程中看到了在道路上被车撞伤且伤势严重的人,而当时肇事者已不翼而飞。他在看到后边的车也停下后,才下车要求后边的目击者为他作证人,得到答应后方将伤员送往医院。事后,笔者得知此事,便问道,假如没有目击证人是否会上前救助。对方迟疑了一会,便回答,不会。笔者追问,那就放任其不管让其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对方回答,会打110求助,但不会上前帮忙,因为怕治疗好后的遭遇事故者把罪赖到自己身上并要求赔偿。若在没有目击者的情况下能做到打110求助而不是视若无睹却也是无可厚非。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变少了,人与人变得陌生了,有时甚至连自家对面住着谁都一无所知。有些人,连邻里间的一些小忙都变得不愿意帮,更何况遇上了陌生人呢?在学校里,每每提到安全问题,老师就很有可能是这么教育学生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是在现代社会下,人与人渐渐变得相互不信任的一个有力的证据。

而由不信任引发的道德问题随着人们相互间不信任程度的加深也愈来愈严重。看到老人不敢不扶,其中有一点就是对老人的不信任,怕老人会赖上自己。其实真正会这样做的老人又有多少呢?再有一点就是对道德的淡漠,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看到老人摔倒的时候应该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帮助老人才能使老人免于受伤害,而不是首先想着自己有可能会被老人讹上。

从社会大环境来说,近些年中国的道德滑坡现象确实是较为严重的。尤其表现在食品行业中。毒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火腿等无一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在食品里加点别的东西就不能获利似的。在开放的市场中,有些企业竟然为了利益而至消费者的安全于不顾,实在令人发指。有网友调侃道:“被毒蛇咬了一口都没事,原来我们已被中国制造弄得百毒不侵了。”确实有夸大之嫌,但也的确道出了消费者的心声。上到企业,下到个人,道德滑坡的现象确实存在。 1羽戈:道德危机之重与彭宇案之轻

http://news.ifeng.com/opinion/detail_2010_01/17/1337082_0.shtml

那么,大环境的道德滑坡现象就能作为我们见到摔倒在地的老人而不去搀扶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了吗?答案是,不能。

就个人道德发展方面来说,孔子认为:“知耻近乎勇。”所以,在见到别人有难却不去帮忙的话,有道德的人就会感到羞耻,而没有道德的人,因为和禽兽无异,并没有羞耻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因此道德培养的目标就是保持并发展原初的善。帮助他人,源于内心的一种善行,当你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便会使心身充满一种愉悦感,而这种愉悦感将是推动你继续实行善的动力。人要保持高尚的道德,就必须修身养性。而荀子的观点与孟子正好相反,他认为人性本恶,为了帮助人们获得善性强调了要通过学习来提高善性的方法。同样的是,孟子和荀子都认识到了学习和自省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但在这个日益浮躁、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又有多少人真正关注传统文化呢?因而,该怎样做才能重拾文化经典,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需要大力探讨的问题。但是,它并不是本篇论述的重点。

就法律方面来说,我国的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见到摔倒的老人要上前搀扶,可是社会发展至今,我们都应该有这个义务去扶起摔倒的老人。当然,我们也该看到,法律该做出一些相应的改变,用以保护救助者的权利不受损害。该不该强制规定见义勇为、危难相助为公民的义务,也是一个需要大量探讨的话题。2就笔者认为,既然法律的作用是由外向内而道德的作用是由内向外的,那么这两者就应该结合起来,以达到相辅相成的境界。但是,该如何制定法律法规才能最大化的保护施救者的权益不受伤害,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就社会道德发展来说,市场经济的确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腾飞,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的一些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国人脆弱的神经。如何重建中华传统文化,以对抗西方文化的强烈入侵,扬我国威,这可不是一个将清明节等纳入公休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将心比心,若等你老了之后,也不小心摔了一跤,而此刻围观众多,却没有人上前帮忙,甚至连一句问候都没有,那么你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呢?若社会发展至此,那么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还剩下什么呢?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是与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相背离的。若人人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将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将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

另外,笔者想在单独列出就想要救助老人的人来说,首先必须得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若是老人摔倒后受伤,不具备急救知识可能会产生二次伤害。同时,要切实保护自身的权益,若是身旁无目击者或周围环境存在异常,不要贸然向前,打110报警或是120急救是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有人可能认为笔者在这里的论述与上面的观点是矛盾的。其实不矛盾,以上观点是强调在保护自我的前提下,再去救助他人。例如,一个有道德的人,若不会游泳,就算看到有人溺水,也不能跳下水去营救,因为那样他自身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若贸然跳下水去营救,此时要救的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了。因而,此时大声呼救或打119是一个较妥当的方法。

综上论述,笔者认为,为了自身道德、社会道德的发展,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我们都应有义务去扶起摔倒的老人。

i 参考书目、论文:

1 刘余莉 《儒家伦理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

2 张哲 《道德与法律的困境》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李鸿文 《别故意放大社会冷漠》 凤凰网

第三篇:老人跌倒该不该扶

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在传统道德氛围里,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然而,在今天却成为一个道德选择难题。但自南京“彭宇”案后,发生了连续几起老人跌倒有人扶了却连带一系列争议性的不明不了后续事件,或者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窒息死亡的事件。

但是,不管如何,信任危机不该成为我们见死不救的理由,社会道德应该是互惠的,今天你扶了人,也许明天你将幸运被人扶。现在你救了人,或许将来你被救。而真实的是将有一天我们都会变老,都会成为被扶的对象。助人为乐是公民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我们不能因为发生了个别“彭宇案”就对帮助他人产生畏惧,不管周围有没有见证者或视频设备,帮助别人不应有所迟疑。所以社会很有必要地引导每一人之间的良好的信任,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先从自己做好。

“老人摔倒我们应该去扶”,扶是人的善良本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连跌倒的老人都没有人扶的话,那么中国的优良传统何在,慢慢的就是去了意义,

那么人与人之间还有信任吗?虽然社会

现象也让不少做好事的人吃了亏,那么是不是说你会因为一次失恋就一辈子不去谈恋爱了还是因为这次说错话就永远不说话而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错误吗?不扶是道德的沦丧,社会倒退,全社会鄙视与唾弃的行为,大家应该一如既往的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别让几个偶发的反面事例误导。我相信不是每一个老人都会反咬一口,所以不管怎样,坚决要扶跌倒的老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如此,老人摔倒,扶他起来我们义不容辞,但我们也不能什么都不去想什么都不去防范就去扶,我们不能让别人利用我们的好心害了我们。所以我们得学会如何正确并安全的扶起老人,这样不管是对老人还是自己都是好的。下面我将通过一情景模拟阐述如何正确扶起老人。

1、通知家人、亲友前来处理: 我蹲下身:“老太,你好,你还记得家里的电话或子女亲友的手机号吗?我可以帮你打电话叫他们来。” 老太努力回想:“哎哟,摔的有点头晕,记不起什么电话号码了。” 最佳救助方式,通知家人亲友!如无法联系,继续以下程序

2、问老太姓名及子女职业: 我:“老太,请问你姓什么?” “我姓许,允许的许。” 请问你有子女吗?从事什么职业?” 老太:“我有一儿子,在电力公司工作。” 问清老太姓名及子女职业情况,确认救助程序可以继续下去。

3、我又从背包里掏出一张纸,书曰—— 自愿接受救助声明 ,本人XXX,性别(男/女),XX岁,XX市XXXX地址人。因本人年老体衰、行动不便,不慎于XX年XX月XX日XX时XX分,于

XX地自行摔倒在地,无法起身。 本人愿意接受XX市XXX人的热心扶助,本人的所有伤病与XXX无关,一切医疗费用由本人及家人承担,与XXX无关。 特此声明。 声明人签字: 声明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 我把声明大声的给老太读了一遍。 我:“老太,你如果同意这个声明,就在上面签个字,我马上就可以扶你起来。” 老太:“没问题,哎哟!我可以签字。” 我掏出笔交给老太的右手,可老太的右手直发抖,笔都握不住,更别提签字了。 老太无法签字,难道就要中止救助吗?放心,古道热肠以助人为乐的我早有预备。

4、我再从背包里掏出手机录音—— 我:“老太,你可以照着这张声明读一遍,我录音作为凭据。” 老太:“好的,哎哟!”

上面所模拟的是在你单身一人是遇到这种情况时该如何处理的步骤。如果在多人的情况下遇到这种情况就不用这么麻烦了,只需留一个人全程摄像记录就行了。

在现实中,扶起跌倒的老人,除了专业的施救知识和手法,更需要道德的提升,社会信任度的增加,

也需要法律的介入——建立相

关的保护机制。良心可激发,道德要弘扬,社会舆论要善引导,国家政策要佳引领,达到应有的成效,从而形成好的社会风气。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要制度上对行善的人加以保护,用心呵护人们的爱心,“该不该扶起摔倒的老人”就不会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良知拷问,“该如何扶起摔倒的老人”就会成为人们更加关心的问题。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的美好!

————谢谢

第四篇:老人跌倒我们到底该不该扶起来?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这是众所周知的彭宇事件。

继而媒体曝光出诸多诸如彭宇案之类的扶助跌倒老人做好事反被老人诬为肇事者,甚至被法院以“常理判断”等逻辑推理的理由判决巨额赔款等案例,越来越多的社会舆论开始讨论并指向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老人跌倒我们到底该不该扶起来?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或许在过去千百年来,这只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的举手之劳,但简单细微之处彰显出的却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大问题,遗憾的是看起来如今这已经成了一个奢侈的社会公德,甚至可能会让心存善意和道德良知的“好人”们经济破产。跌倒老人该不该扶被全社会、被公众、被媒体热烈讨论的时候,其实已经证明某种程度上这个社会的公德已经破产了。显然,似乎作为社会人,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现在有网友谈论到这个问题时,有人提到:你和别人开玩笑说这句话,得到的回复1.扶不起!2.我整个人都扶老奶奶了!有:没个十万二十万,就算是雷锋也不敢扶。也有:要看附近有没有摄像头,如有还是上去扶一把,如没有就当路过。还有这样一个笑话:3个富人在炫富;1说:我家开宝马!2说:宝马是我家的垃圾车!3说:我天天扶老太太过马路!

1、2说:3哥,还是你有钱! 看了这些评论,我们不得不再次反思,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每每与朋友们谈起,都可以引发很强烈的反应。社会上诸如此类的问题太多太多,数不胜数,某某在公交车上被顺走了钱包、某某的爸爸衣服被割开,钱包不见了、某某的妈妈被迷晕,钱财尽失……有句话说的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此多的问题直面而来,难道我们不需要深深的反思吗?这个社会出了什么问题?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又该如何呢?这样一个矛盾综合体的社会,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呢?

我觉得是社会伦理道德出现了问题,也许这是社会发展的通病。

越来越多的人不知廉耻为何物,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职吗?越来越多的人陷

入毫不费力的投机取巧中,这难道不是法律的失责吗?社会能越发展,人类的素质却在降低,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感觉不到安全感,这样的事件越多,人们的心肠就会越硬,在遥远的将来,要去何处找寻诸如雷锋的好心人啊?社会不给予我们安全感,反而一味的回避这个问题,要我们如何不在自己保护自己,如何安心坦然的做好事?彭宇事件的真相被“保密”了,一个轰动全国的、影响到所有人道德和价值观取向的重大事件就这样稀里糊涂和解了,就这样在人们的质疑声中落下了帷幕。但在网络时代,想绝对保密是不可能的,保密反而让人们怀疑事件处理的公正性,司法机关的如此执法,能不让人寒心吗?

彭宇事件真实地反映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和社会的转型对人的影响,反映了现实阶段人与人、人和政府的关系的状况,其中的信任危机让人忧虑。社会在变,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变,但不能向坏的方向变。一个人人自危,互相之间漠不关心,人与人之间没有爱的社会,是不可能和谐的。

3月5日是全国“学雷锋日”,记者在郑州街头扫街“学雷锋”,结果令人尴尬——两天内出手帮助14次,竟13次遭到或直接或婉言的拒绝,还一度被误认为别有企图,甚至有一次还差点被当成贼。2010年12月29日14时许,在福州市六一北路与湖东路交叉路口附近,一位85岁老人孤身外出,摔倒在人行道上,围观者无人出手相救,直至老人生命终结„„

我们都对社会道德的下滑担忧。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受害者,但同时我们都在有意无意、主动被动中扮演着不良风气制造者的角色,我们都很尴尬。我们都希望有个冰清玉洁的社会环境,我们都需要爱和被爱,关心和被关心,信任和被信任„„现今的状况不能不说是我们社会道德的悲哀。处在经济繁荣、道德低下社会中的人们,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个结论。而且这样的经济繁荣对所有人来说既没有意义,又是无源之水,道德的衰败最终会摧毁经济的繁荣。试问,缺乏了信任的社会会怎么样呢?答案不言而喻,这样的社会是从内部开始腐烂的,华丽的外表只能遮掩一时,当褪去着华丽的外衣,我们还剩下什么?为何治病要治本?为何斩草要除根?我想都是一样的道理吧!从最根本处入手,一切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曾经放过一个电影,名字叫《离开雷锋的日子》,里面的情节和南京的彭宇案完全一样。那个电影虽有一定的反响,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是被加工过的,影响有限。彭宇事件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他的影响巨大,不言而知。一时间,

家人之间在出门之前叮嘱的话竟然是:出去看到老人躲远点,老人有事千万不要去管!如果良心过不去,一定要在周围有足够的证人时,才可以去管,而且在有人救助时赶快离开!另外,在路上碰到了停在路边的车千万要绕道走,以防万一被拉进车里……这样的叮嘱令我觉得悲哀,如果一个社会到了救助别人之前要先找证明自己清白的证据时,这样的救助还能有多大的效果和意义?当一个社会缺乏起码的信任,当一个人时刻提防别人的误解,甚至做好事时都得穿戴好盔甲,这个社会就不仅令人感到悲哀了,而是深深的恐惧。

那么,我们的社会还剩下什么呢?还可以期待什么呢?如今的为今之计只有结合政府和人民的力量,共同抵御和防治才能建设出更美好的社会!政府的不回避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动力与决心,鼓舞着我们对此类行为的抨击。社会是我们的社会,只有生活得无忧无虑了,生活质量才能提高,才有这个资本去与世界竞争,我们中国应当是个内在外在均超前的泱泱大国!有句广告词很有道理:美是由内而外的。当今社会必须要敲响警钟:我们社会由内而外的美在哪里?!

第五篇:该不该扶老人的英语作文[本站推荐]

Recently there appears a news on the internet that when the passers-by help the old fallen down on the ground, they’ll be pit. Therefore, our class holds a heated debate on whether we should help the old in trouble. The results are quietly different.

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in favor of it. They think helping the old in trouble is a traditional virtue of Chinese, we should stick to it and develop it further. what’s more, if we turn a blind eye to those who need help, our whole society will become dangerous, and unsteady.

While,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There are still a part of students who are against it. They hold a view that if we help them but are misunderstood by them, they don’t want to put them into an awkward situation.

Personally,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help the old under the legal protection. Because the phenomenon will get rise to the people’s concern about their actions. As long as everyone is willing to do others a favor,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guarantee the profit of those who help others. Only by getting rid of the worry can people help them actively.

上一篇:离任审计工作方案下一篇:篮球体前变向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