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倒老人该不该扶作文素材

2024-04-22

摔倒老人该不该扶作文素材(通用12篇)

篇1:摔倒老人该不该扶作文素材

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看到路上有老人跌倒将其扶起应是理所当然,可从南京的“彭宇案”开始,被冤枉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有一天你遇上了这种事,你会伸出援手去搀扶跌倒的老人吗?

我想,我们应该要扶的。

跌倒的老人很危险,年轻人跌倒有时都会伤筋动骨,更何况老人呢?我们都具有“帮扶弱小,乐于助人”的美德,这些话不止是在读书时读的,是要我们用实际的行动来实行的。我们应毫不犹豫的冲上去扶一把才对。我们不应该纠结在如何扶,要不要扶等问题上。

可是,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

就拿发生在武汉的一个事例吧。

十月十六日下午四时许,一女士在汉口民书路被电动车撞伤后,指认搀扶她的男孩为肇事者。在此期间,十五岁的男孩和他的妈妈一直在事发地寻找目击者。为此事,他们一家三口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因为如果这成了无头案,男孩家要赔上许多钱。后来经过警方十余天的调查作出结论:15岁的男孩是清白的。

在上海也有一个事例。

上海杨浦大润发超市班车司机尹启亮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十月十六日中午,他将车开到三门路510弄站点后,一位从班车上下来的老奶奶倒在了离车约50公分的地方,头磕在地上。他赶紧跳下车去搀扶。搀扶后他打了110,他看老奶奶快不行了,又打了120。可老奶奶还是死了,扶老奶奶的他在扶之前曾在提醒他说当心好心没好报,但他还是毅然去扶了。

许多事例说明了扶老人的确有可能被人冤枉,但真相最终还是会水落石出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丧失爱心。有专家称,中国人正在消失爱心,壮大冷漠。修复对老人的爱心,也修复我们的爱心,搀扶跌倒的老人不再是一个问题。

篇2:摔倒老人该不该扶作文素材

————————题记

20XX年一个清晨,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她是那样普通,她只是位老人,她又是那样的特殊——-在许许多多的围观路人冷漠的注视下,离开了这个世界。

得知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我呆住了。曾几何时,人们变得这么冷漠无情, 曾几何时,可以眼睁睁的注视着一条鲜活的生命消失在我们眼前。

可是坐下来冷静地思考一番,才发现,围观的人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 夏天,武汉市一位老人跌倒被好心路人搀扶起后,却反而说该路人就是将她推到的元凶。虽然后来法院宣判该路人无罪,但出现了这样的事情,还是让那些想要做好事的人心寒。久而久之,没人去“惹麻烦”了,都觉得这种好心施救的人是“傻子”。所以才会出现八旬老人死在路人围观下的事情。

但,我们能因为怕“惹事”就不做“傻子”吗?如果依旧选择围观的话,我们这些自诩为新世纪的人们又与那样旧社会的那些麻木不仁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万事开头难,只有人迈出了第一步,就一定会有人仿效。敢于做好心路人,就会越来越多。只要我们勇于抛弃心中的不信任,敢于做“傻子”,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逐步改善。我愿意做第一个“傻子”。我相信,只要卖出了第一步,其他的就没有那么难了。

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华夏儿女,我们从小就知道“尊老爱幼”。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同一祖先的血。我们,本就是一家人啊。

即然这样,彼此间还应有什么隔阂呢?请你相信我,也请你让我帮助你,让我支持你。

篇3:摔倒老人该不该扶作文素材

1.通过辩论实践,学会从“实证”“理证”角度辨析“论据确切”,进一步认识“论据确切”对论述的重要意义,增强在论述中运用“实证”“理证”的意识和能力。

2.树立客观公正地看待时事的态度,能够有主见、有辨别、较深刻地理解时事。

【活动设想】

1.先学习优秀辩论,观看其对“论据”的使用,再进行辩论活动;辩论活动至少要在课外准备一周时间。

2.采取辩手+后排议员的方式,突出主辩学生的作用,也要动员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3.共两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论据确切”的辩论

(一)导入

教师用PPT展示:

1917年3月,已经成为“拉车屁股向后”的康有为,通电全国建议在祭孔的时候恢复跪拜礼。理由是:“万国礼教无不跪。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因此,他要求北洋政府“立饬各省祀孔子仍行跪拜礼,以免大教随人反复同于儿戏,中国幸甚”。

你觉得康有为用来支持论点的理由(论据)充分吗?针对康有为的“理由”,你会作怎样的反驳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用PPT展示:

鲁迅先生在1925年发表了一篇杂文《忽然想到》,对这种主张讽刺地写道:“康圣人主张跪拜,认为‘否则要此膝何用’。走时腿的动作,固然不易看得分明,但忘记了坐在椅上时候的膝的曲直,则不可谓非圣人之疏于格物也。身中间脖颈最细,古人则于此斫之,臀肉最肥,人则于此打之,其格物都比康圣人精到,后人之爱不忍释,实非无因。所以僻县尚打小板子,去年北京戒严时亦尝恢复杀头,虽延国粹于一脉乎,而亦不可谓非天下之奇事之三也。”

鲁迅在这段话里用事实驳斥了康有为的论据,指出人的膝盖是为方便坐和行的,并不是为下跪用的。

(二)看一看

教师播放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不可取的”片段(约20分钟),要求学生边观看边记录双方的重要论据,再整理概括。

(三)评一评

教师根据观看视频后整理的论据记录,紧扣“论据”进行分析点评。

[案例展示]

教师课后整理学生的评论如下:

正方: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

论据一:成败英雄论古亦有之,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东周列国传》里却说:“虽然只旅未成功,王命昭昭耳目中。见义勇为真汉子,莫将成败论英雄。”可见成败英雄论自古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效果一:确切。

理由一:用古人著作中的相关道理论据,客观地指出自古以来“以成败论英雄”是存在可取之处的。

论据二:时代呼唤英雄,社会鼓励成功,这样的民族才能进步,这样的社会才能发展。时至今日,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若不成功,我们将立于何处?信息时代,本土文化遭受强势挑战,若没有英雄,我们又何以让后代感受身为华人的自豪。

效果二:不确切。

理由二:以带有主观偏见的论断作为论据,削弱了论证有效性。

反方: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论据一: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成败都是相对于具体目标而言的。达到了就是成功,没有达到就是失败。英雄是指能以自身杰出的才能、品质激起他人崇高情感的人。

效果一:确切。

理由一:从“英雄”二字的本源出发,以《现代汉语词典》对“英雄”的解释作为事实论据,无从推翻。

论据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也充分地说明了司马迁对金钱的认识。由于李陵事件,司马迁受牵连而被判死刑,他又拿不出钱来赎买自己,只好受了宫刑。这本已功利的世界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令人不敢想象。

效果二:不确切。

理由二:以历史名人事件作为事实论据,但论据史料本身有待论证,且论述带有主观偏见。

(三)布置下节课辩论内容

1.出示辩题———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2.说明辩论规则。

教师解说:“借鉴《奇葩说》中前排议员主辩、后排议员辅辩的方式。其中,前排议员中1人立论陈词,其余为‘奇袭手’。为突出本专题的训练要点,采用‘奇袭式’辩论,即一方发言结束,另一方可针对对方论据上的问题进行反驳或提问。重点是要指出对方论据使用的错误,并以此削弱对方的立论。‘奇袭’可以是针对某位辩手的‘点对点’式对辩,也可以是无具体对象的‘群辩’。”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第一环节:正方立论3分钟,反方立论3分钟。

第二环节:双方‘奇袭手’分别就对方立论进行(论据)反驳,时间为4分钟。

第三环节:后排议员可针对立论及奇袭环节进行再奇袭再反驳,时间为6分钟。

第四环节:主辩代表进行陈词小结,时间为2分钟。

人员设置:主席1人,双方各设1名计时员,双方各确定4名前排主辩议员,其余同学根据立场选择做后排议员。

3.选择辩手,明确任务。

选出辩手“4+4”名,其他同学自选立场作为“后排议员”,教师可作调整,使双方人数大致平衡。

要求辩手及“后排”寻找资料,写出辩稿,先行“演习”。

一周之后进行辩论。

第二课时:“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辩论活动

[案例展示](限于篇幅,节选少数片段进行展示)

(一)立论环节

正方:第一,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以老为尊……现如今,老人摔倒了都不去扶,这不是道德的沦丧又是什么?第二,……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道德修养都没有,又何以治国平天下?第三,父母和老师从小教导我们要尊老爱幼,现实中小孩子帮助老人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小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成人?老人摔倒而不扶,一违父母之言,二违恩师之命。最后,之所以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当前社会出现了信任危机。信任危机的出现直接影响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反方:……首先,扶起摔倒老人只是一种帮助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却不是最佳的办法,拨打120、电话联系其家人、等待专业人士的援救等方式,显然更好一些。其次,老人摔倒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大致有下面几种:高血压伴脑内小动脉硬化,使其突然破裂出血引起的中风;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颈椎病等引起的眩晕;大脑一时性严重缺氧缺血,导致短暂性意识丧失;心绞痛急性发作,及癫痫发作等。同时,老人骨质较为疏松,一旦摔倒易导致骨折,不当的搬动易造成二次损伤……最后,老人摔到了不该扶,不是我们不想给予帮助,而是有不敢的成分。这不是我们道德上的退步,而是与社会体制有着脱不开的关系!不敢搀扶跌倒老人,是一种淤积已久的“社会病”。伴随着恩将仇报的见义勇为、惹祸上身的助人为乐,传统美德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尴尬。“彭宇案”“许云鹤案”的法律判决更是让公众寒心!……

(课后点评:从立论看,正方有偷换概念之嫌疑,反方更扣题一些。正方的论据,情感偏见的干扰比较明显,其用情感判断所得出的“断言”现象比较突出。这给反方的“奇袭”创造了机会。相比较而言,反方的论据则相对充分实在,更具说服力。)

(二)“奇袭”环节

1.对双方立论进行“奇袭”

反方:正方一辩所举的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都只是论证了道德的重要性,但并未说明道德与扶老人之间的逻辑联系,你方将“不扶”与“不道德”画上等号,是一种主观偏见与臆断,为什么“不扶”就是“不道德”呢?为什么“不扶”就会使“信任危机”扩大呢?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能证明老人摔倒的主要原因就是你们所说的那几点吗?大家都知道老人摔倒的原因有很多,为什么你们就列举了这几种呢?是因为它们刚好与你们的论点相符吗?如果这样,是不是会犯以偏概全的毛病呢?

(课后点评:反方的“奇袭”很有力度,抓住了正方因立论的“偷梁换柱”问题而导致论据不力的错误。正方的“奇袭”则相对显得有点耍无赖的味道,仅仅指出反方论据“以偏概全”的毛病是远远不够的,除非能用科学的论证证明对方的事实有问题,而且只有举出更为主要的“原因”来,方可达成“奇袭”的目的。)

2.自由辩环节的奇袭

例1(正方)……现如今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未来我们身边有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现在我们就应该说明老人摔倒应该扶。……

(反袭)请问对方辩友,社会老龄化与老人摔倒应该扶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有因果联系吗?

例2(反方)按正方逻辑,那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高的道德期待,但为什么却拥有不断突破的道德底线呢?所有的决策都要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我们都一样,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关键是看周围的东西是抑制我们的恶还是抑制我们的善,而不是片面简单地认为我是好人你是坏人。

(正袭)如果事实确如对方辩友所说的关键是看周围的东西是抑制我们的恶还是抑制我们的善,那么按照对方的逻辑,今天你们倡导老人摔倒不该扶是在抑制我们的恶咯?

例3(反方)既然对方辩友提到概率问题,我倒想问一下对方辩友,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是多少,我想不用说大家也清楚地球被撞的概率应该比我被讹的概率小之又小,但其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大家也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小的小概率事件也有发生的可能,彭宇案不仅仅是个概率问题,其造成的恶劣影响至少使中国的道德水平退步30年,试问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今天,我们有多少个30年。

(正袭)请问对方辩友,彭宇案发生至今,我们的道德水平真的退步了30年了吗?你衡量的标准是什么?有事实依据吗?

(课后点评:以上所展示的案例中,双方的“奇袭”基本能针对对方在论据使用上的各种问题展开有效的反击:例1属“无关论据”,社会老龄化是一个事实,但与论点没有必然的联系;例2的事理论据太主观武断,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例3犯了论据不实的毛病,道德水平倒退30年是一个需要论证的断言,把观点当论据是辩论一大忌。)

(三)结束环节

辩论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求各小组上交资料,计有:讨论记录本、辩稿、反思小结。

教师根据上交资料进行等级评定,评出最佳辩手、最佳“奇袭手”、最佳合作辩队,并予以一定的奖励。

【教学感评】

论据是论述的基石,但学生在阅读、写作时,辨别、分析论据的意识不强,能力也有欠缺,这使学生容易轻信文章观点,失去应有的判别能力。学生在写作时,常见的缺陷是以主观臆断代替事实依据,用未必可靠的道理支持自己的观点。用辩论这种“尖锐”而“高密度”的实践活动来加强“论据确切”的意识,无疑是比较好的方式。当学生在观看、学习优秀辩论时,被告知要关注“论据”时,确实能够找出并辨析其确切性。有学生在辩论后感叹说:我们本以为“老人跌倒应该扶”肯定能胜利,但没有想到“不该扶”也这么有道理……

开展辩论活动的困难在于比较耗时,需要学生较多时间、精力的投入,但总体上很受学生欢迎。

篇4:老人到底该不该扶?

说一件录身经历的事儿:有一次典子骑车上班,一个女孩骑电动车撞上了典子,结果女孩摔倒了,膝盖擦破了。典子出于好心想陪她去医院,女孩说要赶着上班不想去医院。看她一瘸一拐的样子,典子坚持陪她到医院治疗。一开始女孩很感激,结果她的朋友一来,女孩就翻脸,改口说是典子把她给撞了。典子无奈之下只好报警,面对没有现场证据的事件,警察也很为难,一方面说“要不是你撞的,干吗那么好心送她来医院”,一方面又说“算了,你就好人做到底,把这医药费掏了”,最后弄得典子上班迟到不说,还赔了医药费。

你问典子委屈吗?委屈。生气吗?生气。但典子不后悔。“你无法判断别人是好人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上海男人潘跃昀在救了被土方车碾轧的4岁小女孩,又垫付数千元医药费后,说的这句话最能代表典子的心声。典子也欣喜地看到,来稿中赞同“扶起老人”的占绝大多数,而反方的声音也没那么刺耳,是“先保护好自己再去帮助别人”的理性思考。几位辩手的辩论都相当精彩,有说服力,典子决定把本期擂主称号授予黄梦瑶同学,她将获得一套价值50元的精品漫画书《期待明天》。其他五位选手都将获得一本漫画书《少年特侦队》。每位同学都有稿费和样刊,再接再厉哦!【辩论材料】

有一则“旧闻”:武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路边摔倒,围观者无一人搀扶,老人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有一则“新闻”:江苏泰州一位80多岁的老太摔倒在地,两名路过的中学生好心搀扶,却被老太说成是“肇事者”,一名女生被吓得哭起来。又有新闻说,北京大学校长表态,支持北大学生搀扶跌倒老人,如遭讹诈,北大可从法律、资金、舆论上给予支持。看见老人倒地该不该扶,已成为一个问题。不扶,有违良心,有违道德;扶,又怕被指为“肇事者”而承担责任、惹上麻烦。怎么办?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老人好好的时候尚且要“尊敬”,那摔倒就更应该去扶了。即便真被诬陷为“肇事者”,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摄像头、手机拍照,警察、路人应该也能还当事人一个清白。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打鱼晒网》节目,其中有一个“G3小组在行动”,那次的行动刚好也是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G3小组请了一个演员扮作老人,在人多的地方假装摔倒,看看是否有人来扶。可是连续“摔倒”了几次,都没有人来扶。甚至有的人路过连看都不看,真让人生气:人的基本素质都丢到哪里去了?

再说说前一段时间广受关注的“小悦悦事件”,可怜的小悦悦被车撞倒街头,18个路人经过,无一人救助。害怕承担责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通病了。

G3小组在做节目的同时,也针对人们担心扶起倒地老人会惹麻烦这个问题,给出了好的解决办法:一、你可以找过路人为你作证;二、你可以用手机将全过程拍下来……这样难道还不行吗?

老人倒地我们应该去扶!

以前,我总会伸出手扶起倒地的老人,因为我相信“善有善报”,希望自己能用行动铸造充满爱的世界。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想法。

北方的冬天,寒风料峭,大雪纷纷扬扬,路面十分湿滑。我去商店买东西,途中看到一位老爷爷摔倒在地。他就在我的前方不远处,我心里没有太多顾虑,马上跑到他身边去扶他,心里想:天这么冷,年逾古稀的老爷爷摔倒,肯定不好受。可是把他扶起来之后,他非但不感谢我,反而说是我故意推他滑倒的,现在他不舒服,要去检查身体。正好旁边有路人经过,他就告诉路人我是“肇事者”,害他滑倒了。没办法,我只好陪他去医院检查身体。

经历过这件事,我越想越生气,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做得对不对。现在的社,会错综复杂,什么人都有。我们中学生年龄小,不具备分辨事物的能力,一不l小心,善良就被别人利用了。

所以,为了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我们应该擦亮眼睛:看到老人倒地不要贸然去扶。

反方:(454950)河南武陟县兴华中学102班

王惠每个人都会变老,如果你老了,摔倒街头,你希望有人过来扶吗?我们是学生,任何事都需要学习,当然也要学习帮助别人,学会多做善事,不能因为怕被诬陷就不去学习。如果因为担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就停止行动,那你还能干什么呢?打个比方,比如中考,如果你怕考不上,怕考砸了要挨训难过,难道你就不考了?

有一些老人可能会在你帮了他以后反过来诬陷你,但是我相信这种人是极少数。你能因为一部分人缺良心而视所有人为坏人吗?再打个比方,一个班里有几个学生调皮捣蛋,老师难道要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惩罚全班同学吗?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有个别倒地的老人讹诈搀扶者而对所有倒地老人都不管不问,使倒地老人都受到“惩罚”。

金钱不是第一位,人性才是第一位的,如果怕损失金钱而放弃人性,相信我们的损失更大。所以,老人倒地一定要扶!

指導老师:马勤玲 三、不具备抗争不良现象的能力。初中生本身就属于弱势群体,现在社会这么复杂,假如真的碰到了讹诈这类不良现象,我们没有能力去应对,只能给我们的父母和家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的结论是:遇到倒地的老人,可以为其呼救,可以报警,但不要贸然去扶。老人倒地该不该扶,成了时下热议的话题。许多人在批评路人冷漠的同时,也劝自己的家人别多管闲事。的确,从公交车司机扶老妇反被诬,到“小悦悦事件”,都让人感到心寒,但我认为,见老人倒地,还是该扶。

孟子说过:“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即使在那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小叔子看到嫂子掉水里也要出手相救,否则如同豺狼。为什么?为的是人性。孟子相信人性本善,救困扶弱是人的天性。同样,我认为扶起摔倒的老人也是为了维护人向善的天性。往小处说,这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往大出说,这是为了人类的尊严。关键所在。但你看,对于诬陷做好事者的老人,人们都给予强烈批评,足见公道自在人心。虽然救人反被诬是悲剧,但以怨报德者付出的代价更高,他们从此将时时刻刻受到良心的拷问!

我认为老人倒地不该扶,理由是目前我们缺乏抑恶扬善的社会氛围和相应的制度保障,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

成为“罗生门”的“彭宇案”姑且不论,天津许云鹤案在证据不足的情形下,法官用了“必然”、“定然”等主观判断来做过错推定,令人恐惧。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江苏长途汽车司机殷红彬、乘务员郁维贞在路上扶起了一位被撞倒的老太太,反被诬为“肇事者”,所幸车上装了摄像头,才得以洗刷冤屈。

一个时期以来,各地频频出现路人好心助人却反遭讹诈的事例。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相关法规不完善造成的。应该从根源人手,惩治讹人者,保护助人者,这才能解决问题。

说实话,我是个心软之人,每次看到好心人助人被诬的新闻,我都忍不住想怒吼,可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一个人的怒吼也改变不了现实。所以,如果在路上偶遇老人摔倒,我会想点别的办法去帮助他,但不会去扶。没有人天生是魔鬼。但如果那一刻被扶者的邪念战胜了善念,狠狠地讹诈我一把,那结果会很恐怖!

篇5: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紧跟时代,不用担心再回到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了。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可以基本满足,但是在当今社会,人文道德的缺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路上摔倒的老人到底该不该扶已经俨然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之一了。我认为老人摔倒不该扶。

2006年11月20日,南京的徐老太太在公交车站等车时不幸摔倒在地,路人彭宇见义勇为扶起摔倒的徐老太太,凭着自己的良心帮助了老太太。不料事后竟然被徐老太太反咬一口,说是彭宇撞到老太太,并且将其告上法庭,要求索赔13万多元。“彭宇案”的发生,我想给许多想要见义勇为,扶起摔倒老人的热心路人无疑是破了一盆冷水。为什么明明是一个好心的举动,却反倒被告,还要进行赔款?其实还有其他众多类似的例子,现在的社会可谓是已经“扶不起老人”了。为什么这个社会扶不起老人呢?因为人们大多已确信,什么“道德滑坡论”、“旁观者效应”都是次要的。造成这个社会出现连老人都不敢扶的窘境的,就是部分老人品质不好,习惯讹诈,以及两个荒唐的法院判例——“南京彭宇案”与“天津许云鹤案”。专题《是什么让老太太诬陷好人》曾经多角度分析了老太太们诬陷好人的原因,但就彭宇案、许云鹤案本身,我们不愿意过度渲染其负面效应。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两起案件的负面效应已经深刻地种在人心之中了,就算法院对案件进行改判,挽回的也很有限。正如法大教授何兵所说,这两个案件都是“墓碑式判决”,造成了关于“扶老人”社会信任体系的整体垮塌。我认为老人摔倒不该扶,不仅是担心做好事还要被人讹诈,还因为我们没有专业的医理知识,也许一味的看到老人摔倒就去扶,也许会更加加快老人的死亡,原本的帮人变成了害人。万一摔倒的老人有什么疾病,如若盲目的扶起老人,可能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后果。因此碰到老人摔倒的时候,不应该盲目的扶起老人,而是应该打电话叫救护车,让专业人士进行处理!我们可以给予自己能尽到的帮助。最近卫生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我想这个措施也不过是保障了每个想要见义勇为的人的利益。

篇6:论该不该扶起摔倒的老人

摘要:当代信息发达,我们时不时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好心人扶起老人却被讹钱的事件。尤其在彭宇案发生之后,网络上便开展了激烈的“该不该扶起摔倒老人”的大讨论。本文主要以彭宇案为例,试图说明,虽然法律并未规定见到摔倒的老人一定要扶起,但人类作为有道德有思想的主体,在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是应该将摔倒老人扶起的。

关键词: 彭宇案 社会 道德

2006年11月20日,一名老太太在南京市某公交站台等车,不料被人碰倒骨折,医院鉴定为8级伤残,花费了不少医药费。老太太指认撞人者乃刚下车的彭宇,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这个事件一经媒体传播便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发了“该不该扶起摔倒老人”的大讨论,有人认为该扶起老人,乐于助人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有人认为不该扶起老人,要是原本出于好意去搀扶老人反被指撞人并需要赔偿费用,岂不是得不偿失?

据江苏省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透露,在二审期间双方当事人已经达成协议并撤回上诉,最后案件已和解撤诉结案。但是,彭宇案的发生,仿佛是压死中国社会道德这个大骆驼的一根稻草。看到摔倒的老人,有人就以害怕有彭宇一样的遭遇为借口,只是围观却不去搀扶。有网友评论道:“‘彭宇案’的一纸判决,让中国水平倒退了30年。”夏学銮教授认同道:“本来社会上就存在信任危机,这个判决加速了道德的倒退。这是制度对正义的粗暴,并已产生了示范效应。”这就是彭宇案的最大悲哀,它不仅引发了道德败坏,害不幸成为了

1为道德败坏辩护的工具。

对信任危机笔者深有体会。就如,笔者的亲戚在驱车过程中看到了在道路上被车撞伤且伤势严重的人,而当时肇事者已不翼而飞。他在看到后边的车也停下后,才下车要求后边的目击者为他作证人,得到答应后方将伤员送往医院。事后,笔者得知此事,便问道,假如没有目击证人是否会上前救助。对方迟疑了一会,便回答,不会。笔者追问,那就放任其不管让其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对方回答,会打110求助,但不会上前帮忙,因为怕治疗好后的遭遇事故者把罪赖到自己身上并要求赔偿。若在没有目击者的情况下能做到打110求助而不是视若无睹却也是无可厚非。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变少了,人与人变得陌生了,有时甚至连自家对面住着谁都一无所知。有些人,连邻里间的一些小忙都变得不愿意帮,更何况遇上了陌生人呢?在学校里,每每提到安全问题,老师就很有可能是这么教育学生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是在现代社会下,人与人渐渐变得相互不信任的一个有力的证据。

而由不信任引发的道德问题随着人们相互间不信任程度的加深也愈来愈严重。看到老人不敢不扶,其中有一点就是对老人的不信任,怕老人会赖上自己。其实真正会这样做的老人又有多少呢?再有一点就是对道德的淡漠,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看到老人摔倒的时候应该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帮助老人才能使老人免于受伤害,而不是首先想着自己有可能会被老人讹上。

从社会大环境来说,近些年中国的道德滑坡现象确实是较为严重的。尤其表现在食品行业中。毒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火腿等无一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在食品里加点别的东西就不能获利似的。在开放的市场中,有些企业竟然为了利益而至消费者的安全于不顾,实在令人发指。有网友调侃道:“被毒蛇咬了一口都没事,原来我们已被中国制造弄得百毒不侵了。”确实有夸大之嫌,但也的确道出了消费者的心声。上到企业,下到个人,道德滑坡的现象确实存在。1羽戈:道德危机之重与彭宇案之轻

http://news.ifeng.com/opinion/detail_2010_01/17/1337082_0.shtml

那么,大环境的道德滑坡现象就能作为我们见到摔倒在地的老人而不去搀扶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了吗?答案是,不能。

就个人道德发展方面来说,孔子认为:“知耻近乎勇。”所以,在见到别人有难却不去帮忙的话,有道德的人就会感到羞耻,而没有道德的人,因为和禽兽无异,并没有羞耻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因此道德培养的目标就是保持并发展原初的善。帮助他人,源于内心的一种善行,当你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便会使心身充满一种愉悦感,而这种愉悦感将是推动你继续实行善的动力。人要保持高尚的道德,就必须修身养性。而荀子的观点与孟子正好相反,他认为人性本恶,为了帮助人们获得善性强调了要通过学习来提高善性的方法。同样的是,孟子和荀子都认识到了学习和自省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但在这个日益浮躁、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又有多少人真正关注传统文化呢?因而,该怎样做才能重拾文化经典,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需要大力探讨的问题。但是,它并不是本篇论述的重点。

就法律方面来说,我国的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见到摔倒的老人要上前搀扶,可是社会发展至今,我们都应该有这个义务去扶起摔倒的老人。当然,我们也该看到,法律该做出一些相应的改变,用以保护救助者的权利不受损害。该不该强制规定见义勇为、危难相助为公民的义务,也是一个需要大量探讨的话题。2就笔者认为,既然法律的作用是由外向内而道德的作用是由内向外的,那么这两者就应该结合起来,以达到相辅相成的境界。但是,该如何制定法律法规才能最大化的保护施救者的权益不受伤害,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就社会道德发展来说,市场经济的确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腾飞,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的一些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国人脆弱的神经。如何重建中华传统文化,以对抗西方文化的强烈入侵,扬我国威,这可不是一个将清明节等纳入公休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将心比心,若等你老了之后,也不小心摔了一跤,而此刻围观众多,却没有人上前帮忙,甚至连一句问候都没有,那么你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呢?若社会发展至此,那么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还剩下什么呢?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是与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相背离的。若人人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将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将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

另外,笔者想在单独列出就想要救助老人的人来说,首先必须得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若是老人摔倒后受伤,不具备急救知识可能会产生二次伤害。同时,要切实保护自身的权益,若是身旁无目击者或周围环境存在异常,不要贸然向前,打110报警或是120急救是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有人可能认为笔者在这里的论述与上面的观点是矛盾的。其实不矛盾,以上观点是强调在保护自我的前提下,再去救助他人。例如,一个有道德的人,若不会游泳,就算看到有人溺水,也不能跳下水去营救,因为那样他自身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若贸然跳下水去营救,此时要救的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了。因而,此时大声呼救或打119是一个较妥当的方法。

综上论述,笔者认为,为了自身道德、社会道德的发展,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我们都应有义务去扶起摔倒的老人。

篇7:摔倒老人该不该扶作文素材

Recently there appears a news on the internet that when the passers-by help the old fallen down on the ground, they’ll be pit.Therefore, our class holds a heated debate on whether we should help the old in trouble.The results are quietly different.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in favor of it.They think helping the old in trouble is a traditional virtue of Chinese, we should stick to it and develop it further.what’s more, if we turn a blind eye to those who need help, our whole society will become dangerous, and unsteady.While,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There are still a part of students who are against it.They hold a view that if we help them but are misunderstood by them, they don’t want to put them into an awkward situation.Personally,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help the old under the legal protection.Because the phenomenon will get rise to the people’s concern about their actions.As long as everyone is willing to do others a favor,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guarantee the profit of those who help others.Only by getting rid of the worry can people help them actively.

篇8:“老人跌倒该/不该扶”辩论

1.通过辩论实践,学会从“实证”“理证”角度辨析“论据确切”,进一步认识“论据确切”对论述的重要意义,增强在论述中运用“实证”“理证”的意识和能力。

2.树立客观公正地看待时事的态度,能够有主见、有辨别、较深刻地理解时事。

【活动设想】

1.先学习优秀辩论,观看其对“论据”的使用,再进行辩论活动;辩论活动至少要在课外准备一周时间。

2.采取辩手+后排议员的方式,突出主辩学生的作用,也要动员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3.共两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论据确切”的辩论

(一)导入

教师用PPT展示:

1917年3月,已经成为“拉车屁股向后”的康有为,通电全国建议在祭孔的时候恢复跪拜礼。理由是:“万国礼教无不跪。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因此,他要求北洋政府“立饬各省祀孔子仍行跪拜礼,以免大教随人反复同于儿戏,中国幸甚”。

你觉得康有为用来支持论点的理由(论据)充分吗?针对康有为的“理由”,你会作怎样的反驳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用PPT展示:

鲁迅先生在1925年发表了一篇杂文《忽然想到》,对这种主张讽刺地写道:“康圣人主张跪拜,认为‘否则要此膝何用。走时腿的动作,固然不易看得分明,但忘记了坐在椅上时候的膝的曲直,则不可谓非圣人之疏于格物也。身中间脖颈最细,古人则于此斫之,臀肉最肥,人则于此打之,其格物都比康圣人精到,后人之爱不忍释,实非无因。所以僻县尚打小板子,去年北京戒严时亦尝恢复杀头,虽延国粹于一脉乎,而亦不可谓非天下之奇事之三也。”

鲁迅在这段话里用事实驳斥了康有为的论据,指出人的膝盖是为方便坐和行的,并不是为下跪用的。

(二)看一看

教师播放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不可取的”片段(约20分钟),要求学生边观看边记录双方的重要论据,再整理概括。

(三)评一评

教师根据观看视频后整理的论据记录,紧扣“论据”进行分析点评。

[案例展示]

教师课后整理学生的评论如下:

正方: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

论据一:成败英雄论古亦有之,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东周列国传》里却说:“虽然只旅未成功,王命昭昭耳目中。见义勇为真汉子,莫将成败论英雄。”可见成败英雄论自古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效果一:确切。

理由一:用古人著作中的相关道理论据,客观地指出自古以来“以成败论英雄”是存在可取之处的。

论据二:时代呼唤英雄,社会鼓励成功,这样的民族才能进步,这样的社会才能发展。时至今日,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若不成功,我们将立于何处?信息时代,本土文化遭受强势挑战,若没有英雄,我们又何以让后代感受身为华人的自豪。

效果二:不确切。

理由二:以带有主观偏见的论断作为论据,削弱了论证有效性。

反方: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论据一: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成败都是相对于具体目标而言的。达到了就是成功,没有达到就是失败。英雄是指能以自身杰出的才能、品质激起他人崇高情感的人。

效果一:确切。

理由一:从“英雄”二字的本源出发,以《现代汉语词典》对“英雄”的解释作为事实论据,无从推翻。

论据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也充分地说明了司马迁对金钱的认识。由于李陵事件,司马迁受牵连而被判死刑,他又拿不出钱来赎买自己,只好受了宫刑。这本已功利的世界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令人不敢想象。

效果二:不确切。

理由二:以历史名人事件作为事实论据,但论据史料本身有待论证,且论述带有主观偏见。

(三)布置下节课辩论内容

1.出示辩题——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2.说明辩论规则。

教师解说:“借鉴《奇葩说》中前排议员主辩、后排议员辅辩的方式。其中,前排议员中1人立论陈词,其余为‘奇袭手。为突出本专题的训练要点,采用‘奇袭式辩论,即一方发言结束,另一方可针对对方论据上的问题进行反驳或提问。重点是要指出对方论据使用的错误,并以此削弱对方的立论。‘奇袭可以是针对某位辩手的‘点对点式对辩,也可以是无具体对象的‘群辩。”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第一环节:正方立论3分钟,反方立论3分钟。

第二环节:双方‘奇袭手分别就对方立论进行(论据)反驳,时间为4分钟。

第三环节:后排议员可针对立论及奇袭环节进行再奇袭再反驳,时间为6分钟。

第四环节:主辩代表进行陈词小结,时间为2分钟。

人员设置:主席1人,双方各设1名计时员,双方各确定4名前排主辩议员,其余同学根据立场选择做后排议员。

3.选择辩手,明确任务。

选出辩手“4+4”名,其他同学自选立场作为“后排议员”,教师可作调整,使双方人数大致平衡。

要求辩手及“后排”寻找资料,写出辩稿,先行“演习”。

一周之后进行辩论。

第二课时:“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辩论活动

[案例展示](限于篇幅,节选少数片段进行展示)

(一)立论环节

正方:第一,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以老为尊……现如今,老人摔倒了都不去扶,这不是道德的沦丧又是什么?第二,……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道德修养都没有,又何以治国平天下?第三,父母和老师从小教导我们要尊老爱幼,现实中小孩子帮助老人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小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成人?老人摔倒而不扶,一违父母之言,二违恩师之命。最后,之所以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当前社会出现了信任危机。信任危机的出现直接影响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反方:……首先,扶起摔倒老人只是一种帮助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却不是最佳的办法,拨打120、电话联系其家人、等待专业人士的援救等方式,显然更好一些。其次,老人摔倒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大致有下面几种:高血压伴脑内小动脉硬化,使其突然破裂出血引起的中风;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颈椎病等引起的眩晕;大脑一时性严重缺氧缺血,导致短暂性意识丧失;心绞痛急性发作,及癫痫发作等。同时,老人骨质较为疏松,一旦摔倒易导致骨折,不当的搬动易造成二次损伤……最后,老人摔到了不该扶,不是我们不想给予帮助,而是有不敢的成分。这不是我们道德上的退步,而是与社会体制有着脱不开的关系!不敢搀扶跌倒老人,是一种淤积已久的“社会病”。伴随着恩将仇报的见义勇为、惹祸上身的助人为乐,传统美德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尴尬。“彭宇案”“许云鹤案”的法律判决更是让公众寒心!……

(课后点评:从立论看,正方有偷换概念之嫌疑,反方更扣题一些。正方的论据,情感偏见的干扰比较明显,其用情感判断所得出的“断言”现象比较突出。这给反方的“奇袭”创造了机会。相比较而言,反方的论据则相对充分实在,更具说服力。)

(二)“奇袭”环节

1.对双方立论进行“奇袭”

反方:正方一辩所举的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都只是论证了道德的重要性,但并未说明道德与扶老人之间的逻辑联系,你方将“不扶”与“不道德”画上等号,是一种主观偏见与臆断,为什么“不扶”就是“不道德”呢?为什么“不扶”就会使“信任危机”扩大呢?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能证明老人摔倒的主要原因就是你们所说的那几点吗?大家都知道老人摔倒的原因有很多,为什么你们就列举了这几种呢?是因为它们刚好与你们的论点相符吗?如果这样,是不是会犯以偏概全的毛病呢?

(课后点评:反方的“奇袭”很有力度,抓住了正方因立论的“偷梁换柱”问题而导致论据不力的错误。正方的“奇袭”则相对显得有点耍无赖的味道,仅仅指出反方论据“以偏概全”的毛病是远远不够的,除非能用科学的论证证明对方的事实有问题,而且只有举出更为主要的“原因”来,方可达成“奇袭”的目的。)

2.自由辩环节的奇袭

例1 (正方)……现如今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未来我们身边有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现在我们就应该说明老人摔倒应该扶。……

(反袭)请问对方辩友,社会老龄化与老人摔倒应该扶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有因果联系吗?

例2 (反方)按正方逻辑,那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高的道德期待,但为什么却拥有不断突破的道德底线呢?所有的决策都要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我们都一样,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关键是看周围的东西是抑制我们的恶还是抑制我们的善,而不是片面简单地认为我是好人你是坏人。

(正袭)如果事实确如对方辩友所说的关键是看周围的东西是抑制我们的恶还是抑制我们的善,那么按照对方的逻辑,今天你们倡导老人摔倒不该扶是在抑制我们的恶咯?

例3 (反方)既然对方辩友提到概率问题,我倒想问一下对方辩友,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是多少,我想不用说大家也清楚地球被撞的概率应该比我被讹的概率小之又小,但其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大家也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小的小概率事件也有发生的可能,彭宇案不仅仅是个概率问题,其造成的恶劣影响至少使中国的道德水平退步30年,试问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今天,我们有多少个30年。

(正袭)请问对方辩友,彭宇案发生至今,我们的道德水平真的退步了30年了吗?你衡量的标准是什么?有事实依据吗?

(课后点评:以上所展示的案例中,双方的“奇袭”基本能针对对方在论据使用上的各种问题展开有效的反击:例1属 “无关论据”,社会老龄化是一个事实,但与论点没有必然的联系;例2的事理论据太主观武断,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例3犯了论据不实的毛病,道德水平倒退30年是一个需要论证的断言,把观点当论据是辩论一大忌。)

(三)结束环节

辩论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求各小组上交资料,计有:讨论记录本、辩稿、反思小结。

教师根据上交资料进行等级评定,评出最佳辩手、最佳“奇袭手”、最佳合作辩队,并予以一定的奖励。

【教学感评】

论据是论述的基石,但学生在阅读、写作时,辨别、分析论据的意识不强,能力也有欠缺,这使学生容易轻信文章观点,失去应有的判别能力。学生在写作时,常见的缺陷是以主观臆断代替事实依据,用未必可靠的道理支持自己的观点。用辩论这种“尖锐”而“高密度”的实践活动来加强“论据确切”的意识,无疑是比较好的方式。当学生在观看、学习优秀辩论时,被告知要关注“论据”时,确实能够找出并辨析其确切性。有学生在辩论后感叹说:我们本以为“老人跌倒应该扶”肯定能胜利,但没有想到“不该扶”也这么有道理……

开展辩论活动的困难在于比较耗时,需要学生较多时间、精力的投入,但总体上很受学生欢迎。

篇9:老人跌倒我们到底该不该扶起来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这是众所周知的彭宇事件。

继而媒体曝光出诸多诸如彭宇案之类的扶助跌倒老人做好事反被老人诬为肇事者,甚至被法院以“常理判断”等逻辑推理的理由判决巨额赔款等案例,越来越多的社会舆论开始讨论并指向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老人跌倒我们到底该不该扶起来?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或许在过去千百年来,这只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的举手之劳,但简单细微之处彰显出的却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大问题,遗憾的是看起来如今这已经成了一个奢侈的社会公德,甚至可能会让心存善意和道德良知的“好人”们经济破产。跌倒老人该不该扶被全社会、被公众、被媒体热烈讨论的时候,其实已经证明某种程度上这个社会的公德已经破产了。显然,似乎作为社会人,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现在有网友谈论到这个问题时,有人提到:你和别人开玩笑说这句话,得到的回复1.扶不起!2.我整个人都扶老奶奶了!有:没个十万二十万,就算是雷锋也不敢扶。也有:要看附近有没有摄像头,如有还是上去扶一把,如没有就当路过。还有这样一个笑话:3个富人在炫富;1说:我家开宝马!2说:宝马是我家的垃圾车!3说:我天天扶老太太过马路!

1、2说:3哥,还是你有钱!看了这些评论,我们不得不再次反思,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每每与朋友们谈起,都可以引发很强烈的反应。社会上诸如此类的问题太多太多,数不胜数,某某在公交车上被顺走了钱包、某某的爸爸衣服被割开,钱包不见了、某某的妈妈被迷晕,钱财尽失……有句话说的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此多的问题直面而来,难道我们不需要深深的反思吗?这个社会出了什么问题?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又该如何呢?这样一个矛盾综合体的社会,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呢?

我觉得是社会伦理道德出现了问题,也许这是社会发展的通病。

越来越多的人不知廉耻为何物,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职吗?越来越多的人陷

入毫不费力的投机取巧中,这难道不是法律的失责吗?社会能越发展,人类的素质却在降低,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感觉不到安全感,这样的事件越多,人们的心肠就会越硬,在遥远的将来,要去何处找寻诸如雷锋的好心人啊?社会不给予我们安全感,反而一味的回避这个问题,要我们如何不在自己保护自己,如何安心坦然的做好事?彭宇事件的真相被“保密”了,一个轰动全国的、影响到所有人道德和价值观取向的重大事件就这样稀里糊涂和解了,就这样在人们的质疑声中落下了帷幕。但在网络时代,想绝对保密是不可能的,保密反而让人们怀疑事件处理的公正性,司法机关的如此执法,能不让人寒心吗?

彭宇事件真实地反映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和社会的转型对人的影响,反映了现实阶段人与人、人和政府的关系的状况,其中的信任危机让人忧虑。社会在变,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变,但不能向坏的方向变。一个人人自危,互相之间漠不关心,人与人之间没有爱的社会,是不可能和谐的。

3月5日是全国“学雷锋日”,记者在郑州街头扫街“学雷锋”,结果令人尴尬——两天内出手帮助14次,竟13次遭到或直接或婉言的拒绝,还一度被误认为别有企图,甚至有一次还差点被当成贼。2010年12月29日14时许,在福州市六一北路与湖东路交叉路口附近,一位85岁老人孤身外出,摔倒在人行道上,围观者无人出手相救,直至老人生命终结„„

我们都对社会道德的下滑担忧。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受害者,但同时我们都在有意无意、主动被动中扮演着不良风气制造者的角色,我们都很尴尬。我们都希望有个冰清玉洁的社会环境,我们都需要爱和被爱,关心和被关心,信任和被信任„„现今的状况不能不说是我们社会道德的悲哀。处在经济繁荣、道德低下社会中的人们,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个结论。而且这样的经济繁荣对所有人来说既没有意义,又是无源之水,道德的衰败最终会摧毁经济的繁荣。试问,缺乏了信任的社会会怎么样呢?答案不言而喻,这样的社会是从内部开始腐烂的,华丽的外表只能遮掩一时,当褪去着华丽的外衣,我们还剩下什么?为何治病要治本?为何斩草要除根?我想都是一样的道理吧!从最根本处入手,一切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曾经放过一个电影,名字叫《离开雷锋的日子》,里面的情节和南京的彭宇案完全一样。那个电影虽有一定的反响,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是被加工过的,影响有限。彭宇事件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他的影响巨大,不言而知。一时间,家人之间在出门之前叮嘱的话竟然是:出去看到老人躲远点,老人有事千万不要去管!如果良心过不去,一定要在周围有足够的证人时,才可以去管,而且在有人救助时赶快离开!另外,在路上碰到了停在路边的车千万要绕道走,以防万一被拉进车里……这样的叮嘱令我觉得悲哀,如果一个社会到了救助别人之前要先找证明自己清白的证据时,这样的救助还能有多大的效果和意义?当一个社会缺乏起码的信任,当一个人时刻提防别人的误解,甚至做好事时都得穿戴好盔甲,这个社会就不仅令人感到悲哀了,而是深深的恐惧。

篇10:对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伦理思考

武少龙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是当下却出现看见老人跌倒不愿扶、不敢扶的现象,产生“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困惑。本文试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从儒家伦理的角度来论证该扶的必然性。

关键词:尊老敬老;良心;道德本能

最近,首都经贸大学等3 所高校联合就目前热议的“老人跌倒该不该扶”问题,做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高达64.8%的受访者认为围观民众该扶起老人;26.9%的民众认为是否该扶不好说,要视情况而定;仅8%的民众认为不该扶;有87.4%的民众认为不能扶老人的原因是怕惹祸上身。这项数据显示,社会道德观念虽然存在,但社会的信任危机导致道德判断受到冲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让我们来看以下几则材料:

材料

一、南京彭宇案

2006 年11 月20 日早晨,一位老太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 交站台等83 路车。在人群中,老太太被撞倒摔成骨折。老太太指认 撞人者是小伙彭宇,并将之告到法院索赔13 万多元。2007 年9 月4 日,鼓楼区法院做出一审宣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 45876.6 元。当天,原告方表示对判决感到满意。而彭宇则表示不服。2008 年3 月,双方当事人在达成和解协议,案件最终以和解撤诉结案。

材料

二、天津许云鹤案

天津车主许云鹤称,2009 年10 月21 日他行驶在红旗路左车道,一名老太太横跨马路中间的护栏,不想被护栏绊了一下摔倒在地。他 急忙停车搀扶,发现老太太已经扶不起来了。没想到,老太太打电话 告诉亲属,自己在马路上被车撞了。而且说,是许云鹤的车撞的,王 老太太将许云鹤告上法庭。事后,许云鹤被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判赔108606 元,许云鹤不服提起了上诉。

材料

三、最近,武汉一位88 岁的老人在离家不到100 米的菜场口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1 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 呼吸道窒息死亡。

还有殷洪斌案等这样类的事情频繁出现。这些足以表明,当今社会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重建社会诚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一、原因分析

1.责任分散的心理使人们产生“我不去救总会有人救”的想法

“责任分散”是一种由于有其他人在场,使个体处于一种匿名化的状态,而导致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的想象,即当大家都认为“即使我不去救,也总会有其他人去救”,“就算我现在不救,后面总有人会救的”。正是这种心理导致出现老人跌倒多人围观而不援救的现象。

2.从众心理让人们更倾向于服从大多数

从众是指人们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随大流。人们会简单追随大众所认同的,而不去思考事情本身的意义。如果大多数人认可的,即便是错的,我们也会很容易的接受。当看到别人都无动于衷,自己也会像他人一样见义无为。3.整个社会信任出现危机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我们正在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中,失去了“人情与血脉”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失去了充分的信任基础。信任危机影响人们的道德评判,一些看似简单的基本的是非善恶被混淆了。如果信任危机不消除,道德的手脚就放不开,甚至可能因此而退化、消失,进而影响人间正气和社会和谐。

4.法律和社会救助不完善

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关完善的立法和社会救助机制。一方面,法律对于帮扶者被冤枉时,官司打到法院,往往是由帮扶者举证自己无过错,由于这类纠纷很难明确谁是侵害主体,法院常常采取各负一半责任的判决,让帮扶者承担不应该承担的医药费。法律不能保护帮扶者的合法权益,加上缺乏社会救助机制,使帮扶者产生心理担忧,不愿去帮扶摔倒的老人。另一方面缺少奖励助人为乐的长效机制。帮扶摔倒老人不但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甚至还要付出金钱,无论哪一方面的付出都是一种义举,如果政府不给予帮扶者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并由此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帮扶摔到老人者肯定会三思而后行。

二、帮扶老人的必然性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 亿。按30% 的发生率估算每年将4000 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 次跌倒,跌倒是我 国65 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首位原因。如果我们都能伸出援助之手,将会有多少老人得救。何况谁人不会老,如果当别人跌倒不去帮扶,那么自己老了跌倒还能奢望谁来扶!令外,老年人对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为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并且他们还把这些传给下一代教育年轻人,他们的这一作用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进步。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关爱老年人。

尊老敬老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在儒家经典中随处都能见到尊老敬老的思想。《论语·学而》云: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仁者爱人。”我们每个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而且还要“泛爱众”即还要爱他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样才能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认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的理想社会,这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尊老敬老是人们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行为,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良知。孟子曾经说过:“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属于良知良能,按照孟子的说法,“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人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像人那样对待他人,是每个人的伦理责任,每个人应当自我要求,也可对他人提出道德要求。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职责是居于中心位置的关键词之一。它是一种行为,根源于尊贵的人格,是出于对道德法则的敬重而产生的,是善良意志的体现,而且在康德看来,只有出于职责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它是“道德的最牢固的支柱,是绝对命令的唯一真正的源泉,只有义务而不是任何别的动机才使行为具有道德的性质。”在这种意义上帮扶老人应是人的内在的本能,而非其他外在的利益。虽然我们在帮扶老人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承担一定的风险,甚至有时会使自己的利益受损。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不救人的理由。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遵从自己的良心和道德感从事,而不去讲究什么质疑,不因太多顾虑而困扰。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社会的良心也是由一个个人的良心组成的,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良心去做事,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一个有良知的社会。

三、小结

篇11:道德作文扶起摔倒老人

每个人手中都握着“道德”风筝的线,有的人将这只风筝放得越来越高,而有的人却放飞了这只风筝,或许再也找不回来了。

紧握“道德”风筝的线,他得到了什么?

紧握住手中的线,他得到了尊敬与称颂。丛飞,一名歌手,生前倾其全力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捐款捐物累计300多万元。他自己并不富裕,但却将义演经费悉数捐出,“他把所有的时间和金钱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用一生传递和弘扬着一种美德,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人们的称颂与尊敬!

紧握手中的线,他们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在中华大地上进行了一场悲情接力。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坚守着“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的信条,坚守承诺,被人们赞为“信义兄弟”。

松开了“道德”风筝的线,他失去了什么?

松开了“道德”风筝的线,他失去了人性和良知。今年愚人节,在上海浦东机场,发生了一个真实的悲剧:赴日留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与前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汪某竟拔出水果刀连刺母亲9刀,致其当场昏迷。汪某虽放飞了“知识”的风筝,却松开了“道德”的风筝线,他失去了人性和良知。

类似事件也时有发生。8岁乖儿子因争吵欲掐死母亲,23岁青年杀死双亲后还去网吧上网,名牌大学的学生因母亲干涉自己的“人生的选择”挥刀弑母等……他们的“道德”风筝都断了线,而他们也失去了道德、良知,得到的是社会的批判、舆论的鞭挞以及永无止境的铁窗生活。

风筝只有在紧握者手中才能越飞越高,而松开了手,风筝就会坠落……

篇12:摔倒老人该不该扶作文素材

忽然,我捕捉到一个不和谐的镜头——那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衣服上一块块补丁尤为显眼,他穿着一双破布鞋,一瘸一拐地艰难地迈着步。

我的目光一直停留在那位老人的身上,心中提出许多疑问:他从哪里来?他的家在哪儿?他的衣着为何如此肮脏不堪?

就在我疑惑时,那老人突然摔倒在地,地上残留的污水溅得他全身泥泞,他无助地躺在那里,发出阵阵呻吟。我“哎呀”地叫了声,连忙朝老人跑去。可我又停了下来,我的.脑海中浮现一个新闻事件:一位老人被好心人扶起,却诬陷好心人,以此获得钱财;我又想着春晚上“扶不扶”小品中的场景~老人无助地躺在那里,痛苦地呻吟着。他会是新闻中那样的人吗?我踌躇不决。

我的心里出现了两个“我”,一个说:“赶快去扶老人一把啊!那位老人多可怜!他的生活多么艰苦!如果我们见死不救,老人怎么办?”而另一个“我”却说:“不能去扶,扶了老人,老人肯定会反咬你一口,诬陷你的!看到电视中的新闻,你一定要长长心啊!”我的内心挣扎着,举棋不定。到底是扶还是不扶?此时,一个人从老人身边走过,两个人、三个人。他们对老人都熟视无睹,我有点恨自己。老人痛苦地躺在那儿,愈发可怜。不!我必须去扶他一把!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他是多么弱小,他需要别人的帮助!我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老人。但是,一位年轻人已经抢先扶起了老人。

紧接着,在这一位年轻人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好心人聚集到这里。有的跑去买来一杯水,递给老人,有的掏出了口袋里的创可贴,贴在老人磕破的伤口上~一位位好心人向老人嘘寒问暖,老人感动地热泪盈眶,他点着头,不断地道着谢:“谢谢~谢谢你们~”那几位年轻人摇着头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那一群围拢着老人的人们,搀扶着老人,就像一个人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看着他们,我的心中夹杂着一丝愧疚与莫名的感动,我愣愣地站在原地,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上一篇:小学学校工作方案下一篇:听写纸的哭泣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