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写作导学案

2022-07-29

第一篇:专题二写作导学案

第二单元05《孔乙己》导学案专题

九年级语文《孔乙己》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情况,并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3、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

熟读课文,把握小说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

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津:这是一篇小说,首先要求同学们自读课文掌握字词;然后在熟读课文,初步对文章的语句及内容进行批注交流;在此基础上要把握文章的内容、情节,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

资料链接:

1、作者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有《鲁迅全集》行世。

2、作品

《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说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时的事,那时距1911年的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距1919年的“五·四”运动约20年,距1905年的废除科举制度也还有一段时间。尽管在1898年中国社会有过失败的“百日维新”运动,但并未动摇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所以《孔乙己》反映的是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的事,孔乙己生活在未经革新的古国里。《孔乙己》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孔乙己》一文是鲁迅继 《狂人日记》 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的战斗檄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根据描述说一说这个人物是谁)大屏幕展示)(3分钟)

二、知识回顾。(2分钟)(大屏幕展示)

1、小说三要素是 人物 、故事情节 和 环境 。

2、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 开端 、 发展 、 高潮 和 结局 四部分。

3、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 社会环境 和 自然环境 。

4、回顾一下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的作品:(结合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风筝》《故乡》《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雪》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三、初读课文,要求认真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在课文中标出下列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提示写词语,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一遍,掌握好,以备小测。(15分钟)

1、 踱(duó )亨(hēng )舀( yǎo )砚( yàn )拭(shì )蘸( zhàn ) 附和( hè )不屑(xiè ) 阔绰( chuò)颓唐(tuì)羼水(chàn)门槛(kǎn)绽出(zhàn)

2、解释并背诵下列词语的意思

格局: 布置个格局 阔绰:阔气 羼:混合掺杂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名誉

营生: 谋生 间或: 偶然,有时候 君子固穷: 君子能够安于贫困

三、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20分钟)

欣赏小说的一般方法指导:阅读一篇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并且还要分析其写作特色。理清故事情节。

1、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年代的事?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小说写的是什么样的人和事?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开头三段起什么作用?

地点:咸亨酒店 时间:清朝末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人物:“短衣帮” “穿长衫的”“我”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咸亨酒店。第二部分(4-13节):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一层(4-9节)写孔乙己一生的四个片断。

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2) 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3) 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 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第二层(10-11)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第三层(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 ①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特定的环境里展开。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②这样一个势利、冷酷的社会环境,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作者描写社会环境:

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B、从“我”职务的变换,可以窥见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

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炎凉。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

2、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孔乙己并没有一开始就出场,他直接出场是在哪一自然段?文中主要写了孔乙己四个生活片断,请你概括出来(人物+事件)。

示例:第四段——酒客嘲笑孔乙己偷书。第六段—— 众人奚落孔乙己没有考中秀才; 第七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第八段—— 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买酒

1

2、文章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命运最悲惨之处在文章哪一部分,即小说的高潮部分,请你概括出来。 个钱”。当“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拭去时,他便从那冷酷的社会上消失了。孔乙己是被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 孔乙己在别人的笑声中离开 ,再也没有人见过。

3、你觉得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如何?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死。“大约”“的确”,这两个词表面矛盾而含义是深刻的。说“大约”是因为二十年来没有人知道孔乙己的生死,说“的确”是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来推断他肯定活不下去。

四、自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较有感受的词句或疑问处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7分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鲁迅用词精妙的技巧,在平日作文中能够学以致用。

【学习重点】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能够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学法指津:精读课文,研讨探究并交流体会。

一、回顾上节内容,提问小说的故事情节。(4分钟)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下列内容(默读课文,勾划出文章中较有感受的词句进行批注,交流展示。提出疑难,讨论交流。)(20分钟)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又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的读书人;他好逸恶劳、迂腐

麻木、自欺欺人,因而穷困潦倒、饱受凌辱;同时他也是一个本性善良的悲剧人物外貌(整体、肖像、服饰:揭示特殊身份、揭示出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 语言:揭示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等性格特点。 动作、神态:揭示他追求功名的思想和善良的心地。

(2)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1、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2、孔乙己“穿长衫” 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3、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4、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5、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受他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6、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7、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质朴、忠厚。

8、孔乙己“以读书为傲” 说明他:表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9、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中封建科举的毒害很深

10、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空虚无聊迂腐

11、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12、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13、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2)也可品析语言:

(一)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提示,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分析一下“站着喝酒”与“穿长衫”,思考一下“唯一”一词)“站着喝酒”表明他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则含蓄地说明他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刻画了他与众不同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预示了他的悲剧命运。他喝酒方式和衣着的矛盾,正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惟一”说明他和酒店的上层和下层人都有距离,身份很特殊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提示,思考一下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些话揭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他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一块笑料,一个废物,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只是“十九

而死的,是被罪恶的封建社会所吞噬的。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二) 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1、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2、孔乙己是被冷酷无情的社会所吞没;

3、孔乙己自己太不争气。

三、【拓展延伸】:(5分钟)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作者为什么反复写众人的笑?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天真无邪的笑。 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笑衬悲,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四、归纳主题(4分钟)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一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也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主备人:张书爱 课时:2课时 课型:重点讲读课 审核人意见: 同意

第二篇:《白杨礼赞》导学案专题

课题:《白杨礼赞》

【知识链接】: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所谓的托意于物(采用方法:联想与暗示)。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它着眼于全文的构思,即使用于局部,至少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决不会是一个单句;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象征中的象征体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感情一般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课前预习:

(温馨提示:这是你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也是对你的自觉性的考验。)

1、基础知识自学与交流(阅读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画出重点读和记。)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剧本《清明前后》等等。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语。(学法: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积累字词;2)、听读或范读课文或小组学生朗读)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 dǐ ) 倦怠(dài ) 恹(yān )....恹

晕( yùn )圈

参( cān )天

潜(qián )滋暗长

...不折不挠( náo ) 婆娑( suō ) 虬( qiú )枝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预习检测:

1. 字音字形。

⑴字音关——下面各组字的注音中,每一组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A.坦荡如砥(dǐ)晕(yūn)圈 潜(qián)滋暗长 虬(qiú)枝 ( ) B.旁逸(yì)斜出 倦怠(dài) 秀颀(qín) 无边无垠(yín) ( ) C.婆娑(suō) 恹恹(yān) 锤(chuí)炼 不屈不挠(ráo) ( ) D.磨折(shé) 挺拔(bá) 楠(nán)木 鄙(bǐ)视 ( )

⑵字形关——下面是高哲同学利用本课所学的生词写的一段话,请找出其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看旁移斜出的枝条,看耸入云霄的高枝,似乎永远都不会有倦殆。无论我们怎样锤练自己的语言都无法描写出它的神奇的美。

改正:

2. 词义关。用词凝练准确且变化多姿是本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请根据提示,从给出的选项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内。

(1)写高原之大,作者用( ) (2)写高原之平,作者用( ) (3)写高原之色,作者用( ) (4)写枝条斜出,作者用( ) A .黄绿错综 B.坦荡如砥 C.旁逸斜出 D.无边无垠

第一课时 (总第 节课)

备课时间:2 月19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把握本文的抒情线索,理清结构思路。 学习重、难点: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学习过程: 导入: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让我们走进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英姿。 自学导引:

1、解题:题目中“礼赞”的意思是: 。

2、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出全文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想想:这些段落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进行抒情?

2)“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你能说一说它的作用吗?

3)、文章从那几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试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自学内容的基础上讨论探究)

1、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全文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2、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与“不平凡”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展示交流: 巩固提升:

1.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若不是(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

⑵无边无垠,(平坦得像磨刀石),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

⑶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

⑷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

2.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汽车在望不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比喻)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反问)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

D、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面对它们,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比喻,设问) 教(学)后反思:

芹池中学“导引——合作——展示——提升”四环节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科 主备 李建兵 组长签字

课题:《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总第 节课) 备课时间:2 月20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从多角度对“物”进行描写的方法;具体认识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品味本文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了解白杨树独特的内在气质。 学习过程: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高度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今天我们就来具体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自学导引:(自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生长环境的不平凡(景美): (1)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黄土高原: 色彩:

幅员:

地势:

(2)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

(3)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4)我的情绪变化对于表现白杨树来说,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

2、外在形象的不平凡(形美)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

3、内在气质的不平凡(神美)

作者称白杨树是树中的“ ”,是因为:

4、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找出来,在文中批注你的理由, 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自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探究)

1、本文名为《白杨礼赞》,但作者却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黄土高原,是不是多余?为什么?

2、作者礼赞白杨树,为什么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样安排是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这些句子中用了“也许”一词,这一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展示交流: 巩固提升:

一、阅读下面三个文段,然后答题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口哪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如老妪负水,有的□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选自《晋祠》)

1.(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 、____;(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

2.(丙)段方框处应依次填入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挑 偃

拧 B.横 偃

扭 C.挑 犹

扭 D.横 犹

拧 3.对(甲)段文字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白杨礼赞》运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乙)段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烈日下柳树的“病态”;(丙)段在介绍左扭柏时,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扭”的特点。

5.从表达方式看,(甲)段主要是描写与________相结合,(丙)段是描写与________相结合,而(乙)段则是比较单一的自然环境描写。

6.对三段文字描写树的目的与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段是为了体现树的精神,(丙)段是为了突出树的形态特征。

B.(甲)、(乙)两段是为了突出树的形态特征,(丙)段是为了体现树的精神。

C.(甲)段突出树的形态,(丙)段体现树的精神,(乙)段突出“烈日”之酷

D.(甲)段体现树的精神,(丙)段突出树的精神,(乙)段突出“烈日”之酷。

二、(选做题)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教(学)后反思:

芹池中学“导引——合作——展示——提升”四环节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科 主备 李建兵 组长签字

课题:《白杨礼赞》第三课时 (总第 节课) 备课时间:2 月21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认识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学习重、难点:

1、通过背景材料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

2、通过当堂仿写训练的形式学习状物手法和烘托手法。 知识链接:

1941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到后礼赞之情意犹未尽,于是赋诗一首。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学习过程: 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白杨树是 的树。

2、《白杨礼赞》《白杨礼赞》中,作者饱含激情礼赞的仅仅是西北平原上极普通又不平凡的白杨树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问题。 自学导引:

1、找出能表明导入第二点问题的段落,完成以下问题: 1)将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注意不可改变句意):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

3、你认为文章结尾“ 楠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七段的四个反问句:

1)句中“至少”“尤其”两个词语有什么作用?

2)、四个反问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3)、你认为:四个反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不可以调换一下顺序? 4)、比较改后的陈述句与这四个排比反问句,思考:排比反问句的作用。

2、作者把白杨树与根据地军民联系起来,你认为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展示交流: 巩固提升:

1、从下列形象中选一个写出他的象征意义。 兰花、楠木、莲花、蜡烛、梅花、太阳、翠竹

2、选做题:

1)学习第七段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写一段话。(找出一种“物”和与之相应的“人”,找出其精神的共性,然后写作)

2)、现在再次拿出我们的课堂练笔,请赋予笔下的意象以象征义,尝试用一些对比手法和欲扬先抑的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来礼赞所写之物。

3、古往今来,赞美牡丹、菊花、莲花的诗文可谓多矣;而对绿叶的赞美却鲜有所闻。或许有人说;绿叶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既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婀娜的姿态。其实,花儿之美,是整体关。如果没有绿叶的陪衬它便会显得单调刺目,正因为有了绿叶,它才构成一个美的和谐,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绿叶长在鲜花之下,总是谦逊地低着头,从来没有趾高气扬过。它不在意行人的注目礼,即使听到行人一味赞美鲜花而冷落自己的时候,也毫不嫉妒,依然兴致勃勃,忠于职守。

绿叶的生命虽然短暂,然而,它却把自己的一切完完全全地奉献给了大自然。“年轻”时,它生机勃勃,青翠欲滴,把空气中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转化为人类必须的氧气;“年老”时,它脱离母体,投向大地的怀抱,“化作春泥更护花”。

1、文章第1节把绿叶和鲜花进行 ,突出了绿叶的 作用,表现了绿叶 的性格。

2、第2节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绿叶的 和 。

3、第3节表出了绿叶 的精神。

4、本文和《白杨礼赞》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是:

教学后反思:

第1课

白杨礼赞

_____班______号 姓名_____________ 完成评价:_________ 【目标导航】

1、 理解象征手法。(重点)

2、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难点)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预学导学】————我自学能力如何呢?

1、一读课文 (1)正音正字

主宰(

)

倦怠(

)

地壳(

)

恹恹(

) 晕圈(

)

婆 suō(

)

qiú(

)枝

秀qí(

)

(2)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2、相关链接:走近作者(请同学通过各种方式搜集相关的资料)

3、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示:人+事+结果)

(2)文章依次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白杨树?

(3)本文的线索:

4、三读课文,读完文章后请你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课内互学】——小组合作探究

5、体会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坐镇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6、这篇课文借物咏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7、作者是如何抓住白杨树的某些特征,来赞扬北方农民和我们民族的精神的?

【能力提升】阅读《黑暗中的花香》 2013质检

黑暗中的花香

五岁那年他失明了,起初,他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不停地问母亲,为什么总是黑夜,为什么不打开灯?

母亲告诉他,他头顶有一块乌云,挡住了太阳和所有的灯光,不过不用害怕,虽然不能见到光明,但乌云挡不住太阳散发的温暖,用心感受世界还是暖烘烘的。 他似懂非懂,却突然雀跃了起来,妈妈没有骗我,天上真的有乌云呢,有雨落在我手背上了。母亲的身体微微颤抖着,紧接着,有更多的雨落在他的手背上、脸颊上,雨水咸咸的、涩涩的,那是母亲的眼泪。

黑暗中,他的听觉变得异常灵敏,甚至能听到一朵花开放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角落中传来细微的“噼叭”声,于是摸着墙壁走到角落,他伸手轻轻触摸,发现那儿有一盆植物,一股香气随着他的触摸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那是一种淡淡的无可名状的味道,像是光明的味道。 母亲告诉他,那是一盆菊花。从此后,他爱上这盆花,他触摸它的枝叶,会感到凉润沁心,聆听花开,则会在心中打开一扇门,恍惚中,有一束光注入他黑色的世界。时光的流逝静寂无声,他渐渐顺从了黑暗,没有了最初的恐惧,反而变得有些依恋起来。直到有一天,父母告诉他要上学了,那个学校很好,虽然仍然黑暗,却充满了花香。

随着父母跌跌撞撞走出家门,听到大街上车水马龙的声音时,他的身体变得僵硬起来,他感到强烈的阳光照射在自己身上,那温暖有些燥热,令他平静的心剧烈地跳动。

他进入的是一所盲人学校,果然如父母所说,这儿充满了淡淡的花香味道,在穿过一段坑洼不平的林阴道时,他感觉到阳光忽明忽暗,他紧紧握住父母的手,害怕自己会迷失方向。那一天,他不知走了多少路,最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房间,然后,他听到了一个温柔的声音在叫他的名字,你好,请坐下吧。

他坐了下来,父母不知何时松开了手,他无所适从地四处摸索着,突然摸到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桌子,这时,他嗅到了一股熟悉的花香,循着花香探去,果然,家中角落里那盆菊被放在了桌子的一角,在熟悉的花香环绕下,他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然后,他听到四周传来了他异常熟悉的声音,那是一种呼吸的声音,只有身处黑暗之中的人才会那样呼吸,细微、悠长、平静„„

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与他一样身处黑暗的年轻人,他学会了许多,生活能自理了,可以用盲文阅读书籍,甚至可以在操场跑道上与人赛跑。他逐渐长大了,有了很多朋友,他觉得黑色不再是单调而封闭的,相反,黑色是深邃而包容的,他热爱上了生活,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与另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光明。

每天的课程很多,但他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伺候桌上的菊花,老师告诉他,这种菊花叫作墨菊,虽然朴质无华,却端庄稳重,在花的世界里,墨菊惬意舒缓、洒脱娴静、隽永鲜活、醇厚如酒,将其融汇到心境中,会凝聚起一份自然天成,飘逸出一份清绝品格。

他听得悠然神往,心中暗暗下了决心,自己也要做一朵墨菊,在黑暗中散发出淡淡的花香,把平凡的生命沉淀成一杯醇香的酒。 (摘自《当代青年》2012年 第12期)

1.标题中“花香”除了指菊花的香味之外,还有什么特殊含义?(4分)

2.面对生活的遭遇,“他”经历了哪些情感上的变化?(6分)

从“最初的恐惧”

3.文中有三件事体现了父母对“他”的精心呵护,请简要概括。(6分)

4. 为什么“他觉得黑色不再是单调而封闭的,相反,黑色是深邃而包容的”?你从“他”的故事感悟到什么?(6分)

5.本文着重从触觉、听觉和嗅觉对“他”的内心展开描写,请从文中举一例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举例:

分析:

【走进名著】友情提示:本阶段名著阅读内容

在厂子里,他可是交了朋友;虽然不大爱说话,但是不出声的雁也喜欢群飞。再不交朋友,他的寂寞恐怕就不是他所能忍受的了。他的烟卷盒儿,只要一掏出来,便绕着圈儿递给大家。有时候人家看他的盒里只剩下一支,不好意思伸手,他才简截的说:“再买!”赶上大家赌钱,他不象从前那样躲在一边,也过来看看,并且有时候押上一注,输赢都不在乎的,似乎只为向大家表示他很合群,很明白大家奔忙了几天之后应当快乐一下。他们喝酒,他也陪着;不多喝,可是自己出钱买些酒菜让大家吃。以前他所看不上眼的事,现在他都觉得有些意思——自己的路既走不通,便没法不承认别人作得对。朋友之中若有了红白事,原先他不懂得行人情,现在他也出上四十铜子的份子,或随个“公议儿”①。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因为他明白了这些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在这里人们是真哭或真笑,并不是瞎起哄。

那三十多块钱,他可不敢动。弄了块白布,他自己笨手八脚的拿个大针把钱缝在里面,永远放在贴着肉的地方。不想花,也不想再买车,只是带在身旁,作为一种预备——谁知道将来有什么灾患呢!病,意外的祸害,都能随时的来到自己身上,总得有个预备。人并不是铁打的,他明白过来。

快到立秋,他又拉上了包月。这回,比以前所混过的宅门里的事都轻闲;要不是这样,他就不会应下这个事来。他现在懂得选择事情了,有合适的包月才干;不然,拉散座也无所不可,不象原先那样火着心往宅门里去了。他晓得了自己的身体是应该保重的,一个车夫而想拚命——象他原先那样——只有丧了命而得不到任何好处。经验使人知道怎样应当油滑一些,因为命只有一条啊!

1、从文段中祥子最看重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

2、祥子对待劳动(拉车)的态度与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练笔】

请仿照课文倒数第二段,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

【我的收获】

第三篇:作文专题导学案魏锴

作文专题复习导学案(1) 记叙类作品的审题、立意 课前导读

【导读目标】判断适合写记叙文的文题(文体的选择) 请分析以下高考文题哪些适合写记叙类文章? ●1951~1965年高考作文题

1951: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 1952:记一件新人新事;

1953: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4: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我的母亲;

1958: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59: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60: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63:“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77~1999年高考作文题 1977:“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79: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1980: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 1981: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看图作文: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漫画《挖井》); 1984:一段报道,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树木·森林·气候”(一段报道,副标题自拟); 1987: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 1988:习惯; 1989:“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①动作表情;②肖像描写;③议论500字(素材为:玫瑰园里的花与刺); 1991:①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②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1992:①记叙;②议论(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 1993: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 1994:尝试(记叙文);

1995:①一段对话;②一篇评论(素材为诗歌《鸟的对话》);

1996: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1997:自拟题(社会调查分析,素材两份,主线为“助人为乐”);

1998: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二选一)小作文: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 1999: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0~2003年高考作文题 2000:“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2001:“诚信”; 2002:“心灵的选择”;

2003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2004~2009年近六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04:“水的灵动,山的沉稳”; 05:“凤头、猪肚、豹尾”; 06:“人与路”; 07:怀想天空; 08:“好奇心”; 09:“品味时尚”

【我的思考】关于“文体的选择”,你有哪些初步的认识?写下来,小组内部交流。

【点拨开智】

1.内在规律:文革前基本要求写记叙文;上个世纪八九年代基本上要求写议论文;新世纪后两种文体基本上皆可写。研究近六年江苏个案,我们会发现,0

4、07适合写记叙文,0

5、0

6、09适合写议论文。

2.因作文题应有适当的开放度,所以,题目皆为短语构成。04—07是虚题(比喻类),08—09为实题,实题的趋势仍会保持几年。

3.从题材方面看,历年高考作文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写身外的(社会、文化、生活),一类是写自身的(学生自身成长方面遇到的情况),一类是身外与自身的结合。从江苏个案看,09年属于第一类;0

7、08属于第二类,余则属于第三类。

4.适合写什么文体,一者要看文题结构,一般说来,偏正结合的文题适合写记叙文,如04年江苏题;二者要看你的擅长。其实,没有文体限制的高考作文题都是可以写记叙文的。如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如果记叙一次时装展中评委的品味不是很切题吗?

5.命题趋势:近两年仍为命题作文,题目要求相当明确;不会有限制文体(如“说”“论”)的字眼。

第一课时:课堂导学

【导学目标】1.掌握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2.掌握记叙类作品的立意方法。 【导学重点】记叙类作品的审题、立意。 【使用方法】课前预习,写下“我的思考”;课堂讨论、交流。

一、目标达成(1):掌握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如果以“字词”形式出现该怎么办?

1.思考:以“好奇心”为题,你认为以下审题是否偏题、走题? ①解放军等带着好奇心去救灾;

②李白等文人都是带着好奇心去创作的。 2.思考:以下题目,如何正确审题? ①路;②明天;③变;④回眸;⑤难 【我的思考】写下你的结论。

【它山之石】记录同学有价值的观点。

(二)如果以短语出现的题目该怎么办?

举手投足之间在别无选择中精彩人之常情带着感动出发感受乡村品味时尚 【我的思考】写下你的结论。

【它山之石】记录同学有价值的观点。

(三)如果以并列短语出现该怎么办?

成功与失败创新与求实父与子又快又好与又好又快 【我的思考】写下你的结论。

【它山之石】记录同学有价值的观点。

(四)如果以句子形式出现的题目该怎么办?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要居安思危细节决定成败 【我的思考】写下你的结论。

【它山之石】记录同学有价值的观点。

(五)如果遇到无法审清的题目该怎么办? 夜深沉古道

【我的思考】写下你的结论。

【它山之石】记录同学有价值的观点。

二、目标达成(2):记叙类作品的立意方法。

1、请阅读例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心有千千结

此时此刻,我的心中真有千千结呀。

我的语文看来要考砸了,面对作文题我心中有千言万语可又不知从何说起.我心中的千千结又有谁人知晓呀。

唉,看看我做的这张试卷吧,前面的几道选择题我拿不准,名言名句默写我想偷看一下,却又被语文老师盯得死死的,他已发现我要蠢蠢欲动了,我在他心中的形象会不会因此而变化呢?后边的现代文阅读我根本没读懂,我还没来得及做呢!就剩下半个小时了,完了,完了,彻底完了,没时间做了。我花了这么大功夫学语文,就得到这样的结果吗?这到底是谁出的题目呀,我的母语考试竟考不过英语,这到底是谁之过呀?我恨死了出题人,怨死了自己,怨死了老师,怨死„„唉,还是不要怨天尤人吧,我内心更多的是愧疚,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学校,对不起人民对不党,我真是该死呀!阅卷老师,你已明白我心中的千千结了吧。 还有20分钟了,我心中涌起的千千结还有焦急无奈这一结,急死我了。 老师说过,字数不够就要想想古今中外的事例。

我先想起了古人,他们不是也心有千千结吗?那个屈原,他心中结还少吗?他一心为了楚国,官至三闾大夫,相当于总理呀,可他却斗不过小人靳尚之流,无来由地被流放一次就够让人郁闷的了,他却两次被流放,想想小人的得意,看看自己的遭遇,想想楚国的衰败,看看自己的无奈,他真的心有千千结呀。一了百了,一死百结开呀,他便跳了汩罗江。

还有那个司马迁,就因替李陵说了句公道话就遭宫刑,遭了宫刑还要让他做史官,他“肠一日而九回”,那不是心有千千结的表现吗?

古人就不说了,再说说今人吧。周恩来面对文革浩劫,面对林彪、四人帮之流的祸国殃民,他在病中难道不心有千千结吗?小平同志几上几下,当他复出后到国外访问,看看国外,想想自己的国家,他难道不心有千千结吗? 中国的就不说了,再看看布什,他难道不是带着心有千千结离任的吗?中国有句古话,多行不义必自毙,看看布什都干了些什么?指责中国的人权,暗中支持中国的西藏独立,强迫人民币升值,连中国这样的大国他都敢指手划脚,其他国家他来放在眼里?于是,他借反恐侵占阿富汗,又借查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原子弹)去侵占伊拉克,到头来遭到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呵斥声,他这样下台,心中能没有千千结? 布什能没注意到金融危机的苗头?反正要下台了,就睁一眼闭一眼让金融危机暴发吧,把一个美国经济烂摊子留给奥巴马,奥巴马心里难道没有千千结?骨定有千千结的啦,他有罗斯福的能耐?再实行新政?做他的大头梦吧,你看他黑不溜秋相,就是心有千千结弄成的憔悴相。 面对金融危机,哪个心中没有千千结?经济下滑,企业倒闭,失业的人个个心有千千结。还有股民,他们心中也有千千结。

还有五分钟就结束此次考试了,我的作文终于快写完了,这快心结快化解了。老师一再教导我们,应试作文开头不绕,中间点到——我自信做得很好.好,结尾再照应一下:没时间做阅读理解了,我心中的千千结仍未解开;古人已作古,他的千千结也随之带入泥土中;今人的心中千千结呢?金融危机仍在持续着,人们的千千结暂时也难解开。我的这篇文章中心是很明了的,就是心有千千结。

好了,我这篇扣题作文写完了,谁不给我高分,我便让他“心有千千结”——等着瞧! 【思考】选材切题、解释文题是不是就是文章的的立意? 【我的思考】

【点拨开智】这篇命题作文从自己写起,然后为凑字数写古今中外的相关材料,文章所有的内容都是在验证文题意思而非表现一个明确的主题。该文误将题目当成文章的立意,所以,该文中心不是“很明了”,而是没有中心,根本没有什么立意!故而此文只能是三类卷,得分在42分—48分间。

学生的这类文章是具有代表性的。不少学生认为审清了作文题目,选取了切合文题的材料来写就算是切题文章了,所写的文章也便有了好的立意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2、思考:作文的立意是指什么?它与审题、扣题是什么关系? 【我的思考】写下你的结论。

【它山之石】记录同学有价值的观点。

【点拨开智】通俗地说,议论文的立意就是指文章的所确立观点,记叙文的立意就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审题和扣题是保证文章不走题,与立意紧密联系,但又不等同于立意。 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没有主题的文章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 立意的统帅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还表现在它影响着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手法等方面。因此.立意的有无高下决定了文章成败。 思考:文章好的立意标准是什么? 【我的思考】写下你的结论。

【它山之石】记录同学有价值的观点。

【点拨开智】命题作文不仅要有立意,而且立意要好。“好”的立意有以下标准: 正确——积极健康,不反人性,不反道德,不反社会,不反科学等。

深刻——反映真善美,揭露、鞭挞假丑恶,让读者受到教育、启发和鼓舞。 集中——文章反映“一个”正确和深刻的立意。

新颖——想常人所未想,说常人所未说的正确深刻集中的立意。

4、思考:文章好的立意从何处来? 【我的思考】写下你的结论。

【它山之石】记录同学有价值的观点。

【点拨开智】好立意从何处来呢?一句话,是从“多年学习获得的文化素养+审题”的思想中来。——思维、思想是关键。多年学习获得的文化素养:其他科目不说,单单说说语文教科书吧,我们学过的分专题模块如“青春、爱国、家园、人性、人生、文明、文化、苦难”等,其实就是我们文章对某个专题问题的立意,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具体文题的审题,两者结合就是你所写文章的立意。

6、命题作文如果写成纯记叙文该如何立意? 【我的思考】写下你的结论。

【它山之石】记录同学有价值的观点。

【点拨开智】我们审清文题后想到精当的题材,我们的立意是恰恰是从题材中来的。例如,以“难”为题,写一篇作文,整个立意过程是这样的:文题“难”(灾难)→围绕文题想到题材:红颧之难(包含“难”)→立意:通过记叙童年无知造成红颧灾顶之灾,表现珍爱生命、渴望自由这一主题。 第二课时:课堂导练

一、题目展示

爷爷爱养鸟。上中学的孙子却对笼中鸟发呆。爷爷问孙子为何发愣,孙子说:“人该是林中鸟,从什么时候起就成了笼中鸟呢?”爷爷听后若有所思,缓缓地欲打开鸟笼。孙子说:“你就这样将它养下去吧,它已习惯了不自由,现在放了它,就等于处死它,它对飞翔已没有兴趣了,更不会觅食了。”

这爷孙俩的对话多么发人深省啊。是啊,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到底有多少这样无形的鸟笼呢?鸟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如何钻出鸟笼自由飞翔呢?

请以“鸟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自定,体裁自选,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命题倾向

当今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兴趣、爱好多多少少地被扼杀,学生少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个性不能得到彰显,学业负担过重,高考压力过大等。该命题如同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好奇心”一样,命题者眼光直指现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希望同学们能写出真情实感,写出对自身生活状况的反思。

三、审题导引

这是一喻意题。撇开鸟笼的具体形状,抓住其束缚小鸟自由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得出喻意:凡是人生、生活、社会中束缚人自由的有形无形的东西都是“鸟笼”。该命题是独词题,应采用补足法来审题:(什么样的)鸟笼,鸟笼(会怎么样)。 要紧紧抓住鸟笼束缚人自由这一关键点来写。

四、立意导引

要写出冲破束缚的渴望,写出自由的可贵。写出因自私、狭隘等原因而束缚人自由的可恨,失出自由的可悲。

五、构思导引

写鸟笼不得不写小鸟。以笼中鸟来衬托“鸟笼”的存在是可以的,但要特别注意侧重点,一定要侧重在鸟笼上,否则全文便在写“笼中鸟”了,这就偏题了。记叙类文章可采用由实(具体的鸟笼)到虚(抽象的鸟笼)的方法来写。记叙类文章主要告诉读者是什么或怎么样,给人以感动或启迪;议论文首先要将独词题合情合理地补充出一个明确的观点,如:“要砸烂鸟笼”“鸟笼是自由的死敌”“不能把学校变成孩子的鸟笼”等。

六、范文引路(教师下水作文) 鸟笼 周道宝

这是一只无形的鸟笼。

而小梅很长一段时间不相信自己生活在鸟笼中。可这天晚上一幕她再也没机会细思量了。 小梅的妈妈狠狠地一棍子打下去,伴随着一声脆裂的响声,她的十三岁的女儿头颅中红、白的东西便流了出来。小梅应声倒地。小梅妈妈头脑一片空白,时间凝固了。 客厅的挂钟目睹这一切,滴答滴答地流着泪„„

窗外阳台的墙上挂着一个鸟笼,竹子做成的,很小巧,很精致,笼中鸟听到客厅母女俩的争吵便开始上下跳动起来了,现在客厅静得可怕,它却拼命地嘶叫拼命地拍楞楞飞着,撞着。 鸟笼剧烈地晃荡起来,最终砸在阳台上。 小鸟发出一声怪叫。

小鸟不能飞到客厅看看小梅,小梅也不会再来看看小鸟了。

几乎每天,小梅都要来看它的,给它喂食,给它加水,鸟笼的每一根柱子她都抚摸过,有一次她的小嘴撅到笼缝边,试着对它吹口哨,小鸟忽闪着黑黑的小眼睛歪头歪脑地左看看右看看,猛地啄了她一下,惹得她咯咯地笑起来:“臭小鸟,不给你玩了,天天关着你,不给喝,不给你吃。再给你换一个更小的鸟笼。你看我都自由呀,住在这座大房子里,不愁吃不愁穿,还可以自由地到外边去,多自由呀。”

小鸟对着她叽叽喳喳地叫着,似乎在争辩,但她听不懂。 小梅喜欢这鸟笼,它很精美,爸爸喜欢,她便喜欢。当然,她更喜欢笼中小鸟,爱屋及乌吧,小梅也喜欢这个鸟笼。

终于有一天,她对着鸟笼发呆了。

“站在那儿发什么愣,还不回去练钢琴!”是妈妈呵斥声。 “站在那儿发什么愣,还不快回去听英语!” “站在那儿发什么愣,还不快去练画画!” “站在那儿发什么愣,还不快去学奥赛!” „„

“鸟笼,鸟笼——家,学校„„”小梅对着鸟笼自言自语,不敢再想一下去了。 小梅给小鸟添水,不经意间,一滴眼水落到水碗里。

她把一只小鸟放了,招来爸爸一顿暴打。这只小鸟她再也不敢放了。

她做了几次的反抗,想冲破自己的鸟笼,但是,她的力量太小了,真是徒劳得很。 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她要自由地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她真的做了。

“我问过你的班主任了,你竟然捐了50块钱,地震关你屁事!你的钱从哪儿来的?你胆子不小,竟敢偷我钱了!看我不打死你!”

小梅真的被自己的生母亲活活给打死了!死在家里,死在鸟笼里。 小梅妈妈终于回过神来,底气不足骂道:“装死给谁看呀。”发现小梅真的死了,她可慌了神:“这可怎么办?打120?110?”她却打了丈夫的电话:“你快回来吧,女儿被我打死了!”她终于哭了。

丈夫火火地赶回来,从妻子怀里抱过女儿,悲痛欲绝。阳台上鸟笼仍在剧烈地晃动,小鸟仍在嘶叫,他上去一脚踏去,笼子扁了,小鸟死了。转过身用脚关上房门——尚未瞑目的小梅不知能否看见鸟笼又一次关上了,这一次与她无关了。 “怎么办呀?”

“还能怎么办,你得做大牢!要偿命!”丈夫气疯了。 „„

小梅的妈妈被押上警车时,回望一下家,她恍惚间发现那房子成了鸟笼,里边关着她一直疼爱的女儿。

“我失手打死女儿,为什么不动手拆散那无形的鸟笼呀!”她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第四篇:科教兴国专题复习导学案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专题复习导学案

一、考点内容:了解我国科技、教育发展的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认识科技创新的必

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科技、教育和创新的重要性;实施科教兴国的必要性。

难点:作为中学生如何去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题技巧的把握。

三、 知识梳理(请同学们自主完成)

(一) 是什么

1、我国在科技方面的成就:

天宫一号、神州九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对接;嫦娥三号;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超过900公斤;载人潜水

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取得圆满成功;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正

式交付海军;京沪高铁建成等。

2、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寄宿生活补助标准和农村学生营养补助标准,对贫困大学生提供入学救助和助学贷款,在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积极推

动各地“异地高考”方案出台等。

(二) 为什么

3、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原因:

(1) 我国的科技状况:

(2)科技是。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迚步。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

因素。(科技的作用)

(3 )当今世界,各国乊间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和

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决定了,是一个民族振兴和社会迚步的

基础。(教育的作用)

(4)我国是人口大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民科学文化素质还不高,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转化成优势。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要实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经济发展方式

转移到依靠和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摆在的战略地位。

(教育的作用)

(5)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4、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

(1 )当今世界,各国乊间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和

的竞争。

(2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3)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果我们的上不去,一味靠,就永进难以摆脱的局面。

(4)创新精神是的灵魂,是国家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怎么做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措施:

(1)推迚科教兴国的关键是加强和。

(2)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的保护。

(3)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依靠和来发展经济。

(4)国家加大对科技和教育方面的投入;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5)在全社会倡导形成“”的良好氛围。

6、青少年可以为科教兴国做到什么或者怎样子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的人才?

首先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为自己以后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其次在深化

学习中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勤学好问,参加一些小创造、小发明的活动,从而锻炼自己的创新思

维和创新能力;在学习中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结合热点,自主探究

1、2014年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科学家程开甲院士共同荣获201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则新闻说明了什么?党和国家奖励为科技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相关的知识点来回答

2、阅读练习册第91页的背景材料。

(1)你认为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我国实施什么战略?实施该战略的核心是什么?

(3)这些成就的取得能否说明我国是科技大国?为什么?对此我们国家有什么对策?

五、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六、易错点提醒:

1、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提高具有创新能力。

2、当今世界,国家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为科技、教育、人才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为人才的成长服务。

3、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而人才又能促迚教育、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又为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提供条件。

七、练习巩固:

1、据相关部门2013年9月消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5年来,全社会知识产权总体水平取得长足迚步,2012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首位。这说明()

A、我国已经建成创新型国家B、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有了根本转变

C、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已居世界前列D、创新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迚步

2、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累计达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因为教育是()

①民族振兴和社会迚步的基石②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③发展先迚文化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④开拓、带动、提高先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A、 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2013年8月,以“中国梦·科学梦·青春梦”为主题的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江苏南京举行。对这次科技创新大赛认识正确的是()

①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体现②这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③这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④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内容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2013年9月6日,广东省书记胡春华到中山大学看望慰问教师代表时强调,广东的发展,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下列对教育重要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教育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和未来②教育是提高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③教育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④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迚步的基石

B、 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2013年6月20日上午,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成功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空一号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为全国青少年演示讲解失重环境下的基础物理实验。这()

①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②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力③有利于形成尊重科学的良好风尚④可以培养大批的科技人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据悉,从2000年以来,广东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一直排在全国首位,《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更明确提出,到2020年广东各级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达25﹪以上。这充分说明()

A、广东省政府非常重视教育B、广东省教育总体水平跨入世界先迚行列

C、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D、广东省政府真正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第五篇: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语句衔接导学案

南宁市第二十四中学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语句衔接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语句衔接的方法。

2.运用语句衔接的方法,合理安排语段内句子的顺序。

二、方法指导

三、巩固练习

1.乐圣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全聋了,,自己却没有听到什么。

A.交响乐队在他的指挥下演奏B.他指挥着交响乐队在演奏

C.交响乐队被他指挥着演奏D.他指挥的交响乐队在演奏

2.白帝城在四川奉节县城东四公里处,(甲)。这是三国时蜀主刘备兵败托孤之处,(乙)。白帝城扼守瞿(qú)塘峡的西口,江面狭窄,水势湍急。

甲:a、高峡背依,长江下临。

b、背依高峡,下临长江,形势雄壮。

乙:a、城内有白帝庙、武侯祠、望江亭、观星亭等古迹。

b、白帝庙、武侯祠、望江亭、观星亭等古迹就在城内。

正确答案是()

A、甲a乙bB、甲a乙aC、甲b乙aD、甲b乙b

3.(2011·南宁)下列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们喜爱竹子,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美好的品格:它用淡薄豁达的胸襟面对自身的平凡朴实,它用感恩眷恋的情怀回报土地的宽厚无私,。

A.它顽强执著地对抗着漫天雪雨风霜的世界

B.它对抗世间的雪雨风霜总是那么顽强执着

C.它用顽强执著的精神对抗雪雨风霜的世界

D.它用顽强执著的精神抗击世间的雪雨风霜

4.填入横线的语句,与前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雨交加的困顿,哪能明白风和日丽的美好;,。

A.要体会胜利和成功的喜悦,就要经历挫折磨难的考验。

B.只有经历挫折磨难的考验,才能体会胜利和成功的喜悦。

C.未经历挫折磨难的考验,哪能体会胜利和成功的喜悦。

D.未经历胜利和成功的喜悦,哪能体会挫折磨难的考验。

5.跟下面句子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梅尧臣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后人引用,借以说明。

1A.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短长。B.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

C.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千秋。D.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所爱

6. (2010·南宁)下面—段话的空白处能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话是()

雄伟的山,苍郁的树,苔染的石壁,青翠的竹林,都在江水中投入绿油油的倒影。_______,就连我自己也在那闪闪的绿色之中了。

A.天空洒下落日的余晖B.湍急的河水推挤着船舷

C.整个世界五彩斑斓D.天空和地面整个绿成一片

7.填入下面横线上的文字,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登上山顶,站在峰顶极目四望,唯觉远山如黛;近岭突兀,那峻秀的山峰;幽邃的洞天,一时尽收眼底,巍巍诸峰,如盘龙,如驰象,如游蛇,_______,如犀牛望月,如天马行空,真是喻啥像啥,惟妙惟肖。

A.如玉笋,如锦屏,如童子拜佛,如老翁扶藜

B.如玉笋,如童子拜佛,如锦屏,如老翁扶藜

C.如童子拜佛,如玉笋,如锦屏,如老翁扶藜

D.如童子拜佛,如老翁扶藜,如玉笋,如锦屏

8. 填入下文横线上的几句话,正确的一项是()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____。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9.填入下面横线上的文字,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服装厂中,男女工人面对面地坐着,他们使用同样的机器,缝制同样的衣服,出同样的劳动,可是当天劳动结束的时候,。

A.妇女们从老板那儿领到100元工资,但男工所得到的却是180元。

B.老板给妇女们发100元的工资,但男工所得到的却是180元。

C.男工从老板那儿领180元,而女工却只能得到100元。

D.老板发给男工的是100元,而女工仅得到100元。

10.填入下面横线上的文字,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她年纪大约二十六七,____,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

A、青黄脸色B、脸色青黄C、青黄着脸色D、现出青黄脸色

11.学好文科关键是要有很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刘言和李莉两位同学各有所长,。

A.刘言的记忆能力比李莉强,但刘言的理解能力没有李莉强。

B.李莉的记忆能力没有刘言好,但理解能力比刘言强

C.刘言的记忆能力比李莉强,李莉的理解能力比刘言强

D.李莉的记忆能力没有刘言好,刘言的理解能力没有李莉强

12.

A、治学必须经过怀疑这一过程,才能除伪去妄;

B、治学必须勤奋刻苦,才能积累渊博的知识;

C、治学必须经过思考,把学习所得变为自己的思想上的血肉;

D、治学不能一曝十寒,只要持之以恒,终究会有所成就;

13.金色的海岸线镜子,镜子上缀满了一只只小小的渔船,不远处,几只海鸟翱翔翻飞,发出嘶哑的叫喊声,海的正中间,端端正正地耸立着一座小山,仿佛是画上去的。

A.画出优美的曲线B.映出优美的曲线

C.现出一道优美的曲线D.绕出一道优美的曲线

14.河山市拥有文化繁荣,交通便利,_____等有利条件,是十分理想的投资场所。

A.丰富资源,活跃市场B.资源丰富,活跃市场

C.丰富资源,市场活跃D.资源丰富,市场活跃

1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16.(2012·郴州)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选项是()

博览众书是读书的一大要诀。,可以让我们知悉社会的变迁、民族的盛衰、政治的演变,更新自己的观念;,可以让我们了解名人身处逆境奋发图强,振作自己的志气;,可以让我们体验事物的因果、世道的崎岖、沧桑的演变,增加自己的阅历;,可以让我们怡情养性;读歌赋,可以让我们高尚思想„„

①读小说②读诗词③读历史④读传记

A.①③④②B.③④①②C.③①④②D.④①②③

17.(2011•北京市)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又名紫禁城,。故宫东西宽 753米,南北长961米,面积达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故宫,外围是一条护城河,四周是3400米的城墙。城墙上开有4座城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

①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②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③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

A.③①②B.②③①C.②①③D.①③②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特别是每当早晨和傍晚,眺望环山,别有一番大自然的风韵。早晨,在青

青苍苍中,乳白色的云纱飘游山腰,像山娥在轻轻起舞。傍晚,,转眼间 ,在暮 色 降临山 野的苍茫中, 峰顶却凝聚着一片彩霞, 经久不灭。

①千山初醒,朝云出岫②朝云出岫,千山初醒

③万山倾泻霞光,重峦映照夕阳④夕阳映照重峦,霞光倾泻万山

⑤太阳落山,霞光消退⑥霞光消退,太阳落山

A.②④⑥B.①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⑥

19.依次填入下列两个句子中空白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 闪,。

(2)我常扶着栏杆,顺着盘旋的石阶登临墓巅,远眺 ,近睹。 ①如线如缕如锦如锻

②如锦如锻如线如缕

③风景如画的田畴上紫燕翻飞淡淡烟岚笼罩的迤逼青山

④淡淡烟岚笼罩的迤逼青山风景如画的田畴上紫燕翻飞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不同的人生态度,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拥有豁达人生态度的,;拥有平实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谦逊的人;拥有严谨人生态度的,。处处为他人着想的,;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①一定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②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

③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④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A.①③②④B.③④②①C.④①③②D.②③①④

21.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一颗芝麻粒,但人们只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

A.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B.山,缄默不语冥然不觉——它用自己的筋骨来证明自己的伟大。

C.山,也欣喜万分——它因为人的攀登作住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乎——它相信人永远不会臣服自己。

2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实地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然而,,。

A. 这境遇也许很平凡这感触也许很普通

他舍不得丢失这是他自己的

B. 这感触也许很普遍这境遇也许很平凡

这是他自己的他舍不得丢失

C.这境遇也许很平凡这感触也许很普通

这是他自己的他舍不得丢失

D.这感触也许很普通这境遇也许很平凡

他舍不得丢去这是他自己的

上一篇:扎实推进作风建设下一篇:招商总监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