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二 五人墓碑记测试题 苏教版必修

2024-04-28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二 五人墓碑记测试题 苏教版必修(共8篇)

篇1:【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二 五人墓碑记测试题 苏教版必修

五人墓碑记

——草野英雄树起的精神坐标

一、语言积累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蓼.洲(liǎo)

皦.

皦(jiǎo)溷.藩(hùn)

抶.

而仆之(shì)B.赀.财(zī)

傫.

然(lěi)户牖.(yǒu)

扼.腕墓道(è)C.缇.骑(tí)

废祠.(cí)詈.骂(lì)

投缳.道路(yuán)D.逡.巡(qūn)

猝.

发(cù)湮.没(yān)

赠谥.

美显(yì)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④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B.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当道 C.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敛赀财以.送其行

D.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

道()

()

()

4.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缇骑按剑而前

.C.抶而仆之 .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

B.去今之墓而葬焉 .D.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5.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又有剪发杜门

.B.视五人之死

C.轻重固何如哉

.D.忠义暴于朝廷

.A.人皆得以隶使之 C.亦以明死生之大

杜:塞、闭 视:比较 固:本来 暴:暴露

()

()6. 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B.安能屈豪杰之流 D.佯狂不知所之者

()7.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固百世之遇也①斯.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朝廷③忠义暴于.

④老于户牖之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译文:(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文: 三、一法一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连文推断法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相承相接,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连的,所以可以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句之意。如本文中“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其中“皦皦”一词较难理解,可联系上一句中“湮没不足道”和“独”推断出。“不足道”即“不值得称道”,“独”具有明显的转折性,可见“皦皦”应与“不足道”相反,即“光荣显耀”之义。这种方法主要是借助上下句语意连贯的特点来推断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士民素德顺昌,闻其逮,不胜冤愤。吴令陈文瑞,顺昌所拔士也。夜半叩户求见,抚床为恸。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意中事尔。毋效楚囚对泣!”颜色不变。语良久,令请顺昌入治装,举家号恸。顺昌笑曰:“无事乱人怀也!”顾案上有素牓,徐曰:“此龙树庵僧属我书者,我向许之,今日不了,亦一负心事。”乃题“小云栖”三字,后识年月,投笔而起,改囚服出门。士民拥送者不下数千人。顺昌出赴使署开读,巡抚毛一鹭至署,诸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文震亭等遮中丞,恳其疏救,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语。缇骑见议久不决,手掷锒铛于地,厉声曰:“东厂逮人,鼠辈何敢置喙!”于是市人颜佩韦等前问曰:“旨出朝廷,乃东厂耶?”缇骑曰:“旨不出东厂,将谁出?”众怒,閧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诸司不复相顾。9.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意中事尔。

译文:(2)此龙树庵僧属我书者,我向许之,今日不了,亦一负心事。

译文:

答案

1.B 2.D 3.C 4.C 5.D 6.D 7.B

8.(1)他们可耻的人格,下贱的行为,比较这五个人的死,谁轻谁重到底怎么样呢?(2)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墓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可用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

9.(1)我本就知道皇帝的特使一定会来,这不过是意料中的事情罢了。

(2)这是龙树庵的和尚嘱咐我写的,我从前答应了他,今天不写完的话,也就变成一件背弃情谊的事情了。参考译文

百姓向来感激顺昌,听说他被逮捕,很替他感到冤屈和愤恨。苏州县令陈文瑞,是顺昌提拔的士子。(他)半夜敲门求见,(见到顺昌后)手按床榻为他感到极其悲痛。顺昌说:“我本就知道皇帝的特使一定会来,这不过是意料中的事情罢了。我们不要像被押解到晋国的楚囚那样相对而哭吧(“楚囚对泣”此处意为悲观发愁)!”他神色不变。两人说了许久之后,陈文瑞请顺昌进屋打点行装,全家人一起悲哭起来。顺昌笑着说:“没必要搅乱人的情绪啊!”回头看到书案上有一块没有刻字的匾额,慢慢地说:“这是龙树庵的和尚嘱咐我写的,我从前答应了他,今天不写完的话,也就变成一件背弃情谊的事情了。”于是写下了“小云栖”三个字,后面又标记年月,放下笔站起身,换上囚服出门而去。百姓簇拥送行的不下几千人。顺昌前往使馆准备听特使宣读皇帝的诏书,巡抚毛一鹭来到使馆,儒生(到场的)有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文震亭等人拦住毛一鹭,恳请他上疏救顺昌,毛一鹭直冒汗一句话也说不出。缇骑看议罪之事久久不下决断,就一手把铁锁链扔在地上,厉声说:“东厂要抓人,哪有你们这些鼠辈插嘴说话的份!”于是市民颜佩韦等人上前质问说:“旨谕应该出自朝廷,怎么竟出自东厂了呢?”缇骑说:“旨谕不从东厂出,还能从哪里出?”众人愤怒,大闹着踩踢缇骑,当下就打死其中一个,各官员也不能彼此照应。

篇2:【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二 五人墓碑记测试题 苏教版必修

一、诗人名片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因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一事连坐,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迁盈川(今四川筠连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其诗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宇轩昂,风格豪放。杨炯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

二、诗词故事 初唐四杰的排序

“初唐四杰”排成“王、杨、卢、骆”的顺序,据说富有品第文章的意义,这是我们熟知的事实。如按年龄顺序,则应为卢、骆、王、杨,其间卢、骆要比王、杨平均大了十岁的光景。杨炯对此说自己“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因为杨炯年纪小得多,名字反在卢前,有愧不敢当之感,故说“愧在卢前”;反之,他与王勃是同年(同榜考中),名字在王后,说“耻居王后”,是不甘心的意思。

三、文题背景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词的“平调曲”,汉魏诗人常用这个乐府题写军旅生活,但到了唐代,汉魏乐曲大多已经亡佚,诗人只是用这个乐府题来写诗,无法配合乐曲演唱了,所以这首诗本来应当属于“乐府诗”。但是对于诗歌句式、音律、结构的审美习惯却使六朝以来的诗人把这种“乐府诗”也逐渐写成了五言八句、平仄相间的格式,便使得后人一概把它们称为“五言律诗”,其实,在初唐诗人心目当中未必有现在那么明确的格律概念,也未必是有意要写出一种与乐府、格式都不同的“律诗”,只是一种审美习惯使他们写诗的时候不约而同地注意了句式、平仄与结构而已。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

提示 该诗有两个特点:一是风雄骨健,表达了作者积极参军、保家卫国的雄壮情怀,尤其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掷地有声;二是采用跳跃性结构,节奏明快。朗读该诗,既要慷慨激昂,深沉有力,又要节奏明快,气势雄壮。

二、悟读,诗情画境

边关告急,书生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奉命出征,将士壮怀激烈,奋勇杀敌。沙场大雪弥漫,遮天蔽日,暗淡了军旗上的彩画,呼啸的狂风中交织着进军的震天鼓声,仿佛吹奏着胜利的号角„„

三、品读,鉴赏评析

1.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其中“照”字用得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心中自不平”中的“不平”具体指什么?

答案 “照”字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用夸张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机,生动传神地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仿佛真的看到战火已在眼前一样。紧张的局势,势必引起诗人的关注,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不平”指面对敌人入侵,义愤填膺。

2.展开想像,描述“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并加以赏析。答案 大雪弥漫,漫天飞舞,天色昏暗,战旗上的彩画已凋落斑驳;狂风呼啸,战况激烈,凛冽的寒风夹杂着紧急的战鼓声和呐喊声。诗人不从正面着笔,而是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出心裁,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诗以战地风雪烘托出战场的紧张情绪和肃杀气氛,以自然环境中的风、雪的冰冷与无情代替了对血腥战场的直接描绘,手法极高。

3.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什么样的现实和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表现了举国上下尚武好战和武人得到重用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忠君报国、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夜送赵纵 杨 炯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送君还旧府,明月照前川。

(1)

一、二两句一语双关,请分析其含意。

答案 “连城璧”即和氏璧,为赵王所得,“赵氏”双关赵王和赵纵,借喻赵纵才能如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人们久已闻名。

(2)“明月照前川”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篇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二 五人墓碑记测试题 苏教版必修

当前,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和选修并存、课内教材和课外读本同在,各类教材以知识能力、文体特征、人文主题等不同标准进行单元的组成或专题的设计,这给教师在单元(或专题)教学实施时选教选学课文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茫然。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笔者以“语文养成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出单元选教选学课文策略,即从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出发选教,依语文学习规律为据选学,立足点在于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领悟语言的语感,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品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兹以“苏教版”必修五专题一“科技之光”课文选教选学为例加以解说。

一、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决定语文课堂选教的课文和怎样教课文

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是语文课堂选教选学课文的行为引导。

“语文养成教育”认为语文学习有3个层面的目标:小而言之,是掌握一种终身使用的工具,能顺利应对中考、高考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而言之,是为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大而言之,是传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并使自己成为未来文化的创造者。3个层面的学习目标为语文单元选教选学课文提供了切入的角度和展开的方向,可以以其一统其二,或着力于其一点,或兼顾其两点等。“语文养成教育”为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为一生的发展储值,特别注重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注重自觉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追求毕其功于一役。单元选教选学课文要体现这一教育追求。

语文教材有其编写特征。语文教材的编写特征是指语文教材组材的标准和方式,大致有以能力为标准,以文体为标准,以人文主题为标准等几种。不同的组材方式恰恰是语文学习目标不同层面的不同展现。语文课堂选教选学什么样的课文应该以此为导向。从“语文养成教育”3个层面的学习目标来看,语文的某种组材方式应该理解为学习目标不同层面的某一方面,这个方面与其它层面是以一统多的关系。能力、文体、人文主题都是教学中应该关注并且需要学生综合螺旋式认知和掌握的东西,选教选学课文应该是综合思考这多个方面的过程,而那个用来统多的“一”,是教学的主题,是教学的统率,更是教学的线索,起到统而贯穿的作用,使教学变得简约明了,被统者在其统率之下,以一而贯多,而被统之多恰是对这个一的演绎,对这个一的表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必须认真分析这种关系,并且在课堂上把这种关系呈现出来。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题”组织专题的,本专题以“科技之光”为主题,包括“探索与发现”“奇异的自然”“美丽的创造”3个板块。单元教学在“科技之光”人文母体的统率下进行教学规划和选择教学行为。

“探索与发现”有两篇课文,我们选教了《物种起源绪论》这篇传统篇目。教学立足于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思维特点,用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其它目标落实这个立足点(下具体阐述);“奇异的自然”选教《斑纹》一课,《斑纹》相比于《南州六月荔枝丹》更具思维的深度和思想的温度,更能激发学生把目光转向神奇的自然界,理解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和绚丽多姿,并且去领悟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板块“美丽的创造”,以《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为教学课文,引导学生去认识科学的实践精神,说明科学与美的内在联系。

根据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选教特定的课文。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是教材编者对教材教学引导的不同方向。不同特征的教材只是一个凭借,其特征是选教课文进行教学的立足点,对教材的处理即选教课文在这个立足点之上要去实现的是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但选教选学课文时,一定要注意抓住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作为阅读教学而言,应该是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学生学会阅读,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不同层面学习目标的知识生成和能力养成,尽管这种生成和养成是螺旋式不间断进行的。

二、语文的学习规律决定单元教学课堂选教选学什么样的课文

根据语文学习规律的引导设计选教选学课文的课堂学习活动,在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中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养成教育”认为语文学习有四大规律:熏陶渐染是语文学习的规律;积淀涵养是语文学习的规律;感悟体验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运用提升是语文学习的规律。熏陶渐染和积累涵养语文学习规律指明了单元选教选学课文必须有长期的活动规划;感悟体验和提升运用语文学习规律则显示了语文课堂设计学习活动方案的重点和难点。

熏陶渐染和积累涵养让我们明了注重单元选教选学课文意识具有长期性,要有长期的活动规划和活动计划,要注意必修和选修的结合,课内教材与语文读本的融合,单元与单元的配合,一般在学期初就要求教师俯察本学期的所有教学内容,提前做好基本的规划和打算。

感悟体验和运用提升显示出语文课堂教学要回归语文性,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选教选学课文课堂语文学习活动是学生感悟和体验语文以及运用语文和提升语文能力的学习活动。语文素养是在语文感悟体验活动下培养的,语文能力是在语文运用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的。具体而言,是在对语言和文章的分析把握中,在语文的听、说、读、写、思活动中长期螺旋式完成这些任务的。我们对3篇课文作出如下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物种起源》绪论,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进行两个语文学习活动:本文写作思路的学习以及本文重要信息的筛选,这是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思维特点作为教学目标的教学需要,实现教学目标时开展的是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的语文式学习活动。

《斑纹》一文,是一篇能够唤起人们沉睡记忆的文章,它让人想起许多远逝的鲜活事物,让生命的目光关注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因此,依据本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段落的细致鉴赏,从对字词、句子、句群,甚至几个段落、全文的细致鉴赏中去理解以上两个方面。“语言”是语文的最核心内涵,本文以“语言”品味为核心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也正呼应了语文的本质特点和价值追求。

《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是一篇理解科学和美的关系的文章,这种理解不应是浮光掠影口号式的理解。文本有对“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的内涵的阐释,对内涵的理解我们定位于对文本段落层次关系的思考。而理解有关“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艺术设计特色,则是段落内部层次关系的思考了。语文学习活动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展开,选教选学课文让学生体悟人文母体,受到人文母体的熏陶,决不能是一种口号式的强制灌输教学,而应该是对语文文本的感悟体验活动。

单元选教选学课文时开展写作活动,研讨《物种起源》绪论,构建“立论的科学性”写作专题,从“科学技术说明”“道德修养”“中外英杰”等方面进行写作素材积累和立论训练;研讨《斑纹》,构建“描写的鲜明性”写作专题,从“自然奇观”“本土风光”“动物世界”“植物王国”等方面进行写作训练;研讨《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构建“实用类文体”写作专题,关于“本土名胜古迹的开发思考(常州淹城的启示)”,关于“本土科技和人文的发展融合(常州嬉戏谷和中华恐龙园的启示)”,关于“本土人文与经济的思考(常州召开第八届全国花博会观感)”等……

三、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是单元选教选学课文时课堂学习的面貌展现点

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是单元选教选学课文时课堂学习的面貌展现点,而这是建立在以上两个单元选教选学课文策略基础之上的。

“语文养成教育”之道贵在“三感”,即情感、敏感、语感。“情感”,是热爱母语的情感。“敏感”,是关注语文的敏感,即对语文有强烈的反应,有极高的关注度。“语感”,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能够领会语言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分辨出语言表达的真与假、美与丑、优与劣,不能误读语言,也不错误地传达不合实情的信息,表达并非真实的情感。

学生的学是教的基础,学生的基础是教学的起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选教选学课文一定要顾及到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在单元教学选教选学课文时,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基础,要积极的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三感”,用“三感”作为语文课堂学习的面貌展现点。这是一种以学定教、以学为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且运用了“语文养成教育”学习方式的,追求“语文养成教育”不同层次目标实现的“语文养成教育”式教育活动。

《斑纹》教学,训练学生很好的朗读素养以及对语言极强的品味能力。可引导学生去诵读关于“蛇”的描写,读出字词和语句的语气、语调和感情,因为汉字的表意性决定了字词有其特有的感情色彩,语句的语境性也体现着作者感情的好恶。这既是对学生热爱母语情感的尊重,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对课文整体把握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面对学生的无所适从,尊重学生基础,让学生“能够确定哪一段的内容说哪一段”,让学生以少聚多的掌握整篇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大概内容,这既是教学给学生以轻松和民主的体现,也培养了学生关注语文的敏感和领悟语言的语感。

《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训练学生极强逻辑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段落内部层次的逻辑,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更符逻辑的设计和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语言、对文章、对母语的“三感”。

四、结论

“语文养成教育”单元选教选学课文策略是寄希望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实现者角色的一种使用和应用教材进行教学选择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是发挥教材的教学凭借价值、资源价值、示例价值和积累价值作用的一种策略选择。这种策略有个永远不可更改的目就是它要实现“语文养成教育”的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遵循语文的学习规律,通过对学生的“三感”的涵养,培其根,俟其实,协同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素养与能力,并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赵克明.语文教育,贵在养成[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4-12“开卷”栏目.

篇4:【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二 五人墓碑记测试题 苏教版必修

一、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1教学内容多,时间紧

“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张”这个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一直困扰着我们。特别是在高一学生刚进校,还不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模式,矛盾就尤为突出,以致在教学中出现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

如必修一第四专题第二板块《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古文,学科指导意见上课时的分配是5课时,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古文字词的理解、文意的疏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排除一些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典故的障碍的话,课时明显不够,但如果不讲解透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云里雾里,根本没有办法落实教学目标,造成尴尬局面,使教师和学生都异常郁闷。

2课后练习多,落实难

高一两本教材提供了很多的“文本研习”“积累与应用”“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课后练习。但课堂时间紧,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它置于教学末尾环节,甚至是漠视,更无法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直接把教参的答案说给学生;有的教师不忍心,干脆把课后练习作为书面作业,课堂上不讲,让学生课后完成。无论教师采取哪种方式,都造成课后练习的完成过程过于简单甚至流于形式。这样一来,教材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不仅起不到对课堂知识接受程度的检测回馈的作用,同时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比如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三板块“月是故乡明”第70页的“文本研习”。这样的问题如果放在新课后来讨论,可能要花很多时间,因为这需要在文本的具体理解中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的深入感知来体会。很多教师跳过学生的情感体验,自己简单地表述一下答案,这样的练习讲解缺乏实际意义。

3文言文多,学生畏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一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一是因为时隔遥远,学生缺少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二是因为初中升高中衔接的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文言语法一点都不知道,特别是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学生根本弄不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兴趣不高,甚至有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古文很吃力,常有囫囵吞枣之感。

高一古文到底该怎样教学?例如必修一第四专题,集中了学生学习中畏难情绪表现最为突出的,也是教材中典型的难教篇目《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而剩下的古文虽说没有多少字词障碍,但是经过学习能够了解作者的立场并领悟情感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大多数学生就只停留在对字词的识记层面。

二、解决策略

1篇目有所侧重,为教学省时间

讲读篇目课上精讲,自读篇目指导学生课外自学,这是缓解课时紧张的一种理想方法。特别是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有所侧重,注重单篇”。“有所侧重”是指教师结合对教材的理解,兼顾每个专题每个板块的教学要求,挖掘每一篇文章的亮点,而不必面面俱到。特别是新老教材都收录的一些篇目,适当增加学习时间。“注重单篇”是在树立板块意识、专题意识和整体意识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单篇课文的教学。

新教材侧重于搭建展现知识的平台,侧重于启发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选择好符合要求的篇目并通过对所选篇目课文的解读,一来可以节省时间,二来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思维的阶梯,积累学习方法,以一带十、以十促百,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语文的状态。例如必修二专题精讲《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时可以围绕贝尔曼这一人物,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这一人物,不仅掌握了分析人物、概括小说情节和探究小说主题多元化的方法,又领悟了欧·亨利小说语言的特色。这样既理解了板块精神支柱这一主题,又可以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概括以及主题多元化探究的方法。这些方法又可以迁移到《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等小说篇目上。同时在读本中很多篇目的鉴赏中又能举一反三地使用。

2以活动为主线,为教学方式觅成效

新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做了重大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问题探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归纳总结,进而实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为解决“教学方式效果不佳”这一困惑,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实现师生平等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善提问,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创设一些情景活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改变到主动地探求知识中来,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体会到在主动探究知识过程中得到的“好处”,然后学生会愿意思考且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第一专题第二板块“生命之歌”中的《鸟啼》这篇文章,很多教师都认为这篇文章很难讲好,学生很难理解向死而生的道理。教师如果采用下面的方式来解读文章,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如下:第一课时“让诵读做主”,第二课时“让问题引领研习”,主要是课后“文本研习3”的改编,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改编课后练习。

3加强整合,为课后练习找出路

教材中课后练习的安排设计蕴含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它或是点明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或是提示了教学和教学训练的重点难点,或揭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总之,它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课后练习多,难落实”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将课后练习巧妙地整合到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轻松地完成课后练习。

一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前预习的依据。课前预习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条途径。我们可用课后练习作为预习的思考题。

二是把课后练习用作整体感知文本的纲领。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第51页第一题: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一个为了保家卫国而战,一个为了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他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以这道题目为纲领,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三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堂讨论的主线。例如必修二第四专题第123页课后练习“活动体验”中第一题:阅读全文,以“太不公平了”作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你初读作品的感受。

四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外写作的引子。例如必修二第四专题课后练习“活动体验”中第二题: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很强的审美活动,他往往需要进行审美想象。

五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语文实践活动的提示。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一些和课堂有关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课后练习“积累与应用”第三题:搜集“战争与和平”题材的图片或照片,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选一幅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图片,向没见过这幅图片的人做口头介绍。这样的练习在教学中往往被我们忽视,但恰恰是这样的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以活动强化知识,为古文教学寻突破

新课标特别强调将语文课堂的主体位置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和鉴赏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鉴于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一言不发,而在其他尤其是他们喜欢的题材上表现活跃的现象,教师要解决“文言文多,学生畏难”的困惑,可以在文言文课堂上多让学生体会到一些成就感和胜利感,让他们乐于学习文言文,多一些学习的主动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把课堂由原来的灌输式变为生动活泼的形式,由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去寻找学习文言文的成就感,并借此通过一些活动来强化这种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文言文教学中,针对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之一,即强调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者用法的落实,且注重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可采取这样的做法。高一文言文的学习重在语感的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规范是:要求研习的文本都在课前读十遍:第一遍读通文字(注音释字),第二遍读懂文字(尝试翻译),第三遍读疑文字(提出问题),第四至第十遍读到口熟。做好课前预习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词性来推敲词意的方法,让学生学有所成,打破以前学习文言文零碎、繁琐、耗时、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以系统化、方法化、灵活化的教学方法,然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尝到运用这些规律的好处,尝到解读文言文的甜头,乐意去学。

例如学习《师说》这篇古文,考虑到篇幅不是很长,文章不难,在落实字词方面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来找文中重点字词的活动,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你说几个,我说几个,为什么“圣人无常师”的“师”字应是特殊用法,为什么“则耻师焉,惑矣”的“惑”需要关注,讨论完字词后还可以讨论文章,比如韩愈为什么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孩子写篇文章?你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会逐渐被调动起来,会联系到自己积累的有关文言知识,会思考哪些字词句在文言文中应该被关注,然后慢慢地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而这些规律对于寻找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很有帮助。总之,要多为文言文教学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又不落入俗套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施行后,特别是面临第二次深化课程改革,语文课该怎样上,怎样教,按什么样的方式教,朝向哪个方向教,教到怎样的程度,这实在是语文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所在。而语文教学本身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语文教师面对疑难问题“上下而求索”才是上策。

篇5:【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二 五人墓碑记测试题 苏教版必修

一、填空题 1.-300°化为弧度是________. 2.已知2弧度的圆心角所对的弦长为2,那么这个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________. 3.若扇形圆心角为216°,弧长为30π,则扇形半径为________. 7π4.若2π<α<4π,且角α的终边与-角的终边垂直,则α=______.65.已知集合A={α|2kπ≤α≤(2k+1)π,k∈Z},B={α|-4≤α≤4},则A∩B=________.α6.已知α为第二象限的角,则π-所在的象限是第________象限. 2π7.扇形圆心角为,则扇形内切圆的圆面积与扇形面积之比为________. 3π8.若角α的终边与角的终边关于直线y=x对称,且α∈(-4π,4π),则α=____________.6

二、解答题 9.用弧度制表示顶点在原点,始边重合于x轴的非负半轴,终边落在阴影部分内的角的集合(包括边界,如图所示). 10.用30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扇形,应怎样设计才能使扇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11.如图所示,半径为1的圆的圆心位于坐标原点,点P从点A(1,0)出发,依逆时针方向等速沿单位圆周旋转,已知P点在1 s内转过的角度为θ(0<θ<π),经过2 s达到第三象限,经过14 s后又回到了出发点A处,求θ.三、探究与拓展 12.已知一扇形的中心角是α,所在圆的半径是R.(1)若α=60°,R=10 cm,求扇形的弧长及该弧所在的弓形面积;(2)若扇形的周长是一定值c(c>0),当α为多少弧度时,该扇形有最大面积?

答案

7π10π52π 2.1.- 3.25 4.或 3sin 1335.{α|-4≤α≤-π,或0≤α≤π} 6.二或四 7.2∶3 11π5ππ7π8.-,-,-≤α≤2kπ+,k∈Z9.解

+≤α≤kπ+,k∈

.解 设扇形的圆心角为α,半径为r,面积为S,弧长为l,则有l+2r=30,∴l=30-2r,11从而S=·l·r=(30-2r)·r -+.=-r+15r=-

241515∴当半径r= cm时,l=30-2×=15 cm,222252扇形面积的最大值是 cm,4l这时α==2 rad.r152252∴当扇形的圆心角为2 rad,半径为 cm时,面积最大,为 cm.243π11.解 因为0<θ<π,且2kπ+π<2θ<2kπ+(k∈Z),2π3π则必有k=0,于是<θ<,24nπ又14θ=2nπ(n∈Z),所以θ=,7π3πnπ721从而<<,即

3ππ110π1S=S-S=××10-×2×10×sin ×10×cos

弓扇△23266 =50(cm). -

扇形周长c=2R+l=2R+αR,c-2R∴α=,Rc-2R1122αR∴S==··R

扇22R1=(c-2R)R 2

-=-R+cR=-+.且最大面积是.416

篇6:【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二 五人墓碑记测试题 苏教版必修

一、语言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宿命(sù)

炫耀(xuàn)..坍圮(tān pǐ)窸窸窣窣(xī sū)....B.蝉蜕(tuì)熨帖(yùn)..荒芜(wú)历尽沧桑(cānɡ)..C.雕琢(zhuó)恪守(kè)..灼热(zhuó)雕栏玉砌(chè)..D.颓墙(tuí)教诲(huì)..猝然(cù)亘古不变(ɡènɡ)..解析:A B项,“熨”应读“yù”;C项,“砌”应读“qì”;D项,“亘”应读“ɡè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甘之如怡 自我安慰 哀怨 截瘫 B.半途而费 失魂落魄 祭坛 坦荡 C.旁征博引 九坛八庙 安详 车辙 D.撕叫不停 骄阳高悬 倔强 羞涩

解析:C A项,“甘之如怡”应为“甘之如饴”;B项,“半途而费”应

为“半途而废”;D项,“撕叫不停”应为“嘶叫不停”。

3.(2017·全国Ⅱ卷)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调查研究,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解析: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其陈述对象必须为“人工的”,此处为适用对象错误;②望尘莫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现在多用于形容在某些事物上明显比不过别人。此处望文生义。③博学审问: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指求学时的态度和应循的途径。使用正确。④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使用正确。⑤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使用正确。⑥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用于人。此处适用对象错误。

4.(2017·全国Ⅰ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解析:D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结构混乱,“根据……显示”杂糅;B项,搭配不当,“培养”与“美德”不搭配;语序不当,将“三个月内”移至“每名学生”后;C项,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推动”与“企业广泛受益”不搭配,或“企业广泛受益”前缺少谓语。5.(2017·全国Ⅰ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①

,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收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②

。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③

,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的能力。第一处接上文“但”表示转折,与前面的作用相反,起不到治病的作用,就会对人身体产生损害;参考后句“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猜测第二处应填“血液中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第三处,承前转折,后文是结果,可知应填“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答案:①也可能对身体产生损害 ②血液中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 ③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午后书房

林文月

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

我走进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这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微暗书房。为了节省能源,我给自己规定,日间只开台灯,吊灯至少要到黄昏才能亮起。

桌面上,书籍笔记杂陈,只留小小一方空间。我犹豫了一下,不知该用什么数据填满这个留白。侧头看一看右壁上的月历,那上面的各种记号显示,这个月内,有两个学生的论文学位口试、一个学术会议的讲评,以及一次校外的演讲要完成。

看来,这个下午还是务正业要紧。

这一学年,为了配合大学部的课程,谢康乐山水佳篇已大体讲完,余下二首临终之作,除典故技巧的讲解之外,最难处理的是诗人充满矛盾的性格与心理。每次讲到这个问题,都不免徘徊感慨。其诗也,富艳精工,其人也,恃才傲物,而诗篇与行迹之间的距离,最是难以常情衡量理解。把这两首谢康乐生命末期的作品讲完,给诗人“送终”,这学年也将结束了。回顾一学年以来,这班课,人数并不多,但正式选修的学生,加上一些零星出席的旁听生,倒也始终维持一个局面。只是,有时难免反省,未知学生们可曾从这个课堂上学得一些什么没有?几回看到他们茫然的眼神,心底难免着急,唯恐自己的讲解乏味,未足以引人入胜。何以这样在乎学生的表情呢?也许他们只是偶然出神分心罢了,人人都有特殊的理由分心出神的。

我合上谢康乐诗集和讲义夹子,起身到饭厅去冲一杯热茶。从前只喝冰水及咖啡,不懂得品茗,近年来逐渐喜欢喝茶,也许是年岁的缘故吧,稍微解得苦涩中带甘芳的趣味。尤其午后书房静坐,放置一杯热茶于案头,颇有些定心的功用,而当阅读略感疲惫之际,或写作灵感困踬之时,更可以细啜为调剂。

再度回到书桌前。这次,我把《洛阳伽蓝记》的各种版本及参考数据摊满眼前。杨衒之写这本书,颇具悲壮的使命感,其序文有语:“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我引导学生注意杨衒之著述此书的心态与笔调等文学旨趣,以及历史观点方面的问题。逐条讨论下来,令学生仔细阅读,慢慢摸索。由于可资参考的论著不多,所以我和学生一样怀着诚惶诚恐的心理,必得战

战兢兢准备充分,才敢踏入教室。

然而,毕竟这是一本有关北魏寺院的书,年轻人读久了,也许会厌腻。上课的情形甚不热烈,空气窒凝,陷入低潮。那时,也是我自己家中多事之际,高龄的父亲住入医院,准备接受切除脑瘤与否?正徘徊犹豫着。我奔走于课堂与医院之间,应对人与事,忧虑又疲惫。但面对环坐的学生,便像是一个粉墨登场的演员,不容表露一己的欢愁情绪,只是伪装平静的结果,终于使我也感染到教室里弥漫的低潮气氛,深为挫折感所侵蚀。那天于责备学生之余,回家后,自己竟然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士兵,顿丧斗志,甚至萌生辞去教职的念头。不过,经过那次责备以后,学生们的读书情绪似稍提高,堂上的发言与讨论又复苏;而父亲的白发也已剃去,所幸紧急会诊之后,决定不予开刀,已返家静养。

我消沉的情绪,才又慢慢解散。

教书真是一个奇妙的行业。如果自觉准备得充分,教得有条理,甚至偶尔还有些许神来之笔,因而见到学生之间有振奋的眼神,下课之后,实在轻松愉快,觉得世界如此美丽,人生充满信心!可是,有时候同样用心准备,却遇着学生没精打采,丝毫不起共鸣沟通,便会越讲越没有兴趣,为此,常会一整天都心灰意冷,消沉乏力。

有时在书房里独坐良久,倒也未必是一直专心读书写作。譬如说,重读远方的来信,想象朋友的近况,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甚至什么念头都没有,只是空白地发呆,也是人生的片刻。因为在这个宁谧的斗室内,我最是我自己,不必面对他人,无须伪装,更无须武装,自在而闲适。

自在而闲适的时光,可也最容易不知不觉地溜走。像现在,我已经

从方才刚进书房时的专心一致,而逐渐变得分心出神起来。许是坐得太久,有点儿累了吧。

天色已昏暗,我本想让吊灯也亮起,可是并没有走到门口去开那个开关,反而顺手把台灯关熄;于是,薄暮忽然就爬进我的书房里。

(选自《林文月散文精选集》,有删改)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是散文开篇的点题之笔,是下文写“午后书房”的开场白,为下文内容的展开起到了很好的导引作用。B.文中插叙父亲的病情,是“我”深刻的生命体验,表现了“我”的纠结和无奈,奠定了全文枯淡落寞的基调,突出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从散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看,作者带着中年人的淡定与从容,从午后书房说开去,写了读书与教书经历中的感悟,情感十分真挚。D.结尾“薄暮忽然就爬进我的书房里”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写了薄暮降临书房的情状,烘托了作者落寞而无奈的心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C “作者带着中年人的淡定与从容”分析鉴赏不正确,应为“作者带着中年人的纠结与从容”,散文开篇说“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一个“又”字,说明作者的心情不是淡定的,而是纠结的,已经不止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

7.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台灯和吊灯?请谈谈你的

理解。

解析:解答这道试题从三个角度思考:描写的具体内容,与题目、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情感。从内容的角度分析,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台灯和吊灯,将时间圈定在午后到薄暮这一段时间;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台灯和吊灯,是首尾照应,也点明了文题;从情感的角度分析,灯光的亮度与作者的心情是相通的。

答案:①内容上:揭示午后至薄暮的时段。②结构上:点明题目,首尾照应,使文章内容限定在书房这一空间里。③情感上:通过控制灯光的亮度,暗示人物的心境。

8.有人说作者在书房的这段时光是自在而闲适的,也有人说是纠结而无奈的,请结合散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解答本题要重点把握作者在书房的所思所想体现的具体情感。比如作者在书房喝茶、思考等体现的是一种闲适的状态,但是教学工作中的事、父亲生病的事,也体现出了作者的纠结和疲倦等。

答案:书房连着人生,人生本有悲欢。所以,书房这段时光是五味杂陈的。既有自在而闲适的,如“午后书房静坐,放置一杯热茶于案头,颇有些定心的功用”;又有落寞而枯淡的,如回忆起“使我也感染到教室里弥漫的低潮气氛,深为挫折感所侵蚀”;也有纠结而疲累的,如回忆起“自己竟然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士兵,顿丧斗志,甚至萌生辞去教职的念头”;更有豁达而从容的,如“我最是我自己,不必面对他人”。

三、语言运用

9.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出技术上无法实现“手机SIM卡远程复制”的三个关键性短语。

某高校计算机通信专业杨教授认为,“手机SIM卡远程复制”从技术上来说无法实现。记者又咨询了移动通信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告诉记者,和银行卡一样,每张SIM卡都具有一个独立的卡号,相当于SIM卡的身份证;同时,每张卡还有一个独立的密码,存放在SIM卡的不可读出区域,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不存在进行克隆的可能。在网络中只能给一个手机卡发送信号,而能听到别人通话及看到别人手机内容是无从谈起的。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对文段有个全面的理解,然后按照题干要求概括出三个关键性短语。

答案:独立的卡号 独立的密码 存放区域不可读出 10.请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处补写句子。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上的松树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

;像站立在船头,目光坚定、搏击巨浪的艄公;

。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寻找着伟岸、洒脱、勇敢、坚定的含义,让生命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绝唱。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根据文段内容“松树像人”,按照画线句子的句式,再根据标点符号应该写三句和画线句一样的句子。注意句式与内容的照应。

篇7:【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二 五人墓碑记测试题 苏教版必修

合作讨论

一、讨论题目

五人都是吴郡的百姓,他们激义而死,但他们的名声显赫,后人为其立碑刻石,壮士为其扼腕墓道,这是为什么?你将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

二、讨论指导 讨论方式:

在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及句式的基础上,小组成员搜集下层百姓高尚人格的事例,在组内展开讨论。组内发言人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并由记录员作好记录,最后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讨论思路: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伟人是先驱,英雄是领袖,但他们背后的依靠是广大的民众。鲁迅曾经说过,卑微的身份并不影响成为产生天才的土壤,只要团结起来,便可排山倒海,创造历史。文中,五人之死,便加速了魏忠贤的死亡,推动了明朝社会变革。2.舍生取义,为人敬仰。古人强调“志人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了一个“义”字,关公千里走单骑,传为美谈;为了一个“义”字,夏明翰狱中写诗篇,令人敬仰。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学生张华,为救老农献身,以正义的精神唤起全社会的救助意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可谓一义千钧。

3.人格高尚,光照千秋。五人受刑之时,意气洋洋,充满对敌人的轻蔑和自身做法的无悔,这种高尚的人格值得褒扬,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缙绅、高爵显位等只图一己私利者,为人不齿;祸国殃民者,为人唾骂。积累运用

一、学海拾贝

要能准确地对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进行分析综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从阅读过程来说,遵循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2.根据不同文体,掌握不同的分析综合方法。就高考文言文来说,多为人物传记。在结构上一般先介绍其基本情况(姓名、籍贯、任职等),然后写其人的品格,而这些品格又是由一件或几件事去反映的,我们可以把这些事件划分为几个小的层次,分层加以概括,最后加起来综合出一个总的评价。文中的人物对话是分析其思想、品格的重要依据,应予高度重视。

3.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概括,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概括的完整性、全面性,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不要以偏概全,不要丢三落四,概括一部分,丢掉一部分;二是概括的准确性、恰当性,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进行概括,重在把握“渗透”,注意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古人古事。

二、新题导练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遂良复职,黜仁约为清水令。或慰勉之,仁约对曰:“仆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而触物便发。丈夫当正色之地,必明目张胆然,不能碌碌为保妻子也。”时武侯将军田仁会与侍御史张仁祎不协而诬奏之。高宗临轩问仁祎,仁祎惶惧,应对失次。仁约历阶进曰:“臣与仁祎连曹,颇知事由,仁祎懦而不能自理。若仁会眩惑圣听,致仁祎非常之罪,则臣事陛下不尽,臣之恨矣。请专对其状。”词辩纵横,高宗深纳之,乃释仁祎。仁约在宪司,于王公卿相未尝行拜礼。人或劝之,答曰:“雕鹗鹰鹯,岂众禽之偶?奈何设拜以卑之:且耳目之官,固当独立耳。”后为左丞,奏曰:“陛下为官择人,无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矣。”振举纲目,朝廷肃然。注:雕鹗鹰鹯:四种猛禽。

对文中画线句子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注A.这是韦仁约的谦逊之辞。他认为自己尚不是合适的人选,但皇上既然选中自己,于是勉力整肃朝政。“美锦”用来比喻国家大事。

B.这是韦仁约的赞叹之辞。他知道没有合适的人选,官职宁可空缺;感谢皇上对自己的信任,于是勉力整肃朝政。“美锦”是指国家的经济财富。

C.这是韦仁约的自信之辞。他认为自己正是合适的人选,皇上又知人善任,因而知恩图报,整肃朝政。“美锦”用来比喻国家大事。

D.这是韦仁约的自得之辞。他认为由于有了自己这样合适的人选,官职就不必空缺,因而为感谢皇上而整肃朝政。“美锦”用来比喻国家的经济财富。

解析:要能树立整体观念,宏观把握作者赞扬韦仁约的情感倾向,并联系上下文,揣摩和理解关键词语“美锦”,明确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看法,充分考察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而选出全面、准确地概括作者观点的一项。从所叙韦仁约的表现和活动来看,选文隐含着作者肯定和赞扬他的情感倾向。从选文开头的“假以雄权,而触物便发”和结尾的“且耳目之官,固当独立耳”的表现来看,A项说“这是韦仁约的谦逊之辞”和B项说“这是韦仁约的赞叹之辞”都不符合他的性格特征,也不是作者的态度和倾向;再联系最末一句“振举纲目,朝廷肃然”所表明的为政结果来看,D项说“这是韦仁约的自得之辞”忽视了前后文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从选文大意的整体把握来看,“‘美锦’用来比喻国家的经济财富”无从说起,显然是不恰当的。答案:C

阅读欣赏

一、方法点拨

本文是一篇碑记,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有机结合,阅读时应注意了解这一特点,抓住“激于义而死”这个纲,重点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赏析要点 1.明层次,弄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至“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交代建五人碑的由来,通过与“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对比提出问题,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发人深思,引出下文。这一部分交代五人之墓建在“逆阉废祠之址”上,意味深长。

第二部分(“予犹记周公之被逮”至“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第三部分(“嗟夫”至“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通过对比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进而揭示全文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2.品主旨,掌握中心。

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3.析技巧,学会写作。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是本文的主要特点。从全文看,文章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而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2)巧妙运用对比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3)简洁之笔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对五人临刑前的神态描写,突出了五人的浩然之气。

三、赏析实践

1.找出文中几处对比,并分析其中的作用。解析:对比的好处是将正确和错误摆在一起,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明确:第一处,将五人之“激于义而死”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进行对比,写出了五人的皎如日月,光明磊落。第二处,将“生于编伍”的五人与没有几个“能不易其志”的缙绅作对比,盛赞五人“死于义”的可歌可泣。第三处,将今之“高爵显位”“一旦获罪”后的“辱人贱行”与五人的死作对比,突出五人品行的高洁。第四处,将假设中“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伟大。2.分析“嗟呼!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中“乱”的深刻含义。.解析:分析“乱”的语境义,应结合创作背景及作者的态度加以阐释。

明确:阉党把“乱”的罪名加于“吴民”,作者针锋相对,把“乱”的罪名还给阉党,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此其一。“大阉”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能“乱”朝廷、“乱”天下?这固然是由于皇帝的宠信,但在很大程度上还由于“缙绅”的助纣为虐。所谓“缙绅”,指的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小官僚。在当时,大大小小的各级官僚遍布全国,其总数何止千万,然而在大阉之“乱”中不改其志的,没有几人!作者不怕树敌,敢于揭露真相,表现了卓越的胆识,此其二。知识归纳

一、课文总结 1.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有”通“又”。).(2)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3)亦曷故哉(“曷”通“何”。).2.词类活用

(1)去今之墓而葬焉(墓,名词作动词,修墓。).(2)缇骑按剑而前(前,名词作动词,上前。).(3)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名词作动词,担任巡抚。).(5)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像奴仆那样。).(6)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处近处。)..(7)亦以明死生之大(明,形容词作动词,表明;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意义。).(8)安能屈豪杰之流(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二、学习心得

收获:

篇8:【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二 五人墓碑记测试题 苏教版必修

一、“苏教版”作业系统的设计缺陷

1. 课后作业利用率不高

通过对一线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及名师访谈,我们惊讶地发现:“苏教版”课后作业利用率明显不高,广大教师和学生没有认真对待,重视不够。

有教师认为,语文教材作业的编排是为了服务于教材课文的,有助于强化和巩固课文内容,但有时不知道怎么去布置和利用,“挑着做”成了很多一线教师的惯性思维。另外,学习完每个专题或版块后,很少有教师会布置课后作业。他们认为,苏教版“与过去教材情况差不多,学生语文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大致相仿”。

当下,学生做得最多的便是“其他语文作业本”,其次是鉴赏和随笔,还有预习和朗读以及老师自行设计的题目,包括试卷精题,接着才是“课本作业”。对于苏教版作业系统设计的满意度,近一半学生觉得“一般”,没有多大的兴趣。对于作业的三种呈现方式,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关注“活动体验”,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被教师以各种理由搪塞了,不是“没有时间组织”,就是“设计不好,难以操作”,抑或是“效果不好”。足见教师对这些作业设计的不重视,不会很好地引导和组织开展。对于课后作业,习惯上是在课堂上练,结合文本学习,当堂消化,使其很难发挥语文作业的主阵地的作用。

2. 自身设计和编排的不足

(1)重人文、轻基础,与考试要求有距离

“苏教版”作业系统很多题型的设置,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在阅读品鉴中,提高读者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在文学修养提炼中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些其实都是人文性和思想性的体现。在现代文阅读中,很少有基础训练题出现,更没有字词句的识记和积累。例如,针对必修一第四专题文言文《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编者在其课后作业上设置的是对“文本研习”方面的要求,没有文言现象的积累和考查,只是设计了3道问答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翻译和句式特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的积累。高考考点往往集中于文言文现象的考查,而且篇目来自课外,这对学生答题有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苏教版作业系统的设计和编排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两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发现·创新”方面还不错,在“积累·整合”和“应用·拓展”两方面做得不够理想,尤其是前者,基础知识训练和积累、整合比较欠缺,那么后面的应用拓展以及发现和创新的开展就比较困难。

另一方面,“苏教版”作业特别注重“阅读与鉴赏”,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比较多;而“表达与交流”与之相比较,就显得暗淡、逊色得多。虽然每个专题之后都有写作训练(必修四第四专题还有口语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文本后的写作话题,教师往往另辟蹊径,选取其他贴近生活的话题或题目让学生写。所以,作业中的“表达与交流”基本上是以随笔形式出现了。

(2)部分练习的设计不符合教学实际,学生很难入手

“活动体验”是苏教版必修教科书的作业呈现方式之一,在现实教学中开展得如何呢?通过调查,我们知道有41.05%的学生选择“没有时间,所以省略掉了”,28.10%的人说“老师不重视活动体验,所以没组织”;还有14.33%的同学觉得“活动不大符合实际,很难开展”。如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主题作业设计中,对于“活动体验”第3小题:“掌握一些读图方法,对理解图片内容……归纳读图要领。”这些题目很多同学就不会去做,一看而过,没有实际操作。

又如,必修四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的“活动体验”第3题:“以养老为话题,小组合作,采访亲友,……与同学、家人交流。”这类题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会布置,学生也不会去动手实际操作。

或许在校本课程中会有学生去做,上演一出精彩的“课本剧表演”,但是语文教学课堂上很难会布置这样的作业。还有些题目设计的没有多大现实意义,学生看看并不会去做。比如,必修三中第一专题“祖国土”中:“请仔细品味,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音乐转换为文字的,并从肖邦的音乐作品中选择一些曲目进行欣赏,写下你的感想,与肖邦‘促膝谈心’。”这类作业难有实效。

(3)题型单一,无法体现作业分层性和学生差异性

“苏教版”课后作业设计基本上都是主观题,采用问答题的形式出现的。“积累与应用”栏目有一定的总结专题的作用,基本上都是围绕文本理解和课外拓展而展开的。题型设置比较单一,没有弹性和分层作业,无法体现不同层次和能力水平的学生要求,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差异性。

然而,高中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差异性是很明显的。有的学生擅长阅读和分析,对文本解读能力强;有的同学文言文水平弱,只会字词句的解释,不会主题和人物性格的比较分析、文段标点符号的划分等;有的同学表达能力很强,有一定的文学积淀和功底……教师怎样面对一个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层次和能力水平差异的问题,实施不同的作业分层呢?题型单一势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他们学习语文的态度和兴趣。久而久之,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谈不上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了。

二、对“苏教版”作业系统的改进意见

对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后作业编排和设计的看法以及改进意见,许多教师明确提出,建议作业设计应更贴合教学实际,特别是操作性能更强,问题设计再细化一点。比如,课后作业更多的是帮助研读课文的练习,若能设计一些课外延伸或者课文和学生的现实实际相关联的问题,则更有意义。

1. 克服偏重人文性倾向,加强基础训练和积累应用

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这是“苏教版”的编排体例和指导思想,她创新了编排体例,以人文话题为主线贯穿必修一到必修五,打破了原来单元编排的惯例。“文本研习”重在培养学生研读文本的能力,“问题探究”重在强化学生探索思考的能力,“活动体验”侧重个性,要求抒发学生的独特想法和个体体验。答案的自由性、模糊性、开放性致使很多作业成了无关痛痒的摆设。这也正是当前很多教师和学生不够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教版必修一四大专题都是以人文话题编排的,其课后作业也是侧重人文思想性而轻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比如,针对第二专题第一版块“求学之道”,对于《劝学》和《师说》两篇文言文选文,其“问题探讨”第1题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和框架把握,还有文本本身的思想意义和现实借鉴。这两道题都是从问题形式入手来分析和探讨课文的主题。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不够科学,文言文讲究的就是文言现象的积累与应用,也包括人物的鉴赏和主题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不懂文言现象,课外文言文就更难解读。所谓的“学法课内,得法课外”就是这个道理。

笔者认为,文言文课后作业设计应该重点突出文言现象的积累和运用,侧重文学文化常识、实虚词、重点翻译、句式特点、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人物性格和主题分析等八大文言现象的练习,不单拘泥于问题的探究和启发。

2. 贴近生活实际,增强趣味性

必修四第四专题有一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其课后作业是“活动体验”形式的作业设计(题目暂略)。这些题型都是文本鉴赏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洋洋洒洒地写上几千字随笔,缺少文学积淀的同学只能“望文兴叹”,没兴趣的同学也只能作罢。所以,这类题目的设计往往让教师和学生无从下笔,因为难度和要求很高,导致这么精致的题目成了摆设,实在可惜。所以,贴近生活实际和教学实际,是课后作业设计的一大出发点或者亮点。再如,必修四的第二专题“积累与应用”练习第2题和第3题,这两道题的设计,编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掉,没有时间去组织和观看影片,更不会布置学生去改编影视剧本,因为高考不考这些。

课后作业设计也如同选文一样,要讲究趣味性。要充分认识到,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育特征。当今社会网络和信息时代知识爆炸般层出不穷,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课外作业中增强趣味性,就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学生便会主动完成课外作业,而且是愉悦地完成,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增强了学语文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做作业就成了学习的一件乐事,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 预设弹性机制,设计分层作业

(1)作业量分层

顾黄初提出:“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作业要有较高的质和较适当的量。”语文前辈大家都讲到作业量要适当。学生能力和水平有高低之分,那么作业量的设计也应该有差别和区分,不能笼统,一概而论,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心。关于实施弹性和分层,主要关注两类差异:一是关注程度差异;二是关注兴趣差异。邱老师指出,人文素养的提高须根据学生的思想境界而定,学习能力的加强须根据学生的基础而定。

(2)作业难度分层

顾黄初指出:“作业可以分为三大类:记忆性作业、理解性作业和应用性作业。”有一线老师尝试过,将作业分两种———必做和选做(也允许学生自己寻找作业),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选择余地。笔者认为,弹性和分层作业可用作业分量的轻重、作业次数的多少、批改形式、成绩反馈等形式来实施,也与班级学生数、教师的工作量紧密相关。比如,每一版块后都设置一些有代表性的基础类训练,中等难度的思考和理解分析题,以及需要合作探究的高难度题型,分别供不同层次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选择完成。语文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完成一些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字词句的摘抄和积累等。

(3)完成作业时间分层

黄甫全强调了作业的完成时间问题,他认为作业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时间限制,对作业中的疑难问题要进行及时指导。比如,必修五第二专题的“积累与应用”第2小题(题目略)。对于成绩好、能力强的同学要求1~2天完成,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给3天时间,而那些程度差的同学可以留一个星期时间来完成。最后统一点评。

对于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的时间分配问题,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布置长作业———一个月的、两个月的,甚至半年、一年的,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化学习。这也是一种关于作业完成时间分层的探索与实践。

4. 注重开放性和突显个体差异

根据新课改精神,开放性作业主要分为自主思考型作业、专题搜集型作业和想象型作业。这三类开放性作业,正是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合理、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新体系。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和教师对该套作业系统是否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几乎都选择了“一般”,这说明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以挖掘和填补。“以人为本”,就是以生为本,即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当下,高中学生逆反心理和攀比心理很重,他们喜欢玩网络游戏,喜欢非主流元素,追求时髦和时尚;有的学生沉湎于金庸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以及漫画书,还有的学生有早恋倾向。这些现象,都是当下高中生所存在的。语文教科书和作业系统应更加关注这些问题,并科学合理地设计练习和作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作业系统的开放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突显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是关注程度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和学习习惯好,像积累性的基础性作业可以少布置一点,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这样有利于避免低层次的重复操练,有更多的时间可用拓宽加深,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关注兴趣差异。说是一门语文,其中又可以分成许多小类。为此,学生的兴趣爱好肯定会有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就特别喜欢诗歌、小说的创作。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有时间做点自己特别喜欢做的事,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5. 建立多元化的作业评价模式

(1)分层评价,关注发展

“分层评价,鼓励为先”意为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对待不同层次学生完成的作业类型都给予评价,以发展为先。让学生知道教师在关注其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看在眼里,会给予关注和理解支持。学生发现教师很关注自己的成果,并分享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储备,他们会从中得到满足和乐趣,并会对自己寄予期待。

(2)亮点评价,多元激励

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体体验。在对学生作业或表现进行评价时,要充分地看到学生的亮点和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点赞,让他们有一种学习的激励感和成就感。

有的学生作文写得好,除了全班表扬和范读外,还要张贴和记载,甚至告知家长;有的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性高,或者有创新的点子,教师要当众表扬,鼓励其他同学学习。对于作业中的错题,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找出不足,进行师生互动性评价。

例如,苏教版必修四第三专题“积累与应用”第3题和第5题,学生要完成这两道题目,势必要查找资料,走访探寻,“知人论世”地去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主旨。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光看最后作业写得如何,关键是要大力赞赏学生这种求学的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态度,还可以让学校和家长一起来评价学生的这次作业表现。

杭州市余杭区教研员、特级教师连晓老师认为,高中和初中、小学不同,将直面高考,所以任何单一评价方式都是不妥的,也就是说:既需要评语评价,也需要分数评价;既需要激励性评价,也需要甄别性评价;既需要展示性评价,也需要评判性评价;既需要过程性评价,也需要结论性评价……从多角度、全方位来看待学生的表现和作业。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过程,多次评价,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热爱这门学科。

6. 以人为本,作业效率最大化

“以人为本”,从高中语文作业的角度讲,就是怎样通过作业来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即“学生在校发展最大化,终身潜力发展最大化”。基于这一思想,作业设计应该顾及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涵盖要有一定的系统性;作业设计要有一定可选性,可以分必做和选做两大类;作业设计还要有长作业的形式,以利于推进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过程性练习和备考练习还要有差别性。如此,不断地对教材的作业设计进行改善,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定会在不断完善中走向成熟和科学,达到真正为语文教育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二、三、四、五)[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顾黄初,顾振彪.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上一篇:没签维权和劳动合同被辞的见解下一篇:腿部燃脂运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