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导学案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第二单元导学案范文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习作导学案

2010-2011学年小六语文导学案 2010-09-27 ______ 编号:12 《口语交际·习作二》导学案 等级

编制:邓月英 审核: 包科领导: 班级: 姓名: 组别:

【学习目标】

1.学习根据主题写简明的演讲稿,在写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方法与规律。

2.培养围绕主题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安排、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

3.能将搜集到的材料,用比较合适自己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分享,养成乐于、敢于、善于与人交流观点的习惯。

4.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搜集相关资料。

2、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内容导航】

1、以“祖国在我心中”为内容写演讲稿

2、从自己读过的描写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文章或书籍中,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一篇(一本)写一篇读后感,要表达真情实感。

【知识链接】

演讲稿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根据听众写上适当的称呼,拉近听讲者距离; 中间:用具体的材料把观点说清楚,这是演讲稿的主体; 结尾: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读后感

开头:总写所选作品给自己的感受; 中间:详细叙述表现主人公的精神;(主要内容——具体事件) 结尾:总结受到的启示。 【自主准备】

围绕“爱祖国”这个主题,搜集爱国诗篇(或散文)配乐朗诵,寻找爱国人士的足迹,了解身边的爱国人物,编写以爱国为主题的手抄报,阅读和爱国有关的书籍。(剪贴、手抄报、摘录。)

围绕“爱祖国”搜集演讲稿。

搜集描写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文章和书籍。为读后感作准备。

【合作探究】

一、快速默读“口语交际·习作二”提示的第一段,想想,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什么?

二、默读习作提示第二段。演讲稿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三、习作指导一

A、我们这次的演讲稿听的对象是谁?在演讲稿开头怎么写? B、演讲稿第二部分,写演讲的主要内容,首先要有观点;其次用具体材料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范文引路。教师出示一段演讲稿,看看作者是怎么写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讨论:

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祖国饱经磨难却依然坚强)

用了那些具体材料?(磨难:圆明园,邓世昌;坚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C、注意事项:称呼顶格写;正文空两格;结束语空两格,如,谢谢大家!

练习:任选一个观点,找具体材料来证明。

观点:(围绕着“祖国”说一句话就行)

举例:祖国风光秀丽;祖国文化灿烂;祖国历史悠久;祖国人才辈出;祖国科技发达; 祖国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祖国还很落后;祖国建设需要更多人才; 祖国一定会腾飞;祖国的汉字有魅力;祖国的古诗是瑰宝;祖国人民崇尚自由; „„

具体材料:课外搜集相关资料。

四、习作指导二 写读后感

第一步:审题。读后感 第二步:选材。《XXXXX》读后感 第三步:问题导引。(1)、哪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文章的哪些内容让我记忆犹新?

(3)这篇文章使我受到了什么启示? 第四步:思路导引。

开头

总写这篇儿童小说给我的感受。 读后感{ 中间

详细叙述表现主人公的精神。

结尾

总结受到的启示。

五、小组交流,互相修改,品析作品。

第二篇: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

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 氾(fàn) 佚(yì) 缒(zhuì) 阙(juã)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

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三、预习效果检测(练习题):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君之薄(bó)也 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â) 失其所与(yǔ)

D.①若不阙(juã)秦,将焉取之? ②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C.共(供给)其乏困

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

3.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 4.下列句子中,“以为”的用法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吴广以为然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②⑤ 5.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 鄙 ①越国以鄙远( ) ②食肉者鄙( ) ③蜀之鄙有二僧( ) 亡 ①郑既知亡矣( ) ②广故数言欲亡( ) ③亡羊补牢 ( ) 6.为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把答案的序号写在句中的括号里)。 (1)师:①古代二千五百人为一师。泛指军队。②老师。③效法,学习。 A.师( )必退 B.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 C.齐师( )伐我 D.良师( )益友

(2)辞:①言辞。②告诉,致辞。③推辞、推托。④告别,离别。 A.辞( )曰:“臣之壮也„„” B.旦辞( )爷娘去 C.义正辞( )严 D.义不容辞( ) 下面

7、8两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分别是: 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A.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B.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C.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D.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A.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B.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了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C.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D.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 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9.烛之武怎样巧妙地离间秦、晋的关系?(用段中的句子回答) 答: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使(派)烛之武见秦君 B.公从(听从,同意)之 C.臣之壮也,犹(好像)不如人 D.许(答应)之

2.下列句子,“言”的意思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的“言”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察纳雅言

C.广故数言欲亡 D.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3.下列句子,“之”用法与“臣之壮也”的“之”相同的一组是( )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②公从之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⑤投诸渤海之尾 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⑦水陆草木之花 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①⑥⑧ B.①③⑦ C.④⑥⑧ D.④⑤⑧

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矣”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找您,是我的过错。

B.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找您,这是我的过错。 C.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D.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救您,是我的过错。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

吴师在陈,楚大夫惧,曰:“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 也已,安能败我?”

1.下列句中字的读音与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居不重席 重,chóng,重新。 B.宫室不观 观,guān,楼台。 C.卒乘与焉 乘,chãng,驾车。 D.玩好必从 从,cóng,跟随。 2.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今闻其嗣又甚焉 嗣,继承人。 B.室不崇坛 坛,屋基。 C.次有台榭陂池焉 次,屡次。 D.玩好必从 好,喜爱之物。 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二三子恤不相睦 ②勤恤其民 ③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④而与之劳逸

A. 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B.①句与②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④句相同。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4.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 ) A.阖庐只能统帅他的人民,就在柏举一役中挫败了楚国。 B.阖庐只会用民(不会用兵),故此在柏举挫败了楚国

C.只因阖庐善于统帅他的人民,所以在柏举挫败了楚国。 D.阖庐只使用他的百姓,就可以在柏举一役中战胜楚国。 5.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 ) A.当权时,遇有天灾和瘟疫,阖庐便亲自巡视那些孤儿寡母,并与他们共度贫困。 B.在国内,遇有天灾和瘟疫,阖庐便亲自巡视那些孤儿寡母,并与他们共度贫困。 C.当权时,遇有天灾和温疫,阖庐便亲自巡视那些孤儿寡母,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 D.在国内,遇有天灾和温疫,阖庐便亲自巡视那些孤儿寡母,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 6.对下列语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珍异是聚,观乐是务。 ②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

A.①奇珍异宝是聚集起来的。观赏游乐是务必享受的。 ②因此百姓不拒绝劳苦,知道必死也不后退。 B.①搜集奇珍异宝,追求观赏游乐。

②因此百姓不至于疲敝,知道即使为国而死也不会白死。 C.①搜集奇珍异宝,追求观赏游乐。

②因此百姓不拒绝劳苦,知道必死也不后退。

D.①奇珍异宝,是聚集起来,观赏游乐是务必享受的。 ②因此百姓不至于疲敝,知道即使为国而死也不会白死。 7.不属于“楚败于吴”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 B.吾先大夫子常易之

C.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 D.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楚子西认为,吴国在陈并不可怕,值得忧患的是楚大夫内部的不团结。 B.楚子西认为,吴国本来并不可怕,楚国的柏举之败是因为先大夫惧怕吴军。 C.楚子西认为吴方的情况已经变化,用不着惧怕,在陈之吴师会自行溃败。 D.楚子西的一番话,说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参考答案★

一、基础检测

1.A(缒:zhuì) 2.D(厌:满足) 3.B 4.D 5. 鄙:①以„„为边邑 ②庸俗浅陋③边远的地方 亡:①灭亡②逃跑③丢失,失去。 6. (1) A① B② C① D② (2) A③ B④ C① D③ 7.A 8C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

二、语段阅读

1.C(尚且) 2.B 3.C 4.B ·拓展探究·

1.D 2.C 3.A 4.C 5.D 6.B 7.C 8.B

5荆轲刺秦王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全文:

全文梗概: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

2、开展讨论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 讨论内容: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3、分析重现刺秦的过程:

进入秦殿--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英勇就义

4、分析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

(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三、预习效果检测(练习题):

(一) 下列各组对加点词本义和引申义判断有误的一组是

1 不得持尺兵 (武器,引申义) 不及召下兵(士兵,本义)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引申义) 2 图穷而匕首见(穷尽,本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引申义 ) 3 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本义)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引申义) 4 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自己的,私人的,本义)乃遂私见樊於期 (私自,引申义) 5 至陛下(台阶下,本义) 窃为陛下惜之(对皇帝敬称,引申义) (二) 阅读《荆轲刺秦王》的选择完成下面1—6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 下列句中加点字,有的是多音字,有的是异读字(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请按多音字和各种异读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轲和而歌 b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c 汝识之乎 d 为变徵之声 e 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f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g 沛公欲王关中 h 君子生非异也 i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 a / bde / cfh / gi B ac / bf / deg / hi C ad / be / cfh / gi D ag / bc / edh / fi 2 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又前而为歌

A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 . 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荆轲和而歌 A 又前而为歌。

B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 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C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 对下面几篇文章的标题作两次筛选,每次选出不同于其他几篇的一项 ( ) A 《赤壁之战》 B 《唐睢不辱使命》 C 《窦娥冤》 D 《邹忌讽齐王纳谏》 E . 《荆轲刺秦王》

第一次选 ( ) 第二次选 ( ) 6 对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 “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 C “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 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参考答案:

(一) 本义是词语本来的意义,如“兵”本义是武器。引申义是(字、词) 由原文产生新义,“兵”后又引申为战士,又如“鉴”字本义是“镜子”,后又引申为警戒或引申为教训的事。故第1组误。“士兵”是“兵”的引申义 (二) 1 C解析:ad是多音字;be是古音异读;cfh是通假异读;gi是破音异读。故选C。2 . A是名词话用作状语;B是名词活用作状语;C形容词活用作名词;D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句中的“前”是名作动,故应选D。3 . A项的“而”是表承接关系;B项是表修饰关系;C项是表并列关系;D项则是表转折。例句中的“而”是表修饰,故应选B。4 . A项是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言未发”应为“未发言”;C项是省略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因例句是定语后置句,“宾客知其事者”应为“知其事之宾客”,故应选D。5 . 第一次应该选C;因为C是戏曲,其余为史料;第二次应选A,因为A出自《资治通鉴》,其余则出自《战国策》。6 . 应该选D,因为选择是刺杀准备阶段的高潮,全文的情节高潮应该是行刺秦王。

6鸿门宴

相关知识链接:

【补充资料】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诗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解题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精深。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干校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 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一)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 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ì眼角)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肩(彘,zhì,猪) 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引入,使进入)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为王、称王,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做王)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停止,制止)不内(nà)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贪于财货(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客何为者?(疑问句宾词前置。何为——为何)

籍何以至此(疑问句宾词前置。何以——以何) 大王来何操(疑问句宾语前置。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疑问句宾语前置。安在——在安)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吾属今为之虏(“为”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5)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义偏在“入”上,“出”无义)

(6)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

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

事知所以距子也(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被……,表被动)

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什么东西拿来……)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一.基础检测(25分)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姬(jī)

鲰生(zōu)

以飨士卒(xiǎng)

按剑而跽(jì) .... B.樊哙(kuài)

卮酒(zhī)

瞋目视之(chēn)

目眦尽裂(cì) ....C.玉玦(juã)

参乘(shèng)

切而啖之(dàn) 不胜桮杓(beī) ....D.刀俎(zǔ)

彘肩(zhì)

戮力攻秦(lù)

从百余骑(jì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 例: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桮”同“杯”)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6)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3.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

(1)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沛公起如厕 ..

(3)杀人如不能举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4.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 A.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同上, 像翅膀一样

B.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沛公军霸上:军,同上 驻扎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使动用法 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同上

D.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5.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二.阅读欣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25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棗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棗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6.翻译下列句子

(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4分)

(2)客何为者?(3分)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分)

(4)会其怒,不敢献。(4分)

7.刘邦见项羽时所说的那段话,足见他的老谋深算。(4分) 他要向项羽表明平等关系的话是: 表示自己有功而不居功的话是: 他掩饰自己政治意图的话是: 他这样说的目的是:

8.樊哙闯帐,怒斥项羽,而项羽竟然“未有以应”,后说了一个“坐。”这反映了项羽怎样的性格?(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20分)

公孙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9.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 称:称赞 .B.食不重肉 .C.虽详与善 .

重:重叠

详:通“佯”,假装 章:显扬 D.是章朕之不德也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5分) (

)

A.而又缘饰以儒术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故人所善宾客 .C.力行近乎仁 .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

吾尝疑乎是 .D.因赐告牛酒杂帛 . (

)

A.天子以为谦让

..C.终无以报德塞责 ..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距最远的一项是(5分) ....

B.淮南、衡山谋反 ..D.遭遇右武 ..12.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5分) (

) ①为人恢奇多闻

②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③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④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⑤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三、写作训练(30分)

13.作者不下断语,通过言行表现人物,刘帮老谋深算,项羽胸无城府,樊哙粗中有细,人物无不栩栩如生。请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人物,写出人物性格,300字左右。

附答案:

1、B.“眦”读zì

2、(1)“内”通“纳”(2)“要”通“邀”(3)“倍”通“背”(4)“蚤”通“早”(5)“郤”通“隙”

3、(1)继承;(2)到„„去;(3)全,尽;(4)道歉;(5)意料

4、C.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5、C.“游刃有余”出自《庄子·养生主》

6、(1)军中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取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2)来客是什么人? (3)如今别人成了切肉的刀和板,我成了鱼肉,还辞别什么呢? (4)正逢他发怒,没有敢献给他。

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讨好项羽,平息项羽的怒气。

8.胸无城府,不善狡辩。

9、 A(说)

10、2 D(都是“到”介词,“于是”;A、介词,“用”表目的;B、助词,无实义表“„„的处所” C、介词,相当于“于”(到)对)

11、C(古义:尽责任。今义:对自己应负的责任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A、均有“谦虚、推让”之意;B、均为“造反”;D、古义:碰上(祸患),今义:碰上(敌人或不好的事)或生活中不幸的经历,两词意义接近。)

12、B.

13、略。

参考译文: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他家里穷,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武帝元光五年,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封他为博士。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于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公孙弘病得很厉害,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道理。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过去说:‘努力实践接近于仁,喜欢询问接近于智,知道羞耻接近于勇。’知道这三种情况,就知道怎样自我修养了。知道怎样自我修养,然后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天下没有不能自我修养却能去治理别人的,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现在陛下亲行大孝,以三王为借鉴,建立起像周代那样的治国之道,兼备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励贤才,给与俸禄,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如今我的才质低劣,没有汉马之劳,陛下特意把我从行伍之间提拔起来,封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马而死去,最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责任。我希望交回侯印,辞官归家,给贤者让路。”武帝答复他说:“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祸患要崇尚武功,没有改变这个道理的。我从前幸运地得以继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宁,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应当知道我的想法。你不幸得了霜露风寒之病,何必忧虑不愈,竟然上书要交回侯印,辞官归家,这样做就是显扬我的无德呀!”于是,武帝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上朝办理政事了。武帝元狩二年,公孙弘发病,终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

第三篇: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课题:小数除以整数(第二课时)

年级:五数主备人: 全宪存审核人:高保山课型:新授班级: 姓名: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课本第17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掌握被除数部分不够除与被除数的小数末尾有余数时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巩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培养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重点:掌握被除数整数部分不够除时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被除数的小数末尾有余数时的计算方法。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自学例2

1、王鹏每周计划跑5.6千米,每天要跑多少千米? 列式:

2、尝试:5.6÷7→75.6□中填(能填1吗)

56个十分之除以7得8个十分之一,因此商得()

3、自我小结:小数除以整数,被除数不够除的部分商为()。商的小数点同

样与被除数的小数点()

任务二:自学例3

1、王鹏的爷爷每天坚持慢跑1.8千米,每天跑12分钟,爷爷慢跑的速度是多少? 列式:

2、1.8÷12=()余数不够除,后面怎么办?

12.8添上()再除

二、合作探究

1、小数除以整数,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如何计算?

2、小数除以整数,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该怎么办?

3、归纳:小数除以整数,被除数或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要先在商的上写零,点上小数点后再除,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末尾后面添再继续除。

三、交流展示

四、过关检测

1、2.5÷56.4÷81.8÷206.3÷6

2、王鹏爷爷每天坚持慢跑540米,王鹏每天跑5分钟爷爷每天跑6分钟,爷爷每天跑多少千米?

3、两个数的积是0.36,其中一个因数是12,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4、两个修路队,甲队8天修6.48千米,乙队9天修10.35千米,哪个队的工作效率高些?(计算后回答)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解决问题练习题

主备人:高保山审核人:全宪存课型:练习课班级:姓名:

一、解决问题。

1、用一部收割机收大豆,5天可以收割20.8公顷,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收割多少公顷?60.4公顷大豆需要多少天才能收完?

2、服装厂做一件男上衣用2.5米布料,现在有42米布料,可以做多少件这样的男上衣?

3、每一个油桶最多装4.5千克油,购买62千克,至少要准备多少只这样的油桶?

4、某工厂五月份用煤125吨,是四月份用煤量的2.5倍,四月份和五月份共用煤多少吨?

5、15匹马9天喂了175.5千克饲料,每匹马一天要多少千克饲料?

6、明明买了6本练习本,兰兰买了3本同样的练习本,明明比兰兰多花1.35元。(1)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2)明明和兰兰买练习本共花了多少钱?

7、幸福小学有37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

8、装订一种笔记本需要用纸60页,现在有同样的纸2800页,可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笔记本?

9、用边长是 15 厘米的方砖给实验室铺地,需要 4000 块,如果改用边长 25 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砖?

10、学校舞蹈室的宽是6.4米,长是宽的1.5倍。舞蹈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1、小丽家第一季度3个月共交水费146.4元。照这样计算,小丽家全年一共要交水费多少元?

12.周浦乡要挖一条长22.2千米的水渠,已经挖了6.5天,平均每天挖1.2千米,剩下的要求8天挖完,平均每天要挖多少千米?

二、文字题

⑴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是 20. 16,其中一个因数是18,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⑵ 把 65. 8 平均分成 47 份, 每份是多少? ⑶ 0.72 加上 30. 45 除以 8. 7 的商, 和是多少? ⑷一个数的 2. 6 倍是 9. 62 , 这个数是多少?⑸ 235. 17 除以 3. 9 的商,再除以0.3 , 得多少? ⑹ 65.09 除以 0.27 的商, 减去 38. 5 ,差是多少? ⑺ 一个数的 1. 5 倍比 5. 6 少 0. 8 ,这个数是多少?⑻ 用17.8去除0.178 , 所得的商再乘以 6.4 ,积是多少?

⑼ 3. 08 除以 1. 76 与 2 . 5 的积,商是多少? ⑽ 8. 72 除以 0. 2 的商的 3. 5 倍是多少?

⑾一个数的一半是 46 . 2 , 这个数的 1. 2 倍是多少?

第五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啾()柝()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2)惟闻女叹息制作老师:段周格 ..

(3)愿为市鞍马(4)赏赐百千强【自主复习】 ..

(5)出郭相扶将(6)著我旧时裳第6课:《黄河颂》光未然 新诗 ..

(7)双兔傍地走(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

(9)万里赴机戎(10)旦辞爷娘去颠():.....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对镜帖花黄()通() 澎()湃():形容波浪猛烈的发出巨大声响的撞击。 ..【合作探究】 狂()澜():..1. 本文写木兰代父从军,征战多年,只用了短短的六句话,你知道作者这样谋篇有什么目的吗? 屏()障():.. 哺()育(): .. 九曲()连环:九曲:有很多曲折的. 连环:一环套一环而连成串的环,比喻互相接续、关联 .2 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让人们感受的了一位女英雄的形象。有的同学说“她不想当官,不仅仅是因为她不2.填空:《黄河颂》选自组诗《》,这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作词,()谱曲。

慕荣利”,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真的还有其他原因,你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吗? 他歌颂黄河(),(),并且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

第7课:《最后一课》都德 小说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3. 文中描写了一个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有的同学读后会问“她在军营中十多年,真的没人发现她是女子吗?文章郝()叟():法文人名的音译。 ..这样写是否有失真实”,对此,你又什么看法? 哽(): . 懊()悔(): .. 祈()祷(): .. 踱()步赚()钱气氛() ...

《最后一课》是()国作家()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战争。作4.读完本诗后,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一个人? 品写的是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文章以一个淘气调皮 的男孩()作为主人公,并以他的视角来观察、描写()先生这一形象,通过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目标检测】 心理变化,间接地写出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和对侵略者无声的(),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情。 1.用原文填空。

(1)木兰替父从军原因是: 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

(2)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 逼()狭():

(3)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 崎()岖():

(4) 表现木兰出征做准备的排比句: 阻()抑():阻止抑制。

回()环()曲()折():

(5) 表现军情紧急和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 亦()复()如是:

(6)表现战争持久的句子是: 一泻()万里: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的作者是(),这是一篇用()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以长(7) 集中体现木兰高尚品格、不慕荣利的诗句是:

(8)表现木兰回家后家人喜悦的诗句: 江大河比喻()的进程

第9课:《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9)表现木兰归家后喜悦心情的句子: 炽()痛():

(10) 成语“扑朔迷离”的原句是: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高声呼叫。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谰()语():

怪()诞():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亘()古():远古。

默()契():

(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田垄()蚱()蜢()污()秽()镐()头

《土地的誓言》作者是现代作家(),原名()。这是一篇()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

(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国热情。从文章来看,标题的要点应在于“誓言”。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第10课 木兰诗乐府民歌

3.文学常识:《木兰诗》选自()代()编的《》,这是()时北方的一首()。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全机杼() 可()汗()鞍鞯()辔()头溅()溅......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上一篇:导购员面试问题范文下一篇:定风波读书笔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