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院校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实证分析

2022-09-10

在理工科大学中建立人文社科类专业, 不仅丰富了理工类院校的专业数量, 更为理工类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 因此, 具有深远的意义。

1 调查背景

全国首批进入“2 1 1工程”建设, 拥有教育部批准的56所研究生院之一的A大学, 是一个以信息科技为特色, 工学门类为主体, 工、管、文、理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该校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已经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等多学科。

为研究A大学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采取发放问卷形式, 面向A大学文科研究生导师发放问卷60份, 回收有效问卷45份, 其中拥有教授职称的占40.0%, 拥有副教授职称的占60.0%, 职称比例基本合理;面向A大学文科类研究生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有效问卷126份, 其中男生占41.3%, 女生占58.7%位, 男女比例基本合理。

2 调查问卷分析

2.1 招生

2.1.1 招生数量和质量

导师希望年招收学生2.5人, 学生希望导师年招收学生2.44人。为了保证导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质量, 每位老师每年适宜指导2~3名学生。依据文科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导师的意向采取多样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素养, 以不超过1/3的复试成绩比重录取学生。

2.1.2 复试方式

导师希望在复试中更多的考查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及未来研究潜力, 要求考生自我陈述入学后的学习和研究打算, 及进行写作能力考核, 而教育部要求的英语口语测试却不太被认可。

2.1.3 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的衔接

调查显示, 65%的老师愿意选择同一学科门类的研究生, 其中45%的老师愿意选择同一专业的研究生。A大学文科类研究生中, 大量跨专业的同学希望得到基础知识方面的帮助。

2.2 学制

2.2.1 学制及学费

导师认为合理学制是2.45年, 学生认为合理学制是2.39年。学费的可接受范围在一年1.2万元以下, 以奖学金形式进行补贴将是大趋势。

2.2.2 学分

30~35个学分要求是学生期望的正常的估值区间。

2.3 专业设置

2.3.1 专业力量

70%的老师认为本专业学术力量一般, 认为本专业学科力量强的老师只有25%。学生眼中早日争取博士点是专业体现其力量的标志之一。

2.3.2 专业特色

调查显示, 75%的老师和72%的学生认为现有专业应该充分突出信息领域的优势, 仅有25%的老师及28%的学生认为应该还原专业本来的面目, 这与学校的整体建设目标是相符合的。

2.3.3 专业发展前景

从得到的数据分析, 75%的老师愿意把自己专业发展目标定位于综合型, 44%的学生选择应用型定位, 32.7%的学生选择了综合型定位, 学生将专业就业情况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2.4 课程设置

2.4.1 课程量

导师和学生中的多数都认为课程量适中,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 3 4%的学生认为课程较少。一些同学沿袭了本科生活的习惯, 对于研究生阶段自己支配的时间增多还不太适应。

2.4.2 课程面

导师和学生的意愿都显示, A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在基本合理的基础上有些偏于狭窄。只有15.4%的导师和20.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过于宽广。

2.4.3 前沿性

有95%的老师认为如果课程要改革, 增加前沿性是当务之急, 55%的老师则更希望在基础性上得到提升, 认为本专业课程中更应该体前沿性的学生占7 4%。

2.4.4 教材选用

大多数导师和学生都偏向于不直接指定教材, 老师多提供参考书目即可。

2.4.5 对本专业课程的改进

导师和学生希望上课更加灵活, 加强研究能力培养;尽量减少于本科专业重复或相似的课程;合并一些内容划分过于细致的课程;加强专业基础课, 适当拓展专业相关课。

2.5 导师

2.5.1 导师责任制

调查表明, 师生比应该控制在1:3以内能较好的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资源, 成立导师组, 可由不同专业方向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 增强不同导师之间学生的交流, 增强学生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

2.5.2 科研工作量

老师认为, 不能用科研经费来衡量学术水平, 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应该分开, 简单用发表论文数量和科研经费数量来衡量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与人文学科自身特点有些背离。

2.5.3 师生沟通频率

50%的老师与学生沟通的频率大约在每半月1~2次, 每周1~2次和每月1~2次的老师分别占15%和35%。师生之间沟通频率最好保持两个周一次以上, 使研究生培养取得最大效果。

2.5.4 导师授课方式

分别有95%, 50%和60%的老师认为上课形式, 时间和地点应该灵活, 其中, 上课形式的灵活性成为老师们普遍的观点。从调查结果来看9 4%的同学选择了交互式的授课形式。

2.6 培养过程和环节

2.6.1 科研与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及机会

62.4%和58.6%的老师认可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校外机构实践, 将近60%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联系相关机构进行社会实践, 这充分说明学生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2.6.2 科研及社会实践与本专业相关性及时间

科研与实践的前提是必须与本专业有非常高的相关性, 使科研与社会实践的内容与选题及毕业答辩联系起来。老师的意愿实践时间不超过0.5年, 学生的意愿大约在0.755年。

2.7 质量保证

2.7.1 录取标准的把握

录取标准应该结合入学考试的成绩和考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的各方面综合考察。在复试比例方面, 7 5%的被调查老师和74%的被调查学生都认为复试成绩的比重应该不超过1/3。

2.7.2 授课及考核方式

分别有95%, 50%和60%的老师认为上课形式, 时间和地点应该灵活, 老师喜欢通过论文 (作业) 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 而学生希望通过论文 (作业) 和课堂表现结合的方式测试。

2.7.3 科研考核

对于文科研究生而言, 考核发表论文的数量也许是最合适的科研考核方式。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到, 学生们对研究生阶段合理的论文发表数量的期望为1.6, 即1~2篇左右。

2.8 毕业论文

2.8.1 选题的适宜性

导师和学生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最关注的都是课题的创新性和兴趣所在, 除此以外, 老师更关注课题的前沿性, 而学生更关注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自己的就业方向。

2.8.2 开题的规范性

开题要由严格的规范, 开题报告的过程需要完整的文字记录, 关于开题报告前的阅读量, 52%的学生只希望有20~30篇, 而老师更多希望学生阅读30~40篇。

2.8.3 论文评审制度

毕业论文评审机制应趋向严格, 适当采用匿名评委的方式, 考核体系有待更新, 加强淘汰机制。老师心目中理想的毕业论文评审老师是3.7位, 其中校外老师1.3位。答辩过程中应该采取导师回避制, 加强了研究生答辩的公正公平公正。75%的老师认为导师不应该在所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时成为答辩组成员, 50%的老师认可导师可不回避。

3 对理工类院校的借鉴

A大学作为一个理工科院校的代表, 我们可以从调查结论中, 得到以下借鉴。

3.1 将人文类教育与理工类教育放到同等位置上

在理工类院校中, 理工类课程的种类和深度自然不必多谈, 而文科课程很容易被人忽略。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 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基础性有待提升, 作这样的改变不仅让文科生增强学术功底, 更能够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 由于文科专业在实用化方面相对比较薄弱, 更需要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为人文类专业的发展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3.2 为文科研究生导师建立一套独特的机制

文科研究生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发挥着领路人的作用, 要树立开放式导师队伍观念, 为导师提供各种机会, 不断充电, 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遴选导师要有条件, 上岗后更要有监督和约束机制。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更应该包含自身学习提高情况以及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学校应该鼓励人文类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定期开展学术交流, 对于各种学术思想、创新意识的兼收并蓄, 拓展其思路提供广阔的空间。

3.3 为文科类研究生录取和培养, 建立一套独特的机制, 加强学生理论功底

在研究生录取方面, 在复试中加入对人文功底, 包括专业知识及重要的研究工具—写作能力的考核;在课程设置方面, 针对本科与研究生专业差异以及理工类院校的不足, 将课程设置的更为基础化和前沿化, 满足相当数量的跨专业同学的需要, 课程安排上也应改革更灵活多样, 在达到效果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各种方式;在培养要求上, 不仅将关注点放在学生发表论文和修完学分上, 更应该关注他们写作能力及科研水平的提升, 并尽可能的安排社会实践的机会, 使他们有机会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在毕业论文撰写时, 应该更着重对撰写过程中对学生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文献学习等进行有效考核, 而不仅仅以上交论文稿为最终目的。

摘要:本文以面向A大学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导师及学生的调查为实例, 全面总结了以该所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类院校中, 人文类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对已有培养模式的意见和建议, 并结合现状, 为理工类院校发展人文类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兆友.推进理工科大学的文科研究生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 3.

[2] 陈少雄, 王静一等.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量评价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5, 7.

[3] 李继凯, 王强.建构适合于文科研究生创新的学术环境[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5.

[4] 卞清.文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矛盾及其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1, 2~3.

上一篇:完善化工安全管理的措施分析下一篇: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电商精准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