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类院校复合型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1-11

长期以来, 针对地质类院校石油工程专业的办学特点、方式、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等存在许多争论和认识上的模糊, 这严重制约了地质类院校石油工程专业办学的发展。因此本文在系统总结成都理工大学 (原成都地质学院) 能源学院 (原石油系) 石油工程专业近50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目前与未来对石油工程人才培养需求上的变化和趋势, 针对地质类院校的优势, 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 进而提出了一套科学的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希望为地质类院校在石油工程专业办学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复合型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 能源需求的日益加剧已成为了制约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中国的能源发展放在了前三的重要位置, 同年国务院2006[3]号文件“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将能源的勘探放在所有地质工作之首。这样的战略调整表明了国家至少在未来的20年时间里会将能源作为优先发展的行业, 同时也表明了油气行业在未来人才需求上将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这为石油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近5年来国家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拓展海外、注重新能源的勘探开发”的能源战略方针, 在此基础上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明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东部主力油田储、产量的稳定难度越来越大, 需要更为复杂的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 通过融合地质、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等实现多学科的交叉来解决日益复杂的地质、开发问题, 这对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有了更高要求。 (2) 国内中西部的油气勘探开发对象已转变为主要针对“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 这类油气藏地质结构复杂, 隐蔽性强、储渗条件差、非均值性强, 勘探开发难度巨大, 要求的勘探开发技术更高。 (3) 随着海外油气市场份额比重加大, 对既懂油气勘探开发基本理论和技术又了解国际油气项目管理和勘探开发规则, 能熟练运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未来石油工业日益国际化的趋势。 (4) 新能源的勘探开发是常规油气资源接替的重点, 随着国家在该领域投入的日益加剧, 如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油砂的勘探开发、页岩油 (气) 的勘探开发等, 这些领域无疑将是石油工程人才未来施展才华的重要领域, 因此必须对传统培养模式中的不足进行补充。

综合国家能源战略的要求来看, 国家对石油工程人才的知识体系要求已不像以前那样相对“单一”, 而是需要他们拥有更为全面和宽广的知识体系, 具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复合性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是未来20年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2 地质类院校石油工程人才培养特色

目前国内办有石油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大庆石油学院、西安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长江大学等。从这些学校的前身和发展基础来看, 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为地质类院校, 如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另一类为石油类院校, 如中国石油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等。地质类院校具备深厚的地质基础, 一般充分发挥其地学优势, 将地学融入到石油工程之中, 国内各大油公司的油气田开发实践也表明了具备一定地质基础的石油工程技术人员能更好的进行油气开发工作;而对于石油类院校由于其办学核心就是围绕石油的开发来设置专业, 其学科分类更为细致, 人才培养针对性强, 如西南石油大学就提出要针对性的培养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方面的工程设计、施工、监督与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工作, 获得石油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在地质类院校背景下开办的石油工程专业其培养特色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其传统学科地学优势的影响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容易培养出兼具地质基础和油气开发技术的复合型石油工程人才。

3 复合型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三个结合”培养思路

根据符合型石油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 提出了“三个结合”的培养思路, 即工程、地质、信息相结合, 油田开发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人才培养规格与国际发展趋势相结合。其中工程、地质、信息相结合为石油工程、石油地质及信息技术相结合突出了地质优势和特色、强化了现代化的主要技术手段;油田开发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符合石油工程专业技能学习的规律;人才培养规格与国际发展趋势相结合是油气行业日益国际化的迫切需要, 也是拓宽人才就业领域一个重要方向。

3.2“练、习、研”实践教学模式

石油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培养模式中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分为三部分, 其一是在理论教学中设置作业、设计、实验、上机操作等练习方式, 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该设置可以归纳为“练”;其二进行野外、生产现场实习, 以观察观摩、工具使用、动手操作等方式, 训练学生实际运用工程技术的能力, 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可将该设置归纳为“习”;其三在具备一定基础的高年级阶段设置综合课程设计, 训练学生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并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方式, 培养学生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能力, 这被归纳为“研”。这样整个实践教学就遵循这样一个“练、习、研”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

4 结语

综上所述, 针对地质类院校背景下复合型石油工程人才的培养, 抓住了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与国家的能源战略发展保持了一致, 同时也紧扣了社会及业界的需求, 最终建立起了强化“三个结合”培养思路, 突出“练、习、研”实践教学、“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到了验证, 也受到了三大石油公司和各科研院所的大力肯定。

摘要:地质类院校石油工程人才的培养往往受到石油类院校的影响, 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抓不住社会及业界的正确需求, 形成不了科学、相对固定的培养模式。本文立足于国家能源战略发展, 分析了目前以及未来对石油工程人才需求的要求, 在保持地质类院校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型石油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石油工程,地质类院校,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周文, 张艳芳, 伊向艺, 等.结合石油专业特点, 探讨本科生就业[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3 (4) :67~70.

[2] 刘畅.发挥多学科优势, 培养复合型人才[J].北京教育 (高级版) , 2007 (3) :41~42.

[3] 郝斌.从专门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教育[J].中国俄语教学, 2005 (3) :79~92.

上一篇:对民事执行难问题的探讨下一篇:论如何做好食药监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