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非犯罪化在我国的萌芽与发展

2022-09-11

一、非犯罪化的定义

非犯罪化, 是指法无明文不为罪, 法不禁止即可行。就是说, 只是法律没有禁止的, 就可以去做。而合法化呢? 是只有法律许可的才可行, 法无明文不得行。非犯罪后的最根本特质体现在它是犯罪化的对立面, 和犯罪化相比属于完全相逆的状态。现阶段, 非犯罪化开始成为世界各地区刑法变革的指向标, 逐渐成为刑法学家研究的重点, 这一浪潮在欧洲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是一个传统主义国家, 重刑的思想尤为严重, 各级刑法的内容或多或少的充斥着封建迷信, 接受自然的非犯罪化观念有一定的障碍。在概念的阐述学者上各有不同, 但其理论的核心是最终的收敛性: 减少刑法的打击范围, 把一些轻微的偏差行为已不再被视为犯罪和非犯罪。

二、我国非犯罪后的萌芽

( 一) 我国的非犯罪化观念

在刑事法的一次修改中, 立法指导思想引起了一些争论。第一种观点表示, 未成年人犯罪的非犯罪化已演变成各地区刑法革新路线的指引, 要想促进刑法的现代化进程就要不断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还有一类看法指出, 国外的那种非犯罪化只是欧洲国家为达到降低犯罪率、减少入狱人数以及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对应的社会手段, 并不能拿来作为我国非犯罪化学习的示范。最后一种观念表示, 刑事立法在我国的首要目的和任务便是犯罪。尽管如此, 非犯罪化的一些问题, 也不能否认和忽视, 应该用折衷主义。事实上, 根据中国国情, 单一的犯罪或非犯罪是不现实的, 因为“犯罪化与合法化如汽车油门和刹车”, 在大幅度增加速度的同时增大了事故产生的概率, 很有可能导致财物破坏或者人员的伤亡; 经常性地踩刹车虽然有利于加强车辆行驶的安全感, 可是行驶速度过于缓慢, 油门和刹车的交替使用必不可少, 不能一味的依赖某一方。换句话说, 犯罪化与合法化的立法者也必须使用右手, 可以保护社会和保障人权的和谐统一[1]。

( 二) 非犯罪化的法律基础

以刑法谦抑精神为基础, 以保证对非犯罪目的人权, 是与当今世界刑法发展趋势。当我们对某个行为实行无罪化时, 应注意事实上领域的限制, 同时注意理清这些行为无罪化的目的和影响。一旦某种行为在法律上被明文定义为犯罪的, 必须以法律条款为依托实行定罪, 相反, 没有列入法律文件的有关行为就不可以依据其定罪。在1979年的修改刑法中第79条对类推原则进行了相关定义: 这部法律中并对某类行为并没有确切定义时, 允许依据本部法律的基本原则中最为相似的条例来定夺罪行, 不过必须报备最高人民法院, 并申请其对行为定位何种罪行进行审核确认。所以, 1979修订版刑法尽管只包涵了192项明文规定, 但是很多不确定性行为依然存在, 犯罪圈的本质不是封闭的而是相对稳定, 并且具有很强的扩张力。

三、我国非犯罪化的发展

( 一) 非犯罪化在刑法中的体现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 中国提出了“宽”的刑法理念, 积极吸收科学的非犯罪的概念, 对一些轻微犯罪无罪化,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国内司法机关的工作强度, 节约有限的司法资源。虽然非犯罪化可以用一般的计划, 但是最明显的能使人感觉的方式是对该罪名具体刑法的废除。影响具体犯罪废除刑法如下: 第一, 进攻完全取消指的是实体法没有规定其为犯罪。这些问题都是特定时期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存在, 也许自身不具有破坏社会稳定性的性质, 如指导、聚集反革命组织、犯罪、非法控制犯罪暴徒抢劫、伪造、倒卖计划供应等。其次, 一些犯罪在下结论时要受限于它的犯罪区间, 再来把之前的少部分看作是犯罪的行为。这主要体现在三种“口袋罪”即: 失职罪、发挥市场罪以及流氓罪。

( 二) 非犯罪化的社会影响

实际上, 非犯罪化与社会保护存在着问题关系, 而这在实质上体现的就是刑法中从未停止争论的方面———人权保障和社会保护问题。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那便反映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两方的博弈。毋庸置疑的是非犯罪化的理念确实是法律中的深刻问题, 它有利于防止刑法的过度使用, 并且强调人权保护。但不是非刑法的处理, 可能会不管民众的生死状况, 这样就不能使人们的权益得到应得的保障。也就是说, 非犯罪化一方面重视人权保护, 另一方面抛弃了社会保护。这是由于, 它们的关系处于“非彼即此”, “通俗文学或艺术对抗非阳春白雪”的状态。在这种制度的保障下, 非犯罪化的革新和社会保护、人权保障两方面是可以共同存在的[2]。

四、总结

总之, 人权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形成的经济、政治二元结构逐渐稳定, 我国政府就应该把社会政治和犯罪控制完美结合, 以这种具有双重保障的手段来防控、压制“存在于文明社会的野蛮行为”, 提倡科学制法。

摘要:自上世纪中叶以来, 刑法改革的浪潮遍及世界合法化的浪潮, 对传统刑法观念的形成相当大的影响, 极大地推动了刑法改革。在世界各国, 刑法中的犯罪化精神为指导, 对人权的保护是追求的目标。除此之外, 还有利于加快我国刑法的革新步伐, 深刻地推进了和谐社会的形成。所以, 研究我国非犯罪化的相关理论成为必要, 而且要在探索和学习中开拓出非犯罪化的具体方向, 以此来提升非犯罪化在我国的理论价值, 并对促进国内非犯罪化的本土化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犯罪化,萌芽,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希慧.完善刑法典两个问题的思考[J].法学, 2014 (12) .

[2] 马克昌.借鉴刑法立法例修改和完善我国刑法[J].法学评论, 2013 (2) .

上一篇: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下一篇:风景这边独好——奋进中的重庆市垫江第四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