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

2024-05-08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共8篇)

篇1: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

解析: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它的各项经济指标占全国工业的比重高达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是高技术的载体及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通道,20世纪兴起的信息技术、核技术、空间技术等,无一不是通过装备制造业创造出来的;是产业升级的手段,生产工作母机、提供重大装备;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占全国外贸出口36%以上;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在高技术和数字化战争时代,武器装备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我国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所以改善这一现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措施和重要途径。

1.什么是装备制造业

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都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可以说是我国所独有。它的正式出现,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研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第1版。)制造业的核心是装备制造业。对于装备制造业,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尚无公认一致的定义和范围界定。通常认为,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工业的总称,即“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

2.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中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装备制造业无论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从企业规模、竞争实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2.1组织结构不合理

1、企业规模小,大企业规模也不大 长期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重外延、轻内涵,投资分散、重复布局十分严重,且多数企业按“大而全”和“小而全”建设,致使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即使所谓“特大型”和“大型”企业规模也不大。

2、长期以来中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和制造分属不同部门,严重地影响了国内技术装备成套供应体制和能力的形成。

3、国内金融业参与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组合的渠道受到众多限制和约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装备制造业的改组。

2.2技术结构不合理

1、自主开发能力低。由于企业规模小,研究开发能力薄弱,致使自主开发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低。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引进外国的技术。

2、企业还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不仅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少,同时分布极不合理。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主要集中于研究机构和大学,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3、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不强。现代化的设计以综合和系统的观点,从市场、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集合材料、工艺、控制、系统、工程等方面,开发设计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中国装备制造业受人才、技术、投资、设计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普遍不高。

4、产品结构不合理。中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许多产品严重供应不足。中国装备制造业也多致力于铺摊子,扩大生产能力,而对提高企业素质很少关注,传统和大路货产品生产能力猛增,致使不少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供过于求,企业效益不好。与此同时,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产品生产能力又严重短缺,致使国外机电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30%。除为基础产业提供的重大技术装备多数源于进口外,某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进口份额也已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要靠进口。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的技术来源50%以上依靠从国外引进。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政策不完善,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大量技术装备进口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一国不可能包揽本国所需的全部装备,但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从国外买不来、也买不起的,必然是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得以实现工业化,而且只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才能成为工业化强国。

3.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装备制造业为什么要发展?第一是形势发展的需要。近两年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呈现出重化工业发展的趋势,但大量的投资趋向于产业链中靠近能源原材料的初端,出现了钢铁、氧化铝、水泥等行业投资过热的情况,由于大量地消耗能源,造成环境污染,致使大家对中国工业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进行了很多争论。其实,真正体现一个国家的实力,在产业链上带动性强的,是装备制造业。

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如美国、日本等都非常重视发展本国的装备工业,并有极其完善和有效的振兴办法。我国要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必须振兴装备工业。第二是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必须改变。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建国五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仍处于被动状态,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而发展装备制造业成为进入新世纪面向“十一五”的中国装备工业主旋律。

3.1继续深化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

加大“改制、改组”力度,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首先通过改制、改组,激发企业活力。加快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进程,加强企业激励机制与制衡机制的建设,真正激发起企业的活力。围绕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打破部门、行业保护,加大企业间重组、并购力度,建立起大装备制造业体系;按照全球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思路,大力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一大批强、精、专的中小企业集群。压缩过剩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大严重亏损、没有发展前途企业的破产、退出力度。

3.2加强中国调控与市场指导

对于与中国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紧密关联的重大装备及应用工程项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由国家出面组织优势和有效资源,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及组织科技攻关、装备研制和工程示范,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和跨越。

3.3做好规划引导,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为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国家应做好规划引导,在资金、资源、技术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优秀人才,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形成在国际上知名、各具特色的若干装备制造业集中地。

3.4坚持技术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

促进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装备技术、配套零部件生产技术,并努力消化、吸收与创新,最终实现国产化,带动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转换升级。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的力度,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由引进技术型向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型转变,进而走向自主创新型。

3.5提高系统和总成套能力

破除传统的分割体制,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大力提高单机技术水平、质量和性能的同时,高度重视装备系统成套能力的提高,组建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装备承包公司,形成几家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实力的装备总承包商或大供应商。

3.6转变技术创新模式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明确一批关系到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的技术研发重点。切实加强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紧密跟踪世界制造技术的前沿,有重点地开展研制攻关,力争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及制造业应用领域掌握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高效协调、符合国际惯例的“产学研”一体化体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3.7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重视提高熟练技术工人的比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制造业仍可充分发挥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在吸引直接投资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保持竞争优势。提高制造业熟练工人的比例,培养造就数千万掌握制造业高技能技术的人才队伍,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保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3.8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营造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环境,结合WTO准则和中国政府的承诺,研究制定“入世”后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在研究开发经费、产品税收政策、重大工程采购方式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篇2: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1-5-28 11:38:00

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为电力、石化、冶金、铁路等行业提供的主要装备,关键技术依赖引进。用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原创性技术成果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产业共性应用技术研发缺位,公共试验检测平台缺乏,社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二)基础制造水平滞后。长期以来,为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轴承、液气密元件、模具、齿轮、弹簧、粉末冶金制品、紧固件等基础件,泵、阀、风机等通用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等测控部件,质量和可靠性不高,品种规格不全;特种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落后,专业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三)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除中小型普通机床制造、交联电缆行业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外,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热衷于仍然热衷于新上项目、铺摊子,在国家严格调控“两高一资”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形势下,纷纷将投资重点转向装备制造业,导致一些新兴行业投资过热,出现产能过剩隐优,过度竞争风险加剧,如风力发电设备、大型盾构机、大型压力机等。如不及时加以调控,不仅将使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难,还将影响产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步伐。

(四)高端装备保障能力不能满足需要。机械行业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严重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2010年进口机械产品用汇高达2500多亿美元。特别是当前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装备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核电装备自主化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风力发电设备总装能力过剩和关键部件能力不足矛盾并存,节能环保装备在产品种类、功能、质量、规模上还须大力突破。在新材料、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也都迫切需要新型装备的保障和支撑。总体上看,在高性能材料、精密制造工艺、先进装备及核心部件等方面,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未来主导方向

(一)瞄准薄弱领域,着力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等基础制造能力。要加强精密铸锻件、高效环保铸锻工艺和设备、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密封材料、齿轮、弹簧、紧固件、轴承、链条等产业的制造能力的提升。

(二)突出关键环节,更加注重提高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和关键部件配套能力。我们要将发展重点放在成套装备中的关键设备,以及为整机配套的关键零件、部件、系统和总成方面,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以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设备和关键部件依靠进口的问题。

(三)强化保障支撑,加快发展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新兴产业所需装备。汽车、石化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所需的关键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所需装备均应作为发展的重点。

(四)更加关注“三农”,扶持发展先进适用农用装备。按照先进、适用、经济、安全等原则,鼓励100马力以上大马力拖拉机及关键零部件、配套农机具,农作物移栽机械,农业收获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节水灌概设备,以及沼气设备等的发展。

(五)适应需求变化,大力发展新兴领域装备。鼓励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关键系统、部件和总成,以及运行控制技术,引导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满足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高速发展的需要。要注意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援,对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等的监测防控、应急救援等技术、产品和服务等要加快发展。此外安全饮水设备、高档印刷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均要重视。

(六)防范产能过剩,坚决抑制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坚决抑制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七)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淘汰范围和标准,加大淘汰力度。

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取得成五大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的指导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着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械工业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全行业工业增加值(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口径和数据,下同)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9%;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6.6%提高到20.3%;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0万多家,比“十一五”末增加了近5万家;从业人员达到1752万人;资产总额已达到10.4万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2009年,我国机械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械制造第一大国。

(二)装备保障能力显着增强。“十一五”以来,在高速增长的需求拉动下,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绩显着,机械产品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发电设备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常规流程成套设备、2000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日产4000-10000吨级熟料干法工艺水泥成套设备已能自主提供。30万吨/年合成氨设备实现自主化,百万吨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等关键“三机”研制成功。国产农业机械已基本满足国内农业需求。为数控机床配套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自给率达到60%,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2万小时。60万千瓦火电机组高中压转子国内市场满足率提高到6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转子实现批量生产,百万千瓦级三代核电关键锻件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机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80%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的85%以上,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三)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一是资本结构趋向多元化,行业发展内生活力不断增强。国有大型企业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生产中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为机械工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主要行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三大集团发电设备产量行业占比达到69%;华锐、金风、东汽风电设备产量占全行业比重达到70%;徐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柳工、龙工、山推等工程机械企业已占据全行业市场销售总额的半壁江山。三是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新产品产值超过2万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新产品产值的40%。重大技术装备向大型化、高参数化发展,部分产品的效率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量大面广的通用机电产品效率也有很大提高。四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机械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8%。全行业的装备水平和生产条件大为改善,行业固定资产的新度系数由“十五”末的61%提高到2009年的64%,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的装备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机械产品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机械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连续五年实现贸易顺差。2006年,机械工业历史上首次扭转了贸易逆差的局面,当年实现贸易顺差7亿美元。2008年,实现贸易顺差477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额在外贸总额中的占比已由2005年的46%提高到2010年的58%,加工贸易额占比则由2005年的49%降低到2010年的31%。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技术水平和品牌知名度也不断提高。在常规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港口装卸机械、水泥成套设备等制造领域,我国已走在世界前列,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出口增长迅速。如发电设备出口量已占到总产量的近15%。

(五)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逐年大幅下降,从2005年的0.65吨标准煤降至2009年的0.425吨标准煤,降幅达到34.6%,大幅超过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指标;材料利用率大幅提高,大中型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耗钢量从0.47吨降至0.38吨,降幅达18.2%。“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信息化进程加速。骨干企业已普遍使用三维设计,CAE、CAPP、PDM的覆盖率已超过半数;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率达到90%以上;成本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主生产计划等信息化应用取得明显成效。产品开始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篇3: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对于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非常的重视, 发展智能装备是促进我国工业转型的重要路径, 能够降低制造行业生产对于能源的消耗, 对于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1 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现状

1.1 美国

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 同时也是智能制造思想的主要发源地, 美国对于智能制造的发展非常的重视, 美国将智能制造作为占领世界制造技术领先地位的重要基础。

在二十世纪后期, 美国就对智能制造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项目研究包含了大部分智能制造的内容, 其中主要包括智能决策、智能并行设计等众多的内容。美国在二零零五年相关科研机构提出了对于聪明加工系统的研究计划, 聪明加工系统就是实现加工系统的智能化, 该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为以下几部分:首先是对系统进行动态优化, 就是将生产产品的实际加工过程, 以及设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 并且建立相应的模型, 对系统的动态性能进一步的优化。

其次就是设备特征化, 也就是相关人员研发特征化的测量方法。模型建立的标准要等等, 在实际生产加工过程中能够对机床的性能进行有效的检测, 同时能够实现通讯。

在二零零一年美国总统宣布落实先进制造联盟计划, 同时还发布了关于实现二十一世纪智能制造的相关报告, 报告中指出了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方向, 并且明确了需要优先发展的重要内容, 希望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促进对于工业制造领域的改革, 打破以往制造方式的束缚, 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1.2 中国

我国对于智能制造的发展也是非常的重视, 政策扶持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强, 在二零一二年我国更是颁布了很多关于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 使得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路线和主要方向更加的明确。

我国众多的部门都先后颁布了关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主要规划, 各项规划都明确的指出我国正在将智能制造装备作为我国制造领域发展的重点内容, 希望能够全面的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 不断的加强投资程度和研究力度。

2 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智能制造装备的主要发展趋势, 主要以德国目前正在推行的工业4.0, 以及美国目前正在落实的工业互联网装备最为明确。

2.1 德国工业4.0

德国目前正在推行的工业4.0主要就是应用信息物理系统, 呈现由以往的集中式控制, 逐渐向着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模式进行转变, 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建立具有灵活性的独特化、现代化的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模式, 使得制造行业能够向着智能化逐渐的进军。

信息物理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它集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应用3C使得众多的技术能够有效得融合, 并且达到和谐共处的局面。系统能够进行实时的感知、并且实现动态化的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是集合计算、通讯、还有物理系统的统一化设计, 能够使系统的运行更加的安全可靠, 效率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德国的相关部门在二零一三年时颁布了德国工业4.0的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发展路线, 从而提升德国具有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保证德国的制造行业能够长久、持续发展。

德国落实的工业4.0项目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智能化的工厂, 相应科研工作的重点就是整个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化, 同时, 还能够使得各项产品生产加工设施能够呈现网络化分布式。

其次就是智能生产, 主要研究的内容就是在企业产品实际生产过程中、人机互动和目前前沿的3D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1]。

2.2 美国工业互联网装备

在二零一三年, 美国的一家公司发布了关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报告。在该报告中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具体概念, 有着十分明确的阐述。

工业化使得众多的机械设备、基础设施和系统网络诞生出来, 工业互联网就是要求能够对众多的机械设备、传感器设备、计算机软件等进行有效的衔接, 使得能够成为一个高度集合的整体, 从而促进工业生产制造领域生产效率的提升, 并且减少生产加工过程中对于各项能源的消耗。

工业互联网装备能够对两次革命具有的优势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工业革命中, 诞生了很多的机械设备、机组和相应的工作站。网络革命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 也为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

工业互联网创建的三个关键元素是:智能机器、高级分析和相应的工作人员。在工业互联网中将这三个关键元素进行全面性的融合, 将制造装备与相应的计算、分析系统和感知技术进行有效的连接, 使得工业互联网创生出来[2]。

3 结语

智能制造装备将现阶段最为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 是高端制造装备发展的必经之路, 各个国家对于智能制造装备的研究和应用都非常的重视。

西方发达国家一些的研究成果和产品已经渐渐推向市场, 德国也在促进工业制造的转型。我国对于智能制造装备也在不断的加强投资和研究力度, 并且落实了很多福利政策, 希望促进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水平的不断发展。

摘要: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 对于我国的各个领域进步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智能制造装备是集合目前最为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 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于一身的新型制造装备, 与以往的制造装备相比较, 不仅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同时更加的安全可靠、还能够缩减对于能源的损耗。本文就是对智能装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详细的阐述, 希望可以提升人们对于智能制造装备的认知和重视, 不断的加强研究力度, 促进推广程度。

关键词:智能制造装备,工业,发展现状,趋势

参考文献

[1]宋慧欣."工业4.0"制造业未来之路[J].自动化博览, 2013.

篇4: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

【摘 要】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是为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提供强大装备支撑的制造业,是制造业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组成部分。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我国装备制造业解决面临的困境,实现长足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国民经济;工业化

一、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中的核心部门,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护国防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第一,装备制造业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发动机,在国家工业各项经济指标中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超过四分之一,装备制造行业产品进出口额在全国外贸出口额中所占比重超过30%,装备制造业的年度增长率连续多年超过GDP的年度增长率,无疑是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装备制造业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载体,鉴于装备制造业的用工状况,其所吸纳的就业人员占到了工业吸纳就业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大户。第三,装备制造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主要平台。技术装备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纽带,是挖掘科技成果潜在经济价值的重要手段。第四,装备制造业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直接决定了国家工业发展的高度。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已经步入信息化工业时代,但是对装备制造业仍然十分重视,对其一些高精端产品仍然视为国家机密,禁止向其他国家泄漏,这也从反面证明了装备制造业对国家经济和军事安全的重要意义。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上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所以搜狗装备制造业的各项指标持续在低位运行,发展压力较大。尽管我国经济面整体运行较为平稳,但是受到汽车、船舶等主要行业市场下行波动及需求低迷影响,在2015年前3个季度,我国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低位徘徊。进入10月后,汽车行业还是回升,装备制造业整体也开始企稳回升。1-10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低于全国工业同期水平,不足2014年同期的一半。2015年全年增速在5.5%左右。出口方面,1-10月出口交货值增速呈逐月回落态势,累计同比下降2.15%,10月下滑幅度略有减小,同比下降4.32%。预计全年出口形势仍将严峻,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降低幅度在2.5%左右。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建国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许多领域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响亮的名牌,但是因为我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向信息化提升的阶段,所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同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装备制造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从事装备制造的企业在规模上存在“小而不精,大而不强”的问题,企业规模小却没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精品,企业规模大,生产产品数量多,在质量上却不强,在行业内地位不高,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我国装备制造行业投资分散、重复布局、重外延轻内涵的发展特点有关。在行业分工上,完成重大的工程项目设计所必需的产品设计和制造分属不同的部门,影响了装备成套供应。在资金投入方面,装备制造行业获得金融等资本投入的渠道比较狭窄,制约了装备制造企业借助资本杠杆实现企业重组的能力。

2.装备制造业技术开发能力不足

受限于规模、资金、人才和技术手段等因素,装备制造企业研究开发能力比较薄弱,针对重大项目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涉及到一些高新技术装备还需要依赖进口。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方面也存在问题,按照现代化的设计观点,对产品的设计需要考量市场、生产、设计等过程,从中找到最优的结合点,开发设计出技术、成本、销售等方面都实现最佳配置的产品,我国装备制造业仍然是受各个方面问题的制约在此方面能力不强。在研发资源分配上也存在问题,企业是最需要新技术也是最热衷推动技术创新的部门但是其却不是人才和研发经费的集中地,大量的研发经费和人员都集中在研究机构,许多研究成果成为高校举办评比的指标却不能应用到企业生产之中。

3.装备制造业产品生产结构不合理

我国装备制造业初期发展的思路是解决短缺经济时期公众的消费需求,在发展战略上热衷于铺摊子,一味扩大生产能力,对产品的质量和升级并不重视,这就导致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能力猛增,许多初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供给远超过需求。而另一方面许多高新产品和高级技术装备的生产能力又严重不足,只能向国外市场大量采购。

四、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途径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要部门,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是我国面对全球局势和自身梦想必须开展的工作。要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迅速健康平稳发展,必须制定系统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并科学有序的推动计划的实施。

1.进行产业调整,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发展装备制造业必须要让企业成为主体,通过简政放权,改制改组,激发企业的活力。在企业产权多元化和企业融资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推动企业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建设,既要给予企业自主性激发起企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注意完善监督管理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专业化、一体化的产学研生产体系,组建大型装备制造集团,打造一批能够在国际市场上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

2.加强调控引导,实现资源集聚,打造产业集群

国家要出台政策对装备制造企业进行引导,在资金、资源、技术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优秀人才,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形成在国际上知名、各具特色的若干装备制造业集中地。

3.坚持技术开发与引起并举,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一些高端技术领域,我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引进的同时做好消化吸收创新的工作,引进不应当是永远的,消化吸收发展出同类国内技术才是重点,通过技术的进步进而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李思梅,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12).

[2]郑立,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3,1.

[3]王大明,21世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7.

[4]董部善,俞浩,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研究[期刊论文]-上海经济研究,2014(09)。

篇5: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

周玉申

(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广州 510520)

摘要:论述了我国南方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南方林业技术装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测了南方林业技术装备未来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林业技术装备,现状,发展趋势 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 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木材作为基本建设三大材之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合理高效开采木材、利用木材,全国掀起了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热潮,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林业技术和装备, 并逐步吸收创新, 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并陆续兴建了一批国营林业机械制造企业,成立了林业技术装备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通过改进、改造和革新,研制了多种批量生产的林业机械产品,在林业生产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保障了全国营林和木材生产任务的完成,对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长期的对木材的过量采伐,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林业生产和发展出现了资源不可持续的困局和危机。1987 年起我国政府对林业发展进行了战略调整,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木材限额采伐等一系列政策。从此林业生产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应的林业技术装备也出现了较大的调整。一些与采伐运输机械相关的林机制造企业受到巨大冲击,而与木材综合利用相关的林产工业、家具生产机械和人造板机械则随着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部分国营林业机械制造企业经过改制后迅速壮大,成为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业的骨干企业。与此同时,一大批民营林业技术装备制造企业迅速崛起,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林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活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林业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目前全国约有林业技术装备制造企业2000 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约有300 家;可提供营造林及木材生产机械设备500 多种,木材加工机械设备1100 多种,人造板生产机械设备800 多种;可提供成套的营造林装备、人工林培育和生产技术装备、采伐运输机械技术装备、木材加工技术装备、人造板生产技术装备、家具制造技术装备、森林火灾防御技术装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装备、林业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装备,从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及所提供的产品品种来说,已成为世界上林业技术装备的生产大国。

总体而言, 在全国林业生产中, 国营林区、规模经营的大型林区木材生产作业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 集体林区、个体经营的小型林区木材生产作业机械化和营林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则比较低。在营林生产作业中, 目前仅苗圃育苗作业的主要工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其他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均不足10%,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是差距最大的行业。木材加工、人造板生产、家具制造、林产工业、森林火灾防御等行业的技术装备,虽已实现生产机械化或自动化,但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很少,多数装备相当于发达国家20 世纪80 年代的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广东省是计划经济建设时期全国五大重要林区之一。为了合理高效开采利用木材资源,支持国家国民经济建设,广东省林业生产系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热潮,全省木材生产技术装备程度基本与全国重点林区同步,国营林区的木材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由于我省的地形特点,集体林区的木材生产、营造林生产及其他作业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处于逐渐向作业机械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但近十几年来, 随着林业政策的结构性调整,林业技术装备发展出现了较大的滑坡,除与木材综合利用相关的林产工业、家具生产和人造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外,而营林作业、一些林农的木材生产作业还停留在原始的人工作业状态中,这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和现代林业发展很不相符。林业技术装备的落后状况与社会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关,这种状况不利于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的加快实现。林业技术装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制造业是“大而不强”,林业装备制造业工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主机设备的关键工艺技术缺乏创新,长期处于跟踪和模仿状态,产品质量、自动化程度和节能环保水平与国际先进产品相比差距较大,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装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技术装备在我国林业生产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林业作业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为加快林业建设步伐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但中国林业技术装备整体水平还很低,许多高技术产品仍依赖进口,一些生产领域急需的林业装备还是空白,如高端人造板生产设备、联合采伐设备及林副产品加工机械设备等。现有的林机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多,约70%的装备相当于发达国家20 世纪80 年代的水平,虽然国产木工机械的总体技术水平高于其他林业技术装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品种数量、产品功能、数控普及率、加工精度及环保指标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林业行业生产技术装备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林业技术装备起步较晚,林业技术装备的开发及生产能力基础薄弱;林业技术装备的开发缺乏系统性,专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长期受经济政策的影响,以木材生产和利用为目的,重视木材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的发展,忽视了营造林及相关专业技术装备的发展;重视大规模经营的国营企业林业生产技术装备的发展,忽视了小规模经营集体企业和林农的林业生产技术装备的发展;重视地理备件好的林区生产技术装备的发展,忽视了地理备件差的南方丘陵林区生产技术装备的发展。

2.2 开发品种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协调

林业技术装备企业在产品开发上从企业经济效益出发,注重大型技术装备、工业生产线技术装备、大规模经营技术装备、应用面广的技术装备、经济效益好的技术装备的开发,而对小型技术装备、林农个体作业技术装备、小规模经营技术装备、应用面窄小的技术装备、经济效益不显著但社会效益好的技术装备的开发缺乏积极性。林业技术装备一机多用功能性不强,替代性差,价格高,推广难度大;简易、便携、低廉的技术装备少,创新能力不够,阻碍了斧、镰、锯等传统替代型技术装备的发展。

2.3 客观条件所限,影响了林业技术装备的推广和发展

由于南方丘陵山区林农经营作业分散,林业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程度较低,专业服务组织发展缓慢,不适合大型林业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而简易、便携、低廉的技术装备品种又少,现有小型技术装备故障率高,功能单一,配套性差,利用率不高,产品的质量不高,但价格偏高,影响了林业技术装备的推广和发展。

2.4 产品缺乏创新性,传统产品过剩

我国林业技术装备通过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具有代表性和先进的机型进行试验改进和完善,尽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林业机械种类,这些产品技术几乎全部来源于对国外产品的模仿,技术含量低、量大面广的产品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能力过剩,造成市场过度竞争,企业效益下滑;而适应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产品开发滞后;林业技术装备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也就是批量小、品种多、变化快,许多产品开发创新投入少,创新能力薄弱,企业又无力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无法从事基础性研究和原始开发;一些林业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落后,原材料、能源浪费严重;许多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产品档次低、观念落后,管理粗放,对长远发展缺乏规划和明确定位。

2.5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不利于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

由于林业行业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山区林农经营作业分散、经营成本高、影响因素多、经济效益差的特殊性,林业生产所采用的技术装备要求结构简易、携带方便、价格低廉,这样的技术装备对开发企业来说显然是无利可图的,生产企业做的越多就亏的越多,这就需要政府出面给予扶持,目前政府对业技术装备行业的支持扶助是不够的,国家相关部门已认识到这一问题,但落实管理工作还很薄弱,协调服务不足,不利于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林业生产已经集约化, 木材生产及其加工设备高度自动化, 林业灾害防御技术已实现了遥感、卫星监测和计算机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现代化, 营造林机械正处于由单工序机械化向多工序联合机械化发展, 林副产品加工机械向工厂化、标准化和商品化发展。

林业技术装备技术总的发展趋势是: 迅速吸收和应用电子信息科技发展的成就, 向智能、高效、多功能和大型化方向发展, 重视资源和生态的保护, 以及降低林产品生产作业成本的技术研究与应用。林业技术装备技术已逐步融合液压技术、现代微电子技术与控制技术、信息技术, 并注重与生物技术等的结合。许多智能化的林业技术装备研究成果已开始应用, 正在向林业机械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和改善操作者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的方向发展。

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从简单模仿、低端制造、自动化程度低向自主开发、中高端制造、机电液一体化转变;从高消耗、低成本、高增长向低消耗、高技术、稳增长转变;从适应森林养护、林业采伐、林产品加工向绿色环保、生态养护、低碳经济方面转变;产品从低附加值向中高附加值转变;林业装备关键技术从过多依赖进口向自主研发转变,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体系,为我国现代林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推进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 既要遵循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的规律,又必须从我国国情和林业生产实际出发, 把握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的规律,明确发展目标, 选择符合国情、林情的发展道路。

提升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要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即“用现代发展观念引领林业, 用多目标经营做大林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林业,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 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林业, 用现代市场机制发展林业, 用现代法律制度保障林业, 用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林业, 用培育新型务林人推进林业, 努力提高林业科学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林业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素质和效益”。要把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 置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中, 置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现代林业的进程中, 从机电、林学、环境、管理、法律等多门学科, 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开展研究和整体推进。

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的重点主要体现在: 加强林业技术装备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 提高林业技术装备科技水平;积极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集中力量解决林业技术装备技术近中期发展的瓶颈问题, 创新和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重大产品,着力提升林业技术装备水平, 推动我国林业技术装备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技术水平提高的发展方向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篇6: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

一、德国纺机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基本现状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中,英国毫无争议地成为了世界纺机业的霸主。德国纺机业的全面起步开始于19世纪中期,主要集中在莱茵河低地和Swabian地区的Saxony-Thuringen。受当时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民族纺机工业还主要依靠英国和法国等纺机强国的技术输出。20世纪初,英法等纺机强国逐渐感到了来自德国的竞争压力,开始有意识地控制向德国输出先进的纺机制造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开始寻找模仿基础上的自主创新之路,并形成了以原东德的德累斯顿地区为中心的纺机生产基地。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纺机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显著提高,可以和英国、法国等纺机强国进行面对面的较量。由于德国在劳动力、工业基础、制造业体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德国生产的纺机设备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到30年代后期,全国45%左右的纺机设备出口到世界各地。

战后初期,受到战争重创的德国纺机业又不得不面临东、西德分离的困境,英、法、美等老牌纺机强国重新登上了国际纺机市场的领先位置。与原东德相比,战后初期的西德纺机业基础十分薄弱。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原东德累斯顿地区的工程师、技术骨干和熟练工陆续来到纺机业基础薄弱的原西德创业。新建设的纺机企业主要集中在老工业基地鲁尔地区的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等地。仅仅过了十余年,德国(此指原西德)纺机业就在60年代重新崛起,并夺回了原有的国际市场份额,此后一直稳居国际纺机业的排头兵位置。

德国纺机业能够在战后很短的时间内恢复元气并迅速提升其国际竞争力,除了纺机业自身的努力因素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外部原因不可忽视:一是在战后欧洲经济重建和世界经济长期景气的大背景下,纺织服装业市场需求(德国、欧洲乃至全球市场)持续旺盛,纺机订单不断,客观上为德国纺机制造业提供了良好外部空间;二是德国马克与美元等国际通货相比处于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地位,长期坚挺的美元也使得美国纺机业饱受来自德国、意大利等低汇率国家纺机制造业的`挑战;三是与纺机业紧密相关的制造业如化学、电子、钢铁、机械等部门在战后初期的迅速成长壮大,客观上也为纺机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四是英国和法国等老牌纺机强国的制造业在战争中受到重创,使得战后初期主要纺机制造国基本上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五是以艾哈德为核心的战后第一届政府在国民经济恢复、重建,以及建立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时间上看,德国纺机业的恢复与成长与德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崛起基本上是同步的。

目前,无论是从产值、市场份额还是从技术、品种和质量水平上看,德国纺机业都站在全球纺机业的最前沿。自1957年德国以纺机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24%的成绩超过英国而首次登上世界纺机业霸主地位以来,一直稳坐世界纺机业的头把交椅。特别是1968年以来,德国纺机业始终以占全球贸易额30%以上的业绩领先主要竞争对手。今天,全德国130多家主要纺机设备制造商(大多为德国机械制造商协会VDMA纺机分会的会员)雇佣了约36800员工,年产值约39亿欧元,出口37亿欧元,占总产值比重高达94%。德国纺机设备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洲、亚洲和北美,分别销售了15亿欧元、11.5亿欧元和4.9亿欧元,增速分别为21.5%、29.7%和下降1.3%,亚洲成为增长最快的区域市场。从出口国别和地区来看,美国、土耳其、意大利、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是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参见图)。从出口设备类别来看,零部件占29.8%,纺纱机占21.7%,针织、织袜机和簇绒机占18.7%,后整理设备占16.3%,织机占13.5%。

二、德国纺机业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基本经验

纺织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装备制造业,也是德国竞争力最强的制造业门类之一。应该说,战后德国纺机业的迅速崛起并长期保持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是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

篇7: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制造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并举的发展中,必然面对新的历史机遇、面对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国如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如何应对当前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沿海地区制造业出现的新问题

近期,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山东半岛的韩国部分制造企业倒闭,有一部分企业已经迁移或准备迁移,还有部分企业处于开工不足的维持状态。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下一步中国将对贸易、投资等方面的政策做出新的调整。既然是调整,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可能会很高。于是,有些外资中小企业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企业管理者做出了一些不符合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举动,有些人甚至放弃企业,一走了之。

二、过去30年,制造业必须汲取的经验教训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总结和借鉴。例如,中国应吸取汽车企业出现的“合资锁定效应”,避免在与外资企业合资过程中,学习国外先进管理和技术时,丧失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的能力,同时切忌完全倚仗低价优势,忽视技术优势。

一方面,外资企业利用产业转移的方法,在中国加工生产组装,取得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取得高技术产品优势,取得很大竞争优势。这些教训是非常值得总结和吸取的。

三、中国装备制造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面临的困难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是知识型服务业和新技术制造业,其动力就是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竞争的压力。因此,在未来的5年里,预计将出现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热潮,重点将转向知识型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如金融、信息、全球供应链管理等中高端服务;航空航天、能源、医药、生物工程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全球配置,这也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个机遇。

外资进入中国的情形也将发生明显变化。现在来看,外资开始从成本驱动变化为市场驱动,未来5年,以内销为主的市场驱动型跨国投资将成为主流趋势。跨国公司有研发、技术优势,在中国市场上,还享受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扶持。因此,外资公司比中国企业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这对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中国企业来说,压力很大。

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下,中国如何应对?

在制造行业,中国的优势是有需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内需求浪潮,鼓励国内优势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在开放竞争中加快成长。

首先,中国需要在发展战略上做出调整,例如,珠三角地区,以前强调发展外向型经济,现在变为强调开放型经济。依靠市场和开放两轮驱动,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其次,开放竞争,搭建一个公平非歧视性的政策平台。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是一个人强我弱的情形。一些外资企业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这种状况需要调整,为内外资企业搭建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开放的竞争很重要,竞争越惨烈,会迫使外资必须把技术拿到中国来。

第三,必须承认,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研发能力弱。有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以上没有研发投入。虽然研发是昂贵的活动,但中国企业为了增加生存的机会,也必须参加这种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

第四,在融投资领域,中国要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开放的方式,使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得到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融投资,跨越融投资难的障碍。

第五,中国还要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创造开放和宽松的体制软环境。政府应提供一个低税费、少管制、多鼓励、能者上的制度软环境,促进高技术含量的国际产业转移,鼓励国内企业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展自主创新。

五、我国与日韩制造业发展路径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承接产业转移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首先,日、韩没有从计划到市场的经济体制转型阶段,而中

篇8: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物流现状,对策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会推动其相关行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效益的增加与其相关行业效益的增加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通常把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物流行业称为“第三利润源泉”,根据调查显示,在生产过程中物流活动所占比重最多可以达到90%。而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制造业,不仅有着复杂的生产工艺,也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零部件,可以说现代装备制造业对物流的要求日益提高,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东风,全面完善装备制造业物流,这不仅仅是有利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吉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

1 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概述

装备制造业是吉林省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现已形成了与辽宁、黑龙江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区域格局,形成了一汽集团、长客集团、长拖农机装备公司、四平东风机械装备公司、长春电炉公司、吉林水工机械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及“三机二车”(拖拉机、收割机、起重机、轿车、轨道客车)等重点产品。

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844户,从业人员15万人,能够批量生产轿车、轨道交通装备、农机装备、换热设备、煤炭采选设备等各门类产品2 000多种。

单位:亿元

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结合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实际,省工信厅提出了《关于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和《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跃升计划》,已于2009年5月12日省政府第七次常务会议审定通过。该《意见》中明确了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要充分发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在国内外的领先优势等,建设三大基地,发展九大领域重点产品,实现总量翻番目标,预计2010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900亿元,销售收入850亿元,利税5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2012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 100亿元,年均增长19.5%,工业增加值320亿元,年均增长16.5%。

2 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物流现状

吉林省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物流体系重视不够,某些主管部门也未能意识到物流体系对拓展流通渠道、加快业务流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导致物流管理明显滞后于销售管理,不利于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吉林装备制造业的物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物流组织结构不合理

由于吉林省装备制造企业长期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思想支配下建立起传统企业物流,大部分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物流设施,物流活动主要是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的。而企业物流功能的具体承担部门和管理部门因企业而异,但都采用了分散的组织结构形式,即分别由企业的供、产、销、运等部门各自承担和管理,没有专门的物流管理组织。由于部门之间缺少相互协调和配合,造成企业物流管理紊乱、物料流向不合理、重复搬运等问题,使物流浪费严重,效率低下,企业物流系统多处于“隐形”状态,产生不出系统效应。

2.2 企业物流综合经济效益低

企业物流综合经济效益可用企业物流服务水平与企业物流总成本之比来表示。对多数企业而言,其物流服务水平普遍比较低,如库存大,资金占用多,周转缓慢,采购供应及产品销售供货周期长,顾客满意率不高,企业物流的“生产约束”及其保证支持作用体现不够等。另外,由于企业库存大,协调管理不够,没有专项物流成本核算和物流财务分析,使企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2.3 企业物流技术相对落后

和生产技术相比,企业物流活动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人工操作多,效率低,损耗浪费大;物流设备、材料、设施等“硬件”陈旧简陋,技术能力不足,标准低;企业物流计划评价技术、预测控制技术、物流作业方法等企业物流“软技术”大多停留在传统经验管理阶段;一些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较少且效果不佳。

2.4 企业物流意识淡薄,物流人才匮乏

企业对物流第三利润源的效益潜力认识不足;对企业物流重视不够,存在偏见,没有把企业物流看成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发展企业物流缺乏现代物流理念等。企业物流人员无论从人员结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均低于整个企业的相应平均水平,企业物流队伍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实践表明,加强物流管理是企业寻找利润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增强外部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3 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物流发展对策

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吉林省主要面对的国际伙伴是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德国。日本的物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业非常注重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以保持核心竞争力和专业优势;韩国和俄罗斯的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其物流模式值得我们去学习、引进和吸收;德国大众与长春一汽大众存在国际合作,其汽车零配件直接为一汽大众提供装配服务,这样的国内外格局对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物流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1 政府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物流的发展,主动承担起装备制造业物流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职能

政府有必要对装备制造业物流的发展进行长期规划;调整与消除制约装备制造业物流发展的各种经济政策;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资金的注入;完善相关服务支持政策;规划建立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并在园区中为物流业的发展预留一定的区域;调整好相关物流单位的转型;加大政府对装备制造业物流服务的力度;鼓励与引导第三方物流以及第四方物流参与发展;构建装备制造业物流的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

3.2 提高对装备制造业物流的认识,选择适合不同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物流模式,做好供应链的协调

从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现状来看,以下几种模式可供参考:

3.2.1 整合自营物流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是先由生产企业或其所属的集团公司出资成立一个仅为内部服务的物流企业,然后此企业以生产企业的物流业务为依托,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在财务方面也逐步摆脱主要依赖原生产企业的局面,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比如2006年3月成立的长春陆捷物流有限公司。

3.2.2 自营物流模式

即装备制造业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中设立物流部门,该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协调采购物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活动、销售物流以及回购物流。例如华为公司建立的自动化物料仓库。省内很多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内部物流都是采取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相对整合自营模式,投资较少,风险较小,如果说整合自营模式适用于大型企业,那么这种自营模式则是中小型企业以及大型企业完善自身物流过程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3.2.3 无整合的外包

装备制造企业把自己的部分运输和仓储业务外包给物流企业,只需要物流企业按照指令完成简单的劳动,无需科学管理。例如,长春市大众物流装配有限责任公司和一汽大众之间就开展了这种合作。

3.2.4 整合外包

制造企业把自己内部的所有物流业务进行整合,然后外包给物流企业。例如,长春国际物流中心已经进入长春一汽大众企业内部的多个核心环节。

这种模式将有效地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装备制造业物流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助于装备制造业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获得新的盈利空间。根据发达国家发展物流业的历史经验来看,装备制造业物流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3.2.5 自营与外包相结合模式

装备制造业物流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模式的存在价值。一些装备制造业企业物流对运输条件或运输设备的专业化程度要求很高,有些要求是第三方物流难以满足的,因为第三方物流即使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也没有必要为某个核工业企业间隔几年一次的运输而采购一套专业的运输设备。另外,很多企业现有的一些运输条件能够满足日常基本要求,也没有必要大范围地进行整合外包,所以,这种模式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对企业日常的内部物流活动,如生产物流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或小概率物流活动,如回购物流,机密部件的运输等采取自营模式,而对企业外部的物流活动,如采购物流、销售物流采取外包的物流模式,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3.3 产业集群的形成将会推动装备制造业物流的发展,两者相得益彰

产业集群是发展区域经济的一种成功的产业组织模式。吉林省目前现有的众多大型制造企业,是发展制造业集群的坚实基础,但不是发展产业集群的适宜的构成单位。因为,产业集群崇尚“小而精”,而在大集团中,一些非核心的配套业务难以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长缓慢,如物流业,不能满足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通过对一些特大型国有企业的改组与改制,并结合招商引资与企业迁移的方式,将一些非核心的配套业务就近分立为独立的法人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相对独立的物流集团,并允许在适当的条件下,转化为相对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即将“大而全”的国有企业改革与改组为“小而精”的网络组织。通过分立,原有的配套关系不变,但这些业务却可以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有利结合工业园区的调整与老工业区的搬迁,要在大项目周围为同一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预留空地,通过区域产业的重新定位而发展成为产业集群。一方面,产业集群便于第三方物流为区域内相关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更为方便专业的服务;另一方面,产业集群能够更好地推动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盟,既而推动企业自身物流模式的建立与健全。

3.4 借鉴国内外先进装备制造业物流的管理与技术,结合吉林省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引进和创新

制定和完善装备制造业物流技术进步的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以加强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检查和监督。实现装备制造业物流产学研合作创新,鼓励并输送装备制造业的人才、物流业的人才进入学校进行学习研究,鼓励并输送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或相关领域的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工作调研。可以考虑将实验室拓展到企业,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推动技术创新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建设。

3.5 提高装备制造业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努力与国际接轨

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车辆运营的空载率约为45%左右。造成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物流企业无法准确知道运行车辆的具体位置,而且无法与司机随时保持联系,不能为其组织货源和灵活配货。同时,司机只能凭个人经验确定路线,有时不能找到最佳路径,不仅延误时机而且增加运行成本。在从硬件、软件方面完善现有信息系统的同时,也要注重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吉林省的长春陆捷物流有限公司建立了“物流调度中心”。通过TDS可以实现物流资源信息的集成、网上分拨、在途监控、数据存储,使客户需求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传递和反应。在物流技术应用上,公司引入商品车零公里发运、GPS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商品车自动派发系统、保管区红外线可视监控系统、智能仓库管理系统;规范完善的商品卡车背载工艺、轿运车装载工艺、零部件包装工艺等一系列技术标准;配有质量技术标准全程保证体系,对公司的服务质量技术标准适时跟踪监控。

3.6 装备制造业物流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物流人才需要正在从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装备制造业物流人才正处于数量型需求阶段,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主要来自装备制造业或者物流业。吉林省的装备制造业应与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标准制订、政策研究、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多层次实施校企联合,使高校与企业一起共同捆绑于装备制造业物流,拉近高校与企业间距离。长春一汽国际物流中心与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4 结论

通过分析吉林省装备制造企业的物流现状,找出了在物流工作中存在的四个弊端,并结合省内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提出了改善装备制造企业物流工作的六点措施,为省内同行业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磊,赵忠华.我国装备制造业物流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6(11):92-94.

[2]徐菁鸿,吴宝智.刍议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物流的发展对策[J].科技信息,2009(2):572-573.

[3]侯彦明,刘丽梅.黑龙江装备制造业实施物流外包的战略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9):149-150.

上一篇:上海市委书记在2018年全市人才工作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广州房屋授权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