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阔视野,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从第一学段萌芽

2023-02-21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 增加了这样一个目标:“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 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 一个非常新鲜的词汇就此进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

到底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呢?这个名词来自于国际PISA测试。所谓“非连续性文本”, 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 多以统计图表、图画、清单、表格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 概括性强, 易于比较, 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须臾不离。华东师大巢宗祺教授指出:“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可是,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 我们一定要在第三学段才去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吗?认真研读教材, 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 我们会发现, 第一学段其实已经具备了学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萌芽条件。

一、善用课文插图, 初步学习看图, 帮助课文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价值在于对信息的捕捉与整合。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更有利于孩子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提取关键、有效的信息, 与连续性文本阅读相结合, 能够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第一学段的语文教材中, 我们可以看到,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课文通常配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插图, 有的课文配有一幅, 而有的课文则配有多幅。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的直观性, 与课文的阅读紧密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学会看图。

例如, 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小松鼠找花生》一课, 配有两幅插图, 画的是同一个场景, 不同的故事情节。阅读课文的同时, 引导孩子们对比观察两幅图, 可以从中发现, 季节的变化、景物的变化、人物动作神态的变化, 再引导孩子们去想象, 图画中的人物在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将这些画面的细节, 与课文内容相印证, 从而帮助学生借助图画, 读懂课文内容。在图画帮助下, 学生还能够完整地讲述故事, 丰富故事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性, 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再如, 二年级上册《回声》一课, 同样配有两幅插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每一幅插图的观察, 给每一幅图用上“谁, 在哪里, 干什么”这样的简单句式说一句话, 再将两幅图连起来, 就能基本从整体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在桥洞下玩, 听到了回声。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在河岸上, 妈妈告诉小青蛙回声是怎么来的。

低年级孩子抽象思维刚刚开始发展, 形象思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从此时培养他们看图识图的能力, 是非常必要的。结合对图画的观察,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

二、学科之间整合, 初步认识图表, 提升学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事实上, 一二年级的数学、品德等学科的学习中, 已经开始出现图表。如一年级的《加法表》、《减法表》, 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在很多数学练习题中, 也出现了图表, 例如数学中《统计的初步认识》:

例如,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我和小动物》一课, 为小动物设计名片:

语文老师的教学, 不应当局限于本学科的课堂, 还需要关注其他学科, 和其他学科的老师相互配合, 整合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图表, 学习从中提取有用信息, 读写有机结合,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直击生活实际, 寻找阅读材料, 让学生学会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听起来似乎很新颖,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 它无处不在。这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不仅仅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生活的本领, 学会更好地生活。

例如, 教学一年级上册《自选商场》一课, 笔者在完成了本课的识字读文写字等课本任务之后, 进行拓展活动, 要求孩子们去自选商场尝试买东西, 自己去读包装上的成分表、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并把买到的东西拍成照片, 或者将包装袋搜集起来, 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孩子们一个个走上讲台, 通过展示台, 介绍自己买的物品。其中, 不少孩子能够告诉同学, 自己所购买的物品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甚至包括这件东西包装上的促销广告, 都能说得清清楚楚。有些孩子还能说明自己为什么购买这个品牌的酸奶, 不买那个品牌的酸奶, 是因为蛋白质含量不一样。怎样买东西, 对于成年人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 但是对于七八岁的孩子们来说, 那就是一种生活的本领。

再比如, 二年级上期结束后, 笔者设计了一项寒假亲子小作业。给孩子们印发了一张菜单和一张题卡, 请孩子们根据菜单, 结合全家人的不同口味, 学习点菜。

这项亲子作业, 不认识的字, 可以借助字典查找, 菜单中不了解的菜肴, 可以询问家长。寒假结束后, 开学收取作业的时候, 家长们对这项作业的反响非常好, 普遍认为在作业过程中, 自己的孩子不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读懂了题目, 认识了生字, 而且还在此过程中, 了解到菜肴的各种烹饪方法和不同口味, 哪些菜是煮的, 哪些是炒的, 哪些麻辣, 哪些清淡, 哪些菜有营养, 哪些菜适合哪些人。更重要的是, 他们学会了如何点菜, 如何用实际行动去关爱家人。

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很多, 比如轻轨路线图、站牌、广告宣传单、玩具的使用说明等等,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 他们正处于识字兴趣很浓厚的时期, 在鼓励他们积极识字的同时, 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关注这些非连续性文本上的有用信息, 帮助他们逐步学会生存、生活的本领, 这同时也应对了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已经走入我们的语文视野, 如果说传统的连续性文本阅读是打开世界的一扇门, 那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是通往这个世界的另一扇门。开阔视野, 关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学习, 让我们从第一学段开始播下种子, 萌出新芽, 使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开出最美的花。

摘要:本论文探讨第一学段如何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初步学习, 从教材特点到生活实践, 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一学段,语文与生活

上一篇:种植密度和氮肥投入在棉花生产中的作用下一篇:感悟课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