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能力——成材的基础

2022-09-12

自主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是人之所以能够力立足于社会, 发挥其潜力的基础。当前, 语文课堂改革,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倡导下, “自主学习”的方法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 有效的自主学习呢?这是许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最关注的问题。近三年来, 我在本校“以人为本,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课题研究中, 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在教学生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教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会学, 向课本挑战、向教师挑战、向标准答案挑战。现代教育理论不是也常提到"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吗?下面我就学习方法指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方式作些粗浅的阐述。其实, 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古今中外都有很多方法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1 兴趣是学好语文, 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 只有浓厚的兴趣, 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的积极性。有了兴趣, 才谈的上培养学生的能力。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 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 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 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 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亲自去体验, 去发现那些新奇的东西, 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 积极地探索、寻求答案。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草原》时, 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我搜集到的大草原的照片: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学生一下被图片中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 此时我说:“这些图片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内容一模一样,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游览和感受一番, 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响应。接着, 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 我又为大家播放起了配合课文内容的大草原的美景的课件, 并请学生们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自己来到草原的感受。这一下, 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认真地看, 细心地体验, 争着尽情地说…尤其是在深入学习课文后, 我希望他们利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大草原的美景时, 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了, 个个抢着读、比着读, 读得那么令人陶醉…由此可见, 恰当地创设情景, 的确能激发学生们去发现美的事物, 研究美的内涵, 探索美的真谛的兴趣。

2 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人的思维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知识越多, 思路越广, 对思维的发展也有利。因此思维的扩展触及更多的知识, 产生联想, 所以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基础。能力发展了又将促进知识的掌握, 二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 语文课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分不开。

2.1 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是自学的好方法

默读是我们自学课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读 (用手指文章) 、不动唇 (小声叨念) 。因此, 我们在默读中, 应该做到:

(1) 养成按句默读的习惯。

(2) 养成边默读边查问的习惯。

(3) 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 一边看句子, 一边想这句话的意思。

在读中思考, 就是让学生读完一部分要停下来想一想, 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读不懂的, 把读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等读完全文, 原来读不懂的就会一目了然, 也就想通了。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 学生预习课文, 可以大致了解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也能达到课本中的预习要求, 但对课文的借物喻人, 赞颂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同时, 对课文的一些重点词句, 如“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它却在一线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学生预习时是难以理解它的意思的。学生预习时把它做上记号, 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 学生通过读书思考, 理解了重点词句, 也就会渐渐明白。课文表面写的是柳树, 实际是在写人, 赞颂坚韧不屈的精神。假如没有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 学生是不可能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这一深层意思。

(4) 养成边默读边画批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 在默读过程中, 要逐步养成边读边作记号, 逐步具备批注的能力。如教《我们爱你啊, 中国》一课时, 要求边读边画出文中有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的词语。描写物产丰富的、描写光辉历史的、描写民族多样的。画出后引导学生适时运用, 这样, 既点击了该课具体结构, 学生迅速感知了祖国的富饶辽阔, 又有效地积累了语言。

(5) 养成边读边记忆的习惯。在默读中, 要边读边记忆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一些关键的词句和一些优美的片断。

2.2 读与写的结合是自学的好途径

读、写结合是语文智力和能力的集中表现。读、写结合, 使学生既动脑思考, 又动手写作, 如在讲解新课前留预习作业时, 就注意这方面的练习, 既促进知识掌握, 又促进了自学的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草原》一课的第二大段时, 由于内容多, 课文长, 学生在理解时带有一定的难度。我先引导他们快速默读第二段, 找出这段课文中最能点明中心的一句话。学生默读后比较容易地找出了“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 进入当时的情境:辽阔美丽的大草原, 到处都是绿的!夕阳西下, 蒙汉人民围坐在一起, 交谈、饮酒、唱歌、跳舞……此时, 再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 在班上交流, 最后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 在读写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即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2.3 启发思维, 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能力。因此, 要培养自学能力, 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 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 自学能力才有依托, 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兴趣要激发, 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 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倘若提出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 学生就会茫无头绪, 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 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 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 既不举手可摘, 也不高不可攀。这样, 学生才会跃跃欲试, 越跳越高, 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总之,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那样:“不好的教师是传播真理, 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所以要教会学生自学。再加上语文这门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 那就是适合自学, 容易自学。

摘要:兴趣是学好语文, 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是自学的好方法。读与写的结合是自学的好途径。启发思维, 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托。

关键词:兴趣,自学,训练,习惯

上一篇:国际学生管理模式探究——以阿尔伯塔大学国际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模式为例下一篇:科技园区与园区企业耦合发展的基础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