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024-05-01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精选12篇)

篇1: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阶段性总结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结合学校实验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人在自己的数学教学中就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进行了尝试指导,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浅谈自己是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

(一)要让学生明白课前预习是一个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要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它会对我们在课堂上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对以后自己各方面的学习很有好处。

(二)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的方法,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这就是教师指导的问题。我指导学生多读读学习的内容,如例题、概念等,认真填写我设计的《预习卡片》,不同的学习内容出示不同的预习方法。始终把预习的重点放在“例题的初步学习”和“概念的背诵”方面;其次是“我会做练习”及“练习题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疑难问题提出来”,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疑难,鼓励学生把疑难问题提出来,把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进一步探究,学习就有目的性了。

(三)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作出简单的优、良、合格、需努力的评价。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探究、相互学习、互相纠正的过程。

(四)课前预习的展示不可忽略。展示也要效果,展示也讲方法。起初,学生的展示只是读预习卡片,慢慢地,通过指导,发展到学生

可以分析性地、探究性地进行展示,这个同学或小组展示后,其他同学或小组可以对比性地、补充性地展示,现在还会踊跃地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展示课前预习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的效果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前预习的效果好,预习展示的效果好,就会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学习技能有所加强。

(五)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自主预习,促进小组间的竞争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时进行评价,集体展示时也进行评价。小组内小组长评价组员,组员相互评价。集体展示时教师给予评价,学生同样参与评价。评价时,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好”字上。评价成为鼓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是一个学习分析、讨论、探究的过程。可以是语言的称赞,更多的是奖励卡评价。

篇2: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按着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学生记,最后背诵。按照这种模式教学,只能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古诗教学实践中,把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做了如下尝试。

一、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我首先让学生试读、质疑。读后,学生提出:生字“逾”应读什么音?我就立即引导他们借助字典认识生字。于是,学生采用部首查字法查出“逾”。

为加强学生对“逾”的理解和记忆,又进一步引导:“逾”字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相通?学生借助字典比较与“愉”读音相同,和“愈”的意思相通,是“更加”的意思。把“逾”放在“江碧鸟逾白”中,又如何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呢?通过朗读思考,有同学回答出:这句诗的大意是:碧绿的江上飞翔着白色的小鸟。碧绿的江水更加衬托出鸟儿的洁白。肌中“欲”是“将要”?还是“好像”的意思。到底该取哪种意思呢?联系诗句,引导学生讨论后,某生回答:盛开的花儿好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红。“花欲燃”中的“欲”是“好像”的意思。

就这样,通过质疑、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诗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抓重点词语,深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及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在《绝句》这首诗里,通过试读、质疑,学生已对待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目的;在反复诵读后,一个学生回答出: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流露,你是从哪句诗看出的?学生找出“何日是归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的?学生答出:哪一天才是回家的日子啊!在这句诗中,哪一个词更加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呢?学生积极思考,一会儿有一学生答出是“日”,又一学生答出是“年”,是“日”还是“年”呢?引导他们、讨论、比较。一位同学比较后回答说:“日”和“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年”表示时间长久,表明作者归期还很遥远,因此,“年”更加流露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为什么会如此强烈呢?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某生回答:“何日是归年”中一个“归”字表明作者身在他乡,看到他乡的美丽景色,凄凉之感顿生。那么,哪些景色引起作者这种情感呢?学生逐一找出“江”、“鸟”、“山”、“花”等描写景色的词语。这些景色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的呢?

篇3: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感兴趣, 那么, 这件事就是促使这个人充分发挥主动性的因素, 即使做起来非常辛苦, 对此, 这个人也是兴致勃勃, 乐此不疲。哪怕是遇到困难, 依然会勇往直前。达·芬奇的父亲就是一位善于培养孩子兴趣的好父亲, 他的信念就是: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让孩子自己选择, 发展自己的兴趣。达·芬奇6岁那年, 进入学校, 尽管学了很多知识, 但是他唯独对绘画情有独钟。有一天上课时, 他没有专心听老师讲课, 反而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到家后, 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 父亲不仅没有因为儿子在校不好好学习而恼羞成怒, 反而夸奖达·芬奇画得好, 从此, 父亲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兴趣。达尔文曾经在自传中说道:“我在学校时期形成的性格中, 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强烈多样的兴趣, 沉溺于我感兴趣的事物, 喜欢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任何人都一样, 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能更投入, 做得更好。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巨大动力, 是人进行某项活动的心理需求, 兴趣比智力更有利于促进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学生自学的内在动机。柏拉图曾说:“好奇是知识之门。”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好奇心是学生跃进知识殿堂的第一步。好奇心是打开知识之门的一把钥匙。如在帮助学生学习《滑动摩擦力》时,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滑动摩擦力与摩擦系数有关, 与其他力有无关系呢?带着这个疑问, 学生主动预习下一节的新知识, 自行解决问题。这就无形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自学能力。学习过程不应该是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 而应该是学生在一个充满问题的未知领域, 通过自己主动积极的思考, 探寻问题, 解决问题, 最后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 并能应用这一结论。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 经常提出“为什么”, 才能探索、研究, 从而揭开谜底。学生能自行发现问题, 提出质疑, 有了奋斗的目标, 才会想方设法一步步向目标行进。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教师的培养和指导。教师经常布置自学内容, 检查自学效果, 特别注意纠正学生自学中的错误探究方法, 在督促检查中加以正确引导, 才能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比如我们经常遇到学生不会的问题, 可以让他们:一是借助工具书自我解决, 长期坚持, 他们逐渐就会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二是养成预习的习惯。怎么进行预习呢?要带着两个问题预习:第一, 哪些是我自己看不懂的。第二, 哪些是我认为的重点。第二天带着这两个问题听老师是如何讲解我不懂的内容的。老师讲课的重点是什么?和我认为的重点有什么不同?这样实际上就和老师形成了互动。这样坚持半年到一年, 就会发现自己认为的重点和老师授课的重点越来越接近, 从而能更快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三是养成做笔记的习惯。笔记如何做?记什么?笔记一般记规律、定律、准则等总结性的内容, 典型例题和重点知识的详解, 解题技巧, 以及自身体会和容易犯的错误。可以在课后用做复习, 也可以在考前用做复习, 还可以课后穿插着看。四是多进行课外阅读。有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单靠自学无法深刻理解, 例如高科技和科技前沿。但是学生看了之后会有自己的理解, 让学生大胆地表达、总结自己的理解, 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

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心态

拥有好心态才能有好命运, 才能更从容地生活、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心态, 更容易培养自学能力。要想具备较好的自学能力, 首先要自信。所谓自信, 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 相信自己的能力, 相信自己的作用。自信心是孩子学习和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培养学生的自信, 需要老师和家长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适时鼓励和赞扬孩子, 及时发现孩子可贵之处。其次要积极、乐观。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积极和乐观的人面对困难, 总是设法应对、勇往直前, 而悲观的人面对困难, 往往想到的是退缩。再次要有竞争意识。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松, 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 只有让学生学会竞争,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例如, 在学习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着磁场时, 这一特点应用于哪些方面?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主动探究未知的新领域, 自然而深刻地感受新课题, 形成质疑, 继而产生强烈的解疑释惑的渴望。

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现在, 很多老师和家长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比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批判性思维提倡的是怀疑精神,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 教学应该是一个自由、民主、充满活力的过程,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 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智”。

篇4: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 键 词】 自学能力;培养;学生

古人云:“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法国前总理、教育部长埃德加·富尔在他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不断培养形成的。教师为学生创造各种自学条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学生自己也要不断地努力探索,才能真正提高自学能力。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种途径:

一、利用教学案,让学生在预习和听课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培养自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需要教师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妙趣横生、以趣激情、由情达理的学习氛围。“教”与“学”成为一个统一体,教师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求知、成长服务。教师可谓是善导之师。这就要求教师导出“趣”,导出“情”,导出“理”,导出“能力”。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案这种教学方式应运而生了。众所周知,教师备课要写教案,但是教案只是教师用以教课的材料依据。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步骤、作业布置,教师自己是清楚的,但是学生却不甚明了。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较少有主动权。而教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就是要克服这一弊端,它不只是让教师明白教什么,怎么教,更是让学生清楚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由被动地跟着教师学转变为自主地去探求未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教学案式教学提倡“练讲结合,教学相长”的思想,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够精心准备教学案,长期坚持,这将能成为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一)预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他们自学能力的首要环节。但长期以来,学生往往又忽视课前预习。如何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呢?首先教师要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性,接着就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学案的推出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案中的预习提纲为避免流于形式,单调机械,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提纲设计要精心策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爱好和兴趣。

(二)听课

听课是学生学习课本的最主要环节。为了让学生能在听课中培养自学的能力,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要转变教学观念,一改过去的“一讲到底”“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案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当好主角,让他们完全进入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编写教学案时,要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借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重点、难点方面的知识,然后逐一让学生进行解答。然后,通过带问题听课,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达到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在此基础上老师能够再加以小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学生普遍更愿意采纳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途径去获取知识的方法,这要比直接教给他们的一些知识更有效,更主动,记得更牢。这种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实际上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

总的来说,教学案立足于自学,着重于学生拿来,强调的是会学,使用学案的要求是:“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教师引出重点和难点知识;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它的核心是学生主动地学,把预习中的疑问在课堂上通过看书、独立思考、同学交流、课堂提问等途径解决。[1]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激发的兴趣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我国宋代的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一个没有自主性,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人是谈不上自学能力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学习中的问题,通过疑问、思考、解疑的思维锻炼,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学会分析、归纳、应用、迁移和创新。我们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提问,或与同学们讨论、争论,或与老师辩论,鼓励他们发表独特的见解,勇于批判,善于评价。教师应该把疑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由学生质疑、释疑,教师只是在何处质疑及如何质疑上加以引导。让学生由“答”变成“问”,慢慢地也就由“鱼”转变为“渔”了。[2]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直接受其情绪的影响。学生的情绪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创设一种能使大多数学生集中注意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要解决的问题中来。创设问题情境大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3]

(一)利用日常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如冬季随气温下降,植物的含水量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此问题经常错误引起学生思考自由水和结合水的转化对抗寒作用。此时教师可利用冬季梧桐树落叶的生活实例,即可让学生回到蒸腾作用的正确思路上来。

(二)联系相关学科,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学习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学生一直混淆同位素标记,如何让学生记住35S标记蛋白质呢?笔者利用高中学生的化学知识“有臭鸡蛋味的化合物是什么”,从而让学生自己学会记忆。

(三)改进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是一门强调动手实验的学科,笔者在生物教学中,常鼓励学生不自卑,不自贬,实现人格自尊,解放思想,做到“一不唯书,二不唯上”。一不唯书是指不迷信教材,善于从教材;二不唯上是指不盲从教师,甚至权威,追求真理,独树一帜。

如在糖类鉴定实验中,学生疑问:水果都可能含有还原糖,为何独用梨做实验材料?为了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知识,笔者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分别梨、西瓜、葡萄、橙做为材料,由实验前后对比让学生得出结论并进行总结。

又如在DNA提出和鉴定中,课本原提供的鸡血材料并不如鱼白的效果好,所以在实际实验操作中,笔者让学生分组分别用鸡血和鱼白进行实验,学生们带着疑惑进行实验,并最终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利用电教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氨基、羧基、肽键、氢键、羟基混淆不清,利用flash动态呈现此过程,最后由学生探讨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三、在复习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主张“温故而知新”。先巩固旧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学了新知识,不及时加以复习,教学效果仍终归于零。课后除了通过作业来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训练,让学生定期自拟知识网络图,利用知识网络图,学生可以将脑中的新知识进行自我梳理和提炼,有助于将学生对新知识由短时记忆转变为永久记忆。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自拟知识网络图,了解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坚持一学期,学生的智力会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自学能力将得到提高。

俗话说:“不用扬鞭自奋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并实现由知识到智力、能力的转化。同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并且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可以为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回报。

【参考文献】

[1] 周云华. 浅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N]. 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8(8).

[2] 王东义. 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途径[J].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

篇5: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学能力

朋友的孩子读初三,前几天和他聊天谈起了孩子的学习情况,朋友很发愁的说:孩子进入初三的几次考试成绩都在年级70名左右,周一到周末每晚放学之后都要到老师家里补习各科,功夫比初一初二下的多了,成绩却越来越差。朋友的孩子在初一初二都是年级20名以里的孩子,这样的成绩让朋友很难接受,百思不得其解。听了朋友介绍孩子的目前学习现状,我试着分析说:我觉得孩子的主要问题就出在补课上,初三本来学习节奏就快,孩子需要一个消化理解反思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而你周一到周五每天安排孩子放学后出去补习各科,孩子几乎等于总在被动的接受学习,学习的知识总是不能及时的消化吸收,不能将知识系统化,长此以往造成孩子的对知识掌握不扎实,还容易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觉得你现在应该马上停止各科的补课,每天给孩子留出一定的时间复习巩固。预习、课堂、复习、反思每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反思、总结在初三阶段更加重要,学而不思则惘。朋友听了我的话,半信半疑,打算照我说的做观察一段时间。

现在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不注重对孩子长久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不影响孩子暂时成绩,很多家长选择随波逐流的让孩子去补习功课,这样做也许暂时对孩子的成绩是有所帮助的,但是我觉得孩子要想成为真正出类拔萃的孩子,家长协助老师帮助孩子养成一定的自学能力更重要。这一点我非常感谢女儿的各科老师,初一时他们就注意引导、培养女儿养成自学的能力,及时归纳总结反思的能力,女儿的老师从不要求女儿随同学一起补课,他们总要求女儿独立预习,有不会问题归纳整理后一起找老师帮忙解决,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养成了女儿很强的自学能力。现在面对紧张的初三学习生活,习惯了初三快节奏生活的女儿,并没有顾此失彼应接不暇的忙乱,相反近来学习越来越轻松,每天晚上回家又可以悠闲的看小说和杂志,或者上网玩一会儿,对各科的学习大有“运筹帷幄,调控自如”之趋势,从平时各科小测试的成绩反馈来看,知识学得也还扎实。

篇6: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一、课前预习是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相配合,促成互相影响的基础。我曾在班级中调查,很多学生在课前几乎不会预习课文,即使有“预习”也只是象征性地看一遍课文,很少有学生再进一步就课文的内容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如果学生预习时能从课文中搜取适当的感性知识,并产生一些对问题的粗浅看法,课堂教学中就有了能引发学生探究的源泉,缺少了这一环节,课堂上出现教师在上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在下听得兴味索然的情形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学,做好预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预习不应该只是学生的行为,作为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在正式上课前,我鼓励学生尽可能多读几遍课文,珍惜与文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要充分利用课文前的预习提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课文的类型和教学需要,适当地布置一些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指示学习方法,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有必要,还可以适时地上一些预习课。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在预习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把疑问记录下来,上课时可以拿出来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布置预习,学生实施预习到教师检查预习这个阶段,充分地感知课文。学生在预习、质疑这一过程,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良好开端。

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的中心环节。

新课程改革要求“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上述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的过程。

1、创设良好的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我认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里,学生在探索知识时,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因此,教师要以平等、尊重、信任和谦逊的态度,创设一个心理宽松,具有亲和力的班级教学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在这种气氛里,学生会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有了发挥自我才能、发挥个性的空间,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和思考,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2、明确学习目标,带着目标读书。即便经过了课前预习的阶段,学生对课文也只是有了最初的印象,要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实现主动学习,让教与学得到有机的统一,我觉得首先应该让学生在上课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可以说,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是思维的起点,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就能切入课文的要点,在阅读过程中真正把自己摆在主体的位置上,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从而主动探求答案,真正发挥主体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迈进,帮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重点、难点之上,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每节课伊始,我都会用多媒体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出来,让学生齐读,例如教学《最后一课》时,让学生带着体会作者感情的目标读书,读完书后谈感受,文章的感人力量从何而来?学生就能在读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3、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传统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的表现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复制,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就怎么学,不教不学。传统教学这种教与学两方面机械叠加教学模式的弊端已被人们所了解,作为指导教师如何上课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教学是过程与结论统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是统一的,但是只有当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因此,必须转变以往在课堂中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局面,课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能动的、有意义的活动。在课堂上,我通常让学生享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有交流、表达自己体验、感受和认知的机会,有品味、揣摩、鉴赏、运用语言的活动,而不是直接从我的口里得到一个现成的、机械的结论,这个学生参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实际上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几个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台上的表演活灵活现,讲台下的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笑作一团,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气氛特别活跃。因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也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4、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学习能力是指影响学习活动效率,使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学生如果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就能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主动学习,还应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1、多动手,勤用圈点批注平时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出一些经典的字、词、句,或在自己欣赏的文段旁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对文章的理解,让他们边动脑边读书,日积月累就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在教《最后一课》时,我让学生就小弗朗士前后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批注自己的感受。经过批注,学生能更加体会出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情感,从而体会他前后对先生态度的变化,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感情脉络和文章内容,也就容易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多动脑,善于质疑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他们善疑好问的习惯。这些方法有: 从文章的题目中质疑。例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让学生圈出“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句式,小组讨论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在比较中质疑。将有比较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从而提高对文章的分析、鉴赏能力。例如在教《安塞腰鼓》时,把它与《观舞记》比较,同样是写舞蹈的文章,二者在语言特点、给人感受上有何差异呢? 通过质疑让学生真正动脑思考问题,并在接下来讨论环节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时间,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索研究的习惯。

三、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课外活动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拓展学生的能力有着积极意义。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主动学习。可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从而在兴趣的带领下主动地学语文。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到街头、超市、广场等地搜集广告语,学写广告语,或者对一些不规范用字的路牌、商标进行搜集,并提出改正方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欣赏一些优秀电影、电视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完《斑羚飞渡》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没有消减,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可可西里》写观后感,也可以在校内开展一次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倡议全校师生保护野生动物。在学习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时,可以带领学生踏春,让他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亲身体验春天的气息,这样既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篇7:如何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

朱文娟

教学改革,就是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发展空间,课堂变成学生谈论问题的地方,解决学习中完成质疑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了的学习主人。这种教学改革是现今教育界多少人追求的,也是学生渴望得到的。本人就教学实践有以下做法:

一、对学生的课下要求

两单四步教学目标就是教会学生保证准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把教转化为不教。这样以来,单凭一节课把课学好学透,那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就要在课下对学生提出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在课下必须做好预习,为课堂做准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预习就不知从何入手,即使有个别预习好的,也只是预习了课本的表面内容,课本内的知识挖掘不出来,这里就需要老师的帮助,所以,第一阶段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预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预习呢?首先,要学生看课本,先把看到的课本表面知识搞明白,会分出层次,之后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概括出来,再从每句话中引导学生,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每个环节中你想到什么?联想到生活,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总结,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吃透本节教学内容才能完成的,否则,学生是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在预习中,该让学生动手的,就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动手完成,从中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要求学生把获得的以及发现的写出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为汇报而准备。学生预习到位了,内容预习透了,课堂上学生才能侃侃而谈,思维之间才能出现碰撞火花,才会出现质疑,在讨论中再进行解决问题,达到理想的课堂。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1.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

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汇报中思维之间出现碰撞,在碰撞中发现问题,在碰撞中解决问题,在碰撞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2.确立目标,启发自主参与

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这是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一。可是事实上教学目标基本上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真正能参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课堂少之又少。造成这一普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我们的教师观念上的“定势”造成的,总觉得理所当然决定权在教师手中,学生哪可能知道什么教学目标,就算让他们参与制定了,肯定也是七嘴八舌不得要领,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只要启发得当,由学生来参与教学,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把以前总是老师完成的东西交给学生,只要学生有了学习欲望,学生之间完成起来不难而且完成的会更好,因为那是集体的智慧加老师的智慧,所以课堂上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会得到老师想象不到效果。

3.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使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来激发火花,把课堂推向理想的平台。调动一大部分的学生提供说以此来带动全部学生说。

4.激发情感,提高自主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等诸方面应获得和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是教学方法情感化。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师生之间的 情感交流,真正构筑数学课堂情感交流的平台。

5.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要更注重开展自主评价。我们要改变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局面,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互评和自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重视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使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应采取多种方式,既应包括对学生书面作业情况的评价,也应包括通过观察、提问、交谈等方式对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三、质疑问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

教师还要从思想上更新观念。把“你今天学到什么知识?”转变为“对于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力,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力。其次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学习问题的地

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出问题。课结束前,根据学生的表现,评选出“最佳提问人”和“最佳问题”,以调动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问题意识”。

只有预习要求到位,课堂才能到达预想的结果。也只有方法得当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只有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达到我们要求的效果。

篇8: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我在小学教学多年, 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 感触颇多。农村的学生比城里的孩子在知识方面欠缺的一点就是农村孩子不会学习, 也就是说没有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都是被动地学习, 教师布置多少就学习多少, 教师没有布置的就不去主动学习。所以, 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农村学生一定的指点和帮助。我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 家长重视的学生基本能够主动学习, 家长不重视的学生从来不去自己学习。还有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 不是走马观花似的读一读, 就是手里拿的是书, 眼睛却在其他地方转动, 就是说读书只是个样子, 做给大人看的。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这跟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得当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我以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 教师应该告诉学生, 在书本的什么地方应该动手圈知识要点, 应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不同的知识。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更应该告诉学生, 在学习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 要带着问题去学习, 边学习边思考边提问, 在问中学, 学中问,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得有次我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 我是引导学生这样思考的: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 纷纷问怎么割。我就势引导学生分割。分割后, 我马上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会有这种关系。问题环环相扣, 把学生带进探求知识的殿堂, 培养了他们勤学善问的品质。

有的时候, 我让学生看例题, 然后让学生告诉我, 通过例题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把弄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请同学或者是教师帮助解答。

我发现, 许多教师不敢让学生自去探求知识, 唯恐学生弄不明白, 不厌其烦地一讲再讲, 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 学生学得昏昏欲睡, 还经常抱怨学生的智商有问题。有的时候, 利用身边的事例解释课本中的问题, 是一种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的方法。而有的教师, 经常把课本知识和生活知识割裂开来, 把本来生动有趣的知识讲解成了枯燥无味的死知识。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 学生学得也情致勃勃。比如, 我在教学“循环小数”时, 想到循环小数的抽象性, 就提前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通过这样的练习, 学生就能初步感知循环小数的概念, 比教师讲解效果更好。

二、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人们经常说孩子是夸出来的, 就是说经常夸学生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那教学就轻松许多了, 你布置的作业学生能按时完成, 能认认真真地完成。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学生被动地学习, 那么教学就非常吃力, 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 作业也不认真完成可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经常利用小学生的好动的特点, 把书本知识放到生活中,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书本里讲的知识。虽然他们不能完全掌握知识的全部内涵, 但是他们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知识的存在的地方。这种做法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享受学习的快乐。

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的时候, 让学生找生活中的错别字。学生的积极性出乎我的预料, 他们找到的那些字, 确实在生活中经常写错, 只不过我们熟视无睹罢了。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潜能是无穷尽的。

三、合作探究, 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

现在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 但是仅有个人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教师在建立合作小组的时候, 要考虑到几个问题。一是创造适当的合作机会, 不是一节课都要进行合作探究, 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学习进度创造合作探究的机会, 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他们的潜在的竞争意识。例如, 我在教学“步测、目测”时, 让学生到操场上去活动, 沿着操场走一圈, 看看心中的操场和实际步量的操场是否是一样大的。这样, 学生在实际的实践中体会到了有些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二是使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当然目测操场和步测操场, 学生肯定是三人一组五人一伙, 可他们的实际结果有时候会大相径庭。为什么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去测量。有的小组很快就合作探究出了结果。在实际的教学中, 把学生组织起来, 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是我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篇9: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他认为,能让学生拥有自学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才是成功的教学。

自学能力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一旦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积极地学习,独立思索,探究问题,排除万难,成功获得新知识。如果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更加显著。那些伟大人物,诸如爱迪生、华罗庚、高尔基、法拉第、瓦特、列宁等,他们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奥秘就在于他们善于自学,善于研究。一个人一旦有了自学能力,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他就可以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以至成就自己的人生。

所以,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领域中,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广大教师要研究的课题。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在学习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从低年级开始,从基础开始。

1.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某一门学科,得先让他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孜孜以求,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学愿望。为此,教师可以灵活通过各种途径,如使用多媒体、讲英语幽默小故事、唱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提高认识,坚定学习信心。初一年级时,就要让学生认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让他们懂得,只会说家乡话,难以走出家门;只会说中国话,无法面对世界。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因此,不仅对外交流需要英语,不出国也需要英语。任何从事科技工作的人要想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有所长进,必须懂得英语,以便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动态,吸取先进经验。让学生了解国内、国际发展形势,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坚定学生自学英语的信心。

3.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常言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想让学生“会学”,首先要让他们“学会”,然后引导他们去“仿学”,经过反复“仿学”,最后能自学。引导学生仿学,实际上就是学法指导。只有经过教师的学法指导,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逐渐形成自学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又能增强自学能力,使自学方法更加科学化,自学效果更好。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得先进行预习课文的学法指导,再让他们亲身实践。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引导阶段。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凡是能自己学会的要学会,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要标出问号,并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疑问,请老师立即解答。在上课时,教师可按三个方面去检查预习情况,并加以指导:①读音。先检查课文朗读,把学生不会读的或读得不准确的所有单词列在黑板上。②短语、句型理解。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常用的、重要的短语和句型的理解情况,也把它们列在黑板上。③质疑。请学生提出在预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当堂给予解答。最后,要求学生看黑板上的三点板书,告诉学生,若能从这三个方面去把握这篇课文,就基本掌握了本篇课文的内容,今后大家要从这三个方面去预习课文。这就是预习的学法指导。

第二,实践阶段。经过第一阶段预习方法指导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预习课文:①读音。通过查阅词典,把生词的音标和意思标上。②短语、句型理解。归纳出常用的、重要的短语和句型,并写出它们的意思。③质疑。把难句和重要的语言现象列出来,并写出相关的疑问。为了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应该批阅学生的预习笔记,及时评改,规范预习格式,让学生尽快形成自学能力。

第三,质疑和释疑阶段。在培养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既要鼓励他们自主地去探究问题,提出疑问,又要激励他们自主地去解决问题,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之后,下一步预习课文的方式转变为“学生备课”。做好质疑或答疑准备。要专门设有“质疑、释疑课”,让有疑问的同学自己点名要班里的某一位同学来解答他的问题,如果解答得准确,教师要给予肯定、表扬。倘若解答不完满,教师或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始终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原则。学生为了解答别的同学提出的疑问,就必须从“读音、意义、语法”三个方面去充分预习课文,碰上疑问,迫使他们动手查词典,查阅资料,请教同学或老师。这个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样长期训练下去,学生就能驾驭课文内容,成为学习的主人。

4.抓好两读,培养自学能力。从初一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利用早读、晚读时间来自由拼读新单词,朗读课文,和同学就课文内容进行英语对话,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到上课时,可让一些同学试读,或上台表演对话,检查自学效果。对踊跃、大胆参与课堂活动、读音准确、朗读流利、声音洪亮的同学,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可以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到了初二年级,为加强英语语感,提高语篇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利用两读的时间背诵、默写课文。这是难度较大的训练,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信心,帮助他们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引入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提高自我,体验自学成功的满足感。比如我在学生初二时,安排每个学期举行两期“英语记忆之星”比赛活动。要求学生利用早晚读时间自主背诵默写课文,获得高分的同学按一、二等奖授予“英语记忆之星”的称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5.互改作业,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互改作业,有助于学生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找出出错的根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三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参加作业评改活动。教师首先粗略地把作业中的错句、错词等用各种记号标出,并记下较为典型的错误,然后让同桌互改,要求用铅笔批改,这样便于更正。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互相讨论、商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在教室内巡视,指导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然后集中讲评典型的错误,指出正确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自学意识。

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事实证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最科学、最理想、最有前途、最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它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 小学生自学方法自学习惯

摘要: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自学能力在学生今后一生的学习中至关重要。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在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人们常说的道理。事实也是如此:这些自认为“曾经遭受人生挫折”的学生,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自己学习的强烈欲望自然会在心中再次产生。他们有了内在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使之乐于学习,就要想方设法确定与之适度的学习内容,以此来调动他们的自学兴趣,让他们在每次学习中能够得到满足之后对下次学习内容也充满期待。

二、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

1、指导预习方法。预习要放在课内进行,一般在培养的起始阶段,每教一篇课文之前安排一节预习课,教师对学生指导的重点要放在让学生会思考会阅读上。

指导应面向全班学生,对多数学生碰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当然,对学习上有困难、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加强巡视和个别辅导。

2、提出预习要求。对学生的预习,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要学生在预习时读通课文,要读得正确、流畅,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要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些课文有中心句,可让学生在预习时找出,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捕捉佳词警句,并对这些词句作初步的评析。

3、提供预习提纲。为了激起学生的预习兴趣,指引学生正确的思路,可以提供预习提纲,让学生看问题去预习课文。

例:《黄山奇石》一课的预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闻名中外形状奇特陡峭笑呵呵尽管

(3)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几种石头的名称?(用笔划出)奇石之名都与该奇石的形态有关,想想人们为什么给这块石头取这一名字?

预习提纲应精心设计,要努力做到四点:一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的实际。二要启发性,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质疑,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三要有趣味性,对课文的预习提纲要形式乐趣。四要难易适当,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占很多篇幅。

好的提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需要教师舍得在这方面下一番功夫。

4、预习要有检查。跟任何工作一样,有布置就得有检查。教师对学生的自

学要做到三次检查。第一次是学生自学时巡视,及时指出犯错误之处和解答疑难。

第二次是学生自习后,对学生的预习,按提纲检查,纠正读音和字形上的错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以便在教学时弥补不足。第三次是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答疑,当学生提出带有普遍性的疑问时,可放在讲读课文时

再解决,而不要急于肤浅地回答,以免学生一知半解。

5、课文学习前指导学生预习,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也帮助教师在教学时找准重点、难点,创设台阶,降低难度。

其次,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

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

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

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开在阅读过

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

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

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

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

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

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

程标准》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

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即反复告诫学生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不

能不懂就问,不能知难就退;专心做作业的习惯。很多小学生在作业时不太专心,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其他活动如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吃零食边做作业等。

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还会导致学习分

心、错误百出。教育学生专心作业在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极有必要;做完检

查的习惯,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五是按时交作业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难易适度并且要及时检查督促,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

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

第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

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并定期检查批阅。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剪辑、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

惯。

第三,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大量的还是课外

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

工具书如字典、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又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在课外作业中严格地进行习惯上的训练,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薛永伟

篇11: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语文素养的形成最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自学从某种意义上讲,能使学生个性获得解放,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自学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语文阅

读教学,本人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寻得了以下几点拙见。

思考:教师放手,学生动手

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学,学生自学不能解决的总是教师再讲讲,要把教师讲解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式”教学模式,或“填鸭式”教学,要真正体现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多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的宗旨,但要注意度的问题,有的教师可能会理解: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归还学生就是由“一言堂”变为“大放羊”随学生便。

教师应端正师生关系,摆正位置,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学生可根自己学习课堂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理解课文,甚至权力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在以前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处理方法是:自读课文一律由学生自学,而讲读课文则是精讲、精练,其实不然,对于难懂的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自学,如我在朱自清的《春》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学等学生对春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以后,对于难懂的问题,我们就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我则鼓励学生大胆讲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不仅把课文内容作为主要依据,而且把写作理论依据也作为有力的论据,这样既深化了写作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把问答的权利归还学生真正有价值的教学应该得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主动思考,他如何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问和设想提出来,这样要双教师提问有效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教师要看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包含有创新的思维,这正是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

当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法还很多,但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开放思想,改变教学观念,定能开辟出一片绿地。

篇12: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莱西市开发区中学 崔成立

生物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然而,在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是被忽视就是束手无策。那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就把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介绍如下,以抛砖引玉。

1.掌握方法,增强自学效果

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阅读有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等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阅读,教师都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正确指导,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学效果。

预习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未授课时事先阅读相关课文。产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我都是先拟好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定的课文,并要求阅读后作出解答和提出疑难。如“伴性遗传”一课,我设计下列预习提纲:①什么叫伴性遗传?②写出男女正常色觉的基因型,男女色盲的基因型,女性携带者的基因型。③一对夫妇中,如果有一方患色盲,其后代色觉遗传现象如何?④为什么色盲总是男性多于女性?⑤为什么近亲结婚危害子孙后代和国家民族?阅读提纲要力求启发性、悬念性,以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我指导学生在预习阅读中,要先根据预习提纲纵览全文,了解梗概。然后再精读细读,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笔圈点勾画,并运用批注法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提纲要点和感想,做到重点落实。

课中阅读是教师随教学进程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为了使学生对所阅读的重点段落做到字斟句酌,我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如阅读减数分裂概念时,我提出的问题是:①进行减数分裂的生物对象是什么?②什么数被减?③数被减了多少?④在第几次分裂发生减数?⑤全过程染色体数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我指导学生在阅读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要运用对比法加以区分,找出异同点,从而掌握概念的实质。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DNA和RNA,无籽西瓜和无籽番茄等。

复习阅读是在教师投完一个单元或全部课程后,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强化记忆,我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法进行专题阅读,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复习高中《生物》时,我要求以染色体为线索,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①染色体的形态、数目;②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③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形态;④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⑤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有丝分裂的传递与减数分裂的传递的比较;⑥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与3个遗传规律的关系;⑦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课外阅读通常是学生在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中,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去查阅课外参考书。由于生物学课外参考书种类很多,为了遵循可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我都主动帮助学生选好课外书。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做到:①有所侧重;②弃粗取精;③做好笔记。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读,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根据自己课外科技活动实践写一篇生物小论文。我还利用与生物有关的节日(如植树节、爱鸟周和环境日等),要求每位学生紧扣节日主题摘编一份生物学小报。课外阅读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检查评价,激发自学热情

不论是让学生阅读还是让学生参加实践,单有布置而没有检查无法落实,而有检查没有评价无法激发自学热情。我的做法是:每节新课前,都要利用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先提问学生。在教学进程中,对一些较易混淆的概念和较难懂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由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对学生的作答,我都是当场给予评价,肯定正确,指出错误,对回答好的打成绩予以鼓励。对学生的生物学小论文和生物学小报,组织全教研组教师进行评选。对优秀小论文给予列榜公布并发给获奖证书,对优秀生物学小报采用在全校展览并选登在学校的《生物园地》上。以上做法使学生感受到获得自学成就的喜悦,进而增强自学的信心。

3.养成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数事实证明,大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掌握了较好的自学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就有意培养学生以下4种自学习惯: 1)养成不先预习不听课、不先复习不做作业的自学习惯。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了大概了解,哪些难懂的地方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也心中有数,这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也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2)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理论、学说和定律,生物学现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名称、名词,生物学著作和生物学家等知识,由于在教材中没有做详细的注解,学生在自学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疑惑不解的名词术语,那么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查阅工具书。生物学工具书有《辞海》、《词典》、《百科全书》和《教学参考书》等,我鼓励学生购置备用。坚持使用工具书不仅能丰富生物学知识,还能克服不求甚解的毛病。

3)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启发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疑点,敢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教会学生质疑不仅可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边阅读边思考也有利于知识迁移。

4)养成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单从课本中获取知识是很有限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要多读一些与生物科学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通过摘录、剪贴建立自己的“生物学资料库”。这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还能吸取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传单营销技巧下一篇:时人如何吊唁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