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计划

2024-05-10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计划(精选6篇)

篇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计划

归根结底,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只是逃避学习,教师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教育的理想境界就是达到教师不教,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使其有自我意识。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往往无法正确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教师要通过启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洞察和理解自己的想法、言语和行为,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要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行”,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不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意识到自己有些时候“不能行”。

其次,要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人才会有追求,才会有动力。有明确目标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更加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做某件事情,以求实现自己的目标。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顾讲,而要侧重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训练学生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包括对思维、时间、策略等的管理。良好的自学能力是保证学生自我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

最后,要教会学生自我反思。人无完人,谁都有做错事情的时候,要正确反思为何做错了。有些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一旦犯错便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顿,这样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犯错”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将所犯之错主动说出来,并承担责任,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成长。

教师对学生要不吝啬“表扬”和“赞赏”,应常常鼓励学生。比如,每当学生解出一道难题,学会一个生僻字和一篇课文时,教师都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鼓励和支持。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自己攻克难题、闯过难关。

 

篇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计划

近年来,笔者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六步自学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自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明确目标

教师根据“大纲”和教材“学习重点、难点”的要求,拟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学习实行“定向”,让学生对本课学习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在教学中与教师达到“共鸣”。

2、提示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在指导学法中一般是要求学生按“四自”法进行自学。

①“自读”即阅读教材内容,对重点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进行圈点批画,明确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找出注意点;

②“自参”即参阅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物理规律和定理等解决基本问题;

③“自思”即思考学习重点和教材后边的问题、小实验、练习题,发现疑难、提出问题;

④“自写”即学生按“释疑”、“质疑”等自学要求写出自学笔记,积累自学问题。

3、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或某个问题)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产生强烈地求知欲。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出示用幻灯机将问题打在屏幕上):

(1)物体为什么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

(2)“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停下来。”亚里斯多德怎样分析这个现象?用正确的观点又怎样理解?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包含着几层含义?

(4)牛顿第一定律比伽利略的结论进了一步在何处?

(5)你能说出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区别与联系吗?

(6)你能举出几个运用惯性的概念分析应用惯性的实例吗?这一系列问题的创设,顿时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4、学生独立阅读

学生独立阅读是自学的核心环节,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师讲课的真谛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掌握知识。在上述问题情景的激发下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有效地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情不自禁的去阅读教材,并把自我探究知识视为一种自我提高和取得发展的需要,从而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同时,教师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做单独辅导,实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了解学情,收集学生疑难,作为后面启发点拨的重点对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组织讨论

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因此,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组,在认真阅读教材之后,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言交流,争论反驳,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

6、启发点播与归纳

篇3:巧设自学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依靠自己学习而获得知识的能力。 它与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密切相关,在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中,又能促进一般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素质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小学到大学, 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不能脱离实际提出过高的要求,特别是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定义的文字很精练, 为此在数学概念课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 我一直承担数学教学工作, 在设计自学思考题,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一、课题引入时,提出启发性的自学思考题

课题是数学教学内容的集中反映,课题的揭示,要从析题着手,交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动机。 传统的方法是由教师揭示课题,虽然能达到这个目的,但是不能起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 为此我用提出自学思考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促进学生自己析题。 如第八册数学“通分”这一节教材,上课时通过对分数基本性质和 最小公倍 数等旧知 识的复习 , 开门见山 地揭示课 题———通分。 这个概念,学生初次见面有新鲜感,对学生有诱惑力,于是我问学生:“你看到这个新的名词后,想知道什么? ” 诱导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加以整理, 归纳成以下几个自学思考题:1什么叫通分? 2怎样通分? 3为什么要通分? 4通分与约分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总体认识,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逐渐养成根据课题提出自学问题的习惯。

二、设置探究性的自学题,引导学生自学

小学生在自学数学课本中的例题时, 往往只是大致浏览一遍,认为没啥可学。 特别是对例题的旁注,往往不加注意,也不作探究。 因此对意义、法则、性质等的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概念只会机械地背诵,而不作本质上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识记,逐步养成学生“寻根究底” 的自学习惯,我注意引导学生看懂旁注,并设计一些自学题, 让学生自学,领会例题的意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第八册“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节教材,概念多,学生不易理解。 特别是乘法的分配律,为什么“(a+b)×c=a×c+b×c”? 于是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题5:(2+3)×4=2×4+3×4,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1例题:小杰先求两种摩托车各一辆,有九只轮胎? 小敏先求两种摩托车各有多少只轮胎? 得数一样吗? 2为什么编者在这两个算式间画上等号? 3从这个算式中说明了什么规律?然后看例题5的旁注处,乘法分配律的定律。 这样就明白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 于是学生就能仿照上面的自学题去探索,并与例题5作比较,从而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逐题加以解决,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加深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

三、在教材难点处,设计推理性的自学题

概念是人脑对感性认识加工的结果。 数学概念的形式,性质的理解,法则的推导,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 因此我在概念课的教学中, 设计推理的自学思考题, 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维、合理的推导,建立正确的概念。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节,课本中用比较分子、分母各不相同的三个分数的大小引入。 学生观察课本的三幅示意图并不困难,他们能很快得出3/4=6/8=9/12 ,但要从分数的意义上阐明还有困难。 为此,我提供了下面的自学思考题,让学生由易到难地逐步探索回答。

第一步: 1从左往右看,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有怎样的变化? 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在变大,从分的分数与取的分数看可以怎样说?3所得的分数与原分数的大小又怎样呢?4谁能用数学等式表达分子分母的变化过程? 边提问边板书:

第二步: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过程,用怎样的式子表示呢? 让学生根据上面的自学题思考并得出:

第三步:从上面的四个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而初步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接着又让学生思考: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零,可以吗? 为什么?

在递进的自学思考题的引导下, 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自学探索,然后归纳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在课本的定义部分,圈圈点点、批批划划,逐渐养成对定义、性质、法则等进行咬文嚼字的习惯,正确理解结构严谨、叙述严密的数学概念。

四、在概括性的结语处,设计辨析性的自学题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是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概念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属性有较深刻的认识,理清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如教学发展的归一和归总应用题时, 当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发展的归一、归总应用题的意义后,我又出示自学题: 发展的归一有何变化? 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讨论、辨析,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发展的归一、 归总应用题的形式与一般的归一、归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一样。 不同的地方例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 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发展这一概念的外延,又使学生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

最后, 在孩子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 在寻求进步的进程中,大人们要做的是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孩子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并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且保持足够的耐心。 这个观点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其实早就提出了,他称其为“因材施教”。 让孩子不断进步就像让他们爬楼梯一样,家长要注意的是,既不要让楼梯跨度太大,以至于孩子感觉爬楼太辛苦太吃力,进而不愿意爬了;又不要太矮,让孩子感觉没劲,缺乏挑战性。 怎样才能做到“拿捏有度,快慢有序。 ”这是特别需要老师们经常费脑筋思考的事情。

篇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计划

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变幻难测的世纪,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政治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在影响着语文教学,我们决不能单纯在语言文字上做文章。有专家提出,2I世纪要求的语文能力是:(I)学会生存;(2)学会生活;(3)学会学习;(4)学会运用。

要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关键是要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的旧教育思想,确立“学生为中心、培养能力为重点”的新的教育思想。彻底改变“教师中心”观念,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是从学生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对于一节课,如果我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教师监督,学生死背的方法,教师可能自我感觉不错,可实践表明,这种教法弊大于利,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个中原因,稍一思索不难发现:固然教学是“双边活动”,但是,作为我们教师这一“边”,不管你怎样吃透教材,认真写好教案,讲得口舌生疮,倘“那一边”只是“上课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默笔记”,又怎能成为教学的“主体”呢?

就课文教学而言,为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我结合具体的课文,先后尝试着用过“学导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读、问、议,讲、练五字教学法“,”六步教学法“,最近一段时间我又在尝试”洋思教法“和”杜朗口教法“,通过对这些教学方法的学习、实践,我总结出了一点: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的做法是这样的:课前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学做好几件事:(I)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运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課文内容;(3)围绕”学习重点“,按照”自读提示“、”预习提示“把握课文要点、重点和中心思想:(4)你认为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是什么?学习重点应放在什么地方?(5)对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作者的观点以及所抒发的感情,你如何评价?(6)你对文章哪些方面存在疑问?这样,学生就带着自学的”成果“进入了课堂。

课堂教学该如何进行呢?这让我想起了着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番话”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能领会,老师必须在这种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么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叶老的这番话告诉了我们语文老师要”讲什么“和”怎样讲“。在进行课堂讲授时,我尽量朝这方面努力:凡是学生能朗读的课文,决不由我”范读“。

努力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教师决不能袖手旁观,让学生顺水流舟,自己”退居二线“。相反,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因为教师不仅一如既往要吃透教材,煞费苦心的写好教案,更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库存,生活经历,业余爱好乃至家庭情况等多方面的实际,方能有的放矢让”主体“在”双边活动“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其职责,具体说来,应注意到以下两点:(1)注意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增强”主体“意识。多少年来”教学教学,老师教学生学“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之在小学阶段大都是沿用此法教学,而今一进初中就要以自学为主,学生往往还转不过弯来。因此教师应多方努力,帮学生转变观念,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逐步做到”主动出击“。(2)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导向“。如前所述,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去自觉学习,不管是课内课外的阅读、写作、练习,教师作为领路人一定要帮助学生把握好”导向“。这点在课外阅读指导方面尤其重要。当今各种出版物众多,鱼龙混杂,石玉并存,有些”时髦“文章,甚至可能将学生引入歧途。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读好书,读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书,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的书目,定期举行读书座谈会,开展读书心得征文或比赛,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篇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许多高中毕业的学生,谈及走向社会或大学的学习情况,深感自己的自学能力差,后悔在中学阶段忽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失误.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他明确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是靠自学成功的.改革开放20年,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其中许多人是靠自学提高才有所作为的.

初中进入高中,第一节物理课是学习“绪论”.“绪论”.中对学生的第一个要求是“认真阅读课本”.而且强调:“学校生活毕竟是短暂的,未来不论我们从事哪种工作,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这种提高主要靠自学.”

自学能力是运用已学知识去单独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自学物理必须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阅读、记忆、思维、想象、归纳、运用和实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1世纪的“文盲”和“傻瓜”很可能是那些不会通过自学而不断更新知识的人.时代呼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和机会,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

从中学生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已进入青春期的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意向增强较快.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千万不能忽视对学生自26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下决心改变一下独占讲台的“满堂灌”.那种满足于一气呵成一堂课,“强行移植”知识给学生的作法使不得.要解放思想,相信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有能力通过看书、动脑、动笔、动口和动手,巩固已学知识并获取新的知识.认真回顾一下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其效果实在不佳,往往事与愿违.表面上看,“满堂灌”的课堂内唯教师有声有色,秩序井然,但课后学生感到知之不多,容易忘却,印象不深,运用更困难.有人说“满堂灌”和“题海战术”是应试教育的两大台柱,是注入式教学的两个法宝,也是摧残人才的两件“凶器”.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算过分,也不无道理.

在深化教学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世纪之交,令人不理解的是还有少数学校连双休日也不放过学生,安排整天上课.许多教师“心甘情愿”,继续加班加点给学生灌知识、订资料搞题海.他们把自己当成一个拥有大量知识和试题的水塔,把学生当成一个个盛装知识和试题的容器,一个劲地夜以继日地灌,灌得弟子们昏头昏脑,疲于应付,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独立消化知识.这种搞法,辛苦了教师,也拖累了学生这个生动活泼的主体.细想起来,不仅仅是个方法问题,主要是办学观点和教学思想不够端正.不难发现,有些学校成天围绕“会考”、“高考”、“奥赛”三根指挥棒转,以求“荣誉”和“生存”,根本抽不出时间和精力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动动真格进行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其自觉主动的学习精神,主张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活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动地统一起来.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应在阅读思考、联想质疑、理解知识、讨论交流、练习运用、归纳小结、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掌握规律、解决问题诸多方面下功夫;要求教师真正解放思想,放心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但不能放任自流,因为自学不是无师自通.中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主观努力去获取新知识和增强能力的一种行为变化过程.我们应千方百计去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并在备课、安排、检查督促、个别指导、巡回辅导、启发点拨、把握程度、拓展知识、总结提高等多方面下功夫.具体实施应以现行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为出发点.采取多种形式.多条渠道,特别是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因为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能游离于知识形成的过程之处.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提高时要注重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会自学.在自学中不断丰富知识,增强才干.具体做法有:

一、指导自学教材

首先要抓住预习教材这个关键环节.我们要向学生讲明预习的意义和好处.及时布置预习提纲和思考题.指导自学教材要面向全体.巡回辅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人施导.要经常检查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将好的读书笔记进行评议推广.要允许学生就近和同学小声讨论自学中的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重点内容要在课内传授分析和思维的方法,具体指导阅读,处理好通读与精读的关系.对哪些重点的字、词、句、段、概念、小结和定理、定律,要诱导学生把精力花在理解上.如对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出三层意思: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教师的重点指导.会让已经按要求进行预习的学生感到既合算又有收获.而没有预习的学生会有失落感,从而逐步认识到及时预习和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二、主导自学解难

对教材上较难的部分.估计学生在预习中难懂的概念和规律,可以在课堂45分钟内安排一定的时间,在教师指导下集体自学、点拨、解难.首先,教师点出有关内容,让学生理解和发表看法.同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和补充,逐步完善、弄懂弄通,变难为易,例如,在讲授“楞次定律”时,要抓住对“阻碍”这个关键词语的理解、点拨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懂得其内涵.

三、诱导自学归纳

对重点章节要启发学生归纳小结,否则,知识零乱,容易混淆,利用率低.归纳小结可以将物理教材由厚变薄.例如:“气体的等温变化玻意耳定律”一节,教材篇幅较长(有6面),可诱导学生归纳为:本节教材前一部分是用实验得出玻意耳定律,它可用公式和图线来表示,也可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后一部分是通过例题来理解和运用定律,解决有关问题.其基本思路是:(1)确定研究对象;(2)分析过程特点;(3)确定等温变化前后的p、V状态,并分别写出表达式;(4)运用定律,列出方程求解;(5)讨论解答结果.通过这样的归纳小结,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系统,且条理清晰理解透彻,运用自如.

四、组织自学运用

认真组织自学运用是一个重点环节.我们的教学工作旨在让学生把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逐渐上升到基本概念、公式、图象和规律,并用于解决问题.这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只有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本人的自学、理解、分析、归纳和运用才能完成.我们应严格要求学生做练习时认真审题,写出解题思路,运用概念、公式和规律列出式子,作出解答,并讨论答案是否有道理.对错解的题,必要时还可以要学生讲出错解过程,让大家在纠错中充实自己,提高能力.对通过自学运用尝到甜头的学生要及时鼓励和推广他们的经验,使大家自学得更主动、更有收获.

五、启迪自学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和深化知识,适时提出一些拓展知识的思考题.例如: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后,让学生想一想:速度为零,加速度是否一定为零?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是否也越大?在学习“单摆”后,让学生议一议漏砂的砂摆在摆动过程中周期如何变化?在学习“物体内能的变化,热和功”后求解一题:一壶10℃的水,你最多能用几种方法使水的温度升高?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后抢先回答,对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课后共同讨论,甚至争辩,以形成一个自学成风、知识不断拓展、能力不断提高的好群体.笔者深有体会:学生的自学拓展能力增强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挥独特见解,显现创造才能,出现一个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局面.这不失为一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

在课外活动中,我们要热情指导学生看点科普读物,搞点小创造、小发明和写点小论文等.有条件的可购买一本适合学生本人需要的物理参考书,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五个自学环节不是堂堂课都要用上,而要根据教材和学生两个实际情况灵活穿插进行.同时,要根据信息反馈,随时调整和充实各个自学环节.在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也要努力提高自学能力,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个体和群体,面向全体,有层次地进行自学指导,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把每一堂课看做是一场出台的戏.教师当导演,学生做演员,让演员们充分表演,在表演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篇6: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计划

技工教学,是培养直接面向社会的有一定技能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将在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工厂、企业从事工作,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所面对的实际问题,所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需,也是技校今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工人才的办学方向。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享用无穷。”对于学生来说,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即“鱼”不如“渔”。所以现代的教师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培养学生自己获取信息的本领,即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的素质。

进入技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考高中落选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素质较低,而且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上进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滑坡,普遍地经济效益差,在学生心理上造成读书学技术没有前途、没有出路的感觉,学习得过且过考试互相抄袭。根据这一情况,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名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老师不可能终身的培伴你,所以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只有文化水平提高了,那么自然的综合素质也就相应的提高了。这里所谓的自学,不是全盘由学生支配学习过程,取代教师的作用,而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的学习过程。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始终起着教学中的主导作用___培养学生的自学心理、自学习惯,并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最终达到学生基本上靠自己获取知识、锻炼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为目的。

一、学生自学心理的培养

1.培养自学的动机。心理学中指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学动机,学生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坚持自学,克服以往学习的惯性。并逐步对自学产生兴趣。教师要结合国际国内新形势加强自学目的教育,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从思想上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学的目的,增强历史责任感;通过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捧铁饭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靠自己的奋斗,同时使学生懂得优胜劣汰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有危机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从正面引导学生,使学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从而从根本上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使之认识到自学的重要意义及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再配合表扬、鼓励、学习成绩反

馈等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自学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2.培养自学兴趣。自学是十分艰苦的劳动只有让学生在自学劳动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加深对学习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给学生创造应用知识的条件,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如搞一些技能竞赛,并有计划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培养自学习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要克服以往的惯性,形成良好的习惯,则需要长期有意识的培养。如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是问一答十或问一答一,还是问而不答。有问必答不可取,提供寻找答案的途径和方法为最好。反过来教师提出的问题,则鼓励学生“问一答十”。

培养学生自学心理还有其他方面。总之要使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自学。自学心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过程中,龙以起步阶段为重要。

二、学生自学方法的培养

教学实践中观察到,学生能力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被动学习阶段、入门阶段和提高阶段。在不同阶段,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同,自学的内容,程度不同,教师所起的主导作用也不同。

1.被动学习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自学能力很弱或根本不会自学,新入学的学生有85%处于这种状态。他们只是背记公式、照搬做题的过程,并且依赖性很强。这时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自学训练,培养自学习惯,增强独立学习意识,使学生初步体验自学过程,在教学的督促下,完成教学任务。

如在教学中,将易学的知识点,或操作要求学生自己学习、教师检查学习效果,或将重点、难点分解开,让学生避难就易,进行自学,逐步培养自学心理养成自学习惯。

在这一时期的指导中,要注意准确掌握自学的深度的数量,切勿使学生丧失自信心要多鼓励,使之顺利过渡到入门阶段。

2.入门学习阶段。在第一阶段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有了自学的信心和方法,但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方法欠当。这时主导作用和培养目标是进一步传授自学方法,激发自学兴趣,巩固自学习惯。例如,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首先给出一条清晰的学习途径或程序,让学生遵守这个学习方向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要点、思路,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提高阶段。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自学规律,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处在快速提高阶段。这个时期主导作用就体现在指导学习方向,建议学习计

划,启发学习技巧和推荐课外读物。如果说入门阶段是教师领飞的话,这时就是放飞阶段。教师除严格控制检查、测试外,其余教学环节均可采用宽松管理。如指导学生阅读,除推荐适宜的读物外,还要提醒学生注意:(1)视幅要宽,在把视线盯在知识点上。(2)尽量少回视,克服回视习惯。(3)要在演题过程中,随时检查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

三、就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谈几点体会

1.自学初期难度很大,三分之一的学生常处于等待。观望的状态,还有三分之一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另一部分学生自学情况良好,完全能按指导目标完成任务。

2.一学期后,学生的自学能力会有较大提高,同时会产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均会有不同程度提高。

3.第三学期以后,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平均成绩比讲授法班级高10分至15分。

4.自学法与讲授法相比,教师的任务加重了许多,不仅要研究大纲和教材而且要研究课外读物,研究最适合学生自学的方式方法。

5.在各培养阶段,特别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培养每个人的自学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实质是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职工队伍素质的竞争。哪个单位重视智力开发,狠抓合格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纪律严明的劳动大军,哪个单位在竞争中就可能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将会处于被动,失去竞争力。为了使技校不断培养出合格的中级技术工人,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我们就应当尽自己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这样社会和企业才能认可,技校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单位:辽西技师学院

地址: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 电工街23号 辽西技师学院 教务处

邮编:123000

上一篇:事故案例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网络广告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