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技术经济论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化工技术经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当今时代,低碳经济也相应越来越为人所重视。因此人们应当对低碳经济理念的重要性具备正确认知,同时兼顾当代环境被破坏的现状,以此为基础对低碳经济发展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加以完善。本文从低碳经济理念出发,阐述了相关概念,并就其技术创新与经济范式发展提出了相关策略,以期为同行业人员提供帮助。

第一篇:化工技术经济论文

热泵技术在油田的应用及技术经济分析

【摘要】当前,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形势十分严峻,工业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如何节约能源非常重要。随着热泵技术迅速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其节能,高效,经济的特点。大庆油田在原油的集输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低温含油污水,用热泵技术回收这些低温余热,用于生产和生活用热,是油田节能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节能减排 热泵 原理 应用

1 引言

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油田,年产油气当量在5000万吨以上,在油气开采和集输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这些低温含油污水多用于回注地层或者直接排放,造成大量热能的损失。采用热泵技术回收含油污水的低温余热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2 热泵的优势

与其他的普通制热方式相比,热泵具有很明显的优势:

(1)性价比高。热泵的热源(水、空气、太阳能等)形式多样,且耗电量低。可根据多种热源进行经济性评价,优先出性价比最高的作为热泵热源。

(2)绿色环保。热泵技术与其他的制热方式相比没有明显的限制,在运行过程中无废水,废气,残渣和烟尘,不产生温室效应,是更为理想的生态环保产品。

(3)技术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热泵技术换代升级,仅仅通过更换机组的零部件,即可提高热泵的效率,改造成本低,更为节能降耗。

3 热泵技术在油田应用的注意事项

大庆油田多采用水源热泵技术,因此水源的质量是影响热泵机组稳定运行的关键。热泵机组对水源的要求:流量大,温度较高,无腐蚀性。大庆油田的含油污水输出温度在36-42℃间,水量大,满足要求,但含油污水多含油H2S、CO、和O2等腐蚀性物质,不能直接使用。因此,通过应用板式换热器间接换热的方法进行改善。具体流程:含油污水经过净化系统处理后,经加压泵加压送至板式换热器与循环清水换热,再送回热泵系统。大庆油田冬季采取传统的锅炉房集中供热,如采用热泵技术供热,需要对原有的系统进行改造。因此,什么地方适合改造,需要多少改造成本,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热泵系统要应用在距离低温热水水源较近的地区,周围有较近的含油污水回收系统,比如联合站和注水转油站等附近场所供暖都可以考虑采用热泵系统。

(2)安装热泵初始投资较高,因此多将热泵系统应用在新建项目中,对于改造工程量较大或者热量需求较小的地方不宜应用。

(3)对于急需改造的联合站和注水转油站,可将热泵系统应用在如地下车库、库房等对采暖要求不高的场所。

4 热泵的运行特点

(1)高效节能。在冬季,水源热泵机组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通过控制热泵的出水温度,提高热泵的能效比(COP值)。

(2)一機多用。热泵机组可冬季供热、夏季制冷、提供生活热水,一套设备可满足多项要求,减少了设备的初投资。

(3)运行费用低。热泵采用全电脑控制,自动化程度高,系统运行稳定,使用寿命长,维护费用低。

(4)节省空间。使用热泵采暖省去锅炉房及其附属设备、堆煤场、渣场等空间,节省建筑空间。

(5)噪音低。与锅炉房相比,通过对热泵机组机房采取消噪处理,即可减少甚至消除噪音污染。

5 技术经济分析

针对目前我厂配水间现状,优选出三种采暖方式,进行对比分析5.1 能耗对比

2010年2月21日到2010年3月15日,在室内温度同设定为20℃,对三种方式进行了效果对比,如表1。

通过上表可以得知,在室内温度同设定为20℃,室外平均温度为-5℃~-19℃相同范围内时,液能发生器的日耗电量最高,为43.3kW·h/d,实际运行功率为1.8 kW,套管式污水源热泵的日耗电量最低,为12.1 kW·h/ d,实际运行功率为0.5 kW。

5.2 经济对比

根据三种采暖方式现场应用效果,采用十年费用现值,从投资、年运行费用综合对比。设定配水间值班室室内温度为22℃,使用年限10年,电费0.5946元/kW?h,天然气0.99元/m3,每年运行180天。三种采暖方式投资基本相当,均比普通水暖低。从运行费用看,套管式管道换热器最低,地源热泵其次,液流热能发生器相对较高,但也低于普通水暖。对比十年费用现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液流热能发生器、地源热泵、套管式管道换热器最低。

6 结论

(1)目前热泵技术已在大庆油田采油二厂,采油七厂等单位开始逐渐应用,并且在采暖、节能和经济效益上都有十分明显效果,说明应用热泵技术回收油田低温余热是可行的。

(2)解决热泵系统存在的入水流量大,出水温度低的问题,可采用串联两台或者多台热泵热水输出端的方法,以提高输出热水温度,减少循环水系统的流量。

(3)热泵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有广阔的前景。虽然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落后,但大庆油田作为维护国家石油战略安全的重要能源基地,应用并推广热泵节能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东,谢继红.热泵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

[2] 刘勇,刘宝霞.热泵在油田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11.

[3] 李涛,梁萌.热泵技术在油田节能降耗上的应用[J].油田节能,2004.3

[4] 胡亚范,刘亚梅.压缩式热泵在油田建筑采暖中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1.7

作者简介

闫冰雪,女,1985年生,助理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现在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七采油厂规划设计研究所油气集输室工作。

作者:闫冰雪

第二篇: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

摘要:在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当今时代,低碳经济也相应越来越为人所重视。因此人们应当对低碳经济理念的重要性具备正确认知,同时兼顾当代环境被破坏的现状,以此为基础对低碳经济发展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加以完善。本文从低碳经济理念出发,阐述了相关概念,并就其技术创新与经济范式发展提出了相关策略,以期为同行业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技术;经济范式

前言: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存在对环境资源缺乏保护意识的情况,使得环境资源出现了过大的消耗量。此期间内经济发展虽较为迅速,但其代价是环境资源被超负荷使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出现了失衡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亟待全面应用,以此使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兼顾环境保护工作,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相关概念

当今时代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投入最小的环境代价而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是低碳环保理念的核心,也是当今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模式之一。在低碳经济理念下,降低碳排放量与保护环境是每位相关人员应当落实的工作[1]。

但低碳经济理念并非让人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完全不使用能源,而是采取更为科学与规范的角度探索能源与环境间的关系,从而以此为出发点研制新能源燃料与新型生产加工工艺,最终达到对能源的优化。例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用太阳能与风能,代替煤炭燃料,则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提升环保力度。在实行低碳经济理念时,其落实与发展过程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程,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对低碳经济理念不断进行推广,使其充分渗透到各个工业生产单位中,并逐步在社会中构成节能理念,同时开发以节能技术为主导的新能源,以此落实低碳理念,使环保与经济之间得以保持平衡[2]。

二、现阶段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状态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低碳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部分低碳产品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相对显著的是新能源行业,例如到2015年为止我国已构建了82台超超临界机组在网支行,此情况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我国风力发电机组的增长率也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风电机组到2013年的装机容量已达10000万千瓦,同比增长了1470万千瓦,其增长率高达25%。此外,我国也是世界上出口光伏组件数量最大的国家,全球范围内有35%以上的光伏产品都来源于我国。在此基础上,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与消费国,世界热水器总量的70%都在我国得以使用,且我国掌握了全世界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核心技术。从中科院编制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可知,我国低碳经济理念已应用于清洁能源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各个方面。但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虽已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技术水平仍普遍以中低端为主。

新能源行業中,风力发电是我国目前发展最快的一项,现阶段已具备了1.5mw以下风机的整机生产能力,但从整体情况来看,仍存在部分核心零件,如轴承与变流器、控制系统等各部分,其涉及的生产技术难关在短期内难以突破。且不止风力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也是一直以来难以突破的技术问题,囿于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水平相对不高,电网调控能力与电网调度技术都有待加强。在清洁能源技术的运用中,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则仅处于起步状态,对于其中涉及的核心部件,我国仍不具备生产能力[3]。

三、我国低碳经济理念下的技术创新路径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速度难以满足人口需求,生态环境在此情况下也相对薄弱,易受破坏且难以保护,一旦气候出现变化将直接影响环境。且我国目前尚处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首要任务仍旧以缩小贫富差距为主,使得推广低碳经济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不易开展。而正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具备的特殊性,使得西方先进国家所使用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我国不具备契合度。因此我国创新低碳经济技术的道路仍旧漫长,相关人员应当积极吸收先进国家中与我国国情相契合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开辟我国特有的发展道路[4]。

(一)政府部门应当大力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工作

低碳技术研发工作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技术,不仅局限于政策支持,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首先需要对低碳技术开发政策进行完善,强化与之相关的政策与制度,且应当对低碳经济相关企业给予资金投入,使其有财力进一步完成研发。针对部分长期以来难以突破的新能源技术问题,仅依靠企业进行研发具备一定难度,对此,政府应当为企业提供机会,使其能够与国际先进能源技术充分进行合作与交流,以此为其提升自身技术打好基础。与此同时,国家也应当提升低碳经济建设力度,如运行智能电网,以此使公共基础设施能够在低碳状态下运行,使更多低碳技术能够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以此达到节约国家能源与资金,同时减轻排放的目标。而对于尖端领域中的技术研究工作,国家应当予以扶助,以此促进低碳技术取得进步,缩小其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5]。

对于低碳技术相关制度,国家应当进行严格制定,并在工作中以实际情况为依据不断进行调整,同时应做好相关战略规划,以此使低碳技术能够向正确方向发展,有效避免盲目发展的问题。国家也应当建立相关低碳经济发展扶持基金会,以此为技术研发提供保障。

(二)企业应当进行低碳技术创新

创新是维持生产力的源泉,从企业发展角度看,一旦缺乏创新则易使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下丧失市场竞争能力。首先,企业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经营理念与传统盈利模式,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不仅需要制定短期目标,更需要将长期发展目标定位于落实低碳理念上,使低碳技术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发挥作用,以此为企业争取更大利润,使发展模式与技术真正达到平衡的目标。其次,企业应当在运营过程中积极与政府与机构以及各类其他企业加强沟通,同时积极互相合作,使低碳技术研发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能够被有效分担。囿于低碳技术在现阶段发展并不成熟,部分技术尚停留在概念阶段,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无形中承担了更多风险,且人力与财力等各方面压力也相对较大,一旦企业缺乏彼此之间的交流,则成功的可能性相对不高,因此需要与政府及各类科研机构进行积极沟通,以规避低碳技术研发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最后,企业可引入先进低碳技术,运用技术贸易的方式获取更为先进的低碳技术,并在获取技术后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选取其中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部分进行吸收,并将其应用于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工作中,使其服务于低碳技术。此外,保护知识产权也是企业应当注重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在低碳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专利产权保护,才能避免其他国家的侵犯[6]。

结语:综上所述,低碳理念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理念之一,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低碳理念也成了每位相关工作者应当深入研习的重要课题。因此我国经济行业应当加速与国际水平的接轨,在更广范围内落实低碳理念,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具备平衡点,从而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陈萨如拉,常甜馨,程子涵,吴俊锋,杨洋.跨季节埋管蓄热耦合热泵供暖系统设计策略——以内蒙古某低碳农业大棚建筑为例[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20,28(06):61-67.

[2]周洁.全球性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河北企业,2020(11):73-74.

[3]魏倩倩,薛晔.中国能源技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20,40(08):64-72.

[4]闫鑫. 中国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及其驱动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

[5]武立俊,王烨敏.褐煤间接液化工艺的技术经济模型研究[J].煤质技术,2019,34(06):20-24+29.

[6]范永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5):8-9.

作者:丁海龙

第三篇:苹果栽培模式技术经济评价

摘要: 以山西、陕西、甘肃3省2009~2011年连续3年调研资料和固定样地跟踪调查数据为依据,用C-D生产函数对两种栽培模式的建园成本、投入成本结构、产出结构、要素密集度、要素弹性与规模收益以及科技贡献率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与技术经济评价。结果表明,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在同等条件下,单位面积(亩)的优果(1、2级优果)率比乔砧密植栽培模式提高35%,可变资本投入虽然比较乔砧密植栽培模式高,但劳动投入节约31.27%,净收益是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1.86倍,投入产出比是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1.5倍,科学技术贡献率达到63.38%。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具有节约劳动投入与土地资源的显著优势,但资本投入是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的瓶颈,配套技术协同发展是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推广的关键。

关键词: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经济评价

引言

近30多年来,世界苹果栽培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完成了从乔砧稀植——乔砧密植——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变迁过程[1]。欧洲、美国、日本等世界苹果产业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矮砧密植栽培方式的转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已成为世界主要苹果种植国普遍采用的栽培技术[2]。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具有接穗品种长势减缓、树冠矮小、树形紧凑、易形成花芽、果品质量好、管理方便、便于机械化操作等特点[3],已成为世界苹果发展的趋势和方向[4]。我国在20世纪40年代引入矮化砧木试验[4]。1951、1957年从丹麦、保加利亚引入M系为主的苹果矮化砧,以后又陆续引入MM系、P系等其他苹果矮化砧[5]。然而,经过70年的创新与推广,根据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2012年调研结果,我国矮化砧果园面积仅占全国苹果种植总面积的4%左右,发展进程缓慢。同时,果农在采纳该技术模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技术难题和管理难题。因此,结合我国苹果栽培模式正处于大规模变革时期的实际,有必要对苹果矮砧密植栽培集约栽培模式进行技术经济评价,进而从经济——技术——产业相结合角度,揭示该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的路径与对策。

主流技术经济学一般将经济效益评价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比分析方法,即通过建立起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指标在技术模式实施前后的经济效益变化情况,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差异。另一种方法则是利用生产函数为主法,对产出结构、要素密度和弹性等进行分析。现有研究对农业技术进行经济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农作物新品种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的经济效益评价方面。在对无公害蔬菜与常规蔬菜生产投入成本结构进行分析的结论认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在总体上比常规生产更关注技术的合理性和质量安全性,但在成本投入结构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则难以得出一致结论[6];在对绿色苹果与常规苹果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中,研究认为绿色苹果在资本绝对密集度、成本收益与生产效率等方面均高于常规苹果,并可促进农民增收[7]。在对Bt抗虫棉栽培经济效益的研究中,从农户采用Bt抗虫棉的成本投入角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Bt抗虫棉能够提高棉花产量,而且减少了农药与劳动投入,对农民增收和环境改善都起到了正向作用[8]。但对苹果栽培模式效益的技术评价还未见涉及。

本文结合两种方法,从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建园成本、投入成本结构、产出结构、要素密集度、要素弹性与规模收益以及科技贡献率等几方面,对两种栽培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与技术经济评价。其结果有利于深入认知矮砧密植栽培集约栽培模式的技术体系内涵,把握产业发展方向,促进苹果栽培制度变革与新栽培模式的推广,为我国苹果产业高效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在山西、陕西、甘肃三省2009~2011年连续三年调研资料和固定样地跟踪调查的数据为依据。每年在三个苹果主产省随机选取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种植农户445户,对每个农户的生产投入与产出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包括生产面积、种苗、农药、化肥、有机肥、套袋、修剪、灌溉投入、劳动投入等内容。矮砧密植栽培实验固定样地设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范家寨乡大沙凹村,占地面积150亩,其中实际挂果面积67.95亩,2009年进入盛果期。挂果园区果树种植密度为:2×4米(83株/亩)及2×3.5米(95株/亩),矮化中间砧为M9和M26。苹果主要品种为富士和嘎啦,分别占挂果面积的60%和40%。调查数据以亩为单位进行测定。

(二)分析方法

在充分考虑苹果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相对重要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以果农的苹果销售收入指标作为苹果的产出变量。投入变量选择苹果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成本为主,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其中,显性成本是指苹果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主要包括灌溉、化肥、农药、果袋(资金投入、套卸袋用工)等显性支出项目;隐性成本是生产者所拥有的且被用于生产的要素总价格,也是生产者从事苹果生产活动的主观损失,没有外在表现,即劳动的隐性成本,主要指家庭劳动投入(含亲友帮工)成本。除此以外的灌溉费、机械折旧费及燃油费等投入计入其他投入。

二、不同苹果栽培模式的效益与效率

(一)建园初期的成本与收益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结果,矮砧密植栽培一般以1.2~2米×3.5~4.0米株行距定植,每亩可栽84~170株,树高3.5米以内,冠幅0.8~1.2米。在良好的果园管理条件下,第二年即可挂果,产量1 000公斤/亩左右,第三年产量可达2 000公斤/亩,第四年2 000~4 000公斤/亩,即第四年达到成龄丰产果园水平,产量还会继续增加[9,10]。乔砧密植果园的种植密度一般在3×4米的行株间距,种植苹果56株/亩,在与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乔砧密植果园第四年至第五年才开始挂果,单位面积产量从开始挂果的550公斤/亩至丰产期的5 000公斤/亩左右,则需要8~10年时间。在建园初期,矮砧密植栽培果园明显表现出矮砧挂果早、产量高的经济效益优势。

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但在建园初期的苗木投资较大[11,12]。矮砧密植果园单位面积苗木用量较乔砧密植果园建园用苗量多,且矮砧苗木单价远高于乔砧苗木。以苗木费用计算,矮砧密植栽培平均110株/亩,根据当年调查数据可知苗木成本平均为660元/亩;乔砧密植栽培56株/亩,平均苗木费仅为140元/亩。可看出,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的苗木费用是乔砧的4.71倍。但矮砧密植栽培果园挂果早、产量高、管理便捷,在建园的最初4年,以平均水平可收获苹果5 200公斤/亩计算,扣去套袋、用工和其他费用,净收益均在10 000元/亩左右。而乔砧栽培果园前4年的产量以550公斤/亩计算,可获得收益仅为1 980元/亩,忽略套袋、用工和其他费用不计,单位面积收入仅是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的1/9左右。说明矮砧密植栽培果园具有投资收益率高、见效快等特征,即表现出挂果早、产量高等显著优势。

(二)盛果期技术经济评价

1. 成本结构。将调查获取的连续3年的果农的化肥投入量、农药投入量、人工投入量、套袋投入量及其他投入量,均换算为货币投入量(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要素投入与物价呈现出伴随性增长特征,但矮砧密植栽培果园与乔砧密植栽培果园的投入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就成本而言,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每亩肥料投入比乔砧密植栽培模式高出350元左右,其他如农药、套袋、机械折旧、燃油等费用也高于乔砧栽培模式。就平均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不含用工费用)而言,矮砧密植栽培果园为1 785.24元/亩,乔砧密植栽培果园为1 219.44元/亩,矮砧密植栽培果园高出565.80元/亩,成本投入高于乔砧密植栽培果园。但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在节约劳动力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每亩劳动投入比乔砧密植果园减少31.27%,减少7.7个工日,按当时平均工价60元/工日计算,减少货币投入462元/亩。在近年来人工成本持续走高的背景下,更显示出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在节约人工成本方面的优势,即可抵消矮砧密植栽培果园在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两方面的影响。

2. 产出结构。产出是衡量苹果生产效益的重要标志。由于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技术含量提升,使其产出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优质果的比例(表2)。对比两种栽培模式的优果率可以看出,在同等条件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优果(1、2级优果)率就平均而言比乔砧密植栽培模式提高了35%。以货币收益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每亩净收益平均是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1.86倍,即比乔砧栽培模式高出近90%。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技术物质投入量大,易于进行标准化管理,使得其投入产出比较高。比较分析两种栽培方式2009~2011年间的投入产出效率发现,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下每投入1元,其收益在1.3~1.4元之间,而且变动较小,即产出较为稳定。而乔砧密植栽培果园的每元净收益在0.79~1.07元之间,产出水平低且波动幅度大。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的投入产出比是乔砧密植栽培果园的1.5倍多。就两种栽培模式的亩均净收益,采用两总体均值差的t-检验,结果表明:t=19.96(p<0.01)。矮砧密植栽培果园极显著地高于乔砧密植栽培果园。这是因为矮砧密植栽培技术含量高,苹果的品质和产量显著提高,极大地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也就弥补了其物质成本投入较大的缺陷。

3. 要素密集度。以劳动投入、可变物质成本和土地投入成本分别作为衡量、测定生产投入的劳动、资本和土地要素,对矮砧密植栽培和乔砧密植栽培的两种栽培模式的要素密集度进行比较发现(表3),矮砧密植栽培的要素相对密集度依次为资本、劳动、土地,乔砧密植栽培的要素相对密集度依次为土地、劳动、资本,即矮砧密植栽培的资本密集度要高于乔砧密植栽培的劳动密集度。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工成本的上涨,即传统要素成本持续上涨,必然推动以传统要素密集投入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向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

表3的结论证明,矮砧密植栽培技术在资本投入与技术进步方面要求都远高于普通乔砧密植栽培技术。还要指出的是,矮砧密植栽培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但由于矮化砧木的根系分布范围浅,容易出现树势早衰、固地性差、根系冻害等问题,需要通过立架栽培和提高肥水管理水平等技术手段才能发挥其栽培模式的优势。另外,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优势发挥还有赖于省力化机械的广泛应用,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果园资本的投入。这也进一步说明,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模式的重要性。虽然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使果农在收益上极大的提高,果农需具有接受和采纳该栽培与技术模式的积极性,但在我国农业资本资源稀缺、农资价格快速上涨的现实条件下,该技术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资本投入增加的约束。

4. 要素弹性与规模收益。要素弹性与规模收益是通过估计不同栽培方式下果农的C-D生产函数得出。C-D生产函数可以精确描述苹果种植户生产过程。(3)式在这里具体形式为:

从投入要素和规模收益对比结果来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要素均衡程度高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要素弹性之间的离差较小。其次,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在省力化和劳动节约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其劳动的产出弹性平均为0.05,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仅使产出增加0.05个单位。同时,观察四种要素2009~2011年的产出弹性波动规律可以发现,化肥的产出弹性是逐年递增的,可变投入(资本)的产出弹性所占份额最大,这说明果园精细管理技术仍在苹果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5. 技术进步的贡献。依据连续3年平均增长率和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基础,由公式(5)和(6)分别测算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相对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科技进步率和贡献率,计算得出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科学技术进步率δ=0.311 8,科学技术贡献率γ=0.633 8,即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科学技术贡献率为63.38%。表明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是技术密集型栽培模式,科学技术含量的提高会使产出效益极大增长。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对投入要素的技术含量要求更高。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从要素投入角度,矮砧密植栽培模式需要更多技术密集型的要素投入,比如省力化机械的广泛应用等;从果园管理水平角度,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的管理,需要有精细化的果园管理标准制度的建立,才能使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收益显著高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三、结论与讨论

(一)节约劳动力与土地资源投入是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最大优势

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替代乔砧密植栽培模式是农业诱致性技术变迁规律的发展必然[15]。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技术含量高,早期丰产,果园更新快,土地利用充分,利于机械化操作和科学管理。在现行条件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总体经济效益优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对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和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成本结构、产出结构、投入产出比、要素密集度、要素弹性等指标的测算结果表明,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属资本密集型栽培模式,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明显。样本区内,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单位面积平均可变资本投入虽然较乔砧密植栽培模式高,但劳动投入节约31.27%,净收益是后者的1.86倍,高出90%,投入产出比是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1.5倍。

(二)资本投入是充分发挥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技术优势的瓶颈

在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成本投入结构中,化肥、农药、套袋、机械折旧、燃油等投入费用等单位面积(亩)可用货币量化的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显著高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要想充分发挥出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技术优势,必须引导果农加大资本投入,保障果园的经济密集管理。

(三)配套技术协同发展是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推广的关键

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已经显示出较强的技术经济优势,但在苗木供应、适生砧木培育、省力化机械开发、肥水调控等方面不能保障各项技术的均衡供给。因而,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配套技术协同发展是矮砧密植栽培果园改进质量、提高效益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敬东,杨延桢,王骞,等.山西省苹果矮砧栽培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J].山西果树,2013(5):3335.

[2]李丙智,韩明玉,张林森,等.我国苹果矮化砧木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建议[J].西北园艺,2007(10):45.

[3]马宝焜,徐继忠,孙建设.关于我国苹果矮砧密植栽培的思考[J].果树学报,2010,27(1):105109.

[4]李丙智,韩明玉,张林森,等.我国矮砧苹果生产现状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及建议[J].烟台果树,2010(2):14.

[5]河北农业大学.果树栽培学总论[M].第2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311.

[6]杨金深.无公害蔬菜生产投入的成本结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11):1621.

[7]杨金深,徐国良,智健飞.绿色苹果生产的投入产出与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3541.

[8]范存慧.中国Bt抗虫棉收益、成本和影响[J].经济学(季刊), 2005(4):785802.

[9]韩明玉,李丙智.陕西苹果矮化砧木调查与思考[J].西北园艺,2012(8):5052.

[10]韩明玉.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J].果农之友,2007(9):12.

[11]刘军弟,霍学喜,韩明玉,等.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北方园艺,2012(20):164168.

[12]高登涛,郭景南,魏志峰,等.中部地区两类矮砧密植苹果园生产效率及光照质量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5):909916.

[13]霍学喜,侯建昀.中国苹果生产技术效率与要素产出弹性分析——以陕西、山西、甘肃10个苹果种植户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580.

[14]Philippe A,Peter H.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M].Boston:MIT Press,1998:3845.

[15]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第3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7101.

作者:邵砾群 侯建昀 刘军弟 霍学喜

上一篇:消防安全知识论文下一篇:中外饮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