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技术论文

2022-04-16

摘要:石化工业是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石化工业是一门新兴的工业,近年来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为建设国民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 篇1:

我国石油化工技术新进展

摘 要: 本文详述了当代石油化工技术的现状和新进展,即:顺丁橡胶、乙烯裂解技术、聚丙烯、丙烯腈、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技术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 石油化工业技术 现状 技术新进展

当今世界能源中,石油作为最主要的能源形式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据报道[1],到2001年底已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2600亿吨,还剩1400亿吨。但是,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储量不断增加,同时以重质油为原料的炼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石油资源在21世纪仍然是不可替代的能源。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世界能源展望2000》预测,2020年将达到5.75Gt[2]。在今后的石油市场中,原油将主要用来制取交通运输燃料和为石油化工提供原料,而新增石油需求将主要来自交通运输行业。同时,随着人口的膨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对燃料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预测到2015年将达到10.4亿辆[3]。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对炼油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中国石化工业现状

我国石化工业起步于相对较晚,但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石化工业从没有到形成一定规模的基地,从小型装置到年加工能力达几百万吨,最大单套原油蒸馏能力已达800万吨/年。到八十年代,我国石化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时期,已建成了燕山、大庆、齐鲁、扬子、上海石化、茂名及吉化等七大乙烯装置及石油化工基地,形成了辽化、上海石化、天津、仪征四大合纤基地。从炼油方面看,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有13座达到700万吨/年以上规模的炼厂,含硫原油加工能力达到了4300万吨/年,镇海、茂名、齐鲁等已达到千万吨级炼油。2003年年底,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达到3亿吨/年,居世界第二位;乙烯生产能力已达到565万吨/年,居世界第四位;合成树脂生产能力已达到1510万吨/年,居世界第五位;合成橡胶生产能力已达到124万吨/年,居世界第四位。合成纤维生产能力已达到1049万吨/年,居世界第一位。

2.石化工业技术新进展

我国现已开发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丙烯、顺丁橡胶、丙烯腈、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等成套技术。目前,国内石油化工装置生产所用的催化剂,85%以上是国内自行开发研究的,特别是甲苯歧化、二甲苯异构化、聚乙烯等一批重要催化剂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1顺丁橡胶技术

顺丁橡胶是我国合成橡胶中技术开发最成熟的胶种。采用的催化剂有镍(Ni)系,钛(Ti)系、钴(Co)系、钕(Nd)系、锂(Li)系。1971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万吨级的顺丁橡胶厂,1993年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首次进行镍系顺丁橡胶生产不加终止剂的可行性研究,回收溶剂和丁二烯中不含乙醇,使聚合相对更加平稳,取得满意效果。2000年茂名石化公司引进的低顺橡胶生产装置,并顺利生产出合格产品,填补了牌号F250产品国内空白。经过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生产技术不断完善。到2006年我国生产顺丁橡胶共有8家大型企业.生产能力约占全世界总产能的14%。在国内聚丁二烯橡胶生产能力已达到535kt/a。其中锂系低顺式—1.4聚丁二烯橡胶生产能力达到70kt/a,镍系高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生产能力达到465kt/a。

2.2丙烯腈技术

生产丙烯腈有多种方法。如环氧乙烷法。乙炔法、丙烯氨氧化工艺、Petrox氨氧化一再循环工艺。6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研究丙烯腈技术,经过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取得了大量的工业化成果,特别是催化剂、流化床反应器,复合萃取精馏新工艺,新型空气分布板、丙烯氨分布板、PV型旋风分离器,负压脱氰等技术在丙烯腈装置上应用成功。

随着市场上对丙烯腈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丙烯腈生产技术的研究重点应放在扩能减排、工艺优化和催化剂研发等方面。但新的生产方法如丙烷氨氧化法和Petrox氨氧化一再循环工艺也将成为丙烯腈生产原料多元化趋势中的又一亮点。

2.3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技术

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工艺是芳烃之间相互转化的一种技术,通过这种技术来调节苯、甲苯、二甲苯和C9芳烃之间的供求平衡关系。

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技术各种工艺的工艺过程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专利催化剂上。也就是丝光沸石、ZSM-5沸石及HAT系列这三种催化剂体系。在国内已经研制成功了ZA系列和HAT系列等六个牌号的甲苯歧化催化剂,其中ZA23和ZA290催化剂在80年代国际同类催化剂处于先进水平,ZA292、ZA294在当今催化剂领域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属目前国际领先水平的催化剂是HAT2095和HAT2096。

2.4聚丙烯技术

在我国五大合成树脂中增长速度最快,自1996年起,总产量超过聚氯乙烯成为仅次于聚乙烯的第二大通用合成树脂品种。90年代,一大批连续聚合装置投产,其中仅1997—1999年即投产了10套,增加生产能力83×104t/a。在成套技术开发方面,具备了自行设计环管聚丙烯装置的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丙烯成套技术。目前,上海石化建成的20万吨/年工业装置采用了第二代环管聚丙烯技术,作为实验装置并进行了气相聚丙烯催化剂、醚类高活性新型催化剂和聚丙烯新牌号的开发。

我国研究开发聚丙烯催化剂的历史已有40多年,先后研制成功的催化剂有常规TiCl3、络合型催化剂、高效催化剂,高效催化剂已工业化的主要有N型催化剂、CS型催化剂、DQ型催化剂,等等。

3.结语

近年来,石油化工技术的研究开发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也推动石油化学工业持续发展,同时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现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化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只有立足于科技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使中国的石化工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朱未萍.世界石油态势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经济合作)[J].2001,(11).

[2]张德义.21世纪炼油工业展望.炼油技术与工程[J].2003,(1).

[3]侯芙生.迈向21世纪的炼油技术.中国工程科学[J].1999,(12).

作者:王艳春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 篇2:

石油化工技术的新进展

摘要:石化工业是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石化工业是一门新兴的工业,近年来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为建设国民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石油化工;技术要点;新进展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石油化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进而推动了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地创造了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普遍提高,尤其是在石油化工技术发展及应用这方面。石油化工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情况下,科学技术的要求要逐渐提高,尤其是在石油化工企业建设方面加大了资源投入,这也为研究石油化工技术的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石油化工企业要在科技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多下功夫,才能使我国的的石化工业立得到长久的发展,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情况下获得更加可观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因此,进行石油化工技术的新进展探究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1传统石油化工生产技术

1.1运用成效偏低

对比先进国家,我们平日耗费掉的总能源被运用的成效偏低,真实运用成效仅仅超出了28%。石化利用方面,若总体的生产比值增添了1000美元,对应着的耗费石油,就会超出2.6%。这种偏大比值,超出了2.4倍的日本石化能耗、超出了1倍的美国能耗。石化进展遇有偏多的阻碍,例如偏旧的机制、现有资源制约、构架不够适宜、现有技术落后。偏旧的技术没能契合新时段的进展趋向,制约节能展开。

1.2行业根基偏弱

现有节能工艺,仍处于初始时段的进展之中。少数先进工艺,只适宜大规模范畴内的石化企业。对于中小企业,还没能设定完备的管控体系,节能查验并不到位。可持续进展依托的根基没能稳定,不适宜现今的进展走向。在基础工作中,薄弱的流程包含平日的定额管控、监测及计量、日常统计管理。很多石化企业都没能规制本源的污染,忽略源头管控。平日生产之中,不注重培育职员应有的节能认知及绿色认知。

1.3缺失新颖工艺

石油化工行业并没能充分注重平常的自身节能,不够注重管理。对于绿色工艺,没有深入去考量探析。这种情形下,石化领域以内的浪费还是偏重的。例如:传统流程之中,没能回收余留下来的化工热能;对于化工废水,没能妥善予以沉淀及运用。选购进来的催化剂有着毒害的特性,过度运用制剂。这种流程耗费着偏多的石化能源,也会污染周边。

2石油化工技术的应用要点

2.1丙烯腈技术

丙烯腈可以通过由多种方式生产得到,环氧乙烷法、乙炔法、丙烯氨氧化工艺等就是常见的类型,在石油化工行业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早在上世纪60年代,国内就启动了丙烯腈技术的研究工作,通过科研人员常年的研究有了许多显著的工业化成就,尤其是在催化剂、流化床反应器等领域,这些发现促进了我国石油化工生产的进步。进入现代社会,国内市场对丙烯腈的需求不断加大,因此对该产品的生产也实现了技术方面的与时俱进,生产技术的探讨逐步迈向扩能减排、工艺创新和催化剂研究的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艺——包括丙烷氨氧化法、Petrox氨氧化—再循环工艺就成为颇受瞩目的新内容。

2.2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技术

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工艺作为芳烃间彼此转化的重要技术类型,借助该技术,可以对苯、甲苯、二甲苯和C9芳烃等被多种材料的供求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就可能地实现平衡。从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技术的操作原理和流程看,它与其他相关技术的差别在于专利催化剂方面——以丝光沸石、ZSM-5沸石及HAT系列三者为主所构成的催化剂体系是利用该技术的一大亮点。目前,我国顺利研发出了在ZA系列和HAT系列等多个牌号的甲苯歧化催化剂,HAT2095和HAT2096等牌号,在整个世界催化剂研发领域都占据前沿位置。

2.3制备绿色原材

(1)制备异氰酸酯

异氰酸酯可替换常用的光气。制备异氰酸酯,含有如下工艺:预备二氧化碳、适宜比值的碳酸二甲酯,即可制备某一剂量下的异氰酸酯。同时,它还可通过一氧化碳及伯胺调和得到。一氧化碳经由羟基化,混同硝基苯,也可制备这一物质。如上配套技术,有的正被测验,有的进到了接续的中试步骤。

碳酸二甲酯被混同在苯酚之内,生成二苯酯。这种新颖流程,可以替换光气来制备必备的聚碳酸酯。后续酯交换中,经由浓缩得到高分子的聚碳酸酯。调制二甲酯,可以预备好甲醇,经由氧化羟基化来调制新的原材。例如:某公司经由探析,创设了聚碳酸酯特有的新颖产出步骤。这类简化工艺,缩减了超出七成的初始耗费。这类装置简易,金额也被减小。

(2)调制MMA

MMA,即甲基丙烯酸含有的甲酯原料。在傳统步骤中,制备这类原材,必备途径含有乙烯方法、异丁烯特有的氧化方式。摸索新颖工艺以便替换这样的流程,采纳了丙酮氰醇特有的新颖流程。对比常用方式,直接氧化异丁烷,更易获取原材,价格也更低廉。异丁烷表现出来的活性是偏低的,常被设定成强氧化特性的必备催化剂。最近调研发现:采纳复合架构下的新式氧化物,把它当成助剂,可提升双倍的成效,显示广阔前景。

例如:某公司布设了专用特性的生产线,拟定成套装置。采纳两步法来制备MMA。在第一步中,一氧化碳及必备的甲醇、乙烯三者反应,得来丙酸甲酯。钯基特有的催化剂凸显了最优的活性,稳定性优良。拟定了适宜的温度、温和的压力,不会腐蚀装置。在第二步中,甲醛被掺合在丙酸甲酯内,生成纯水、MMA这样的原材。催化剂有着多相的特性,选择范畴很广。这类成套工艺,提升了产物固有的经济特性,可被推广采纳。

2.4聚丙烯技术

聚丙烯在国内五大合成树脂中属于增长趋势最迅猛的一个类型,随着长期的技术研发,在石油化工成套技术开发领域,已经出现自行设计环管聚丙烯装置的性能,并诞生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聚丙烯成套技术。目前,上海石化建成的20万t/a的工业装置采用了第二代环管聚丙烯技术,作为实验装置并进行了气相聚丙烯催化剂、醚类高活性新型催化剂和聚丙烯新牌号的开发。我国的聚丙烯催化剂研究历程长达40年,先后研制成功的已工业化的高效催化剂主要有N型催化剂、CS型催化剂、DQ型催化剂等。

2.5转化重新运用

废弃以后的聚合物,可被变更为可用的其他原材。转化必备的原材,含有衍生得来的乙烯、常见的甲基丙烯酸。添加氢气以便裂解,或者催化裂解,或者整合气化液化,处理这类材质。温度超出了600℃,烯烃即可裂解得来偏小分子的新烃类。液态气态产物,回收超出了68%。对于油品而言,催化裂解凸显的成效就会更优。另一类途径,是运用塑料来直接替换常用焦炭,制作燃料原材;或者填进焚烧炉以便回收足量的热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化工产品关乎人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关乎高质量生活追求的人民的需求。它是否能够在已有的基础进行创新性研究,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进步。做为企业单位,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就石油化工技术进行研究,并且培养石化企业内部文化,集结企业所有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长期发展的整体利益,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创造更多有意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曾启娟.绿色化工是实现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32(2):39-39.

[2] 闵恩泽,陈家镛.绿色化学与技术-推进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2003(13):6-7.

[3] 闵恩泽.推进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绿色化学与技术[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13(6):413-415.

作者:赵伟伟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 篇3:

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

侯祥麟,1912年4月4日生,广东汕头人。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44年12月去美国,就读于卡乃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兼燃料研究室研究员,石油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他是世界著名的石油化工科学家,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我国炼油技术的重要奠基人,燃料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一位德才兼备、贡献突出、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堪称炼油科技的泰斗。

选择化学 爱国抗日信念坚

侯祥麟上小学时,意义深远的“五四”运动爆发,他读中学的时候,战火燃烧到了汕头,社会一遍混乱,学校被迫停课。极为重视子女教育的父亲,为了侯祥麟的学业,决定让他去投奔当时正在上海做生意的二哥,到上海去读中学。于是1925年冬天,还不满14岁的侯祥麟被大人送上了赴上海的轮船,独自一人远离父母和家乡。刚到上海的时候,侯祥麟去外滩公园玩,看到公园门口立个一块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还有印度警察把门,这种场景让少年侯祥麟愤怒之极,牢记终生。

1928年,侯祥麟进入圣约翰大学附属高中,此时侯祥麟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喜欢上了进步刊物,先是喜欢看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杂志,后来《生活》被迫停刊后,又改了名字重新出版,多是宣传抗日救国的内容。此外侯祥麟还阅读了大量的左翼作家的小说和翻译过来的俄罗斯名著,视野越来越开阔。

中学时代的侯祥麟就开始对化学非常感兴趣。侯祥麟喜爱的化学教师叫倪怀祖,有一次倪老师讲课时讲到了原子核,说原子核中蕴藏着巨大能量,如果能释放出来将会产生极大的威力。侯祥麟听到这里非常兴奋,他开始幻想着自己将来要去研究原子弹,用原子弹来对付日本侵略者。后来,侯祥麟才真正搞清楚,原子核是物理学,并不是化学,但当时因为倪老师是化学老师,他自己就以为一定是化学内容。虽然是少年的一时幻想,但这个幻想却让他迷上了化学,并决心把研究化学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

1931年,他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他刚刚迈进大学校门,“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国难当头,作为入学才几天的燕京新生,侯祥麟满腔激情地投入到抗日爱国运动中去。他和同学们南下请愿,要求蒋介石出兵抗日,通过募捐方式筹备资金,为抗日前线的战士买了一万顶钢盔。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侯祥麟有一个从江西来的同学,常常给他讲红军为穷苦人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原先以为红军专门杀人放火的侯祥麟听了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红军的印象。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侯祥麟又从图书馆里看到美国共产党主办的英文杂志《NewMasses》(新群众),上面刊登了有关红军的报道,特别是红军长征开始之后的一些报道,让侯祥麟钦佩不已。随着日军的渐渐逼近,侯祥麟的大学学业也将完成。侯祥麟的毕业论文选择的是关于活性炭的题材,因为抗日战争中,为了对付日本人的毒气炸弹,需要大量的防毒面具,而防毒面具中少不了活性炭。当时中国的活性炭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原料是椰子壳,但是当时的椰子壳太少,壳太硬,难以满足需求。于是侯祥麟就尝试用撖榄核代替,经过试验,他发现橄榄核做出的活性炭吸附能力不错,最后,他把研究结果写成了论文。

大学毕业的侯祥麟考取了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生,他工作以外花很多时间来读马列的书籍。一次侯祥麟在圣约翰大学图书馆偶然发现《资本论》和《反杜林论》的英译本,还有列宁的部分著作,侯祥麟喜出望外,开始借阅。他认清了只有坚持马列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肩负民族危难、抗日救国的政党。

1938年,侯祥麟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不久,经同学介绍侯祥麟到学兵队干部培训班当化学教官,负责讲授毒气的成分和制造原理。

毅然回国 投身事业为祖国

1944年,党中央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为了培养造就自己的科技干部队伍,周恩来指派一批党内的技术骨干出国深造,侯祥麟作为其中的一员远渡重洋,来到美国。1948年他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后在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燃料研究室做研究工作。在美国的6年时光中,他不仅学好了自己的专业,还和其他几名赴美党员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留美科协”,新中国成立后,“留美科协”中的300多名科学家和学者先后回国,绝大多数成为我国各个学科的开拓者或带头人,“留美科协”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先立一功。

1950年,侯祥麟回国。回国前夕,侯祥麟花费大量积蓄购买了一批科技书刊和资料,共装了13箱带回来。后来那批图书资料,全部捐给了石油科学研究院图书馆。回国之后,侯祥麟的工作日程更是排得满满的,他的一句名言成为许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座右铭:“八小时出不了科学家”,对于落后了世界先进水平几个世纪的新中国来说,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手中的时间又太少,他们要做的,是补上前面几代人欠下的“债”,让中国的科技水平站到一个不落人后的新起点上,这样的历史使命,怎能不让他们“只争朝夕”呢?

侯祥麟在清华大学燃料研究室做研究员,他们一边建设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一边招兵买马,组织科研队伍。燃料研究室重点搞人造石油,搞了费托法水煤气合成催化剂、煤的低温干馏、页岩油精致,以及降凝剂、添加剂等。1952年清华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化工系改成石油系,1953年在石油系基础上成立了北京石油学院。石油管理总局和清华大学协商决定停办燃料研究室,把专职科研人员调往中国科学院大连工业化学研究所。侯祥麟作为燃料工业部派出的代表毅然前往,负责组织大连工业化学研究所的炼油科研工作。1954年回北京,先后在石油管理总局和石油部任职,一直担任炼油及炼油科技的领导和管理工作。1955年,中国科学院仿照苏联模式成立了学部,侯祥麟被选为第一批技术科学部委员。侯祥麟在技术科学部一直担任常委,也是石油研究所(大连)学术委员会委员。石油工业部于1955组建,侯祥麟任技术司副司长。因为没有找到大油田,天然气原油产量不多,而增产石油的任务紧迫,所以,从炼油处到科技司,侯祥麟主要工作是抓页岩油、合成油生产,从页岩干馏炉改进,费托合成炉改进,催化剂、产品加工,到煤低温干馏及焦油利用等,为此侯祥麟经常去东北的几个厂,抚顺石油一厂、二厂搞油页岩干馏生产煤焦油,三厂搞页岩油加氢,锦州西石油五厂搞煤炭干馏生产煤焦油,锦州石油六厂搞水煤气费托合成生产合成油。侯祥麟到这些厂检查工作,与抚顺一厂、二厂的同志研究炉型改造,改进了干馏炉炉型、布料器、储热器等,使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侯祥麟与科技司的同事研究讨论几件事,其中之一是要扩大生产能力,必须再找一些油页岩矿。另外,侯祥麟还想进一步搞煤炼油,这就需要好的煤炭资源。

攻关炼油 “金花”结束洋油史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的封锁,我国的工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前苏联的援助。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援建了兰州炼油厂,开始生产部分工业用油,而像航空燃油和润滑剂等军需物资,则全部依赖从前苏联进口。1959年,中苏关系紧张。从前苏联进口的石油制品尤其是军需油品数量锐减,出现了全国性的“油荒”,许多汽车不得不使用燃气作为燃料,特别是航空煤油几乎无法供应,战斗机停在机场不能起飞,国防安全受到直接威胁。当时国产原油提炼的航空煤油在试验中造成发动机火焰筒(燃料室)腐蚀,尚未找到原因和解决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担任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负责炼油技术工作的侯祥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为此还对侯祥麟发脾气说:“你再解决不了航空煤油问题,我就把你们石油科学研究院的牌子给倒过来挂!”

“决不能把石油科学研究院的牌子倒过来挂!”在这种紧迫情势下,侯祥麟和大家都憋足了一口气。侯祥麟组织起6个研究室的力量,亲自带领科研人员日夜苦干。1960年前后,中国遭受了连续的自然灾害,正值困难时期。石油职工每人每月的粮食定量减至10公斤,副食供应几乎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侯祥麟领导的航油科研却一刻也没有停止,反复实验,反复装配,甚至1961年的除夕之夜,侯祥麟也是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最后终于找到了火焰筒烧蚀的原因,攻克了这个难关。困扰好几年的烧蚀问题终于解决了!1961年我国炼制出合格的航空煤油,并于1962年正式供应中国民航和空军部队。

1959年,也就是研制航空煤油的同一时期,为了配合中国原子弹、导弹和新型喷气飞机的研制,国防科委向石油部及石油科学研究院提出研制多种特殊润滑油的紧迫任务。这些特殊用途的材料,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黏温性、高温安定性、低温流动性,而且要耐高负荷、高真空、高转速、强氧化和强化学腐蚀介质等各种性能。石油科学研究院接受任务后,由副院长侯祥麟领导进行攻关研制。在资料贫乏、技术力量薄弱、仪器、设备短缺,以及由于国家3年自然灾害科研人员都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他们组织和带领科研人员,平地起家,组建研究室和课题组,建设实验室和厂房,查寻资料,解剖样品,探索技术路线,在身体受到化学物质一定伤害及有中毒和爆炸危险情况下,他们反复进行研究试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在1962至1965年间先后研制出了氟油、硅油、酯类油等一系列高精尖特种润滑油品,满足了中国航空、航天、核工业发展的特殊需要。

1962年侯祥麟参加石油部召开的炼油科研工作会议,会上确定了石油部要集中各方面的技术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发炼油新工艺、新技术,主要是: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以及有关的催化剂和添加剂等5个方面的工艺技术,即炼油工业的“五朵金花”。

在培育“五朵金花”的日子里,侯祥麟在研究院、在实验室、在炼油厂之间奔波着,他急着、盼着,千方百计、争分夺秒,让这些炼油新工艺早点开花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五朵金花”终于结出丰硕的成果:到1965年底,在中国炼油工业生产中,“五朵金花”炼油新技术先后开发成功,并实现了工业化。中国的石油制品全部实现了自给,从此结束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历史。

油炼出来了,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怎么“用”。到1978年底,中国原油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但此后的几年却徘徊不前,而国民经济对石油的需求却增长迅猛,产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用好1亿吨原油”,成为中国高层领导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密切关注的课题。

1981年9月30日,国务院成立了“石油炼制、石油化学、化纤工业统一规划综合利用”规划小组,康世恩任组长,侯祥麟成为小组成员。侯祥麟与其他小组成员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写成了《关于如何利用好一亿吨原油的意见》。《意见》提出了5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还第一次提出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成立中国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总公司,对所有炼油厂和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工厂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对外、统一劳动工资,同时压缩烧原油数量,进行深度加工等。此外,侯祥麟等人还请石油、纺织、化工三部提供有关资料,汇总、研究了相关情况,对全国石化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并制定出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方案。

1983年7月7日,经过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从1983年到1998年中国石油石化大重组,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运营了15年,经济效益很好。

不懈努力 成功申办世界石油大会

世界石油大会组织成立于1933年,是非政府性国际学术组织,是被公认的权威性世界石油科技论坛。侯老认为,中国不仅要参加世界石油大会,还要争办世界石油大会,这样才能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世界的经济政治形象。1983年8月,第十一届世界石油大会在伦敦召开,经国务院批准,侯祥麟作为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任率中国代表团参会。自此,侯祥麟便开始了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工作并亲历了中国申办世界石油大会的曲折之路。

1987年,第十二届世界石油大会在美国休斯顿召开。当时,中国就有申办的想法,但是又考虑到当时中国的办会条件不成熟,当时北京的住宿酒店就达不到举办国际会议的标准,所以就迟迟没敢申请。

1991年在阿根廷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侯祥麟代表中国国家委员会正式提交了中国申办第十四届世界石油大会的申请。但是由于挪威在第十二届大会上就已经提出了申请,比我们早,加上他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所以在最后表决时,挪威取得了第十四届的主办权。

第十四届没有申办成功,中国国家委员会接着申办第十五届。1992年,世界石油大会执行局在委内瑞拉开会,侯祥麟赶到委内瑞拉去做工作。最终在1993年世界石油大会执行局维也纳会议上,中国战胜竞争对手委内瑞拉和加拿大,在投票中获胜,会议决定1997年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在北京召开。根据会议章程,中国成立了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组委会,由当时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担任主席,当时已80多岁的侯祥麟担任了副主席。

1997年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代表有2000多人,来了很多大油公司的领导和国家石油部长,大家一致评价,这是世界石油大会历史上最成功的一届大会。

力争不引进 独创“催化裂解”工艺技术

80年代,中国开始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大幅度增加了生产能力,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自然可喜。但是侯祥麟说他是喜忧参半。因为引进对于提高我国科研的起点和自力更生能力,却助益不大。尤其是当时引进的重点是成套装置、生产线、单机等硬件,购买专利、技术等软件的比例很小。当时流行“交钥匙”,就是国内将所需的成套设备承包给国外公司,让国外公司交整套装置。侯祥麟认为“交钥匙”很不划算,自己花了钱,却被外国人拿走了技术,一些国外的工程公司都是通过承包中国的项目而学习的。所以他多次建议,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工程公司建起来。在推动国产化的过程中,他主张自己来做,力争不引进,尤其不引进成套设备。

就这样,技术组在侯祥麟的带领下,踏踏实实地做成了几件大事。他主抓了石化工业设备的国产化和创新技术的开发,在国内建成了示范性乙烯裂解炉,并最终获得成功;还建成了重油的高压加氢裂化这一重大设备。

蒸汽裂解制取乙烯是传统生产工艺,在世界上一直没有被成功地突破,革新这种传统工艺就成了侯祥麟一个的夙愿。经过反复比较和研究,侯祥麟提出用流化床方法裂解重质原料油生产烯烃,得到支持后,工艺研究和催化剂试制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取得成功,接着小型工业试验也取得成功,就这样,中国独创了“催化裂解”工艺技术。该技术还出口到了泰国,成为中国第一套出口的炼油成套技术。

1990年,催化裂解成功地进行工业化试验后,引起世界科技界和石油化工界的重视,很快在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批准了专利。还先后获得中国专利创造发明金奖、国家发明一等奖等。在侯祥麟的带领下,技术组每年都要开会研究石化科技的重大问题,并提出建议。侯祥麟自己也提出了很多重要、宝贵的建议。8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以生产为中心的时期,侯祥麟却早早建议石化总公司建加油站,拓宽销售渠道。有人提出我们要跟外国的大石油公司论仲伯比高低,侯祥麟就提出要以科技、设计、生产三个指标与外国公司做较量。他的远见给中国石油工业带来很多启示。

全心投入 年过九十又挂帅

2003年,侯老已经91岁高龄。5月2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侯老家中看望侯老,在带去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慰问的同时,温总理希望德高望重的侯老能够参加国家将要启动的“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工作,但考虑到侯老已年逾90,又于心不忍。在这样的情况下,侯老欣然接受了总理的嘱托,并于次日出席了温总理召集的国务院办公会议,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在北京正式启动。就这样,91岁的侯老,没有时间考虑如何使自己延年益寿、如何享受天伦之乐,而是全身心投入了科学研究中去,完全把个人置之度外。

这项研究由侯老组织负责,侯老为此花费了大量心血。他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了工作,深入思考研究思路、重点,认真做好工作人员的组织、安排等筹备工作以及精心策划进行此项工作的组织机构;认真落实材料,深入细致的开展研究工作。他深入走访每一个专题,对工作人员面对面的提出指导意见和问题改正的方向,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反复推敲研究数据,夜以继日的研究,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身体。每次都坚持准时参加相关工作会议,一贯保持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敬业精神,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2004年6月2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国务院办公会议,听取“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的汇报,侯老准时出席了会议,并做了重点发言。目前,“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咨询项目,已经成为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发展决策的一项重要依据。

进入21世纪,面对我国能源新形势,侯祥麟更是不遗余力地呼吁重视节能工作。他经常利用出席各种会议、活动的机会,宣传我国的能源供需形势,为建立节约型社会呐喊,展现出一位科学家关注国计民生的炽热爱国情怀。

“我和祖国一起走过了20世纪几乎全部的历程,我深感国家的命运就是我们个人的命运。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今天的祖国感到骄傲;作为一个有60多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员,我对自己的政治信仰终身不悔;作为一个新中国的科学家,我对科学的力量从不怀疑,我为自己一生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感到欣慰。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人生的风风雨雨都已成为过去,我的心境一片明朗和宁静。”这是侯祥麟回顾自己一生时的内心感慨。侯老怀持对党和人民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自主创新的奋斗精神、高瞻远瞩的战略胸怀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书写了自己平凡却又精彩绚烂的人生。

作者:李翠哲

上一篇:高职会计教学论文下一篇:火电安装工程论文